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 科学思想
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高举的另一面旗帜,是新 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陈独秀对科学及其作用的理解 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何谓科学。其内容怎样,特征如何,随着时代的 变化,社会实践的深入,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侧重点是有所 不同的。究其整个科学观,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科学是主客观的统一 表明了陈独秀对客观事物的尊重,对主观臆断的否定, 对实证经验的肯定,对科学理性的张扬,主张用实证原则、 科学理性去衡量一切、判断一切。陈独秀对科学的这种界 定无疑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实证方法和归纳法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不二法门 陈独秀曾说“今欲学术兴,真理明,归纳论理之术,科 学实证之法其必代圣教而兴。”对孔德所开创的实证主义 的科学方法,陈独秀是比较注重的。与实证方法相联系, 陈独秀对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十分推崇。
思想转变解析
• 陈独秀的成长是曲折却富有成就的,他是我国早期社 会主义思想传播和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领导人和指 挥者,他的思想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20世纪早期 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理解和运用过程, 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认同和发扬的关键性起点。对 陈独秀思想转变的研究,同时还展示出了20世纪早期中国 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和价值抉择。关于陈独秀思想转变的 研究在学界业已硕果累累,主要是把陈独秀思想的转变划 分为两个过程:一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 义者;二是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又走向了托洛斯基派, 成为一个在中国的大托派。不过在这两个转变过程中,以 往的研究者的分歧依然重重,主要在于陈独秀是否就真正 的转变为了马克思主义者,或仅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马克思 主义思想,并没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后来成为 托派即为主要证据。但由陈独秀的个人成长史来
偶像破坏论的新闻价值

偶像破坏论的新闻价值摘要:一、引言:介绍《偶像破坏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二、正文:一、引言:《偶像破坏论》是陈独秀先生在20 世纪初所著的一篇批判性文章,旨在揭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现象,并呼吁人们摒弃这种无用的崇拜,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文章通过描绘偶像的实质,提出偶像应该破坏的观点,然后加以引申,分析了社会上各种无用而受人尊重的现象,指出这些都是虚伪的偶像,应该被破坏。
在当今社会,该文仍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正文:1.《偶像破坏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当时的影响在《偶像破坏论》中,陈独秀先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观点,即社会上许多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实际上并无实际价值,甚至有害于社会的进步。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这些偶像,从而让社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用。
这篇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社会现象,并认识到偶像崇拜的无用之处。
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实际问题,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同时,《偶像破坏论》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些人支持陈独秀的观点,认为应该摒弃偶像崇拜;而有些人则反对他的观点,认为偶像崇拜有一定的价值。
2.对《偶像破坏论》的评价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虽然《偶像破坏论》已经过去了100 多年,但它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无用的偶像崇拜现象。
例如,有些人盲目崇拜明星、名人,而忽略了对社会有实际贡献的人和事。
这种崇拜会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偶像破坏论》的价值,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探讨社会中的偶像崇拜现象,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中的真实问题,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论:总之,《偶像破坏论》作为一篇批判性文章,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现象,并呼吁人们摒弃这种无用的崇拜,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虽然这篇文章已经过去了100 多年,但它仍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人的经济新闻思想

凡涉 及这 些人 的消息 则用 大字 ,排头 农村 和农 业 , 章士钊 “ 但 乃是拒 绝近代
版; 反过 来 , 那穷人 因穷 自尽 , “ 或其他 之奢 侈 的生活 与文化 ,回复古代 之简 种 种 因为 受 环 境 压 迫 发 生 不 幸 的结 陋 的生 活 与 文化 ” ,实质 就 是 “ 倒 开 果 , 社会上 的很 大变故 , 乃 反用 小字 , 车” 6 。1 1 排 在报 的末几 版不 注意的地 方 ” 李 …。 毛 泽东 在大革 命 时期担任 国民党 大 钊希 望新 闻记者 深入社 会 ,接触 工 中央宣 传部代 理部 长并 兼任 《 政治周 农 群众 ,报纸 要更 多地反 映 旧社会 的 报 》 主编 , 《政治 周报 ) 刊理 由》 在 ( 发 一
史 料
减缩 等天然 的压 迫 问题 ” 只有 真正 认 产党 第七 届 中央 委员 会第 二次 全 体会 的地方 , 。 因为好 些土地从事商 品化 的种
清这些 问题 , 能 “ 我们 知道 中 国的 议上 的讲话 》 , 召包 括 “ 讯 社报 菜经营 , 才 使 中 号 通 并不属于封建土地 的概 念。
济类 报 道在 内的新 闻宣 传工 作进行 理 厚 的 同情 。 他质 问 : 京 的一 个军人嫌 北
论 总结和 报道 内容上 的指导 。1 2 9 2年 乘 坐 的人 力 车速度慢 ,对 肚子 疼 的车 2月 1 2日,北京 大学新 闻记 者同志会 夫 大打 出手 , 这 是关 系军纪 、 “ 劳动两 大家何 以不谈 ? “ ” 北京 内外城 召开 成立大 会 , 李大钊 作 了发言 。 在题 个 问题 , 为 《 给新 闻界开 一个 新纪 元》 的演讲 无食 贫 民现有 九万八 千九 百八 十六名 中 , 特别 强调 “ 闻是 现在 新 的 、 他 新 活 之多 ( 据最 近警署 所调查 ) 大家何 以 , 陈独 秀站 在历 史进步 的高 的社会状 况 的写真 ” 而新 闻界还 存在 不谈 ?”¨ ,
为政治而文化一一简析陈独秀《敬告青年》

为政治而文化一一简析陈独秀《敬告青年》○陈明敏摘要:陈独秀的文章始终贯穿着“为政治而文化”的态度,文章的“革命”色彩浓于“学术”价值。
本文从“陈独秀为什么作此文?为什么陈独秀作此文?陈独秀如何作此文?”三个问题试对《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略作分析。
关键词:陈独秀青年政治通观陈独秀一生拥有的四个光辉头衔: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一大至五大连任五届中共中央总书记,可见他始终是一个救世济民的革命家。
文人是就文而论文,革命家是就革命而论文。
从“家国”理念出发而产生的“为政治而文化”的态度,决定了陈独秀在其创办的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青年》[1]上发表文章的“革命”色彩浓于“学术”价值。
《敬告青年》的价值依旧如五四前期及初期的很多文论一般,重在社会价值,而非文学性。
因此,笔者主要读的是陈独秀的一种态度。
下面从“陈独秀为什么作此文?为什么陈独秀作此文?陈独秀如何作此文?”三个问题,试对《敬告青年》略作分析。
一、陈独秀为什么作此文?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使得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尊孔复古的反动潮流。
1915年9月15日,作为《新青年》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陈独秀以非常激烈的态度,结合西方进化论的思想,猛烈抨击了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试图唤醒国民的独立人格,破除儒家奴隶道德的束缚,与尊孔复古的逆流相抗衡。
文中写道“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恳切瞩望作为新鲜细胞的中国青年勇于肩负起这个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单是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影响,之所以被现在的人称为经典文本,应归功于《新青年》杂志在逐渐产生社会影响之后而带给人们的返途追寻和反观思考,“经典”都是”历史”给的。
陈独秀总结了辛亥革命的教训,将吾国之患的根本原因归结为“非独在政府”,而是“民无建国之力”,以超越同辈的犀利眼光,在对中国社会病症深刻观察之后,将《新青年》定位为思想启蒙刊物,把革中国人思想的命作为《新青年》的首要职责。
陈独秀的思想

陈独秀:
/v_show/id_XMjYyMzEyNA%3D%3D.html
名言警句:
1: 民主不是哪一个阶级的概念,而是整个人类几百年斗争才实现的。无产阶级民主不是一个空洞名词, 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国家者, 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者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 2、西方人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故以小人始,以君子终;中国人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 本位,故全都以君子始,以小人终! 3、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 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才是有生 命有价值的文明。
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同志生于1879年,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人,是二十 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同时和李大钊一 起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被人们称 为“南陈北李”。
简介: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 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字仲 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 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 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5年9月15日,创办《新青年》杂 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曾当选 为中央局书记,中共第二、第三届中 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1922年11月5 日,中共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大会,陈 独秀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1927 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停 职。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捕。 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享年63岁。
重要事迹:
•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1915年创办《新青 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 授。陈独秀和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在中国掀起轰轰烈烈 的新文化运动,推动新文学、新思想,推广白话文。他在 《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 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 暗”,掀起了一场批判封建礼教、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文化 运动。他把民主称为“德先生”,把科学叫做“赛先生”, 认定只有科学和民主才能救中国,在中国成了第一个举起 科学民主大旗的人,为中国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运动做出 重要贡献!
维新时期陈独秀传播理念初探——以《扬子江形势论略》为文本

维新时期陈独秀传播理念初探——以《扬子江形势论略》为
文本
陈长松
【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2)003
【摘要】1897年,陈独秀在乡试科场完成了“由选学妖孽到康、梁派”转变的心路历程.陈独秀决绝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1897年底刻印散发的《扬子江形势论略》一文正是这种“心理调适”的反映.此文反映出维新时期的陈独秀不仅具有积极主动的传播意识,而且具有强烈的知新主义的传播倾向以及明确的读者意识.由于种种原因,此文的传播效果是微弱的,但为其以后的报刊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陈独秀作为传媒人的生涯实际上可追溯至此.
【总页数】4页(P91-94)
【作者】陈长松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江苏淮阴22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6
【相关文献】
1.维新运动时期科学教育论略 [J], 曲铁华;佟雅囡
2.《扬子江形势论略》考 [J], 陈长松
3.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论略 [J], 吴爱萍
4.扬子江形势论略怀甯陈乾生众甫撰 [J], 陈独秀
5.陈独秀的第一篇著作—《扬子江形势论略》评介 [J], 张湘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析陈独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评析陈独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姚茜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陈独秀同志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领导运动、创办刊物、建组建党,有力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在革命初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陈独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不足。
今天,学习陈独秀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得与失,不失为我们思政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一条“捷径”,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经验教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陈独秀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5-0287-02作者简介:姚茜(1992-),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遥想当年,仅有13位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共一大,中途移至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紧急召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共产党人想要纪念自己的生日时,竟记不起具体在哪天召开,毛泽东同志约摸记得是仲夏之期,所以就将七月一日记为建党节。
这些历史都告诉我们一件事:中国共产党成立得不易!那么,在这样艰苦的历史条件下,是谁在积极地组织建党、传播马克思主义呢?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陈独秀。
陈独秀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先驱,和当时的进步人士一起,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组建共产党,解放民众思想,改造国民性。
一、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功绩(一)领导运动,为建党做思想准备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革命任务并未完成,国人依然倍受压迫。
鉴于此,陈独秀提出,解放国民首先应该解救国民性,强调对国民思想上的解救,高举“科学”与“民主”,发起新文化运动。
运动期间,《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社会进步人士从思想渊源、社会背景、社会发展等多个角度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没落,传播进步思想,解放民众的思想意识。
陈独秀是如何宣传“德”“赛”两位先生的

陈独秀是如何宣传“德”“赛”两位先生的1919年1月15日,中国人迎来了两位陌生人:德先生和赛先生。
这两位来自西洋的先生成为中国启蒙运动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他们对未来中国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几乎成了新文明理想的代名词。
德先生和赛先生实际上就是democracy和science,即民主与科学。
最先为国人介绍这两位先生的是陈独秀,他作为《新青年》的创始人,代表杂志慷慨激昂地宣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新思潮的两大理想,是现代文明的两大目标。
当时中国的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们,确信这两位可爱的外国先生可以救中国。
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深情召唤下,一些青年逐渐地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以至于突然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旧道德、旧文学的堡垒。
不久寻求民族解放和富国之路的一次壮举———五四运动如浩然江河奔腾而出。
德先生与赛先生《新青年》从创刊到1919年初时,逐渐像春雷初动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影响如日中天,以至于每期新刊一出版,在青年中就不胫而走,大家争相传阅、一睹为快。
为了吸引读者目光,夸张的笔法和过激的言词,这本是大众媒体惯用的伎俩,捻熟于报刊之道的陈独秀自然懂得。
《新青年》一路狂飙突进,向来都是把话说得非常激烈,语不惊人死不休,以骂人之声鸣锣开道。
例如陈独秀把纲常伦理骂得狗血喷头,把古文宗师一棒子打成“十八妖魔”。
钱玄同则更是彻底,造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咒语。
《新青年》有时故意将问题推向极致,话必说到十二分来警醒麻木的大众。
逐渐这颗思想巨石在死寂的现实激起了涟漪,自然遭到守旧势力强烈的反对。
比如黄侃曾戏谑胡适:胡先生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大名就不应叫“胡适”,而应改为“到哪里去”才对呀!前清遗老辜鸿铭对“改良”文学二字十分不满,讥之曰:“既良何改,难道要改良从娼?”面对着社会上各种保守势力的责难,在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代表《新青年》编辑部,写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坦然承认世人对于《新青年》“破坏礼教”等罪名的指责,但却把责任归到两位陌生的洋先生头上,“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摘要】陈独秀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新闻宣传思想特点及其表现:敢于反抗不合理的舆论、反映人民舆论、新闻要讲政治、提倡白话文,新闻宣传应有战斗风格等方面,对新闻宣传思想起到积极作用。
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成因:思想启蒙和早期的革命宣传、辛亥革命的失败、鼓吹舆论,西方民主思想等,对他以后从事报刊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他有关舆论、党报工作者的品格等方面的论述以及提倡白话文运动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在现代新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陈独秀宣传民主与科学特点表现成因白话文现代新闻思想AbstractChen duxiu in practice reflect the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dare against unreasonable public opinion, reflect people's opinion, news to tell politics, advocate vernacular, news propaganda aspects should be fighting style of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hen duxiu's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auses: thoughts enlightenment and early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the revolution of 1911 failure, public opinion, western democracy advocates to him later thought, etc., in the newspaper activities have laid a good ideological basis. H e ‘’party newspaper’’ w orkers about public opinion, such aspects about the character and advocate a movement from the enormous contribution, history of modern journalism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influence【Key words】Duxiu Chen Publicity Democracy and science Features Performance Causes Vernacular Thought of Modern News目录一、人物简介 (5)二、陈独秀新闻宣传思想的特点及其表现 (6)(一)敢于反抗不合理的舆论,反映人民舆论 (6)(二)新闻要讲政治 (6)(三)提倡白话文 (7)(四)新闻宣传应有战斗风格 (7)三、陈独秀新闻宣传思想的成因 (8)(一)思想启蒙和早期的革命宣传 (8)(二)辛亥革命的失败 (8)(三)鼓吹舆论 (8)(四)西方民主思想 (8)四、结论 (9)五、参考文献 (9)一、人物简介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896 年考中秀才,次年,又参加江南乡试落第。
陈独秀对乡试的落第毫不在意,他决心摒弃科举考试制度。
1897 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陈独秀开始接受近代新知识,对报刊在启迪民智方面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有了初步认识。
这为他以后从事报刊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1901年,清政府为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封建主义专制统治,不得不实行“新政”,开放“报禁”,国内革命派人士积极开展办报与宣传活动。
到1903年,“全国各报刊由温和而激烈,由改良而革命”。
1914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流亡日本,又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从事反袁宣传;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18年与李大钊合办《每周评论》,之后,他还参与创办《共产党》月刊、《劳动界》、《伙友》、《向导》周刊等报刊。
1929年11月因参加托派活动被开除出党。
1930年主编《无产者》,1931年创办《火花》和《热潮》等报刊宣传民主抗日。
陈独秀在这29年里创办或参与的报刊杂志有十种以上,从最初的反清反袁宣传,到打倒军阀和打倒帝国主义的宣传;从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发动思想文化革命,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形形色色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斗争,他在风云变幻的近现代中国引领时代舆论长达三十年,他创办的报刊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陈独秀虽然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但他的新闻宣传思想却没有吸收西方新闻理论的精髓,而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他在中国近现代新闻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他早期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是围绕让人民明白自己所拥有的权利这一主题展开的。
他在《人人都有直接议决权》、《法律与言论自由》等文章中,启蒙人们的民权意识,高举“民主”与“科学”两杆大旗,掀起反封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向着封建文化专制主义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进攻。
他在《法律与言论自由》一文中对法律与人民言论自由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十月革命以后,陈独秀思想发生巨大变化,开始逐步确立了自己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
在这种状况下,陈独秀将自己精心创办的《新青年》杂志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上海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机关刊物,为中共早期新闻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新青年》本着建立“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新时代新社会的目标大力宣传民主、自由学说,团结读者走向民主进步和科学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与组织的准备。
由于《新青年》是一份大型的综合月刊,每个月仅出版一次,周期较长,不便于密切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
为了中共政治宣传的需要,陈独秀又另外创办了报纸性的小型政治周报——《向导》。
陈独秀担任《向导》的首席撰稿人,亲自为该刊提名并撰写发刊词,也成为该刊写稿最多的作者和专栏作家。
《前锋》杂志第二期的封底曾经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处在军阀和外力压迫之下的中国人民,谁能引导他们向解放的路上走呢?只有马克思派陈独秀们所办《向导》周报。
”由此可见,《向导》周报的宗旨是引导苦难中的中国人民走向解放的;而陈独秀是《向导》周报的创造者,确信无疑。
他一生当中,创办和编辑了十余种报刊,写下一百多万字的报刊言论作品,实践了革命派报刊、民主自由派报刊和党报党刊等报刊理念,开创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报刊的先河。
对丰富中国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陈独秀新闻宣传思想的特点及其表现陈独秀是一名政治人物,但报刊救国却是其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受辛亥革命思想的影响,陈独秀开始了自己的办报活动,1903年——1919年十几年间,先后参与创办、编撰了上海《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东京《甲寅》月刊等革命报刊。
在此期间,他认定报刊具有广开风气、传播信息和通达学问、开启民智两大功能。
1915年到1919年,他先后创办并主编《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掀起反封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
他在一系列报刊舆论活动中所形成的报刊舆论思想,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他的新闻实践活动以及新闻思想,在借鉴现有的对陈独秀历史研究和新闻思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陈独秀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新闻宣传思想特点及其表现有哪几个方面?特点及其表现如下:(一)敢于反抗不合理的舆论,反映人民舆论陈独秀认为,舆论是群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因此是十分重要的,他在《国民日日报》的发刊词中即说:“将图国民之事业,不可不图国民之舆论”。
足以证明他对国民舆论是重视的,但他同时又指出,由于群众的心里是盲目的,所以舆论也是盲目的。
因此,舆论分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对两者要区分对待。
对于合理的舆论要加以利用,不合理的要加以反抗,而公然反抗不合理舆论的人更加难能可贵。
他在《反抗舆论的勇气》一文中这样写道:“古今来这种盲目的舆论,合理的固然成就过事功,不合理的也造过许多罪恶。
反抗舆论比造成舆论更重要而却更难。
投合群众心理或激起群众恐慌的几句话,往往可以造成力量强大的舆论,至于公然反抗舆论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然而社会的进步或救出社会的危险,都需要有大胆反抗舆论的人,因为盲目的舆论大半是不合理的。
此时中国的社会里正缺乏有公然大胆反抗舆论的勇气之人!”在军阀统治的黑暗社会下,陈独秀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敢于冲破一切盲从、迷信的世俗偏见,为读者再现一个民主、自由的宏伟蓝图。
其积极意义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正如陈独秀在《马尔萨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中所宣称的那样:“除了牵强,附会,迷信,世界上定没有万世师表的圣人,推诸万世而皆准的制度和包医百病的学说这三件东西。
”陈独秀用自己的新闻宣传实践,发扬了民主、科学、自由的伟大精神,成为五四时期反抗不合理舆论、开启民智的第一人。
陈独秀认为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其报刊舆论必须反映人民大众的疾苦,主张实际多数人的民主与幸福。
他此后一系列创立报刊的实践也正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付诸的努力。
他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宣称美国大总统威尔:“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原因就在于“他说的话很多,其中顶要紧的是两主义:第一不许各国拿强权来侵害他国的平等自由。
第二不许各国政府拿强权来侵害百姓的平等自由。
”而《每周评论》的发刊宗旨正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
而在《伙友》发刊词中,陈独秀先是肯定伙友是劳动者中的一员,继而指出《伙友》的发刊目的:“(一)诉说伙友们现在的苦恼。
(二)研究伙友们将来的职务。
”。
由此可见,陈独秀反映人民舆论、为人民办报的无产阶级新闻思想是得以进行实践了的。
(二)新闻要讲政治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有重要影响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一生曲折多变,是非功过兼而有之。
其政治思想的变化,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到无产阶级民主的思想的三个不同阶段。
陈独秀的新闻思想的政治观点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所有的新闻实践活动中透露一个观点:新闻要讲政治。
作为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的思想学说,在他的新闻实践中表现出来。
在1915 年的中国,面对思想领域严重的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以极大的勇气于9 月15 日创办了著名刊物——《新青年》,以介绍西方新思想,攻击中国旧思想为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