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

3.换瓣术后口服法华林者:术前3~4天停 服华法林,当日改用静滴肝素1000u/h左 右,维持ACT300秒以上,或PTT比正常延 长2~3倍,待INR降至2.0时,次晨即可考 虑PTCA。术前INR须降至1.5,停肝素2h, 在此期间内完成SCA及PTCA,术后拔管后
继续静滴肝素,并从术后当日起恢复口服 华法林(5~10mg/日),两药并用至INR达 2.5~3.0时停肝素。
术后4~6h ACT≤150sec时拔除动脉鞘:拔管 前准备阿托品、多巴胺、除颤仪、保证充足 血容量,以防迷走反射。拔管时先用1%利多 卡因局麻,徒手或用器械压迫30min,压迫
部位要准确以防出血、血肿,力要适中以防 迷走反射。压迫后加压包扎24h。AMI、UAP
或手术结果不理想、有并发症者应延至术后 12~24h病情稳定后再拔管,并在拔管前持续 静滴肝素。有条件者可用术后血管封闭器械 (Perclose等)封堵穿刺处。
4.慢性肾功不全:术后急性肾衰发生率 约 9~16% 。 故 CCr<30ml/min 、 无 血 透 条 件
时一般不行介入治疗。拟行介入治疗者术 前1~2日须补充速尿等襻利尿剂;避免使
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醇抗炎药、庆大霉 素等);术前或术中给25%甘露醇100ml、
30min滴完,或给NS、GS以扩溶补液;术 前 12~24h 持 续 静 滴 小 剂 量 多 巴 胺 (2~3ug/min. kg)扩张肾小动脉以促进 利尿。
2.术前医嘱:①常规药物(阿斯匹林和 氯吡格雷)。②充足血容量。③检测血清 离子、肝肾功能、血液分析、心肌酶、尿 常规、特殊免疫学检查(甲、乙、丙肝炎 抗元、抗体、HIV、梅毒血清学等)。④ 18导心电图。⑤心脏超声及X胸片。
⑥与家属谈话。⑦高危病人查血型和配血, 必要时通知外科备台。⑧双侧腹股沟备皮。 ⑨检查两侧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如拟 行桡动脉介入治疗,应行Allen试验(同 时按压桡、尺动脉,嘱病人连续伸屈5指 至掌面苍白时松开尺侧,如10sec内掌面 颜色恢复,说明尺动脉功能好,可行桡动 脉介入治疗)。⑩不需禁食水,仅嘱其适 当限制摄食量,饮水量如常。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相关内容。
一、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关键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患者的病情: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心功能检查和心脏造影等方法来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适合进行介入治疗。
2. 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过敏史、病史等,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术前禁食:通常在手术前6小时内禁食,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4. 心血管药物的调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需要在术前适当调整或停用一些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5. 术前准备充足:医学人员需要准备好必要的介入治疗器材和设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二、术后处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后处理是确保患者顺利恢复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和监测:患者手术后需要在监护室或重症监护病房接受密切观察和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
2. 术后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后,患者需要继续使用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
3. 控制感染风险:手术后,医护人员需要妥善处理切口,做好消毒和换药工作,控制感染风险。
4. 康复护理:患者手术后适当进行活动,保持合理的休息和营养,遵医嘱进行相关康复锻炼。
5. 定期复诊和随访: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诊和随访,以评估疗效和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总结: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对于治疗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术前准确评估患者的适应症和病情,术后密切观察、合理用药、进行康复护理和定期复诊,都是确保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步骤。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这样的格式应该符合你的要求,文章内容也正好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的相关内容。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和效果评估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和效果评估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健康。
心脏介入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方法,通过导管插入体内,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扩张、置入支架等操作,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病情。
本文将探讨心脏介入治疗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估。
一、心脏介入治疗的应用心脏介入治疗通常适用于以下情况:1. 主动脉狭窄:心脏介入治疗可以通过扩张主动脉狭窄部位,提高心脏供血,缓解心脏缺血症状。
2. 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
通过心脏介入治疗,可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以恢复正常的血流量。
3. 心肌桥: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在心肌层下方穿行,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受限,引起心肌缺血。
心脏介入治疗可以通过支架置入等方法,减轻心肌桥的压迫,改善血液供应。
二、心脏介入治疗的技术及进展心脏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目前,心脏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通过导管插入冠状动脉,利用特殊的扩张球囊进行动脉血管扩张,从而改善血流通畅。
2. 药物洗脱术(DES):在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植入支架,并释放药物,抑制动脉平滑肌增生,防止狭窄复发。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当冠状动脉病变严重且无法通过其他介入方法改善时,可以选择开胸手术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以重建血流。
不断研发的新技术和器械使得心脏介入治疗在治疗冠心病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评估心脏介入治疗的效果评估心脏介入治疗效果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体征观察:通过定期检查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观察心脏介入治疗后症状的变化。
2. 应力试验(心电负荷试验):通过监测患者在运动负荷下的心电图,评估治疗后患者的运动耐力及心脏功能。
3. 影像学检查:利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等检查手段,观察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脏功能等改善情况。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

引言: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冠心病介入护理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对冠心病介入护理的新进展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护理方案和指导。
概述: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要性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所致。
介入性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减轻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在过去的几年里,冠心病介入治疗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新进展。
正文内容:一、药物洗脱介入技术的应用1.开拓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领域2.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3.优化了PCI手术的治疗效果二、分形临界介入技术的发展1.提高了冠状动脉再通率2.降低了PCI术后即刻复发率3.减少了术后长期复发概率三、冠状动脉旁路支架技术的应用1.提高了远期生存率2.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四、冠脉精准成像技术的革新1.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2.降低了手术风险3.为手术后的再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五、生物阻塞剂新药的研发和应用1.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2.减少了血栓形成的风险3.提高了介入治疗的长期效果总结: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使得治疗更加个体化,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药物洗脱介入技术、分形临界介入技术、冠状动脉旁路支架技术、冠脉精准成像技术以及生物阻塞剂新药的研发和应用都极大地推动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这些新进展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显著的改善。
我们期待着冠心病介入护理的进一步发展,希望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方案。
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的介入护理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介入护理的新进展,包括介绍冠心病的概述,介绍介入护理的常用技术,探讨新的护理方法和策略,介绍冠心病的预防和康复,最后进行总结。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新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新技术的应用与前景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过去,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和冠脉搭桥手术。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心脏介入治疗的新技术正在逐渐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一、介入治疗的概念和分类心脏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技术将介入器械引入心脏血管系统,用于治疗冠心病及其相关疾病的方法。
根据介入操作的目标和方式,介入治疗可以分为冠脉介入治疗和心脏结构介入治疗两大类。
1. 冠脉介入治疗冠脉介入治疗是对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进行扩张和重建,以恢复血液供应和改善心肌缺血状况。
常见的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脉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
2. 心脏结构介入治疗心脏结构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技术对心脏疾病中的异常结构进行修复或调整,以改善心脏功能。
常见的心脏结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主动脉瓣置换术等。
二、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新技术的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中。
1. 旋切刀技术旋切刀是一种能够削减冠状动脉内腔硬化的器械,可以将斑块切割成小块并抽出体外。
这项技术可以清除冠状动脉腔内的斑块,恢复动脉血流通畅,提高病变治疗成功率。
2. 药物洗脱支架技术药物洗脱支架是在普通金属支架的基础上,涂覆有释放药物的聚合物,通过药物的缓慢释放来抑制血管重塑和再狭窄。
这项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支架再狭窄的风险,减少再次扩张手术的需求。
3. 三维造影技术三维造影技术是一种利用X线影像系统和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对冠状动脉进行全景观察和三维重建的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提高冠脉介入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4. 新型药物治疗除了介入手术技术的创新,新型药物的研发也对冠心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等的应用,可以帮助预防血栓形成和动脉再狭窄,降低冠心病的风险。
三、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新技术的前景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新技术的应用给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并有着广阔的前景。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PPT课件

如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
详细描述
患者应了解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不得 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对于一些特殊药物,如华法林等,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和调整剂量。
06
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的未来展望
观察心电图变化
监测血管并发症
观察患者是否有血管并发症,如出血、 血栓形成等,及时处理。
实时监测患者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 异常情况,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
术中护理配合
协助医生操作
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 配合医生操作,确保手术顺利进
行。
传递手术器械
根据医生要求,准确、迅速地传 递手术器械和材料。
02
详细描述
03
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 极拳等。
04
运动强度应适中,以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
05
避免剧烈运动和竞技性运动,以免引起心肌缺血和心律失 常。
06
运动时应有人陪伴,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和联系方式。
药物指导
总结词:药物治疗是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康复的重要手 段,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项。
伤口护理
01
02
03
04
伤口清洁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定期 更换敷料,预防感染。
观察伤口情况
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 、疼痛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引起伤口裂开或 出血。
疼痛护理
对伤口疼痛的患者进行疼痛评 估,采取适当的止痛措施。
康复指导
心理康复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 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冠心病介入治疗简介

冠心病介入治疗简介第一篇:冠心病介入治疗简介冠心病介入治疗简介一、冠心病介入治疗背景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球囊扩张治疗、金属支架置入治疗和药物洗脱支架系统三个阶段。
1977年Andress Gruentzig教授首次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了球囊扩张,向人们展示了人类首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
此后PTCA手术被人们逐步的接受,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改良和应用拓展,形成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手术从单一的球囊扩张发展为扩张后再置入金属支架,以防止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血管狭窄的回弹,血管再狭窄率由40%降至20%左右。
由于PCI手术创伤很小,时间短,病人恢复快,目前已经在发达国家广为接受。
随着2003年美国强生(Johson&Johson)Cordis公司第一个药物涂层支架的上市,使得支架置入后冠脉的再狭窄率进一步降低,由20%降至5%左右,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新的里程碑,也使得支架置入手术较心脏搭桥手术的优势更趋明显。
二、药物洗脱支架的介绍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最大优点就在于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低于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
随着DES的广泛应用,DES术后晚期支架内血栓(Late stent thrombosis,LST)问题出现,尤其是2006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议(ECC)/世界心脏病学会议(WCC)上,瑞士学者Camenzind和荷兰学者Wenawesor分别报告的两项分析结果,引发了一场有关DES支架晚期血栓的大范围讨论与研究。
现有资料显示,与金属裸支架(BMS)相比,DES的晚期特别是晚期ST发生率是增加的,每年的发生率大约为0.5%左右,而且晚期血栓发生又与双抗血小板治疗过早停用有关。
恰当的延长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冠心病介入治疗新技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新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冠心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也迎来了一系列新技术,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冠心病,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从而影响心肌供血,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疾病。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旨在通过微创的方法,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减轻症状,降低死亡率。
过去,传统的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依靠球囊扩张术和金属裸支架置入术。
球囊扩张术通过将带球囊的导管送到病变部位,扩张狭窄的血管,但这种方法容易导致血管弹性回缩和再狭窄。
金属裸支架置入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血管回缩的问题,但仍存在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
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新技术,正在逐步改变这一局面。
药物洗脱支架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创新。
与传统的金属裸支架不同,药物洗脱支架表面涂有抑制细胞增生的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再狭窄的风险。
这种支架在置入血管后,药物会逐渐释放,抑制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从而保持血管的通畅。
另一个令人瞩目的新技术是生物可吸收支架。
这种支架在完成支撑血管的任务后,会逐渐被人体吸收,避免了金属支架长期留存体内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
生物可吸收支架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更接近自然生理状态的治疗选择,但其适用范围和长期效果仍在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中。
除了支架技术的改进,介入治疗的器械也在不断更新。
例如,新一代的导丝和导管具有更好的操控性和通过性,能够更准确地到达病变部位,减少手术操作的难度和风险。
在治疗策略方面,精准医疗的理念也逐渐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分子标志物等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某些特定基因型的患者,某些抗血小板药物可能效果不佳,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提前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影像学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如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技术,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实时提供血管内部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变的性质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脉易损斑块 斑块破裂
(脂核大内衬薄)(高血压、冠脉痉挛、剧裂运 动)
2021/3/10
血小板粘附
聚集、释放反应 挛
冠脉“急性”痉
9
CHD和ACS的发病本质
CHD本质:冠脉“慢性”狭窄或闭塞 危
稳定,低
冠脉“急性”狭窄或闭塞 高危
不稳定,
ACS本质:易损斑块破裂
冠脉“急性”狭窄或
闭塞
2021/3/10
Ⅰ型:新(初)发(<2月)UA ⅠA ⅠC
无自发
严重程度 Ⅱ型:亚急性(<1月)自发型 ⅡA
2021/3/10
ⅡC
ⅠB
ⅡB
5
不稳定型AP(UA) (Braunwald与WHO对应)
ⅠB
初发劳力型
ⅡB
自发型(亚
急性)
2021/3/10
ⅢB
自发型(急
6
急性冠脉综合症( ACS ) 心原性猝死(SCD)
持续时间3-10分钟(一过性),不>30’,否则 AMI或非心绞痛;
临床特点是“ 心绞痛症状”呈一过性;
是由于冠脉固定狭窄(>70%)所致;
发作时可有ECG ST段 ,缓解后ST段迅速恢 复等电位线,这有确诊价值;
无心绞痛发作时,ECG多正常,这不能除外劳 力性心绞痛的诊断。
心肌酶(-),TnT(-);
AMI
SCD、UA、
10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
泡沫 细胞
脂质 条纹
间质 损害
粥样 斑块
纤维化 斑块
多重损伤 /破裂
内皮功能障碍
从第一个10年
从第三个10年
进展主要由于:脂质聚集
Adapted20f2ro1m/3/S10tary HC et al. Circulation. 1995;92:1355-1374.
裂;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血管痉挛,引起冠脉 供血减少所致; 属不稳定性心绞痛,易致AMI; ECG、同位素运动试验可以阴性,这不能否定自发性心绞 痛的存在; 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症状伴ECG ST段一过性下移即可确诊。
2021/3/10
20
变异型心绞痛(Prizmetal’ s Variant Angina)
即可引起发作;
IIII 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 亦有。
20反21/3应/10 了冠脉储备受损的程度,或能反应冠脉狭窄病变的18
自发型心绞痛
心绞痛发作与劳力(运动、剧烈活动、用力)因素无关;
常在静息情况下发作心绞痛或夜间发作痛醒;
症状同劳力型心绞痛,症状重些;
需含NTG方可缓解,也可自行缓解;
2021/3/10
Modified from Braunwald Heart Disease 5th edition, 1997.15
诊断
劳力型心绞痛
均由劳力因素(运动、负重或用力)而 诱发;
心绞痛症状 性’。
多样,但呈‘ 一过
轻:“ 一过性”胸闷不适,或胃部不 适感;
2021/3/10 中:“ 一过性”胸痛、胸憋、咽堵 16
2021/3/10
21
部分患者胸痛缓解后有再灌注心律失常(VT甚至Vf) 产生晕厥;
ECG监测或Holter若发现一过性ST段上抬,方能诊断为 变异型心绞痛;
由于冠脉有或无固定性狭窄的基础上,发生了冠脉痉挛 所致;
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 定义: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急、
慢性狭窄或闭塞所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 诊断:治疗基础
治疗:药物、PCI、CABG 急救、常规和冠脉再通治疗
2021/3/10
2
冠心病诊断 (分以下五类)
原发心源性猝死 心绞痛(劳力、自发、混合、
变异、 卧位、微血管性) 2021/3/10 心肌梗死(ST段上抬,非 3
稳定型斑块 不稳定斑块
斑块破裂
Braun2w02a1l/d3/E10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0;36:970–1062.
14
ACS:急性冠脉综合征
休息时缺血表现
无心电图ST抬高
心电图ST抬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 非Q波急性心梗*
Q波急性心梗*
急性冠脉综合征分类
* 血清心脏标记酶阳性
从第四个10年
平滑肌和胶原
血栓形成, 血肿
11
内皮细胞
稳定型斑块(病变)
纤维帽 (平滑肌细胞和基质)
内膜平滑肌细胞 (修复型)
脂质核
2021/3/10
外膜
中层平滑肌细胞
(可伸缩型)
12
不稳定型斑块(病变)
发生在破裂/侵蚀口的血 小板凝聚
脂lip质id 核core
外膜
2021/3/10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 / 非Q波急性心梗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自发型心绞痛;
多在凌晨(3-6点)发作,也有到7-8点发作者;
心绞痛症状重,可有出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 甚至濒死感;
需含NTG可缓解,也可t;30’,也呈“一过性”否则AMI;
发作时伴ECG相应导联一过性ST段上抬,胸痛缓解后
ST段迅速回至等电位线,即有确诊价值;
运动ECG和/或同位素试验多(+),即可确诊。
2021/3/10
17
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对劳力型心绞 痛的分级
分级
标准
I
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只有走路快、费力、
骑车方
诱发;
II 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饱餐后、遇冷、情绪激动 时受限
更明显;
III 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一般速度步行1里路或 上一层楼
可出汗、面色苍白;
持续时间长短不等(5-15分钟),不>30分钟,呈一过性;
心绞痛发作时,ECG有ST段下移,缓解后多数迅速回到
20等21/3电/10 位线,少数可遗留ST-T改变;
19
无心绞痛发作时,ECG多正常,也可有ST-T改变; 心肌酶学一般不高,但TnT可(+)。 由于冠脉固定狭窄不重(<50%)的基础上发生了斑块破
不稳定性AP(uA) 急性心肌梗死 ST上抬型
非ST上抬型 上述任何临床分型均为冠心病的“表象” 关键要抓住其“本质”
2021/3/10
7
CHD的病理生理(本质)
2021/3/10
稳定斑块
冠脉慢性狭窄或闭塞
劳力性AP、心衰
(机械堵塞) (70%-100%)
冠脉粥样硬化
(冠脉斑块) 8
ACS的病理生理(本质)
心绞痛(anginia)分型
WHO分型 Braunwald分型
初发(2月内)
劳力型 稳定
稳定型
(本质:冠脉病变稳定)
恶化
2021/3/10
4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Braunwald 分类)
临床情况(Clinical circumstance)
A(继发型) B(原发性) C(MI后 <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