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研究范围:

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

5.实验法

6.相关研究法

感觉(sensation)的定义: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差别感觉阈值: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适应。

(4)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知觉(perception)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当知觉的条件或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而知觉的映像

仍保持,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的恒常性最明

显,

包括大小,形状,明度,颜色。

记忆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是对概念,公式,判断,推理等抽象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4)运动记忆:是以曾做过的运动或学习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按记忆信息加工的方式或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

(1)感觉记忆:特点①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直接以信息材料的物理特性在感官内保持下来。

②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0.25~2秒。

③记忆容量大,9~20个单位。(记忆容量又叫记忆广度,指信息一次,呈现后,

能被回忆的最大量)。

④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2)短时记忆: 特点①信息保存的时间很短,1分钟以内。

②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单位。

③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3)长时记忆:特点①记忆容量有限。

②信息保持时间长。

记忆的心理过程:

1、识记的心理过程2、保持的心理过程3、再认与再现的心理过程

遗忘的规律:

1、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

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有关系

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系

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系

注意的基本特性:

1、指向性

2、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没有预见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预见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主动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有预见目的,又无需太多意志努力的注意。

思维(thinking)的概念和特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它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进行反映。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反映。

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方式来分类: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的指向性)来分类:①聚合思维②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来分类:①常规思维②创造性思维

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功能: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2)想象具有对认识的补充作用(3)想象具有对情绪的调节作用(4)想象具有代替作用(5)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的概念: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1、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2、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常以内心的体验的形式存在,比较内隐。

3、情绪多与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情感多与社会需要有关。

4、情绪是动物与人所共有的,情感则是人所独有的。动物只有自然需要,没有社会需要。联系:1、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是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

2、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往往反应情感的强度,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常常深含

情感。

3、情绪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内在表现。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2、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也是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遇到某种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

于高度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

2、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

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情绪的理论:

1、詹姆士-格兰的情绪外周学说

2、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

3、阿诺德的评价-兴奋学说

4、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该学说提出情绪的产生是受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

应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意志的概念:

是指人们自觉地确认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这是意识活动的核心。

3、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与自觉性相反-动摇性,独断性。

2、果断性,与果断性相反-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和草率从事。

3、坚韧性,与坚韧性相反-做事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急躁、轻浮、疑虑和执拗等。

4、自制性,与自制性相反-任性和怯懦。

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和生物性

3、稳定性和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为人格的动力,包含需要和动机。

2、人格心理特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调节系统,核心为自我意识。

影响人格的因素:

1、生物因素

2、环境因素(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文化环境

3、实践能力

4、自我教育

需要的分类: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机体需要、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将需要分为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其中以饥饿和渴的需要为主。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的概念和功能: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活力。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

动机冲突的形式

1、双趋冲突: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即“前有狼,后有虎”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挫折(frustration)的概念:

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一般趋势:①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是基础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②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最高峰。

③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人在完成同一活动时采取的途径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能力的组合因素不同。

智力(intelligence)的概念:

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就群体而言,智力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

气质的概念和表现: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气质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包括心理活动的灵活性、强度、指向性。

气质的体液说:

类型强度均衡性灵活性行为特点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医学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总结 P1-P6 (了解)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一门科学。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P7-13 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知、情、意) 2.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P13-18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衡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2)感觉的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3)感觉的对比:指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在性质和强度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4)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5)感觉性的补偿与发展:感觉性的补偿是当某种感受器受到损伤后,在社会生活与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大大提高的现象。 6.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物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7. 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8. 错觉(illusion):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9. 注意(attention):使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11.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理与心理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结合了 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身体与 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将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重要 概念、研究领域以及应用。 一、定义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生理、病理与心理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 关注生理与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身体疾病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以及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医学 心理学寻求为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法。 二、重要概念 1. 生理与心理的相互作用:医学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身体和心理是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理变化可以引起心理变化,反之亦然。例如,患者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身体症状的加重,而身体疾病的状况也会对 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2. 应激与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应激事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 影响。医学心理学研究人们在应对应激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并探讨 适应机制。适应是指个体对应激源作出的调整和变化,有助于保持身 心健康。

3. 心理干预:医学心理学强调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人们改善身心健康。心理干预可以包括心理治疗、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方法,旨在帮助 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三、研究领域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如以下几个重 要方向: 1. 生理、病理与心理的关系:医学心理学研究身体疾病对心理状态 的影响,探究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它关注慢性病、疼痛、癌症、心脏病等疾病与心理之间的关联,通过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改 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心理与健康行为: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状态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以及心理干预对改善健康行为的作用。它关注吸烟、饮食、锻炼等健 康行为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旨在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预后: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 预后的影响。它关注社会支持、应激事件、心理态度等因素与疾病预 后的关系,旨在改善患者的病程和康复效果。 四、应用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对 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应用:医学心理学将心理干预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例如在 心理治疗中,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2、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 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5、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简答)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分类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结构示意图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深化。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或总合。 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4、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8、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首先,从产生原因来看:情绪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如饮食、安全等需要引起的偷快或不愉快、恐惧等体验; 而情感则是由社会性需要的体验,如尊重、交往等需要引起的体验。因此,情绪是低级的,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高级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其次,从情络与情感的发生来看,情绪出现得早,情感出现得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情绪反应,之后随着个体发展,有了社会性需要,才有情感体验的出现。再次,从情绪与情感的表现来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外显性、冲动性,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发生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生理变化,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等。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等特点,如爱情、良心、自豪等,它更深沉、内隐,不易外露,旦形成便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 虽有区别,但密不可分。首先,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离不开情感。其次,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9、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10、情感的分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1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坚持性(选择题) 12、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认识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14、气质的概念: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4、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热情直率,精力旺盛,缺乏耐心,冲动)、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黏液质(反应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实干精神,情绪不外露)、抑郁质(不善交际,多愁善感)。 15、性格的概念:是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制。 第三章心理应激 1、心理应激的概念:是指由心理刺激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生理和心理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过程。 2、一般适应综合征(GAS)的三个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3、应激的生理反应:神经-神经中介机制;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神经-免疫系统中介机制。 4、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类型: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反向、认同、转移、幽默、升华。 5、心理应激作用过程示意图(认知评价是应激中介机制最关键的品质) 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变量应激反应 社会支持 生应对方式心理反应 活行为反应健康疾病 事 件 6、应激源的分类:(选择) 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自然性应激源 7、人格与特定健康的关系 A型行为模式:生活节奏快,缺乏耐心,不安于现状,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攻击性,很难处于放松状态。与冠状动脉疾病、心血管疾病关系更为密切 C型行为模式:内向、退缩、情绪不稳定、不表达负性情绪,核心特征:过度社会化、压抑、自我克制、不表达负性情绪、过分耐心、过度合作、屈从让步,不知拒绝。与癌症关系更为密切 第四章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22、心理评估:是运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结果。 23、心理测验按功能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按组织方式分:个体测验、团体测验。 24、智力测验量表为法国比奈—西蒙1905年编制。 25、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MMPI是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心理测验由麦金利等编制,包括10个分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洛夏测验由10涨墨迹图组成,主题统觉测验由20张有主题的图片(其中一张为白卡)组成。 26、心理治疗的特点:自主性、学习性。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研究范围: 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 5.实验法 6.相关研究法 感觉(sensation)的定义: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差别感觉阈值: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适应。 (4)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知觉(perception)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当知觉的条件或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而知觉的映像 仍保持,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的恒常性最明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小结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规律,应用规律来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 健康与现代医学模式的关系: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应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现代医学不仅要保证躯体健康,而且还要促进精神愉快和社会功能完好,两者是相符一致的。 医学模式: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特征:1.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2.关注与心理社会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的趋势;3.全面了解患者,尤其是其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4.心理状态的改变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5.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6.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第二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性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个体因缺乏或追求某种需求所引起的不平衡状态。 动机: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引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内在心理倾向,是行为的直接动因。其核心作用是满足需要,使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冲突:又称动机冲突,心理学上指个体心理上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不能同时满足,发生冲突并产生相应的挫折感和负性情绪状态。 挫折:指个体动机性行为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遭到阻碍,同时伴有不悦、烦恼、沮丧等负性情绪的出现。 趋-避冲突:个体对同一对象既想接近又想回避,但主观条件只能选择其一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伴有负性情绪。 双趋冲突:个体对两个同时出现的动机均想接近,主观条件只能选择其一,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伴有负性情绪。 第三章心理健康与病理心理 心理健康(心理卫生):以积极有益的教育与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特点是: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广涵盖性、途径的多样性、目标的长远性。 病理心理:病理心理体现在三方面的失调:1.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失调2.心理活动内部的失调3.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失调 第四章心理应激 应激: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稳态稳定的过程。应激是一种刺激/反应/过程。 心理应激:人对外界环境有害威胁、挑战经认知、评级后产生的生理、心理、行为反应。是个体在实际或认识上的要求(或需要)与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GAS全身适应综合征:应激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物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主要局限于生理、生化方面的改变,称之为全身适应性综合征。 应激源:引起应激的因素,包括各种来自外界物质环境、人体内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应激的生理反应分期: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 应激的心身中介机制: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递质系统、免疫系统 应激与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相关障碍、溃疡和消化道疾病、癌症和神经元变性障碍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健康:人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健康的对立面就是疾病。 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 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识、审美、自我实现认知心理学:奈瑟、西蒙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基础情绪和情感活动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 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观念 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感觉与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情绪:生物需要,低级的,人和动物,出现早,情境性、外显性、冲动性情感:社会需要,高级的,人,出现晚,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互相离不开。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人格: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希波克拉底: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性格: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它研究在医疗过程中有关诊断、治疗、护理中的心理问题,并且应用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为临床实践服务。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 是心理学与医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 2.现代心理学诞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医学模式 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4.医学模式发展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研究任务 (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 (3)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4)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6.基本观点 心身统一的观点,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适应于调节的观点,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7.研究对象 针对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8.研究方法 按研究涉及时间分为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回顾研究、前瞻研究(重要);按研究手段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实验法。 9.医学心理学建立标志 1852年法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189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过程和人格,是两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方面。 (1)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 (2)人格(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人格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如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等;人格特征,表现一个人稳定的典型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3.心理的实质内容 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sensa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

医学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作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②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③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租用;④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和认知思维来控制或调动自身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3.几个关键人物及作用 ①1852年,德国洛采为医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②1879年,德国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③1896年,美国韦特卖创立了第一个心理诊所,美国心理学之父 4.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时时期内医学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模式和发展规范的总和。 分类:①神灵主义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生物医学模式,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系统沦为框架,心身一元论为基本思想。 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⑤测验法 二、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它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心理的实质:所谓想“人的心理实质”,就是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事心理,心理与物质是怎样的关系,心理如何发生以及人的心理有哪些主要特点等问题。其主要内容: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作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前者刚刚能感受到最小刺激的能力,后者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感受性是感觉阈来衡量,二者呈反比关系。 感受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刺激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变化: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并非一成不变,常因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包括感觉的适应和感觉的对比。 ②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③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注意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临床)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临床) 名解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一门科学。 2、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3、医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认识,即医学发展的主导思想。 4、心身相关:是心理活动和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发生变化。 5、行为(狭义):认为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 (广义):认为行为是个体的外部活动、内脏活动和心理活动。 6、需要:是指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最基本动力。 7、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10、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1、气质:人们生来就有的不依于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13、人格:亦称为个性,既具有不同素质的人,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5、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6、心理应激:个体察觉到环境变化对自身构成危机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17、应对:是指个体对付困难,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境的过程。 18、心身疾病: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 19、心理障碍:又称精神障碍,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偏离常规或公认的规范,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20、神经症:是一组较轻的大脑功能障碍总称。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和情绪烦恼,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社会功能,但又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 21、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一、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狭义:外部动作广义: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心理活动 医学意义: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创立了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恐惧实验):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理论意义: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的促进作用)、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 2、操作条件反射:某一种行为出现以后立即受到一种刺激,则该行为会因这种刺激的作用而发生相应的增强或减弱变化。 理论意义: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 类型: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 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在内脏功能方面的体现 理论意义: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4、示范作用: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具体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过程、强化过程 5、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强调机体本身的各种因素,如期望、认知评价以及信念、人格等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医学模式是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模式转变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最终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是以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范围包括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各种疾

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心理学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等不同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包括XXX、XXX、XXX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感觉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注意是人脑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集中反映,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记忆是信息在人脑中储存的过程,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只能储存几秒钟以内的信息,短时记忆可以储存1分钟以内的信息,而长时记忆则可以储存更长时间的信息。 不受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影响,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3、心理障碍的概念:指由于心理、生物、社会等多种因 素引起的心理功能异常,表现为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影响个体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4、常见的心理障碍: ①抑郁症: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无助感等。 ②焦虑症:紧张、害怕、恐惧、不安等。 ③强迫症:强烈的、不合理的想法或行为,导致个体无法控制。 ④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历过创伤事件后,出现反复的回忆、梦魇、恐惧等。 ⑤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言语和情感的混乱等。

可打印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Medical Psychology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的科学。 心理学分类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商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B型行为——肿瘤c型行为——癌症 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 整体医学模式(1990)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 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心身观:二元论 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 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整体医学模式(holistic medical model)

医学心理学第七版重点知识

医学心理学第七版重点知识 医学心理学第七版重点知识: 引言: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学科,旨在探索身体健康与心理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将围绕医学心理学第七版的重点知识展开叙述,通过人类的视角,深入探讨医学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应用。 一、医学心理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身体健康与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心理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等领域。 二、生理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研究身体功能与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荷尔蒙等方面的知识。健康心理学则关注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包括个体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等因素。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为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应激与适应 应激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适应则是个体对应激的反应和

调整过程。医学心理学研究了应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应对和适应应激。适应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医学心理学在此方面提供了有效的干预方法。 四、心身疾病与心理治疗 心身疾病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和心因性疾病等。医学心理学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身体康复。心理治疗的形式多样,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和解决问题疗法等。 五、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 医学心理学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还致力于健康的促进和疾病的预防。通过心理教育、行为干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手段,医学心理学可以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抵抗力,降低患病风险。结论: 医学心理学第七版的重点知识涵盖了医学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应用。通过深入探讨生理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应激与适应、心身疾病与心理治疗,以及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医学心理学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将为临床实践和健康教育提供指导,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医学心理学1_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第一单元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人的心理现象 (一)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不要求) 人格: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的实质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二)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注意 1.感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主要的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 联觉 感觉补偿 掩蔽 感觉后像 2.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的,同时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 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 理解性 整体性 恒常性 几种主要的知觉 ①空间知觉 ②时间知觉 ③运动知觉 ④错觉 3.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1)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4种。 (2)记忆系统:在记忆过程中,由于从信息的输入到提取经过的时间间隔不同,对信息的编码方式也不同。 可以把记忆分为3种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3)记忆过程: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和遗忘、回忆和再认。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4.想象 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促进智力发展,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5.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并在其中起指向作用的心理活动。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三)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 1.情绪的分类和作用 心境、激情、应激 2.情感的分类和作用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四)个性的定义、内容和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的定义、内容 在心理学中个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部分心理学书籍,也把个性翻译为人格。个性是复杂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 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 2.个性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能力 (2)气质: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3)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下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的个体差异很大,性格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并且贯穿于全部行动之中。个体一时的偶然表现,不能认为是其性格特征,只有经常性、习惯性的表现才能认为是个体的性格特征。

医学心理学基本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本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本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是心理学与医学间的交叉学科,其性质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是理论科学也是应用学科。下面是医学心理学基本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在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常表现为行为与年龄、社会角色不相符合,象回到婴儿时期,此病人的心理状态被称为——退化。 2.不属于行为疗法的是——自由联想。注意“属于”的有:(1)冲击疗法;(2)前提控制;(3)系统脱敏;(4)厌恶疗法。 3.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不包括——不间断发泄。注意“包括”的有:(1)矫正不良习惯;(2)心理护理;(3)药物缓解症状;(4)自我心理调节。 4.人类心理过程的认识过程不包括——信念。注意“包括”的有:(1)思维;(2)记忆;(3)感觉;(4)想象。 5.冠心病病人不应有——过分依赖他人。 6.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不包括——被动调节。注意“包括”的有:(1)心身统一;(2)个性特征;(3)情绪作用;(4)社会影响。 7.青春期自我意识中的主要矛盾不包括——学习与恋爱。注意“包括”的有:(1)独立与依赖;(2)本我与超我;(3)理想与现实;(4)交往与封闭。 8.认识过程不包括——情绪、情感。注意“包括”的有;(1)感觉、知觉;(2)想象、记忆;(3)思维;(4)注意。 9.心理评估常用的方法不包括——实验法。注意“包括”的有:(1)会谈法;(2)调查法;(3)分析法;(4)心理测验法。 10.既想参赛锻炼自己,又怕成绩不好被人讥笑,此时的动机冲突——趋避冲突。 11.“入芝兰之室,久闻而不知其香”说明——感觉适应。 12.健康咨询原则不包括——权限责问。注意“包括”的有:(1)鉴定需求和尽量提供信息和资源;(2)建立友好关系;(3)移情;(4)调动参与保守秘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