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交换的几种常见方法
交换两个整型变量的值c语言

交换两个整型变量的值c语言交换两个整型变量的值是一个常见的编程问题。
在C语言中,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下面我将介绍三种常见的交换两个整型变量的方法:使用第三个变量、不使用第三个变量、使用异或运算。
1. 使用第三个变量这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的实现方式是:首先将第一个变量的值赋给第三个变量,然后将第二个变量的值赋给第一个变量,最后将第三个变量的值赋给第二个变量。
以下是使用第一个变量实现交换的示例代码:```cvoid swap(int *a, int *b) {int temp = *a;*a = *b;*b = temp;}int main() {int num1 = 5;int num2 = 10;printf("交换前的值: num1=%d, num2=%d\n", num1, num2);swap(&num1, &num2);printf("交换后的值: num1=%d, num2=%d\n", num1, num2);return 0;}```2. 不使用第三个变量这种方法利用了算术运算和赋值运算之间的关系。
具体的实现方式是:将第一个变量的值与第二个变量的值相加,然后将和减去第二个变量的值,并将结果赋给第一个变量。
最后,将第一个变量的值减去第二个变量的值,并将结果赋给第二个变量。
以下是不使用第三个变量实现交换的示例代码:```cvoid swap(int *a, int *b) {*a = *a + *b;*b = *a - *b;*a = *a - *b;}int main() {int num1 = 5;int num2 = 10;printf("交换前的值: num1=%d, num2=%d\n", num1, num2);swap(&num1, &num2);printf("交换后的值: num1=%d, num2=%d\n", num1, num2);return 0;}3. 使用异或运算异或运算是一种位运算,它有一个重要的特性:两个相同的数进行异或运算的结果是0。
每日一题编程中如何实现两个变量交换的方法总结

每日一题编程中如何实现两个变量交换的方法总结
今天小橙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下在编程中两个变量如何实现交换呢,如何用C++编写代码呢?
【问题描述】
输入两个整型变量a,b,将a,b两个变量当中的值进行交换,然后输出交换后的a,b的值。
错误方法:
a = b;
b = a;
当b赋值给a的时候,a的值已经被替换掉了。
a的值已经变成了b 的值。
第一种方法:通过中间变量
思考过程:
那我们想象一下在我们生活当中是如何交换两个杯子当中的液体的。
如果一个杯子当中存储的是水,一个本子当中存储的是可乐。
那现在我们想把这两种液体进行交换。
如果我们直接将可乐倒入装水的杯子当中,将水倒入装可乐的杯子当中,那我们会发现这两种液体就混淆了。
没有实现真正的交换。
那我们可以再拿一个空杯子。
先把可乐倒入这个空杯子当中。
这样的话,我们装可乐的杯子是不是就腾出来了。
然后我们再把水倒到我们这个腾出来的以前装可乐的杯子当中。
最后我们再把第三个杯子当中的可乐倒入到我们之前装水的杯子当中。
那这样就实现了两个杯子当中的溶液的真正交换啦。
声明一个中间临时变量
第一种方式是基本交换的方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大家一定要学会哦!
第二种:通过和差公式
第三种:通过swap函数实现。
常用的4种变量变换的方法

常用的4种变量变换的方法
1.线性变换:通过线性方程对变量进行变换,常用于数学模型中,可以使得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简单明了。
2. 对数变换:将变量取对数,可以将数据从指数增长的状态下变为线性增长,常用于经济学和金融学中。
3. 标准化变换:将数据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不同的变量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和分析,常用于统计学和机器学习中。
4. 二值化变换:将连续的变量转化为二值变量,常用于分类问题中,可以将连续的变量转化为离散的变量,便于进行分类分析。
- 1 -。
交换两个变量的值

交换两个变量的值交换两个变量的值,本质上就是交换两个变量所对内存地址中的数据。
实现该过程有多种算法,如中间变量法,算术运算法,按位异或法等等。
中间变量法这种⽅法较为常见,并且适⽤于所有类型的变量交换。
但是要分配⼀个临时变量的空间。
优点:适⽤性强,适⽤⾯⼴。
缺点:需要另外建⽴⼀个中间变量。
范围:所有变量。
1 temp=a;2 a=b;3 b=temp;交换思想就像是交换两个碗⾥的⽔,⽐较符合我们⽇常⽣活经验。
算术运算法运⽤⼀系列算术运算交换变量,它不⽤创建⼀个空间来储存临时变量。
加减法优点:不⽤临时变量,⽅便理解记忆。
缺点:有数据溢出的风险,只适⽤于基本类型。
范围:基本类型。
1 a=a+b;2 b=a-b;3 a=a-b;例,a=5,b=6。
a=5+6b=(5+6)-6a=(5+6)-5乘除法优点:不⽤临时变量。
缺点:有数据溢出的风险,只适⽤于浮点型数据。
范围:浮点型数据。
1 a=a*b;2 b=a/b;3 a=a/b;例,a=5,b=6。
a=5*6b=(5*6)/6a=(5*6)/5按位异或法该算法利⽤了⼀个数连续与另⼀个数异或两次,就能还原的性质。
优点:不⽤临时变量,⽆溢出风险。
缺点:太复杂,只适⽤于基本类型。
范围:基本类型。
1 a=a^b;2 b=a^b;3 a=a^b;例 a=0101b=0110a=a^b=0011a=a^b=0101。
数学变量代换技巧与巧妙运用

数学变量代换技巧与巧妙运用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有着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计算方法,而变量代换作为数学中的一项重要技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数学变量代换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应用场景以及一些巧妙的运用方法。
一、数学变量代换的基本原理数学变量代换是指将一个变量用另一个变量来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来简化问题的求解过程。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变量之间的等价关系,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更易于处理的形式。
变量代换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需要代换的变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变量关系,这时可以选择将其中的某个变量进行代换,以简化问题的表达形式。
2. 确定代换变量与原变量之间的等价关系:在进行变量代换时,需要确定代换变量与原变量之间的等价关系,即两个变量之间可以通过一个确定的函数进行转换。
这个函数通常被称为变量代换的映射函数。
3. 进行变量代换:根据确定的等价关系,将原问题中的变量用代换变量来表示,从而得到一个新的等价问题。
4. 求解新的等价问题:通过对新的等价问题进行求解,得到最终的结果。
二、数学变量代换的常见应用场景数学变量代换在各个数学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
1. 微积分中的变量代换:在微积分中,变量代换被广泛应用于求解复杂的积分问题。
通过选择合适的代换变量,可以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更简单的形式,从而方便地进行积分运算。
2. 线性代数中的变量代换:在线性代数中,变量代换常常用于求解线性方程组。
通过选择合适的代换变量,可以将原方程组转化为一个更简单的形式,从而方便地求解出未知数的值。
3. 概率统计中的变量代换:在概率统计中,变量代换常常用于求解复杂的概率问题。
通过选择合适的代换变量,可以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更简单的形式,从而方便地计算出概率值。
4. 几何中的变量代换:在几何中,变量代换常常用于简化几何问题的求解过程。
通过选择合适的代换变量,可以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更易于处理的形式,从而方便地求解出几何图形的性质。
交换两个变量的值的几种方法

交换两个变量的值的⼏种⽅法
如果说解决“交换两个变量的值”的问题也是算法的话,这⼤概是程序世界中最简单的算法了。
即使是这样的算法,也有⼏种解决⽅法,下⾯来了解⼀下吧。
1. 利⽤中间变量temp作为临时变量交换数值,这是变量交换最简单最通⽤的⽅法。
说这个算法通⽤,是指其对数据类型没有特殊要求,⼋种基本类型byte, short, int, long, float, double, char, boolean都可以。
2. 可以⽤两个数求和然后相减的⽅式进⾏数据交换。
这个算法的弊端在于如果 x 和 y 的数值过⼤的话,超出 int 的值就会损失精度。
对于浮点型float和double,会因IEEE 754产⽣精度的问题。
对于boolean类型,加减号没定义所以也是不能⽤的。
3. 利⽤位运算的⽅式进⾏数据的交换,其原理是:⼀个数异或同⼀个数两次,结果还是原来那个数。
该算法的优势在于形式上⽐较好记,三个赋值语句的右边都是x^y;此外,异或运算最⼤的好处是直接进⾏⼆进制数据操作,转换的时间效率上还是⽐较⾼的。
这个算法不会有上⾯的加减算法损失精度的问题,但只对整型和boolean型有效,对于浮点型float和double,是没有不⽀持异或运算的。
总结⼀下,实现交换两个变量的值的常⽤算法有三种:利⽤中间变量、加减运算以及异或运算。
在实际软件开发当中,第1种算法,即利⽤中间变量的算法简单明了,不会产⽣歧义,⽽且适⽤⾯⼴,便于程序员之间的交流。
⼀般情况下(炫技除外:)),碰到交换变量值的问题,都应采⽤此算法,是⼀种标准算法。
Python中交换变量的3种方法

Python中交换变量的3种方法2021-10-16使用临时变量交换两个变量值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temp变量。
该temp变量用来存储拳头变量的值(temp = a),允许你交换两个变量的值(a = b),然后分配的值temp到所述第二变量。
•••••••••a = 11b = 7temp = aa = bb = tempprint(a) # 7print(b) # 11没有临时变量(元组交换)另一种不使用临时变量交换两个变量值的方法是使用元组打包和序列解包。
元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其中之一是使用逗号分隔元组项。
此外,Python 在左侧之前评估赋值的右侧。
因此,通过在语句的右侧用逗号分隔变量,变量被打包成一个元组,并通过在左侧放置相同数量的逗号分隔的目标变量来解包。
这种变量交换和排列的方法可以用于两个以上的变量,只要语句两侧的变量数量相同即可。
•••••••a = 11b = 7a, b = b, aprint(a) # 7print(b) # 11使用算术运算符(仅适用于数字)如果两个变量是数字,则可以使用算术运算符交换它们的值,例如加法和减法 ( +, -) 或乘法和除法 ( *, /)。
这种交换方法是基于计算两个数字的总和,然后使用总和和与总和的差来交换它们。
•••••••••a = 11b = 7a = a +b # a = 18, b = 7b = a - b # a = 18, b = 11a = a - b # a = 7, b = 11print(a) # 7print(b) # 11。
变量互换语句的使用技巧

变量互换语句的使用技巧
变量互换语句的使用技巧包括以下几点:
1. 使用第三个变量:创建一个临时变量,将其中一个变量的值存储到临时变量中,然后将第二个变量的值存储到第一个变量中,最后将临时变量的值存储到第二个变量中。
python
temp = variable1
variable1 = variable2
variable2 = temp
2. 使用加减法:对于数值类型的变量,可以使用加法和减法来互换变量的值。
python
variable1 = variable1 + variable2
variable2 = variable1 - variable2
variable1 = variable1 - variable2
3. 使用异或操作:对于整数类型的变量,可以使用异或操作来互换变量的值。
python
variable1 = variable1 ^ variable2
variable2 = variable1 ^ variable2
variable1 = variable1 ^ variable2
4. 使用tuple解包:可以使用tuple解包来互换变量的值。
python
variable1, variable2 = variable2, variable1
这些技巧都可以用来互换两个变量的值,具体使用哪种技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编程语言来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量交换的几种常见方法
前几天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人告诉我,要进行变量交换,就必须引入第三变量!
假设我们要交换a和b变量的值,如果写成
int a=5,b=10;
a=b;
b=a;
那么结果就是两个都是10,理由不言而喻。
所以就应该引入第三变量,在a的值被覆盖之前就把a的值保留好。
int a=5,b=10,tmp;
tmp=a;
a=b;
b=tmp;
这样,就要引入了第三个变量,然而,我们能不能不引入第三变量来实现变量交换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首先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a的值被覆盖了,那么就没法知道b应该放什么值了,
所以,我们要保留a的值,因此我们可以把a和b的值合起来,放在a里,再把合起来的值分开,分别放到b和a中:
int a=5,b=10;
a=a+b; //a=15,b=10
b=a-b; //a=15,b=5
a=a-b; //a=10,b=5
但是这样做有一个缺陷,假设它运行在vc6环境中,那么int的大小是4 Bytes,所以int变量所存放的最大值是2^31-1即2147483647,如果我们令a的值为2147483000,b的值为1000000000,那么a和b 相加就越界了。
事实上,从实际的运行统计上看,我们发现要交换的两个变量,是同号的概率很大,而且,他们之间相减,越界的情况也很少,因此我们可以把上面的加减法互换,这样使得程序出错的概率减少:
int a=5,b=10;
a-=b; //a=-5,b=10
b+=a; //a=15,b=5
a+=b; //a=10,b=5
通过以上运算,a和b中的值就进行了交换。
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不容易想到,尤其是在习惯引入第三变量的算法之后。
它的原理是:把a、b看做数轴上的点,围绕两点间的距离来进行计算。
具体过程:第一句“a-=b”求出ab两点的距离,并且将其保存在a 中;第二句“b+=a”求出a到原点的距离(b到原点的距离与ab两点距离之差),并且将其保存在b中;第三句“a+=b”求出b到原点
的距离(a到原点距离与ab两点距离之和),并且将其保存在a中。
完成交换。
此算法与引入第三变量的算法相比,多了三个计算的过程,但是没有借助临时变量,因此我们称之为算术交换算法。
因外上面的算术交换算法有导致变量溢出的危险,所以我们再想办法引入一个逻辑运算——位异或,也能得到交换效果,而且不会导致溢出。
位异或运算符是“^”,它的作用是按照每个位进行异或运算,异或运算有一个特点:
通过异或运算能够使数据中的某些位翻转,其他位不变。
这就意味着任意一个数与任意一个给定的值连续异或两次,值不变。
即:a^b^b=a。
将a=a^b代入b=a^b则得b=a^b^b=a;同理可以得到a=b^a^a=b;
如存在c=a^b;这种关系后,任意给出两个变量进行位异或运算,都能得到剩下的第三个变量:
a=b^c;
b=a^c;
c=a^b;
因此位异或也常用于密码学中。
因为它是按位
进行运算的,因此没有溢出的情况,在这里,我们运用位异或运算来交换变量的值。
int a=10,b=12; //a=1010^b=1100;
a=a^b; //a=0110^b=1100;
b=a^b; //a=0110^b=1010;
a=a^b; //a=1100=12;b=1010;
轻松完成交换。
理论上重载“^”运算符,也可以实现任意结构的交换
另外,如果变量较大,或者交换较复杂的类,这样交换也是很慢的,因此可以使用指针交换,
因为对地址的操作实际上进行的是整数运算,比如:两个地址相减得到一个整数,表示两个变量在内存中的储存位置隔了多少个字节;地址和一个整数相加即“a+10”表示以a为基地址的在a后10个a类数据单元的地址。
所以理论上可以通过和算术算法类似的运算来完成地址的交换,从而达到交换变量的目的。
即:
int *a,*b;
*a=new int(10);
*b=new int(20); //&a=0x00001000h,&b=0x00001200h
a=(int*)(b-a); //&a=0x00000200h,&b=0x00001200h
b=(int*)(b-a); //&a=0x00000200h,&b=0x00001000h
a=(int*)(b+int(a)); //&a=0x00001200h,&b=0x00001000h
通过以上运算a、b的地址真的已经完成了交换,且a指向了原先b 指向的值,b指向原先a指向的值了吗?上面的代码可以通过编译,但是执行结果却令人匪夷所思!原因何在?
首先必须了解,操作系统把内存分为几个区域:系统代码/数据区、应用程序代码/数据区、堆栈区、全局数据区等等。
在编译源程序时,常量、全局变量等都放入全局数据区,局部变量、动态变量则放入堆栈区。
这样当算法执行到“a=(int*)(b-a)”时,a的值并不是0x00000200h,而是要加上变量a所在内存区的基地址,实际的结果是:0x008f0200h,其中0x008f即为基地址,0200即为a在该内存区的位移。
它是由编译器自动添加的。
因此导致以后的地址计算均不正确,使得a,b指向所在区的其他内存单元。
再次,地址运算不能出现负数,即当a的地址大于b的地址时,b-a<0,系统自动采用补码的形式表示负的位移,由此会产生错误,导致与前面同样的结果。
有办法解决吗?当然有,以下是改进的算法:
if(a<b)
{
a=(int*)(b-a);
b=(int*)(b-(int(a)&0x0000ffff));
a=(int*)(b+(int(a)&0x0000ffff));
}
else
b=(int*)(a-b);
a=(int*)(a-(int(b)&0x0000ffff));
b=(int*)(a+(int(b)&0x0000ffff));
}
算法做的最大改进就是采用位运算中的与运算“int(a)&0x0000ffff”,因为地址中高16位为段地址,后16位为位移地址,将它和0x0000ffff进行与运算后,段地址被屏蔽,只保留位移地址。
这样就原始算法吻合,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
此算法同样没有使用第三变量就完成了值的交换,与算术算法比较它显得不好理解,但是它有它的优点即在交换很大的数据类型时,它的执行速度比算术算法快。
因为它交换的时地址,而变量值在内
存中是没有移动过的。
以上四个算法均实现了不借助其他变量来完成两个变量值的交换,相比较而言算术算法和位算法计算量相当,地址算法中计算较复杂,却可以很轻松的实现大类型(比如自定义的类或结构)的交换,而算术算法和位算法只能进行整形数据的交换,而引用第三变量的算法无疑是最好的,能够解决任意类型的交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