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浅析
伍尔芙《一个人的房间》读书报告——女性主义

《一间自己的房间》与女权主义之于现实社会蒋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英32班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表达出了对虽有改善但男性地位依然更高的社会的抱怨,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即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内容出发,联系实际,去发现分析不平等。
关键词:女性主义权利平等1、社会中的女性的定位“女人一直被用作镜子,把男人的外形以自然大小两倍的方式给照出来的似魔术而又令人愉快的力量。
”男人,把女人当做是反应场,按女人的反应给自己打分,所以在男人看来,女人是附属品。
女人,“为男人所赡养,又为男人所支配”,失去自主权和经济独立的女人与宠物在一定程度上并无差别,伍尔芙也认为强大的男权社会氛围使女性的自我自动的从女性身上消失了,潜移默化的被男性的价值标准异化了。
就如同当今社会大众不愿意给农民工祖国的空间来施展拳脚一样,而大多数农民工自己也不会去争取。
而没有地位的女人,在十九世纪没有机会写作是一定的。
2、在当时社会定位中所受到的不平等女性主义者争取女性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和就业权等等,这些正是当时社会女性所需要的,虽然一部分人并不知道她们需要。
从作者杜撰的朱迪斯的故事中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受教育权利和就业权利的缺失,而当一个人的想往被判决死刑,活下去的意义就变得虚无。
在作者的自述中,我们也能看出女性在就业方面职位的限制,报酬的不公。
作者尝试着把其原因归结于祖母、母亲没有足够的遗产给女儿,但社会也并没有给母系祖辈们挣到钱的能力和权利,甚至连拥有财富的权利都没有。
而女作家们使用假名(男子名)发表文章也充分的体现了女人们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3、女性在不公中的反抗力量简·奥斯丁被别人看到在写作确实会被耻笑,但她依旧反抗,用笔反抗;会有作者通过写作来愉悦自己,即使没有读者也会让思想飞;工作环境不理想,但女人们依然去工作,也会通过写作来挣钱,以示尊严;男性作家是主流,伍尔芙会从小说,意识流少人涉及的角度去开拓属于女人的天地……这些都是女人的反抗。
《达洛维夫人》中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达洛维夫人》中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是忠诚的女权主义卫道士,在她的作品中处处能够看到对女性意识觉醒的急切呼唤。
本文将通过《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分析伍尔芙女性思想的形成因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探析女主人公的生活模式与心理状态,从自然、战争、男性、社会以及婚姻观的角度来探讨女主人公的女性主义思想。
此外,本文还将归纳伍尔芙女性主义的创作方式,分析作家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性价值与意义。
关键字:达洛维夫人,伍尔芙,女性主义思想前言在西方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中,当更多人对女性的关怀还停留在浅薄的情感方面时,伍尔芙已经意识到同情与慰藉并不能真正的改善女性的生存现状,只有实现在物质、精神全方位上的独立才能真正的实现女权主义。
《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很典型的展示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不断的抗争、对现实的妥协。
在这部作品中伍尔芙创新地用意识流创作手法,选择上流社会中的女性作为描写对象,再现了男权社会给予女性的伤害。
伍尔芙借由作品中的多个女性形象积极的倡导全社会的女性都应该勇敢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倡导男女在社会中的平等。
让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不仅是对男女不平等的批判,最重要的是伍尔芙在文中给出了实现女权主义的方向——“保留自己的房间”。
即做一个完全独立的女性。
同时,西方女性主义的思想解放、自由权利的争取,我们从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可以得知,《古兰经》中有大量的篇幅主要讲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问题,也铺垫了女性地位在社会中将会不断地提高。
如果说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政府大力解放妇女权利的行为,成为了20世纪80至90年代妇女的地位起到了主导作用,那么,伊斯兰教则起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在叙利亚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之后,叙利亚的部分人民对西方的思想是持排斥态度的。
在他们看来西方的现代化以及世俗化,其展现的是个人主义以及功利主义。
尽管西方的世俗化受到了部分叙利亚人民的排斥,但正是接受世俗化的叙利亚人民推动了叙利亚妇女的解放,一个家庭为了追求利益而允许妇女外出工作,因而在对待妇女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旧有的思想,使妇女有了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而这要归功于20世纪80至90年代人们的思想的转变。
女人需要“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芙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2 0 世纪上半 叶 , 英 国著名女作家 、 男女平等思想的积极倡 导 者 弗吉尼亚 ・ 伍尔 芙围绕着妇 女与文学写 下了大量 的论文 和随 笔, 作为女权运动 的先驱 ,1 9 2 9年她发表 了长篇论文 《 一间 自己
的屋 子 》 。文 中作者揭示 了长期 以来处 于男权 中心社 会中的女性 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 ,要求女性 “ 成为 自己” ,并 为女性 争取独 立 自主和文学创作 的权 利。 二 、 女 性 作 家 的 写 作 条 件 2 . 1物质条件 伍尔芙指出 , 1 8世纪 以前欧洲妇 女要 想成 为一名作 家几乎是 不可能的 ,尽管 1 8世纪后期有所改观 ,但是妇女写作还是面临 着太多 的难题 。1 9世纪 , 许多英 国女作家被迫使用男性 笔名来减 轻社会压力 。女性作家在在其成长道路上有着数不 清的障碍 。她 指出 “ 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 钱 ,还要有一间 自己的 屋子” ,也就是说妇女写作应该具备与男人相 同的创作条件。这间 “ 屋子”指的是女作家的居住空间, 同时也象征着妇女的创作空间。
3 . 2双 性 同体
在《 一间 自己的屋子 》最后 一章 ,伍尔芙提出诗人 与小说家 的创作 心灵应该是雌雄同体的。如果身体 有两种性别 ,心灵也有 两种性 别 , 但 经常同住在一个身体里 。无论那是男性的身体还是 女性的身体 ,而最好的写作产生 于男人 ( 或女人 ) 允许体 内的两 性合作 的时候 。“ 如此我们每个人的心 中都会有两种势力 主宰 , 个男性 ,一个女性 ;在男人 的脑袋里 ,男人统御女人 ,而在女 人 的脑袋里 ,女人统御男人。最正常 、最适宜 的情况就是在这两
2 . 2生 活 经验
在小说 《 一间 自己的屋子 》中 ,伍尔芙假设 莎士比亚有个妹 妹, 虽然与其兄长一样天资聪慧 , 却 因遭受父权制 的压制而沦落 , 继而 白暴 自弃 ,庸碌无为 ,最后 自杀身亡 。另外 ,作者还 虚构了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代表作《奥兰多传》中反映的双性同体思想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代表作《奥兰多传》中反映的双性同体思想一、本文概述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女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以其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和深邃的文学洞察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的代表作《奥兰多传》不仅是一部跨越时空、性别和文化的传记体小说,更是她双性同体思想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深入剖析《奥兰多传》中所反映的双性同体思想,探讨这一思想在小说中的多维度展现,以及它对于理解伍尔夫女性主义观点的重要意义。
双性同体,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理论,强调个体内部男性和女性特质的共存与和谐。
在伍尔夫看来,双性同体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理想状态,也是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础。
在《奥兰多传》中,她通过主人公奥兰多的性别转变和人生经历,生动地诠释了双性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本文将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入手,逐一分析双性同体思想在《奥兰多传》中的具体体现。
我们还将结合伍尔夫的生平经历及其女性主义观点,探讨这一思想在她个人创作和文学理念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立场和双性同体思想,也能从中汲取启示,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性别平等和个人成长。
二、《奥兰多传》概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奥兰多传》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和深度哲学思考的小说。
该作品以主人公奥兰多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巧妙地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十六世纪的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到二十世纪的现代社会,展现了奥兰多身为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的生活体验。
奥兰多最初作为一个贵族青年出现,他热爱诗歌和冒险,对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
然而,在一次神秘的遭遇后,他被诅咒变成了一位女性,开始了另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人生旅程。
在小说中,伍尔夫通过奥兰多的双性人生,探讨了性别、社会角色和个体自由之间的复杂关系。
奥兰多在男性身份和女性身份之间的转换,不仅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也是对个体在社会中寻求自我认同和自由的象征。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刘静【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开山鼻祖。
她的女性主义博大精深,丰富内涵远远超过了女性主义理论本身发生、发展所涵盖的范畴。
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索并揭示弗吉尼亚.伍尔夫理论与创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系统地阐释、正确地理解和科学地评价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与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Virginia Woolf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founder of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Her feminism,rich and profound,is far beyond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contemporary feminism.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study Woolf's feminism from the Marxist viewpoint in order to form a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exact understanding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her theoretical assumption and writing practice.【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3)005【总页数】5页(P74-78)【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作者】刘静【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绥化152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74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现代主义的创始人、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在西方文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者的身份开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弗吉尼亚_伍尔芙的女性主义分析

创造,将现有的语句修改变形,使之适合她的思想的自 别可以转换的形象。在作品中,伍尔芙同本质论的性
然形态,使之既不压垮,也不歪曲她的思想”。在与贝内 别观念进行了争论,“奥兰多曾经一直是一个女人,奥
特、威尔斯等男性作家进行批评时,她认为“三个人当 兰多此刻是一个男人”。伍尔芙力图表明,虽然两性有
中最坏事的恐怕要数贝内特先生,因为他是遥遥领先 别,但是确实能够混合,而在现实中的每一个个体身
MASTERPIECES
/ 名 作 欣 赏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分析
⊙黄文娟[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长沙 410114]
摘 要:伍尔芙的女性主义创作体现出的是一种超越具体性别的人道关怀,其一系列作品中均蕴含着女性主义思 想。本文从创作手法中的女性美学、对女性文学话语的构建、女性文学传统的注重、对“双性同体”创作理想的实践四 个方面,阐述了伍尔芙女性主义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芙 女性主义 女性写作
的能工巧匠。他能把一本书弄得结构精致,技法严密, 上,性别常常是游移不定的,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
就是最苛刻的批评家也很难看出有什么漏洞破绽可以
三、结 语
招致蛀虫。窗框间甚至没有一处透风,墙板上简直不见
伍尔芙的女性主义兼顾了物质基础的变革和精神
缝隙”。“至于威尔斯先生,却未必能说他是过分喜欢使 素养的渗透,同时也包含着对女性独立的关怀和对社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小说纵横 93
是要消解语言中的男性成分,让女性身体发言。”这些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反映其他阶级和种族的女性主义。
观点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
进程。
3.对女性文学传统的注重 女性文学传统对伍尔芙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伍 尔芙女性主义创作的基点。伍尔芙曾经对17世纪到19 世纪的女性文学进行过研究,她认为女性文学的脉络 是一个有起有伏的不连续的过程。伍尔芙认为女性文 学的独特品质来自于女性写作的悠久历史,而在这其 中,女性写作先驱者的作用和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伍 尔芙的创作中,充分汲取了妇女文学传统的营养。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夫 使 得 人 们 开 始对 女性 有 一 种 全 新 树 立 一 个 新 的 榜样 .
、
方 面 要 求 社 会 满 足女 性 自我 空 间 扩 大 的需 求 , 在 客
观上 解 放 女 性 , 提 升 女 性 的 社会 地位 ; 另 一方 面 , 要 求
女 性 树 立 自我 意 识 , 不 断 丰 富 自身 的社 会 阅历 和 科 学 知识 , 从 而 建 立起 一 整 套 女 性 自身 的价 值 理 念 。作 为
2
表 作 家之 一 。 旱在 2 O世 纪 初 , 伍 尔夫 就 在 自 己的作 品
中对 父权 制 、 男权 制 社 会 体 系进 行 了全 面 而 又 深 刻 的 观 点. 并 在 此基 础 上 形 成 自己独 特 的 文 学 风 格 , 从而
批 判 其 提 出 了以女 性 主 义视 角 来 审视 人 类 历 史 的 新 受 当时 时 代 的 影 响 而被 遮 蔽 : 她也 注 意 到 当时 女 性 自
的父 权 主 义 社 会仅 仅 以男 性 的 价 值 观 为评 判 标 准 , 忽 压 制 代的女性 . 这 是 一 个 由传 统 社会 向现 代 社 会 转 型 的特 视 了女 性 在 文 明社 会 进 程 中所 应 当 起 到 的作 用 , 殊 年 代 。 在 她 成长 的过 程 中 , 各 种 文 学 思 潮 和 文 学 流 了女 性 的社 会 地 位 。造 成 了女 性 的 社 会 经 济 地 位 低 派 不 断 涌 现 。 与此 同时 , 这 也是 一个 女 性 主 义 运 动 风 下 、 教 育程 度 低 下 , 最 终 导 致 她 们 的 不 正 常发 展 。 她 们 起 云 涌 的 时 代 。 这 位 站 在 风 云 变 幻 时 代 潮 头 的 女 作 被 迫 成 为 男 性 社会 的配 角 .被 迫 退 到 了历 史 的边 缘 。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目录摘要 (1)绪论 (3)第一章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概貌 (4)第一节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背景 (4)第二节女性主义的理论构建 (6)第二章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8)第一节《远航》——对爱情的自我意识 (8)第二节《达洛维夫人》——对婚姻的自我意识 (10)第三节《到灯塔去》——性别的自我意识 (12)第三章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阶段特征 (16)结语 (19)参考文献 (21)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20世纪英国文学领域的前卫开拓者之一,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更是西方女性主义潮流的先锋人物。
她的小说写作和女性主义广受关注,是国内外一致探究的热门课题。
伍尔夫特别关注女性在历史上的定位,在作品中塑造了各类女性人物,从中流露出不同的女性自我意识。
本文主要是基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作品和随笔,试图分析并梳理作品中女性形象表现出来的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女性主义观点,从而探寻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变化历程,指出其女性主义思想的超越性。
同时思考历经物转星移,女性又会怎样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陈述了本文选题的构思目的;第二部分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背景和女性主义思想的理论构建两方面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的样貌;第三部分分别从三部作品分析了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书写并从中挖掘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第四部分承接上述内容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精神的三次塑造以及女性主义思想的阶段特征;最后一部分为文章结语,是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的总结评价,从而对其思想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知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浅析
一、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之一,更是一位重要的女性主义小说家。
作为20世纪女性主义的先驱,她的女性意识贯穿于几乎每一部主要作品之中。
美国的玛丽·伊格尔顿认为:“从很大程度上讲,女性主义批评很难超越伍尔夫,她的思想预示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多元化。
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还是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进行的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均以她的思想为出发点。
”[1]本文力图从其女性主义思想来源和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分析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
二、女性主义思想来源
首先,弗吉尼亚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
父亲的渊博知识对年幼的弗吉尼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弗吉尼亚也是自幼在父亲的书房里博览群书,为日后文学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维多利亚时期父权制思想根深蒂固,重男轻女。
虽然弗吉尼亚天生聪慧,但父亲仍然只是将她的哥哥送到学校,而把她留在家中。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使她产生了对父权社会的不满和怨恨。
其次,由于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幼年时期,弗吉尼亚和姐姐都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的性侵犯。
关于这一点,伍尔芙在信函、日志和论文集中都有写到,她说:“一想起我的同母异父哥哥,我就羞耻得禁不住颤抖起来。
在我六岁的时候,他站在我身边,用手摸我的身体的下部。
”[2] 维多利亚时期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占主导地位,他们是家庭的支柱,可以任意支配家里的一切,包括家中的女性。
这段经历对于伍尔芙来说是屈辱,在后来她的作品《存在的瞬间》中。
她痛苦地回忆道:“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条不幸的小鱼与一只巨大而骚动的鲨鱼关在同一个水槽里。
”这样的经历更加使她产生对父权社会的厌恶,并使她成年后无法接受任何男性的性爱。
而和姐姐凡妮莎这种亲密的关系使她感觉到舒适,激发了她同性恋的倾向。
最后,1904年弗吉尼亚的父亲去世后,她和姐姐凡妮莎搬到了布鲁姆斯伯里。
后来以她们和几位朋友为中心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社团。
在这个社团里,其核心成员包括艺术批评家、传记作家、文学批评家、经济学家、哲学家、诗人等等。
他们经常聚会,谈论各种话题。
而伍尔芙作为主要记录人,自然而然结束了团体中的一些思想,其中追求妇女解放、追求男女平等等都是她女权注意思想的核心。
所以布鲁姆斯伯里社团的经历为伍尔芙日后成为一个具有洞察力、批判性的女权主义者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女权主义思想的体现
1.争取女性权利
在《女性的职业》演讲中,女性从事文学写作要克服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房中的天使”,另外一个是作为肉身的女性的真实经历。
伍尔芙将女性与传统观念的抗争,比喻成了与“天使的战斗”。
“房中的天使”以牺牲自己为乐,从来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传统教条让女性优雅、驯服、温柔、可爱。
女性总是束缚在传统的角色中,无法写出更加真实深刻的作品。
因为她们没有独立的空间,没有经济的独立,为了争取与男性公平对话的权利和在社会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女性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经济上的独立。
而房屋里的“天使”是女性必须杀死的,只有这样她们在能获得自由。
伍尔夫在《女人的职业》中写到,“所有这些,在房中的天使看来,都是女人不能自由而公开涉及到的;她们必须迷住别人,博得他人欢心,必须——直截了当地说——要想成功,就得说谎。
因而,只要我感到她翅膀的影子或她圣洁的光辉落在我的书卷上,就会抄起墨水瓶朝她砸去。
”
伍尔夫依靠自己的创造力打造了“一间自己的房间”,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经济状态,无需遵循男性的价值规范,服从于自己的心灵。
所以,只有当人们生活在一个基本标准的经济状态下,拥有自己经济的独立,自由才能够得到保证,女性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物质、精神空间,不再是游走在社会边缘的生存者,而是像男性一样是融入主流社会生产价值的创造者。
否则,被生存需要所奴役的人只能是生活的囚犯,精神的囚徒,永远不会有心灵的自由。
[3]
2.父权制导致战争
弗吉尼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而战争带给她的影响是深远的。
她痛恨战争,并且她认为是父权制导致了战争。
父权制社会下,人们参加战争,是因为男性认为战争能够体现他们男性主义的特征,能够体现他们心中的野心与抱负。
同时男性认为战争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还有财富,这样的占有欲、进攻欲能够促使他们挑起战争的可能性。
而这样的父权社会,不仅要求男性参加战争,更是让女性也承担其参加战争的责任。
男性出去打仗,而女性作为后备力量,需要给男性制备粮食、衣物等等。
弗吉尼亚认为,战争是男性带来的,评什么让女性承担。
1938年,弗吉尼亚的作品《三个旧金币》中,集中表达了对父权制的抵制和对未来妇女解放道路的设想。
“我们一个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不能与独裁者摆脱关系,而是要反抗要通过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来改变那个人。
男人的世界和女人的世界要联系起来,要打破父权制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
因为你们沉浸于公共世界的那些抽象的概念而忘了私人角色或者我们因集中与四人感情而忘了公共世界都意味着被毁灭的是我们。
”[4]
伍尔芙说:“作为女人,我没有祖国。
作为女人,我不需要祖国。
作为女人我的祖国就是整个世界。
”[5]伍尔芙彻底否定了父权制的价值观,明确提出了漠然态度的局外人的做法,她明确女性与战争无关。
而女性主义的目标就是要保证每个人享有在公正、平等、自由这几大原则下的各种权利。
3.女同性恋思想
正是在寻找女性文学传统的过程中,弗吉尼亚展开了描写女性之间关系的设想,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强调父权制的压抑性。
伍尔芙虽然没有承认过自己是一个同性恋,但是她很认真地研究过她和男人、女人在一起的不同感受。
基于她个人的经历,她在和男人的相处中,总是感觉到不自在、不舒服。
并且在和丈夫伦纳德的婚姻中始终相敬如宾。
因为幼年和姐姐都曾遭到同母异父哥哥的同性恋,在一定程度上和姐姐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弗吉尼亚对姐姐凡妮莎的依恋持续了一生。
在弗吉尼亚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这种被压抑的同性恋倾向。
在《达洛维夫人》中,女性唯一的出路就是结婚,而异性恋的婚姻对女性是一种从生理到意识上的束缚。
父权制异性恋压抑力量使女同性恋保持沉默。
女性在这种异性恋的婚姻中,得不到自我,身份卑微。
但是女性和女性在一起却不是这样。
《达洛维夫人》中的克拉丽莎和萨利,她们在一起可以谈论任何事情,一起分享生活,她们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并从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弗吉尼亚认为女人必须写出女人之间关系的真实状态。
而要写出这种真实,必须要诚实并忠实自己的内心感受,因为女性习惯隐藏和抑制自己内心的情感。
“你的手要牢固的举着你的火把。
尤其是,你必须照亮你本人的灵魂,以及你灵魂的深刻和浅薄、虚荣和宽容,并且说出你的美丽或你的平常姿态对你意味着什么。
四、结论
弗吉尼亚·伍尔芙作为20世纪女性主义的先驱,其女性主义思想对后人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弗吉尼亚的女性思想是与其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她对女性地位以及女性权利提高的渴望才会更加强烈。
她的作品大都反映出了其女性主义思想,要求抵抗父权制,争取女性平等权利,并解放女性的潜在生理意识。
参考文献:
[1]Mary Eagleton.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M]. New York: Longman Inc, 1991.
[2]易晓明,《有没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芙传》,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3]张敬华,Virginia Woolf:奏响了女性战斗的号角——读《女性的职业》,《时代文学》2009年03期
[4]《伍尔夫随笔全集》,p.1182,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三个旧金币》,《伍尔夫随笔全集》第四卷,第1141,北京,社会科学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