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案1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两词;能识别简单的天气符号、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与生产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掌握用表格和图画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阅读地理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能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自然现象,初步建立起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掌握天气符号中风和沙尘的标识符号。
三、教学难点1、综合分析天气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2、掌握天气符号中风和沙尘的标识符号。
四、教学用具:自制PPT。
五、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门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什么?学生:……老师:同学们说的都对,不过老师认为天气是老师在出门时最关心的,为什么老师认为天气是我们出门是最关心的?这个问题就要在我们接下来的课堂中来寻找答案了。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7页,这节课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第四章的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老师:我们来看到白板上,活动1:观察图片,贝贝在上学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天气?(这四幅图也是课本上的图4-1 不同天气状况示意图)。
学生:晴天、下雪天、沙尘暴、下雨天(晴、雪、沙暴、雨)老师:同学们观察得都不错,贝贝在上学的过程中,分别经历了晴天、下雪天、沙尘暴、下雨天。
老师:我们接下来看活动2:请根据图片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主要以冷热、晴雨来描述。
学生:左边的图片是晴天,右边的图片是雨天……老师:根据图片,我们都可以发现两幅图片的天气状况了老师:我们接着来看到活动3:阅读以下材料,归纳天气的特点,首先我们来看到材料1,这是某市10月7日的一则天气预报,10月7日,我市天气快速好转,包括主城区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天气将以阴天多云为主,偶有阳光相伴,最高气温可较6日回升8摄氏度,达到29摄氏度。
湘教版天气与气候教案

湘教版天气与气候教案【篇一:湘教版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microsoft word 文档 (4)】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区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了解天气预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预习任务】回家后收看中央一台19:30分的天气预报,注意卫星云图及以下城市天气情况。
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上海、海口。
任务一:阅读教材p57前两框题,可以知道:(1)天气是指,其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 气候是指,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由此可看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______及______两个方面。
(2)完成教材p59上2 、3题。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三框题部分,完成以下各题:(1)天气预报是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读图4—1,描绘出常用天气符号(相近符号的区别;风向、风级的识别)晴阴多云降雨霜冻雷雨降雪雾浮尘扬尘沙尘暴台风冷锋暖锋风(西风5级)(南风6级)(3)仔细观察p58图4-2“卫星云图”,思考图中不同颜色代表的地理事物有什么不同?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绿色表示,白色表示________,白色越浓表示,的可能性越大。
在卫星云图上可大致根据云雨区移动方向进行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
1(4)读图4—3,以下三城市的天气状况为:北京______、℃;莫斯科_______、_____℃;悉尼_____、℃;展示交流精讲点拨(一)展示交流1、预习交流:小组内交流,要求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把不会的标出来2、预习展示:依据多媒体课件提供图片,拟请第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湘教版七上地理 第四章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在讲授了走进地理、地球概况与世界的居民后,安排学习世界的气候。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的基本要素,也是学习的重点。
天气与气候是本章第一节,分为“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三框内容。
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本课是后边三节学习的基础和铺垫。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
本课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动手、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尤其是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辨析过程与实践练习。
另外,初一学生生性活泼,课堂形式不宜单调。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2、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学法指导】1、“学习有用的地理”。
从生活实际入手,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
天气预报的符号多且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我采用比一比、试一试,进行看图识天气抢答比赛等游戏,帮助学生记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生:天气、气候)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天气与气候。
讲授新课:一、天气的概念及特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练一练:下列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风和日丽 四季如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天 气 气 候 天 气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案:天气和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7-P70。
主要包含“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并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能够解读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天气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识别并解释天气符号。
3.运用多媒体资源,模拟天气预报播报,提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挑战。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与应用。
•天气预报的基本解读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的复杂性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
•运用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信息,分析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视频、气候类型图片等)。
•常用天气符号卡片。
•学生预习材料(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等)。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不同天气下的生活场景视频,如晴天下的户外活动、雨天中的行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有什么不同?它们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天气的话题。
•明确目标:简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天气与气候、掌握天气符号、解读天气预报。
二、新知讲授(20分钟)1. 天气与气候(10分钟)•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强调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案例,如“北京的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或“南极洲的寒冷气候”,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常用天气符号(5分钟)•展示符号: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如晴天、多云、雨天、雪天、雷阵雨等。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教案.docx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学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
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
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
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
我打算 1 月 1 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
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
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使用“学乐师生”APP 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
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1.(板书)天气的概念: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
(同位交流)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
天气与气候 教案湘教版

1.卫星云图判读: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其越浓说明云层越厚,往往下面的雨就越大。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天气预报图: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知道:①.降水的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②.风力和风向的表示方法。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指风的大小。
天气与气候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能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日常活动。
3.识记常用天气符号。
一、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区别
1短时间2、经常变化
1、长时间
2、变化不大
联系
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C.傍晚D.夜间
[我的答案](1)B(2)A
三、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变化
①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会计算气温日较差。气温的日较差: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②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会计算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2013·北京高考)图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图a中()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学生完成判断。
3-4名同学模仿天气预报员播报北京、东京、纽约等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
根据教师讲解判断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和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
聆听老师讲解,思考并作出简单回答。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态度。
教学重点:
⑴“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⑵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将特定学习内容呈现给不同学生的策略
教学
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
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手参与能力。
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率。
使学生简单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含义
使保护环境的意识深入内心,从今以后付诸行动。
课堂
小结
出示“课堂小结”:教师点拨。
学生口头总结。
理清知识脉络,升华课堂主题。
板书设计
3.出示“挑战自我”,以抢答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奖励。
4.出示“精讲风失”点拨风向、风力的判断,教师板演西北风6级的画法。找1-2名同学板演西风四级或者东南风6级。
5.出示“学以致用”找学生做出判断,并给予奖励。
过渡:通过刚才的表现,看来大家对常用天气符号都已经记住了,那么你能模仿天气预报员为大家播报天气吗?试着挑战一下自己吧!
过渡:我们的空气收到的污染这是我们对家园的伤害,你知道我们还做了哪些伤害我们家园的事吗?下面让我们共同来看看吧!
湘教版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出发,选择安排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天气及其影响,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入口,是学习天气与气侯的基础,学好本节内容对以后认识气温、降水等天气要素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学生对天气变化的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完整、很透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
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多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脑,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着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
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我,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侯”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够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和气侯。
2、通过对天气特点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看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懂得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重点:1、天气和气侯术语的正确使用;2、学会看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读懂卫星云图;掌握预报天气技能。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中央电视台做过调查,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天气预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收看《天气预报》的人这样多呢?学生先思考、然后同桌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设计说明: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的收视率高,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而又新奇。
怎样描述天气:多媒体展示图片,看每幅图各描述了什么天气现象?除此以外还可以用其它什么词语描述?你能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吗?(展示图片)学生分析描述,教师补充,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此外还有雾扬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出发,选择安排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天气及其影响,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入口,是学习天气与气侯的基础,学好本节内容对以后认识气温、降水等天气要素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对天气变化的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完整、很透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多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脑,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着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
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我,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侯”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够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和气侯。
2、通过对天气特点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看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懂得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天气和气侯术语的正确使用;2、学会看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读懂卫星云图;掌握预报天气技能。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
中央电视台做过调查,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天气预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收看
《天气预报》的人这样多呢?
学生先思考、然后同桌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设计说明: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的收视率高,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而又新奇。
怎样描述天气:
多媒体展示图片,看每幅图各描述了什么天气现象?除此以外还可以用其它什么词语描述?你能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吗?(展示图片)
学生分析描述,教师补充,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此外还有雾扬尘等。
设计说明:让学生感到地理课并不神秘,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天气有什么特点(多媒体展示)
1、天气反映的时间长度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尺度,举例说明
设计说明:通过对天气特点的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
2、有人这样说:“天气就像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这是描述了天气的什么特点?
设计说明:多媒体展示散文,找同学朗读,感受天气的变化。
3、“东边日出西边雨”反映了天气的什么重要特点。
选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散文
设计说明:通过对散文,诗句的分析,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
如何描述气侯
气侯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主要注意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
一个地方的气侯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展示不同温度带的景观照片,看几位小朋友对当地气侯是怎样描述的,归纳气侯所关注的时间、要素:学生概括深州气侯特点,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自记事以来,这种气侯特点有没有改变过。
设计说明: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气候及其特点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区分天气和气侯。
知识竞答
多媒体展示竞答题,辨别天气和气侯。
把全班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采用必答和抢答的形式比赛。
设计说明:加深对天气和气侯概念的理解,也体现了地理和语文的学科整合。
大家谈:
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受着天气的影响,也就是说“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学生分组完成活动题1、2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补充其它资料
设计说明:向学生渗透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体会学好天气的重要性。
巩固练习
同学们,老师有件事想请大家帮忙,明天我要去北京学习,谁能告诉我明天北京的天气?(学生回答:不知道如果。
)老师一定要知道明天北京的天气情况怎么办?(学生回答:看电视天气预报)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看谁答得多
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电视、电话、手机、广播、报纸、上网,看云识天气………学生们各抒己见
设计说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设计说明: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合作探究
收看央视天气预报:(多媒体展示)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并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卫星云图中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含义?
2、你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吗?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3、城市旁边相邻两种天气符号表示什么含义?
4、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报天气预报的?
5、天气预报主要描述大气的哪些状态?
学生讨论后让1名同学指图讲述。
设计说明:通过对比天气符号,让学生以竞赛形式认识天气符号。
通过对比、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加深学生的记忆,寓教于乐。
当堂训练
过把瘾: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选四名同学,做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老师点一个城市,学生播报一个,先播报市名,再说天气状况选出最佳天气预报员。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大屏幕展出知识要点
设计说明:用提问的形式有助于启发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反馈,不但巩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作业(课外活动)
1、大周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浏览“中国气象在线”网站,了解更多的气象知识。
2、留意周六晚7:30中央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
将预报的内容与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对照。
设计说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生活环境出发,学习来自生活的地理,又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开展了一些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