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

合集下载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通用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篇1最初对于稼轩的认识是在小学的课本里读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那时对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罢了。

而第二次是在中学课本上,从老师的介绍中得知他生平资料的一点皮毛,前两次都在课本上遇见他的,而今天却是在一张充满了平凡气息的纸上再次与他对话。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一个题目,让人眼前浮出一片景象:一个政途不顺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心情是复杂的。

他想建功立业想让自己的满腔热血注入到国家发展的坛子中。

但是梦想有时虽然离现实很近很近,就是中间隔着一堵墙罢了。

南宋的皇帝没有练就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以至于老是看见一些像浮藻之类的东西,而终不知那从淤泥中破水而出的荷花才是真正值得欣赏。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朵荷花并没有因为无人欣赏而马上枯萎凋谢,而是用它的芳香,它的仪态,最重要的是它的品性——一种不在乎有没有人注意的但始终是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品性——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未动摇过收复失地的决心!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

陶潜也是有建功扬名之心的,只不过官场对他来说是一个黑黑的染色坊,所以他及时的抽身,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清新秀丽的田园诗作,不再执着于自己曾经的建功立业。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在仕途不顺的时候,也只能在小亭子里举着杯子,望着斜阳,喝喝闷酒,曾经的理想变成了自己闲置时的偶尔的回忆。

但辛弃疾不同,因为他是真正操过刀的人,正如文中说道的“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

”这说明他的诗词真的是从刀刃上用血洗蘸过的,是真的从铁蹄黄沙的洗礼中抽出来的,带着对于“希望再回沙场”的无限渴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只是拿着剑或是举着酒杯在某一个容易勾起回忆找寻感觉的地方写下诗或是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读罢《把栏杆拍遍》,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历史的长河,与一位位伟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我的心头闪耀。

作者梁衡用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他们不再是史书上冰冷的名字和枯燥的事迹,而是充满了喜怒哀乐、壮志豪情的鲜活生命。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辛弃疾。

辛弃疾,这位南宋的爱国词人,一生都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梁衡先生通过对辛弃疾诗词的深入解读,以及对他人生经历的详细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从小就目睹了同胞们所遭受的苦难,心中埋下了抗金复国的种子。

他二十一岁就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义军,加入了耿京的队伍。

在义军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不仅能冲锋陷阵,还能出谋划策。

然而,就在他奉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时,耿京却被叛徒所杀。

辛弃疾得知这一消息后,率领五十多人,冲入数万人的敌营,生擒叛徒,然后将其押解回南宋朝廷处决。

这一壮举,让他名震朝野,也让我对他的英勇无畏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回到南宋之后,辛弃疾的命运却急转直下。

他满怀热情地向朝廷进献抗金策略,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他被派到地方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官职,这对于一心想要收复失地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积极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关注民生。

他所到之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但他的心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读着这样的词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深夜里,辛弃疾醉眼朦胧地挑起油灯,端详着手中的宝剑,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那金戈铁马的战场。

他幻想着自己在营帐中,将大块的烤肉分给麾下的将士们,耳边回荡着激昂的塞外乐声,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军队。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一)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

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读罢《把栏杆拍遍》,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壮志未酬、满腔悲愤的辛弃疾,正孤独地站在历史的长河畔,拍打着栏杆,仰天长啸。

梁衡先生的这篇文章,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辛弃疾波澜壮阔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辛弃疾,这位南宋的爱国词人,他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奔走呼号,却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书中,梁衡先生通过对辛弃疾诗词的深入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辛弃疾。

他的词,既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又有“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既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又有“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的柔情。

他的词,就像一部部生动的纪录片,记录了他的喜怒哀乐,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辛弃疾的执着和坚定。

他一生都在为北伐中原而努力,哪怕遭受了无数的挫折和打击,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他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他的英勇和果敢,让人惊叹不已。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英雄,却在南宋朝廷的猜忌和排挤下,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只能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满腹悲愤,倾注在诗词之中。

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里偶然翻到了一本辛弃疾的词集。

当时,我被其中一首词深深吸引住了。

那首词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昏黄的灯光下,醉眼朦胧地抚摸着自己的宝剑,回忆着曾经在战场上的金戈铁马。

他梦想着能够再次率领大军,驰骋沙场,收复失地。

可是,当他从梦中醒来,才发现自己已经白发苍苍,壮志未酬。

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悲伤。

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辛弃疾的无奈和痛苦,他的理想是那么的美好,可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

辛弃疾的一生,就像一场悲剧。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读完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仿佛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又似一首激昂的英雄赞歌,让我沉浸其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魅力。

在书中,梁衡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位历史人物的形象。

他们不再是史书上冰冷的名字和遥远的传说,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抱负的鲜活生命。

辛弃疾,便是其中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一位。

辛弃疾,一个怀揣着报国之志的英雄。

他生于金宋乱世,自小目睹了金兵的残暴和百姓的苦难,于是立志要收复失地,还我河山。

他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义军,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勇气,驰骋沙场。

他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其英勇无畏,令人赞叹。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南宋朝廷的软弱和妥协,让他的抱负难以施展。

他不断地上书进谏,提出自己的抗金策略,却一次次被忽视和冷落。

他被派到地方任职,治理一方,虽然政绩斐然,但那并非他心中真正的追求。

他想要的是金戈铁马,是战场杀敌,是收复失地。

可是,朝廷却只把他当作一个文人,让他在诗词中抒发自己的悲愤和无奈。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和悲愤啊!他看着手中的宝剑,拍打着栏杆,心中的豪情壮志无人能懂。

他的痛苦,不仅在于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在于无人理解他的爱国之心。

他的词,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在他的笔下,山河破碎的悲愤、壮志未酬的无奈、对百姓苦难的同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梁衡先生通过对辛弃疾人生经历的详细描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坚韧精神。

辛弃疾的一生,是不断抗争的一生,也是不断被打压的一生。

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始终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

即使在晚年,他依然对收复失地充满期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词,既是他对自己的自嘲,也是他对朝廷的质问。

读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的功绩和荣耀,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艰辛和痛苦。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五一假期,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想来,读梁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别样的文本,也为很多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

《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

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

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

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

“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

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

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

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以下是整理的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

”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4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但居里夫人辛苦地为寻找镭而操劳时,她的外貌已不知不觉的被大量的化学材料所侵蚀。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6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8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题目,它就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

这个社会正是有千万个像辛弃疾这样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认定守候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即使失败也始终不渝,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社会希望的亮光。

”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

”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

(精)心得体会: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范文5篇(最新)

(精)心得体会: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范文5篇(最新)

(精)心得体会: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范文5篇(最新)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1)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

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以下是整理的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

”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4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但居里夫人辛苦地为寻找镭而操劳时,她的外貌已不知不觉的被大量的化学材料所侵蚀。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6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8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题目,它就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

这个社会正是有千万个像辛弃疾这样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认定守候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即使失败也始终不渝,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社会希望的亮光。

”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

”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
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

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秋白一样,像林则徐一样,像稼轩一样,在历史上站起来,将一腔豪迈保存下来,千年以后,浩气犹存……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1 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历史名人,有铁甲烈马,以武起家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有以文为政……
对林则徐的描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说他是一位功臣,又为何同时说他是罪人。

在禁烟斗争中,林则徐倾尽全力销烟,但皇帝却在他上任一年半后又将他革职到镇海,此后又被贬至伊犁。

在大臣王鼎的保举下方得“戴罪治水”,他又一次尽心尽力,但当治水完毕,所有人都得到奖赏,唯独林则徐得到“仍往伊犁”的谕旨,他就是在一次次打击下被
赶出关外的。

但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林则徐在西行途中,群众都到他住处慰问,并送鞋、送伞……将他住处围得可谓水泄不通。

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宣示:“有人能救林则徐酬万金。

”途中,官吏、百姓都争相迎送,为他减轻痛苦。

林则徐就像被皇帝甩出的砖头,但这块砖还未落地就被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但恶劣环境的折磨让林则徐吃了许多苦,他“体气衰颓,常患感冒,“、”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

而让一个博学而有思想的人、曾有作为的人、一个有大志于未来的人脱离战场,这种寂寞,常人难以体会。

但林则徐却没有被压垮,相反,他却在恶劣的环境中用自身的意志和才能改选了环境,在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他还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将哈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农民耕种。

林则徐在如此困境中仍为民着想,多好的官吏!
“一个爱国臣子和封建君王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后者爱自己的权位,以天下为己有。

”林则徐是爱民的,并一直为国效力,定是一个爱国臣子,我认为他不是罪人,是功臣、是伟人。

漫漫黄沙、大雪纷飞,荒芜大地……这些林则徐用他的意志扛过;痛苦、寂寞、黑暗,他默默忍受。

常人难以想象有困难,这位令人敬重的老爷子却毫不畏惧。

我被这位民族英雄深深打动,他能为民族、为人民,置个人安危
于不成。

他的智慧与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也被编入教科书,影响着代代学子。

作者梁衡更是亲自探访林则徐所到之处,去感受他的伟大。

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同困难斗争,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