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4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4课导学案.doc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4课导学案.doc

24 导学案第一课时《茅屋为被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学习重点体会作考身处困境仍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轻松预习】1、歌,表示诗歌的一种体裁一一“歌行体”。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多为七言,形式自由,一般多叙事。

2、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巻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3、创作背景。

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 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儿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

这时安史之乱己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來的茅屋竟被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4.课前预习。

①给下列字注音i ()坳()衾()庇()顷()②解释加点词语:挂胃()沉塘坳(a a •)秋天漠漠()向(• • •)昏黑自经丧乱()少睡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朗读的基本要求:(先自由诵读后小组推荐诵读)二、译读(结合要求自主翻译,划岀疑难后提岀共同解决)(1)翻译文章的要求: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意思看一看注释议一议难点说一说理解(2)当堂检测翻译下列句子:1、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品读(结合要求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1)要求: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2)自主合作探究1、你能用几个四字短语依次来概括本诗的情节内容吗?并用心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导学案(无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导学案(无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卖炭翁》导学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理解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布置:1、结合注释大致读懂诗歌。

至少读三遍。

课时:一课时第一步:朗读——读得顺畅;说话——翻译课文明确故事:人+事+结果讲述了一个故事。

明确故事情节:————依据表达方式划分,这是一首(叙事诗/抒情诗)。

明确几个重点字词:伐薪.()两鬓苍苍..()何所营.()辗.冰辙.()()泥中歇.()翩翩..两骑.()()回车叱.牛()驱将..()系.向牛头充炭直.()()第二步:朗读——读出情景(有画面感);说话——品味字词(先找出具有情景性的词语,再品味这些字词。

)明确:(小组合作活动)例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些词语都属于人物肖像描写,写出卖炭翁年高劳苦的形象特点。

例2:衣正单,心忧炭残愿天寒,这些词语是属于人物描写,写出卖炭翁例3:晓驾炭车辗冰辙,这是描写,写出例4:一尺雪,冰辙,这是描写,写出例5:例6:第三步:朗读——读出情感;说话——表达想象,想象作者对诗中人物的包含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对卖炭翁的感情是。

诗人对“黄衣使者白衫儿”的感情是。

进一步思考:诗人对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的态度截然不同,通过哪些诗句可以体现出来?这些诗句显然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句子:通过,烘托出卖炭翁生活,揭出宫使的无耻嘴脸,揭露出当时社会现实。

由此了解诗人白居易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宫市”: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其诗语言,被称为“老妪能解”。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新乐府: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得到白居易大力提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

“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年级学科语文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型:问题导读课学习重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模块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互动策略明确目标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

自学汇报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杜甫(712-770),字,自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诗风“”,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2.搜集本文的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3.题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指,是的一种。

4.给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课前每小组派代表把答案书写到黑板上,同组间可以纠错补充。

组内派1名同学展讲。

小组长检查组员导学案完成情况。

合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划节奏(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3)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解释加点的词语(1)号.()(2)三重茅...()(3)公然小组合作,大号在黑板作交流展示提升()(4)俄顷..()(5)墨.()(6)衾.()3.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上完成知识梳理。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种类及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走近作者宋濂(1310—1381),字,号,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

(朝代)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为总裁官,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等。

他的散文以传记文较为出色,善于通过人物言谈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形象鲜明,文字简洁。

寓言体散文集《燕书》与《龙门子凝道记》在当时也有较大影响。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注音叱()咄()俟()负惬()曳屣()皲()裂媵()人衾()烨()然2.默读课文,解释加点的字义。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增强文言语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学习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如今更提倡终生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然而同样是读书,其结果却迥然不同。

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之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

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来学习明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叩.(kòu)问俟(sì) 叱咄..(chì duō)负箧.(qiè) 屣.(xǐ) 媵.(yìnɡ)人皲.(jūn)裂曳.(yè) 以衾.(qīn)拥覆容臭.(xiù) 烨.(yè)然皆被.(pī)绮绣缊.(yùn)袍敝.(bì)衣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援.疑质.理:援,引、提出。

第24课《石壕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石壕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解锁剧情: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抓关键句理清叙事脉络。

2、拨开迷雾:知人论世,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3、揭秘真相:追根溯源、联系当下,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用剧本杀的方式走进《石壕吏》——到底是谁害了她?【解锁剧情】1、初读剧本,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解锁剧本,抓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3、解读剧本,理剧情。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剧情。

(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清剧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经过:结果:【拨开迷雾】补充剧情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

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疑点一:公元759年,“安史之乱”第四年,前线战事告急,在敌军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

战况十分紧急,必须马上征补兵力。

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开元旧例凡男子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按照此条例,老妇并不在征兵范围,为何征之?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拟写一条符合实情的征兵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战事告急,兵力紧缺,特下征兵令,要求如下:守我大唐。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疑点二:夜捉人?为什么是夜里不是白天?为什么用“捉”不用“征”?逾墙走?一老翁身手竟是如此矫健?疑点三:从《石壕吏》的题目就可看出,吏应该是这首诗的主角。

然而,诗中对其的描写却只有“吏呼一何怒”,接下来便都是借老妪的“抒情独白”,真实的情境到底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老妇的回答推测出官吏的语言,并为二人加上恰当的神态或动作,还原当时的情形。

人设分析:结合刚刚的对话和情景的再现,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老妇和官吏的人物形象分别是什么样的?老妇:官吏:疑点四:杜甫曾在寒风中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八下第24课导学案

八下第24课导学案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假借、逾约、患、叩问、礼愈至、再食、缊袍敝衣”等重要词语的意思。

2.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种类及特点。

3.准确通译全文,并熟读成诵。

学习运用对比,通过现身说法,启发马生勤奋学习的方法。

4.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艰苦勤奋学习的经历,学习作者不怕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预习体验案】体验一:词海拾贝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嗜.学()加冠.()叩.()问叱咄..()容臭.()烨.()然俟.()衾.()硕.()师负qiè()曳xǐ() jūn()裂yìng()人缊yùn()袍 bì衣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以是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 )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 )而不知。

至舍,四支.( )僵劲不能动,媵人..(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持汤.( )沃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 )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烨然....( )处其间,..( )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解释下列多义词。

至:色愈恭,礼愈至.()至.舍,四支僵经不能动()以:无从致书以.观()以.中有足乐者()以.衾拥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计日以.还()之:弗之.怠()走送之.()益慕圣贤之.道()当余之.从师也()4..指出下列词的古今不同的词义。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第24课《木兰诗》课堂导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第24课《木兰诗》课堂导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第24课《木兰诗》课堂导学设计24木兰诗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2语言特色:作品语言朴素,通畅,丰富多彩。

既有朴素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

但它们在生动活泼的基调上取得了统一和协调。

此外,如句型的或整或散、长短错综,大量的对偶、排比,富有表现力。

这些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3把握重点:把握木兰的形象特点是学习的重点。

《木兰诗》在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发展中歌颂木兰英雄品质和女性美德。

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强勇敢,淳厚匝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义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4攻克难点:叙事情节详略得当是本文的难点,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的从军缘、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

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5质询疑点:(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对此历来说法不一。

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合乎情理合乎文意的理解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

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

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

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融合在一起的。

此外,这首诗巾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作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作叙事人的转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例: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我觉得自失和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感悟社戏之美:
8、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有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齐读最后一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社戏
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文段中两处空白处依次填 。
(2)、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属于( )
A、记叙B、描写C、议论D、抒情
(3)、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 ,又体现了。
4、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拓展延伸:
9、谁都有童年,自然也都有哄骗一生的“旧时的意味”。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寻找自己成长历程中如同本文一样追忆时能生出无限美感的趣事!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准备两分钟,小组选一位代表谈趣事。
学习小结:
10、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1、阅读理解: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摇荡点撑)开船,在桥石上一()(碰击磕撞),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6)、月夜航船。
(7)、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的速度快,侧面写出了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超,表现力看社戏时的急切心情。
2回延安
教学目标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4)、二、三两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
(5)、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
所见:
所闻:
(6)、给以上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 。(2分)
(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3、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11、(1)、点;磕。 (2)、A
(3)、驾船技术高超;看戏心情急切。
(4)、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5)、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写一处即可)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行辈()撺掇()
凫水()潺潺()弥散()蕴藻()
漂渺()旺相()惮()撮()
整体感知:
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
合作探究:
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分析人物:
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运用“我味美景:
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5、因为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