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席勒著、冯至等译)

合集下载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席勒开篇就大谈特谈现代社会的分裂。

他说得真对呀!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每个人都忙忙碌碌,被各种事情分割得七零八落。

他说人在现代社会里,不是完整的自己,一会儿是工作的机器,一会儿是社会关系网里的小棋子,理性和感性都在打架。

我就想,这不就是在说我嘛!每天在工作的时候要非常理性地处理各种任务,回到家感性又想完全释放,结果往往乱成一团麻。

然后他就提出审美教育这个神奇的“药方”。

他觉得审美能把分裂的人性重新黏合起来,就像万能胶水一样。

这可真够新鲜的,我之前就觉得审美嘛,不就是看看漂亮画儿,听听好听的音乐,哪有这么大的能耐?但是席勒可认真了,他说在审美里,人既不是被理性死死地绑住,也不是被感性冲昏头脑,而是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我越读越觉得有点意思。

比如说,当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的时候,心里那种感觉很微妙。

我们不是单纯地在想这画里的树画得像不像真的,也不是只被颜色的鲜艳所刺激,而是有一种很宁静又愉悦的整体感受。

这种感受就好像在平衡我们内心的理性和感性。

理性在悄悄告诉我们构图、色彩搭配之类的知识,感性又让我们沉浸在那种美的氛围里。

不过呢,席勒有时候讲得太玄乎了。

他那些长篇大论的哲学解释,就像一团迷雾,我得瞪大眼睛,反复读几遍才能有点感觉。

但是一旦理解了一点,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喜。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觉到审美教育是一个慢慢渗透的过程。

它不是像吃个药丸,马上就药到病除。

就像我们小时候学画画、唱歌,那时候可能只是觉得好玩,但是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心灵就在被艺术滋润着。

这种影响在我们长大之后会慢慢体现出来,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混乱的时候,还能有那么一点诗意和优雅。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一开始,我就在想,审美教育?这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啊。

不过席勒用他的文字把我慢慢拉进了他的世界。

他好像在告诉我,在这个忙碌、有点乱糟糟的现实世界里,审美可不仅仅是看看画、听听音乐那么简单的事儿。

席勒觉得人有两种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一种是理性冲动。

这就像我们心里住着两个小人儿,一个就想跟着感觉走,吃吃喝喝、玩玩闹闹;另一个呢,就特别理性,整天想着规则、道理啥的。

这俩小人儿要是一直打架,那我们的内心世界可就不得安宁了。

而审美呢,就像是一个和事佬,它带来的是游戏冲动。

这个游戏冲动可有趣了,不是我们平常说的那种玩游戏,而是一种让感性和理性能够和谐共处的状态。

就好比在一场很棒的艺术表演里,我们既能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情感氛围(感性的部分),又能从表演的结构、艺术手法里看到理性的安排。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我们平常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太感性,冲动行事,就是太理性,变得有点刻板。

就像我有时候看到一个超美的风景,就只剩下“哇,好美啊”这种单纯的感觉,根本想不到什么构图、色彩搭配这些理性的东西。

而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呢,又完全沉浸在理性的世界里,感觉自己都快变成一个没有感情的解题机器了。

席勒的审美教育就像是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告诉我可以让这两种状态更好地融合起来。

书里还提到审美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他觉得一个有着良好审美教育的社会,人们不会只知道追逐利益、互相争斗。

大家会更懂得和谐相处,因为审美能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多样性和美好。

我就想啊,要是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审美素养,那街道上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争吵和不愉快了。

大家看到一个设计独特的建筑,不是想着这能赚多少钱,而是真心去欣赏它的美,感受建筑师的创意。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有点小挑战。

席勒的思想很深刻,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有点晕头转向了。

那些长长的句子就像一团团绕在一起的毛线,我得费好大劲儿才能理清楚他到底想说啥。

但是,当我终于搞明白的时候,又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就像解开了一道很难的谜题。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审美教育书简中译本序言在这长远的路途中,当代(即启蒙时期)正处在人类结束自然历史、开始精神历史的转折点上,因为在启蒙时期人正在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职责,使理性成为指导一切的原则。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4)分裂的人有两种冲动,那是感性冲动即物质冲动和理性冲动即形式冲动。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5)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反复论述这两种冲动的特点: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

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

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理性人。

但是这两种冲动各自都有强迫性,不能直接结合。

若使这两种冲动能以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是审美教育,让艺术充当使人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和人性的教师。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5—P6)“游戏”一词可以说是自由的同义语,席勒认为,人在自由中才是全人,不是分裂的人。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6)第一封信我素来缺乏运用正规形式的训练,因而也就不至于有由于误用这些形式而损害良好趣味的危险。

我的思想主要是来自与自己内心单纯的商略,而不是主要来自丰富的世界经验或者读书的收获。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10)如果把这些思想从它们的专门术语中解脱出来,它们就成为一般理性的至理名言与道德本能的事实;而道德本能是智慧的自然为监护人类而设置的,直到人类有了明彻的认识而变得成熟为止。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10)第二封信这种理想的艺术必须脱开现实,必须堂堂正正地大胆超越需要;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第十六封信美的理想与现实中的美,现实中的美的关于松弛和紧张的相互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去认知美。

美的最高理想(我们一直所探求的)——“在实在和形式的尽可能完善的结合和平衡中去寻找”(P49下)-观念上的,不可能达到的,只可能有唯一的一种平衡。

原因:美同时产生松弛作用(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都停留在自己的界限之内P50上)和紧张作用(二者都保持自己的力量P50上)。

观念上的一致性,松弛和紧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刚毅——“作用是使心灵既从道德上紧张起来,并增加它的反弹力”(P50下)对松弛的需要与柔软——“作用是在道德方面与自然方面使心灵得到松弛”(P51)对紧张的需要。

(P51),二者的适度。

对比经验中的美“双重性”(P49下)不断“打破”与“平衡”理想中的美仅仅由想象来区分,在经验美中依照存在而区分——引出审美教育的任务——认识美“以伦理道德代替举止规矩,以认识代替知识,以内心幸福代替幸福生活”(P50下)对生活美的总结和认知。

1/ 16第十七封信现实的舞台美——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协调“把受到限制的状态再引回到绝对的状态,并使人成为一个在他自身上就是完美无缺的整体。

”(P52下)松弛对于压抑的作用,“感觉”通过“形式”,“法则”通过“质料”(P53下)(哲学意义上的“质料”——康德认为:当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时,它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感觉。

那种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

一个经验性的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叫做现象。

而在现象中,那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质料”。

一切现象的质料只是后天被给与的,但其形式却必须是全都在内心中先天地为这些现象准备好的。

)柔软通过两种形式:缓和剂(它将作为宁静的形式,使粗野的生活缓和下来,并开辟从感觉通向思维的道路P53下)与回环针(它将作为活的形象,用感性的力量装备抽象的形式,把概念引回到直观,并把法则引会到感觉P53)第十八封信美便是一种“中间状态”(P54下)“美是把两种彼此对立的、永远不可能一致的状态相互结合起来。

【读书笔记大全】《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席勒著冯至等译)

【读书笔记大全】《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席勒著冯至等译)

【读书笔记大全】《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席勒著、冯至等译)席勒美学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他关注18世纪90年代的两件大事:法国大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诸多影响。

席勒认为,前者造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分裂,尤以社会下层与社会上层的分裂为甚;后者造成了人性的分裂:一方面否定出于人自然本能的各种需求,一方面又要人在精神领域接受自然冲动的支配,即理性与感性被分裂。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他用极具批判性的话如此描述时代:“文明远没有给我们带来自由,它在我们身上培植起来的每一种力都只是发展出一种新的需要。

物质枷锁的束缚使人越来越胆颤心惊,因而怕失去什么的畏惧甚至窒息了要求上进的热烈冲动,逆来顺受这个准则被看作是最高的生活智慧。

因此,我们看到,时代的精神就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自然与纯自然、迷信与道德的无信仰之间;暂时还能抑制这种精神的,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

”[ (德)席勒著:《席勒经典美学文论》,范大灿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版,第226页]席勒认为,文明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有用”,“有用是这个时代崇拜的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侍奉它,一切才智都要尊崇它”[ 同上,第209页]。

在《论美书简》中,席勒说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现象中的自律”,美以其自律性是超越现实的,而当现实被“有用”包围时,美就被逼退了。

因此,席勒说:“事态的运行给时代的天才一个方向,迫使他越来越远离理想的艺术。

”于是,“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成一个碎片”[ 同上,第231页]。

在文明社会的大机器上,人只能听到齿轮的嘈杂声,而听不到来自内心的和谐之音。

在这种境况下,席勒认为,“培育感觉功能是时代更为紧迫的需要,不仅因为它们是一种手段,可以使已经得到改善的审视力对生活发生作用,而且还因为它本身就唤起审视力的改善”[ 同上,第245页]。

上述问题使席勒联系上了康德的思想。

康德认为,人是感性(自然)的,也是理性(精神)的。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一)》
小朋友们,我读了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觉得很有意思呢!
书里说审美能让我们变得更好。

就像我们看到一幅漂亮的画,心里会觉得很开心很舒服。

比如说,春天的时候,我们看到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特别美,这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心情特别好。

还有音乐,好听的歌能让我们陶醉。

像我听了一首欢快的儿歌,就忍不住跟着唱起来,整个人都变得很快乐。

审美教育能让我们更懂得欣赏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我要多去发觉美,感受美,让自己变得更棒!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二)》
小朋友们,我读了席勒的那本《审美教育书简》,有好多想法想和你们分享。

这本书让我知道,美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我们去公园,看到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湖水,这就是美呀。

还有跳舞的时候,优美的动作也是一种美。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姐姐在舞台上弹钢琴,她的样子可美啦,音乐也特别好听。

从那以后,我就觉得弹钢琴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审美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更快乐。

以后我要多多发觉身边的美,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思想世界,被席勒对于审美教育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所折服。

席勒在书中强调了审美教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功利和实用所驱使,心灵逐渐变得麻木和荒芜。

而审美教育则能够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让我们重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这让我不禁反思起我们当下的生活。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总是匆匆忙忙,为了工作、为了生计而奔波,很少有时间停下脚步,去欣赏一朵花的绽放,去聆听一首乐曲的悠扬。

我们的生活似乎被各种琐事和压力填满,心灵也因此变得疲惫和干涸。

而审美教育,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能够滋润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席勒认为,审美状态是一种自由的状态。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能够摆脱现实的束缚,超越功利的考虑,纯粹地感受和体验美。

这种自由的状态能够让我们的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成为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人。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感受。

当我们站在一幅精美的画作前,或者聆听一场动人的音乐会时,我们会被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所打动,仿佛暂时忘却了外界的喧嚣和纷扰,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感受,这种自由是如此珍贵,它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同时,席勒还指出,审美教育能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个具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富有同情心和包容心,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一个充满美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社会的氛围会更加温馨。

而要实现这样的社会,就需要我们重视审美教育,培养每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席勒所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席勒一上来就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这就像在告诉我们,你可别小瞧了审美这件事,它可不是只关乎你觉得一幅画好不好看,或者一首歌好不好听这么简单。

在他眼里,审美教育简直就是拯救人类的一剂良方。

他觉得当时的社会人都分裂了,物质和精神像是两个水火不容的冤家,人们在机械的生活里忙碌,丢掉了人性中美好的部分。

这让我想到现代社会里,大家也都像一个个小齿轮,在巨大的社会机器里转啊转,忙忙碌碌地追求着金钱、地位之类的东西,心灵却越来越干涸。

审美教育就像是一股清泉,能浇灌这片干涸的心灵之地。

席勒说要通过审美来达到自由。

这自由可不是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那种任性自由,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就好比你看一场动人的电影时,你沉浸在故事里,暂时忘记了生活中的烦恼和束缚,你的灵魂得到了片刻的解脱。

这种解脱多了,你的精神就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自由。

我想这就是他说的审美能带给我们的力量吧。

不过呢,席勒的论述有时候也让我觉得有点像在云端漫步,不太接地气。

他那些高深的哲学思考,弯弯绕绕的逻辑,让我读的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挠挠头,再读几遍。

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就像一座山峰,虽然攀登起来有点费劲,但当你好不容易爬到一个小山头的时候,看到的风景也是超级美的。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自己看待周围的世界都有点不一样了。

以前走在街上,可能只看到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现在却会不自觉地去观察街边的小花园、建筑的线条、路人的穿着打扮,然后思考这里面的审美趣味。

我想这就是席勒审美教育在我身上起的一点小作用吧,它让我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也让我意识到审美对我们的人性和社会是多么的重要。

这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看到的世界更加五彩斑斓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席勒美学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他关注18世纪90年代的两件大事:法国大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诸多影响。

席勒认为,前者造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分裂,尤以社会下层与社会上层的分裂为甚;后者造成了人性的分裂:一方面否定出于人自然本能的各种需求,一方面又要人在精神领域接受自然冲动的支配,即理性与感性被分裂。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他用极具批判性的话如此描述时代:“文明远没有给我们带来自由,它在我们身上培植起来的每一种力都只是发展出一种新的需要。

物质枷锁的束缚使人越来越胆颤心惊,因而怕失去什么的畏惧甚至窒息了要求上进的热烈冲动,逆来顺受这个准则被看作是最高的生活智慧。

因此,我们看到,时代的精神就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自然与纯自然、迷信与道德的无信仰之间;暂时还能抑制这种精神的,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

”[ (德)席勒著:《席勒经典美学文论》,范大灿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226页] 席勒认为,文明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有用”,“有用是这个时代崇拜的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侍奉它,一切才智都要尊崇它”[ 同上,第209页]。

在《论美书简》中,席勒说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现象中的自律”,美以其自律性是超越现实的,而当现实被“有用”包围时,美就被逼退了。

因此,席勒说:“事态的运行给时代的天才一个方向,迫使他越来越远离理想的艺术。

”于是,“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成一个碎片”[ 同上,第231页]。

在文明社会的大机器上,人只能听到齿轮的嘈杂声,而听不到来自内心的和谐之音。

在这种境况下,席勒认为,“培育感觉功能是时代更为紧迫的需要,不仅因为它们是一种手段,可以使已经得到改善的审视力对生活发生作用,而且还因为它本身就唤起审视力的改善”[ 同上,第245页]。

上述问题使席勒联系上了康德的思想。

康德认为,人是感性(自然)的,也是理性(精神)的。

较之康德,席勒更强调前者,并认为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是人真正的本质,人才能成为“完整人”。

感性要求多样性,理性要求一体性,两者各具片面性,在现代文明社会,二者对立,人被单面化了。

(从中可见席勒对康德方法上的继承,即康德的“二律背反”的方法,黑格尔后来发展出来“对立面的统一”的方法)但席勒并不全盘否定文明社会,他认为文明化是人类的必经阶段。

他主张向前看,人类应该通过文艺恢复人的整体性。

读书笔记文艺何以具备如此功能呢?人兼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天性,感性天性对应人的“状态”,随时随地都在变化,而理性天性对应人的“人格”,是形式,始终不变。

因此,人处于一种对立要求之中:一方面理性天性要求有实在性,一方面感性天性要求有形式性,前者为“形式冲动”,后者为“感性冲动”。

在古希腊社会,二者是和谐统一的,而在现代社会,二者处于对立状态,如要实现人的“完整性”,就需要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

“游戏冲动”使自然的强制和精神的强制相互抵消,使“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相反相成,使感性和理性相互协调,使人进入“审美王国”。

席勒还认为,人格通过“关照与感觉”消除感性与理性的对立,这种能力为人的“神性”,即想象力——创造美的能力。

他说:“人在他的人格中无可否认地带有这种趋向神性的天赋,而人通往神性的道路——如果可以把永远不会达到目标的东西称为道路的话——是在感性中打开的。

”[ 同上,第264页]因此,“游戏冲动”与“神性”是一致的。

席勒赋予了艺术家几近救世者的地位,他说:“不管你在什么地方遇到他们,你都要以高尚的、伟大的、精神丰富的形式把他们围住,四周用杰出事物的象征把他们包围,直到假像胜过现实,艺术胜过自然为止。

”[ 同上,第252页]席勒的美学思想会被冠以“乌托邦”的帽子,但正是这种审美的“乌托邦”体现了席勒的现实关怀与责任意识。

他承续康德的话语继续言说,为美学开辟了现代性审美批判一维。

虽被指为“乌托邦”,但他的眼光投向的是人类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