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骑楼文化

源远流长的骑楼文化
源远流长的骑楼文化

源远流长的骑楼文化

——《关于海口骑楼》研究性调查报告

海南岛的今昔,留给正史著述和口口相传的人们更多的是孤悬海外,偏安一隅,贬放流徙之地,文明闭塞之岛。千多年的岁月,名臣良士北望京城,有口莫辩;芸芸百姓,耕读持家,却在远离京都和中原大陆的小小岛上,开垦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民风淳朴、性情自由的一方土地。靠着海的缘故,百姓胸怀宽大、包容八方,东南亚的习俗在原住民的生活中影响渗透。海南省海口市的五条骑楼老街,就是这样一个透着历史气息、温暖海风、灿烂阳光与纯朴民风的世界。

一、海口老街区的起源

海口骑楼老街的由来,跟海口的港口开放通商史

大有联系。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

海贸易。琼州(海口)从此海运四通八达;至咸丰八

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

口)即被辟为通商口岸,称琼州口。从此,琼籍人士

热衷于下南洋谋生,外国人则可以在琼州自由往来。

1924年,为了建省办特区,当年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

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拆去具有629年历史

的护城古城,城墙方石被用来铺设一条12米宽的大路,这就是长堤路的雏形。原来五六米宽的石板路全部扩建为通行汽车的街道,原来的四五条马路扩建到了30多条。为了搞好市政建设,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

《海口文史资料》载“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

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这批琼籍

归国华侨,因为衣锦荣归或落叶归根,回到海口后纷

纷效仿南洋建筑风格的特色,建成一幢幢柱廊骑楼式

的建筑,不仅有单边外廊,甚至扩展到双边、三边以

致四边回廊,用于商用和居住。这种建筑特色非常适

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

利于人们遮阳挡雨。由于毗邻港口,这些家家户户所

建骑楼连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路通财通,随着商业铺面的建设,老城区的商贸业也急速发展起来,当时全市商店迅速发展到六百多家,贸易总额达到一年数百万元。到了夜间,店铺灯火辉煌,广告牌被映照得五颜六色,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宛如上海十里洋场。

自海口第一栋骑楼在原四牌楼街(今博爱北街)落成,以这座骑楼为发端,海口逐渐形成永乐街(今解放路)、大街(今中山路)、新街(今新华北路)、得胜沙路和沿海甸河的长堤路等,构成了一大片繁华的骑楼街区。

二、海口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沉淀的历史。海口的骑楼老街作为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串起了海口变迁的历史,是一个世纪里来往南洋的人们记忆的共同载体,是海口文化变迁的生动记录,也是历经多年,海口留给今天最丰赡的城市情怀。

沿着海口骑楼老街漫步,这种南洋风

格的骑楼,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

的,在马路边连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长度有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海口骑楼街

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形态,在于它中西合

璧的特色,门窗、装饰、街道的适宜尺度。这些建筑的柱廊、敝廊、尖顶、雕花门窗和百叶窗,在南洋风格中都融入了欧洲建筑元素。

细看海口骑楼的“女儿墙”,女儿墙就是骑楼立面的顶端部分,俗称为“风洞墙”,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组成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根据造型,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1)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一道贯通整个门面的水平向矮墙,栏杆有的是宝瓶式的)。

(2)欧亚混交的巴洛克式(波形山墙两翼被突出处理成像一片片巴洛克式风格的山墙)。

(3)海口南洋式(在女儿墙上开一个个圆形的洞口,以减弱台风带来的危

害)。

由于各条骑楼街的建筑年代不同,这些女儿墙的集中路段也不同,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多出现在水巷口、解放东路、长堤路,巴洛克式风格的墙面装饰多集中在得胜沙路、中山路及博爱北路,而南洋式的也多出现在水巷口、解放东路以及长堤路。

海口骑楼的窗户也很体现欧亚混交的

文化特点,它的窗楣就有方形的、半圆形的、

敞肩形的,还有阿拉伯式的尖尖的。海口骑

楼立面造型一般使用精湛的砖雕手工技艺,

以砖砌筑出大致形状后,再勾勒表面线脚,

效果完整、细腻。立面分三段式,下段为骑

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为檐口女儿墙,多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式的建筑布局形式。与我国华南、东南亚一带的骑楼不同,海口骑楼的立面中,有着式样数不清的中式传统浮雕、砖雕花饰图案,比如百鸟朝凤、龙凤呈祥、松鹤延年、荷花莲藕、梅兰竹菊、回纹圈绳、福禄寿等,体现了海南文化和中国祈福文化的特征,据不完全统计,仅骑楼外墙上各种中西花饰构件浮雕图案就有上万个。这些中国民间的特色吉祥图案也在显眼处昭示着楼房主人家的精神向往。这种中原风情和异域风情的结合是海口多元文化最真实细致的体现,虽孤悬海外,仍是血浓于水、胸贯中西。

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有些还保留着早年的商号,成为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商业街。骑楼一栋挨着一栋,邻里或者共用一堵墙。骑楼的颜色米色、乳白、嫩黄,端庄典雅,但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南洋色彩还有那些穿行在骑楼间苗条、婀娜、风情、野性的南国女子,今日的海口街头依然可以看见,衬着大朵的花瓣和高高的椰子树,深蓝的海水和五色的帆船,桃红、橘黄、宝蓝、翠绿毫无顾忌地流淌在骑楼檐下,穿着鲜艳衣物的厚嘴唇、幽深眼睛、轮廓分明的南国女子和少年,和这里的气候一样,热情、奔放、自由。

三、海口骑楼老街区的价值

海南本地人称海口的五条骑楼老街为“南洋街”,街道上一栋栋饱尝岁月沧桑的骑楼静静雕刻着百多年来的历史印迹。这里既凝结着海峡北边内陆文化

的厚重血脉,又受着南洋文化的熏陶,又横跨了经济的地域板块。在动荡的20世纪,海口骑楼老街见证了时代特有的交汇和挤压,特有的爆发和沉寂,以及非同寻常的欣悦与悲凉。

(1)历史价值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

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

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

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

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

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因为临海,大海不仅给了海口人开拓精神,也给了海口人对于未知生活的虔诚期待。无论是文化生活还是宗教生活,都是海口文化的呈现。作为移民岛上的移民城市,海口骑楼街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个案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因其更显著的地域保存价值而身价百倍。有“民国第一楼”家族兴衰的传说,有富家女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的往事,有“大亚旅店”“裕大商行”神秘东家的遗事,有前清北京格格漂洋渡海远嫁海南的旧事……老街、骑楼在沧桑岁月中愈老愈有味道,在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中越来越显得时尚珍贵。这种生活将在未来继续延续,因为没有哪个城市有这样的自由度,能够改变你的,就改变你;不能改变的,就吸纳你,达到一种共融共生。

(2)经济价值

早在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

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

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

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

“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

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如今,骑楼街区里集中了海口的多个老字号,如九八行业(即代理业)的符森记、顺昌号等;侨批、汇兑、银业有光东公司、永信号、会安号、会丰号等;书籍文具业有海南书局、会文书局等;各大公司有精华公司、裕大商行、中兴商店等;中、西药行有广德堂、广惠药行等;米谷业有厚生号、永生号;旅店业有大亚旅店、五层楼、泰昌隆、侨商酒店等;茶楼酒店业有琼南酒家、中国酒家、中华西菜馆等。这些曾经激荡过海口人心灵、铭刻着海口精神的老商号、老建筑虽然依旧傲立老街,历经沧桑,几易其主,仍留下淡淡的风雅和海口人的善良、坚韧和执著精神,成为这座老城的风骨所在,为海口的经济发展蓝图上添上了辉煌的一笔。

四、骑楼老街的规划复兴

早在1996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关于海口骑楼街区的振兴已经有过规划。随着时间的推进,2007年6月1日至7月30日,海口市对中山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新华北路、长堤路进行全面测绘测量,编制老街测量图册,此举标志着椰城的历史文化名街保护性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根据《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7—2020)》,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区域。要求在保护范围内,必须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原则。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不得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展示。

根据2008年底已通过评审的《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规划》,长堤路、得胜沙路、中山路、解放东路、博爱北路、新华路、新民路、水巷口、振东街、文明西(中)路、大兴西(东)路、大东路等有骑楼的道路都已被列入保护范围。根据道路的风貌特征,将这些道路分为三类风貌道路。一类风貌道路(中山路、解放东路等5条)将不得拓宽,严格保护这些道路沿线历史建筑以及良好的庭院、古树名木、有特色的围墙等等,严格控制建筑体量、风格、色彩、形式等各项规划指标;二类风貌道路(水巷口、振东街、新民西路、新民东路等),这些道路沿线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也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其他建筑和开发地块,道路保持着原有的历史宽度和原有的尺度;三类道路(长堤路、新华南路、文明西路、文明中路、大兴西路、大兴东路、大东路等)有少量需要保留的历史建筑,按规划,这些

道路可以在基本维持原有的路网线形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宽,同时适当控制沿线开发的建筑高度、风格、面宽。

本届政府克服各种困难,高度重视海口骑楼街区目前正在酝酿的实施保护与综合整治工作,一旦启动改造,将依据规划中所定,遵循三个保护原则:(1)保存真实的历史遗存;(2)保护街区整体风貌;(3)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功能。将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着手,逐步降低人口密度,引导业态水平提升来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海口骑楼街区商业业态空间形成的过程中,将更多地渗透海口的文化元素、以人为本之民风,反映这里的文化特质。多年的商贸历史孕育了海口独特的商品意识和文化风貌,独特的海洋文化,形成了重商重利、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意识。骑楼历史街区作为商业繁华区也将成为主要的文化橱窗。在海口骑楼街区的旅游产业构建上,进一步强化产业特色,抢占资源和要素集聚配置的制高点,加快发展房产、休闲、现代物流、商贸服务、餐饮服务,构筑多层次、高增长、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以一个文化制作中心的文化氛围和特色向游客进行海口骑楼街区行销。将原先的古老建筑转变为休闲业态功能标榜着一种浪漫、迷人,带有某种特殊的社会印记和文化氛围的时尚,包括会议、展览、艺术、博物馆、文化遗产、休闲活动、免税店、酒吧、咖啡和一些特殊项目等。南洋风格的骑楼紧邻窄小的街道、小巷,这些不朽的作品与世俗平常的肌理之间的对比形成老街的空间特征。

随着海口骑楼历史街区地位的确立,在受到保护免于拆除和毁坏的同时,这里恢复起来的自信必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商业投资。骑楼的本质是给人方便,给人舒适,这样的设计理念永远不会过时。

作为海口城市变迁的载体,海口精神的文脉,注重活力和生机的创造,建设科学发展的国际旅游岛,发展骑楼街区独一无二的精神传承特性,将是海口市城市整体发展的精华所在。

海南华侨中学研究性学习

开题报告表

课题名称:关于海口骑楼的调查与研究

课题组构成:李康,黄永立,梁其粹,马家磊,吴仁恒,周海雄

指导老师:康渊老师

课题研究的目的:(1)了解海口骑楼,弘扬传统文化

(2)培养研究精神,学习探究方法

(3)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及沟通能力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课题研究涉及的内容范围:(1)骑楼建筑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骑楼的历史地位与经济价值

(3)骑楼老街的规划复兴

课题研究使用的方法:(1)查阅相关书籍

(2)下载相关资料

(3)拜访、询问相关人员

(4)进行问卷调查

(5)讨论调查方法与成果

预期的成果:书面结题报告

计划访问人员:(1)校内:了解相关知识的老师与同学

(2)校外:骑楼当地居民与店主

活动过程记录

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一)

2011年7月10日李康呼,终于考完试了,终于放暑假了,终于有时间做研究性学习啦!

今天使我们的研究小组第一次活动,大家好像都有点兴奋,虽然以前从来没有做过,但我们相信我们都可以做好的。

小组成立是成立了,可我们的课题是什么呢?没有目标可不行,于是乎,我们六个人打算坐下来好好讨论讨论。

开始时一个个闭目沉思起来.十分钟过去了,大家都拿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建议去调查调查中学生课余都干些什么的,有提议研究研究天气变化的,也有说去做实验研究化工污染的,甚至,还有说干脆动手做个小发明什么的。总之啊,是各有各的看法。越到后面场面越是激烈,谁都说服不了谁,就觉得自己的想法好。最后啊,不得不终止这一次的讨论会。看来大家都需要时间冷静一下,想想看有什么更好的课题可以让大家有感兴趣的。

到家后可真够忙的,翻书查,上网找的,还真找到不少,可总觉得要么太复杂时间不够,要么太简单没有研究价值,还最怕组员不敢兴趣。这是,电视上的一个广告吸引了我。骑楼,骑楼……对啊,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骑楼,可要说了解,可能还真不多呢。这骑楼又是我们海口的标志性建筑,怎么能连自己城市的特色建筑都不了解呢?我来连忙打电话跟他们商量,还真得到他们的认同了。大家都觉得真课题有价值。

好了,经过一番波折,我们的研究课题终于定下来了。

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二)

2011年7月24日吴仁恒7月24日,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商讨,查阅资料,在今天,我们研究性小组的六个人——李康、周海雄、马家磊、梁琪粹、吴仁恒和黄永立终于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外出活动——实地感受。

我们小组门个人在约定的时间在学校集合,之后一起从学校搭30路车来到钟楼,之后就走到了著名的中山路骑楼街。我们之前虽然曾看过网上的一些骑楼照片,但还终究比不上实地观赏带来的震憾。当我们从一个路口走过这条街时,我发现我们已经来到了近似迷宫的街道,在望过去看不到边,右望过去看不到底,而且两边都后满了骑楼,真可用壮观来形容我们的感受。

我们六个人开始边走边欣赏。马上,

我们就发现绝大部分的骑楼已经有严重

的损坏,看上去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太安

全。不光如此,骑楼远没带给我们富丽

堂皇的感觉,而那只有两个字:破、脏。

我们在讨论着会不会有人住在上面,小

组内几乎一致以为骑楼上没有人住,只

不过是留着当文物罢了。可是,当大家发现骑楼上有衣服时,就可始怀疑了,可是看见了衣服却看不见人,也使得大家犹豫不决。

走了几条街,发现绝大部分的骑楼底部都有人开店,这几条街都呈现一陈繁荣景象,正当大家为历史悠久的文化街里孕育着新的经济繁荣时,一个发现让大家开始担心起来。我们发现,有一条街两边都是骑楼,一座接一座,然而中间却有一个地方断开,不是骑楼,而是一间亮丽的现在建筑。或许这说明原来的骑楼已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这座亮丽的建筑。为此,小组成员开始担心着骑楼的保护问题。

时间过得很快,很快我们就不得不离开骑楼街赶回学校了。遗憾的是我们还没走完骑楼街,总结今天的实地感受,而就是喜悦与遗憾并存,夹杂着矛盾与担心。

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三)

2011年8月14日周海雄经过上次实地感受的活动,我们组成员们各自提出了自己关于骑楼的疑问,并将这些疑问整理成一份问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解开我们心中的疑问,于是在今天,我们小组出了第二次活动——访问调查。

我们小组六个人跟上次一样,坐车来到了骑楼街,开始我们的走访调查。很快我们便开始行动。首先我们开始寻找在骑楼底下开店的对象。很快我们便发现,要想找到一位空闲的,友善的且看起来很可蔼可亲的店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走了好半天,走了很多个店,绝大多部分的店主都在忙,而且就算有不忙的店主,大家看其表情,都有会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但是大家并没有消沉,坚持继续寻找着。不久,大家发现有间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毛线店,

里面没有一个客人,并且那位店主阿姨看起来很和蔼。于是大家决定寻问一下其意见。

当我们进去时,那位阿姨还在织毛衣,看到

我们六个人进来时有点意外。我们首先都向她问

好,然后便向她表明我们的学生身份及来的目

的,然后就询问她是否同意接受我们的访查。没

想到阿姨倒是很友善,拿起凳子给我们坐,然后

同意接受我们的访查。我们都十分高兴,心里至少有了一点安慰。马上我们拿起笔记录。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们非常高兴,不仅是我们的问题都得到了很令人满意的答复,她也和我们聊起了有关骑楼的一些老故事,让我们获益良多。

访查结束后,我们都向阿姨表示感谢,并拍了几张照片。我们答应了她,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一定会送给她一份的!

今天虽然找店主很辛苦,很累,也找了很久,但我们仍坚持下来,而且最后碰到了那位热心的毛线阿姨,看来凡事只要多坚持一下,总会有收获的。

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四)

2011年8月21日周海雄今天该做问卷调查了。

为了这次的问卷调查,光准备都把我们累坏了,到处找,四处翻,上网的上网,查书的查书,经过好几天的折腾才出好这么一张问卷。原来这么小小的一张问卷都这么伤神,看来我们以后接到别人的问卷可要好好珍惜了。

七嘴八舌后,我们决定到创新书店去做调查。这可是有依据的,反正人家站着看书也不是很忙,总不会拒绝我们吧,这如意算盘打的还真响。

可事实证明,算盘还真不好打。我的第一个调查对象是一个戴眼镜的叔叔,看上去挺有学问的,找他准没错。可他却以没时间拒绝了我。唉,出师未捷“身先死”了,太受打击了。算了,失败乃成功之母,接着干!还好接下来的这位叔叔太给力了,经过我的一番解释,终于答应帮忙了。这工作可真不容易!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我发出了不少问卷,对象有阿姨、店员、小孩等等,可手上还剩下一把问卷。没办法,求救吧。几个人聚在了一起。最让我吃惊的是,平日里最不常讲话的周海雄竟然是第一个完成任务的!难道,老

实人做问卷就这么方便?我特地睁大眼睛看着他完成一次问卷任务,原来啊,是他客气的语气和礼貌的用语帮了他大忙。看来自己真的要好好学习学习。有经验还真有用,我手上的问卷飞速的发了出

去,没多少人拒绝我了。有过了一个小时,我

们抱着沉甸甸的一叠问卷出了书店。

时候还早,我们决定去吃点东西,好好慰

劳一下自己。

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五)

2011年8月28日周海雄估摸着时间,也快开学了,经过一个暑假的努力,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听组长说,这是我们最后的一次小组活动了,虽然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我心里倒很是惋惜。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学习,起码我从中学到的真的很多。

看着眼前小山一般的资料,相信每个人心里都非常自豪和满足,这可是我们努力了一个暑假的成果。“好了好了,不要看了,还有很多东西要整理呢!”组长很“不识时务”地来上这么一句,把我们都给打击回来了。没办法,干活呗!

资料在手中来回地传递,指尖的笔也在不停地飞舞着,额头都沁出了汗珠。忙,忙,忙,可没有一个人抱怨,都在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终于忙完了。咦?你怎么还剩这么多啊?我来帮你吧。”想这样的声音也不时地响起。吴仁恒抽空帮我们拍了张照片留念,画面里充满了团结,洋溢着合作。当看着最后完成的报告时,大家都满足地笑了。

接着的是总结小会了。各成员挨个评论了这一次的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也毫不介意地点出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表示以后会努力改正。我们把对其他成员的评价写下来交给了组长,组长一一念了,当然,署名暂时保密了。被提到的人脸都不由地红了起来,为什么?在这么多人面前被夸当然会脸红了。

忙完了一切,我们一起呼喊着:“我们完成了!”

附件三

骑楼老街问卷调查

(海南侨中)

非常感谢您百忙中抽空完成这份问卷

我们会认真记录您的选择!

1.关于海南骑楼你了解多少?

A非常了解

B略知一二

C只听说名字

2.你有去过骑楼老街吗?

A没有去过

B经常去

C去过几次

3你认为骑楼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A历史文化欣赏

B适应气候所需

C家居用楼

D旅游

4.你觉得骑楼老街的建筑怎么样?

A又破又旧,该改建了

B很有艺术风格

C马马虎虎

5你了解的骑楼的现状是

A杂乱分布

B破旧不堪

C拆除破毁现象严重

D有合理规划保护

6你认为骑楼在当代的意义是

A形成商业街面

B居住

C观赏旅游

D文物

7.你认为骑楼在当代应该得到的处理方式是

A全部拆毁

B集中一处保留

C和现在城市规划相结合改革

8.你认为骑楼应该怎样才能发挥

其价值?

A留作古迹

B作为历史旅游景点

C开发成商业区

9.你对对骑楼的保护持的态度是什么?

A好,应该保护

B无所谓,随便

C不好,应该将它开发成其它用途用地

10.你认为骑楼老街会随着国际旅

游岛的建设会怎么样?

A会被新的景点所取代

B会作为文化遗产保留

C会因城市规划而拆除

访谈记录

(有删节)

时间:2011年8月14日地点:海口骑楼老街

采访人:李康记录:吴仁恒

学生:阿姨,您好!请问你在这开店多久了?

阿姨:哦,那有很长时间了。从1954年到现在

有五十多年了,这店是从父母那接下来

的。

学生:那这这么热闹,店租一定很贵吧?会不会亏本呢?

阿姨:虽然是按面积收费,价钱也不便宜,但好在附近还是比较容易做生意的。

学生:那,我们来的时候看见很多的建筑都有些破旧了,你不会觉得危险吗?阿姨:那些房子啊,早些年政府来处理过,应该不会有什么事的。

学生:那政府不是很关心这些建筑吗?

阿姨:应该吧,那时候都是房东自己出钱维修的,如果政府能拨款就好了。学生:既然这么久都没有维修了,那我们怎么还看见有人住在骑楼上面呢?阿姨:没办法啊!那些都是些很贫穷的人,租不起更好的房子只能住在上面了!

学生:那你有看见过他们故意破坏建筑吗?

阿姨:这个倒是没有……说到破坏的话,对面的建筑可能要拆了,说是要建大房子了。

学生:这是不被允许的,你们没有想过去反映一下情况吗?

阿姨:唉,我们这些小百姓的反映怎么能改变人家的决定呢……

学生:你觉得该怎么处理这些破旧的骑楼呢?

阿姨:我觉得最好政府能够出钱维修一下,我们附近的人应该自觉地保护它。学生:哦,那你是觉得应该保护骑楼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它值得被保护呢?阿姨:当然应该保护啊!不管怎么说它都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啊!

学生: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您这么想就好了……好了,谢谢您配合我们的访问!

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活动心得体会(一)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一个暑假就这样过去了,眼看着研究性学习的工作接近尾声,心里不禁感慨:这时间太短了,这么有趣的学习怎么就这么完了呢?算了,别那么多废话了,还是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我的心得吧。

这是我第一次学习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经过两个月来的学习,我发现这是一门十分有价值的课程。上课、学习,在中国学生眼中无非就是坐在教室中听老师讲,自己记,自己做。而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却打破了这一枷锁,它需要我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它要求我们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学习这样一门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更是我们对陌生社会的了解与尝试。当然,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与学校而胡编乱造,那这门课程就失去了它的精华。只有长期坚持不懈,不断深入探索,才能发挥出它培养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神奇力量。

我很感谢学校能为我们提供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收获了很多:在历尽重重困难曲折后,我们意识到了团结的重要;在受尽打击,相互鼓励后,我们领悟到了坚持的真谛。用汗水浇灌,才能结出胜利的甘果!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了社会各阶层的人,这些经验无论是对我们以后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真正融入社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加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别人交流,如何处理好与人际关系。我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学习。

虽然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我们这一次的学习是成功的,但却无法掩盖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时间观念不强,时不时迟到;每次活动前准备不足,对活动目的感到模糊;没有及时整理材料,导致部分珍贵材料的遗失;组员之间思想不统一等等。但这毕竟是第一次研究性学习,这些问题给我们造成麻烦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会汲取这次的教训,积累经验,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我同样要感谢我的伙伴们,没有大家的坚持不懈,同舟共济,就不会有

这样一份丰富、精彩的报告。谢谢大家,希望我们还会有机会一起参加这样的学习,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虽然这一次关于骑楼的研究性学习结束了,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停下了研究的步伐,只要我们以自信作舟,以合作作桨,我们一定可以在研究这条航路上走得更远……

李康

研究性学习活动心得体会(二)

活动出完了,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蛮累的,但综合起来,还是有不少收获与体会,现在

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和收获。

从刚开始我们研究性小组成立,到一起讨论活动安排与收集资料,再到组织安排活动,再到最后的整理资料,一次次的合作与一次次任务的完成让我感觉到,一个集体,只有集体里面的每一个人认真负责,处处为集体着想,不要只顾一己之私,这样集体才能发挥巨大的力量,才能顺利地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任务,同时作为集体当中其一部份,也必须认真负责完成自己份内的事,积极地为集体作贡献。

回想起出过的活动,又想念起那全组一起合作的时光,虽然辛苦,但更多的是欢声与喜悦。记得当时出的走访调查活动,找了许久也没找到合适的店主,如果不是大家相互鼓励,多一点坚持,我们会碰得到那位毛线的阿姨吗?还有那一份礼貌,才能使那位毛线阿姨接受我的调查,才会有那一次成功的调查。还有那问卷调查的任务,一次次的尝试,多次的被拒,使得我要加从容地接受别人冷漠的目光。50份问卷的完成最终也让人明白,只要一步步地做下去,再强大的任务也能完成,只有你真诚待人,才能蠃得到人真诚的目光。

活动出完了,大家心里都很高兴,但同时大家心里也有很多不舍也有很多遗憾,都觉得自己对骑楼还不够了解,都希望还有下次大家能够在一起人生财一起研究骑楼。由此我觉得大家都是成功的,我们这个研究性的小组也是成功的,因为只有努力地付出才会有收获,才会有对曾经的付出有不舍。

总结此次的整个研究性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那一次次工作的情景,因为当一个人认真去做事并且得到收获是才会明白:只有认真去做事,才能把一件事做得精彩、漂亮。

吴仁恒

研究性学习活动心得体会(三)

有意义的两次活动完了。虽说已经进行了两次活动,但我却觉得好像只过了一小会儿。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这几次活动我即激动又觉得充实。

在一次的活动中,任务是进行问卷调查。这是我第一次进行社会活动。这让我很激动!拿着手中的问卷调查表就上了。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个我邀请的人居然拒绝了。这无疑给我泼了一盆冷水。这让我的热情减了一大半。终于体验到那些发小广告的人的心情了。这种滋味真的很不好受。“社会炎凉”啊!我这还算好的呢,那些发小广告的年轻人们,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才发出去的小广告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被扔了。那该有多心疼啊!

又是一次活动,我们来到了这文化名街——解放西路。我们打算去采访这条街上的店主们。走了半天我们都不敢进去,可老这样就完成不了任务。所以我们硬着头皮就进去了,可店主一听我们来的目的就说不行,叫我们去采访别家。我们只好红着脸出来了。这严重打击了我们的自信心。唉!!真是太丢人了!!还好下一位店主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让我们恢复了一些自信心!!

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学到了让别人理解的是多么的难,尝到了被别人拒绝的滋味。体验到了研究的辛苦。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求别人帮忙是很难的,而且现在的人还是有点保守,有点封闭!!这让我变成熟了不少。让我体验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只有设身处地的为集体着想,完成好自己任务,才能发挥集体最大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以后我会更珍惜自己身边的事物。这次的活动是,是对社会实践能力的一次测试,一次增强。我觉得应该多几次这样的活动。

黄永立

研究性学习活动心得体会(四)

通过开展这次富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书本外的知识,与小组成员增进了彼此的友谊,收获和感想很多,下面是我的体会。

我们小组开展的是关于骑楼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组员们的团结协助下,以及组长的正确领导,我们先收集了大量有关主题的资料,大致地了解了骑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知道了这个屹立在风雨的特色建筑现在岌岌可危的情况。意识到了保护它刻不容缓的局面,我们带着保护骑楼的责任感开始下一步的工作,我们先后在骑楼周围调查和拍照取样,组员们带着饱满的热情,顶着火辣的日光,有条不紊地开展各自的工作。我也不禁被他们敬业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感染到了,领会到一个团结集体强大的力量,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集体感,。组员们鼎力相助我,我也更加积极地去协助他们的工作,整个小组很和谐,很温暖……我与组员间有了更多交流,大家说说

笑笑,没有任何抱怨工作的情绪,我相信经过这次活动后,大家的友谊将更加坚固!!在此还不得不感谢这些“战友”们。黄永利和周海雄同学,在骑楼老街中不怕辛苦不怕累,老街上闪烁这他们忙碌发问卷的剪影……还有李康和吴仁恒辛苦地调查和采样,以及梁其粹在幕后默默的工作,这些都很让我感动,他们的身影汇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流转我心间。

在对骑楼有了深刻的了解后,我也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呼吁大家保护骑楼,这个见证南洋文化与海南本土特色完美融合的瑰宝。我保护骑楼的建议是:政府投资先修缮好骑楼,恢复它原本的面容,让后通过发行纪念骑楼的邮票,纪念钞,骑楼店面的招商等等,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同时也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减轻政府的压力,把本地特色的小吃街与骑楼的旅游潜力有机结合,比如说骑楼美食街,骑楼文化长廊等等。这样也有利于建设有特色,有内涵的国际旅游岛,同时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文化涵养。我会与小组成员团结起来,切实地保护骑楼!

马家磊

研究性学习活动心得(五)

飘逸的书香溢满了钟楼的图书馆,我们一组人来到了这个静谧又神圣的地方执行任务。一组三人分工明确,各自领取了一部分调查问卷,便马上开始积极又热情地忙了起来。这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困难重重。有些人说没空,丝毫没有要帮忙的意思。有些人看了看,觉得挺麻烦的,便委婉拒绝了我们的要求……

总体来说任务还算成功,毕竟还是有些热心,乐于助人的人。在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之后,全部问卷都圆满完成。出来之后,已经是夕阳西下了。虽说有点腰酸背痛,就像霜打的茄子,四肢无力,但是我们的心里还是很高兴的。付出就有收获,在这次历练中,我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更好的和人沟通,学会了成功是汗水换来的哲理。

.落日的余辉把我们的身影映衬得如此高大,如此辉煌,阳光透过我们的汗水映射出七彩的光晕,风儿轻轻摇曳发丝,轻抚脸颊,如水般轻柔……

抬头望着蔚蓝的天空,那些云儿,仿佛是天使的微笑……

时间似水,我们又一次来到了骑楼老街。

灿烂的阳光如碎金子洒落遍地,我们缓缓走在骑楼老街的小道上。望着这些各式各样的商店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犹豫了。采访店主就会打扰

到他们的生意,这让我们承受着不小的心理压力.。经过三人的讨论,还是决定硬着头皮去问一问。尽管我们的态度温和,言语礼貌,恭谨谦逊,但是那些一心只为利益的店主们都以打扰营业为由,把我们请了出来。天色渐渐昏暗了,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但并没有熄灭我们内心的热火。在经历了几番波折后,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总算有店主肯接受我们的采访了。

雨过天晴,出来之后有种舒畅的感觉。雨后的骑楼,真是别有一番风景。沐浴后的老街骑楼仿若美丽的画卷。望着天上的彩虹,我们会心的笑了。彩虹只在风雨后……

阳光把我们的笑脸映在青石板上,渐渐融入这历史悠久的骑楼老街中……

周海雄

研究性学习活动心得(六)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小组一行人都遇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在活动进行时,因为要做问卷调查就必须问不同的陌生人,而我们小组一行人在询问之前已经做过了许多次模拟训练,但询问别人时心里还是有些胆怯,问的时候就吞吞吐吐,甚至是前言不搭后语,搞得半天人家才明白我们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弱一些。虽然我们有时候不疲理解,别人有甚至看到我们就走,害羞、胆怯都不能够阻挡我们坚定的信念。在活动进行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骑楼人民的热情和友好,我们参观了许多优美的骑楼,感觉到了那骑楼古老的、精湛的文化。各种零星点缀又奇异的图案刻在骑楼的身上,那绿藤蔓延着骑楼之角,从而形成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象征同时又显示出一股深邃的韵味。

我觉得这次的研究学习身份有价值。这次活动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学习勇于挑战自我,挑战一切不可能。在研究性学习中,意志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开拓视野。因此,我获益良多!

梁其粹

附件六

组员评价

伙伴评价(一)

李康:工作认真、负责,对每个人安排的任务都很公平,在活动的组织和纪律的维护中,组长功不可没。

周海雄:平时沉默的他工作勤恳,奇怪的是在外面与人交际中却大方勇敢,在问卷调查的任务中他贡献最大,让大家很是意外。

马家磊:组内的幽默大师,在大家工作辛苦时他总是会开玩笑逗大家开心,让大家放松.

黄永立:踏实工作,看起来较可爱,容易被人开玩笑。

梁琪粹:很少听见他有报怨的话,不管什么任务交给他都会完成得很漂亮。

吴仁恒

伙伴评价(二)

周海雄:组里表现很出色,很有耐心。效率很高。虽然平时比较安静,但在问卷调查中表现最为优秀。

梁其粹:平时说话很少,但冷漠的外表下隐藏不了他那火热的内心,在活动中他很有礼貌,表现也十分出色

吴仁恒:很热心,有求必应,很有集体精神,在发问卷中他发了也来帮我们发!

李康:我们组的组长,在我们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组长所具有的领导才能和判断力。在活动过程中很积极,什么事都抢着做!

真不愧是我们组的组长!!

马家磊:很努力,很勤奋,苦活累活都往自己身上揽。有什么事都抢着干。

黄永立

伙伴评价(三)

李康:作为组长身先士卒,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工作,把活动组织地很好,对活动贡献突出

吴仁恒:在幕后做了很多组织地工作,任劳任怨,团结集体,督促小组其他

广州骑楼的演变

广州骑楼的演变 广州骑楼的演变作者:佚名 时间:2008-7-7 浏览量: 骑楼,广州的尺度 大约20年前,两广及闽南一带,稍具规模的城镇便多是骑楼街的天下。广州城西的骑楼街一度纵横交错,蔚为壮观。 西风东渐蕴骑楼 骑楼街区的成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城镇经济日趋成熟,新式马路也同时建成,西化的骑楼渐渐取代檐廊式建筑,广州地区踉跄地形成了半殖民地的城镇风格。 推究这种传统村镇尺度发展而来的并置联立的街区结构体系的成因,务必回溯到传统墟镇文化上来。广东传统村镇选址的共同规律,不外

乎近水、近田、近山、近交通,或几者兼备。其中“亲水”与“交通优先”两大原则在形成今日广州城区构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很显然,广州最初的形态是沿珠江分布的村镇集落。珠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水这一生活命脉,而且是广州联系外界的交通渠道,特别是在脱离了小农经济的墟市商品交换模式之后,靠近珠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副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村落对外联系。由于陆上交通更为便捷,近公路的村镇逐步扩大,公路很快取代水体形成村镇分布的骨骼。与传统的以水路为骨架的分布模式相比,陆上布局更为直接明确,使传统布局逐渐游离了随形于自然地理的约束,大尺度的城市化进程因此成为可能。 但是,由于珠江航运的发达与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州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仍与珠江的地理走势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对位。其直接的结果便是东西向的道路远多于南北向,联系更为便捷。这种过份依附珠江导致了新型城市网络的不成熟,以及墟镇模式向现代城市转型的不彻底性。新型的道路网系统没有能够完全自成一体地彻底覆盖旧有的墟镇脉络。相反,珠江航运的发达使人们对现代交通体系的期望变得迟钝。较之北方的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这是广州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特性。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骑楼,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种独特建筑物。它是广州传统建筑的代表,在2019年 的上海世博会上广东馆外形设计就是富有南粤特色的骑楼。并不高大的骑楼从遥远的年代 走来,成就了数不清的老字号,也造就了难计其数的广州富贾。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这种 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它冲破 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浓郁的生 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骑楼作为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 的建筑形式。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广州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骑楼这一新 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 但不少专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 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 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 老房子作为城市的一种符号,折射出了一个城市的性格,而骑楼作为广州的传统建筑 的代表,它折射出了广州市井文化中具有人情味的特点。然而时代不断地发展,当城市中 的高楼一幢幢的被建成时,很多人认为骑楼已经过时了,但是骑楼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无法 替代的,所以希望骑楼不仅仅是一个回忆,更要活在当下。

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摘要: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较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本文首先介绍了广州骑楼产生的背景,然后简述了广州骑楼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了针对现有问题所得出的解决对策(方案)。 关键词:广州骑楼;拆迁;传统建筑保护;制度化 在岭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保护与发展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广州骑楼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然而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本文详细阐明了针对广州骑楼现有问题所得出的解决对策。 1 广州骑楼的起源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产物,并具有很深的地理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 1.1广州骑楼出现的地理根源 广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广州骑楼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温度高、雨量多是发展骑楼建筑的先决条件和必备因素。 1.2广州骑楼出现的社会历史根源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上世纪初期,广州商业发展较快,骑楼在广州商业繁华地段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商业需求。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有着很大的冲击。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最终造就了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骑楼。 2.广州骑楼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广州市区内骑楼街路段总计有36条,长度超过20公里,集中分布在旧城区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向为广州人遮风避雨的骑楼,经过了太多的风雨冲刷,已经垂垂老矣。一部分骑楼被拆除了;连成一条线的骑楼,有些也因其中的某一座骑楼日久坍塌,后来翻盖时不再采用骑楼的形式;有的居民为增加建筑面积而搭建违章建筑;旧城区各类电力、电讯线“飞舞”在陈旧的檐壁上,花花绿绿的招牌广告与青砖碧瓦极不和谐。另外,广州市城市化在不断进行中,而很多骑楼就成了城市化的牺牲品。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岭南建筑的奇葩—广州骑楼

岭南建筑的奇葩—广州骑楼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1006161052) 摘要:一个城市是有她自己的独特记忆,就拿广州来说,她独特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岭南人,在记忆深处有一组这样独特的画面,一群独特的建筑,岭南建筑奇葩骑楼。骑楼,广州的名片,虽然很多岭南市民依然每天都能看到,但岁月的洗礼,骑楼或被拆迁、或外形经过多次的翻新,骑楼最特别、最迷人的装饰及造型已难以看到。“我们的城市正在失去记忆。”许多文化之士对中国城市建筑表达这样的忧思。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这些城市的记忆。 关键词:起源和分布功能和特点影响经典珍藏现状与保护 一、骑楼的起源和分布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 圣心堂西关大屋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骑楼旅游资源开发

骑楼旅游资源开发 骑楼建筑承载着海口的历史,见证了海口的发展。本文通过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其文化特质,进行骑楼的开发与保护,希望对其的旅游开发能有所借鉴意义。 它是西方敞廊式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商住楼房建筑形式,这种建筑适应南方潮湿多雨,夏季阳光强烈的天气和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形式。骑楼最先于英国传往印度,与当地建筑结合,以后传至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两广、福建和海南等地。 旅游一词古已有之,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社交活动。从最早的自然景观游览到社会景观感悟以及现在的文化遗产旅游,人们逐渐将视线从鬼斧神工的自然唯美,转向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社会景观美,而如今逐步倾向于文化历史的残缺美,对于现在层出不穷的文化遗址旅游我想就是这样的一个表现吧。 历经磨难而开始踏上坦途的人类社会,其实是建立在支离破碎的历史记忆和具象遗迹基础之上的。这一点,我们从世界性的文化巡游过程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华夏的圆明园

废墟、埃及的卢克索神庙以及置放在法国罗浮宫内的断臂维纳斯……太多现实的历史图景在无声地向我们吟唱,前人所创造的璀璨文化流传至今的,往往是这一种残缺之美,虽是“文明的碎片”,但却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跌宕,却是一个城市的印记和符号,也是人们感情的寄托。正因如此,那些几近忘却的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前提下慢慢得到有效利用而向旅游产品转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资源逐步向旅游产品转化,将文化遗产开发为旅游产品已经成为当前旅游开发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如丽江古城的开发不仅完整的保留了文化遗产的历史性,也很好的开发了文化遗产的商业性,借此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去。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各种旅游产品也在不断增多。 在这大背景下,文化遗产——骑楼的旅游开发,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骑楼”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南方多雨炎热地区邻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蔽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这是一种顺应近代南方经济繁荣需求而出现的商业建筑。 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天津条约》签订以后,英法

骑楼与骑楼文化

骑楼与骑楼文化 五矿地产设计部建筑师王坤 导言: 姜文导演新片《让子弹飞》在2011成为国产电影中难得的叫好又叫座影片,观众们不仅为影片中的故事、人物、语言所吸引,更被电影故事所选择的“鹅城”所倾倒。在电影中频繁出现的整齐划一的街道两旁带廊道的旧式洋楼和中西合璧的碉楼成为人们回味电影重要内容。而“自力村”作为电影拍摄的外景场地也名声大噪。“自力村”的这些碉楼其实就是本期建筑板块的主题“骑楼”的衍生建筑物。“黄老爷的宅邸,竹林掩映,碉楼耸立,易守难攻,万夫莫开。”尽管“汤师爷”是一个骗子,但他对“黄四郎”宅邸的称赞却是真实的。本期就将“骑楼”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介绍给大家。 骑楼的产生 骑楼在建筑专业术语中的解释为:“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但它作为一种建筑文化却远远的超越了建筑的范畴。骑楼建筑形式无论在中国和西方都出现的很早,但其真正形成一种建筑文化却是伴随着英国的对外扩张而扩展到全世界。十八世纪后半期,正处于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殖民势力,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长期生活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的英国人,一时很难适应。为了克服这个生活上的不利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挡避炎热,营造出相对凉爽的过渡性空间,这种“外廊式建筑”很快被当地人接受,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而且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进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骑楼建筑景观。在这些骑楼式建筑中,既有单体建筑,也有骑楼式街市,更大规模的的还有掺杂其他建筑形式组成骑楼城镇。 骑楼在中国发展沿革 骑楼进入中国后,由于它的实用性、装饰性和耐久性相对于中国传统木框架结构建筑更有优势,也因为许多外国商人高级店铺的示范作用,迅速在沿海的台湾、香港、广州、海口、厦门等对

浅谈广州骑楼

浅谈广州骑楼 一、关于广州骑楼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赣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二、广州骑楼的特色 广州是我国南方的大都市,也是广东省省会,人口众多,商业发达,所以骑楼多,而且有它不同于其他城镇骑楼的特色。首先,广州因为商业街的人流多,所以骑楼底的空间宽而高,其尺度比其他城镇骑楼都大,是沿街商铺很好的“门厅”。其次,骑楼的柱子比较粗,基本是方柱,在交通噪音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些粗大的方柱对隔阻马路高频噪声起一定作用,加上柱列的视线遮挡,使走在骑楼底的行人忘记了马路上来回奔驰的车辆,是行人安全逛街很好的心理场。再次,广州骑楼街区的马路较宽,马路两侧的建筑较高,进深较大,是典型的“竹筒屋”。最后,广州骑楼建筑艺术最高,各种中西结合的装饰风格百花齐放,你会发现每条马路的每间骑楼的石雕、砖雕、灰塑、彩画、彩色玻璃、彩色水磨石等装饰都不相同,而骑楼空间的整齐和骑楼屋顶上不规则突出的中式小凉亭和西式小尖塔,又使得广州城市天际线丰富多彩。 广州的骑楼大多由底层有柱廊的单体建筑联排组合成沿街建筑群体,并围合出底层连续的有顶人行道,从而形成完整的骑楼街道。骑楼街道由街道两侧骑楼单体联排形成,底层具有连续性柱廊人行空间的商业街道,因其底层有柱廊并有楼层,而区别于传统街道的“檐廊”空间。 三、广州骑楼特色的成因 关于广州骑楼特色形成的成因主要可以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 在19世纪中以后,英法等帝国主义侵略广州,东南亚(南洋)英属等殖民地的外廊式建筑传入广州十三行,十三行被烧毁后,又在广州沙面出现。这些外廊式建筑是西欧本土建筑特色与印度和东南亚殖民地热带气候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殖民地建筑样式”。至20世纪初民国成立,为解决城市居民拥挤和实行都市计划,广州市政府同意在人行道上加建骑楼。当时很明显是参考了外廊式建筑和澳门、香港的骑楼建筑特点和建筑章程。1912年广州国民政

百载商埠楼依旧——探秘汕头老市区骑楼文化及现状

商埠百载楼依旧 ——探秘汕头老市区骑楼文化及现状

商埠百载楼依旧 ——探秘汕头老市区骑楼文化及现状 一、导言 (3) 二、逝者如斯——近代潮史与骑楼 (3) 三、倩影依稀——骑楼介绍 (5) 1、骑楼形式解读 (5) 2、骑楼艺术赏评 (6) 3、骑楼功能剖析 (7) 4、骑楼文化探索 (8) 四、觅胜探幽——骑楼探访记 (8) 五、抚今叹昔——汕头旧城改造工程 (10) 六、社会调查——采访市建设局专家学者 (14) 七、倾听民心——关于老市区骑楼建筑的调查 (16) 八、我说变革——关于旧城改造的想法及其规划18 九、引用与鸣谢 (19) 十、附录 (20) 1、调查问卷样式 (20) 2、统计表 (21) 3、致市长的一封信 (21)

一、导言 “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一个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建筑。建筑是城市本身特有的文化艺术的一张名片。认识一座城市,从认识它的建筑开始。 汕头,一座以“百载商埠”闻名的城市,一座独特的使海洋文化和农耕文明相互融合的城市,它的建筑,必然也会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骑楼完美地诠释了汕头的文化内涵。 作为汕头历史沧桑的见证,作为艺术家们惊叹驻足的建筑艺术,更作为一代又一代旅居海外的游子魂牵梦萦的家乡标记。骑楼,已然在我们温情的回忆中,鲜活了百年。 如今,曾经繁华的老街,已经苍老不堪。城市日新月异的高效率建设,已经悄然吞噬了属于这份专属于潮汕人的梦境。 在尊重技术革命、尊重城市发展的同时,如何应对城市趋同化日益严重的趋势和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少对城市传统和民族个性的消磨,寻求发展现代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的平衡,已经成为了所有拥有温暖回忆的老城市所面临的新问题。 骑楼留给我们珍惜的时间,已经不多。 为了能够接触到这历史和潮汕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馈赠,让更多人关注到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艺术,并且呼吁更多人保护这种独特的文化,特此定下了这个题目。 在这次研究性课题中,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实地考察老市区骑楼建筑群,并亲自采访建设局的有关专家学者,发放调查问卷,收获了很多知识。我也将在这次研究性课题中掌握到的有关旧城改造的建议向市长致信,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一点力量来保护我们的骑楼文化,保护我们的潮汕文明。 二、逝者如斯——近代潮史与骑楼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雨果)。 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首先就要了解一下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汕头之所以能孕育出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这与汕头较早的城市化和商业氛围是分不开的。 汕头地处南海沿岸,早在古代,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就已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在近代史上抢占优先地位。早在十九世纪50年代,汕头已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商埠,汕头海运商贸十分活跃,加上地理位置重要,自然环境优越,引起外国人的关注。1858

浅谈海南骑楼建筑的发展及对其保护的思考

浅谈海南骑楼建筑的发展及对其保护的思考 摘要:海南海口骑楼街区可算海口年岁最高的历史街区,自骑楼建筑风格流入海南以来,近代骑楼建筑构成了海南建筑的特色种类之一。由于历史和人为破坏等原因,现在的骑楼老街遭到许多不同程度的破坏,对骑楼建筑文化的维修需要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字:骑楼,南洋风格,年久失修,历史文化 一.延续了一百六十多年的骑楼故事 i[所谓骑楼,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我国传统意义上一般多指我国南方地区,无论城镇乡村,人民大众为满足使用、安全、舒适等要求,于面街出入口部分楼层或屋顶要素“骑”在人行道上,左右绵延成公共敞廊的建筑或建筑群。]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保留规模大、保存完好,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的骑楼一般是2至5层建筑,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延街立面经常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等处加以丰富的装饰纹样或浅浮雕,所有的装饰与纹样自下而上逐渐丰富,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海口被设为对外贸易出口,《天津条约》签订后,海口成为中国沿海十大通商口岸之一。海南当时正是南洋的商贸中心,底层设敞廊的骑楼建筑在此流传。海口的骑楼建筑与海南的自然条件有机结合,同时与形成了地道的“南洋”风格商业街。海口骑楼建筑风格呈多元化的特点,既有中国传统建筑成分,又有对西方建筑店铺的立面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细部装饰,并且还有明显地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影响的拱券和图案。海口骑楼的华丽壮观,在我国及东南亚都是绝无仅有的。如今海口的骑楼建筑连绵,二、三层楼则“骑”在人行道上,骑楼街的柱廊让行人避免阳光辐射和突然而来的暴雨。海口骑楼老街为不仅承载了海南的历史文化,也为海南人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ii按人类学分析,影响海口骑楼建筑的人口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 (1)英法等国殖民人士。西方殖民者在南洋留下大量殖民文化后,又纷纷到海口扩张西方势力。他们兴建零事故、学校、医院等,有效的影响当地建筑的设计趋向。与广大民众相比,殖民者人数虽少,但他们掌握了物质文化交流的主动权,具有强势文化的地位及相对先进的生产力,推广自己的建筑文化是很容易的

广州最具特色建筑:骑楼的百年风采!

广州最具特色建筑:骑楼的百年风采! 2016-10-06 ?潘小娴CFP 乡土人文地理 走在广州古旧的街区,你会惊讶地发现:窄窄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被柱子架在半空。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了两三米左右,而且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几千米。这些被柱子架在半空的“长脚”房子,便是广州最有特色的近代建筑之一——骑楼。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如今,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这些骑楼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广州人的现实生活中,在荔湾、越秀等老城区,骑楼仍处处可见。游走在那些骑楼街巷时,你便沉溺进了广州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里。欧风美雨与实用主义 骑楼在广州的出现,并不算久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还不过百年。但这不过百年的骑楼,为什么却深受广州人的宠爱?说起来,这与骑楼所具有的“欧风美雨”特色,以及它极其符合广州人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有关。

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和澳门,是一座较早接受外来文化、跨入近代化进程的城市,在很多方面都都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得十分鲜明。比如说——骑楼。鸦片战争后,欧式骑楼传入广州,与广州传统的飘檐式建筑相结合,演变成为轻巧通透的骑楼。骑楼堪称是广州人将西洋建筑风格和岭南建筑传统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既取法“欧风美雨”,又“中西合璧”的建筑。广东旅游局发布的资料在骑楼前面加上了“商业”两个字。因为,在当时,这种修在公共场所的敞廊式商业建筑的产生与古希腊商业发达和气候炎热多雨密切有关。敞廊能为顾客和行人提供遮阳挡雨方便,提供良好的步行环境,适应商业的需要。而广州属于亚热带气候,和希腊非常接近,既潮湿多雨,又炎热高温。另外,广州是一个非常讲究实用主义的城市,广州人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智慧——那就是务实赚钱。 广州人对于自己的城市在别人的评价中是否有品味,并不那么在乎。他们在乎的是很实际的事情,因此他们有一句口头禅:“不过是为了赚钱。”广州人在商言商,在这种实用主义的生活哲学引领下,其灵活务实的精神把外国敞廊式的商业建筑桥廊,演变成了广州独特的商住两用、具有了一种平易近人的市井气质和浓郁生活气息的骑楼建筑。 这些洋溢着市井味道的骑楼建筑,多数为2到4层的砖木混

骑楼观后感

骑楼展之观后感 9月8日下午和小组成员去了北京路歌莉娅225概念会所,参观骑楼模型展 9月的下午,炎炎夏日、在一次次想放弃寻找的旅程中,我们寻得了歌莉娅会所。在焦 急的排队里,终于轮到我们登上歌莉娅会所的3楼。也正是在骑楼模型的所在地。在千姿百 态的骑楼里,寻找昔日骑楼的踪影。 如果说哪一个模型做得最好,其实千里马需要伯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是哪一 个就不好,哪一个就很好,因为从手艺和构思上各有千秋。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感觉。在 一个黑色的匣子里,透出一点亮光。驻足观看,里面是骑楼规模很大的商业区,这是一个完 整的区域。仿真的小河、小河上往来的轮船,繁华的码头生活真实地呈现在模型里。模型的 第二层,是一条铁路线,火车从远方匆匆而来。铁路周围仍然是繁华密集的骑楼,一间间骑 楼的顶楼悬挂着商业性的牌匾,工业机器的运作,仿佛可以依稀听到一声声机械声,无不彰 显着当时这一带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骑楼展的模型,深深触动我的心。模型工艺之细致,手法之高超以及构思之巧妙,真可 谓有令人赞叹不己。这学期通过对《模型制作与实训》这门功课的学习,对模型有了一定的 了解。不再仅仅只是停留在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感触。从材料、构思和手艺上 去定论一个模型的档次。 我觉得模型不仅仅只是外观上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的意义。犹如骑楼,它在手艺 展示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广州近代繁华的骑楼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仅仅只是视觉感官上 的冲击而是给心灵一次洗礼。这才是每一个模型制作者所应该具备的用心。 篇二:广州风景---石室教堂之旅观后感 广州石室天主堂之旅 在喧闹的市区中,竟还有这样一个宁静,祥和,古典的去处。石室教堂处于广州古典的 骑楼包围之中,截然独立,鲜艳的黄色和骑楼的白色诠释着何为中西对有别。远远就可看见 有着两个十字架的塔尖高耸入云,隐约又可听见钟楼悠长的钟声,远行的人,奔波的人,旅 游的人,急躁的人,只要一看见这里,就会不自主的停下脚步,沉浸在内心的沉思中,与主 一起,洗涤自己的内心。 教堂建造细腻,人们对它爱护有加,这座始建于1863年的古物至今还作为广州的标志, 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为了促进党支部成员对海南历史的了解,和更好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12 馆进行参观。 号,该馆设有10个展厅,对海南的历史、少数民族文化、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文物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展出的文物有1000多件,能让参观者穿越时 空隧道,领略海南岛的历史奇观、古代文明及海南岛人的精神。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厅,这里展示了各种传统文化,包 括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 物、手工制品等。接着我们依次参观的是海南少数民族,海南馆藏文物,重器灵 光展,重器灵光展,海南历史陈列等展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海南历史陈列厅。 海南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侨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各国 的海南乡侨有200多万。数百年来,他们拓殖海外,历尽艰辛,创下了辉煌的业 绩,对居住国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海南历史陈列展厅,该展厅利用模拟,复古的方式逼真的展示了当时人们的 生活习惯与特点,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啦海南先民自各个时期移民而并未繁衍发 展,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海岛移民文化。该展厅展示的主要包括 海口骑楼,近代海南,琼州府府城,海瑞,陵水石贡遗址,冼夫人,美榔双

广州骑楼

广州骑楼 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楼房,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广州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代表。因此,广州骑楼已是每个广州人的骄傲。 骑楼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1起源 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广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基本维持旧有格局,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骑楼建设大大减少。这一时期建设的骑楼街主要有越华路和豪贤路。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在体量、风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与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骑楼街有明显差异:沿街建筑多为住宅,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范围仅限于街坊;建筑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道景观比较单一。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这一时期广州基本没有兴建新的完整的骑楼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楼。但由于不是整条街道实施整体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骑楼交错并列的景象,如万福路、大南路、龙津路、长堤大马路等。此外,老城区道路的拓宽改造也对一些骑楼街造成了破坏,如人民路高架桥的建设对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骑楼街风貌的影响;解放路、中山路拓宽和人民桥、内环路的建设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传统骑楼街。 2特色

源远流长的骑楼文化

源远流长的骑楼文化 ——《关于海口骑楼》研究性调查报告 海南岛的今昔,留给正史著述和口口相传的人们更多的是孤悬海外,偏安一隅,贬放流徙之地,文明闭塞之岛。千多年的岁月,名臣良士北望京城,有口莫辩;芸芸百姓,耕读持家,却在远离京都和中原大陆的小小岛上,开垦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民风淳朴、性情自由的一方土地。靠着海的缘故,百姓胸怀宽大、包容八方,东南亚的习俗在原住民的生活中影响渗透。海南省海口市的五条骑楼老街,就是这样一个透着历史气息、温暖海风、灿烂阳光与纯朴民风的世界。 一、海口老街区的起源 海口骑楼老街的由来,跟海口的港口开放通商史 大有联系。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 海贸易。琼州(海口)从此海运四通八达;至咸丰八 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 口)即被辟为通商口岸,称琼州口。从此,琼籍人士 热衷于下南洋谋生,外国人则可以在琼州自由往来。 1924年,为了建省办特区,当年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 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拆去具有629年历史 的护城古城,城墙方石被用来铺设一条12米宽的大路,这就是长堤路的雏形。原来五六米宽的石板路全部扩建为通行汽车的街道,原来的四五条马路扩建到了30多条。为了搞好市政建设,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 《海口文史资料》载“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 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这批琼籍 归国华侨,因为衣锦荣归或落叶归根,回到海口后纷 纷效仿南洋建筑风格的特色,建成一幢幢柱廊骑楼式 的建筑,不仅有单边外廊,甚至扩展到双边、三边以 致四边回廊,用于商用和居住。这种建筑特色非常适 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 利于人们遮阳挡雨。由于毗邻港口,这些家家户户所

骑楼调查报告

关于海口骑楼开发现状及问题 调查报告 一、海口骑楼风格简介 海口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尤其在外墙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座骑楼就是一副风景画,一条街就是一个文化景区的亮丽景观。 二、骑楼社会地位及规模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骑楼老街于2009年7月20日揭牌。海口骑楼建筑群形成于十九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2009年六月,获评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十大名街”。初建于1849年的海口骑楼老街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等。柱廊相连、骑楼相依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达200余座,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的骑楼样式最多,约有39座。这些骑楼,或中国传统式,或欧亚混合的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或独

特的海口南洋式。 三、海口骑楼开发的区位优势及吸引要素 海口骑楼位于海南省会城市海口,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是海南省的重要交通枢纽。海南岛的阳光、沙滩、雨林渐渐的吸引着去世界的眼球,但是随着海南岛国际旅游岛的建立,急需开发一批具有海南地方文化特色的景区,骑楼文化的开发恰好符合国际旅游岛的开发趋势。 海口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尤其在外墙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座骑楼就是一副风景画,一条街就是一个文化景区的亮丽景观。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大量的文化遗迹,人文色彩丰富多样,骑楼体现着海南人民独特的智慧,劳动的结晶,值得我们尊敬及学习 四、骑楼现阶段开发及面临的问题 骑楼当前的开发:主要以骑楼小吃为主。骑楼小吃街实行封闭化经营的模式,外部建筑仿造骑楼建筑的建筑风格,内部装修风格类似于骑楼底部的模式。让人在就餐的同时也可以感受骑楼的文化。骑楼小吃街汇聚海南各地的名小吃以及全国各地的小吃。在这里品尝海南海

广州骑楼作文

广州骑楼作文 广州骑楼作文(一):正在消逝的骑楼 作者:徐可馨广州执信中学七年级 历史的长河里,有那么一条纽带,它是中华名族五千年以来智慧的结晶;是数以万计的中国人之间产生的最博大的艺术;是我国进步不竭的精神动力源泉,这便是——中华>传统文化。 然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董”房屋,渐渐大面积面临着拆迁危险。 骑楼,这是一种商务建筑。还记得我第一次遇见它,是我小时候生病去儿童医院,经过一条街时,我坐在车中,从它的身边掠过,它独具的风华,岁月的沧桑,深深的吸引了我。长大之后我才知道,骑楼是西方建筑元素、南阳建筑风格和中国建筑特色三种完美融合的中国传统建筑。它使城市风貌独具魅力! 当你在骑楼间漫步时,你会为它的精美而赞叹;当你在各种资料搜索她时,你会为它们的沧桑而感叹;当你看见新闻中的它们因得不到好的安置而被拆迁时,你会为它们的命运而哀叹。 因为如此,今天的我,路过那条街,看到的却是一栋栋高楼大厦和灰尘弥漫的工地。我不仅想让时光回返,回到从前,让我化身为拯救文化的正义少女,保护这些古老的骑楼;想要走一走骑楼底下的道路,摸一摸支撑它不知多少年的石柱。可是,事实不会因为你的思念而改变,如今像要见它一面都十分困难了。 所以,面对独具岭南特色的骑楼,我们更应该让它们得以保留传承下去。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对传统文化不了解、不感兴趣,但却很热衷于街舞、动漫、服饰等流行文化。但我觉得,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其实并不冲突,我们可以在骑楼中开展一些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展览,在可以欣赏骑楼风景时,又可以观赏广州文化和现代事务,这不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吗? 如今,像广州骑楼这样正在慢慢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如西关大屋、中国传统婚礼、中国旗袍、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都在漫长的岁月中消失。 所以现在的青年们,家长们,甚至国家,都请不要遗失和抛弃这些在历史上留下足迹的艺术精华,请让它们世世代代流传吧! 【教师点评】文章选取了一个很有现实针对性的题目“正在消逝的骑楼”作为写作切入点,很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骑楼是岭南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性

广州特色建筑

一.广州民居(P69~76) 1.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俗称古老大屋,是中国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要分布在多宝路、宝华路、龙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但现已不复存在。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南至三连直街,东至龙津西路,西至西关上支涌,北至逢源沙地一巷。清末至民国初年西关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到细部装饰等都有浓厚的广州地方特色和风格,其规模较大的建筑被称为“西关大屋”。一般每座大屋面积400平方米,从入门起设有门厅、天井、轿房、神厅、内房、房厅,还有青云巷、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州花窗,门前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角门、趟龙门、回字门廊等。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独特的结构又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构成 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门面装修与竹筒屋相同。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名贵的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门廊装饰 西关大屋的门廊装修,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角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各地骑楼总汇

各地骑楼总汇东莞骑楼 概况 东莞是我省的历史文化 东莞骑楼

名城,离不开传统的东西附丽。骑楼建筑,作为一种特别适应东莞身处的南方亚热带气候,由独特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熔铸而成,曾在20世纪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重要建筑,记载着东莞昔日的风土人情,在20世纪岭南建筑史上曾经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在21世纪,市委市政府“城市牌”的大力指引下,对这种建筑风格保留较完好的莞城振华路、大西路、维新路、和平路等旧马路沿街店铺得以“穿衣戴帽”装饰一新,既保留传统风格,又注入现代元素,形成了莞城独具近代商业街市特色的典型街景,提升为东莞旅游的品牌和亮点,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东莞骑楼特点 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街面的繁华贸易与内向的封闭市井生活也已各自成型:骑楼下让人自由通行,适合南方地区避雨遮阳之需,作为住房或写字楼,地层则是商栈或店铺,骑楼檐廊是人行道,而骑楼上则作商号写字楼或货栈,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内巷,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这种有层次的沿街檐廊复合空间,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最先由英国人首先发明建造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地方,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ouveranda。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1932年,东莞人刘纪文任广州市长,在当时主持广东事务的陈济棠(主粤政时间为1929-1936年)的支持下,将这种建筑风格引进广州。随着明末清初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特别是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进一步促进了莞城商业的兴盛繁荣。其时莞城一些街道已出现商品专业一体化,比如打锡街专营锡器,卖麻街专卖黄麻,文房街主营布匹,猪仔圩专卖猪仔,其他如卖饭街、皮鞋巷、果巷、葵衣街、床街、炉街、元宝街、钉屐街、纸扎街、豆豉街、道富巷、芽菜巷、油巷等均趋于专一化。旧时的麻石街巷既狭窄又挤拥,原来的坊式房已不能满足日益繁荣的商业发展的需要。 时任东莞县县长兼明伦堂副会长的陈达材,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与刘纪文是同窗,而且常有往

论广东的骑楼文化

论广东的骑楼文化 摘要:骑楼”是岭南建筑形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造的一支奇葩。“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厦门等沿海口岸开放,商贸活动空前活跃,传统的店铺形式不再适应不断扩大的商贸活动规模的需要,极需适应当代商业活动的新式店铺形式。根据岭南日照时数高,湿热而多风雨和夏秋台风频繁的气候特点,在传统的“障空补缺”和“以廊道以蔽风雨”建筑工艺手法的基础上,模仿、吸收、借鉴西洋建筑“洋楼”的形式、技术、构造和装饰精华,进行再创造,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骑楼建筑。 关键词:广东、骑楼、岭南文化 骑楼”是岭南建筑形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造的一支奇葩。“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厦门等沿海口岸开放,商贸活动空前活跃,传统的店铺形式不再适应不断扩大的商贸活动规模的需要,极需适应当代商业活动的新式店铺形式。根据岭南日照时数高,湿热而多风雨和夏秋台风频繁的气候特点,在传统的“障空补缺”和“以廊道以蔽风雨”建筑工艺手法的基础上,模仿、吸收、借鉴西洋建筑“洋楼”的形式、技术、构造和装饰精华,进行再创造,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骑楼建筑。 骑楼修建的立体特色和立面造型特点:保守骑楼修 建立体的根基特色是面宽小、进深大。立体首层前部为 人行道,普通深3-4米,后部为商铺,二层以上为室 第,室第前部凸起于商铺,逾越人行道上部。在立面造 型上,广州骑楼的总体气概可用中西合璧来归纳综合, 普通分为三部门:廊部、楼部、楼顶。廊部以梁柱式为 多,也有多数为券柱式。梁柱式由横梁和柱式构成,带 较着中西合璧的陈迹。其净高普通为4-6米,也有的高 达8米。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肆。两层以上为楼 身,普通为室第。楼身临街立面处置为西式造型或中西 连系称为洋式店面。 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 2000 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广州骑楼最早的主人是在 19 世纪中从南洋攒下血汗钱的那部分人。 2 ~ 4 层的楼高在当时是有钱人家才有能力建起的,所以今天看起来虽不高大却透着一股精巧华贵。 骑楼临街立面统一平整。立面色彩以具灰白色或调以米黄色为主。墙面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墙面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角、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了西方的“巴洛克”或“洛可可”建筑装饰风格。附墙柱在层高处以多道线脚与腰线相融,腰线下边以带形图案贯通而不断,使得墙面层次清晰,线条曲直而富于变化。建筑细部的檐口下,窗眉和窗台下等部位,都巧妙地装饰着花饰,其图案样式具有中国古典卷草图案情调的“洛可可”纹样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