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知识归纳(2)全面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知识归纳(2)全面版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练一练
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
1. 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
2. 尝射于家圃
状语后置
3. 通计一舟,为பைடு நூலகம்五,
定语后置
4. 韩告急于齐
状语后置
5. 何以战
宾语前置 (介词的宾语前置)
翻译: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2. 子将安之? 3.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4. 开小门于大门之侧 5. 杀人以梃与刃
翻译: 1.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2.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象风一样无影亦无踪,还去争个什么?还去抱怨什么?还要烦恼什么?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一生真的没有多少时光,何必要和生活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呢。你在与不在,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你愁与不愁,生活都将要继续。时

文言文常考句式翻译

文言文常考句式翻译

一、判断句1.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原文:师说:“彼童子之才,吾无以教之。

”翻译:老师说:“那个小孩的才华,我无法教诲。

”二、被动句1. 原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难道我能知道他的年龄是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吗?2. 原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翻译:楚国人一把火,可惜化为焦土。

三、倒装句1. 原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翻译:因为他无礼于晋国,而且还背叛了楚国。

2. 原文: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翻译:生死也是大事,难道不痛苦吗?四、省略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五、宾语前置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总是忧愁。

”六、定语后置句1. 原文:吾友孟尝君,其人风流倜傥,才子也。

翻译:我的朋友孟尝君,他这个人风流倜傥,是个才子。

2. 原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翻译:他学习道理比我早。

七、状语后置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以上文言文常考句式及其翻译,仅为冰山一角。

学习文言文,还需深入研究,才能领悟其博大精深。

详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详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用以表达判断、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翻译时,一般将判断词“者”、“也”、“乃”、“即”等译为“是”、“就是”等。

例句:孔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二、省略句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指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的成分。

例句: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着。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指将句子中的成分颠倒过来。

翻译时,要将句子成分还原到正常语序。

1. 宾语前置例句:夫战,勇气也。

翻译:战斗,靠的是勇气。

2. 定语后置例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宫中的妇女和左右的人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

3. 状语后置例句:吾从而师之。

翻译:我跟从他,拜他为师。

四、被动句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表达被动的句式。

翻译时,一般用“被”、“受”等词语表示被动。

例句:孟子见梁惠王。

翻译:孟子见到梁惠王。

五、疑问句疑问句是文言文中表达疑问的句式。

翻译时,一般用“吗”、“呢”等疑问语气词。

例句:子曰:“何如?”翻译:孔子说:“怎么样?”六、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句式。

翻译时,要注意保留固定句式的特点。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总之,在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时,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中学)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详解(语文微课专题讲解教学课件)

(中学)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详解(语文微课专题讲解教学课件)

前作状语。

例: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于中庭步)
• 2、介词“以”加名词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谓 语后作后置状语。

例:具告以事。 (具以事告)
• 3、还有一种介词“乎”在补语位置时,在翻
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语文微课专题讲解教学课件)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 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 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四种情况:
例:亚父南向坐(亚父向南坐) 这里的方位词“南”,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
(语文微课专题讲解教学课件)
(二)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通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作 状语,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将介宾短语 后置作补语。
(语文微课专题讲解教学课件)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 1、用介词“于”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 类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3.“惟马首是瞻”( 惟瞻马首) 4、“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等成语(“唯图 利”,“惟从命”) 这种格式,“之” “是”是提宾的标志,翻译时需去 掉“之”或“是”。
(语文微课专题讲解教学课件)
宾语前置的第四种情况:
四、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译文:“张良
问道:‘大王您带了什么东西?’”(大王来操何) 2 .何陋之有?译文:“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有何陋之)
(语文微课专题讲解教学课件)
宾语前置的第三种情况:

最新整理最新整理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

最新整理最新整理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

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尝贻余核舟一三、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如:①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③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④覆之以掌(以掌覆之)四、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一)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的相应句式的语序如果有所不同时,翻译中要将文言语序移位。

这几种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是文言文固定说法,并非是什么倒装句,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学会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才将它当作理科公式一样,利用它来获取新知识罢了。

主谓倒装
如:
(1)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如果不交换顺序译为:“非常,你不聪明”,不符合现在阅读习惯。

此处倒装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部分“甚矣”但为了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只能损失这种强调意味了。

标准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
作用与分析同上。

译文: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
宾语前置
有四种常见情况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疑问代词,作与的宾语。

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起呢? B.大王来何操?
何,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

译文:大王来带着什么(东西)?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A.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余,第一人称代词,作欺的宾语。

译文:古时的人没有欺我。

B.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我,第一人称代词,作顾的宾语。

译文:没有人肯照顾我。

三、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
如: 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正常语序为:有何功哉?
译文:有什么用处呢? B.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正常语序为:求,无乃是尔过与?
译文: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 A.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 B.是以见效。

(《屈原列传》)
译文:因为这个被放逐。

定语后置
如: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高”修饰“庙堂”,即“高庙堂”;“远”修饰“江湖”,即“远江湖”。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以皆是也。

(《石钟山记》)“铿然有声”为定语,修饰中心语“石”
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
如:
(1)天下可运于掌。

(《齐桓晋文之事》)
“于掌”是“运”的状语
(2)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宾短语做“饰”的状语。

译文:(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