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鱼类分子系统学研究前沿课

鱼类分子系统学研究摘要:鱼类的进化地位非常重要,鱼类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是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一环。
鱼类系统进化的方法有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及形态学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分子系统学的相关研究,根据多年来的研究详细介绍与总结了主要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包括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基于细胞色素b片段序列分析系统进化的方法,短散在核重复序列SINEs在鱼类系统进化的研究及鱼类微卫星标记的应用等,并对分子系统学在鱼类系统进化中的作用及前途做了展望。
关键字:鱼类;分子系统学;线粒体全基因组;细胞色素b;SINEs;微卫星;前言现代鱼类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种类型的水域中,是现存数量最多、动物进化研究中最重要的脊椎动物。
它们是数量最多的脊椎动物,其次颌的产生是脊椎动物发生巨大的变化,到末期,鱼类的登陆更为脊椎动物的进化开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这也只是鱼类突出的一部分。
从整个鱼类进化的系统树上来看,仅仅是很小的分支,也是适应现代生活环境最成功的类群。
在大约五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的地层中,就发现了鱼类化石。
系统发育(phylogeny)也称系统发展,是与个体发育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某一个类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大类群有大类群的发展史,小类群有小类群的发展史,从大的方面看,如果研究整个植物界的发生与发展,便称之为植物界的系统发育。
系统发育学研究的是进化关系,系统发育分析就是要推断或者评估这些进化关系。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所推断出来的进化关系一般用分枝图表(进化树)来描述,这个进化树就描述了同一谱系的进化关系,包括了分子进化(基因树)、物种进化以及分子进化和物种进化的综合。
1分子系统学(molecular systematics)概述1.1分子系统学定义及原理分子系统学[1]是新近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前沿学科,它以分子生物学、系统学、遗传学、分类学和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为研究手段,具有很强的交叉性。
大刺鳅(Mastacembelusarmatus)微卫星标记开发及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摘要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隶属合鳃目(Symbranchiformes)、刺鳅科(Mastacembelidae)、刺鳅属(Mastacembelus),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我国南部各水系的重要的经济鱼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为过度捕捞和生存条件恶化等原因,促使大刺鳅野生资源下降,因此,保护大刺鳅的野生资源迫在眉睫。
物种的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是其适应环境和保持演化潜力的基础,目前有关大刺鳅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不同水系的大刺鳅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卫星标记(microsatellite marker)和EPIC(exon-primed intron-crossing)分子标记,对大刺鳅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genetic structure)进行研究,为其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PIMA(PCR isolation of microsatellite arrays)法和RAD-seq(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tags sequencing)法两种方法筛选了66对大刺鳅微卫星引物。
每对引物经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进行筛选。
PIMA法开发的6对引物中有4对为多态引物,平均等位基因数N A为2.333,平均期望杂合度H E和观测杂合度H O分别为0.272和0.13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234,有4个位点经校正后仍偏离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P<0.05)。
RAD-seq开发的60个位点中有30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其中有58个位点表现出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383,平均期望杂合度H E和观测杂合度H O分别为0.602和0.760,平均PIC值为0.537。
2.利用1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中国南部10个大刺鳅群体共283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标记技术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t e e的遗传多样性 , an ) os 为了解该珍稀物种 的遗传背景 提供 了基本资料 】 .刘萍等 (04 用微卫 星技术对 中 20 ) 国对虾( e e e e &n u 渤海湾群体 ( H) 辽 Fn r n u i m ) no a s e p B 、 东湾群体 (D) L 和海州湾群体 ( Z 的 3个野生群进 H ) 行7 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参数分析 , 结果表明, 渤海湾群 体和辽东湾群体之间遗传分化较弱, 海州湾群体与另 2个地理 群 间则 产生 了中等 程度 的分 化 J 云 国等 .刘
有利于野生种质资源的恢复、 保护 , 从而使水产动物健 康养殖 走上可持 续 发 展 的道 路. 目前 , 一些 常 用 的分
子标记 如 同工酶 、 FP和 微卫 星 等 , AL 已被 广泛 地 应 用
们 的遗传相 似度水平 差 不多 , 仅在 Sr9 仅 t 1标记 上 有 5
到水产动物系统发育、 遗传育种及疾病检测等领域的 研究 中.
关键词 : 分子标记 ; 水产动物 : 系统发育 ; 遗传育 种; 疾病检测
中图分 类号 : 8 Q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3- 7 (08 ¥- 2- 0 8 4920 )2 28 4 4 0 0 0
分 子标 记是 以个 体 间遗传 物质 内核 苷酸序 列变异 为基础的遗传标记 , 直接揭示来 自D A的变异. N 分子 标记技 术的发展对 动 物遗 传学 产 生 了革命 性 的 影 响 , 利用分 子标记可 以快 速直接 的观察 和探 究到整 个基 因
铲鲟微卫星引物对中华鲟的适用性研究

第26卷 第6期水生生物学报V ol.26,N o.6 2002年11月ACT A HY DROBI O LOGIC A SI NIC A N ov.,2002 铲鲟微卫星引物对中华鲟的适用性研究邵昭君 赵 娜 朱 滨 周发林 常剑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430072)摘要:将21对铲鲟(Scaphirhynchus platorynchus Rafinesque)的微卫星引物在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 G ray)基因组DNA上进行PCR扩增,14对(约占67%)引物得到了扩增产物,其中有10对(约占48%)表现为多态性,但只有2对(915%)引物S pl2100和S pl2168的多态性较高,且带型清晰,可直接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相关的研究。
此外,对具有特异性扩增,但有S tutter band现象的4对引物的部分可分离PCR产物进行了回收和测序,并对其中的3对引物的序列进行了重新设计,最后得到两对可应用于中华鲟的引物As2100和S pl2170b。
研究结果表明,对相近种的微卫星引物进行优化设计来获得一个物种的微卫星引物是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中华鲟;铲鲟;微卫星引物;引物重新设计中图分类号:59651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07(2002)0620577208在鲟鱼类微卫星的研究中,May等在湖鲟的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11个微卫星位点,并在6种鲟属鱼类和2种铲鲟属鱼类上进行了测试[1]。
随后,McQuown等又在铲鲟的3个亚基因组富集文库中选取172个克隆进行测序,对其中的113个序列进行了引物设计,最终得到108对特异性的微卫星引物,并分别在苍铲鲟(Scaphirhynchus albus F orbes& Richards on),高首鲟(Acipenser transmontanus Richards on),湖鲟(A1f ulvescens Rafinesque)和中吻鲟(A1medirostris Ayres)上进行了测试[2]。
微卫星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研究方面的应用

卫星 D A具 有 更 短 重 复 单 元 的 D A序 列 , 称 为 微 卫 星 N N 被 ( io tl ) 由于其是 几个 ( ~ ) 苷酸 为单 位 , 次 Me sei 。 r a le t 1 6 p核 b 多 串联 重复 N A序 列 , D 因此 又被 称 之 为 简单 重 复 序列 (i e s Sqec Rp t SR 、 eu e ee s S )简短 串联重 复 序列 (hnTne e n a, so adm R . p t sR) 简 单 序 列 长 度 多 态 性 (ip e ec L嚼 h es I 或 a, S l Sq ne e m e u Pl o h m SL )j om r i ,SP _。根据重复单 元 的构成 与分布 , 卫 星 y ps l 微 D A序列 被分为 3 N 种类 型 : 一 型 (u )复 合 型 (opud 单 pr 、 e c o ) m n 和间断型 ( tr t ) ieu e O由于微卫 星在基 因组 中含量 丰 富 、 n rp d 分 布均匀且具 有高度多态性 等优点 , 就发展 为一 种分 子标 很快 记技 术 , 在 自然种群 的许多研究 中得 到 了广泛应 用 。笔 者 并
重点 对微卫星标 记技 术在 水 产动 物遗 传 研究 中的应 用进 行
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 , 明长江流域铜鱼遗传多样性较 表
低, 长江 上游 圆 口铜鱼 遗传 多样 性较 高 , 未 出现种 群遗 传 均 分 化 , 示 SR标记对 圆 口铜 鱼群体 间遗传差 异 的检测更 且显 S 为灵敏 。杜博等 对 皱纹 盘鲍 和盘 鲍南 方养 殖 群体 遗 传 变 5 _ 异 的微 卫星分 析 , 发现皱纹盘 鲍和盘 鲍南 方养殖 群体 遗传 多 样 性较 高 , 有利 于遗 传选 育 , 与野 生群 体相 比等 位基 因有 但 所丧失 。陈红珊 等 应 用 微卫 星 标记 分 析 了 中华 白海 豚遗 J 传多样性 , 利用 4 微卫 星标记检 测 中华 白海豚 的多态 信息 个 含量 、 度 和 等 位 基 因数 。结 果 显 示 微 卫 星 座 位 P C 、 杂合 M2 P C 可用于 中华 白海豚 遗 传 多样性 水 平 的评 估 ; M4 中华 白海 豚 在所采用 的 4 个座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显示 的遗传多样 性程度不 高 。 22 基 因遗传 图谱构建 . 自 2 世纪 9 年代 初期 以来 , 卫 0 o 微
蟹类微卫星DNA标记的筛选及其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蟹类微卫星DNA标记的筛选及其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刘萍;宋来鹏;李健;刘振辉【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038)005【摘要】微卫星DNA标记是近年来最受研究者青睐的分子标记之一.由于其具有高度多态性、共显性遗传、基因组中含量丰富且随机分布等特点,已被应用于种群分化研究、亲缘分析、基因连锁分析、进化以及生态学研究等许多领域.近年来,蟹类微卫星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文中对蟹类微卫星分离方法、引物设计、遗传学特性以及在种群遗传、家系分析、遗传多样性评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微卫星分析中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结巴"带(stutter bands)和上游等位基因"扩增丢失"现象(upper allelic dropout)的产生原因以及对微卫星基因型判读带来的影响.【总页数】7页(P712-718)【作者】刘萍;宋来鹏;李健;刘振辉【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Q343【相关文献】1.微卫星筛选及其在对虾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J], 张留所;相建海2.微卫星DNA标记开发技术进展及其在经济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J], 王娟娟;赵明;韩雨威;吴蒙蒙;刘瑞振;沈超;祁哲晨3.应用微卫星DNA标记对Wistar和SD大鼠封闭群的遗传学研究 [J], 商海涛;魏泓;岳秉飞;徐平4.蟹类育苗中亲体消毒药物的筛选与应用研究 [J], 袁思平;戴海平;吴仲宁;蔡惠凤;薛聪顺;王小波5.海洋贝类微卫星DNA标记的开发及其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J], 李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NA分子标记及其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用和推广。 所以 , 一般 R L 分析中所使用的探针 芯 片分 析技术 。 FP l A L 标 记 _ 3 FP 是随机克隆的与被检测物具有一定同源性的单拷 A L ( m li rg n e g oy r F P A pie Fame tL nt P l - fd h mo 贝或低 拷 贝基 因组 片段 或 c N D A片段 。 pi ) hs 即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m 它是 19 年 由荷 93 12 R P 标记 . AD
路。当前 ,F P R P A L R L 、A D、 F P和微卫星 D A等分 靠性 , N 因为它由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特定位点产生 , 子标记技术 ,已被广泛地应用到水产动物遗传育 无表型效应 , 其检测不受外界条件 、 性别及发育阶 种、 疾病检测及 系统发育领域 的研究中。 段的影响 ; 第二 , 起源于基因组 D A的 自然变异 , N 1 分 子标 记概 述 依据 D A上 丰富 的碱基变异不需任何诱 变剂处 N 分子标记是 以个体间生物的大分子 ,尤其是 理 ; 第三 , 多样性 , 通过酶切反应来反 映 D A水平 N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一D A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 上所有差异 , N 因而在数量上无任何 限制 ; 四 , 第 等 础的遗传标记。其发展对动物遗传学产生了革命 位基因间是共显性的。非等位基 因间不存在上位
R P R no l A pie oy rhcD A) 兰 K yee 司 的 Zba A D( admy m li Pl p i N fd mo egn 公 aeu和 V s 明的一种标 o发
即随机扩增多态性 D A N 。它是 2 0世纪 9 年代 , O 由 Wii s等发现的一种分子标记。它是 以聚合 la lm 酶链 反应(C ) P R技术 为基础 的 , 以样 品 D A为模 N 板 ,以一个人工合成的碱基顺序随机排列 的寡核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与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与应用摘要: 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对水产动物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如PCR技术、转基因技术、DNA指纹图谱技术、核酸杂交技术等,在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增强水产动物的抗病力、培育优良品种及生产新品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其在水产养殖中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PCR;DNA指纹图谱;转基因;核酸杂交;水产动物水产业是目前中国大农业中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我国的水产品总产量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水产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成了制约其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因素。
要彻底摆脱水产技术与生产的不平衡性,大力发展水产业的高新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近年来生命科学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
目前,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鉴定以及人类疾病诊断与治疗等领域。
近些年,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步涉入水产领域,并体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它对解决水产业的技术难题、开创新的领域、改造产业的传统模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国家都在大力研发与水产业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着力于开发新的优良养殖种类、培育高产抗逆的良种以及探寻检测和防治病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
因此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水产养殖品种的改良和疾病的预防很有发展潜力。
现就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作简要介绍。
1 PCR技术的应用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以待扩增为目的DNA的两条链为模板,由一对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为引物所介导,通过DNA聚合酶酶促反应,快速扩增特异DNA序列。
PCR出现的时间虽短,但它却迅速而广泛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各个领域。
目前,PCR技术逐渐应用于水产养殖领域,如吴中华等(1998)利用PCR技术成功的对中国对虾的病毒进行了检测;庞耀珊等(2004)利用二温式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 n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T-PCR)技术进行了对虾桃拉病毒(taurasyn dromevirus,TSV)的研究,显示了RT-PCR在TSV临床检测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黎玉元姚一彬孙念
来源:《湖南饲料》 2013年第2期
黎玉元姚一彬孙念
(湖南农业大学水生生物学实验室长沙410128)
摘要:微卫星分子标记与普通分子标记相比,它具有更多的优点,因其重复性好,多态性高,含量丰富且呈共显性遗传的特点,已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分子标记之一,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对微卫星的形成机理、特点,以及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卫星标记:水产动物:应用
微卫星(Micro-satellite)是一种比小卫星DNA具有更短重复单元的DNA序列,它是由少数几个核苷酸(多数为2-4个)为单位多次串联重复的DNA序列,因此又被称之为简单重复序列(SingleSequence Repeats,SSR)、简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Tandem Repeats,STR)或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SSLP)。
在对微卫星的构成与分布的研究中发现重复单元的构成与分布是不一致的,因此可以将微卫星DNA序列分为3种类型:间断型(interrupted)、单一型(pure)和复合型(compound),由于微卫星具有诸多优点,因此很快就发展为一种新兴的分子标记技术,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1 微卫星形成的机理
关于微卫星形成的机理存在着多种说法,其中主流说法有两种:第一种形成机理是DNA聚合酶滑动,在一个或多个重复单位未配对的构型中,DNA复制期间模板链和新生链瞬间分离,如果由不配对的重复序列引起的变性不断修复,则导致一个或多个重复单位的增加或丢失:第二种形成机理是DNA重组过程中,由于与不同DNA分子简单重复单位,以错位排列的构型配对和发生遗传变换导致重复单位的增加或减少。
2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特点
微卫星分子标记是一种中性”标记,受生物发育时期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小,所以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生物之间的本质差异及种群结构和进化历史,微卫星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标记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2.1 分析操作简单易行
因为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了单位点DNA指纹技术,所以它使取样的范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同时也相应地减轻了取样工作的困难和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再加上它具有检测容易、方便,重复性较好的特点,因而使其应用更加大众化。
2.2丰富的多态性
在同一物种的不同基因型间微卫星(Micro -satellite)的重复数差别很大,具有十分丰富的多态性微卫星分析可以精确到分辨率仅一个碱基对的差异且等位基因扩增出的条带易于识别
和分析。
Ratu Siti Aliah等利用微卫星位点对野生型鲤鱼扩增得到的结果比K.Sumantadinata等用蛋白基因位点扩增出的基因多态性高得多。
Panaud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微卫星重复次数的多少与多态性不相关。
Smulders研究发现重复次数较少的微卫星,仅能在种
间产生多态性。
2.3样品需要量极少
在所有的样品分析方法中,微卫星分析使用的样品量是最少的,使得用非损伤取样法获得
样品成为可能,例如在水产动物的黏液、精液、粪便中都能获得微卫星位点。
2.4引物的通用性
在不同物种间微卫星位点具有保守性,这就导致了微卫星最大的优点即引物的通用性,例
如在一种鲸鱼基因库中确认的微卫星位点引物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其它相关物种中。
Zardoya等
通过用微卫星引物测试鲶鱼的微卫星位点的保守性来证明绝大多数引物能够对同一科的不同种
进行扩增,即微卫星引物具有通用性。
3微卫星标记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3.1 制作DNA指纹图
近20年来,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微卫星作为第二代分子遗传标记在DNA
指纹图制作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夏军红从其它鲸类中筛选出14个微卫星标记,对天鹅洲保护区内捕获的所有江豚的样本进行了指纹分析,确定了4个多态性水平高、扩增效果非常稳定
的微卫星标记,初步构建了保护区江豚群体内每个个体的特征DNA指纹图谱,并能准确识别保
护区所有江豚个体。
白东清等利用人源微卫星分子探针对花鲢进行DNA指纹的初步研究。
刘占
江等[21]对适合于鲶鱼基因组研究的DNA指纹技术,进行了评估。
3.2物种遗传多样性检测及鉴定
因为系谱记录在育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物种濒危灭绝,遗传多样性骤减,致使物种多样性成为研究热点,所以有效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得以长足发展。
随着微卫星序列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表明,利用微卫星来检测和鉴定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有
其它分子标记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陈万光等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及检测一个日本锦鲤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发现此群
体存在明显杂合子丢失,需进一步完善养殖规划:张天时利用微卫星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
群体中的第1代和第6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群体内绝大部分的遗传多样性能够
检测到,说明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没有显著下降:杜博等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发
现皱纹盘鲍和盘鲍遗传多样性较高,有利于遗传选育,但相比野生群体,等位基因有所丧失:
陈金平等采用微卫星标记对中国东北部3个大麻哈鱼洄游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检测,发现
大麻哈鱼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表明其资源恢复前景乐观:袁希平等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
检测到长江流域铜鱼未出现种群遗传分化,且得到SSR标记对圆口铜鱼群体间遗传差异的检测
更为灵敏。
3.3基因遗传图谱构建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微卫星标记已经广泛应用于重要模式生物基因遗传图谱的绘制与构建,近几年来也在某些水产动物的连锁群的构建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李琪等采用PCR筛选技术和磁
珠杂交选择技术,从长牡蛎DNA选择片段文库中,获得含有微卫星序列的阳性克隆。
马海涛等
采用微卫星富集法与放射性同位素杂交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草鱼基因组中微卫星分子标记进行制
备及筛选,获得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基因组中存在的55个微卫星核心序列。
徐
鹏等以菌液为模版筛选到中国对虾31个微卫星DNA。
夏军红等利用生物素标记探针与磁珠富集
相结合的方法,对斑节对虾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进行分离及其序列分析的研究,筛选254个
随机挑选的克隆,获得了40个具有特异微卫星序列的阳性克隆,为进一步开展斑节对虾分子育种及资源评价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
3.4家养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差别
尹绍武等通过对海南近海点带石斑鱼野生和养殖群体微卫星多态分析,得出结论:点带石
斑鱼野生群体的杂合度与养殖群体的杂合度相当,而两者的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位点比例相等。
以上结论说明海南近海点带石斑鱼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种质资源都较好,这就为海南近海点带石斑鱼的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分子水平依据。
Allan等进行了遗
传分子实验,即:从一个鲤鱼基因组文库中分离3个微卫星位点,并据此设计引物,对nishikigoi的6个科和野生型鲤鱼进行基因分型。
家养品系在天然水系的繁殖行为及组成比例
可以通过家养群体与野生群体的特异的遗传标记来检测,这就可以防止天然基因库的遗传污染。
3.5 管理和保护濒危物种
在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方面,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为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由于生态
环境的破坏和恶化,许多物种已经或正在消失,还有一些物种由于长期用于人工引种、驯化和
杂交,其原产地和不同性系之间的界限用传统的方法很难确定。
如今人工繁育技术已经发展到
了分子水平,在人工繁育时为避免自我繁育的发生,通常需要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血亲鉴定。
M.A.Banks等用微卫星对冷水性大鳞大麻哈鱼(chinook salmon)在人工繁育和捕获育种过程
进行描述和管理,证明微卫星在管理和保护濒危物种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袁慧等用磁珠富
集法构建了易危物种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AC重复和GATA重复的微卫星富集文库,获得
的20个岩原鲤微卫星座位可以用于岩原鲤及近缘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等的进一步研究。
郑劲松等[35]通过对种群数量骤减的长江江豚微卫星DNA分离进行初步研究,获得了长
江江豚的第一批物种特异性微卫星座位及其扩增引物,这些微卫星标记将在后续的保护遗传学
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4结语与展望
由于微卫星分子标记具有在基因组中广泛而随机分布、检测简便、可重复性好、引物通用性、多态性高等优点,使得其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分子标记之一。
我们研究
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目的是利用先进的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在DNA分子水平上鉴别不同的遗传
差异,为水产养殖业和天然水域渔业管理及资源保护服务。
微卫星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远远不
止本文所介绍的这些,它还广泛应用于基因定位、进化研究、发育研究、遗传疾病诊断等许多
领域。
虽然近20年来我们对微卫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当代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水产研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是一门富有研究前景的分子标记技术,它
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财力、人力、物力对其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