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的特征是存在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

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较常见的一类亚型。
它是一种可以影响到多系统的具有多种症状的精神障碍。
躯体化障碍有过许多名称,其研究历史也非常复杂。
4000年前古埃及人首次描述了此综合征,并将其称为“癔症”。
他们认为该障碍源子宫的自然移位,并尝试通过将“游走的子宫”拖回原位来治疗这种疾病。
1859年,Briquet在巴黎的一所医院里观察了430以多种躯体症状为主的患者,将其称为“癔症”,在1951-953年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确立了癔症涉及多个系统的念。
在其专著中进一步将癔症定义为在缺乏器质性病变的前下出现的多种戏剧性的和过分的躯体不适。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自我防御机制在癔症转换症状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机制“心理能量”被转换成躯体症状。
随后Steke1首次提出了躯体化的概念,认为这一概念等同于Freud的转换概念[1]。
病因和发病机制躯体化障碍的病因学机制尚不确定,不同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
遗传学因素躯体化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特点。
研究显示,患者女性一亲属中约20070达到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
躯体化障碍的家聚集性可以受到遗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的影响。
寄养子究发现,若是女性在3岁前被寄养,并且其养父母有酗酒或反社会的问题,她们罹患躯体化障碍的风险增加5倍。
随着寄养父母社会地位的不同,寄养子罹患躯体化障碍的风险也会相应改变[2]。
生物学因素早期的“癔症性”信息处理理论认为,患者大脑对信息的加工缺陷导致了许多临床症状,这种缺陷可能是躯体化障碍患者及其生物学亲属躯体不适、症状无明确定位的精神状态和病理性赘述及一些社会、人际关系、职业功能受损等的基础。
神经心理实验结果提示躯体化障碍患者注意和记忆功能缺陷。
功能性神经影像学研究进一步发现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一些特点,如双侧额叶对称性功能缺陷,优势大脑半球的功能障碍抑郁障碍患者更严重(亦见诸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非优势半球前部的功能障碍比后部的严重等。
心身医学-精品文档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应用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在心身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模型强调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 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例如,情绪调节、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学方法已 被用于治疗多种躯体疾病。
03
心身疾病的治疗与干预
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
根据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对于
抑郁症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抑郁药物。
02 03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心身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 疗法、家庭疗法等。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他们的思 维模式和行为,从而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02
心身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心身疾病的分类
躯体形式障碍:如躯体化障碍、 疼痛障碍等。
心理生理障碍:如失眠症、性功 能障碍等。
精神应激相关障碍:如急性应激 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神经症性障碍:如抑郁症、焦虑 症等。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如酒精依赖、药物依赖等。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病史
了解患者的家族史、既往史、生活 史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心身疾病的康复治疗
康复计划
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康复锻炼、职业康复、社会技能训练等,以 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和独立性。
物理治疗
针对心身疾病引起的身体症状,如疼痛、僵硬、痉挛等,进行物理治疗,以减轻 症状和提高运动功能。
04
心身医学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心身医学的研究进展
躯体化障碍诊断详述

躯体化障碍诊断详述*导读:躯体化障碍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躯体症状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可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表现为各种不适或疼痛。
病人可能已长时间四处求医,均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甚至手术探察也一无所获。
但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可导致社会功能缺损。
主要临床类型如下:1.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又称Briquet综合征。
躯体化障碍的特征是存在一种或多种,经常反复变化的,可涉及身体任何系统和器官的躯体症状,其中许多无法用医学来解释,经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长期反复就医和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
常起病于30岁以前,病程持续至少2年以上,大多数临床常见症状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和疼痛,如头痛、腹部不适、其他部位疼痛、头晕、心悸、其他焦虑症状、便秘或腹泻(肠激惹综合征)、抑郁或焦虑等。
这些患者的处理比特定的、孤立的躯体症状困难得多。
另外,也可因对自己健康有特定的、反复的担心而出现生理(躯体的)主诉。
躯体形式障碍见表1。
躯体化障碍患者有多种、反复和频繁变化的躯体症状许多年。
有些情况下患者完全沉浸在躯体症状的体验中,他们不愿意将疾患和心理因素相联系。
因此,精神科的诊断是没有帮助的。
患者的经治医师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将起关键作用。
经治医生可以限制患者进一步做检查和药物治疗,提供限时的、有规律的约诊,对出现的新体征和症状合理处理。
躯体化障碍的病程和预后未知。
然而,对躯体症状和心理痛苦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和处理不当,会使患者反复去许多医师和专家处就诊,接受过多种药物治疗,甚至损伤性医疗检查及手术。
因此,对此问题缺乏认识,并继续进一步转诊给专家,对个人和医疗保健系统都造成很大的浪费。
躯体化障碍最常见的症状可归纳为以下4类:(1)疼痛:这是一组经常存在的症状。
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概述部分旨在对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概括。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患者表现出多种体征和症状,但无法通过医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找到明确的生理学或病理学解释。
这种疾病可以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躯体化障碍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我们将探讨躯体化障碍的流行病学数据,并深入研究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是医生诊断该疾病的重要依据,它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设计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我们将对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对该疾病的研究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篇长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的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用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我们也呼吁医学界加强对躯体化障碍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本质和机制,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和分析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1. 引言:首先,我们会在引言部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躯体化障碍的基本定义和特征,以及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2. 正文: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为三个小节来详细探讨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
首先,我们将介绍躯体化障碍的定义和特征,以便读者对此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们将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探讨躯体化障碍的发病率、患病人群的特征以及相关风险因素,使读者对其现实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我们将讨论目前被广泛采用的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系统,深入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具体要求。
3. 结论: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概括其核心内容和主要特点。
此外,我们也会展望未来关于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的研究方向,探讨可能存在的改进和创新之处。
综合医院躯体化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综合医院躯体化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刘辉
【期刊名称】《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6(22)5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医院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
法对综合医院的120例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
者以女性(55.8%),年龄≥60岁(68.3%),1 a内就诊频率>6次(84.2%)者居多;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92.5%);焦虑情绪检出率为48.3%,抑郁情绪检出率为81.7%.结论综合医院躯体化障碍患者以女性居多,年龄较大,常反复就诊,临床表现
多为消化系统症状,多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总页数】2页(P132-133)
【作者】刘辉
【作者单位】221002江苏·徐州,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7
【相关文献】
1.综合医院精神科会诊中老年谵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J], 许凌峰;王希林;徐晓燕;
胜利;姜荣环;刘尚军
2.综合医院躯体化障碍患者471例临床分析 [J], 姚冰;田国强;张娇波;唐巧珍;冯建芬
3.综合医院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咨询方法研究(附11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J],
陈文姬;李英辉
4.某大型综合医院发热门诊1770例发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J], 苑伟; 陈相军; 黄应德; 周益; 方明旺; 曹钰; 李大江; 曾勇; 陈敏
5.某大型综合医院2014—2018年性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J], 杨帆;雷鹏真;李晓晴;杨励;吴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亚历山大列举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川症状以及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这七种心身疾病

简述亚历山大列举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这七种心身疾病李刚09120109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障碍(psychophiological disorder),是指一组在生理、心理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
Alexander最早提出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神经性皮炎,并认为与特定的心理冲突有关。
一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最早被列为经典心身疾病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病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大城市中成年人的发病率均在10%左右。
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的发病率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美国黑人比白种人发病率高。
(一)临床症状早期高血压病人可表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眼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疲乏无力、易烦躁等症状,这些症状多为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所致,其轻重与血压增高程度可不一致。
后期血压常持续在较高水平,并伴有脑、心、肾等靶器官受损的表现。
这些器官受损可以是高血压直接损害造成的,也可以是间接地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产生而造成的。
这些靶器官受损的早期可无症状,最后导致功能障碍,甚至发生衰竭。
如高血压引起脑损害后,可引起短暂性脑血管痉挛,使头痛头晕加重,一过性失明,半侧肢体活动失灵等,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以恢复,也可发生脑出血。
对心脏的损害先是心脏扩大,后发生左心衰竭,可出现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
当肾脏受损害后,可见夜间尿量增多或小便次数增加,严重时发生肾功能衰竭,可有尿少、无尿、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因素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饮食中的钠盐含量和体重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流行学调查资料显示,饮食中含食盐过量的群体,血压偏高;高血压患者的体重大都明显超重,早年过度肥胖,无疑是高血压的先兆。
中国心身相关障碍分类和评估(上)

中国心身相关障碍分类和评估(上)心身相关障碍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大类疾病,包括心身症状障碍、心身疾病、心理生理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心理障碍)、躯体疾病伴发心身症状障碍等。
提高临床医生对心身相关障碍的识别、评估及治疗水平尤为重要。
本文从国际心身相关障碍的分类特点、中国心身相关障碍的分类方案及心身相关障碍的评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对心身疾病相关学科的医生有所裨益。
早在1967年恩格尔(EagleGL)首次将“心身障碍”这一术语划分为:(1)心理障碍(基本没有器官机制介入或自以为有器官机制介入),症状多变,疾病反应,对心理病理状态的反应。
(2)心理生理障碍(心理作用造成的广义躯体反应),伴随情绪(或类似心理状态)的生理现象,是指心理因素引发的器官疾病。
(3)身心-心身障碍,特点为首次发病无年龄区别(青春期后期较常见),发病缓慢,心理忧伤起决定作用;特定的精神动力条件造成了与此相关的特定躯体疾病的出现;患者的心理特征异常明显。
(4)心身障碍(对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
HofmannKL(1995)指出:“‘心身’这个概念在医学疾病分类上没有统一的定义。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一直以描述性的划分作为依据。
”他也使用“心身障碍”来表述,但是划分为三类。
(1)转换症状:防御机制将神经功能的冲突排斥在心理经历之外而表现在身体(躯体化)症状(具有患者本人无法认识的象征性特点);这些症状可以理解为解决冲突的一种方式,转换症状常影响感觉和运动功能,如癔症性的盲、聋、失明、瘫痪及心因性呕吐、心理性疼痛等。
(2)功能(躯体形式的)综合征:这些患者带着说不清的模糊不适来看病,主观症状可涉及许多系统;而客观检查没有证据;往往使医生束手无策,Alexander(1951)称之为“器官神经官能症”。
(3)狭义的心身疾病:就是指经典的心身疾病。
20世纪70年代,日本将心身疾病按照各临床学科和内科各系统分15大类,每一大类均注明具体的心身疾病名称。
身心疾病名词解释心理学

身心疾病名词解释心理学身心疾病是指身体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疾病,通常包括心身疾病和躯体化障碍。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是解释和理解身心疾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学科。
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
它们的特点是在身体机能没有明显异常的情况下,患者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最经典的例子是焦虑和抑郁引起的身体不适,如头痛、胸闷、乏力等。
这些症状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却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遗传、环境、ストレス等。
躯体化障碍是指个体在面对心理冲突、情感压力或精神问题时,将其表现为身体症状的一种心理障碍。
躯体化障碍的主要特点是患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心理问题,而是通过身体症状来表达内心的困扰。
这些症状可以涉及任何器官系统,如头痛、腹痛、胸痛等。
躯体化障碍使患者经常进行医学检查,但往往结果显示没有明确的器质性异常。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与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特征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的思维、情感、意识、学习、记忆、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在解释和理解身心疾病方面,心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疗措施。
在心身疾病的解释中,心理学提供了多种理论和观点。
例如,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无法处理的心理冲突和潜意识的冲突会导致身体症状。
行为学派关注人的行为模式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行为干预来改善身体症状。
认知行为理论则认为,负面的思维模式和信念会导致身体症状的发生和加重。
心理社会模型认为,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学在身心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治疗是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模式、情绪表达和行为方式,以减轻身体症状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 式
生物学:
基因,解剖,生理 ,微生物,毒素。
社会学:
家庭,社会,人际 关系,环境
心理学:
行为危险因素,情 绪,认知和人格。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疾病观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
(1)人或病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应重视各 系统、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内容提要
➢ 心身疾病概述 ➢ 躯体化与躯体化障碍 ➢ 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治疗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心身疾病概述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是指心理 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防治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或 临床综合征。 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
抑郁
抑郁心境 没有快乐感 自卑自责 无价值感 罪恶感 自杀观念
1. Manage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 the added challenge of comorbidity, Dunner D 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1;13:57-71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身心反应
身心反应是指躯体疾病导致的心理反应。 主要表现为对病人感知、心理社会功能的 影响,躯体疾病造成病人的心理异常(如 情绪)和大脑功能障碍。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经典(狭义)的心身疾病
Alexander最早提出的七种心身疾病被称 为“神圣七病”,包括溃疡病、溃疡性结 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 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 喘。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的概念
躯体化是一种临床现象,但不是诊断 名称,这种现象可见于许多精神障碍,如 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精分症 等。
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是一个临床诊断名称,这种障 碍并不多见,不应和“躯体化”混为一谈。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假说
➢ 消化系统: 胀气感、餐后不适、反酸、嗳气、恶心、食欲减退、腹痛、便秘、
腹泻 ➢ 循环、呼吸系统:
心慌、心跳、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心前区不 适、胸痛、胸部 压榨感 ➢ 泌尿生殖系统: 尿频、尿急、尿痛、腰痛、性欲减退、月经紊乱 ➢ 其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免疫症状群:
发冷、发热、出汗、颤抖;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改变;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Somatoform disorder)
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 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 医, 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 均不能打消 其疑虑。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 也不能解释 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 或其痛苦与优势观念。经 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 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有关, 但病 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
➢ 皮肤科的比例达到26.6%,损害性皮肤病 如银屑 病、黄褐斑、酒糟鼻、痤疮、脱发等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Somatization)的概念
定义:指患者体验和陈述躯体不适或 躯体症状的倾向,这类躯体不适和症状不 能用病理发现来解释,但患者却将它们归 咎于躯体疾病,据此而寻求医学帮助。一 般认为这是个体对心理社会应激的一种独 特的反应形式。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的最常见原因
➢ 抑郁障碍 ➢ 焦虑障碍(尤其是惊恐障碍)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焦虑、抑郁和躯体症状相互伴
随
躯体症状
焦虑
过度担忧 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震颤) 大汗 口干 坐立不安 呼吸急促
睡眠障碍
食欲改变
心血管系统 消化系症状
疲倦 各种疼痛 月经紊乱
性功能障碍
(2)心身是相互联系的 (3)人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
中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心身或身心问题的普遍性
➢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心身或身心问题在临床上具有 普遍性
➢ 门诊与住院病人中约有1/3患有心身疾病,人群 的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在10%~60%之间
➢ 心身疾病主要分布在内科,内分泌科为75.4%,心 血管专科60.3%,呼吸科55.6%,普通内科30.8%
2. Zajecka 10–13
J
M,
Ross
J
S.Management
of
como心rb身id疾an病x与iet躯y 体an化d 障de碍pression.
J
Clin
Psychiatry 1995; 56 (Suppl 2): 13
常见的躯体主诉
➢ 神经系统: 头痛、头晕、耳鸣、脑鸣;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肢体麻木、颤抖、无力、感觉异常—— 疼痛、瘙痒、麻胀感 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实、多梦,易惊醒和早醒 肌肉酸痛,特别是颈背部的肌肉疼痛、腰体症状为主要表现,至少有下列之一 A、对躯体健康过分担心; B、对躯体症状过分担心; C、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阴性结 果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消除其疑虑
2、社会功能受损 3、症状持续至少三个月 4、类型:躯体化障碍,疑病症等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的分类(CCMD-3)
➢ 躯体化障碍 ➢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 疑病症 ➢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 其他或待分类躯体形式障碍
心身疾病与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
一种慢性而严重的精神疾病,,表现为不能完全用 躯体疾病解释的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包括疼痛和 胃肠道的,性的以及神经系统的症状)。本病病因 不明,具有家族高发性。自恋性人格特征(如明显 的依赖性和不能承受挫折)和具体不适主诉有密切 联系,潜意识中患者以躯体症状获取注意和照料。 本病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女性患者的男性亲属中, 反社会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的发病率较高。
躯体化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病人通过这种机 制,用躯体症状来表达和解释个人和人际间的种 种问题。即:表面诉说的或反映出来的是躯体症 状,而内在的、本质的、核心的却是社会心理方 面的问题。也就是说,躯体症状是由心理问题引 起的,但病人避开心理问题而执着地关注躯体症 状。躯体化成为病人应付社会心理问题的一种方 式,而且是退行到儿童早年的一种方式。按照这 种解释,功能性躯体症状可以视为内在心理冲突 的一种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