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
一、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和
人际关系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人际关系差异让人们产生
了种族偏见、婚姻观念、教育观念的不同。
在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上,中式
思维偏重于整体把握,强调综合性和关联性,而西式思维偏重于个体分析,注重逻辑性和独立性。
二、言谈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言谈礼仪的差异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大表现。
在西方国家,
人们通常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于直率的沟通方式较为接受。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面子和礼貌,并且通常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沟通,以避免伤害他人的面子。
三、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差异
中西文化在生活方式和习俗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西方有诸多差异。
与中国人倾向于米饭、面条相比,西方国家更倾向于
面包、马铃薯等主食。
在礼仪方面,西方人常常习惯使用刀、叉等工具,
而中国人则更多地使用筷子。
此外,在庆祝活动和节假日方面,中西方的
习俗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与中国的春节、中
秋节等传统节日有着明显不同的庆祝方式和文化背景。
总而言之,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言谈礼仪以及生活方式和习俗等方
面存在许多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
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一、饮食文化中西方饮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
首先,中国人普遍喜欢热食,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还有一些糕点、粥等。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冷食和寿司,主食是面包、面条和土豆等。
其次,中餐注重口味的多样性和平衡,追求“五味俱全”的饮食概念;而西餐则更注重原材料的品质和烹饪的精致,强调菜品的原汁原味。
再者,中餐饭桌上通常有许多共享的菜肴,大家一起分享食物,凸显家庭团聚和亲密的氛围;而西餐则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性,每个人点一份食物,吃饭时更注重个人的享受和尊重。
二、礼仪与习俗中西方的礼仪与习俗也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拜访的方式不同。
中国人通常讲究“拜访如宾”,对待客人十分热情好客,拜访时主动邀请客人入座、询问饮食需求等;而西方人的拜访方式更注重隐私和私人空间,通常会提前预约,并在拜访时礼貌地等待,不会主动入座。
其次,在社交场合的礼仪上,中国人更注重保持面子和形象,比较拘谨和内敛,尤其是对长辈和权威人士的尊重;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表达和自由,不拘泥于礼仪,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独立性。
再者,在节日和庆典方面,中国人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通常会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习俗;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现代化的节日和庆典,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常常会有礼品交换和家庭团聚的活动。
三、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中西方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首先,在时间观念上,中西方有明显区别。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时间比较随和和弹性,通常会有“中国时间”这样的说法;而西方人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在约定的时间内必须准时到达。
其次,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观念上,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更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个人幸福;而中国人注重集体的利益和整体的和谐,更强调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稳定,追求集体的幸福。
再者,在生活方式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享受和休闲,更注重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中国人在工作上更加勤奋和努力,喜欢在工作中奋发向前,追求事业的成功。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较为显著。
中华文化强调团队合作、传统文化、家庭观念,尊重长辈,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美德。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人权、利益至上、重视民主自由。
1、家庭观念家庭在中国文化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家人会尊重长辈,有责任照顾家人。
而在西方文化里,独立和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更受重视,家庭并不如中国文化一样被视为社会的基础单位。
2、人权和民主西方文化倡导人权和民主,西方国家注重公民的个人权利,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在中国文化里,虽然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仍然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相对更加注重内省和集体思维,强调借助集体智慧而不是独立判断,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
1、传统观念和现代思维在中国文化里,许多人仍然保留着传统观念。
这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内省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世界。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现代思维,对于过去的经验、传统观念持有的态度较为谨慎。
2、群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中国文化里有着集体思维的传统,许多人更愿意充分利用集体思维。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体思维,更倾向于自己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三、行为方式的异同中国和西方文化有着许多行为方式上的异同。
中国文化更加强调文明礼仪、尊重长辈,而西方文化则更多地侧重自由和快乐。
1、文明礼仪和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里,文明礼仪是一种值得尊重的行为方式。
尤其是在家庭和公共场合中,礼节非常重要。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直接、简单、直率的表达方式。
2、享受生活和慈善公益西方人看待生活方式的态度比较开放,观念较为自由,在生活中更注重享受生活的美好,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在中国文化里,许多人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慈善公益方面,关注社会问题,尝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中西之间的差异毫无疑问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人讲究精准确切,而中国人虽说离不开客观事物,但却更注重一种意境上的领悟。
中西诗歌的差异一、情感表达差异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
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李白的那首闻名的《静夜思》便是中文诗歌中的一个典型。
通篇文字都很简单,描绘的情景其实也很简单。
不过是看到夜晚起床之后看到空中一轮明月后,开始思念了家乡。
但这一仰头一低头之间的风致却打动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吸引了一代代的国人竞相传唱。
而这种感情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Tr. W. J. B. Fletcher在翻译静夜思时,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两句译做了“On her clear face I gazed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Fletcher显然没能理解到诗中的那种思乡的感觉。
而另一个人Tr. S. Obata则翻译成了“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out on the mountain moon,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off home.”相比较许渊冲的“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我们可以发现,Tr. S. Obata相较Fletcher 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对思乡的把握仍是不到位的。
这跟中文诗歌中的意境不无关系。
在中国文化里,月往往是悲情的,不完满的。
月的形象总是跟短暂与变幻联系在一起。
睹月思乡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宣泄。
除此之外,王建曾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化系统之一,它们在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历史与传统中西文化从历史和传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源于古代儒家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家庭和谐。
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新为主要动力,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和家庭的利益。
2.宗教与信仰宗教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倡导人类平等和博爱。
中国文化则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
虽然现代中国有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但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3.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念中西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组织,强调竞争和个人的权利。
而中国社会则更加强调集体,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利益。
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公平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稳定、和谐和集体主义。
4.沟通和交流方式中西文化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倾向于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和含蓄的表达,倾向于通过暗示和隐喻传达信息。
此外,在个人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而中国文化注重团体互助和群体利益。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历史、宗教、社会组织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共识。
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 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 “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 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 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 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 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 之广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 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 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 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 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 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 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 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导致权力和 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 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 中的称谓为数不多 , 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 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 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 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 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他们 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 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使我 们对双方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反过来 有助于我们掌握这两种语言。我们在学习 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 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 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 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 言的意识。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
1、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2、价值取向: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
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3、伦理道德: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Word文档 1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
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扩展资料:差异互补东西方文化从现象上看,显然有很大差异,从本质上看,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而西方是个体文化。
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欲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许多社会基本条件有待酝酿成熟,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使东西方文化互补和融合便是重要一条。
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基础。
文化格格不入的国家之间很难实现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驻马店市委党校胡志翔摘要: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正确审视它们各自的特色和差异,是维护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需要。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语言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价值观念差异。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西文化有融合趋势。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条主脉,儒家的伦理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条主脉。
中国文化在古代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曾占据重要地位,而源于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文化(主要是指欧美文化)则与中国文化有着根本的不同。
正确审视中西文化各自的特色和差异,积极地促使中国文化融入全球化的潮流,这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需要。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语言文化差异在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含义相差甚远。
如dragon(龙),在中国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是权利、吉祥的表现,是中华民族的化身,炎黄子孙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
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贬义词,在西方神话中,它是使人恐惧的妖魔、怪兽;在《圣经》故事里,它是罪恶的化身。
比利时蒙斯市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故设打龙节庆贺除灾并感谢米歇尔。
所以,中国的“龙头企业”会把老外吓一跳,他们纳闷中国怎么会有生产怪兽头的企业?还有汉语成语“望子成龙”,也会使他们目瞪口呆,中国人怎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魔鬼”“怪兽”呢?因此,“亚洲四小龙”在译成英文时就要把“龙”转译成“虎”,因为虎在西方人的眼里才是“朝气蓬勃、坚忍不拔、努力奋斗、充满希望”的人。
特定的地理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态文化,给相同的词汇带来不同的含义。
例如东风(east wind)和西风(west wind),在汉语中东风是温暖的,明朝蓝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支开";唐代韩愈有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可以见证;西风是寒冷的,毛泽东的“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可以见证。
但是对于英国人来说,则正好相反,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风,和我国的西风乃至北风相似,因此它包含了“寒冷”“凄凉”的意思;而西风则是来自于大西洋的暖湿空气,相当于我国的东风或春风,含有“昂然春意”的意思。
英国大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一例。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一)整体综合与个体分析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思维模式明显不同:东综合而西分析。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汉民族倾向于把世界看作一个综合的整体,崇尚“天人调和”、“天人合一”的信念,务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一致,不善于将事物割裂开来看待,而习惯于从总体上融会贯通、辨证把握。
他们虽看到物我、人我之间的矛盾,但总是力求相互协调,化解矛盾。
这种在统一中存对立或一元统一的宇宙观可以说是所有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儒、道、佛等)都认可的根本思想。
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的交感、共振、屈伸、推移而生成。
老子更将阴阳升华为解释宇宙本源的“道”、“无”、“一”,由此化生出世间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传统儒学则以“究天人之际”为最大学问,以追求“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这种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思想观点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已逐渐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了汉民族所习惯的整体思维框架。
而英语民族(以及其他西方民族)则倾向以分解的观点看世界,倾向于将事物进行分解剖析以求充分了解。
他们将重点放在事物的部分而非整体。
他们强调物我、人我之间的界限划分,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物质与精神对立,强调差异分析,尽力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搞得清楚透彻,泾渭分明。
这种从对立中求统一或二元对立的观点,或主对立而不主调和、重分解而不重合一的倾向,是西方文化的特点。
以矛盾律和排中律两个公理为基础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想将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清楚。
(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模糊”与“精确”)东西方在认识世界的途径上大相径庭。
汉民族认识世界时注重直觉感受与切身体会,对事物善于作整体的思考和“即事见理”式的品味,使得感性与理性、直觉与思辩、经验与良知以及情与理、知与行、身与心等诸方面都能协调、均衡地发展。
这种重直觉的形象思维与整体思维有着内在的联系。
整体思维使汉民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融契无碍的境界。
这种境界所达到的内心和谐又使人以一种直觉眼光来看待一切,这样的思维不免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其实世界上难有绝对一清二楚的事情)。
如《论语》中多处讲到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仁”,但“仁”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孔子没有明确说出,这使得后来的学者众说纷绌 中医上有种说法叫“医者,意也”,意思大概是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全凭经验。
中医所讨论的寒、热、湿、脉理、筋络等无不显得有些玄乎,不能解释得很清楚明白,由此可看出汉民族思维方式的模糊性。
西方人则惯于以分析的眼光来看问题,注重客观验证,充满理性精神,喜好对事物作细密解剖和层层推衍,透过表象研究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以及一整套的逻辑推理方法。
比如,西方很早就出现了系统完整的百科全书,对动植物的分类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高水平。
其基础在于西方人长于根据事物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区分不同的类别、次类别等,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考察。
(三) 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中国人在哲学上强调“天人合一”,“和为贵”,“求同存异”,或者“求大同存小异”。
中国社会“强调绝对的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整个宇宙之间的洽和无间”。
追求“天人合一,孝悌忠义,不尚争斗”。
中国人攻击他们的对手或复仇,常以不致人于死地为限度。
有许多俗语表达了这种态度,“不要得寸进尺”,“不要把退却看成软弱”,以及“不要逼人太甚”等。
中国人一般不愿意“孤注一掷”或“走极端”。
而西方人强调“天人相分”。
他们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甚至人与人,人的灵魂与肉体,也是分裂的、对抗的,这就使西方的思维方式带有强烈的对抗性、求异性的色彩。
中国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在把握事物上往往采取模棱两可、适可而止的态度,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
而西方的许多科学大师都具有创新精神,如克劳修斯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原理等。
正是这种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及义无返顾、坚持到底的科学精神,在科学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使科学家走上了成功之路,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和自我为核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
在英语中只有I永远是大写的。
西方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不能等同于汉语词语的个人主义,它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并无贬义。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意识:第一,个人奋斗意识。
为自己而奋斗,靠自己来奋斗。
我们看过的美国西部牛仔电影,还有《老人与海》等文学作品,都体现了这样一种个人奋斗意识。
第二,独立意识。
西方人独立意识较强,并且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冷眼旁观孩子摔倒哭泣,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
小孩一到18岁就主动离家,自谋路。
第三、创造意识。
西方崇尚标新立异、不与人同。
第四,权利意识。
西方人权利意识普遍较强。
西方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一直色彩浓重地描述着这种追求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的画面,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异军突起,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
南京大学张风阳教授提出:“西方个性张扬(个人主义的张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中国文化讲集体本位和人伦责任。
儒家文化培育了中国人自施 自律,集体本位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
它主张仁者爱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仁义礼智信;主张约束自己,三省吾身,达到至善;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等,强调在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自己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优先尊重他人利益。
这种价值观念一方面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使中华民族千年延续,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西文化也在不断的碰撞、渗透,并出现融合趋势,但基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的不同,由此产生的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诸多差异,本文笔者试从中西方饮食,姓名称谓,社交礼仪,服饰,宗教信仰,迷信与禁忌七大方面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谔谔士于 2007/1/2 17:05:29 发布在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中国)1思维——辩证逻辑、整体综合、混沌模糊、得意忘形2伦理——孝、孝道、孝文化,百行孝为先3道德——人性本善、仁爱4政治——王道、仁政5处世哲学——中庸、含糊、不偏不倚6人际国际关系——和为贵、和而不同7制度——三纲五常式稳固的等级制8价值观——群体高于个体,家庭家族高于个人9宗教观——祖先崇拜代替上帝佛祖真主等神崇拜10人性观——强调社会性一面,收敛克制束缚节制乃至禁锢人性本能欲望一面11音乐——幽冷娴静悠长简约12休闲放松——纵情山水,踏青‘咏而归’、琴棋书画13男女之爱——羞涩含蓄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西方)1思维——形式逻辑、分解分析、明析透彻、量化2伦理——有一般的孝敬,无孝道、孝文化3道德——人性本恶、原罪4政治——霸道、民主5处世哲学——彻底、明确、极端6人际国际关系——弱肉强食、丛林法则7制度——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式动荡的等级制8价值观——个人为中心、个体先于群体9宗教观——神崇拜高于一切人类10人性观——放纵崇尚本能欲望等动物性一面11音乐——交响摇滚热烈躁动12休闲放松——狂欢节式13男女之爱——大胆直露一孔一得之见,抛砖引玉之举。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传统文化价值现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两种文化价值取向在某些方面有互相融合的生长趋势.一是现代民主的发展取向--科举与选举的融合;二是现代治理国家的制度取向--礼制和法制的融合;三是现代国家权力制衡结构的发展取向--五权分立制;四是科学研究方式上的革命--"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融合;五是协同性思维的产生--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的融合.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是在地理,是在人种,还是在上帝?这个追根溯源的问题,我无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