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

合集下载

桃花扇原文及翻译

桃花扇原文及翻译

桃花扇原文及翻译【全文概述】《桃花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作品,起源于明朝文人侯方域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以一把桃花扇为引子,讲述了明末清初的一段悲欢离合的历史,展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分析桃花扇的典故背景、文学价值,以及对其翻译与解读。

【桃花扇的典故背景】明朝末年,政治动荡,社会风气日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侯方域与才子陈贞慧、方以智等人结成“桃花社”,抒发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故国的挚爱。

桃花扇即为他们活动的象征,寓意着国家的兴衰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

【桃花扇的文学价值】《桃花扇》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寓意深刻的主题,成为明末清初散文的佳作。

文章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同时,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文人的风采与品格。

【桃花扇的翻译与解读】桃花扇的原文及翻译如下:“癸巳春,余与陈子(陈贞慧)同登清凉台,观雨中桃扇,忽有所感。

余曰:‘此扇桃花,开自壬戌(公元1622年)至今,阅四十年矣。

当时共登此台者,皆已辞世。

’陈子感慨久之。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对故人的思念。

翻译成现代汉语如下:“癸巳年春天,我与陈子一同登上清凉台,观赏雨中的桃花扇,突然有所感慨。

我说:‘这把桃花扇,从壬戌年至今,已经过去了四十年。

当时共同登上这个台子的人,都已经离世了。

’陈子感慨不已。

”【结语】《桃花扇》作为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传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通过对桃花扇的翻译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

桃花扇却奁原文及译文

桃花扇却奁原文及译文

桃花扇却奁原文及译文
《桃花扇·却奁》是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孔尚任创作的一部戏剧,讲述了名妓李香君坚决拒绝权奸阮大铖为收买侯方域而送给她的妆奁的故事。

以下是《桃花扇·却奁》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生)香君天姿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珠翠,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

(小旦)这都亏了杨老爷帮衬哩。

【江儿水】送到缠头锦,百宝箱,珠围翠绕流苏帐,银烛笼纱通宵亮,金杯劝酒合席唱。

今日又早早来看,恰似亲生自养,赔了妆奁,又早敲门来望。

译文:
(生)李香君天姿国色,今天头上插了几朵珠翠,身上穿着一套绮罗,十分美丽的容貌,又增加了二分,果然可爱。

(小旦)这都亏了杨老爷的帮衬。

【江儿水】送来了缠头锦,百宝箱,还有珠围翠绕的流苏帐,银烛笼纱通宵明亮,金杯劝酒大家合席歌唱。

今天又早早地来看,就像她是亲生女儿自小养大,赔了嫁妆,又早早地敲门来盼望。

《桃花扇》余韵原文、注释及解析

《桃花扇》余韵原文、注释及解析

《桃花扇》余韵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余韵《桃花扇》[西江月] (净扮樵子挑担上)放目苍崖万丈,拂头红树千枝;云深猛虎出无时,也避人间弓矢。

建业城啼夜鬼②,维扬井贮秋尸③;樵夫剩得命如丝,满肚南朝野史④。

在下苏昆生⑤,自从乙酉年同香君到山,一住三载,俺就不曾回家,往来牛首、栖霞⑥,采樵度日。

谁想柳敬亭与俺同志⑦,买只小船,也在此捕鱼为业。

且喜山深树老,江阔人稀,每日相逢,便把斧头敲着船头,浩浩落落⑧,尽俺歌唱,好不快活。

今日柴担早歇,专等他来促膝闲话,怎的还不见到? (歇担盹睡介)(丑扮渔翁摇船上)年年垂钓鬓如银,爱此江山胜富春⑨;歌舞丛中征战里,渔翁都是过来人。

俺柳敬亭送侯朝宗修道之后,就在这龙潭江畔,捕鱼三载,把此兴亡旧事,付之风月闲谈。

今值秋雨新晴,江光似练,正好寻苏昆生饮酒谈心。

(指介)你看,他早已醉倒在地。

待我上岸,唤他醒来。

(作上岸介)(呼介)苏昆生。

(净醒介)大哥果然来了。

(丑拱介)贤弟偏杯呀⑩! (净)柴不曾卖,那得酒来?(丑)愚兄也没卖鱼,都是空囊,怎么处? (净)有了,有了! 你输水,我输柴,大家煮茗清谈罢。

(副末扮老赞礼(11),提弦携壶上)江山江山,一忙一闲。

谁赢谁输,两鬓皆斑。

(见介)原来是柳、苏两位老哥。

(净、丑拱介)老相公怎得到此? (副末)老夫住在燕子矶边(12),今乃戊子年九月十七日(13),是福德星君降生之辰(14);我同些山中社友,到福德神祠祭赛已毕(15),路过此间。

(净)为何挟着弦子(16),提着酒壶? (副末)见笑见笑! 老夫编了几句神弦歌(17),名曰[问苍天(18)]。

今日弹唱乐神,社散之时,分得这瓶福酒。

恰好遇着二位,就同饮三杯罢。

(丑)怎好取扰。

(副末)这叫就“有福同享”(19)。

(净、丑)好,好! (同坐饮介)(净)何不把神弦歌领略一回? (副末)使得! 老夫的心事,正要请教二位哩。

(弹弦唱巫腔)(净、丑拍手衬介)[问苍天] 新历数,顺治朝,五年戊子;九月秋,十七日,嘉会良时。

桃花扇故事梗概

桃花扇故事梗概

桃花扇故事梗概
桃花扇,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南朝梁朝的时代,主要讲述了梁元帝和王妃的爱情故事。

王妃因为一把桃花扇,成为了梁元帝的宠妃,但最终却因为桃花扇的原因,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故事的主要情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故事的开端是梁元帝在宫中游玩时,看到了王妃手中的一把精美的桃花扇,被其美丽所吸引。

王妃得知梁元帝对桃花扇情有独钟后,便开始利用这把扇子向梁元帝传递信息,以此来引起梁元帝的注意。

这一部分主要展现了王妃的聪明和机智,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

其次,梁元帝对王妃的关注逐渐加深,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在悄然萌芽。

梁元帝对王妃的宠爱日益加深,甚至为了她而废黜了原配皇后。

这一部分主要展现了梁元帝对王妃的深情厚爱,也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伏笔。

然后,故事的情节逐渐升高,王妃利用桃花扇传递信息的行为被梁元帝的宠妃发现,引发了宫廷的纷争。

在这一部分中,王妃的聪明和机智再次得到了展现,但也为她埋下了隐患。

最后,故事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梁元帝因为王妃和桃花扇的事情,最终对王妃失去了信任,甚至对她产生了怀疑。

最终,王妃被迫自尽,而梁元帝也因为对王妃的爱情无法释怀,最终也化为了一株桃树。

整个故事以悲剧的结局为结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桃花扇故事梗概,是一部情节曲折、情感丰富的爱情传奇。

通过对梁元帝和王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帝王与宠妃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命运的无常。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传说中的经典之作。

《桃花扇-余韵》原文及鉴赏

《桃花扇-余韵》原文及鉴赏

《桃花扇-余韵》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桃花扇-余韵》原文及鉴赏【导语】:(敲板唱弋阳腔介) 俺樵夫呵!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

桃花扇名词解释

桃花扇名词解释

桃花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桃花扇》
【答案】
清初著名戏曲家孔尚任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明末名士侯方域和名妓李香君之间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王朝覆灭的历史与社会的矛盾和动荡,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叹”。

词语解释:
绘有桃花的扇子。

旧)时多为女子所持,相映成美。

引证解释:
1绘有桃花的扇子。

旧时多为女子所持,相映成美。

引宋晏几道《鹏鹃天》词:“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元贯云石《凭阑人•题情》曲:“冷落桃花扇影歌,羞对青铜扫翠蛾。


《花月痕》第五二回:“慵粒淡抹多风韵,好似桃花扇底人。

“。

桃花扇原文及翻译

桃花扇原文及翻译

桃花扇原文及翻译
摘要:
1.桃花扇原文概述
2.桃花扇的文学价值
3.桃花扇的翻译版本及比较
4.结论
正文:
【桃花扇原文概述】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一部传奇剧本,全名《桃花扇传奇》,是一部以南明小朝廷为背景的历史剧。

该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

同时,通过剧中人物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民族大义的忧虑和关切。

【桃花扇的文学价值】
《桃花扇》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首先,它在结构上采用了创新的双线并行手法,主线描绘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副线则展现了南明小朝廷的政治斗争。

这种双线并行的结构使得剧情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其次,《桃花扇》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如侯方域的忠诚、李香君的刚烈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剧中对南明小朝廷的描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后世研究明末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桃花扇的翻译版本及比较】
《桃花扇》的英文翻译版本有多个,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英文版《The
Peach Blossom Fan》和《Peach Blossom Fan: A 传奇in Two Acts》等。

这些英文版本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力求表达原剧的意境和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们尽量保留了原剧中的诗词、对白等文化元素,同时注重语言的通顺和表达的准确。

虽然各个翻译版本在表达方式和风格上略有差异,但都较为成功地传达了原剧的魅力。

桃花扇名词解释

桃花扇名词解释

桃花扇名词解释解释: 1、中国戏剧文学体裁。

以诗词等为题材,借用诸宫调、南北曲、鼓子词等体制,用以抒发爱情的一种戏剧形式。

2、《桃花扇》是中国明代文学家孔尚任的代表作,作于万历二十一年( 1593)。

此剧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暴露了南明王朝的腐朽与没落,揭示了作者在政治理想破灭后所产生的苦闷、彷徨心情,表现出对清王朝兴趣的强烈愿望和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

2、《桃花扇》是中国明代文学家孔尚任的代表作,作于万历二十一年( 1593)。

此剧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暴露了南明王朝的腐朽与没落,揭示了作者在政治理想破灭后所产生的苦闷、彷徨心情,表现出对清王朝兴趣的强烈愿望和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

3、主题思想:孔尚任在《桃花扇》中融合南北文化,试图写出一部具有高度文学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戏剧,也希望由此为政治舞台增添一个有光彩的剧目,同时,他要为抗清复明留下有意义的资料。

但是,孔尚任寄予厚望的《桃花扇》却受到了种种非议,以致最终失传。

【名词解释】“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出戏的主题曲,在唱词的开头就直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而这首词的下半阙,仍然从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完全与上半阙构成了一个起伏跌宕的抒情艺术整体。

主题是以离合悲欢这样一个喜剧性的事件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历史,而实际上却深刻地展示了明朝覆亡的历史必然性,这是我们常说的以喜剧的形式来反映严肃的历史问题。

这种结构的特点,在我国古典戏曲创作中,如《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可以看到。

其中尤以《桃花扇》成就为最高。

此剧对《长生殿》所造成的影响和震撼,是孔尚任始料不及的。

据他在《桃花扇题词》中说:“空梁落月。

萧疏桐叶响。

”《桃花扇》受《长生殿》影响而作的评论已成为定论。

3、这部作品里最有价值的是他在中国戏曲史上首次提出了公子与佳人爱情故事的新概念。

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写出了男女爱情的大团圆。

他认为“凡才子佳人之事,必于男女主角,各藏痴心,共圆好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调集贤宾】《博古闲情》。
孔 尚 任 仕 途 沉 浮
《桃花扇》的写作
隐居石门山时酝酿草稿。 出任河工时搜集资料。 任职户部时开始写作。 康熙三十八年(1699)定稿。
孔 尚 任 仕 途 沉 浮
谪官疑案
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
中旬贬官。 耽于诗酒,荒废政务,宝泉 局监铸不善。 “命薄忽遭文章憎,缄口金 人受谤诽。”(《孔尚任诗文
十出《余韵》)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历 史 意 识
衽矣。”(《论语· 宪问》) 顾炎武:“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改姓 易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 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 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 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矣。”(《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历史原型
侯方域《李姬传》(《壮悔堂文
集》卷五)
香 君 其 人
“侠而慧”、“风调皎爽不
群”
情节增饰
《却奁》、《守楼》 《寄扇》、《骂筵》、《选
优》、《归山》、《入道》
人格风貌
鲜明的政治立场 高昂的政治热情 清醒的政治头脑 刚烈的抗争意志
香 君 其 人
深沉的忧国情怀
九)
孔尚任:治学“必求有益于
身心,有益于经济,而不但 为辞章训诂之儒”(《孔尚任诗 文集》卷七《答卓子任》)。
难以解脱的兴亡感慨
“满市青山色,乌衣少故家。
创 作 动 机
清谈时已误,门户计全差。 乐部春开院,将军夜宴衙。 伤心千古事,依旧后庭花。”
(《孔尚任诗文集》卷二《泊石城水 西门作》其三)
“厚道群瞻今主拜,酸心稍
有旧臣来。”(《孔尚任诗文集》
卷二《拜明孝陵》其一)
反思历史的现实态度
克罗齐:“历史的判断标志
创 作 动 机
着在行动中站一站或看一看, 其作用是要打破(像我们说 过的)任何妨碍人们看清环 境的障碍”(克罗齐《作为自由的
故事的历史》,转引自〔美〕M. 怀特 编著:《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 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第
出山“异数”
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
康熙皇帝玄烨到曲阜致祭孔子, “特阐扬圣教,鼓舞儒学”。 孔尚任御前讲经,授为国子监 博士。 “书生遭际,自觉非分,犬马 图报,期诸没齿。”(《孔尚任诗
文集》卷六《出山异数记》)
孔 尚 任 仕 途 沉 浮
滞留扬州
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二
42页)。
史实与史感
孔尚任:“朝政得失,文人
历 史 意 识
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 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 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 子虚之比。 ”(《桃花扇凡例》) 老赞礼:“司马迁作史笔, 东方朔上场人。只怕世事含 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两三 分。”(《桃花扇》加二十一出
《孤吟》)
总结明亡教训
(《桃花扇跋》)
艺术结构
“上半之末,皆写草创争斗
艺 术 特 色
之状;下半之首,皆写偷安 宴乐之情。争斗则朝宗分其 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若。一 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 朝之治乱系焉。”(《桃花扇》
第二十一出《媚座》总批)
人物设置
左部、右部各四“色”,共
艺 术 特 色
十六人,与“离合之情”有 关; 奇部、偶部各四“气”,共 十二人,与“兴亡之感”有 关; 总部经星张道士、纬星老赞 礼。
十八年(1689)。 “宦海中之幻海也”(《孔尚 任诗文集》卷七《答秦孟岷》)。 “南方人士相与订缟紵之欢” (黄云《湖海集序》)。
孔 尚 任 仕 途 沉 浮
“潦倒金门”
“雀噪新槐吏散衙,十年毡破
二毛加。不知城外春深浅,博 士厅前老荠花。”(《孔尚任诗文
集》卷四《国子监博士厅》)
康熙三十三年(1694),创作
集》卷四《放歌赠刘雨峰寅丈》)
“身当无奈何将隐,事在莫
须有更悲。”(刘中柱《真定集》
卷三《送岸堂》)
关心天下的经世精神
顾炎武:“文之不可绝于天
创 作 动 机
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 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 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 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 篇之益矣。”(《日知录》卷一
传奇体制
“全本四十出,其上本首试
艺 术 特 色
一出,末闰一出,下本首加 一出,末续一出,又全本四 十出之始终条理也。有始有 卒,气足神完,脱去离合悲 欢之熟径,谓之戏文,不亦 可乎?”(《桃花扇凡例》)
语言风格
“宁不通俗,不肯伤雅,颇
艺 术 特 色
得风人之旨”(《桃花扇凡例》)。 “典雅有馀,当行不足;谨 严有馀,生动不足。剧中许 多曲词,我们在书房里低徊 吟咏,真觉情文并茂;而搬 到舞台上演唱,不见得入耳 就能消化,这实际上表现了 明清之间文人剧作的共同特 征。”(王季思《桃花扇· 前言》)
(《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

历 史 意 识
苏昆生:“俺曾见金陵玉殿莺 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 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 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 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 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 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 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 放悲声唱到老。”(《桃花扇》续四
《礼记· 学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 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 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末世的感伤情怀
张道士:“你们絮絮叨叨,说
历 史 意 识
的俱是那里话?当此地覆天翻, 还恋情根欲种,岂不可笑?” 侯方域:“此言差矣!从来 男女室家,人之大伦,离合悲 欢,情有所钟,先生如何管 得?” 张道士:“呵呸!两个痴虫, 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 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 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
历 史 意 识
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 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 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 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 救矣。”(《桃花扇传奇小引》) 左良玉:“替奸臣复私仇的 桀纣,媚昏君上排场的花丑, 投北朝学叩马的夷齐,吠唐 尧听使唤的三家狗。”(《桃
花扇》第三十四出《截矶》)
“圣裔”出身
孔尚任(1648-1718),字
聘之,一字季重,号东塘、 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 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 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论语· 泰伯》) “留意礼、乐、兵、农诸学”
(《孔尚任诗文集》卷六《大学辩业 题辞》)。
孔 尚 任 仕 途 沉 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彩:“伟人欲扶世祚,而
香 君 其 人
权不在己;宵人能覆鼎餗, 而溺于宴安。扼腕时艰者, 徒属之席帽青鞋之士;时露 热血者,或反在优伶口技之 中。”(《桃花扇序》)
艺术构思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沈默:“《桃花扇》一书,全
艺 术 特 色
由国家兴亡大处感慨结想而成, 非止为儿女细事作也。大凡传 奇皆注意迁,而借波折于侯、 李。读者不可错会,以致目迷 于宾中之宾,主中之主。”
《桃花扇》讲析
参 考 书 目
汪蔚林辑:《孔尚任诗文集》, 北京:中华书局,1962。 袁世硕:《孔尚任年谱》,济 南:齐鲁书社,1987。 徐振贵:《孔尚任评传》,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胡雪冈:《孔尚任和〈桃花 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5。

孔 尚 任 仕 途 沉 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