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治疗理论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个案工作模式之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谈到社会工作的发展尤其是个案社会工作的发展,无论如河都跳不过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座桥,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提升和强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迄今为止,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本身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主导模式,而且,创造了个案社会工作的标准处理流程产也正因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推进作用。
所以,“这使个案社会工作逐渐与精神医疗工作和临床心理医师等之工作开始并驾齐驱。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产生从时间上来说,心理治疗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美国一个名叫玛丽杰?雷特的精神病理社会工作者重新检省了里士满在《社会诊断》那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中所讨论的个案,她的结论是,其中一半以上的案主都呈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她由此断言,个案社会工作将不可避免地进人到心理学导向。
事实也的确如此,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对心理社会治厅理论乃至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专业角度来看,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的真正产生年代应该定位在1930年左右。
其中,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富兰克,汉金斯首先创造并使用了“心理社会” 这个词。
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汉密尔顿则在他的《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采用了“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的名称,并系统阐明了心理社会治厅模式的主要理论,这意味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形成。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度被认为是理论内容最丰富、理论涵盂最宽厂的杜会工作治疗模式,这主要是因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广泛吸收了众多理论流派,集大成于一体。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最早接受的是心理分析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后来,心理杜会治厅模式逐渐拓宽了视野,进一步吸纳了社会学、人类学等众多理论学科,从而成就了国身丰富多彩的理论。
具体来说,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有以下几个:1、心理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从基本理论到主要方法都对心理社会治厅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集中在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心理防御机制和早年生活经验等几个思想观点之上: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基本构成。
社会工作理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社会工作理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其关注的焦点不限于心理层面,更是扩展到社会层面。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核心理念源自美国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创始人里士满。
社会学家弗兰克·汉金斯直接将社会因素引入社会工作,于1930年提出了心理社会概念。
社会工作学者高登·汉密尔顿,首次提出了“人在情境中”的概念。
1、人在情境中是社会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论的核心概念。
心理社会模式将影响人的因素划分为个人、环境以及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看来,环境具有整体性。
3、不同于精神分析理论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个体童年的经历。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更关注人们面对的现实状况和对现实状况的心理反应。
它更关注服务对象的可以被意识到的、对当前生活的回应方式。
它强调自我不是本能的附属物,而是个体对现实反映的结果。
4、心理社会模式认为,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现实(具体的食物、衣物、住房、生命安全、医药、就业机会和受教育机会等),另一种是社会心理现实(人际关系),如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个人与同学的关系,夫妻关系等。
5、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建立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信任的关系是开展有效服务的前提。
建立这种信任关系的理论假设是:1.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都是生活的专家。
2.服务对象最了解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要求。
3.社会工作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服务对象的状况做出专业的评估。
4.双方只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将服务对象对自身的了解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判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服务对象的改变。
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层面,心理社会治理模式将社会工作介入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直接介入是由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开展的服务。
可以理解为直接介入是针对服务对象本身。
间接介入则是针对影响服务对象的环境因素开展的服务。
也就是间接介入是针对环境因素。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社会个案工作》教案第七章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社会工作专业最常用的传统治疗方法,是个案工作最基本的理论分析模式之一,它是个案工作者经常采用的一种传统的工作方法。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社会工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它是一种直接指导个案工作的方法,而且它的一些理论概念和假设被广泛接受,例如,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组成的,各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求助者的特定行为,这些基本看法影响了其他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一、理论背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最早是由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M.C.Jarrelt)在 1928年提出的,但最早使用“心理社会”这个名词的社会工作者是美国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的夏健士(F.Hankins),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C.Hamilton)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后来芝加哥大学的托尔(C.Towle)对汉密尔顿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修正,成为以心理和社会治疗为主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
托尔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
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霍利斯(F.Hollis)出版了《个案工作——一种心理与社会治疗》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加以发扬光大,她认为个人社会生活功能的丧失或不良是由求助者的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共同导致的。
目前所使用的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基本概念主要来自霍利斯的总结。
二、理论假设 (一)对人性的假设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的成长过程。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求助者的问题视为由某个或某方面因素导致的,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借用了系统理论的概念“人在情境中”,把求助者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求助者所处的环境把握求助者的问题。
Psychosocial therapy 心理社会治疗

例如:家庭关系、工作、学业上与人和事的 关系
人在所处之脉络中 (The Person-insituated Context Perspective)
个人 (Person) 生理、心理、精神、情感、理智 特征l
微观脉络 (Micro Contexts) (社会制度/关系脉络)
宏观脉络 (Macro Contexts) (结 构性/意识形态) 社区及社会层面
人在处境中的反映 他人、健康及情境
外在反映 (extra-reflection),针对知觉歪变 (perceptual distortion)或缺乏知识而引至错误观念 决定、后果及另类选择 引导案主了解其行为及决定如何影响别人及自己 内省 内在反映 (intra-reflection)协助案主对自已的思想及感 受和行为有更深入的意识,尤其是一些隐藏的感受 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外来刺激与个人思想互动所产生的反应众是因人而 异 自我评估
Assessment of Client's Ego Functioning
Some Principles What is/are limiting 限制 the client in his/her functioning and hindering 阻碍 his/her capacity for optimal 最优 functio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coping) ability? What needs to be changed in client's functioning to improve his problem solving
历史/根由层面 把案主过去经历和现今行为间的互动连系 起来 人的矛盾和冲突和过往到如今的种种事故、 心路历程和各种力量分不开 临床分类 健康 问题 -- 家庭功能、婚姻、犯罪、吸毒、酗 酒、其它 DSMIV– 精神病分类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诊断方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诊断方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针对心理障碍的一种综合性治疗方式,其基本理念是通过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调整,帮助患者逐渐摆脱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社会治疗时,需要进行正确的诊断,只有正确的诊断,才能针对性地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临床面谈: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谈话,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心理问题及其表现方式、社会环境等信息,并且与患者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为后续心理治疗做准备。
二、自我评估测验:通过给患者提供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自我评估测验,比如焦虑、抑郁等测验,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类型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三、心理评估: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试和评估,以客观科学的方法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和健康状态。
比如,利用认知风格问卷等来评估患者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现其问题所在,进而进行相关治疗。
四、家庭评估:对家庭成员进行调查和询问,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和背景。
将其个人问题与家庭问题相对照,找出问题所在,及时实施心理社会治疗。
以上四种诊断方式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结合使用能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更加有效地做出治疗方案。
在具体操作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和治疗需要,采取针对性地诊断方式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第一章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1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定义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指通过心理学和社会学手段来解决与心理
和社会有关的问题,心理社会治疗通常包括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和行为治疗等。
1.2 心理社会治疗技巧
(1)叙述技巧:叙述技巧是有效帮助客户理解其问题的认知技术,即提高客户理解和掌握其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及反应的能力。
(2)情绪调节技巧:情绪调节技巧是指使用转移法、应激技术
等一系列的心理技巧来调节情绪的方法,以缓解心理压力感及改善情绪的状态。
(3)自我概念技巧:自我概念技巧是指促进客户接受其自身价
值观念及自我期望的技术,它可以帮助客户认识到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并能够正确的认知社会交流中的规范及自身的角色定位。
(4)计划技巧:计划技巧是指计划用来促进客户实现目标的技巧,它可以帮助客户制定可行的计划,并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
(5)联系技巧:联系技巧是指使客户通过与他人交流,改变个
人行为和想法,从而改善社会环境的行为技术,它可以帮助客户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然后通过这种人际关系来改善自身的精神状态。
(6)训练技巧:训练技巧是指利用社会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
练等一系列的技术来改变客户行为的技术,可以帮助客户正确的处理
社会问题,同时也能帮助客户改善自身的生活习惯。
(7)应对技巧:应对技巧是指与客户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客户发现并实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依据以上这些基本的理论假设,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要求个案工作者在采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时坚持以 下七项原则:个别化、接纳、当事人自决权、不批判 态度、表里一致、保密和受控制的情绪反应。
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方法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方法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
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
所谓直接治疗指的是直接对案主本人开展治疗活动。 所谓间接治疗则指的是不直接对案主本人进行治疗, 而是通过对案主本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改变,从而达到对案 主本人进行治疗的活动。
1、直接治疗 直接治疗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反思性
治疗技术和非反思性治疗技术。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强调,在分析求助者的问题时 要把求助者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现状结合起来考虑,既要 重视求助者问题的形成原因,又要重视求助者人格的强 度。
(三)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人际沟通十分重视, 认为它是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心理与
社会治疗模式强调,人际沟通会影响求助者的家
与自决程度并不一致,有的案主没有足够的自觉和自决
能力,对社工依赖性太强,对这些案主采取直接干预的 方式可能相对更好一些。
•强调是指工作者通过突出求助者好的方面增强其改变的积极动机。 •提议是指工作者根据求助者的实际情况提出某些建议,由求助者
自己做出决定是否需要采纳。
•忠告是指工作者向求助者提出某些工作者认为必须采取的行为。
强化案主。
支持的具体技巧包括很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对求助者的接纳。这方面的技巧包括如何聆听 求助者的表述、如何表达自己的同感、如何控制自己 的语速和语调以及如何与求助者建立信任关系等。 2、对求助者的保证。提供保证也是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治疗技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1、理论假设(1)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假设。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
有过去的、现在的和问题处理的三种压力。
心理困扰和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因此而来。
(3)人际沟通的假设。
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也是有潜能的。
需要的是发掘潜能解决困扰,实现自身价值。
2、治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
直接治疗技巧有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直接技巧的区别。
考试资料网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受助方比较被动,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
探索-描述-宣泄制让服务对象描述和解释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机会,从而减轻内心的冲突。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与服务对象有相互沟通,关注其感受和想法,是引导服务对象分析和理解自身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
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
间接治疗技巧,通过改善周围环境或者辅导第三方间接影响服务对象,往往也非常重要。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依据医学模式,将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密切联系的阶段。
1、注重人际交往的场景了解服务对象。
研究。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诊断阶段,包括心理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分类诊断。
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治疗阶段。
五个层面的介入:降低服务对象的不安;减轻其系统功能失调;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改善其人际交往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社会治疗法
第一节 心理社会治疗理论概述( 1 )
一、理论背景
◆地位——主导,奠定基础
◆时间——20世纪30年代,汉金斯首先使用
案社会工
60年代,霍利斯的《个
作:心理社会治疗法》。
◆理论基础——心理分析理论;自我心理学;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人类学的家庭理论; 学习理论;系统理论
第一节 心理社会治疗理论概述( 2 )
第二节 理论应用(9)
心理模式动力反映: 探寻和讨论早年经历所形成的对人、对事的 反应模式和倾向。
人格发展反映: 协助案主认识和修正自己对早年经验的反映
第二节 理论应用(10)
(二)、间接治疗的技术——针对环境 重要他人:以感情联系为主的人 并行者:以工作关系为主的人 主要的沟通技巧(霍利斯): (1)支持 (2)直接影响 (3)宣泄 (4)反映讨论
第一节 心理社会治疗理论概述( 5 )
(四)非评判的原则。工作者的角色是了解和帮 助案主,而不是对案主做出是非对错的评判。 (五)真诚或表里一致的原则。即是指工作者 在和案主建立的专业关系中一直保持着开放和 诚实的态度。 (六)保密的原则。即是要保守案主在专业关 系中所显露的秘密。
(七)受控制的情绪反应的原则。即是指工作者 的情绪要受到理性和专业的控制,正确处理好 “移情”,不让自己产生“反移情”
第三节 治疗理论评述(1 )
一、工作者的角色 (1)提供者 (2)找寻者 (3)创造者 (4)传译者 (5)中间人 (6)攻击性干预
第三节 治疗理论评述(2 )
二、理论特点
◆“人在情境中”的理论模式是一个突破; ◆吸收了自我心理学和系统理论的学说,使治疗更加有效; ◆丰富细腻的工作技巧;
探索—描述—宣泄是一个协助案主自助的方法 ◆环境工作为治疗方法提供了宝贵的方向; ◆霍利斯对工作者角色的划分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第三节 治疗理论评述(3 )
三、局限与不足 ◆花时较多 ◆似乎要求案主有相当的沟通能力、内省能力和一个完整
的自我;
和形成的 (3)、分类诊断
按生理情况、情绪状态、社会功能进行 分类,并作出临床评估。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节 理论应用(6)(四)、治疗目标
减轻案主的焦虑和不安 减轻“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失调 增强当事人的自我适应技巧和“人在情境中”
系统的功能 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改善环境以解决问题
第二节 理论应用(7)
二、理论假设 (一)“人在情境中”理论
系统理论、人的问题是由他的家庭、学校、工 作等互动来决定的。
(二)个人的成长经历对当前状况的影响
重视个人对其成长经历的体悟和解释; 重视对人格结构的分析和解释; 重视个人的防卫机制 ……
第一节 心理社会治疗理论概述( 3 )
(三)个人与其环境的互动,他的家庭和 社会角色的影响,对超我和自我理想的建 立都有着重大意义。
第二节 理论应用(3)
(二) 心理社会研究
立足点:“人在情境中” 收集的资料包括:
生理方面 心理问题 成长经历 案主对自己问题的看法
第二节 理论应用(4)
(三)诊断与治疗
霍利斯将诊断分为: (1)、心理动态诊断 本我、超我、自我之间的互动 心理防卫机制
第二节 理论应用(5)
(2)、病因诊断 纵向诊断 案主的成长经历 人的矛盾和冲突是在过去的经历中产生
二、治疗的方法
(一)、直接治疗——针对案主本身 (1)非反映性治疗的技术
①支持 ②直接影响:强调、提议、忠告、逼迫、 实际干预 ③探索—描述—宣泄 宣泄的主要有:愤怒和憎恨、悲伤、内疚、 焦虑
第二节 理论应用(8)
(2)反映讨论 ——运用评语、提问和解释等技术来探讨案主的处境和心
态的过程。 人在情境中的反映讨论 ①外在反映:他人、健康及情境的讨论 ②内在反映:内省 ③介乎二者之间的反映:决定、后果及变通 ④对环境刺激的反映:外在刺激与个体反映的互动 ⑤自我评估 ⑥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映
第二节 理论应用(1)
一、工作过程 (一)建立关系 (1)开始接触
决定是否接案
案主
——
求助的原因
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机构 能够提供的服务
思考:请用实例说明,工作的阶段是不是截然分开的?
第二节 理论应用(2)
(2)、建立专业关系 专业关系贯穿整个过程,是工作成败的关键 案主的移情VS工作者的逆向移情 如何处理好案主求助的矛盾、焦虑的心态? 如何处理好案主对工作的预期?
(四)每个人都被视为有价值和有待发展潜 质的个体。
第一节 心理社会治疗理论概述( 4 )
三、理论原则 (一)个别化原则。即是将案主看成独特的个 人,重视案主对待困难和问题的感受与看法。 (二)接纳的原则。即是要承认案主有自由表 达情感的权利,工作者应投入的聆听,既不阻 止,也不责备。 (三)案主自决的原则。即是承认案主有自己 选择和决定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