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
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

文/伍志灵浅谈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开发创新性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以人为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性思维;创新性学习;以人为本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现在,“为培养创造力而教”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倾向。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
因此,在化学教学工作中,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构建新的模式,探索新的途径。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需要创新,离开创新,如果简单地沿用过去的思路和办法,化学教学显然难于奏效。
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当前教学中是什么严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
”以上情况道出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缺乏的现状。
我国的学生创造力匮乏,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徘徊于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之中。
在这种模式中,知识是学生唯一的追求,创造性被严重的扼杀。
二、创新教育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根据“创造学”和“教育学”原理,针对传统教育中有碍人的创造力提高的问题而提出的。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
它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等要素。
就其目的而言,创新教育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地表现,以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
就其内涵来看,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技能训练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
浅谈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所配备 的器材 , 也可 以自备 自制教具 , 甚至 可以使用我们 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 品, 经常 用学生身边 的物品做实验 , 使 学生 明白化学
就在身边 ,化学与生活紧密联 系在一起 。 第二 、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
1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 围
学生的知识层 次, 其 次是 疑问的隐蔽性和梯
度 。不能 与结论太直接 ,也不能太难 , 要让
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 ,顺藤摸瓜 ,
是进行创新的基础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 ,
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 、 科学新发
现的基础。实践 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 心设计和勇于实践 的能力 的总和 , 是创意和 创新的桥 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 要加强和
“ 定性”、 “ 定 量”、 “ 理想化”、 “ 构建 模型”的过程 中抽象 出来 的,是一系列 的理 想化的模 型。因此 ,大多数的化学现象都不 能实际展现在学生面前 , 传统 “ 板书”教学 面I I 缶“ 瓶 颈”。所 以充分利用现代化 的教学
与。课堂上 , 在教师演示实验 中也最大限度 让学生多动手 。 做 好教材 中的小 实验 ;让学
仔细观察 , 善于发现共 同现象和不同现象 , 形成 良 好 的观察 习惯 。 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 应贯 串在整个化学教学
过 程中,尽 可能多地创造实验机会让学生参
一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 也就是创造 个 自然 、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
环境里 ,不是单 向交流 ,而是允许 学生提 出
对化学事实获得具体 的明确 的认识 , 有助于
理解化学概念 和规律。2 ・练就 实验 基本功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摘要:目前,创新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新性思维,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教育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21-01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因此,如何做好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较强,如果教师做好引导的工作,就可以使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成为学生行为的推动力。
学生只有对一件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才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心理,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学习“空气”一课时,学生对“空气成分含量”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让各组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补充扩展他们取得的信息,最终教师进行总结,这样的方法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作为初中化学教师,也应该主动示范好奇心,如果教师主动参与某项具体的活动中,积极探究问题的解答方案,显示出自己的探究热情,就很容易在班级营造出一种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的气氛,使学生也参与到探究学习当中,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创新思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答案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在学生不断的探索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并且教师应该设计反思评价和交流沟通的环节,让学生亲身了解自己所探索的内容,使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并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到知识。
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摘要】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就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这一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关键词】化学教学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提倡时间加汗水的做法,还说:“只要功夫深,铁棒都能磨成绣花针。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教学中不但忽视学生实验,连教师的演示实验都从来不做,教师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成为“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缺乏灵活变通”的现代“文盲”。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
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死记硬背,苦拼硬干,题海战术的做法。
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幻灯片、投影仪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
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获取知识与信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学习了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和碱及碳酸盐后,问学生在家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再如:怎样检验厨房中的一包白色粉末是味精还是纯碱?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在这个环境里,应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授课,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多提异议,调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摘要: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要紧密与实验相联系,随着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
只有创新才会进步和发展。
所以,我们广大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让学生真正地会学习。
为此,本文特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作如下探讨: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精神课堂是我们学习的主要阵地,我们所有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都是在课堂完成的。
因此,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课堂环境极为重要。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广大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对于一些化学实验得出的结论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见解。
整个学习成长的过程都是从疑问中得出的。
只有当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进步。
因此,上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知识状况和接受能力,确定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尤其是要创设新颖且有悬念的导语,在上课的2-3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新知识的传授上。
可以用一些有趣的典故作为整个课堂的开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中可以更好地去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进行中,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倡导师生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氛围,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
在这个和谐的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要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这门学科表面看上去枯燥乏味,但是好多概念和内容都是用实验来表达的。
如果一开始教师就没有处理好该如何让学生去学习化学,那么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就没有兴趣,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谈初中化学课中的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一是要有 意识让 学生联想 。如讲 到 N 实 H、 叫
验室制法时, 根据所用药 品及 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 用以前学过 的哪一
套实验装置。 二是鼓励学生猜想、 幻想、 异想天开 。 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
质时。 假设 N 不存在 N 。 N. N 变得活泼, 世界将会变成怎样 ? 对于学生提出 的问题 , 教师要加 以肯定, 并加 以鼓励 。 2 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 、
液滴入 A C I I 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 同, 生往往按常规 的思 维考虑是 一样 学
石 中含 F 。 e0 多少吨 ? 这些 F 。 e 中含 F e多少吨? 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
好奇是创造行为 的开始 , 学生探 索心理的推动力 , 是 在创造 性思维中 具有触发催化 的作用 , 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 爱因斯坦说过,
他没有特别的天赋, 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 往往 室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 , 从而获得 了成功 , 成了大发明家 。所 以, 新必 创 持之 以恒 的决心。科学 发展史上有许 多发明 是创造性思维进发的时候 。在人类认识史上, 正是个 别人 对事物 或某 种现 须要有一种顽 强拼搏 的精神 : 才换来 了创新 的成果 。所 以我们进 行课堂 教学 象产生 了好奇感 、 惊奇感 , 从而导致 了重大的发明创 造。 瓦特对蒸汽冲动壶 创新人才为此付 出了生命 ,
2 激 发 学 生 的 好 奇 观 念 、
失败是成功之母 。许多发 明创造都 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 次失败 中获
得。 化学家诺贝尔的成 功就是 因其顽 强、 冒险的结果。 他从小随父 从事军 工产品的研究 , 在制硝化甘 油时, 多次发生爆炸, 他本人被 炸伤, 四位助手 和他的小弟弟被 炸死 , 但他 没有 放弃研究 。 市里不允许做实验 , 他就把实验
初中化学教学之我见

初中化学教学之我见摘要: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感到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
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探究都必须围绕有效教学而展开,通过发现探究式、自主交往式、过程活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有效教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论语中写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同样“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
如:在讲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第一节课时我们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使学生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二、精心教学设计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1、集体备课。
①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
说教材、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
②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
③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指导思想,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化学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大课题。
怎样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对化学知识及规律有激切的拥有欲望,并有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造福干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重“探索”,重“过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设计探索性的实验不失为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例如: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把教材中验证规律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先演示课本上的两个实验,这时再做一个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开放的锥形瓶中反应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的结论不符,反应物质的质量“变小”了。
学生很迷惑,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进一步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改进此装置使它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学生讨论后得出:加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上套一个小气球,锥形瓶内稀盐酸单独用小试管盛装。
再由学生演示,当两者反应后气球鼓起质量不变,学生非常兴奋,以探究的形式自然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考兴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制法的研究时,充分利用新教材,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向学生提出三点学习要求:(1)掌握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2)了解实验仪器、装置,并学会正确操作方法;(3)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1-10-11T09:49:13.22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毛学清
[导读] 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的突破口。
毛学清(四川省简阳市草池初级中学四川资阳 641400)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的突破口。
本文从诱发创新意识、激励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方面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6-060-02
2011.3.30解放日报报道:中央领导又一次发表讲话,说"要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已是国家、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和迫切需要,也是化学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归宿。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积累,更要重视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资源。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的点滴体会,以期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营造创新的土壤,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实行民主教学
陶行知先生写有一首诗:你这胡涂先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要等到。
/ 坐火轮/ 学微积分/ 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此诗道出了尊重人格,才有可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真谛,否则,"瓦特"、"爱迪生"也可能被你赶走。
所以我在化学教学中,很尊重学生人格,不随便批评人,有问题与大家共同研讨,一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见机表扬,与学生建立起了平等、民主、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和他们打成一片,从而使学生在我面前心情放松、思维活跃、勇于思考、大胆陈述己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精心设疑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问题是创新之源,质疑是创新之母。
"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积极思维活动。
但教师设疑问要注意:首先、教师设的疑问要新颖,才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其次、教师设的疑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设的疑问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梯度,从而引导学生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
比如:学习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制取O2的药品是什么?反应物的状态是什么?反应的条件是什么?从而决定了用怎样的发生装置?那制取CO2的药品是什么?状态是什么?反应条件是什么?那发生装置该怎样呢?在熟悉了CO2的制取方法后又设疑:书上制CO2的装置可否变一变?看哪位同学想的方法最多。
话音刚落,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可在原基础上加个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或注射器来添加液体方便;有的说:可将试管换成锥形瓶或广口瓶或烧瓶;有的说:同样用长颈漏斗,但在导气管处安一个弹簧夹,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由此可看出,教学中精心设疑,能点燃兴趣的火花,萌发其创新意识。
二、了解科学家的轶事,激烈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勤奋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
教学时我通过介绍中外著名化学家创新的故事和艰辛的历程培养学生要具有严谨的作风和百折不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比如、学习空气的成分时,介绍英国化学家雷利从分析由空气中分离的氮气与由化合物制取的氮气,密度相差几毫克的事实出发,反复实验,精确测定,发现氩;讲"纯碱"时,介绍中国制碱专家--侯德榜得出"侯氏制碱法"的艰辛历程和侯氏制碱法在化学工业的重要作用。
由此让学生明白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才获得的,自己应像科学家一样要有实事求是、严谨、顽强、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才是核心。
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重视自学方法的引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了重要位置。
自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教师设计的的问题自学,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这就诱发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例如,学习实验室制取CO2时要求学生先自学制取CO2的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方法等,同时提出:可用哪些方法制取CO2?为什么书上告诉的制取CO2的药品只有含CaCO3的固体和稀盐酸?并要求自己去探究。
学生通过看书本、查资料、到实验室验证,知道了很多方法可生成CO2,同时明白了为什么书上告诉的制取CO2的药品只有含CaCO3的固体和稀盐酸。
2、拓展实验内容
针对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的特点,我除了落实书上的探究实验外,还合理增添了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独立完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NaOH时,我提出了一个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证明NaOH溶解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看谁想的方法多,结果学生的实验设计除了用温度计测试或靠手感体会的陈旧模式证明外,还巧妙地与物理知识结合,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观察到气球胀大或红墨水外移,从而证明NaOH溶解于水放出了热量。
随后我利用活动课时间,为他们开放实验室进行验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当他们利用自己的设计方案完成了实验时,便会产生成功的愉悦感,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3、增强课堂练习的开放性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笔者增加了一题多解、一题多练等开放性的试题。
一题多解如:向5克灼热的CUO中通入H2一会儿剩下4克固体,则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是多少?一题多变如: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Fe粉,充分搅拌,待反应完后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渣中含的固体有哪些?若该题往滤渣中变成往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沉淀,则滤渣中含的固体又有哪些?由于开放性试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求解答案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
性、发散性、独创性、应变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上述,诱发创新意识、激励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是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渐进三部曲。
作者简介:
毛学清,女,出生于1973.1,现为四川省简阳市草池初中教师,从事初三的化学教学工作,现为中教化学一级教师。
联系地址(家住地址):四川省简阳市草池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