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2026-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一、引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构造、岩性、矿床和地下水等物质的一种探测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数据解释三个过程。
1.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存档,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使用。
2.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剪辑、数据切割、数据去反演等步骤。
其中:数据导入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剪辑是将不相关的数据删除,只留下与勘探目的有关的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数据切割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采集的地震信号数据分为多个时间窗口,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去反演是去除地面反射波和地下因受到地面影响而引起的表面波、散射波等干扰信号,强调地下直达波的信号,提高勘探的分辨率。
3.数据校正数据校正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以便对数据进行精细的解释。
其中:时差校正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时差校正,以将所有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时限一致。
幅值校正是将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幅值校正,以消除由于不同检波器灵敏度的差异引起的幅度变化,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补偿校正是针对地下介质的补偿,以消除由于介质特性所引起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解释的精度。
四、数据处理方法1.频率域反演法频率域反演法是一种频率域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显示地下介质的频率特征。
通过对勘探目标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地下介质的速度、厚度、密度,以及存在于介质中的岩性、构造等信息。
2.三维成像法三维成像法是一种立体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地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三维勘探图像,以方便勘探人员对地下构造、岩性和矿藏等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和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06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地 质构造、低信噪比、多解性等。
对策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高分辨率成像、多分 量地震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提高资料解 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
发展方向
未来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 叉融合,加强地球物理、地质学、计算机科 学等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地震勘探资料解 释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数据整理是预处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检查数据完整性,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并对 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格式转换则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详细描述
在进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这一步骤包括 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对缺失值和异常值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特性,将数据分类并排序,以便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领域,为地 质学家和工程师提供重要的地质资料,帮助确定地下资源的 分布和储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意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将地震波测量数据转化为地质信 息的关键环节,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核心。
解释结果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 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矿产资源开发、油气田勘探、
通过对比不同地震记录的层位信息,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
详细描述
层位对比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差信息,对不同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 对比,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为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各种属性,如振幅、频率、相位等,推断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征。
更好地进行后续分析。同时,为了便于处理和分析,需要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
地球物理勘探_第6章_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简介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简介
• 当前的地震勘探技术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而完整 的科技体系。最具代表性的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表现 为:“多、宽、新”,三个特点。 • “多” 是指内容多、方法多,从野外原始数据, 到地震成果数据,再到地质解释,地震资料的处理 目标包括去噪、成像、提高分辨率、反演地层参数 等多个方面,各个方面都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 “宽” 是指基础宽、涉及面广,以数学、物理为 理论工具,以计算机(硬件、软件)为计算工具, 以地质研究为服务对象,多学科交叉; • “新” 是指方法新、更新快,硬件几乎是十年一 次换代,软件三五年就有很大的改进与变化。
M:道序号 N:样点序号
(华东)
野外原始数据的记录采用SEG-D格式。
数据解编后的记录格式
• 地震数据的处理通常是按道进行的,原始数据的存 放格式不便于应用,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排列,变成 按道顺序、分时间先后(按道分时)排列,先记录 第一道的采样序列,再记录第二道的采样序列, ……,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道的采样序列。
A0 A r
(华东)
吸收衰减恢复
• 由于实际的地层介质并非完全弹性,对地震波的能 量有吸收衰减作用,引起地震波振幅的减小。变化 规律是:振幅随传播距离和时间增大而指数衰减, 即:
A A0e r A0e t
• 吸收衰减恢复就是设法消除因为介质的吸收衰减性 质引起的地震波振幅减小。 • 根据吸收衰减规律,其振幅恢复公式为:
(华东)
尖脉冲及突发噪声的编辑
Spike去噪前
Spike去噪后
(华东)
§6.1.3 切除
• 切除是对地震记录中不希望保留的部分进行充零, 包括初至切除和动校正拉伸(远道)切除。 • 初至切除是将记录开始部分能量较强、而且有一定 的延续时间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 部分充零,这些波如果参与后续处理,对紧随其后 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 • 动校正拉伸切除是将动校正引起的波形拉伸比较严 重的部分充零,这在浅层和远炮记录道最为严重, 因此又称远道切除。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优选全文

④除去无限延伸、反射系数不变的平面,任 何地下反射体都能够产生绕射波。
只要反射界面发生突变,在一定条件下就会 产生绕射。 构造越复杂,埋藏越深,绕射现象越严重。
14
15
五、地震绕射波的识别和利用
1、绕射波的识别主要利用其运动学和动力学 特征来进行识别。 2、绕射波的利用
利用绕射波识别断层,为确定断点提供有利条 件。 古潜山顶面绕射波发育 在侵入体边沿或礁体边沿,绕射波大量出现。
54
5-15-50-60 零相位
45相位
90相位
最小相位 270相位
55
零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好,其优点表现为:
1)在相同频带宽度下,零相位子波的旁瓣比 最小相位子波的旁瓣小,分辨率高;
5-15-50-60
零相位
最小相位
56
57
零相位子波合成地震59
2)最小相位子波对应的反射时间出现在 子波起跳处,零相位子波对应的反射时间 在子波峰值处,所以零相位子波更有利于 解释; 3)零相位子波比最小相位子波更优越, 实际子波接近于最小相位,通常在处理中
△h V
24
1、垂向分辨能力
激发
接收
t
t
t
反射
能分辨
不能分辨
25
可分辨地层:
Δ >Δt
即: 2Δh/V > n /V 则: Δh > n/ 2 = nV/2f
垂向分辨能力主要取 决于地震子波的波长 (频率)、延续时间 的周期数和波速。
26
关于分辨率的极限
地震记录上各个子波彼此重叠,影响分辨率; 在能分辨的条件小,并不一定要两个子波彼 此没有重叠,在有重叠的情况下,有时还是 可以分辨的。
由此可见,决定分辨率高低的是振幅谱的绝对 宽度,而相对宽度决定子波的相位数,与分辨 率没有直接关系。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安徽理工大学一、名词解释〔20分〕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电脑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良,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电脑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
〔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6、采样定理: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
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
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
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
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
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③ 配合钻井、合成地震记录,推断反射层位的地质属性,重点 对比与油气有关的层位,
④ 还需考虑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注意选择来自不整合面上的反 射和能控制不同地质年代的特征,由浅→深的某些层次。
§3 时间剖面的对比
2.反射层位的代号 对选出的标准层,由浅至深依次编号。
层位代号 通常用““, Tx "T"代表反射 波 , 下标"X"代表具体 层位编号 ; 如T1 ,T2 ,T3 , ,TA ,TB ,TC , . 或用“ Xy ”表示; T y 1 ,2 ,3 , 这时, Tx 代表某一 层位 ,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2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三、空间(平面)解释
各种平面图件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结果,包括:
③ 通过数字处理完成界面的空间归位,再经时深转换, 得到偏移归位后的深度剖面和构造图等。
④ 自动模拟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反演模型分析、合 成地震记录等方法,已成为核实解释成果的最可信赖 的手段,并取得各种地震参数)
绪
2.解释工作与处理密切配合
言
解释人员需具备计算机处理程序的知识,了解程序 功能,参数的选择及处理效果的影响等。提出处理 意见。 利用 “三高”地震处理资料,从单一构造解释扩 展到地层解释、岩性解释,并能直接作出油气检测。 地震解释:要结合地质、钻井、各种物探资料; 地层、岩性解释:如为建立测区构造沉积模式、进 行油气资源评价时,要结合区域地质、石油地质的 资料,也要重磁电地、资源卫星等资料)
地震勘探4-处理与解释

深浅层反射波的动校正量不同,因为深层反射波 的时距曲线比浅层的缓。
动、静校正对一个CDP道集的影响
反 射 资 料 处 理 系 统 一 般 流 程 图
第四节 地震资料的处理
为什么要进行地震资料处理
野外地震资料中包含着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但这 些信息是叠加在干扰背景上且被一些外界因素所扭曲,信息之 间往往是互相交织的,不宜直接用于地质解释。因此,需要对 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室内处理。
地震资料处理
野外地震记录
处理后地震记录
一、折射波的资料处理
偏移:常规的水平叠加 处理是以水平层状介质 为基础的。当反射界面 产状变化较大时,按水 平界面原理得出的CDP 道集就不是真正的共反 射点道集,致使水平叠 加剖面中的反射界面形 态失真。偏移处理就是 要把这种失真的反射界 面归位到其真实的位置。
偏移处理效果示意图
倾斜界面 的偏移失真
偏移前
偏移后
CDP剖面或自激自收记录
野外地震记录
反 射 资 料 处 理 系 统 一 般 流 程 图
静校正:当地形起伏较大 各接收点和激发点 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或者 表层介质速度变化较大时 都将引起地震波走 时的“超前”或“滞后” 严重地影响地震资料的 处理和解释的准确性。 因此,必须对地形起伏 和表层速度变化引起的 时差进行校正。
静校正前后示意图
反 射 资 料 处 理 系 统 一 般 流 程 图
将整个剖面的地震记录 依次逐个输入计算机, 并将数据的格式和顺序 转换成和处理系统所要 求的格式相一致,才能 进行其它各项处理。在 输入地震记录以后,还 应在微机屏幕上将其图 形显示出来,以检查记 录质量,并给处理方法 提供依据。
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

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概述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是指通过采集、处理和解读地震波信号,来确定地下的油气储层分布、性质和储量大小等信息。
地震勘探是油气勘探中的基础和重要方法之一,其应用范围广泛,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案例。
本文将从地震数据采集、预处理、成像、解释和评价等方面,对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一、地震数据采集地震勘探是基于地震波传播原理来寻找地球内部结构和特定物质分布的方法。
地震波源有爆炸、振动和震源三种方式,主要使用振动方式产生的地震波,因为其信号清晰、频率范围广、深度适中、对环境的影响小等优点。
地震波在地下沉积物中经过多次反射和折射后,经地表观测点接收并记录为地震记录,再对这些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
地震数据采集需要经过工区选址、线网设计、设备布置、数据记录等步骤。
工区选址应考虑地质特征、地表条件、设备通信等方面因素,以保证采集到高质量的地震数据。
线网设计则要考虑采集目标、信噪比及经济效益等因素,以获得最优的数据效果。
二、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数据预处理包括噪声消除、去除仪器响应、补偿波场偏移等过程。
噪声消除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是为了减少信号中的噪声,提高数据的清晰度。
去除仪器响应可以提高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避免了数据重复处理所带来的偏差。
波场偏移补偿可以提高地震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从而更准确地表征地下结构。
三、地震数据成像地震数据成像是指建立地下模型的过程,是地震勘探的重点之一。
目的是根据地震数据,通过成像算法,建立地质模型,用以分析解释地质结构特征。
常用的成像方法有叠前和叠后成像。
叠前成像是指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再应用成像算法,得到地下结构的影像。
叠前成像的主要优点是处理速度快,成像效果好,能较好地表征地下结构。
叠后成像则是指在处理和解释地震数据后,对已成图像进行后处理,通过地震反演等方法,更好地约束模型,准确表征地下结构特征,优点是更加准确,但计算成本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大学实验教学大纲
教学单位名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
课程代码:08262026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32/2(其中实验8学时)
面向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一.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课程是应用地球物理系列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地震勘探原理一起构成了地震勘探研究方向的一个完整体系。
是勘查技术与方法专业中应用地球物理方向本科生的一门重要选修课。
本实验课是与理论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熟悉基本的数据处理流程,并进行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
本实验课实际上是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基本技能
1、掌握常用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2、了解常用地震记录的数据格式及剖面显示方式;
3、掌握动、静校正及水平叠加处理的方法;
4、掌握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和一维、二维滤波;
5、掌握预测反褶积处理技术;
6、了解速度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7、了解地震波场偏移处理的目的和方法;
8、掌握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和分析方法;
9、掌握波动方程地震记录的正演模拟;
10、能编写简单的地震数据处理程序。
三.实验项目内容、学时分配和每组人数
四.实验教材或指导书或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采用《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另外可参考以下文献:
1.《地震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处理、反演和解释》,渥.伊尔马滋
2.CWP/SU:Seismic Un*x用户手册
五.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成绩可通过写实验报告,或总结性考核而定,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20%~30%。
六.制定人、审核人、日期
制定人:王德利
审核人:潘保芝
审核日期:2009年9
实验项目卡片
实验项目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