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滤中试实验
纳滤-反渗透试验结果

纳滤/反渗透试验结果
1、纳滤:
试验目的:通过纳滤去除单/双糖,芳香脂酸,及大分子化合物。
试验用150nm膜
结果:单/双糖基本没有去除
芳香脂酸基本没有去除
建议:下一步实验需要采用100nm或更小孔径和有效阻挡单糖渗透的膜。
2、反渗透:
试验目的:通过反渗透去除盐、金属离子和水,达到浓缩甘油目的。
结果:仍有>5%的甘油渗透
建议:下一步试验采用渗透孔径更小的膜
下一步试验:
1、利用模拟甘油溶液,筛选纳滤膜,选有效阻挡单糖渗透,理想的除糖率>99%。
模拟甘油溶液:
甘油 10%
葡萄糖 2%
有机酸适量(PH值:2.5—3.0)
水 88%
2、实验:实际发酵液
①超滤(0.1—0.2um)
②纳滤(100或<100)
甘油浓缩液
③反渗透:
水、盐、金属离子。
纳滤膜用于直饮水生产的中试研究

纳滤膜用于直饮水生产的中试研究纳滤膜是目前生产优质饮用水的最佳技术之一,其不仅可以软化水质、适度脱盐,且可以有效去除三卤甲烷前体物、色度、细菌、病毒、溶解性有机物和铁、锰、氨氮等无机离子。
以市政自来水为原水,以纳滤膜为主体工艺生产直饮水,考察了纳滤膜对原水中微量有机物、内分泌干扰物及无机离子等的去除效果,旨在为直饮水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1试验部分1.1中试规模及设计进、出水水质中试系统设计水量为1m3/h,原水为市政自来水,设计出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的要求。
中试系统设计进、出水水质见表1。
可知该市政自来水能够稳定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但相对于直饮水水质标准,其透明度与饮用净水相比还有差距,总溶解性固体(TDS)、SO2-4、CODMn超标,氟化物(F-)浓度偏高,需作进一步处理。
表1中试系统进、出水水质1.2中试工艺流程中试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
试验采用两组标准脱盐率分别为90%(1#)和70%(2#)的ESNA1-4040纳滤膜。
由于运行过程中产水量和回收率的变化,纳滤膜实际运行压力在0.35~0.75MPa之间。
文中“0.7/70%”表示产水量为0.7t/h、回收率为70%的工况。
1.3分析项目及方法浊度:浊度仪;CODMn:酸性高锰酸钾法;阿特拉津:高效液相色谱法;TDS/电导率:TDS/电导率仪;氯化物:硝酸盐滴定法;氟化物:离子选择电极法;硬度:EDTA滴定法;碱度:酸碱指示剂滴定法;氨氮:纳氏试剂光度法;亚硝酸盐氮: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硫酸盐:铬酸钡光度法。
2结果与讨论2.1对浊度的去除效果浊度是饮用水常规综合性感官指标之一,其大小与水中细菌、病毒的含量有直接关系。
两组纳滤膜在0.7/70%工况下对浊度的去除情况见图2。
由图2可知,两组纳滤膜对浊度的去除效果均非常好,出水浊度均保持在0.05NTU左右。
实验三--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验

实验三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验1. 实验目的1.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
2.了解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
3.掌握膜分离流程。
4.掌握电导率仪等检测方法。
2. 基本原理2.1 膜分离简介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或存在)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并实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
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差(也称跨膜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
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膜及施加的推动力不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与反渗透(RO)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大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与性能。
微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05~10μm,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或直径不大于0.1μm的微粒,其压差范围约为0.1~0.5MPa;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的盐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关,通常的压差在2MPa左右,也有高达10MPa的;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及操作压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
2.2 纳滤和反渗透机理对于纳滤,对于超滤,筛分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其分离机理。
该理论认为,膜表面具有无数个微孔,这些实际存在的不同孔径的孔眼像筛子一样,截留住分子直径大于孔径的溶质和颗粒,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应当指出的是,在有些情况下,孔径大小是物料分离的决定因素;但对另一些情况,膜材料表面的化学特性却起到了决定性的截留作用。
实验室纳滤膜分离设备基本使用工艺

实验室纳滤膜分离设备基本使用工艺
2020年8月20日
实验室纳滤膜分离设备能够有效预防中老年疾病的发展,所以其应用在医疗制药方面以及保健品方面的市场潜力巨大,现如今,中国国内已经出现了大豆异黄酮药品出现在市面上,有片剂、口服液等,所以对现在的市场来说,纯度好的大豆异黄酮需要量非常大,所以对大豆异黄酮分离设备要求也变得非常高。
实验室纳滤膜分离设备通常有多种提取方法,分别有水提方式、有机溶剂萃取法、弱碱溶液提取法、搅拌回流提取法、超临界流体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和高压流体提取等多种方式。
实验室纳滤膜分离设备水提法
此种工艺主要以水为主要溶解剂,是需要进行加热浸出一种提取方法,由于大豆异黄酮分离设备需要进行加热,所以能量消耗较多。
纳滤中试设备浸出提取率不是很高,工艺相对复杂。
大豆异黄酮分离设备弱碱溶液提取法
此种工艺主要使用弱碱性质的溶液作为萃取溶剂使用,这种提取提取方法由于会使用大量碱性液体投加操作,虽然提取纯度高,但是提取之后的废液杂质过多,对环境污染较大且处理成本高,一般用于综合利用回收蛋白质等工艺。
本文上面说到的几种大豆异黄酮实验室纳滤膜分离设备已经在工业领域大量使用,但是跟着科技的发展,大多数的分子物质的大小越来越超细化,所以传统过滤设备,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要求。
德兰梅勒利用膜分离技术为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发酵行业、农产品深加工、植物提取、石油石化、环保水处理、空气除尘、化工等行业提供分离、纯化、浓缩的综合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的高度差异化需求。
帮助客户进行生产工艺的上下游技术整合与创新,帮助企业节省投资、降低运行费用、减少单位消耗、提供产品质量、清洁生产环境,助力企业产业升级。
超滤纳滤反渗透实验思考题

超滤纳滤反渗透实验思考题一、实验介绍1. 实验目的2. 实验原理3. 实验步骤及所需材料二、超滤实验思考题1. 什么是超滤?2. 超滤膜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是什么?3. 超滤实验中如何判断膜污染情况?4. 如何清洗和保养超滤膜?三、纳滤实验思考题1. 什么是纳滤?2. 纳滤与超滤的区别是什么?3. 纳滤膜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是什么?4. 纳滤实验中如何判断膜污染情况?5. 如何清洗和保养纳滤膜?四、反渗透实验思考题1. 什么是反渗透?2. 反渗透膜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是什么?3. 反渗透实验中如何判断膜污染情况?4. 如何清洗和保养反渗透膜?五、结论及展望1. 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总结2. 未来发展方向及研究重点一、实验介绍1、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学习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和创新意识。
2、实验原理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是利用膜分离技术对水进行处理的方法。
超滤是通过超过压力差将水中大分子物质与杂质过滤出去,而纳滤则是利用孔径更小的膜过滤掉溶液中的胶体颗粒和高分子物质;反渗透则是利用半透膜将溶液中的水分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传递,以达到去除溶液中杂质和盐分的目的。
3、实验步骤及所需材料超滤实验:所需材料:超滤膜、水样、注射器、试管等。
步骤:1. 将待处理水样加入注射器内;2. 将注射器连接至装有超滤膜的装置;3. 施加一定压力使水样通过超滤膜;4. 收集经过膜后产生的水样。
纳滤实验:所需材料:纳滤膜、水样、注射器、试管等。
步骤:1. 将待处理水样加入注射器内;2. 将注射器连接至装有纳滤膜的装置;3. 施加一定压力使水样通过纳滤膜;4. 收集经过膜后产生的水样。
反渗透实验:所需材料:反渗透膜、水样、注射器、试管等。
步骤:1. 将待处理水样加入注射器内;2. 将注射器连接至装有反渗透膜的装置;3. 施加一定压力使水样通过反渗透膜;4. 收集经过膜后产生的水样。
纳滤膜去除饮用水中无机离子的中试研究

65.9%, 与其标准脱盐率基本一致 。
2.4 纳滤膜对碱度的去除效果
碱度是综合性指标 , 常用于评价水体的缓冲能
力及金属在其中的溶解性和毒性 。研究适宜的碱度是
十分必要的 。 笔者采用的两组纳滤膜在 0.7/70% 工况下对碱度 (以碳酸钙计 )的去除效果见图 4。
TDS:便携式 TDS仪 ;氯化物 :硝酸盐滴定法 ;氟 化物 :离子选择电极法 ;硬度 :EDTA滴 定法 ;碱度 : 酸碱指示剂滴定法 ;氨氮 :纳氏试剂光度法 ;亚硝酸 盐氮 :N-(1 -萘基 )-乙二胺光度法 ;硫酸盐 :铬酸 钡光度法 。
2 结果与讨论
2.1 纳滤膜对 TDS的去除效果 维持饮用水中适量的 TDS含量需要考虑人体
(TDS)、硫酸盐 、氟化物等无机离子的含量时有超标 或浓度偏高 , 还需进一步处理 。
表 1 中试系统主要进 、出水水质 Tab.1 Qualityofinfluentandeffluent
项目 原水
TDS/ 电导率 / 铁 / 锰 / SO24 -/ Cl-/ F-/ (mg· (μS· (mg· (mg· (mg· (mg· (mg· L-1) cm-1) L-1 ) L-1 ) L-1) L-1) L-1)
笔者以市政自来水为原水 , 采用纳滤作为主体
工艺去除自来水中的 无机离子 , 尤其是 《饮用净水
水质标准 》中规定达标的无机 离子 , 考察了纳滤膜
对各无机离子的去除效果 。
1 试验 部分
1.1 中试规模及设计进 、出水水质 中试系统设 计水量为 1 m3 /h。 原水为 市政自
来水 , 设计出水水质达到国家 《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 (CJ94— 2005)的要求 。中试系统设计主要进 、出水 水质见表 1。
超滤-纳滤双膜给水深度处理工艺中试试验

超滤-纳滤双膜给水深度处理工艺中试试验车淑娟;张彩云;薛涛;俞开昌【摘要】针对我国饮用水源污染问题和给水深度处理需求,开展了超滤-纳滤双膜工艺中试研究.结果表明超滤产水仅有浊度、色度和铁含量达标,CODMn、氯化物、硬度和氨氮不能达标;而纳滤产水水质检测结果全部达标.纳滤技术的产水水质安全性更有保障,因此是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给水深度处理技术.%Aimed at the problem of drinking water pollution and the demand of safer drinking water,a pilot-scale study of ultrafiltration-nanofiltration (UF-NF) process was carried out.As for the effluent of UF process,turbidity,chroma and iron concentration could meet the national drinking water standard,while CODMn,chloride,hardness and ammonia nitrogen could not achieve the standard.As for the NF process effluent,all the items could satisfy the standard.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the NF technology maybe safer in terms of water quality,thus will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the future.【期刊名称】《净水技术》【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饮用水;给水;超滤;纳滤;深度处理【作者】车淑娟;张彩云;薛涛;俞开昌【作者单位】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2206;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2206;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2206;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03我国饮用水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近年来新兴污染物不断被发现,传统混凝-沉淀-过滤处理技术已无法满足需要[1]。
纳滤膜中试操作说明(一)

纳滤膜中试操作说明(一)引言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纳滤膜中试操作的详细说明,旨在帮助操作人员正确、高效地进行纳滤膜中试实验。
中试操作是纳滤膜工艺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纳滤膜性能的评估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为工艺设计和大规模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档将依次介绍实验前准备、纳滤膜的选型和准备、实验操作步骤、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实验后的处理步骤。
正文内容:1. 实验前准备1.1 确定实验目的和研究对象1.2 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和配件1.3 检查实验设备的状态和性能1.4 安全操作准则和防护措施2. 纳滤膜的选型和准备2.1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纳滤膜类型2.2 计算所需的纳滤膜面积和通量2.3 预处理纳滤膜以除去可能存在的污染物2.4 纳滤膜的装配和安装3. 实验操作步骤3.1 设置实验条件和操作参数3.2 开始纳滤实验并稳定操作参数3.3 定期监测实验过程中的参数和状态3.4 根据需要对实验条件进行调整3.5 结束实验并进行必要的清洗和保养4. 数据收集与分析4.1 实验过程中数据的记录和保存4.2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4.3 结果的评估和总结4.4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5 利用结果优化或改进相关工艺设计5. 实验后的处理步骤5.1 清洗和保养纳滤膜设备5.2 纳滤膜设备的评估和维护5.3 结果的总结和报告撰写5.4 分享和讨论实验结果5.5 推广和应用实验成果总结:本文档详细介绍了纳滤膜中试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通过实验前的准备、纳滤膜的选型和准备、实验操作步骤的介绍,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最终可以得到有用的实验结果。
实验后的处理步骤包括设备清洗和保养、结果总结和报告撰写等。
通过科学的操作和细致的实验过程管理,可以为纳滤膜工艺开发和大规模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滤中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纳滤的原理及中试实验装置构造
2、掌握盐分浓度的测定方法
3、掌握测定化学需氧量的原理和技术
二、实验原理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
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
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
工艺中各种膜的分离与截留性能以膜的孔径和截留分子量来加以区别,图1简单示意了四种不同的膜分离过程(箭头反射表示该物质无法透过膜而被截留):
图1不同的膜分离过程图2膜分离操作基本工艺流程
膜分离技术是指利用选择性透过膜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目的的一种高效的分离方法。
纳滤膜一般都为荷电膜,对于各种溶质的分离机理可以分为膜的溶解和扩散作用,膜的筛分效应,膜的道南效应,以及膜的筛分和道南综合效应等。
对于非极性溶质通过纳滤膜时的截留率以及分子量相差较大的溶质分离主要取决于筛分效应(Sieving effect)或尺寸效应(Size effect)。
膜分离的基本工艺原理如图2所示:在过滤过程中料液通过泵的加压,以一定流速沿着滤膜的表面流过,大于膜截留分子量的物质分子不能透过膜而流回料罐,小于膜截留分子量的物质或分子透过膜,形成透析液。
故膜系统都有两个出口,一是回流液(浓缩液)出口,另一是透析液出口。
实验中所用的纳滤膜是一种截留分子量为250的复合膜,实验过程中,料液中的有机物(平
均分子量为1000)被纳滤膜截留不能透过膜而流回料罐中,小于膜截留分子量的盐分(氯化钠)
透过膜形成透析液,从而实现盐分和有机物的分离。
用化学需氧量的值来间接表示有机物的浓度:在强酸性溶液中,准确加入过量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加热回流一定时间,将水样中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氧化,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根
据消耗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的量计算水样化学需氧量的值。
水的电导率与其所含无机酸、碱、盐的
量有一定关系。
当它们的浓度较低时,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因此,用电导率值来测定透
析液中离子的总浓度或含盐量。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仪器设备只要有:
2540膜系统(如图3)、
Multi340i手提式多参数测试仪(德国WTW公司)、
250mL全玻璃回流装置、加热装置(电炉)、
50mL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容量瓶等。
实验试剂主要有:
聚乙二醇1000、氯化钠、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c1/6K
Cr2O7=0.2500mol/L) 、
2
试亚铁灵指示液、
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c(NH
)2Fe(SO4)2·6H2O≈0.1mol/L]、
4
硫酸-硫酸银溶液、硫酸汞。
图3 2540膜系统
四、实验步骤
1、检查料液的输出、浓缩液的输出、透析液的输出管路,确保所有管道结合紧密而无渗漏,按工艺要求检查阀门的应开应关位置是否正确。
2、将30L水倒入料罐中,打开设备总电源,浓缩液出口调节阀全开,启动高压泵,缓慢关闭浓缩液出口调压阀,使系统达到设定的进膜压力。
3、缓慢调节调压阀使进膜压力分别为0.4MPa、0.8MPa、1.2MPa、1.6MPa、2.0MPa、2.5MPa,稳定1min后,用体积法测量并记录透析液的流量Q(测三次取平均值)用以计算膜的透水通量J W,并绘制膜的透水通量J W于操作压力△P的关系曲线。
测试结束后关闭高压泵,打开料液输出阀将料液罐中剩余的水全部排出。
4、将30L含有氯化钠(2g/L)和聚乙二醇1000(2g/L)的水倒入料罐中,浓缩液出口调节阀全开,启动高压泵,缓慢关闭浓缩液出口调压阀,使系统达到设定的进膜压力2.0MPa,并开始计时。
在运行时间分别为1min、3min、5min、10min、15min时同时在浓缩液和透析液出口各取样500mL。
5、关闭高压泵,打开料液输出阀将料液罐中剩余料液全部排出。
6、用去离子水对系统进行清洗:首先需将系统内残留料液用去离子水顶出系统,然后将系统转化到清洗的阀门状态,即浓缩液和渗透液均回罐循环,启动高压泵,将压力控制设定值调到6.9bar,运行15min,关闭高压泵,打开料液输出阀将料液罐中剩余的水全部排出。
7、氯化钠浓度与电导率关系曲线的制作:分别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钠配成浓度为0.0g/L、0.2g/L、0.5g/L、0.8g/L、1.0g/L、1.5g/L、2.0g/L、2.5g/L的溶液100mL,测其电导率值,绘制电导率与氯化钠浓度关系曲线。
8、用Multi340i手提式多参数测试仪分别测定并记录所取样品的电导率值,根据电导率与氯化钠浓度关系曲线求出所取样品的氯化钠浓度,计算盐的透过率T,绘制透析液和浓缩液中盐浓度对时间的关系曲线。
9、加入0.4g硫酸汞于回流玻璃试管中,分别取20mL不同运行时间的浓缩液作为水样,准确加入
10.00mL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及数粒小玻璃珠或沸石,慢慢加入30mL硫酸-硫酸银溶液,轻轻摇动使溶液混匀,链接磨口回流冷凝管,加热回流2h(自沸腾时计时)。
10、冷却后(关电后约5min)用90mL水冲洗冷凝管壁,取下冷凝管。
11、溶液再度冷却后,加3滴试亚铁灵指示液,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的颜色由黄色经蓝绿色至红褐色即为终点,记录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
12、测定水样的同时,取20.00mL二次蒸馏水,按同样操作步骤作空白实验。
记录滴定空白时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
13、计算浓缩液中各时间点的COD值,并绘制浓缩液中有机物浓度(COD值)对时间的关系曲线。
五、数据处理
(1) 纯水透过通量J W (L · m -2 · h -1):
A t ⋅∆∆=V J W (1)
式中,△V 表示一定时间内的透过的水的体积L ; t 表示操作时间(h );A 表示膜面积(A=1.77m 2)。
(2) 盐的透过率T :
f
s a l t P s a l t
,,C C T = (2)
式中,C salt, P 和C salt, f 分别表示透过液和料液中氯化钠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