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中国文化史课件

五 礼乐制度
礼仪制度是为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
三大关系而制定的,礼分别代表了神权、族 权、君权。 周礼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础。
第三章 解放的时代
一 礼崩乐坏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史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 化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获得巨 大发展,农业生产跨上新的台阶。 此时期争霸战争、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政治上的争 权夺利,破坏了周朝的宗法礼仪制度,出现了孔子 感叹的“礼崩乐坏”的局面
二 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
2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人散落民间,凭借 掌握的六艺知识,或聚徒讲学,或著述立说,学术 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 断。并且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阶层,得到了 更广泛的传播。(如孔子倡导“有教无类”。)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规模已相当可观。(“孔 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 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孟子“后车 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 文公下》)聚徒讲学成为时尚,各家立派建说,终 致百家争鸣之势。
三 百家争鸣
春秋末年,儒、墨号称显学,战国时期,则
是诸子并起,百家争鸣。
四 区域文化
周统治时期,王室掌握主流文化,但在更广
大的社会领域内,土著文化各有其传统,并 没有被周文化同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春 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近乎崩溃,诸 侯国各自为政,文化各异,各具特色。李学 勤综合文献和考古成果,认为春秋、战国时 期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大致可以划分 为七大文化圈。
四 区域文化
中原文化圈:黄河中游,以建都洛阳的东周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简述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
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母系氏族的存在是因为当时人类对于自身生理现象还没有足够的了解,没有把两性关系与繁衍后代联系起来,只知道子女与母亲有血缘关联,而不知道父亲的存在,更不知道与父亲的血缘关联。
随着医学的发展,当人类发现两性关系与生儿育女之间的必然联系时,再由于男性生理条件更容易获得生产生活资料,能承担家族责任,男性也就逐渐担负起当家做主的责任,母系氏族社会就逐渐消亡了。
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
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除了管理氏族公社内部事务外,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
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
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的妇女和男子参加,享有平等的表决权。
每个母系氏族公社有自己的名称、墓地,在社会生活中,崇敬共同的神祇或图腾。
在婚姻关系上,禁止族内群婚,必须同别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
在氏族公社里,除了氏族公社成员个人日常使用的工具外,土地、房屋、牲畜等都归氏族公社有。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之分,过着平等的生活。
母系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①世系按母亲的血缘计算。
②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她们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又是氏族的管理者。
③财产属公社所有,没有贵贱贫富之分,没有阶级区别。
④具有共同的居住区。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氏族,氏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早期社会组织,是原始时代社会制度的基础。
人类学、考古学资料表明,氏族从诞生开始便是母系,母系氏族组织和制度是全人类各民族社会发展史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现象。
氏族公社的演变

氏族公社的演变1 氏族公社与氏族社会的特点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
氏族公社的历史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由原始群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业的出现和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
农业、定居生活使人们认识到血缘近亲为婚的危害,从而实行族外婚,这样就进入了氏族公社。
氏族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氏族内部实行禁婚,因此族外婚是氏族公社形成的条件和基本标志。
其二,氏族全体成员必须属于同一祖先、同一血缘集团,相互间存在血亲关系。
其三,每一氏族均有特定的名称,有共同的信仰,内部实行原始共产制和民主制,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抚育后代。
每一个氏族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
2 氏族制的确立氏族是起源于一个老祖母,有特定的氏族名号,以族外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
氏族制确立的经济原因是农业开始出现。
随着制造工具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过去那种不稳定的、松散的血缘家庭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求能够经常保持经济联系的、比较稳定的生产集团和生活单位的出现,以保证生产的持续和技术经验的继承和积累,这就是氏族产生的经济基础。
定居和族外婚是氏族制产生的社会基础,随着定居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产生的不良后果,逐渐对婚姻从习惯上进行了限制,即禁止同胞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间的通婚,这种婚姻关系称为族外婚。
3 母系氏族公社初期及其主要遗址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也是主要阶段。
我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约开始于距今10万年,止于距今约1万年。
这时的人类体质形态已进入“新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这一时期我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及其遗存非常丰富,主要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左镇人。
其中典型代表是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是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就体质形态来说,已基本上消除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现代人开始形成了。
揭秘:母系氏族公社的繁盛时期是怎样的?

揭秘:母系氏族公社的繁盛时期是怎样的?本文导读:若干氏族组成胞族若干胞族结合为部落,也有由氏族直接组成部落的。
所以氏族公社成员是由一个始祖母所生的若干代最近的亲属组成,他们以血缘为组带,牢固地联结在个集体里,形成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
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是氏族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氏族公社就是他们赖以发展的社会组织形式。
那时,各地沿河流湖泊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普遍出现了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人们长期定居在那里,村落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遗址的面积一般在数万至十余万平方米之间。
姜赛、半坡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姜赛原始村落遗址,位于临骊山脚下临河东岸的二层台地上,面积达5公顷,该遗址保存着比较完整的聚落布局,包括五个较大的建筑群和三片公共基群,建筑群被三条人工沟和一条自然河流(临河)所环绕,公共基地则在东部围沟以外。
每个大的建筑群中都以一座1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房屋为主,附近分布着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
整个聚落的中央是一个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的中心广场。
五大群房屋呈圆形围绕在广场的周国,且每群房屋的门都开向中心广场。
有的房屋附近分布着一些储蔵东西的地客群或埋葬小孩的棺葬群。
这样的一个村落,可能就是一个母系氏族公社半坡村落也有与姜赛十分相似的布局。
遗址内发现三条围沟,一条是环绕在居住区周的大圆沟,深宽各五六米,将村落与外界隔离,应是一种防御设施;两条是在居住区内的小围沟,可能是区分不同氏族或同一氏族中不同家族的界线。
居住区的大房子是氏族公共活动和老人小孩居住地,中小房屋则是成年男女族外婚、对偶家庭日常生活之处。
在母系氏族社会,没有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暴力机构,人人平等,和睦相处,一切按传统的习惯行事,重要事件由氏族民主集会决定,充分体现民主的精神。
人们生前平等,死后都埋葬在氏族公共墓地里,随葬品一般都较少,只有一些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或装饰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没有明显的差别。
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无制令而民从”“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大致情况。
01-第一章原始社会(第2节母系氏族公社)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马家窑文化:大致东从泾、渭河上游,西至黄河 上游龙羊峡附近,北入宁夏清水河流域,南抵四 川岷江流域汶川县地区。年代约为前3300—— 前2050 陶器多呈橙黄色或砖红色,灰陶少;壶、瓶多细 颈宽肩,尖底瓶为喇叭口造型,都为特色器物; 彩陶发达,花纹繁缛,彩色均为黑色。
返回
旧石器时代小结
猿人、古人、新人属于旧石器时代,占人类 历史99℅以上。这一时期,人类在劳动中不 断改进生产力,经济生活以采集、狩猎、捕 捞等攫取性经济为主,并在长期劳动中进化 自身,向现代人体质形态演进。婚姻生活为 群婚,但逐步排斥了内婚制。
二、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和繁荣
(约前1万年~约前5000年 )
母系公社的主要考古学文化遗址
1、黄河中游仰韶文化 2、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早期 3、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 4、长江中游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5、长江下游主要代表在太湖流域河姆渡文化、
马家浜文化 6、辽河上游(内蒙)红山文化 7、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 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内蒙古南部和 湖北西北部一带。年代约为前5000——前3000。 有1千多个遗址。以半坡、姜寨等遗址最为典 型。 定居生活稳固,有大规模聚落的村寨。磨光石 器、红陶和彩陶为仰韶文化的显著特征。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发展和繁 荣
一、新人与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二、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和繁荣
一、新人与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一)遗迹和体质特征 (二)生产工具和经济生活 (三)婚姻形态和社会组织
新人(晚期智人,约5万—1万年)
有代表性的晚期智人类型有: 资阳人 柳江人 山顶洞人
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二、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
(一)考古发现 1、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 2、其他 (二)距今年代 距今20万年——距今5万年
(三)人类学分期——古人(早期智人) 1、古人的体质特征 2、脑容量: (四)工具与技术
1、石器
(1)二步加工 (2)类型多样 (3)石球的出现及其意义
E、房屋建筑的出现与定居的开始 6、婚姻形态:族外群婚(公房制) 7、历史学分期:母系氏族发展期
8、古史传说
A、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 不知父(《吕氏春秋· 恃君览》)
B、西王母传说(《穆天子传》《列仙 传》、《山海经》) C、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 祀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南非的布须曼人,“女人搞采果满足群体食 物需要的70%,而男性擅长的活动——狩猎 保证其余的30%”。 ——《家庭史》P114
B、妇女在“人的生产”领域居于现实中的独 占地位,而图腾是观念上的另一生育承担者
男性在生育方面的功能具有隐蔽性,因而当时人对 男性在此方面的功能完全不了解。而女性因其有怀 孕、分娩和哺乳等与生育有关的直观行为,而被确 认为现实中生育的唯一承担者。
(1)动物通过进化自己的身体器官来适应自 然,比如长颈鹿进化出长脖子来吃高大树木上 的叶子,北极熊长出厚厚的皮毛以抵御寒冷, 鸭子长出蹼以便下水等;
(2)人通过创造文化(生产工具和生活用 具)来使自然适应人类,如造梯上树,制 衣御寒,造船渡河等。
(五)考古学分期:旧石器时代早期
(六)经济生活 1、生活环境: 2、攫取经济:采集、渔猎(吃穿之物皆非 人类所生产,完全依靠大自然的恩赐) 3、居无定所:不断迁徙,巢居与穴居(与 野兽、鸟类争夺生存空间) (七)婚姻形态——班辈婚
世界历史发展脉络简述

世界历史发展脉络简述(1) 原始社会(大约二三百万年前,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1.在远古,亚欧非三洲都有原始人群在生活着,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原始人群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
2.五大洲都已经有人生活。
3.大约从距今一万年前开始,, 人们从劳动实践中发明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时期。
4.大约到六、七千年前,西亚居民开始石器和铜器并用。
后来,埃及、印度和中国也发明了冶金术。
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原始农业过渡到犁耕农业,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要作用,母系氏族公社便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
5.父系氏族公社后期,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逐渐解体而形成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
6.贫富分化加剧的结果,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立的阶级。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终于解体了。
(2) 奴隶社会1、世界上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中国、古巴比伦王国)。
这四个国家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2、亚非又相继出现许多奴隶制国家。
3、欧洲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是古代希腊和罗马。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了。
(3) 封建社会:(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1.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封建国家。
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疆域,到九世纪初形成为查理曼帝国。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
这次分割奠定了后来法德意三国的基础。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不列颠岛建立的一些小王国于829年形成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2、农奴和封建主的矛盾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3、基督教会垄断文化知识,宣扬迷信思想,麻痹人民斗志,禁锢进步思想,成为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其标志是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英国为了适应毛纺织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圈地运动。
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原因

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原因母系氏族公社是指以母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而父系氏族公社则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
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变革、生产力发展以及权力分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变革是导致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耕时代。
在农耕社会中,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开始注意土地的私有和继承问题。
而母系氏族公社的血缘关系模式使得土地无法稳定地传承给子女,限制了土地的私有化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土地的整合和管理,人们逐渐意识到父系血缘关系更适合农业社会的需要,因为父系血缘关系可以更方便地将土地以及其他财产传承给后代,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原因之一。
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民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力和时间来进行农业生产。
而母系氏族公社的血缘关系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些不便。
由于母系氏族公社侧重于女性的血缘关系,女性需要育儿和照顾家庭,时间和精力分配难以兼顾农业生产的要求。
相反,父系氏族公社更强调男性继承人的血缘关系,男性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权力分配的变化也促使了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
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女性拥有更多的权力和决策权,男性更多地属于外来者和客属,权力较为弱小。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男性在农业生产、军事防御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
逐渐产生的阶级分化以及男性的经济活动的增加,使得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要求更多的参与社会政治和决策。
这就促使了社会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更适应男性权力的增加和分配。
综上所述,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变革、生产力发展以及权力分配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父系血缘关系更适合农业社会的需要,以及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的情况,从而推动了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
(一)考古发现 1、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 2、其他 (二)距今年代 距今20万年——距今5万年
(三)人类学分期——古人(早期智人) 1、古人的体质特征 2、脑容量: (四)工具与技术
1、石器
(1)二步加工 (2)类型多样 (3)石球的出现及其意义
(1)动物通过进化自己的身体器官来适应自 然,比如长颈鹿进化出长脖子来吃高大树木上 的叶子,北极熊长出厚厚的皮毛以抵御寒冷, 鸭子长出蹼以便下水等;
(2)人通过创造文化(生产工具和生活用 具)来使自然适应人类,如造梯上树,制 衣御寒,造船渡河等。
(五)考古学分期:旧石器时代早期
(六)经济生活 1、生活环境: 2、攫取经济:采集、渔猎(吃穿之物皆非 人类所生产,完全依靠大自然的恩赐) 3、居无定所:不断迁徙,巢居与穴居(与 野兽、鸟类争夺生存空间) (七)婚姻形态——班辈婚
b.扩大衣食范围:某些有毒植物经烧烤成 为可食物,蚌蛤鱼类用火加工之后方能成 为经常性的食物,用火围猎可增加肉食和 制作衣服的毛皮的来源。
c.照明取暖,居住地防潮。 d.防御野兽,有利于人兽争穴时人类的胜利。 e.突破自然限制,扩大活动范围,有利于 人类进入寒冷地域:如人类越过冰冷的白 令海峡进入美洲、越过东南亚岛屿到达澳 洲等。
2、对“猿人”的理解:是人,但保留了较 多猿的特征。
3、“猿人”与“人猿”之别
(四)工具与技术 1、工具:打制石器及其特点 (1)用打击法制作而成; (2)特点:一次加工(粗糙简陋,无固 定形状),单面加工,器形少(一器多用) 2、技术:天然火的运用及其意义
3、人与动物进化的区别: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原始社会史——史前史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血缘家族
绪论——如何学习原始社会史
一、“原始社会史”的发现
1、《共产党宣言》(1847年)第一节: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 斗争的历史。” 2、[美]摩尔根《古代社会》(1877年)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84年)
2、关于“东方人”
1987年3月2——20日,在云南元谋县 的竹棚、小河地区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 41枚,距今约250万年,被命名为“东方 人”。——《光明日报》1987年4月6日第 1版
(三)人类学分期——猿人
1、猿人的体质特征(以北京人为例)
(1)头部(含脑容量) (2)四肢 (3)头部与四肢进化的不平衡性
流星索与竹木投石器延长了人的 肢体,缩短了人和动物奔跑时的速度 差,且减少了人与动物正面接触的危 险性。
2、人工取火技术及其意义
(1)人工取火(摩擦生火)方法及其原理 (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2)意义:“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 磨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磨擦 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 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恩格 斯《反杜林论》 a.加速人类体质的进化:熟食可缩短肠胃 消化过程,使营养易于吸收;熟食有利于 减少疾病。
1、动物界的“杂交”; 2、班辈婚的含义; 3、摩尔根复原原始婚姻形态的民族学方法: 称谓制度 (八)历史学分期——血缘家族 1、家庭形式
2、社会组织形式 (九)古史传说
1、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 橧巢。(《礼记· 礼运》)
2、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 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 氏之民”。(《庄子· 盗跖》)
二、学习原始社会史的方法
1、一个中心:两种生产理论
2、两个基本点:人的生产,物的生产 3、三把钥匙:考古资料,文献资料,民族 学资料 4、四种分期: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历 史学 5、十条线索:考古发现,距今年代,人类学 分期,工具与技术,考古学分期,经济生活, 婚姻形态,历史学分期,意识形态,古史传 说。
三、民族学分期简介
非洲、西亚、欧洲 蒙昧时代低级 蒙昧时代中级 蒙昧时代高级 正在形成中的人 旧石器时代 中(细)石器时 代 分节语 旧石器,火 弓箭,定居村落 中国 类人猿 旧石器早期 旧石器晚期;新 石器中期
野蛮时代低级
野蛮时代中级 野蛮时代高级 文明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阶级社会
陶器
青铜器,原始农 业与畜牧业 铁器 文字的使用
新石器早期
奴隶社会;新石 器早期 春秋 商代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血缘家族
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
(一)考古发现
1、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北京人; 2、其他。 (二)距今年代:距今170——距今20万年 1、关于年代上限的说明(“200万年以 前”,见第2页第2段倒数教民熟 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 —班固《白虎通义》
思考:八条线索的排列顺序及其原因
第二节
一、新人与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1、距今年代: 距今5万年——距今1万年 2、考古学分期:旧石器时代晚期
3、考古发现
(五)考古学分期——旧石器时代中期
(六)经济生活
1、生活环境 2、采集渔猎经济与居无定所 (七)婚姻形态——班辈婚的发展
由近及远地排斥近亲,即从排斥直系亲 属逐渐发展到排斥旁系亲属。 (八)历史学分期——血缘家族
(九)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 1、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 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五蠹》
3、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 网罟,以佃以渔。”(《周易· 系辞下》) 4、伏羲、女娲“兄妹为婚”的传说。
小结
1、三把钥匙各自的特点及其功用 2、用“一个中心”来整合“十条线索”为一 完整的系统
作业: 周口店游记 我乘坐三倍光速的飞船,逆 着时间的方向行驶,最后降落在 周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