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遗传学中微卫星DNA标记的应用-分子生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合集下载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_徐莉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_徐莉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3):714—722Acta Bot.Boreal.-Occident.Sin.文章编号:1000-4025(2002)03-0714-09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①徐 莉,赵桂仿(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710069)摘 要:微卫星DN A的高突变率、中性、共显性及其在真核基因组中的普遍性,使其成为居群遗传学研究、种质资源鉴定、亲缘关系分析和图谱构建的优越的分子标记。

本研究系统介绍了微卫星DN A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并对微卫星DN A标记技术应用的遗传学机理和一般方法进行了扼要的阐述。

另外,本研究还探讨了微卫星DN A标记技术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卫星DN A;微卫星DN A标记;遗传多样性中图分类号:Q946.33 文献标识码:AMicrosatellite DNA marker and its applicationin genetic diversity researchXU Li,ZHAO Gui-fang(Colleg e of Life Science,Nor thw est University,Xi an710069,China)Abstract:Beca use of its hy pe rva ria bility,neutra lity,co-do minance and ubiquity in eukary otic g eno mes, micr osatellite DN A is becoming pr efer red mo lecula r mar ker for po pulatio n g enetic studies,a s w ell a s fo r strain identification,kinship analy sis,and mapping pur po se.Th e paper presents th e structural and func-tio na l charac teristics o f micro sa telli te DN A sy stema tically,and show s the genetic mecha nism fo r applica-tio n of micr osatellite DN A mar ker and its gener al me tho ds.It is also discussed that micro sa tellite DN A mar ker is utilized in ge netic div ersity r esea rch now aday s and its develo pment in the futur e.Key words:micr osatellite DN A;mic rosatellite DN A mar ker;g enetic div ersity物种的灭绝,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瓦解,使生物多样性研究成为目前的一个热点。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全面的概述。

DNA分子标记技术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工具,已经在生物学研究、遗传育种、疾病诊断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首先介绍了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类型,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等。

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这些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基因克隆、基因定位、遗传图谱构建、物种亲缘关系分析、基因表达和调控研究等。

本文还讨论了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实践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如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结合、大数据分析的利用以及生物信息学的进一步发展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平台,以促进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二、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类型DNA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直接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技术,其基本原理在于利用DNA分子在基因组中存在的丰富的多态性,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将这些多态性转化为可识别的遗传信息,从而实现对生物个体或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精确分析。

这种技术以其高度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多态性,在生物学研究、遗传育种、种质鉴定、基因定位、分子育种、疾病诊断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基于DNA-DNA杂交的分子标记技术:这类技术主要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DNA指纹技术。

它们通过比较不同个体或群体间DNA片段的杂交信号差异,揭示出基因组中的多态性。

这类标记具有稳定性高、共显性遗传等特点,但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基于PCR的分子标记技术: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基于PCR的分子标记技术应运而生。

这类技术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和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SCAR)等。

应用微卫星标DNA记对三个封闭群兔遗传分析

应用微卫星标DNA记对三个封闭群兔遗传分析
申幸 娇 , 岳 秉 飞
( 中 国食 品 药 品 检 定研 究 院 , 北 京 1 0 0 0 5 0 )
【 摘 要] 目的
检测 国内 E t 本大耳 白兔 、 青紫蓝兔 、 新 西兰 白兔 的遗传 背景及遗传结构 , 为 封闭群兔遗传 检
测 方 法 建 立 和 标 准 化 提 供 基 础 资 料 。 方 法 应 用 1 8个 微 卫 星 标 记 及 荧 光 标 记 一 半 自动 基 因 分 型 技 术 对 三 个 群 体 9 5个 个 体 进 行 H a r d y . We i n b e r g检 测 , 统 计 每 个 位 点 等 位 基 因频 率 、 杂合 度、 F值 、 遗 传 距 离 等 信 息 。 结 果 三 个 种
间分 化 明显 。个 别 位 点 偏 离 遗 传 平 衡 , 推 测 人 工 繁 育 过 程 中存 在 一 定 问 题 。
【 关键 词 】 日本 大 耳 白兔 ; 青紫蓝兔 ; 新 西 兰 白兔 ;封 闭群 ; 微 卫 星
【 中图分类号】R 3 3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6 7 1 - 7 8 5 6 ( 2 0 1 3 ) 0 9 - 0 0 1 2 — 0 7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7 8 5 6 .2 0 1 3 . 0 0 9 . 0 0 3
Ge ne t i c a na l y s i s o f t h r e e g r o u ps o f c l o s e d c l o l o n y r a bb i t s u s i n g
e x p e c t e d h e t e r o z y g o s i t y, t h e F— s t a t i s t i c v a l u e a n d t h e g e ne t i c d i s t a n c e we r e c o u nt e d. Re s u al t s I n t h r e e po pu l a t i o n s

微卫星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微卫星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微卫星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学科研中的一些新方法也随之兴起。

其中,微卫星(microsatellite)就是其中之一。

微卫星是DNA序列中的一种重复序列,长度在1-6bp之间,因为重复序列的数量很多,微卫星在某些物种中的数量可以达到成千上万。

微卫星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越来越被重视,成为研究物种遗传结构、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基因流动性的重要工具。

一、微卫星的优势与其他分子标记技术相比,微卫星具有以下优势:1、高变异性:微卫星是DNA上的多态性序列,比其他标记技术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或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具有更高的变异性。

微卫星的变异程度达到了每10-20个个体就有一个变异点的程度,因此微卫星能够良好的反映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种属内个体之间的差异。

2、复制简单:微卫星的复制是某些酶的嘌呤基连续重复所导致的,而重复本身又是由于DNA拷贝时酶的差异而导致的。

由于这种复制机制相对比较简单且具有高变异性,因此微卫星标记信息容易获取且普遍适用于各种不同物种的基因组研究。

3、高复杂度:许多物种中,微卫星起着网络化基因座的作用,并且能形成微卫星基因组层面的加合效应,在整个基因组层面表现很强的复杂度。

二、微卫星在种群遗传学的应用还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动性等多个方面。

1、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微卫星可以被用来研究自然界中物种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和繁殖策略,利用这个标记技术研究物种的遗传结构。

例如,微卫星可被用来研究澳洲袋鼠的个体基因组的遗传变异。

澳洲袋鼠借由基于微卫星之间的多态性来进行种群区分分析,分组的结果能够十分有效的体现出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以及遗传结构。

还有一项研究则是在英国白蚁中进行的,作者对微卫星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比较,表明微卫星基因座显示出了更高的跨年度变异,但较低的异构形式,以及和更准确的频率测定结果,从而对于暴露白蚁生态分布模式的研究具有更高的价值。

种群遗传学中微卫星DNA标记的应用-分子生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种群遗传学中微卫星DNA标记的应用-分子生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种群遗传学中微卫星DNA标记的应用-分子生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微卫星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一般由1~6个碱基组成重复片段,因为其种类多、分布广及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呈现高度的多态性、共显性,所以微卫星DNA标记已经成为种群遗传学中被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

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种群遗传学中微卫星DNA标记的应用的分子生物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微卫星DNA标记应用前景浅议摘要:微卫星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一般由1~6个碱基组成重复片段,因为其种类多、分布广及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呈现高度的多态性、共显性,所以微卫星DNA标记已经成为种群遗传学中被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

就微卫星的结构、功能及其形成机制方面在特定基因定位,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种群内亲缘关系界定、物种进化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微卫星;物种进化;基因图谱;亲子鉴定分子标记是以个体之间的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上遗传多态性的直接的反映。

微卫星标记是继RFLP、AFLP之后的一种新的遗传标记。

微卫星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保护遗传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估、种群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亲子鉴定等。

1 微卫星标记的发现20世纪70年代,生物科学家Litt[1]等在研究寄居蟹基因组DNA 时发现其基因组中存在许多不同碱基的重复序列。

在后续研究中,发现人、动物和酵母基因组中均存在大量类似的重复单元并于1988年将此重复序列作为新的遗传标记并应用于人类,创造出微卫星(Microsatellite)的名称。

2 微卫星的结构微卫星又称简单重复系列(Simple SequenceR e p e a t s,S S R)或简单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S h o r tTandem Repeat Polymorphism,STRP),这些位点由短的重复串联序列(1~6 bp)组成。

微卫星DNA

微卫星DNA

微卫星DNA微卫星DNA在种下分化及近缘种的鉴定中的应用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姚远M071105摘要:微卫星DNA标记作为一种多态性和稳定性高、重复性好、呈共显性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昆虫学的研究中。

本文介绍了微卫星DNA标记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并综述了近年来该技术在昆虫种群遗传结构及分化、近缘种的鉴定、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以及系统发生等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 微卫星DNA标记;多态性;分化;种群早在1974 年,Skinger在蟹的DNA 中发现了一类短串联重复序列TAGG。

随后人们在人、动物和酵母的基因组中都发现了大量的简单重复序列,因为其比小卫星(10~25bp)短,每个重复单位仅1~6bp,重复数10~20次,是头尾相连的串联重复序列,故称微卫星(microsatellite),又称为简单序列重复DNA(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重复类型有两种单核苷酸如A/T、C/G;四种二核苷酸重复AT/TA、AC/TG、AG/TC、CG/GC 以及三、四核苷酸重复类型等,但研究发现较多的为AC/TG,约占57%,其它类型较少。

而且根据微卫星核心序列排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完全(perfect),不完全(imperfect)和复合型(compound)微卫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DNA分子标记[1]。

目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数量可变的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VNTR)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 random amp 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mp 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微卫星标记(microsatellite marker)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和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ysm,SNP) 。

微卫星DNA标记在畜禽遗传选育中的应用

微卫星DNA标记在畜禽遗传选育中的应用

微卫星DNA标记在畜禽遗传选育中的应用摘要概述了微卫星DNA的结构、功能及形成机制,对其在分子标记方面的特点及在基因定位、基因图谱绘制、分析群体遗传结构、预测杂交优势等畜禽遗传选育方面的应用优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微卫星;分子标记;多样性;基因分析长期以来,对畜禽的遗传选育研究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始终受数量与环境影响,难以提高选育的效率和选育过程的预见性。

直到近年微卫星标记技术的出现,人类对畜禽品种遗传与选育的研究进度才明显加快。

微卫星标记在畜禽品种资源分类及遗传多态性评估和保存研究中,因为数量大、分布广且均匀、多态信息含量高、检测快速方便等优点,被公认为理想分子选择标记而在畜禽遗传选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1微卫星DNA的结构特点微卫星(microsatellite)一般以1~6个碱基为核心序列,首尾相连组成串联重复序列[1]。

这种序列存在于几乎所有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均匀分布于基因的间隔区和内含子、外显子和调控区(如启动子、增强子)。

在染色体上,除着丝粒及端粒区域外,其他区域也广泛散在分布有微卫星位点(Winter,1992)[2]。

微卫星是一种多态标记,本身却无位点特异性,为了解决不同实验室用不同方式所做图谱的合并、融合问题,Beckmann等(1990)在序列示踪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TS)的基础上提出以微卫星核心序列为中心,两侧各加上一段侧翼序列,这两段侧翼序列可以将包含于它中间的微卫星特异地定位于基因组的某一部位,构成可通过PCR技术从基因组中检测出来的序列示踪微卫星座位(Sequence Tagged Microsatellite Site,STMS)[3],微卫星DNA由其核心序列和两侧的侧翼序列构成,侧翼序列使某一微卫星特异定位在染色体的一定位置,核心序列重复数的不同是构成微卫星多态性的基础。

因DNA在复制和修复过程中碱基的滑动、错配或减数分裂过程中姊妹染色单体的不均等交换。

微卫星技术及其应用

微卫星技术及其应用
3.4 构建指纹图谱
基因组中各微卫星位点除重复数不同外,其碱基组成和结构是相似的,因此可以以微卫星的核心序列如(AC)n、(TG)n等作为多位点探针,在基因组中同时检测多个位点。由于不同个体、品种(系)或群体在被检测位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电泳及杂交,这些差异将表现为杂交带的有无,即产生微卫星DNA指纹图。B.Beyerman等通过DNA指纹印迹技术,利用简单重复序列(GATA)1和(GTG)5作探针,证实了大麦和甜菜DNA指纹印迹区带的显著差异。
2.3 通用性与保守性
微卫星DNA所在区域在生物的基因组中是比较保守的,某一物种的微卫星引物可在相关密切的物种中使用,这使得减少获取微卫星的工作量和加快比较基因组作图的工作进度成为可能。
2.4 共显性遗传
微卫星DNA呈孟德尔共显性遗传模式,可以区别纯合显性个体和杂合显性个体,这为遗传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供分析的信息。
1.微卫星DNA的特点及分类
微卫星DNA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主要表现在核苷酸重复单位数目的多态性和重复序列中核苷酸的替换多态性。一般认为,一个微卫星DNA核心序列重复数目越高,其等位基因数目也就越多,多态性就越丰富。微卫星DNA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能够稳定地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且等位基因间呈现共显性遗传。除此以外,微卫星标记还具有DNA用量少、反应速度快、操作简易、结果重复性好等特点。
3.6 分子标记辅有很大的潜力,它改变了从表型值推断基因型值的选择过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对于传统的表型选择来说,可以获得更大的遗传进展,尤其对于低遗传力性状、限制性状和后期表达的性状,能增大选择强度,缩短世代间隔,提高选择的准确性。Zhang等利用微卫星标记来预测产量和估计杂种优势。
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遗传学中微卫星DNA标记的应用-分子生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微卫星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一般由1~6个碱基组成重复片段,因为其种类多、分布广及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呈现高度的多态性、共显性,所以微卫星DNA标记已经成为种群遗传学中被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

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种群遗传学中微卫星DNA标记的应用的分子生物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微卫星DNA标记应用前景浅议
摘要:微卫星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一般由1~6个碱基组成重复片段,因为其种类多、分布广及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具有高度
的变异性呈现高度的多态性、共显性,所以微卫星DNA标记已经成为种群遗传学中被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

就微卫星的结构、功能及其形成机制方面在特定基因定位,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种群内亲缘关系界定、物种进化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微卫星;物种进化;基因图谱;亲子鉴定
分子标记是以个体之间的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上遗传多态性的直接的反映。

微卫星标记是继RFLP、AFLP之后的一种新的遗传标记。

微卫星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保护遗传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估、种群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亲子鉴定等。

1 微卫星标记的发现
20世纪70年代,生物科学家Litt[1]等在研究寄居蟹基因组DNA 时发现其基因组中存在许多不同碱基的重复序列。

在后续研究中,发现人、动物和酵母基因组中均存在大量类似的重复单元并于1988年将此重复序列作为新的遗传标记并应用于人类,创造出微卫星(Microsatellite)的名称。

2 微卫星的结构
微卫星又称简单重复系列(Simple SequenceR e p e a t s,S S R)或简单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S h o r tTandem Repeat Polymorphism,STRP),这些位点由短的重复串联序列(1~6 bp)组成。

这些微卫星序列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其重复次数以及重复程度在不同生物及个体之间呈现高度多态性。

依据微卫星核心序列的排列方式将微卫星分为3大类,完全重复(无间隔),不完全重复(间隔序列存在于重复单元中)和复合型(2个以上重复单元)。

3 微卫星的筛选
目前,获得微卫星DNA的方法有3种。

一是通过构建基因组文库,标记核心重复序列作为探针,与基因组文库进行杂交筛选,然后测序进而设计特异性引物等步骤;二是利用近缘物种DNA序列的同源关系,通过已知的微卫星引物跨种使用,进而筛选到适合新物种的微卫星DNA标记;三是利用高通量测序,构建文库,利用生物信息学知识进行大面积筛选。

目前,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全面展开,三大DNA数据库Genebank、EMBL、DDJB收录的数据越来越多,通过检索比对将更容易获取更多的微卫星标记。

4 微卫星的特点
微卫星DNA遵循孟德尔遗传,呈共显性,在基因组中分布广、多态性高,实验操作简单,结果稳定可靠等优点,有效克服了RAPD、
AFLP等标记的随机性,即不同位点但大小相同的等位基因,所以微卫星成为分析生物群体遗传结构与变异的理想分子标记。

微卫星呈现多态性,主要体现在其核心序列的重复数的多态性以及等位基因位点的多态性。

研究结果表明,微卫星重复单元重复次数越多,其等位基因的数目也越多。

微卫星的突变率较高,在不同物种及个体之间的相同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和不同位点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多态性。

微卫星DNA标记符合孟德尔遗传,遗传信息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并呈共显性,每个位点存在多个等位基因且具备较高的多态性,降低了自然选择对其的影响,且其结果稳定可靠。

一系列不同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据,可以显示遗传重组和基因型关系,进而推算种群间的遗传交流。

因此,微卫星DNA标记被广泛应用于物种进化和种群结构等方面。

5 微卫星的应用
5.1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微卫星呈现共显性,属于单位点遗传标记。

每个微卫星位点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具有较高的杂合度,对于自然选择的影响较小,因此微卫星标记非常适合研究种群变异。

England[2]等利用8个微卫星位点对黑尾果蝇群体进行检测,发现微卫星比同工酶具有更高的多态性。

Machugh[3]等利用25个微卫星位点对39个不同品系的欧洲牛进行分析,计算其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遗传图谱,图谱显示与已知的遗传背景接近。

微卫星NA标记,基于其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及杂合性,在分析种群间的遗传结构都表现了高度的有效性。

5.2 物种进化和系统发生
微卫星的多态性可以反映物种的进化历程,物种的分化速度及遗传距离,基于此推断物种的系统进化与演变。

Estoup[4]等利用7个微卫星引物对7个西方蜜蜂群(3个非洲、4个欧洲)进行分析,表明
西方蜜蜂是由3个亲缘较远的蜜蜂群进化而来。

而Franck[5]则利用8微卫星位点分析埃及蜜蜂,表明埃及蜜蜂来源于西方蜜蜂,进一步研究意大利和西西里蜜蜂之间的遗传差异,从而阐明了两者的起源与进化。

5.3 遗传多样性与物种资源保护
物种灭绝消失,其遗传信息也将随之而去,导致自然界的遗传多样性降低。

因此,遗传多样性与保护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微卫星成多态性,统计不同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和频率,进而分析物种种群的遗传结构,评估其遗传多样性;同时,计算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变异关系。

选择有效基因,并对有效基因在世代过程中的传递进行跟踪,有意识的进行选种,防止有效基因因为遗传票变而丢失,进而提出可靠合理的遗传保护措施[6].目前,针对濒危野生动物,应当建立个体遗传,有意识的制定繁殖进化,防止近亲交配,导致物种衰退。

5.4 亲缘关系鉴定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高,每个位点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并且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呈显性,遗传信息稳定的进行世代传递。

微卫星在个体之间具有高度的个体专一性和多态性,基于以多个位点在一定的群体中计算等位基因的频率从而推断血缘鉴定。

目前,随着对动物个体及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明确的谱系在育种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大熊猫属于一雌多雄的生殖方式,利用微卫星张亚平等成功的对其家系进行了验证[7].
6 微卫星的相关问题
目前,微卫星标记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种群遗传学、种群生态学、亲子鉴定等领域,但是该技术也受到一些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微卫星的筛选,检测及鉴定;二是对于非损伤性获取样品进行检测也
存在一定的困难;三是PCR引物在不同物种间的保守性不高,需要针对不同物种设计特异性引物;四是引物扩增可能出现无效等位基因,导致结果无法使用。

同时,仍有很多有关微卫星的研究尚在探索中,如微卫星的功能、三碱基重复序列的不稳定性的分子机理,以及微卫星突变导致的疾病机理。

参考文献:
[1]Litt M , Luty J A. A Hypervariable Microsatellite Revealedby In Vitro Amplification of A Dinucleotide Repeat withinthe Cardiac Muscle Actin Gene[J].American Journal ofHuman Genetics,1989,44(3)。

[2] England P R, Briscoe D R. Microsatellite p Polymorphismsin a A w Wild p Population of Drosophila m Melanogaster.[J].Genetics Research, 1996, 67(3):285-290.
[3] Machugh D E, Shriver M D, Loftus R T, et al.Microsatellite DNA v Variation and the e Evolution,d Domestication and p Phylogeography of t Taurine andz Zebu c Cattle (Bos taurus and Bos indicus)。

[J]. Genetics,1997, 146(3):1071-1086.
[4] Estoup A, Garnery L. Microsatellite v Variation in h Honeyb Bee (Apis mellifera l.)p Populations: Hierarchicalgenetic[J]. Genetics, 1995(7)。

[5] Franck P, Garnery L, Solignac M, et al. Molecularc Confirmation of a A f Fourth l Lineage in h Honey b Beesfrom the Near East[J]. Apidologie, 2000, 31(2):167-180.
[6]黄磊,王义权。

微卫星分子标记在濒危动物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多样性,2004(5)。

[7]高焕,孔杰,于飞,等。

人工控制自然交尾条件下中国对虾父本的微卫星识别[J].海洋水产研究,2007,2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