《动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疾病、病因、病理变化等;2. 了解常见动物疾病的特点、分类及病理过程;3. 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病理切片、组织染色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提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动物病理现象的能力;3. 提高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开展研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关注动物健康的责任感;2. 增强学生对动物病理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动物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动物医学有浓厚兴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动物医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引言: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任务及意义;教材章节:第一章2. 疾病概论: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及分类;教材章节:第二章3. 病理解剖学:组织细胞损伤、炎症、肿瘤、血液循环障碍等病理变化;教材章节:第三章至第五章4. 病理生理学: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变化、细胞信号传导等;教材章节:第六章5. 常见动物疾病及其病理特点: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等;教材章节:第七章至第九章6. 病理学实验技术:病理切片制作、组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教材章节:第十章7. 疾病诊断与防治:临床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综合防治措施;教材章节:第十一章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引言及疾病概论:2学时2. 病理解剖学:10学时3. 病理生理学:4学时4. 常见动物疾病及其病理特点:10学时5. 病理学实验技术:6学时6. 疾病诊断与防治:4学时1. 讲授法:对于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疾病分类等,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动物病理学授课教案

动物病理学教案(Animal Pathology)学分:2.0 总课时: 20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四-五学期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了解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2.掌握疾病的概念、经过与结局3.简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课时安排 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动物病理学概念;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3.动物病理学的任务;4.动物病理学的内容5.疾病的概念;6.疾病的分类;7.疾病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病因、发病条件和诱因三者的区别小结动物病理学是研究从畜禽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从而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思考题1.病理学的任务是什么?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了解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2.掌握疾病的概念、经过与结局3.简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课时安排 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动物病理学概念;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3.动物病理学的任务;4.动物病理学的内容5.疾病的概念;6.疾病的分类;7.疾病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病因、发病条件和诱因三者的区别小结动物病理学是研究从畜禽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从而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从病理学的范畴看,疾病是机体组织或细胞水平的异常,即病理学变化。
思考题1.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教学课题第二章 组织细胞基本病理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掌握细胞肿胀(颗粒变性,空泡变性),脂肪变性及易发器官,病理变化。
2.掌握坏死、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概念,坏死的病变特征及其坏死类型。
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2.萎缩的分类;3.变性的类型和病理特征;4.坏死的类型与病理特征教学难点1.细胞核与疾病的关系;2.坏死与凋亡的区别小结从超微结构水平理解细胞损伤性刺激的反应,首先简述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基本超微病理变化。
动物病理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学生能够掌握动物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 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动物疾病问题。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动物疾病防治观念。
- 培养学生对动物健康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病理学概述2. 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3. 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4. 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2. 教学难点:- 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动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动物疾病诊断的基本技能。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动物病理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
2. 讲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
3. 分析动物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如炎症、肿瘤、中毒等。
4. 介绍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如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等。
第二课时1. 讲解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2. 分析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如病例分析、实验室检查等。
3. 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第三课时1. 实验教学:进行动物疾病诊断实验,如血液学检查、病原体分离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动物疾病案例,如犬瘟热、鸡新城疫等。
3.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和实验操作的情况。
2. 课后作业:学生对动物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兽医临床病理学是兽医学专业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涉及到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培养兽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兽医临床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制定一份完善的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课程简介兽医临床病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动物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病理学基础知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
2. 学习病理学的基本技能,包括组织取样、切片制备和染色等。
3. 掌握常见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动物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病例分析和诊断。
三、教学内容1. 病理学基础知识:包括病理学的定义、分类和病理变化的基本概念等。
2. 组织学和细胞学:学习动物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正常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3. 病理学方法:包括组织取样、切片制备和染色等技术,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
4.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学习常见动物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5. 病例分析和讨论:通过病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 实践操作:组织取样、切片制备和染色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3. 病例讨论:通过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病例分析和诊断。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等。
2.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病理学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病例分析论文,展示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教学内容和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性质动物病理学是兽医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兽医学基础学科。
必修课程。
(二)课程任务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主要课程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病理学(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系统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和疾病病理学(细菌性疾病病理、病毒性疾病病理、寄生虫性疾病病理和营养代谢性疾病病理)三部分组成。
动物病理学需以基础兽医学中的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的理论。
因此,动物病理学在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学习目标(一)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达成目标是指导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探讨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动物机体所呈现的代谢、机能与形态结构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转归规律的基本理论,以及根据病变特点为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培养学生具有兽医疾病诊断的能力,奠定执业兽医师基本职业素养和成长为优秀的兽医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兽医学课程,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
具体要求学生达到目标如下:1.掌握动物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变化、发生机制和结局。
2. 掌握病理变化的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描述方法。
动物病理学教学大纲-中农

动物病理学教学大纲学时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一节疾病概念第二节病因学第三节发病学学习提要: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的过程。
本章主要学习疾病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过程、病因学、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疾病的发生经过及转归。
重难点:重点:疾病的概念、发病原因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经过及转归。
难点: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疾病的发生经过及转归学习目标:掌握疾病的概念、发病原因和疾病的发生经过及转归熟悉疾病的分类和疾病发生的基本病理过程了解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第二节出血第三节血栓形成第四节栓塞第五节梗死第六节水肿学习提要:心脏血管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神经体液调节的正常是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循环血量的变化,表现为充血或梗死;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的形成与栓塞;血管壁的破损:出血与水肿。
重点: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水肿的概念和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类型。
掌握肝淤血、肺淤血、血栓、梗死、水肿的病理变化。
难点: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水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学习目标:1. 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水肿的概念和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类型。
掌握肝淤血、肺淤血、血栓、梗死、水肿的病理变化。
2.熟悉血栓形成和水肿发生的条件和机理;3.了解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水肿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一节萎缩第二节变性第三节坏死第四节病理性物质沉着学习提要:各种损伤因子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组织和细胞代谢障碍、机能减弱或丧失进而引起形态结构的变化。
形态结构的改变是细胞代谢障碍在形态学上的反应。
组织和细胞形态的改变主要包括萎缩、变性(细胞肿胀、脂肪变性、透明变性、淀粉样变、粘液样变)、坏死(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液化性坏死)及病理性物质沉着(钙化、痛风及黄疸、含铁血黄素)。
兽医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基础大纲绪论基本要求:掌握动物病理解剖学的概念;了解动物病理解剖学的内容和任务及其在动物医学教学中的地位;了解动物病理解剖学的学科任务与发展。
了解动物病理解剖学的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1、病理学、家畜病理生理学、动物病理解剖学的概念2、病理学的发展3、兽医病理学的分类4、兽医病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中的地位5、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安排第一章疾病概论基本要求:掌握健康、疾病等概念及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的转归与经过;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重点: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难点: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理和疾病发生的原因。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1、健康的概念2、疾病的概念第二节病因学1、疾病发生的原因2、疾病发生的条件第三节发病学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转归期第二章应激与疾病基本要求:掌握应激的概念;了解应激时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
重点:应激时机体的基本表现。
难点: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第一节应激的概念第二节应激时机体的基本表现1、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和全身适应综合症2、应激时的细胞反应3、应激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第三节应激与疾病第四节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处理原则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基本要求:掌握脱水及水中毒的概念、脱水的类型及其发生机理;了解各型脱水的发生原因,各型脱水、钾和镁代谢紊乱对机体的影响。
重点:脱水、钠的平衡障碍、钾的平衡障碍。
难点:水、钠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1、水和钠的正常代谢2、脱水3、水中毒第二节钾代谢障碍1、钾的正常代谢与生理功能2、低钾血症3、高钾血症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基本要求:了解血液酸碱平衡状况常用的指标及其意义,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熟悉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体的代偿性调节及对机体的影响。
本章重点:各型酸碱平衡障碍。
《动物病理检验学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病理检验学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Z1707007040周数/学分:1 /I
一、实践教学目标
(一)实践课程目标
1.实习教学主要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掌握人工更制疾病技术,尸体剖检技术,制作石蜡切片技术以及初步的病理学检验技术。
2.本实习课程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适用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
(三)实践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度分析
三、实践的组织方式
本课程教学分组形式在校内实验室动手操作,实习内容为人工复制疾病,尸体剖检,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组织学病理变化。
注:表内时间按天计
五、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考查,考查形式为实验操作和写出实习报告。
六、实践参考资料
1.动物病理学实验指导,自编2007年
2.动物病理学,郑世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家畜病理学,马学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七、说明
1.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免疫学等。
2.本大纲根据《动物病理检验学》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而制定。
以开发学生智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技能为原那么组织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153207(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 动物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三)修读对象: 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及动植物检验相关专业(四)总学时与学分:40学时 2.5学分(五)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六)相关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原因、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动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细胞和组织损伤、组织的修复、代偿与适应、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肿瘤等病理解剖学内容,重点讲授动物患病时形态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发生机理;炎症、免疫病理、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等病理生理学内容,重点讲授动物患病时机能代谢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发生机理,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认识动物个体及群体所患疾病的本质并运用动物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动物疾病及病变的性质作出诊断。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教学目的:通过动物病理学教学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具备专业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动物个体及群体所患疾病的本质并运用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动物疾病及病变的性质作出诊断。
教学方法:采取"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从研究问题入手, 将动物病理学的一些重要理论构建过程展现出来, 同时提出新的问题, 以便让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
变单向传输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 变以强调理论内容为主的灌输式讲授为探究理论研究过程为主的引导式讲授。
为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包括动物病理学专题讨论会、命模拟试卷、放大课程章节提要、教材评论等。
通过启发式、研究性教学和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不仅改变了单一传输的教学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学时:40学时实验教学学时:24学时(已独立开课)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1.《兽医病理学》(第二版,高等农业院校选用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动物病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家畜病理学》(第三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4.《动物病理学》(第二版,高等农业院校选用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5.《家畜病理生理学》(第二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6.《病理学》(第四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7.《病理生理学》(第四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五、理论教学内容(分章节编写,包括主要讲授内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练习等)(一)第一章动物病理学概论主要讲授内容:病理学的概念、任务、性质、研究方法、发展简史、地位。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病理学的概念和任务(重点);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作用(难点)思考题或练习题:1. 病理学的任务是什么?2. 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二)第二章动物疾病概论主要讲授内容: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区别,病因学和发病学,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疾病的分类控制原则。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重点);疾病发展的阶段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难点)。
2.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
思考题或练习题:1.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2.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三)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主要讲授内容:1、充血、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
2、出血的概念原因、类型和病理变化。
3、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血栓的类型、血栓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种类和运行途径,血栓栓塞及其后果。
5、梗死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结局。
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和水肿的概念, 慢性肝淤血和慢性肺淤血的病理变化,血栓形成的条件及类型,肺血栓栓塞,梗死的病理变化(重点)。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机理(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淤血的主要病变特点是什么?2.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3. 血栓形成对机体有什么影响?4. 梗死的类型及形态特点,各好发于什么脏器?5. 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有何联系?(四)第四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主要讲授内容:各类损伤反应的形态学特点,萎缩的概念和分类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各器官细胞损伤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变化。
变性的概念及分类。
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的概念及其形态特点、对机体的影响。
坏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分类及结局。
坏死与凋亡的区别,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及其病理特征。
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细胞损伤的原因;萎缩、变性和坏死的概念;坏死的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重点)。
各种损伤的类型和发生机理(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玻璃样变性病变的特征是什么?2. 细胞变性形态学有何主要特征?常见类型有几种?3. 纤维蛋白样变性病变有何特点?4. 组织、细胞坏死后形态学上有何主要特征?5. 组织坏死的结局如何?(五)第五章组织的修复、代偿与适应主要讲授内容: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再生与修复、生长因子、机化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类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对机体的影响;细胞的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对机体的影响;创伤愈合的概念、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创伤愈合的条件;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再生、生长因子、修复、机化、肉芽组织、创伤愈合的概念(重点)。
再生的概念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肥大与增生的区别及其联系?2. 何谓组织、细胞的适应?适应形态学变化常见类型有几种?3. 化生的病理学意义是什么?(六)第六章炎症主要讲授内容:炎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原因、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和全身反应。
炎症介质的概念和类型、作用。
炎症的经过、类型和结局。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概念、类型和病变特点。
影响炎症发生发展的因素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炎症局部病理变化,炎症发生发展的过程,炎症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学特点(重点)。
炎症介质的种类和功能(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渗出液在防御中的作用?2. 炎性细胞种类、特点与功能?3. 炎性浸润的四个过程及其主要改变?4. 渗出性炎的类型及病变特征?5.重要炎症介质的种类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七)第七章免疫病理主要讲授内容:变态反应的概念、类型及其发病机理;I型、II型、III型、IV型变态反应的特点;免疫损伤的概念,四型变态反应的特点;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主要特征、常见动物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概念,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生机理、区别和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变态反应的类型的发生机理(重点)。
各种免疫损伤发生的机理(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体液免疫在病理组织学上的表现特点?2. 免疫性疾病包括哪几种类型?3. 四种变态反应的发生机理?(八)第八章肿瘤主要讲授内容:肿瘤的概念。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区别。
肿瘤的病因及发病学。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肿瘤的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生长分数及异质化、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机制;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动物传染性肿瘤的病理特点(重点)。
肿瘤发生的原因与机理,常见肿瘤的识别(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肿瘤性增生与炎症、损伤修复后的病理增生有何本质上的区别?2. 肿瘤的命名原则3.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要点。
(九)第九章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主要讲授内容: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调节,水代谢紊乱的类型及其发生机理,脱水的概念、原因、类型(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及其发生机理。
电解质代谢紊乱(低钙血症、高钙血症、低磷酸盐血症、高磷酸盐血症)的概念、发生原因和机理。
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机体调节酸碱平衡的机理、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脱水和水肿的种类及病理变化;低钙血症的原因、发生机理及对机体的影响;酸中毒的原因,代偿反应和病理生理变化(重点)。
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发生机理,机体的代偿反应(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原因及机制?2. 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变化各有何特点?3. 代谢性酸中毒发病原因及机制。
(十)第十章缺氧主要讲授内容:缺氧的概念及反映血氧变化的常用指标。
缺氧的类型,原因及发病机制。
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因素。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各型缺氧的原因、发生机制,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的改变(重点)。
各型缺氧的区别(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缺氧时,心功能会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2. 缺氧时组织与细胞出现何种变化?3.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十一)第十一章发热主要讲授内容:发热的概念,发热的机理,发热的原因和机制,发热的临床经过、热型及热限常见的发热类型和发生机理,发热时机体的变化,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发热的概念,机理,机体的变化,生物学意义(重点)。
发热的机理(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发热与过热有何异同?2. EP引起发热的机理?3.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十二)第十二章应激主要讲授内容:1.应激的概念、本质、类型及特点。
2.畜禽常见应激性疾病的类型。
3.应激反应的不同时期及特征。
4.应激反应中机体的各种变化。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应激的概念,机理,机体的变化,生物学意义(重点)。
应激的机理(难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1. 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有何反应?2.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激时的兴奋有何防御意义?3. 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持续强烈的兴奋对机体有何影响?(十三)第十三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主要讲授内容:1. DIC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理。
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3、DIC发展过程。
4、DIC时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机理,机体的变化,生物学意义(重点)。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机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