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三个品系斑马鱼的遗传多样性

合集下载

斑马鱼(Danio rerio)的资源管理:综述

斑马鱼(Danio rerio)的资源管理:综述

斑马鱼(Danio rerio)的资源管理:综述Christian Lawrence摘要斑马鱼最近成为了一个卓越的生物医学研究的模型的脊椎动物。

它作为人类疾病和发展的模型,这个同样令人喜欢的特征为它受欢迎做出了贡献;即繁殖力高,体积小,迅速的繁衍周期,在早期胚胎发育早期的光学透明性,也有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者长期致力于它的研究,包括动物行为,鱼类生理,水产毒理学。

尽管如此,严谨的饲养斑马鱼的技术还是不够发达。

虽然斑马鱼有一个相当大的身体,都和畜牧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个信息有许多不同的来源,而且它很少被应用到发展中国家的标准协议。

这项综述是尝试把可利用的与斑马鱼生物学和文化相关的科学资料整合到一个这项领域的概述,可以用于研究中的这个重要的动物模型的使用效率的改善。

这个综述还强调了在那些领域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目录1.简介2.斑马鱼的自然历史2.1 喜好的栖息地及分布2.2 繁殖和行为2.3 寿命2.4 食性3.斑马鱼文化3.1 水化学3.1.1 温度3.1.2 PH值3.1.3 硬度3.1.4 盐度3.1.5 溶氧3.1.6 含氮废物4.营养,食性和饲养方法4.1 营养需求4.2 食性4.3 饲养5.繁殖和养殖技术5.1 繁殖5.2 养殖技术5.3 产卵率6.幼体培育6.1 幼体生物学6.2 食性和营养6.3 水质6.4 生长率和存活率7.成体培育7.1 保持密度7.2 遗传育种计划8.总结致谢参考文献1.简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斑马鱼已成为一个研究遗传学和发展的重要的脊椎动物模型,近来,也包括人类疾病和筛查治疗药物。

大量的有利的性质,包括它体积小,快速的发展和繁殖速度,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光学透明性,比较容易的遗传选育和与人类相似的遗传特点,而且它将很有可能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刺激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它的基因组草案的进一步完善和令人振奋的用来做扩展研究的可利用的工具和方法。

鉴于斑马鱼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实验模型,伴随着的是它大量使用和相关培育设施的建立和维修的大额的经济耗费,在一定程度令人惊讶的是它的畜牧业不发达。

斑马鱼微卫星分子标记检测鲤鱼种间多态性

斑马鱼微卫星分子标记检测鲤鱼种间多态性

斑马鱼微卫星分子标记检测鲤鱼种间多态性全迎春;梁利群;孙效文;姚昆;雷清泉【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06(13)2【摘要】用6072对斑马鱼(Danio rerio)微卫星引物对黑龙江鲤(Cyprinus carpiohaemat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d)、荷包红鲤(Cyprinus carpio var.wuyuanensis)和柏氏鲤(Cyprinus pellegrini Tchang)进行种间遗传差异分析,共发现563个斑马鱼微卫星标记在鲤鱼种间表现出多态性.从中随机抽选25个标记,对斑马鱼和3种鲤鱼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使用Phylip3.63软件按照Nei氏标准遗传距离计算种间遗传距离,再用MEGA3.0软件绘制NJ系统发生树,并进行1 000次bootstrap检验系统树.结果显示,黑龙江鲤与荷包红鲤首先聚类,然后是柏氏鲤、斑马鱼.这些具有多态性的斑马鱼微卫星标记可用于鲤鱼种间种质鉴定,同时,借用模式生物斑马鱼的丰富遗传标记资源,增加同科的鲤鱼遗传连锁图谱上遗传标记的密度,必将对鲤鱼遗传育种进入分子育种时代起到促进作用.【总页数】5页(P300-304)【作者】全迎春;梁利群;孙效文;姚昆;雷清泉【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北方鱼类生物工程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0090;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北方鱼类生物工程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北方鱼类生物工程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东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相关文献】1.筛选与鲤鱼抗寒性状相关的微卫星分子标记 [J], 潘贤;梁利群;雷清泉2.借助斑马鱼EST数据库从鲤鱼微卫星序列中寻找蛋白编码基因 [J], 常玉梅;匡友谊;梁利群;鲁翠云;何建国;孙效文3.鲤鱼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 [J], 魏东旺;楼允东;孙效文;沈俊宝4.斑马鱼SSLP标记检测鲤鱼种间的遗传多态性 [J], 孙效文;梁利群5.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Ⅴ.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普通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优势的关系 [J], 崔国惠;倪中福;吴利民;李元清;孙其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4个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4个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4个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王婷婷;宋学宏;许爱国;张磊磊;孟祥雨;张红英【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4【摘要】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湖州(HZ)、澄湖(CH)、太湖(TH)和四川(SC)4个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研究.通过筛选12对引物,获得7对有效引物,在4个群体中共检测到2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约为3.14个.统计结果显示:(1)4个黄颡鱼群体的多态性指标处于中等水平,HZ、CH、TH和SC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25、0.369、0.433、0.406.(2)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各基因座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值为0.04,基因流(Nm)的均值为7.847;(3)4个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HZ和TH两个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0.985),CH和SC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最低(0.930).【总页数】5页(P41-45)【作者】王婷婷;宋学宏;许爱国;张磊磊;孟祥雨;张红英【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苏州市水产养殖场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127;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苏州市水产养殖场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相关文献】1.应用微卫星DNA标记进行边鸡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J], 白文林;尹荣焕;杨桂芹;赵素君;宫艳秋;罗光彬2.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长江流域长吻能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J], 王红莹;黄文清3.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一个日本锦鲤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J], 陈万光;崔智峰;董彬;王慧4.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东平湖黄颡鱼的遗传多样性 [J], 马洪雨;姜运良;郭金峰;岳永生5.三个黄颡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J], 郭金峰;王玉;马洪雨;岳永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中农大:斑马鱼养殖综述

华中农大:斑马鱼养殖综述

斑马鱼(Danio rerio)养殖综述Christian Lawrence布莱根妇女医院卡帕研究实验室马萨诸塞州美国收稿日期:2007年7月16日;改修日期:2007年8月24日;接受日期:2007年8月25日。

摘要:斑马鱼(Danio rerio)是脊椎动物研究的模式生物。

斑马鱼的优良性状有利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较强的繁殖力、短小的体型、繁殖周期短、胚胎早期光学透明性强等特性使得斑马鱼成为许多研究者研究其他项目青睐的对象,包括研究动物行为、鱼类生理机能和水产养殖毒性试验。

尽管如此,科学严谨的斑马鱼养殖技术还是很不发达。

尽管斑马鱼有很大的需求量,包括直接或者间接养殖。

斑马鱼的养殖缺乏应用养殖标准。

本文试图将已有的关于斑马鱼生物学和养殖的科学信息进行综述,可以用来提高这一重要的模型动物使用检索的效率。

本研究还强调了该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斑马鱼;Danio rerio;饲养;水产养殖;管理目录:1、引言 (2)2、斑马鱼自然生活史 (3)2.1、分布和栖息地 (3)2.2、生殖和行为 (3)2.3、寿命 (5)2.4、食物 (5)3、斑马鱼养殖 (5)3.1、水化学参数 (5)3.1.1、温度 (6)3.1.1、pH (6)3.1.3、硬度 (7)3.1.4、盐度 (7)3.1.5、溶解氧 (8)3.1.6、含氮废弃物 (8)4、营养、食物、投喂方式 (8)4.1、营养需求 (8)4.2、食物 (9)4.3、投喂 (11)5、繁殖和育种技术 (11)5.1、繁殖 (11)5.2、育种技术 (12)5.3、产卵效率 (13)6、幼鱼饲养 (13)6.1、幼鱼生物学 (13)6.2、食物和营养 (13)6.3、水质 (14)6.4、生长率和存活率 (15)7、成鱼培育 (15)7.1、放养密度 (15)7.2、遗传育种 (16)8、结语 (16)鸣谢 (16)参考文献 (16)1、引言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斑马鱼(Danio rerio)广泛作为遗传学和发育学研究的优良模式生物(Fishman,2001),最近斑马鱼还应用于的人类疾病和治疗药物筛选的研究当中(Penberthy et al.,2002;Sumanasa and Lin, 2004)。

水产生物微卫星标记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水产生物微卫星标记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水产生物微卫星标记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孙效文;张晓锋;赵莹莹;张研;贾智英;常玉梅;鲁翠云;梁利群【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08(15)4【摘要】微卫星标记的发展和利用极大地扩展了DNA分子标记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使探索生物性状遗传本质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本文简要介绍了微卫星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水产遗传与育种研究中的应用.首先回顾了微卫星克隆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水产生物微卫星标记及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水产生物微卫星序列的主要来源,并对微卫星标记与其他DNA分子标记在使用范围、难易程度等方面做了比较;其次探讨了微卫星标记在遗传连锁图谱的制备、性状分析及QTL定位、群体遗传学、进化遗传、种质鉴定与亲权分析、品种培育等6个研究领域的应用;本文还对几种DNA分子标记在操作上的难易程度、多态性程度、重复性与可比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同时还分别阐述了微卫星和其他DNA分子标记应用于水产生物研究中的适用性,并对微卫星标记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本文旨在为微卫星标记技术在水产生物中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总页数】15页(P689-703)【作者】孙效文;张晓锋;赵莹莹;张研;贾智英;常玉梅;鲁翠云;梁利群【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北方鱼类生物工程育种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北方鱼类生物工程育种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北方鱼类生物工程育种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北方鱼类生物工程育种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北方鱼类生物工程育种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北方鱼类生物工程育种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北方鱼类生物工程育种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北方鱼类生物工程育种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相关文献】1.微卫星标记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J], 肖蓉;黄生强;刘湘毅2.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科研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J], 李洁;梁前进;靳溪;王红芳3.微卫星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家兔研究中的应用 [J], 朱玉峰;王元占;杨培梁4.紫花苜蓿微卫星(SSR)标记技术在草学本科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J], 王小山; 王炳盛; 刘隆阳5.紫花苜蓿微卫星(SSR)标记技术在草学本科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J], 王小山; 王炳盛; 刘隆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卫星DNA标记及其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微卫星DNA标记及其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微卫星DNA标记及其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闫华超;司振书;李桂兰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
【年(卷),期】2007(17)3
【摘要】微卫星DNA作为第二代分子遗传标记是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种类多、分布广、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和杂合度的分子标记,由于其具有多态性检出率高、信
息含量大、共显性标记、实验操作简单、结果稳定可靠等优点,已经成为种群遗传
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分子遗传标记。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在鱼类的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物种遗传多样性的鉴定以及遗传基因连锁图谱的构建等方面已初步得到应用。

该文就微卫星技术的原理方法,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概况以及应
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综述。

为微卫星技术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总页数】3页(P83-85)
【关键词】微卫星DNA;遗传多样性;应用;鱼类
【作者】闫华超;司振书;李桂兰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聊城大学农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71;Q959
【相关文献】
1.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J], 徐莉;赵桂仿
2.微卫星DNA标记在川渝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J], 杨国锋;张家骅;赵有璋
3.微卫星DNA标记遗传多样性在家畜遗传育种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J], 张娜娜;王清义;王玉琴;王占彬
4.微卫星DNA标记在鱼类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J], 宋威;张芹;李桂玲
5.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在畜禽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J], 李馨;崔燕;杨隽;耿忠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长鳍鲤、锦鲤和龙凤鲤的遗传多样性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长鳍鲤、锦鲤和龙凤鲤的遗传多样性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长鳍鲤、锦鲤和龙凤鲤的遗传多样性孙莉;杨国梁;王军毅;吴婷婷;张海波;吴添文;陈国宏【期刊名称】《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年(卷),期】2009()3【摘要】利用20对微卫星标记对长鳍鲤、锦鲤和龙凤鲤3个鲤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3个群体在20个位点上分别检测到108、164、154个等位基因,各群体等位基因数2~16个不等,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496、5.695和5.606。

3个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69、0.806、0.801,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03、0.761和0.757,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64、0.803和0.799,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071。

结果说明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总页数】6页(P35-40)【关键词】长鳍鲤;锦鲤;龙凤鲤;微卫星;遗传多样性【作者】孙莉;杨国梁;王军毅;吴婷婷;张海波;吴添文;陈国宏【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省南太湖淡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相关文献】1.一个建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微卫星标记与经济性状相关性分析 [J], 李建林;李红霞;唐永凯;俞菊华2.利用16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镜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经济性状 [J], 徐浩;鲁翠云;孙效文3.利用16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镜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经济性状 [J], 徐浩;鲁翠云;孙效文;4.微卫星标记分析3个耐寒鲤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J], 桑滨;鲁翠云;李超;孙效文;李丹彤5.基于微卫星标记的拟鲤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J], 李可;马徐发;谢鹏;高萌;郭焱;谢从新;侯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卫星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研究方面的应用

微卫星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研究方面的应用

卫星 D A具 有 更 短 重 复 单 元 的 D A序 列 , 称 为 微 卫 星 N N 被 ( io tl ) 由于其是 几个 ( ~ ) 苷酸 为单 位 , 次 Me sei 。 r a le t 1 6 p核 b 多 串联 重复 N A序 列 , D 因此 又被 称 之 为 简单 重 复 序列 (i e s Sqec Rp t SR 、 eu e ee s S )简短 串联重 复 序列 (hnTne e n a, so adm R . p t sR) 简 单 序 列 长 度 多 态 性 (ip e ec L嚼 h es I 或 a, S l Sq ne e m e u Pl o h m SL )j om r i ,SP _。根据重复单 元 的构成 与分布 , 卫 星 y ps l 微 D A序列 被分为 3 N 种类 型 : 一 型 (u )复 合 型 (opud 单 pr 、 e c o ) m n 和间断型 ( tr t ) ieu e O由于微卫 星在基 因组 中含量 丰 富 、 n rp d 分 布均匀且具 有高度多态性 等优点 , 就发展 为一 种分 子标 很快 记技 术 , 在 自然种群 的许多研究 中得 到 了广泛应 用 。笔 者 并
重点 对微卫星标 记技 术在 水 产动 物遗 传 研究 中的应 用进 行
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 , 明长江流域铜鱼遗传多样性较 表
低, 长江 上游 圆 口铜鱼 遗传 多样 性较 高 , 未 出现种 群遗 传 均 分 化 , 示 SR标记对 圆 口铜 鱼群体 间遗传差 异 的检测更 且显 S 为灵敏 。杜博等 对 皱纹 盘鲍 和盘 鲍南 方养 殖 群体 遗 传 变 5 _ 异 的微 卫星分 析 , 发现皱纹盘 鲍和盘 鲍南 方养殖 群体 遗传 多 样 性较 高 , 有利 于遗 传选 育 , 与野 生群 体相 比等 位基 因有 但 所丧失 。陈红珊 等 应 用 微卫 星 标记 分 析 了 中华 白海 豚遗 J 传多样性 , 利用 4 微卫 星标记检 测 中华 白海豚 的多态 信息 个 含量 、 度 和 等 位 基 因数 。结 果 显 示 微 卫 星 座 位 P C 、 杂合 M2 P C 可用于 中华 白海豚 遗 传 多样性 水 平 的评 估 ; M4 中华 白海 豚 在所采用 的 4 个座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显示 的遗传多样 性程度不 高 。 22 基 因遗传 图谱构建 . 自 2 世纪 9 年代 初期 以来 , 卫 0 o 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三个品系斑马鱼的遗传多样性傅炳元;郑晓姿;余佳佳;邵晓雨;曹访;采克俊【摘要】利用4个斑马鱼微卫星分子标记,对3个品系(AB品系、LF品系、TU品系)的斑马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斑马鱼种水平的Shannon信息指数(Ⅰ)为0.5647,平均为0.4479,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830,平均为0.3033,表明斑马鱼品系内及品系间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斑马鱼品系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和基因流(Nm)分别为0.2081、1.9026,斑马鱼3个品系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1890.并以聚类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为基础,将3个品系斑马鱼分为2个支系:AB品系斑马鱼和TU品系斑马鱼为第1支系,LF品系斑马鱼为第2支系.【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4)002【总页数】6页(P31-36)【关键词】微卫星;遗传多样性;斑马鱼;品系【作者】傅炳元;郑晓姿;余佳佳;邵晓雨;曹访;采克俊【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959.4830 引言斑马鱼(Danio rerio)具有个体小易养殖、性成熟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体外受精和发育、胚胎透明等诸多优点,再加上斑马鱼基因组测序工程的完成和其基因与人类基因高度的相似性[1],使得斑马鱼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脊椎动物,并且广泛地用于发育生物学、遗传学、肿瘤学、药物学、毒理与环保等方面的研究.斑马鱼品系资源丰富,除了野生型品系之外,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3000多个斑马鱼突变品系和200多个转基因斑马鱼品系.这些品系资源对于利用斑马鱼开展各种科学研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斑马鱼品系的迅速增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品系混杂和不易鉴别的难题.因此,开展斑马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的研究,建立斑马鱼品系鉴别体系,对斑马鱼品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微卫星分子标记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2],按照孟德尔方式分离,呈共显性遗传,多态性丰富,稳定性较好,引物通用性强[3],操作简单,应用结果准确有效[4],其已被作为重要的分子遗传标记应用于品系资源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的评估中.目前,有人利用斑马鱼不同染色体上的3个微卫星位点对常用的4种近交系斑马鱼进行了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还有人利用5对斑马鱼STR引物和3对剑尾鱼STR引物对3个封闭群斑马鱼进行STR遗传检测.对不同品系斑马鱼进行STR分析的报道并不多见.本实验对斑马鱼的三个品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试图从分子水平上为斑马鱼品系确定和类型划分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为斑马鱼品系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并为进一步培育新的斑马鱼品系提供基础资料.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斑马鱼本实验所用的鱼为从上海燕雪热带鱼养殖厂购得的AB、TU、LF三个品系斑马鱼,其中AB品系为青色,体长4~5cm;TU品系为红色短鳍,体长3~4cm;LF品系为红色长鳍,体长3~4cm,各品系内斑马鱼日龄相近,并且各自的表型也相对一致.先将分多批购买的100条相同品系斑马鱼混养,再分别从各自品系中随机挑选出30条健康的斑马鱼作为实验材料.1.1.2 试剂蛋白酶k、rTaq、dNTP、DNA Marker、6×Loading buffer、10×PCR buffer、过硫酸铵、TEMED、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硝酸银等均购自Takara公司.1.1.3 引物根据魏杰等[5]和穆苑[6]报道,从多对微卫星引物序列中筛选出z9384、z4299、z7382和z20046四对斑马鱼微卫星引物,由上海Invitrogen公司合成.微卫星引物的序列及退火温度见表1.表1 4个微卫星引物序列及退火温度引物序列退火温度/℃z4299 F:AGGAATGCGCTATGGGACGA R:CACATCTGCCACTGAACCGG 58 z3782 F:AATTCTGGGGGGTAATTCTGGC R:AAGGGGGCTAAACCTTCAACTG 61z9384 F:CCGACTGGAGAAGACCTGAG R:AGCATAATCAGACAACCGGG 57 z20046 F:TTCAGGTTTAAGGTTATAAAAACGA R:AACCAATATGTCATGGCATCC 551.2 方法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挑取3个品系斑马鱼各30尾,解剖取得0.2g斑马鱼肌肉组织,用标准酚-氯仿、酒精沉淀的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将剪碎的肌肉加入6μL蛋白酶k,55℃保温12h以上,消化过夜;加等体积酚抽提1~2次;再用等体积酚∶氯仿∶异戊醇(25∶24∶1)抽提1次;预冷无水乙醇沉淀;最后用75%乙醇洗涤并干燥后加入TE溶解;置于4℃ 冰箱内保存备用.1.2.2 微卫星PCR扩增检测用所选的4对斑马鱼微卫星引物分别进行扩增.PCR扩增体系为25μL,其中10×PCR Buffer 2.5μL,10mM dNTPs 2μL,5U/μL Taq DNA聚合酶0.3μL,10μM 的上下游引物各1μL,DNA模板1μL,ddH2O17.2μL.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3min;94℃变性20s,58℃ 复性20s,72℃延伸40s,共进行35个循环,最后72℃下延伸7min.产物置于4℃ 冰箱内保存.PCR产物经15%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带,待凝胶晾干后进行拍照.1.2.3 数据处理及分析对各品系清晰的条带图谱进行比较,以矩阵形式将数据进行统计并运用POPGEN 32(version 1.32)软件计算得出Shannon指数(I)、Nei基因多样性(h),以及各品系间遗传相似度和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利用PIC_CALC小软件计算多态信息含量.用MEGA 4.0软件对标准遗传距离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1.2.3.1 多态信息含量(PIC )多态信息含量是表示微卫星DNA变异程度高低(微卫星座位多态性)的一个指标.式中Pi、Pj分别为群体中第i、j个等位基因频率,n为等位基因个数.高度多态性座位的PIC值大于0.5;低度多态性座位的PIC值小于0.25;中度多态性座位的PIC值在0.25和0.5之间.PIC和H都能反映群体内个体遗传变异的程度,数值高说明遗传变异就大,反之则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小[7].1.2.3.2 Shannon信息指数(I)I=-∑XiLnXi.其中,Xi为位点i在某一群体中的出现频率.以上分析采用POPGEN Version1.32软件进行统计,用AMOVA进行遗传变异方差分析,对以上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1.2.3.3 Nei基因多样性(H)H=1-∑X2i.1.2.3.4 遗传相似度和 Nei氏标准遗传距离(Nei’s genetic distance,Ds)式中:Ds为标准遗传距离,Xij、Yij为群体X、Y中第r个位点上第k个等位基因的频率,n为检测的位点数[8].2 结果与分析2.1 多态信息含量(PIC)多态信息含量(PIC)是在连锁分析中一个遗传标记多态性可提供的信息量的度量[9],在此也可表示为微卫星DNA变异程度的一个指标,反映微卫星多态性的高低.从表2可知,本实验研究的3个微卫星座位z3782、z4299、z9384在AB、LF、TU三个品系斑马鱼上所获得的平均多态信息的含量分别为0.2706、0.3425和0.2369.根据Bostein等提出的多态信息含量指标,0.2706和0.3425分别都落在(0.25、0.5)内,z3782和z4299为中度多态座位;而0.2369落在了(0、0.25)内,z9384为低度多态座位,即z3782和z9384微卫星座位能提供较合理的信息,z9384只能提供较少的信息.表2 3个微卫星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位点z3782 0.2706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中度多态位点z4299 0.3425 中度多态位点z9384 0.2369低度多态位点2.2 遗传多样性利用4个微卫星引物对斑马鱼3个品系共90个个体的DNA样本进行SSR分析,除了z20046只能扩增个别个体的DNA且条带模糊外,其余3个引物z4299、z3782、z9384的扩增产物在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均条带清晰(图1).数据计算得到的Shannon信息指数(I)及Nei基因多样性(H)见表3.图1 微卫星z3782的PCR扩增产物非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图谱表3 3个微卫星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品系样本数 Shannon信息指数(I)Nei基因多样性(H)0.1316 0.1152 AB 30 0.4818 0.3215 TU 30 0.5121 0.3478 LF 30 0.3498 0.2406种90 0.5647 0.3830平均*** 0.44790.3033 SD(标准误)***由表3可知,各品系的Shannon信息指数有一定差异,其中TU品系的Shannon信息指数最高,为0.5121;AB品系其次,为0.4818;LF品系最低,为0.3498.3个品系的I平均为0.4479,种水平的I为0.5647,Nei基因型多样性(H)种水平为0.3830,在3个品系中的大小顺序与I的大小顺序一致,其变化范围在0.2406到0.3478之间,平均水平为0.3033.由I和H都可解释斑马鱼在物种水平和各品系水平上均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2.3 遗传分化计算的基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系数(见表4),种群内的基因多样性为0.3033,品系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081.品系内基因多样性所占比例为0.7919,显示斑马鱼品系的变异大部分来自品系内,小部分存在品系间.由Gst所估算的基因流为1.9026.表4 斑马鱼的基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系数注:括号内的数据为标准误.数值种群内的基因多样性(Hs) 0.3033(0.0183)Nei基因多样性(H)1.9026种群总的基因多样性(Ht) 0.3830(0.0133)种群内基因多样性所占比例,Hs/Ht 0.7919遗传分化系数(Gst) 0.2801基因流Nm2.4 遗传距离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3个品系间的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的结果见表5.由表3可知,3个品系的平均遗传相似度为0.8316,平均遗传距离为0.1890.AB与TU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1128;LF与TU的遗传距离也较小,为0.1282;AB与LF 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3261.根据斑马鱼品系间的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对3个品系进行聚类,得到树状图(图2).表5 3个斑马鱼品系间的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品系0.8933 0.7218 TU 0.1128 *** 0.8796 LF 0.3261 0.1282 AB TU LF AB ******图2 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3个品系斑马鱼的UPGMA聚类图3 讨论3.1 遗传距离遗传多样性一般遗传多样性是指狭义上,即种内不同群体和个体间的遗传多态性程度[10].度量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常用指标有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本实验经过软件计算得到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AB品系分别为0.3215、0.4818;TU 品系分别为0.3478、0.5121;LF品系分别为0.2406、0.3498;种水平分别为0.3830、0.5647.由此得知斑马鱼的AB与TU品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处于同一水平,而LF品系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其他两者.这是LF品系在地域上有一定程度的隔离或保护,而AB和TU品系与其他品系间杂交现象严重,作为模式生物的斑马鱼在研究要求上将会为取材带来极大的麻烦,故应尽早建立纯系品种养殖基地,重视对纯系斑马鱼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魏杰等[5]采用STR引物扩增的方法分析不同种群在核酸水平上的异同,结果z20046群间差异显著(P<0.01)及z9384有群间差异(P<0.5).穆苑利用微卫星引物z4299和z3782对四个近交系斑马鱼进行了微卫星多态性研究,结果3个微卫星DNA具有稳定扩增效果在不同品系之间表现显著多态性[6].本实验采用前者的z20046、z9384、z4299和z3782共4对微卫星引物对斑马鱼AB、TU和LF进行扩增检测,结果是z20046扩增效果差,将其弃去.除去引物本身的缺陷,还可考虑到PCR条件是否成熟,其中退火温度尤为重要.PCR中降低退火温度可能增加扩增产量,但引物与模板间的错配现象也会增多,导致非特异性扩增上升[11].经过数据处理,3对引物即z4299、z3782和z9384在AB、LF、TU三个品系斑马鱼上所获得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2706、0.3425和0.2369.引物z4299和z3782都坐落在(0.25、0.5)内,均为中度多态座位,而z9384则坐落在(0、0.25)内,给出的信息更少,为低度多态座位.这与穆苑等[6]所得到的z4299和z3782有显著多态性的结果有所差异,而z9384体现的多态性和魏杰[5]的结果基本一致.3.2 品系间亲缘关系比较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是衡量群体间亲缘关系的重要指标[12].Crawford等[13]指出,若要保存尽量多的遗传多样性,必须有可靠的方法对品种间的遗传分化进行测定,利用微卫星标记的方法将其数据计算所得的遗传距离能够反映分化时间的长短,更能客观地反映本实验中品系间的遗传变异和分化.本实验计算所得结果如下:AB与TU品系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及遗传距离分别为0.8933、0.1128;AB与LF品系间分别为0.7218、0.3261;TU 和LF品系间分别为0.8796、0.1282.若个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大于0.5,则为一级亲缘关系;若遗传相似性指数在(0.25,0.5),则为二级亲缘关系.由图2可知,AB与TU品系的分化时间较早,两者与LF品系的分化时间较长.由遗传距离和聚类图可知,AB和TU品系聚为一类,再与LF品系聚到一起.AB与TU品系的遗传分化较小,但3个品系的遗传相似性指数都大于0.5,为一级亲缘关系.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3个品系来源于同一个野生祖先,而最早分化的是LF品系.而AB和TU品系的分化时间可能在同一时期,也可能是被人为诱变的同时期产物.这一想法与美国哈佛大学Wolfgang Driever博士的研究组对斑马鱼进行大规模化学诱变研究,到1996年他们共鉴定出约4000多种斑马鱼突变体,并将Tuebingen品系、AB品系、WIK品系作为研究主要品系不谋而合.而且,斑马鱼基因组计划的所用品系就是Tuebingen品系[1].3.3 微卫星分子标记微卫星作为一种分子遗传标记,拥有较高的个体特异性和可重复性,还能够提供丰富的多态位点及基因座位杂合度和纯合度的遗传信息[14],故而广泛地应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作图、品种鉴定和群体进化等诸多研究领域.利用微卫星标记也可以分析鱼类的遗传多样性,了解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程度,进行群体归类[15,16];还可以通过分析遗传结构、遗传距离等数据,筛选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如耐高温、耐盐性、繁殖力强、生长旺盛等).本实验利用微卫星标记对3个品系斑马鱼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区分了3个品系在遗传上的差别,进行聚类分析后,最终将其分成2个支系,此方法便捷,准确性高,可为后续更多的新的斑马鱼品系的鉴别和归类提供依据,也为斑马鱼品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孙智慧,贾顺姬,孟安明.斑马鱼:在生命科学中畅游[J].生命科学,2006,8:431~436.[2]徐莉,赵桂仿.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植物学报,2002,22:714~722.[3]张小谷,童金苟,熊邦喜.微卫星标记在鱼类遗传及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16:117~121.[4]储明星,王吉振,王爱国,等.小尾寒羊五个微卫星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J].遗传学报,2002,29:502~505.[5]魏杰,王洪,马丽颖,等.封闭群斑马鱼的STR遗传检测技术[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9,19:70~75.[6]穆苑,孙德明.四个近交系斑马鱼微卫星多态性研究[J].实验动物科学,2010,27:27~30.[7]乔利英,袁亚男.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样性的度量指标及影响因素[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1):107~111.[8]Nei M,Li W H.Mathematical model for study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terms of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79,76:5269~5273.[9]王长忠,李忠,梁宏伟,等.长江下游地区4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9,17:518~523.[10]李国庆,伍育源,秦志峰,等.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J].水产科学,2004,23:42~44.[11]黄银花,胡晓湘,徐慰倬,等.影响多重PCR扩增效果的因素[J].遗传,2003,25:65~68.[12]陈万光,王慧.2个锦鲤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J].水生态学杂志,2009,2(1):45~48.[13]Crawford A M,Little Pohn R P.The use of DNA marker in deciding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in sheep and other live stock[J].Animal Genetic Resources Information,1998,23:2~26.[14]Desvignes J F,Laroche J,Durand J D.Genetic variability in reared stocks of common Carp(Cyprinus carpio L)based on allozymes and microsatellites[J].Aquaculture,2001,194:291~301.[15]董秋芬,刘楚吾,郭昱嵩,等.9种石斑鱼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微卫星分析[J].遗传,2007,7:837~843.[16]刘臻,鲁双庆,匡刚桥,等.湘江野鲤养殖群体和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7,7:1074~10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