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及其变质研究报告
牛奶的变质与新鲜度检测探讨

牛奶的变质与新鲜度检测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牛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是一种富含营养的液体食品。
由于其易变质的特性,牛奶在保存和贮藏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牛奶的变质不仅会影响其口感和香味,还可能导致牛奶中细菌的繁殖,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牛奶的新鲜度检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科学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牛奶的变质情况,保证牛奶的品质和安全。
对牛奶的变质与新鲜度检测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牛奶的质量和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牛奶的变质过程、常见的变质指标、新鲜度检测方法、常见的新鲜度检测技术以及影响牛奶新鲜度的因素进行探讨,旨在增加对牛奶质量管理的认识,为保障牛奶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牛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但由于其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变质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牛奶的变质过程、常见的变质指标,以及新鲜度检测方法和技术。
通过深入研究牛奶新鲜度的相关内容,我们旨在更好地了解牛奶变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保持牛奶的新鲜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我们还将探讨牛奶新鲜度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牛奶生产和保鲜技术的进步提供参考和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新鲜的牛奶产品,促进牛奶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2. 正文2.1 牛奶的变质过程牛奶的变质过程是指牛奶由新鲜变质为不适宜食用的过程。
牛奶在存储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活动、氧化、酸化等因素,会导致其变质。
牛奶的变质过程可以分为生物性变质和化学性变质两种类型。
生物性变质是指由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引起的变质过程。
这些微生物在牛奶中生长繁殖,产生酸性物质和毒素,使牛奶呈现酸性、发酵、变稠等现象。
常见的细菌有乳酸菌、酵母菌等,它们会破坏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使其变质。
化学性变质是指由氧化、酸化等化学反应引起的变质过程。
牛奶中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会发生氧化,使牛奶呈现酸味、苦味、气味等变化,影响其口感和营养价值。
牛奶的变质与新鲜度检测探讨

牛奶的变质与新鲜度检测探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饮食中,牛奶是我们最常见的饮料之一。
但是,牛奶的新鲜度却是牛奶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牛奶在保存和加工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照、加工工艺等,从而导致变质。
因此,牛奶的变质与新鲜度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牛奶的变质原因主要包括微生物污染、物理化学变化和酶的分解。
牛奶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如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
其中,一些细菌可以在适宜的温度和营养物质下迅速繁殖,造成牛奶变质。
而牛奶在阳光下暴晒或长时间放在高温下,也会导致牛奶变质。
在生产过程中,牛奶加热和杀菌可以有效地控制牛奶的微生物污染,延长牛奶的保质期。
但是,在制作乳制品的过程中,牛奶需要多次加工,如浓缩、干燥、加工等,这些加工使牛奶的营养成分、微生物质量和质量等受到了影响。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控制温度和卫生。
牛奶的新鲜度检测是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
传统上,人们通常使用视觉和嗅觉来判断牛奶的新鲜度。
正常牛奶的颜色为奶白色,质地均匀细腻,有清香味,可以直接饮用。
但是,当牛奶变质时,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如颜色变黄、变稠、出现异味等。
这些变化都是因为微生物的生长产生的代谢产物。
除了传统的检测方法,现代科技也为牛奶的新鲜度检测带来了新的手段。
目前,常见的方法包括光学检测、电化学检测、样品分析和生物传感技术等。
其中,光学检测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由于牛奶发生变质时会出现色泽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传感器捕捉颜色变化来监测牛奶的新鲜度。
电化学检测是另一种常见的方法。
该技术可以测量牛奶中某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如乳酸浓度,从而判断牛奶的新鲜度。
总之,牛奶的新鲜度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为了保证牛奶的质量和安全,需要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控制微生物的污染,同时,还需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检测牛奶的新鲜度,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
牛奶的变质与新鲜度检测探讨

牛奶的变质与新鲜度检测探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逐渐提高,对于牛奶的质量监测也越来越重视。
牛奶的新鲜程度是牛奶的重要标志。
新鲜的牛奶一般为白色乳浊液体,味道甜美,没有异味,口感滑嫩,而变质的牛奶则会出现异味、变酸、乳脂浮在表面等现象,严重者可能会导致人体健康问题。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准确快速检测牛奶新鲜程度以及变质情况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牛奶变质的机理牛奶变质的机理其实很简单,主要是由于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糖类、脂肪酸等物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质量发生变化。
牛奶中的蛋白质主要有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其中酪蛋白是主要的蛋白质成分,而乳清蛋白含量较少。
当牛奶发生变质时,酪蛋白会发生变性和聚合,导致乳质发生变化,而乳清蛋白则会被酸性物质如乳酸菌降解,产生臭味。
牛奶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当乳糖被酵母菌和乳酸菌分解时,会产生乳酸和醛类物质,导致牛奶变酸、变味。
此外,牛奶中的脂肪酸也容易被氧化,形成过氧化物和自由基,导致牛奶的发黄、氧化等质量变化。
常见的牛奶检测方法传统的牛奶检测方法受到实验操作时间长、耗费资源多的问题,更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
因此,研究人员尝试寻找更为快速便捷的牛奶质量检测方法,在研究中发现,光学传感技术和电化学检测技术具有检测牛奶新鲜度和变质的潜力。
近年来,各地的研究人员尝试着寻找用于快速检测牛奶新鲜度的方法。
这些方法广泛应用于牛奶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以确保其品质和安全性。
下面简要介绍两种常见的牛奶检测方法:1.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原子力显微镜检测法是一种依靠原子力显微镜对牛奶样品表面的形貌和化学成分来评估其新鲜度的技术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牛奶样品表面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通过扫描牛奶样品表面,并利用普适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精确测量和分析牛奶样品的细微变化,从而判断牛奶是否新鲜。
2. 电化学检测电化学检测法是一种快速、可靠的检测牛奶新鲜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依据牛奶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变化来评估其新鲜程度。
牛奶变酸的研究报告总结

牛奶变酸的研究报告总结牛奶变酸是因为乳酸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产生的乳酸导致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牛奶变酸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牛奶变酸是乳酸菌发酵作用的结果。
乳酸菌是一种可以在低氧环境下生长和繁殖的微生物,在牛奶中生活并转化乳糖为乳酸。
乳糖是牛奶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乳酸菌通过分解乳糖产生乳酸,从而使牛奶变酸。
研究进一步发现,牛奶变酸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适应期、生长期和减速期。
适应期是乳酸菌适应牛奶环境的过程,生长期是乳酸菌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乳酸的过程,减速期是乳酸菌生长速度减慢,并且乳酸浓度达到稳定的过程。
研究还发现,影响牛奶变酸的因素有多个。
首先,温度是影响乳酸菌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较高的温度可加速乳酸菌的生长速度,加快牛奶变酸的过程。
其次,pH值是影响乳酸菌发酵作用的关键因素,较低的pH值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促进牛奶变酸。
此外,乳糖含量、微生物污染和保鲜条件等也会影响牛奶变酸的过程。
针对牛奶变酸的问题,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可以通过控制存储温度和保鲜条件来延缓牛奶变酸的过程,例如将牛奶存放在低温环境中,加快冷藏速度,并尽量避免微生物污染。
其次,可以调节牛奶的pH值来控制乳酸菌的生长和繁殖,例如通过添加酸性物质来降低pH值。
另外,也可以利用抑制乳酸菌生长的方法,如添加抗菌剂或抑制剂来延缓牛奶变酸的过程。
总而言之,牛奶变酸是由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引起的,温度、pH值和乳糖含量等因素都会影响牛奶变酸的过程。
通过控制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延缓牛奶变酸的过程,提高牛奶的保鲜期限。
生鲜乳质量评估报告模板

生鲜乳质量评估报告模板生鲜乳制品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为了确保生鲜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需要进行质量评估。
本报告将以某个生鲜乳品牌为例,对其质量进行评估。
一、外观与包装:观察生鲜乳包装外观,首先应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无损,没有开口和破损。
包装上应有相关的产品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产品标准号等。
如果包装有变形、发霉、遇热变色等现象,则说明产品可能已经受到了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质量存在问题。
二、气味:打开包装,用鼻子闻一闻,新鲜的牛奶应该有奶香味,没有异味。
如果有酸臭味、霉味、异物味等,说明产品可能已经变质,应避免食用。
三、颜色:正常的生鲜乳应该呈白色或乳白色,没有混浊或沉淀。
如果颜色发黄,可能是质量受到了氧化的影响。
如果颜色异常深或发青,可能是添加了不合格的染料。
四、口感:品尝生鲜乳的口感也是评估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新鲜的乳制品应该具有柔滑细腻的口感,没有异物感和粘稠感。
如果口感粗糙、涩口、凝结成块等,可能是乳质发酵不良。
五、营养成分:生鲜乳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乳糖等。
在质量评估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关的检测手段来检验乳制品中这些成分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例如,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测定、脂肪含量测定、乳糖含量测定等。
六、微生物指标:生鲜乳的微生物指标是评估其卫生安全的关键指标,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
可以通过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检测,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七、保质期:生鲜乳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保鲜剂,但保质期还是限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
在评估过程中,我们可以检查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证产品在保质期内食用。
综上所述,对生鲜乳质量的评估主要包括外观与包装、气味、颜色、口感、营养成分、微生物指标和保质期等方面。
进行全面的评估可以有效地判断生鲜乳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保证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
牛奶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牛奶的基本成分及其性质。
2. 探究牛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温度、酸碱度、时间等。
3. 分析牛奶变化的原因,并总结相关实验现象。
二、实验材料1. 牛奶2. 烧杯3. 温度计4. 酸碱指示剂5. 酸、碱溶液6. 秒表7. 滤纸8. 研钵、研杵9. 酒精灯、火柴三、实验步骤1. 牛奶成分分析(1)取一定量的牛奶,加入烧杯中。
(2)观察牛奶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特征。
(3)将牛奶滴在酸碱指示剂上,观察颜色变化。
(4)记录牛奶的酸碱度。
2. 温度对牛奶的影响(1)取一定量的牛奶,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
(2)将其中一个烧杯放入冰箱中冷却,另一个烧杯放入热水中加热,第三个烧杯放在室温下。
(3)观察三个烧杯中牛奶的变化,如颜色、气味、味道等。
(4)记录牛奶在三个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3. 酸碱度对牛奶的影响(1)取一定量的牛奶,分别加入酸、碱溶液。
(2)观察牛奶的变化,如颜色、气味、味道等。
(3)记录牛奶在酸、碱溶液中的变化。
4. 时间对牛奶的影响(1)取一定量的牛奶,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
(2)将其中一个烧杯放入冰箱中冷藏,另一个烧杯放在室温下,第三个烧杯放在阳光下暴晒。
(3)观察三个烧杯中牛奶的变化,如颜色、气味、味道等。
(4)记录牛奶在三个不同时间下的变化。
5. 牛奶过滤实验(1)取一定量的牛奶,倒入研钵中。
(2)用研杵将牛奶捣碎,使蛋白质凝固。
(3)将捣碎的牛奶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滤纸。
(4)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凝固。
(5)观察牛奶的变化,如颜色、气味、味道等。
(6)记录牛奶过滤后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牛奶成分分析(1)牛奶呈白色,具有独特的乳香味,味道甜。
(2)牛奶的酸碱度为pH 6.5左右。
2. 温度对牛奶的影响(1)冷却后的牛奶颜色变深,气味变淡,味道变酸。
(2)加热后的牛奶颜色变黄,气味变浓,味道变苦。
(3)室温下的牛奶无明显变化。
3. 酸碱度对牛奶的影响(1)加入酸溶液后的牛奶颜色变深,气味变酸,味道变苦。
鲜牛奶实验报告

鲜牛奶实验报告本实验主要研究鲜牛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试验使用的是一升鲜牛奶和几种不同的环境条件。
经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条件下鲜牛奶的变化情况,我们得出了一些实验结论。
实验条件: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升鲜牛奶,将其分别放在以下几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1.室温下(约24℃)3.加热过的鲜牛奶(加热至约70℃)实验过程:1.室温下的鲜牛奶将一升鲜牛奶放在室温下,我们每隔2小时便会观察一次其变化情况:第0小时:鲜牛奶看起来非常健康,没有异常第2小时:鲜牛奶的表面开始有些泛黄,但没有异味第4小时:鲜牛奶的颜色更深了,表面出现了细小的凝块,但还是没有异味第6小时:鲜牛奶开始变得凝固,散发出异味,不能饮用结论:鲜牛奶如果放置在室温下,2-4小时后,它会开始变质并发出异味,不再适合饮用。
2.冰箱中的鲜牛奶第6小时:鲜牛奶浓稠度增加,但还是没有异味结论:在冰箱中存放鲜牛奶能有效延长它的保质期,鲜牛奶在冷藏环境下最多可以存放24小时。
结论:加热过的鲜牛奶可以比存放在室温下的鲜牛奶存活更长时间。
即使经过6个小时,它依然保持着很高的品质和可食用性。
结论:加热过的鲜牛奶放入冰箱中后,能够延长它的保质期,可以持续保存至少6小时以上。
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鲜牛奶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情况。
我们发现如果放置在室温下,鲜牛奶会很快变质;而如果放入冰箱中能够有效延长鲜牛奶的保质期;加热过的鲜牛奶可以比存放在室温下的鲜牛奶存活更长时间;而加热过的鲜牛奶放入冰箱中后也能有效延长鲜牛奶的保质期。
这些结论对于我们使用和储存鲜牛奶时应该有所帮助,能够保障我们的健康,也避免浪费食品。
生物牛奶变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牛奶变质的原理,探究不同条件下牛奶变质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如何延长牛奶的保质期。
二、实验材料1. 牛奶(全脂、脱脂均可)2. 玻璃瓶若干3. 铝箔纸4. 纱布5. 温度计6. 计时器7. 酸度计8. 恒温箱9. 高温杀菌器三、实验方法1. 将新鲜牛奶分别装入玻璃瓶中,每个瓶子装相同量的牛奶。
2. 将一部分牛奶用铝箔纸包裹,以防止光照影响。
3. 将一部分牛奶用纱布包裹,以模拟一定程度的密封。
4. 将一部分牛奶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
5. 将所有瓶子放入恒温箱中,设定不同的温度,如4℃、25℃、37℃。
6. 每天观察牛奶的变化,记录牛奶的气味、颜色、口感、酸度等指标。
7. 在实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对牛奶进行高温杀菌,以观察杀菌对牛奶变质的影响。
8. 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1. 在4℃的恒温箱中,牛奶变质速度较慢,气味、颜色、口感变化不明显。
2. 在25℃的恒温箱中,牛奶变质速度较快,气味、颜色、口感变化明显,酸度逐渐升高。
3. 在37℃的恒温箱中,牛奶变质速度最快,气味、颜色、口感变化剧烈,酸度急剧升高。
4. 用铝箔纸包裹的牛奶,变质速度相对较慢。
5. 用纱布包裹的牛奶,变质速度与不包裹的牛奶相似。
6. 高温杀菌后的牛奶,变质速度明显减慢,但口感和风味有所改变。
五、实验结论1. 牛奶变质主要是由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活动引起的。
2. 温度对牛奶变质速度有显著影响,温度越高,牛奶变质速度越快。
3. 光照、密封条件等外界因素也会影响牛奶变质速度。
4. 高温杀菌可以有效地延长牛奶的保质期,但会改变牛奶的口感和风味。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防止交叉污染。
3. 实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牛奶的变化,确保实验安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牛奶变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为延长牛奶的保质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奶及其变质研究报告
昆十二中高一(4)班
方迅宋佳芮明晨阳余欣玲
指导老师:***
2012年12月
1
牛奶及其变质研究报告
昆十二中高一(4)班方迅宋佳芮明晨阳余欣玲
指导教师:李老师
摘要:本文介绍牛奶的营养价值,以及健康的饮用方法。
通过分组对比实验,自己设计检验方法,着重研究牛奶变质与密封性、存放温度的关系。
关键词:牛奶变质饮用研究报告
1.牛奶的营养成分: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比中国
的矮10cm左右,可是到八十年代,日本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以达到170.8cm,比中国成年男子平均身高高0.8cm,是什么神奇的物质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它就是牛奶。
自从日本实行全民饮用牛奶30年后,人们看到了这个举世瞩目的惊人的变化,也充分肯定牛奶的营养价值。
牛奶是一种乳白色不透明均匀乳浊液流体,具有天然的清新芳香味,不含任何沉淀物,无粘稠现象。
牛奶的营养成分很多,涵盖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及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矿物质,是其他非牛奶物质所不能代替的天然食物。
牛奶中的蛋白质是全蛋白蛋白质,尤其牛奶中含有丰富的活性钙,是人类最好的钙源。
1升新鲜牛奶所含活性钙约1250毫克,居众多食物之首,约是大米的101倍,瘦牛肉的75倍,瘦猪肉的110倍。
每100克牛奶所含营养素如下:
热量 (54.00千卡) 、蛋白质(3.00克) 、脂肪(3.20克) 、碳水化合物(3.40克) 、维生素A (24.00微克) 、硫胺素(0.03毫克) 、核黄素
(0.14毫克)、尼克酸(0.10毫克) 、维生素C (1.00毫克) 、维生素E
(0.21毫克) 、钙(104.00毫克) 、磷(73.00毫克) 、钠(37.20毫克) 、
镁(11.00毫克) 、铁(0.30毫克) 、锌(0.42毫克) 、硒(1.94微克) 、铜(0.02毫克) 、锰(0.03毫克) 、钾(109.00毫克) 、胆固醇(15.00毫克) 。
2
2.牛奶变质实验研究
2.1取样品:从市场上购买同批次220毫升袋装新鲜牛奶24袋。
2.2试验方法与步骤:把24袋牛奶分成4组,每组6袋。
一组用针刺破
留出针眼,连同另一组放入冰箱冷藏室内(2℃),一组放在室内餐桌
上(15℃),剩余一组放在室外阳台上(22℃)不避光。
即分成冰箱
有眼组、冰箱无眼组、餐桌组、阳台组。
过2天、3天、5天、6天、7天、10天后,分别从每组样品中抽出一袋检测,并把检测结果用表
格记录。
2.3检测标准:牛奶是一种乳白色不透明均匀乳浊液流体,具有天然的清新
芳香味,在0~100℃(短时沸腾)内,不含任何沉淀物,无粘稠现象。
因此,牛奶若出现异味、沉淀物、粘稠现象就表明牛奶已不够新鲜或者已变质。
3
2.4检测方法:样品用目测法、闻味法、挂杯法、热浸法依次检测,若目测法
中发现大块状沉淀物,或闻味法中闻到强烈异味表明牛奶已严重变质将不进行后续检测。
2.4.1目测法:取出样品观察奶袋是否有鼓起现象,然后把牛奶倒入透明玻璃杯中观察是否有沉淀物、分层、粘稠现象。
2.4.2闻味法:把100ml样品牛奶倒入玻璃杯中,用勺搅拌,凑近煽闻其味,是
否闻到新鲜牛奶正常味道以外的其他酸味、腐臭味或异味。
4
2.4.3挂杯法:把100ml样品牛奶倒入玻璃杯中,轻微震荡后倒出。
观察附着在
杯壁上的奶膜,若不挂杯,表明样品牛奶最新鲜,若挂杯,奶膜薄且均匀,易被流动水冲洗干净,表明牛奶未变质。
若奶膜不均匀,甚至残留有颗粒状物质,且不易被流动水冲洗干净,表明样品牛奶已变质。
2.4.4热浸法把100ml样品牛奶倒入玻璃杯中,然后将玻璃杯放入沸水中5分钟,
观察牛奶是否有沉淀物。
无沉淀物表明牛奶未变质,出现沉淀物表明牛奶
已变质。
此方法对无法闻出异味,挂杯检测又不明显时进行精确检测微微
变质的牛奶。
5
2.5实验结果
2.5.1冰箱无眼组检测结果如下表
2.5.2冰箱有眼组检测结果如下表
6
2.5.3餐桌组检测结果如下表
2.5.4阳台组检测结果如下表
注:“”表示无该项现象或因样品严重变质无需做该项检测。
7
2.6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2.6.2牛奶变质:牛奶变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牛奶中的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牛
奶中的蛋白质分解,分解产物容易聚集而出现沉淀物;使牛奶中的乳糖酵
化,食物变酸;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如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怪味气体,使变质牛奶闻起来有酸臭味,这些气体也使奶袋鼓起。
2.6.3牛奶变质与密封性的关系:冰箱无眼组与冰箱有眼组存放环境一样,温度
均为2℃,但冰箱有眼组的样品更早变质,是由于冰箱有眼组的密封性被
破坏,奶液直接与外界连通。
空气中的微生物大量进入奶液中。
虽然在1℃
下,微生物的活力处于抑制状态,但依然缓慢生长繁殖,使牛奶变质
2.6.4牛奶变质与存放温度的关系:冰箱无眼组、餐桌组、阳台组样品密封性完
好,但存放温度分别是:2℃、15℃、22℃。
变质最早、最严重的是阳台
组,变质最缓慢的是冰箱无眼组。
温度升高,微生物的活力增强,牛奶变
质加快。
微生物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36℃。
左图为阳台组9天后牛奶样品,
牛奶已从液体变为糊状固体并
伴有强烈酸臭味
8
2.6.5牛奶变质与时间的关系:上述四组牛奶样品第5天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变
质。
牛奶是液体物质而且富含蛋白质,是微生物最好的培养基。
鲜牛奶虽经巴氏消毒有效灭菌,但任然有少量残留,无论用什么方法保存,到一定期限后也会变质。
2.7结论:密封且低温冷藏,牛奶保质效果最好。
3健康饮用牛奶:目前国内市场上牛奶制品很多,但是经过巴氏消毒的鲜牛奶最具营养价值,保留了源奶的大部分营养成分,仅有极少量B族维生素损失。
下面介绍鲜牛奶的健康饮用方法:
3.4保质期内饮用。
保质期间第一天可直接饮用,第二天需70℃加热3分钟饮
用。
最好在保质期前两天内饮用完。
3.5添加物。
可以适当放蔗糖饮用,但需离火冷却至50℃左右再放入。
建议不
要放水果汁及其他任何添加物,更不宜放酸味水果汁。
3.6饮用时可同时食用一点淀粉类食物,如馒头、面包等。
可以防止或减轻饮
用牛奶后出现的腹胀现象。
3.7鲜牛奶无需加热,可直接饮用,忌长时间煮沸饮用,更不宜加糖一起煮沸。
3.8饮奶须知:一般人群均可饮用牛奶,牛奶为一种流质食物,不可当饮料大
量饮用,否则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的现象。
牛奶过敏者、体弱脾胃虚寒者、乳糖酶不耐者不宜饮用。
9
4收获体会:在这一段时间调查研究中,我们的收获不仅是甜蜜的成果,而且还有能力上,大家都有所提高。
它可锻炼我们处理信息操作能力,可以锻炼我们自主动手能力,可以锻炼我们学会合作的能力。
还有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技巧,拓展视野,培养创新能力,适应时代需求,培养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文化知识等等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让我们在学校里就能学到如何去组织工作,去实践工作,去总结工作。
还认识到科学实验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好奇心,还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实验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充分的准备和缜密的科学思维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
实验结果的处理也是个非常严密的过程,需要认真对比、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经过这次亲身体验,我们深刻感受到科学探索是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一点点成就,需要信念的支撑和默默地坚持。
它是对我们青少年有益的,21世纪的青少年需要有这样的锻炼,奠定做2 1世纪主人的基础。
结束语:牛奶营养成分全面,尤其活性钙很高,应该提倡全名健康饮用,在饮用过程中密封冰箱冷藏,保证牛奶新鲜。
10
新鲜牛奶挂壁:
变质牛奶挂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