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正骨理念”在前臂双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三维打印技术在骨科医学中的应用

三维打印技术在骨科医学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打印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在骨科医学中,三维打印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医学研究,还可以作为创新手段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重点探讨三维打印技术在骨科医学中的应用。
二、三维打印技术在骨科医学中的基本原理三维打印技术是一种分层制造技术,通常称为添加制造技术。
它通过数字化的三维模型,将物体逐层打印出来,最终实现对所需部件或产品的快速定制制造。
在骨科医学中,三维打印技术主要应用于骨组织模型制作,即将患者的骨骼CT图像数据导入到三维打印机软件中,经过处理后可以得到患者的骨骼三维模型。
三、三维打印技术在骨科医学中的应用1.手术前的预操作模型三维打印技术可以为手术提供一种预操作方案,医生可以在模型上进行手术操作演示,研究最佳的手术方案,提前解决手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减少手术过程的风险和手术所需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这种预操作模型在颅骨畸形等手术中应用广泛。
2.骨缺损修复三维打印技术可以定制化的铸造人造骨,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更优质的方案。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骨缺损的大小、形态、位置等数据来定制化打印出完美适合患者的人造骨,这种方法极大地缩短了治疗期,降低了治疗成本,也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3.骨折复位使用三维打印技术可以制作人工骨模型,模拟患者骨骼的情况,骨科医生可以在这个模型上模拟复位操作,通过试错,找到最佳解决方案,降低了患者以后受到其他影响的概率。
4.拔牙后的植入物定位在牙齿拔除后患者需要植入人工牙齿,但是植入物的位置选择对于治疗的效果有很大关系,三维打印技术可以通过数字模型优化实现患者植入物的定位,可以提高手术效果。
4.临床实例案例1:一名患者患有髋关节疾病,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但是由于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传统的手术方案效果不佳,手术风险大。
医生使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了患者的详细三维模型,在模型上进行多次操作演示,研究最优手术方案,手术中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手术操作,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四动五步法治疗前臂双骨折临床研究

桡、 尺骨 向桡 、 两 侧 提 拉 , 向 中 间靠 拢 的 桡 、 骨 尺 使 尺 断端 分开 , 间膜 恢 复 其 紧 张 度 , 可 矫 正 部 分 残 余 骨 并 侧 方 移位 。在 手法 整复 时 , 忌手 法整 复粗 暴 。 应 2 12 固定 方 法 .. 在 助 手 维 持 牵 引 下 , 前 臂 4块 用 夹 板 固定 。为 防止 尺 、 骨相互 靠 拢 , 在掌 、 桡 可 背侧 骨 间隙各 放 置 1个 分 骨 垫 , 垫 放 置 妥 当 并 用 胶 布 固 各 定 。夹 板绑 扎 的松 紧要 适 宜 。绑 扎后 , 用 前臂 带 柱 再 托板 固定 , 关节 屈 曲 9 。三 角 巾悬 吊胸 前 , 肘 0, 前臂 原
板 固定 , 中药 内服 , 中药 外 用 , 能 锻炼 ) 手术 治 疗 功 和 的疗 效 进行 对 比观察 , 比较 两 种 治 疗 方 法 的优 劣 。 以
2 治 疗 方 法
2 1 A组 . 采 用 中医 四动五 步法 治疗 , 四动 ” 五步 “ “
法” 治疗 是 我 院骨科 特色之 一 。在分 析 骨折 愈合 机 制 和 随访 病案 的基 础 上 , 经几 代 骨 科 人 的努 力 , 结 出 总 的手法 治疗 方法 。 “ 四动 ” 即动 中整 复 、 中 固定 、 动 动 中愈合 、 中康 复 。“ 动 五步 法 ” 即手法 整复 、 夹缚 固定 、
中医正 骨 2 1 0 1年 8月 第 2 3卷 第 8期
( 55 ・ 5・ 总 9 )3
四动五 步 法 治疗 前臂 双 骨折 临床研 究
侯鹃 袁普卫 郝阳泉 楚 向东 刘德玉 , , , ,
(. 1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 医院, 陕西 成阳 720 ;. 1002 陕西中医学院骨伤研 究所, 陕西 成 阳 724 ) 1 6 0
64排CT骨三维重建对骨折诊断意义

64排 CT骨三维重建对骨折诊断意义多层螺旋CT代表着当今设备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尤其是64排螺旋CT带来了全新的诊断模式,尤其是64排CT骨三维重建对骨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一、CT三维重建技术1、容积再现技术(VRT):将多个平面图像合成三维图像的方法,将所有体素的CT值设为不同的透明度,由完全不透明到完全透明,同时利用虚拟照明效应,用不同的灰阶或伪彩显示三维立体图像。
2、多平面重组(MPR):是指把横断扫描得以像素为单位的二维图像,重组成以体素为单位的三维数据,再以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或斜面去截取三维数据,得到重组二位图像。
3、最小密度投影(Min -IP):利用容积数据中在视线方向上CT最高或最低的全部像素进行成像。
可以较真实地反映组织的密度差异,清楚地显示造影剂强化的血管形态、走向、异常改变及血管壁钙化和分布的情况。
二、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折中的优势骨折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依靠传统的X线平片诊断。
骨关节的X线摄影简单方便,大部分骨折通过X线检查得以解决。
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医生对骨折诊断的准确性、精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为骨折的部位、分型、累及的范围、移位情况及周围组织损伤情况等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估计十分重要。
对于复杂部位的骨折和隐匿性骨折,X线平片与常规CT检查很难全面、客观地显示骨折的情况。
常规X线平片的摄片需病人一定体位的配合,拍摄多个体位时还需搬动病人,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检查时间,还可能加重病人的损伤。
而且,X线平片图像是前后重叠的二维图像,无论病人如何变换体位、改变X线投照方向,发生于复杂解剖部位的骨折及细小骨折均不易在X线平片上发现。
普通非螺旋CT扫描避免了影像的重叠,但要求切割层面选择要准确及薄层扫描,否则也容易漏诊,特别是对平行于X线束及骨折合并半脱位等复杂情况。
与上述检查手段相比,螺旋CT可以进行容积扫描和数据采集,病人无需变换体位,只需平卧,就能在短时间内一次完成容积扫描,检查过程快速简便安全。
探讨中医正骨手法在腕关节疼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疗效

探讨中医正骨手法在腕关节疼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疗效作者:刘铭建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年第13期【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正骨手法在腕关节疼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腕关节疼痛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正骨手法进行治疗,主要手法有顺筋法、牵伸法等,探讨其疗效。
结果 36例患者中评价为优秀的患者有20例、良好13例、中等3例、差0例,优良率达到91.67%;患者VAS疼痛评分由治疗前的(5.7±1.1)分、下降为(1.8±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中医正骨手法;腕关节疼痛;疗效【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3..02腕关节损伤在临床中较为高发,作为人体中最为复杂的关节之一,腕关节的功能形态直接影响到人体手部的精细活动。
由于腕关节部位的神经、血管等组织较多,在受到损伤之后痊愈较为困难且会伴随较大的疼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1]。
本文对我院36例腕关节损伤患者应用中医正骨手法进行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腕关节疼痛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36.2±8.9)岁;所有患者均有腕关节肿胀、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例如握力下降和旋转功能受限等;通过关节造影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排除合并有尺骨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三角骨、豆状骨关节损伤以及月骨坏死的患者。
1.2 方法全部36例均采用中医正骨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有顺筋法、归挤合筋法、牵伸法、扬腕合筋法等,治疗3次/周,以4周作为1个疗程,治疗完成之后对疗效进行观察,根据病情选择治疗1~2个疗程。
中医正骨手法在儿童尺桡骨双折治疗应用论文

中医正骨手法在儿童尺桡骨双折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对尺桡骨双折患儿予以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84例尺桡骨双折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共74例患儿骨折能够恢复达到解剖对位,抑或接近达到解剖对位,并且功能完全的恢复为正常;另10例患者功能对位能够达到50%以上,并且对线较好,其外观也未出现畸形,并且功能均恢复如常。
结论:对尺桡骨双折患儿应用中医正骨加小夹板固定进行治疗,其疗效较好,并且优良率较高;全部患儿均未发生畸形愈合以及功能的恢复不良,不仅安全易行,而且效果确切,应予临床推广。
关键词:尺桡骨双折;中医正骨;小夹板固定;疗效【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94-01目前儿童发生尺桡骨远端的重叠双折,主要见于其尺桡骨的下方1/4至1/5位置,系一种比较特殊的骨折[1,2]。
本文对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84例尺桡骨双折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观察对尺桡骨双折患儿予以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84例尺桡骨双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有男性患儿58例,有女性患儿26例;患儿年龄最大为12.5岁,最小为2.5岁;其中有48例为左手,有36例为右手;其中单侧82例,双侧2例;有72例为闭合性骨折,有12例为开放性骨折;其病程最长为3天,最短为0.5小时;其随访的时间最短为3个月,其最长为5个月。
1.2 方法:①整复[3]:嘱患儿呈坐位,其患肢前臂呈屈肘的中立位,需一助以手握持患儿前臂的上约1/3位置,而术者则双手握住患肢的腕部,以双拇指对骨折突出位置予以并列抵压,同时对抗牵引状态下先将患儿患肢旋前,之后再予以折顶反折。
其中旋前手法主要是为了摆脱拇长与拇短伸肌其起始部对患儿桡骨的骨折端进行绞锁,从而有效实现折顶,并促使骨折端的对位,进而确保能够一次性的整复成功。
传统蒙医正骨固定术在骨折治疗中的重要性——附120例病历分析

骨折 固定是骨 折治 疗 中不 可缺 少 的方法 。蒙 医骨 折 治 疗的特色之处 , 坚强 固定能保 持 已整 复的骨折 和关 节不 再发生错位 , 据杠 杆原理 , 矫正 成角 或侧 方错位 的残 根 可 余部分。蒙医骨折固定 治疗简便 , 可靠 牢固 , 损伤轻 , 软组 织不受固定材料的束缚 , 利于血液 循环 , 巴液 的回流 , 有 淋 减少并发症 , 加速 骨折愈合 。 我在多年 临床 中体会到 , 如果骨折 固定 不稳 、 紧 、 过 不
吉 力根
( 满洲里市中蒙医院,内蒙古 满洲 里 0 1o ) 2 4o 关键词 : 骨折 ; 蒙医正骨 术;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2 1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06- 8 0 2 1 ) 1- 00— 2 R9. B 10 6 1 【0 2 O 0 2 0
骨折 的基 础治 疗原 则包括 : 确对位 , 准 坚强 固定 和积 极的功能锻炼。其 中骨折 固定是个不 可忽 视的重要步骤 。
对2 8例进行 了随访( 1年以上 ) 其愈 合情 况见表 1 。
骨折脱位程度 , 夹板 可 多可少 , 至不用 。肱 骨 、 甚 尺桡 骨 、
21 0 2年 1月第 1期
裹 1 2 倒随访者的愈合情 况 8
中国民族 医药杂 志
2 l
蒙药乌 兰 一 3汤, 拉 嘎 一 , 通 5 三谱 乐等药 物 , 加包 氏接 骨
织而影响骨折愈合 , 治疗会 前功尽弃。骨折 固定坚强 时可 起到对位不移 , 骨折端 血运 重建迅 速 , 快骨折 愈合 的作 加
掌、 背侧各放一块夹板即可达到固定 目的。 3 固定 要求及适应症
用。因此 , 蒙医手法正骨非 常注重骨折 固定 , 手法方便 , 其
龚正丰教授手法治疗关节周围骨折的经验

1 伤情再现、原路返回
龚正丰教授认为,对于移位的关节周围骨折,只 要掌握了损伤机制和骨折块的移位途径、确认损伤后 形成的软组织通道,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完全 有可能将骨折块复位,再加上可靠的固定、积极的功 能锻炼,能达到与手术相近甚至更佳的疗效。因此, 在治疗前一定要了解患者的损伤原因和部位及伤肢 所受暴力大小、有无二次损伤(比如已经历过手法复 位)等情况,然后根据影像资料、骨折分型和生物力学 机制,寻找损伤产生的路径,再现患者损伤时的过程, 然后确定复位的体位、手法及固定的方法等,做好完 备的预案,方能让骨折端“迷途知返”。
关键词 骨折;正骨手法;名医经验
关节周围骨折,尤其是移位的骨折,常需手术治 疗[1-3],但术后并发症较多[4-5]。尤其是对于儿童和 老年人,关 节 周 围 骨 折 术 后 并 发 症 可 导 致 肢 体 畸 形[6],甚至危及生命。正骨手法是中医治疗骨折的特 色疗法和优势疗法。龚正丰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 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对于关节周围骨折 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7-10]。本文将龚 正丰教授手法治疗关节周围骨折的经验总结如下。
· 54 ·(总 134) 中医正骨 2020年 2月第 32卷第 2期 JTradChinOrthopTrauma,2020,Vol.32,No.2
·名老中医经验菁华·
龚正丰教授手法治疗关节周围骨折的经验
螺旋CT三维扫描重建联合3D打印用于髋臼骨折手术的价值研究

螺旋CT三维扫描重建联合3D打印用于髋臼骨折手术的价值研究王姗姗;牛俊巧;王佳;李小娟;洪悦;王利【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年(卷),期】2024(21)5【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扫描重建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髋臼骨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并以3D打印辅助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恢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质量评分及分项百分制髋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26、4.216、3.425、17.78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94.74%和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9,P<0.05);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中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3、-5.776、-6.24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9,P<0.05)。
结论:在髋臼骨折围术期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可进一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高手术质量和效率,促进术后恢复。
【总页数】5页(P59-63)【作者】王姗姗;牛俊巧;王佳;李小娟;洪悦;王利【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影像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相关文献】1.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髋臼骨折诊断中临床价值分析2.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3.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4.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辅助3D打印技术对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的分析5.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辅助3D打印技术对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的应用价值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正骨理念”在前臂双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目的观察“三维正骨理念”与手术治疗前臂双骨折的临床效果,揭示“三维正骨理念”治疗机制,促进“三维正骨理念”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86例前臂双骨折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将入选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
实验组采用“三维正骨理念”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骨折复位情况、愈合情况、前臂功能恢复情况及疗效等指标。
结果治疗后3个月,实验组在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及总体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在功能恢复及总体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骨折愈合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
对照组骨折对位情况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应用“三维正骨理念”治疗前臂双骨折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three-dimensional orthopedic i dea” and sue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double forearm fractures,reveal “three-dimensional orthopedic idea” treatment mechanism and promo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orthopedic idea”.Metho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randomization,86 patients with double forearm fracture from July 2010 to July 2015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3 case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orthopedic idea”,43 cases of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After treatment for 3 months and 6 months respectively,fracture reduction,healing,forearm function recovery and curative effect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treatment for 3 months,fracture healing,functional recovery and overall efficac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After treatment for 6 months,functional recovery and overall efficac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after treatment for 6 month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racture healing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80).Fracture align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0).Conclusion Th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 orthopedic idea” treating double forearm fractures ha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er fracture healing time and good functional recovery etc.,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Double forearm fractures;Three-dimensional orthopedic idea;Clinical application前臂雙骨折较为多见,完全骨折后,骨折端可发生侧方、重叠、成角及旋转移位,复位手法要求较高,因此许多学者将前臂双骨折按照关节内骨折来处理而行手术治疗[1-3]。
我院采用独特的黄氏正骨手法,从不同角度纠正骨折端的各种移位,在治疗前臂过程中形成了“三维正骨理念”,也是我院在治疗骨折患者中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正骨理念,要求在实施手法复位时,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功能,选择适当的正骨手法,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康复。
此方法既包括手法复位的具体过程,又包括骨折固定、复位后功能锻炼及康复情况。
现报道“三维正骨理念”治疗前臂双骨折的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7月~2015年7月在广州市正骨医院就诊的86例(门急诊21例、住院65例)前臂双骨折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实验组(三维正骨理念组)和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每组43例。
其中男66例,女20例;年龄(24.95±13.73)岁;左侧58例,右侧28例;骨折AO分型:A3型56例,B3型30例;跌伤36例,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9例,重物砸伤29例;伤后就诊时间l h~7 d,平均11.6 h。
其中外院转入我院2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本次所有病例均经广州市正骨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并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了解该治疗方法的优劣性,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标准1.2.1诊断标准按照《实用骨科学》(3版)[4]诊断标准诊断:①均有明显外伤史;②前臂伤后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特别前臂不能旋转活动,肢体骨折部位的压痛明显,且有肢体环形压痛,局部有明显畸形,有时可触及骨擦音;③X线摄片可以确诊,又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等。
1.2.2纳入标准①符合前臂双骨折的诊断标准;②骨折时间≤2周;③闭合性骨折且未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1.2.3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②全身情况较差而无法耐受手法或手术治疗者;③单根多段骨折,开放性骨折,合并上肢神经损伤的患者;④陈旧性骨折。
1.3方法1.3.1实验组采用“三维正骨理念”治疗。
1.3.1.1体位选择利多卡因喷雾剂行皮肤表面麻醉或不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或靠坐位,肩关节外展80°~90°、前屈30°~45°,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0°,在整复床上进行。
1.3.1.2复位方法第一步,持续牵引。
由两个助手完成,一助手握肘部,另一助手握住患者手腕部,前臂置于旋前位,顺势进行对抗持续牵引,牵引力应由小至大,持续牵引2~5 min。
第二步,端挤分骨。
在两助手维持牵引下,术者用双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置于骨折端的掌、背侧间隙,沿前臂纵轴方向端挤骨折端,并用力将骨折端向桡尺侧移位,使桡尺骨断端向桡尺侧分离,恢复骨间膜正常张力,纠正侧方移位。
第三步,折顶回旋。
经以上手法未矫正的重叠、成角畸形,采用折顶手法,此时在牵引分骨的情况下,术者两手拇指抵压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先逐渐向原来成角移位的方向加大成角至20°~40°,手指感觉到骨折端同侧皮质相互连接后,再骤然向相反方向反折,两手示指上提顶起下陷的骨折端,促使移位归正。
回旋手法是用拇指与其他四指摸清骨折端的部位,用一手拇指与其他四指对捏于移位的骨折端,两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对捏并左右扭转,使骨折远端围绕近端,纠正骨折端旋转移位。
该手法主要用于旋转移位的斜形和螺旋形骨折或断端间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
复位后,再用触摸法检查骨折断端對线情况,分别用双手拇指沿桡尺骨走向触摸骨折端是否有阶梯感;再用冲击法检查骨折端对位情况,在维持前臂肌肉松弛的前提下,将骨折远端左右摇摆,是否存在抵抗力,并且使已复位的骨折端对位更加紧密。
以上手法复位的方法分别从三种不同方向进行整复,体现了手法整复的三维性。
1.3.1.3固定方法骨折整复后,在两助手维持牵引下,在骨折端覆一层我院自制的大油布,然后在前臂缠1~2层绷带,掌背侧各放置一个长3~4 cm的分骨垫,用杉树皮4块小夹板固定。
其中掌、背侧夹板要比尺桡侧夹板宽,背侧夹板超腕、肘关节2~3 cm;掌侧夹板近端到达肘横纹,远端到达腕掌横纹处;尺侧夹板近端到达尺骨鹰嘴最高点处,远端到达第5掌骨基底部;桡侧夹板近端到达肘横纹部,远端到达桡骨茎突部。
最后放前臂中立板,肘关节屈曲90°,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位,前臂放于中立位。
每5~7天复查一次,调整夹板及扎带的松紧,固定6~8周,待骨折愈合后,间断拆除夹板。
从以上固定方法可以看出,掌背侧夹板的约束力代表一个平面,尺桡侧夹板的约束力代表一个平面,肌肉收缩的内在应力又代表一个平面,体现了夹板固定的三维性。
1.3.2对照组桡尺骨均采用钢板内固定,参照《骨科手术学》(3版)。
1.3.2.1麻醉与体位采用全麻或臂丛麻醉,患者仰卧在手术台上,前臂置于胸前位,上臂绑一气压止血带。
1.3.2.2手术步骤第一步: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将前臂置于旋前位,选用Thompson入路,以骨折端为中心,根据骨折类型适当延长切口,切开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将骨膜剥开,用拉钩将其拉向两侧,暴露骨折端,用刮匙清除骨折端的血凝块,将骨折复位,用持骨器保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将钢板折弯后放于桡骨背侧,逐一钻孔和拧入螺丝钉,逐层缝合,敷料包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