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古代氏族社会的演变过程

浅谈古代氏族社会的演变过程

浅谈古代氏族社会的演变过程作者:朱丽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4期摘要:氏族作为原始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对于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氏族内部,无论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女性或男性都出自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

他们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生产资料和所获得的劳动成果归集体所有,所有成员平均分配,并在长期的共存下形成了氏族内部共同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为后世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氏族,我们又可以称为氏族公社。

它是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最初的一个历史阶段。

”[1]氏族公社在旧时代的中期和晚期开始组建形成,一直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初期还没有完全结束。

它的形成阶段几乎跨越了整个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最基本的、最小的社会组织。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对氏族公社进行过评论,他说道:“氏族就是一个由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亲所组成的团体,这个团体有氏族的专名以资区别,它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

”[2]一、母系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这两个阶段的发展并不是随意而定的,而是取决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否相适应等条件而决定的。

母系氏族公社,即“母权制氏族”。

母系氏族公社是母权制时代的社会基本结构,它是由氏族内部的一个或者几个女始祖所生养的后代以及后代再繁衍的儿女所组成的氏族社会。

在氏族内部,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处于“中”的地位。

母系氏族公社即母权制时代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各个氏族都认为是来自同一个女始祖,并把女始祖作为最高的神灵。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妇女在氏族内部处于中央地位,他们拥有着氏族内部男性成员无法拥有的权利于地位。

氏族内部的孩子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并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

更为重要的是,氏族内部的血缘关系是以母系进行计算的。

例如,《吕氏春秋·恃君览》篇中说道:“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

中国古人类学发展一览表

中国古人类学发展一览表

中国古人类学发展一览表中国古人类学发展表:一、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因为间距时间很长,所以旧石器时代又可以根据人类进化的体质分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三个阶段。

在同一个遗址,有可能会出现不同阶段的文明。

如北京周口店既有直立人也有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这是因为在这个地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延续的。

1、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的遗址目前发现的有: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周口店第13地点(北京直立人)、河北原阳小长粱、河北原阳后石山东谷坨、山西人同青磁窑、山西平陆庙后、罗家岭、枣树埋、山西芮城西侯度(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文化)、山西芮城匼河、山西河曲河会村、山西垣曲、山西垣曲南海峪、山两保德李贤凌、山西万荣西马鞍梁、山西榆树社墩圪塔(上西山、下西山)、辽宁本溪庙后山、辽宁营口金牛山下层、陕西大荔甜水沟、陕西潼关张家湾、卧龙铺、陕西蓝田陈家窝、公上岭、陕西蓝田锡水洞、山东沂源骑子鞍山、安徽和县龙潭洞、安徽巢县银山村、河南三门峡水沟、会兴沟、河南南召小空山、河南南召杏花山、河南陕县张家湾、河南淅川、河南灵宝谢家坡、湖北大冶石龙头、湖北房县兔子洼、莲花湾、湖北部西白龙洞、湖北员口县龙骨洞、贵州黔西观音洞、云南元谋上那蚌(元谋人)。

2、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的遗址目前发现的有:北京周口店第15地点、北京周口店第22地点、北京周口店新洞、山西太原古交工矿区、山西永济尧王台、山西曲沃里村西沟、山西交城范家庄、山西侯马南梁、山西朔县后圪塔峯、山西阳高许家窑、山西寿阳、平定、山西静乐风程山、山西霍县哧峪、山西襄汾丁村、辽宁海城仙人洞、辽宁喀左鸽子洞、陕西长武窑头沟、鸭儿沟、陕西汉中架山、陕西汉中梁山龙岗、陕西蓝田涝池河、甘肃镇原寺沟口、甘肃镇原姜家湾、河南灵宝孟村、湖北长阳果酒岩、湖北长阳龙洞、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山、贵州桐梓岩灰洞、甘肃镇源寺沟和姜家湾等等。

关于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冠姓权”的历史背景(一)母系氏族社会早期阶段旧石器中期至晚期,通常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氏族公社时期的早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逐渐认识到或者由于自然选择而被迫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危害性,从而导致人类社会中以族内群婚为标志的“血缘家族制”的婚姻制度逐渐被以族外群婚为标志的“普那路亚制”(或称“伙婚制”)的婚姻制度所取代,而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任何氏族组织都发源于“普那路亚制”。

当人类社会普遍实行“普那路亚制”之后,由于婚配的两个男女集体均来自于不同的公社,且婚配生育的子女只能确定母亲的血缘,而无法确认父亲的血缘,因此,以血缘为纽带且血统关系依据母系计算的母系氏族便由此形成,从而使得人类社会开始正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人类主要靠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其中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女性主要负责采集,而捕鱼则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由男女配合进行。

在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劳动产品只能勉强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为了防止氏族中有人因无法获得生活物质而死亡,进而削弱氏族集体的生命力,氏族在此时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归氏族全体成员共同所有的“原始共产制”。

与此同时,在这一阶段,男女之间在上述生产领域所贡献的劳动力的比重基本相同,而且女性甚至承担起更多的生产活动,如缝纫衣服、制造工具等,同时也承担起不属于生产活动的其他重要工作,如照料孩子、制备食物等,因此,女性在这一阶段的社会生产中有着主导性的地位并受到氏族成员的尊重和崇敬。

由于同一母系氏族内的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祖先,而且生活的地域十分集中,生活的环境也十分相近,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导致氏族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而最早的宗教信仰便是图腾。

早期的图腾主要由生物或无机物组成,例如:狼、虎、果、木、山、河等等,而人类的姓氏最早便起源于图腾。

以我国为例,苟姓或敬姓源于狗图腾;佘姓或已姓源于蛇图腾;彭姓源于鼓图腾;姚姓源于桃图腾等等,而与姓氏同时产生的便是“冠姓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时空定位
时空定位
主题线索
1.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开始出现私有 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商西周是著名的青铜时 代,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战国时期的百 家争鸣、兼并战争和改革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秦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 交流与交融。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影响至为深远。 4.由于秦朝统治者采用的“法治”思想过于死板苛刻,暴政不断,最终导致秦朝的 迅速败亡。 5.汉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 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汉史学、文学、医学、天文学、造纸术等科 技成就突出,反映了两汉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图解史] 1.旧石器与新石器的区别
旧石器
新石器
2.商朝的青铜器的代表 司母戊鼎(礼器)
[释概念] 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①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②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③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①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 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②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 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2.新石器时代
(1)时间:距今约1 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2)含义:指以___打__磨___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3)生产活动:人们已经大量使用__陶__器____,开始从事__原__始__农__业____,饲养家 畜,修建___村__落___,生活逐渐稳定。 (4)文化特征:数量多、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___多__元__一__体___的方向发展。

氏族公社的演变

氏族公社的演变

1氏族公社与氏族社会的特点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

氏族公社的历史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由原始群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业的出现和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

农业、定居生活使人们认识到血缘近亲为婚的危害,从而实行族外婚,这样就进入了氏族公社。

氏族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氏族内部实行禁婚,因此族外婚是氏族公社形成的条件和基本标志。

其二,氏族全体成员必须属于同一祖先、同一血缘集团,相互间存在血亲关系。

其三,每一氏族均有特定的名称,有共同的信仰,内部实行原始共产制和民主制,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抚育后代。

每一个氏族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

2氏族制的确立氏族是起源于一个老祖母,有特定的氏族名号,以族外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

氏族制确立的经济原因是农业开始出现。

随着制造工具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过去那种不稳定的、松散的血缘家庭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求能够经常保持经济联系的、比较稳定的生产集团和生活单位的出现,以保证生产的持续和技术经验的继承和积累,这就是氏族产生的经济基础。

定居和族外婚是氏族制产生的社会基础,随着定居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产生的不良后果,逐渐对婚姻从习惯上进行了限制,即禁止同胞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间的通婚,这种婚姻关系称为族外婚。

3母系氏族公社初期及其主要遗址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也是主要阶段。

我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约开始于距今10万年,止于距今约1万年。

这时的人类体质形态已进入“新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这一时期我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及其遗存非常丰富,主要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左镇人。

其中典型代表是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是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就体质形态来说,已基本上消除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现代人开始形成了。

从_满族说部_看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_发展与解体

从_满族说部_看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_发展与解体

144从∋满族说部(看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发展与解体杨春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摘要:关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发展与解体,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有较全面的论述。

但受当时资料不足所限,他的观点有的缺乏材料证据的有力支撑,有的不很准确。

文章通过对∋满族说部(的研究,不但用详尽的资料论证了恩格斯的某些观点,而且大胆地在某些方面对其观点进行了补充修正。

关键词:母系氏族;婚制变革;母权制;满族说部中图分类号:I207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9-0144-05母系氏族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群婚制及其导致的必须从母亲一方来确定世系,是形成母系氏族社会最初动因。

正如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的:∋为了使群能够组成,家庭的纽结必然要放松,个体必然要重新自由。

( 群婚制是生产力低下的群居社会中必然产生的婚制形式,因为群婚能促进群的凝聚力,提高妇女受孕的可能性,满足氏族繁衍发展的需要。

群婚制必然导致从母亲的一方来确定世系,因为∋一切形式的群婚家庭中,谁是某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不确定的,但谁是孩子的母亲则是确定的(∀。

恩格斯虽然通过推断得出了上述观点,然而受资料局限,他举不出具体的实例来证明,只好说:∋血源家庭已经绝迹了。

甚至在历史所记载的最粗野的民族中间,也找不出一个可以证实的例子来。

(#∋满族说部(中大量存在原始群婚制的记载,不但恩格斯所说的∋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四个阶段,甚至比∋血缘家庭(更原始的婚姻形式,都能找到存在的证据。

如恩切布库!中:∋子嗣唯知母,孕子视为天。

亘古不识父,代代成自然))不知长幼,不晓年辈。

不忌母子,不忌父女,不忌兄妹,不忌姐弟。

∗妈妈窝+中一炕男女,朝朝暮暮,随之而动。

(∃这是比恩格斯所说的∋血缘家庭(更原始的婚姻家庭形式,因为在∋血缘家庭(中∋婚姻集团是按照辈份来划分的(,隔辈亲属不能通婚,%而∋妈妈窝(,是∋不忌母子,不忌父女(的。

华夏民族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华夏民族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华夏民族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本文导读: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公元前2700年,传说陕西中部地区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

其东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

他们都源于原始农耕氏族少典氏,但双方经常发生摩擦。

两大部落在中原地区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

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

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的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

黄河中游的炎帝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发生阪泉论战,炎帝小宗归入黄帝大宗,黄帝从此成为人文道统的始祖。

炎黄重新合并成为华夏族,少典氏族又重归一统了。

夏商周是也是大一统,为天下制度,官方有标准的文字和官话。

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中国至此进入中央集权制,帝国模式。

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

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

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

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又进入中亚和云南。

到大明、满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

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后期为充实边疆,又准许汉族进入东北。

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北方汉族。

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和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非大家所认为的其他民族汉化所致。

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异同点

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异同点

一、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异同点1、共同点:(1)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2)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公有制。

(3)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不同点:(1)母系社会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社会公社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子女血统关系按母系世系计算。

父系氏族期间,实行一夫一妻制,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子女血统关系按父系世系计算。

(2)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3)子女血统关系按母系世系计算.(4)文化遗存不同:母系氏族公社分为六个文化系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其次是河姆渡文化。

父系氏族公社分为五个文化系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二、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实质和影响①实质:春秋争霸是奴隶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

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是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

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性的,所以说春秋无义战。

②影响:(1)消极:连年战争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灾难。

(2)积极:一是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是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三是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各国为争霸的需要,都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魏国李悝变法的的内容①(1)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政策,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

(旧的世卿世禄制对世袭的贵族有特权,那些对国家没有贡献,却依靠父祖辈享有厚禄的人是国家的“米虫”,应该把厚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因此,改善吏治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
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社会。

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
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

:自中石器时代开始,母系氏族社会进入发展时期。

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
器时代的过渡阶段。

目前,有关中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还比较缺乏。

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摸索出磨制石器的新技术,又发明了农业、畜
牧业、制陶业和纺织业,皮革加工和缝纫技术也有进步。

人类除利用天然洞穴居住之外,
又开始营建房舍。

在河谷台地水源便利之处,逐渐形成村落。

生产力的显著发展,使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繁盛时期。

母系氏族社会的结构和制度日臻
成熟。

磁山——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大汶口
文化早期距今约6300年至55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O00年至5300年,上述黄河、长
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大体处于这一历史发展阶段。

母系氏族社会的繁盛时期,氏族按母系血统计算世系,并形成明确的制度。

母权制已
深入氏族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氏族是血缘组织,通过母系血统维系。

在群婚的形态下,子女只能确认生母,而不知
生父。

《公羊传》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

《史记·殷本纪》说:“三人行路,
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是为殷商先祖。

《史记·周本纪》说,周始祖
后稷名弃,其母出野,“见巨人迹,必忻然说,欲践之。

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

”《史记·秦本纪》也说:“玄鸟损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即秦之先祖。

所谓“无父”,“感天而生”,实际是母系制婚姻形态的反映。

因为子女从母亲居住,由母亲抚养,并属于母亲所在的氏族,所以子女的血统世系是
按照母系计算的。

氏族的祖先是女性,由女性世代相传。

即由母祖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女儿,再由女儿传给孙女,依次类推,长久绵延。

云南永宁纳西族仍保留了浓厚的母系制传
统习俗。

当地以女为贵,认为有女不算断根,但是只生儿子则是断根,必须过继女继承人。

同一氏族的成员都是同姓的,子女也从母姓。

《说文·女部》:“姓,人所生也。


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生天子,因生以为姓。

”说明从生母而姓。

《说文·女部》所
列的古姓,如婚、嬴、妫、妘、姺、燃、妞、娸、媀、妄、娥、娃、姒、婤、始、嫪、姜、姬、等,皆从女,可知是母系氏族的姓。

古代文献关于亲属称谓制度的记载中,也保留了母系氏族制的痕迹。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


系氏族实行族外婚,一个氏族可以同其他许多氏族通婚,或在两个氏族之间通婚。

《尔雅》
中所说的就属于后者。

因姊妹之子必须离开自己的氏族到对方氏族中去婚配,故曰出。


之子,不生于己族,但是以辈份而论为孙,故曰离孙。

因兄弟婚配至对方氏族,与对方氏
族女子所生之子,又要回到兄弟的氏族来婚配,故曰侄。

侄之子又生于己族,所以称归孙。

据调查,海南岛黎族的“合亩制”地区,虽然早已过渡到父系大家庭时期,但仍然保
留从母居的母系氏族社会习俗④。

女子出嫁后,她和娘家的关系仍十分密切。

女子出嫁不
久即回娘家,住居在“寮房”里,和其他不同血缘关系的男性来往,直至怀孕,才回夫家。

丈夫死后,她就要回到娘家,和亲生父母或兄弟一起生活。

儿女除了年龄太小的以外,一
般都不带回娘家。

亲兄弟照顾死了丈夫的姊妹的生活,并认为是一种义务。

在夫家时,妇女不为丈夫缝补衣服,却为她的亲兄弟缝补衣服,丈夫对此毫无怨言。

黎族认为女子虽然出嫁,但她们仍然和娘家同一祖宗,即同鬼。

妇女不和她的丈夫同一祖宗,即不同鬼。

患病做鬼之时,巫师念的是妇女娘家祖先的姓名,而不是丈夫家祖先的姓名。

病重临死之前,必须抬回娘家,埋葬时由她的亲兄弟抬棺,并埋在娘家的公共墓地。

她的遗物也归娘家的亲兄弟所有。

埋葬以后,娘家杀牛招待亲属喝酒。

同一“合亩”的人,即有血缘关系的人,要停止生产。

丈夫家虽然也杀牛宴请亲属,但隆重的程度远比不上娘家。

这是因为妇女与丈夫家不同鬼的缘故。

妇女在氏族里居于领导地位,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重要特征。

妇女的地位不仅取决于氏
族的母系血统,也取决于她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首先应归功于妇女。

妇女是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纺织业的主要发明者。

农业、畜牧业给人类提供了较采集和渔猎远为丰富的衣食之源。


陶业和纺织业则使人类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而男子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渔猎的生产
领域,没有突出的作为。

此外,妇女在烹煮食物,管理杂务以及抚育子女等方面还承担着
繁重的劳动。

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是崇尚女性的社会基础。

每个氏族都以一位长者为首领。

氏族首领是由全体氏族成员推选的,男女皆可担任,
但以女性居多。

氏族长安排氏族成员的生产和生活。

在氏族成员住居的大房子中,设有炉灶,供给全氏族的伙食。

由妇女首领掌握分配给大家。

古代文献中对我国各民族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记载甚多。

如台湾高山族,“番族以女承家务,凡家务悉以女主之,故女作而男随焉。

番妇耕稼备尝辛苦,或襁褓负
于扶犁,男则仅供馌饷”⑤。

再结合獠人的产翁习俗看,妇女在生产上占主要地位更是明显。

“南方獠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乳妇,稍不保护,生疾亦如孕妇,妻反
无所苦,炊爨樵苏自若”⑥。

据张庆长《黎歧纪闻》说:“黎妇多在外耕作,男夫看婴儿
养牲畜而已。

遇有事,妇人主人之,男不敢预也”。

以上材料都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中的
女权制。

母系氏族的女首领对于氏族内外的纠纷负有调解的责任,并具很大的权威性。

《琼崖
黎歧风俗图》说:“黎人习气剽悍,与其同类一言不合,持弓矢标枪相向,有不可遏抑之
势,若得妇人从中一间,则怡然而解。

”解放前,黎族合亩制地区还有这种习惯。

云南怒江的傈僳族氏族间发生械斗也是由妇女出面调解讲和,按照习惯对妇女不能加以伤害。

在母系氏族社会,生产资料,如土地,归集体所有。

人们共同劳动,平均享用所获的产品。

氏族长平时和氏族成员一样地参加劳动,没有什么特权。

如果氏族长不称职,可以被罢免,另选贤能。

氏族的财产属集体所有,按母系传递,即由母祖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女儿。

但是财产绝不能转移至外氏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