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原文及译文赏析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一草一木皆有理·黄以方·录黄以方,生平不详。
【原文】黄以方问:“‘博学于文’为随事学存此天理,然则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说似不相合。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
考之《诗》、《书》六艺,皆所以学存此天理也,不特发见于事为者方为文耳。
‘余力学文’亦只‘博学于文’中事。
”或问“学而不思”二句。
曰:“此亦有为而言,其实思即学也。
学有所疑,便须思之。
‘思而不学’者,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思,要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以学存此天理。
思学作两事做,故有‘罔’与‘殆’之病。
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原非两事也。
”【译文】黄以方(黄直)问:“先生主张‘博学于文是依事去学存此天理,然而,孔子讲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与先生的见解好象不一致。
”先生说:“《诗》、《书》等六经均是天理的显现,文字都包含在其中了。
对《诗》、《书》等六经进行研究,均是为了学会存此天理,文并非仅表现在事上。
有多余的精力去学文,也是包含在‘博学于文’中间了。
”有人就《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这句话也是有针对性而说的。
其实,所学的思就是学,学习有了疑问,就要去思考。
‘学而不思’大有人在,他们只是漫无边际地思考,希望思索出一个道理来,而并非在身心上着实用功以存此天理。
把思和学当两件事来做,就存在‘罔’和‘殆’的弊端。
说穿了,思也仅是思他所学的,并非两回事。
”〔评析〕孔子说:“只顾读,而不思考、体会,就会越读越糊涂;只顾思考,而不读书、求教,那就要想入非非,是更为危险的。
”《朱子语颊》说:“‘学而不思’,如读书不思道理是如何;‘思而不学’,如徒苦思索,不依样子做。
”又说:“学不止是读书,凡做事皆是学。
且如学做一事,须是更经思量方得。
然只管思量而不学,则自家心必不安稳,便是殆也。
”【原文】先生曰:“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致其良知·此信为陽明先生与聂文蔚的第二封论学书信。
此书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写于广西,为王陽明的绝笔书信。
【原文】得书,见近来所学之骤进,喜慰不可言。
谛视数过,其间虽亦有一二未莹彻处,却是致良知之功尚未纯熟,到纯熟时自无此矣。
譬之驱车,既已由于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乃马性未调,衔勒不齐之故,然已只在康庄大道中,决不赚入旁踩曲径矣。
近时海内同志,到此地位者曾未多见,喜慰不可言,斯道之幸也!贱躯旧有咳嗽畏热之病,近入炎方,辄复大作。
主上圣明洞察,责付甚重,不敢遽辞。
地方军务冗沓,皆舆疾从事。
今却幸已平定,已具本乞回养病,得在林下稍就清凉,或可廖耳。
人还,伏枕草草,不尽倾企。
外惟浚一简幸达致之。
【译文】来信已收到,得知您最近在学问上大有进步,欣喜难以言表。
认真阅览数遍,其中呈还有一两处不太透彻,那仅是因为致良知的功夫尚未纯熟,当功夫纯熟时,这种现象自然会不复存在。
例如赶马车,已经行走在康庄大道上,有时出现的迂回曲折,那是由于马性还未调养好,或者是缰绳马勒还不够整齐,但已经在康庄大道之上,拐到小道上的情况绝对是不会有的。
最近,海内诸多朋友中达到您这一步的尚不多见,我甚感欣慰。
这正是圣道的一大幸事。
从前我就有咳嗽怕热的疾病,近来在炎热的地方,病情复发得更厉害。
皇上英明洞察,托付的责任重大,又不敢推辞。
地方上的众多军务,均是带病处理的,好在如今动乱已经平定,并向皇上呈请回家养病,若能在家乡避暑,也许能够痊愈。
我即将返乡,伏枕写信,诉不尽倾慕和企盼。
另外,捎给惟浚(陈九川)的书信请代为转达。
〔评析〕这封信是王陽明给好友聂文蔚(名豹,江西永丰人,官至兵部尚书)的第二封信,也是王陽明的绝笔书信。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十月写于广西。
其时王陽明肺病再度加剧,遂上疏告归故里,十一月二十九日,归途中卒于江西南安。
【原文】来书所询,草草奉复一二。
近岁来山中讲学者,往往多说勿忘勿助工夫甚难。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10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10·人即天地之心·答聂文蔚聂文蔚(公元1487——1563年),即聂豹,字文蔚,号双江。
江西永丰人。
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傅。
1545年,被捕入狱。
出狱即居家十年,后被起用为平陽知府,修兵练卒,整顿地方军务,颇有政绩。
其学主张“归寂”之说,并在入狱后三年,著成《困辨录》一书,在“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归寂”说,表现出不同于王学的思想特色。
但他对王陽明却极为崇拜,王陽明在浙江时曾与之相见,王死后,聂立位北面再拜,始称门生。
参见《明儒学案》卷十七。
【原文】春间远劳迂途枉顾,问证惓惓,此情何可当也?已期二三同志,更处静地,扳留旬日,少效其鄙见,以求切靡之益。
而公期俗绊,势有不能,别去极怏怏如有所失。
忽承笺惠,反复千余言,读之无甚浣慰。
中间推许太过,盖亦奖掖之盛心。
而规砺真切,思欲纳之于贤圣之域。
又托诸崇一以致其勤勤恳恳之怀,此非深交笃爱何以及是?知感知愧,且惧其无以堪之也。
虽然,仆亦何敢不自鞭勉,而徒以感愧辞让为乎哉?其谓“思、孟、周、程无意相遭于千载之下,与其尽信于天下,不若真信于一人。
道固自在,学亦自在,天下信之不为多,一人信之不为少”者,斯固君子“不见是而无闷”之心。
岂世之谫谫屑屑者知足以及之乎?乃仆之情,则有大不得已者存乎其间。
而非以计人之信与不信也。
【译文】春季,有劳您自远方绕道光临寒舍,又不知疲倦地问辩求证,此等真情,我岂敢担当?本来,我与几位朋友相约,找一个安静之所,住上十天半月,探讨一下我的现点,以便在彼此切磋中有所裨益。
然而,您因公务在身,不能久留,分别后,我郁郁寡欢,若有所失。
忽然之间收到您的来信,前后数千言,读后甚感欣慰。
信中对我的过奖之处,不过是您对我的鼓励提携之情。
其中的规劝砥砺,真切感人,是想促进我入圣贤之列。
另外,又拜托崇一,让他转达您的殷切关怀,若不是交往亲密,爱心深厚,又怎能如此?我既感激又愧疚,担心辜负您对我的一片心意。
即便这样,我又岂敢不鞭策勉励自己,而只在那里感愧谦让呢?您认为“子思、孟子、周敦颐和二程,他们无意于在千年之后遇到知音,与其让天下人都相信,倒不如让一个人真相信。
王阳明读书做圣贤原文

王阳明读书做圣贤原文
王阳明读书做圣贤原文是指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的读书做圣贤的观点。
以下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相关原文:
1. 学者之读书做圣贤者,人之常情也。
人有心而后能知,有知而后能行,有行而后能成。
心之所以不得其实者,为好名、利、色、乐所乱也。
故修身者,先治其心,使心之所欲不逾理。
修心者,先修其识,使识之所认不逾实。
修识者,先修其行,使行之所为不逾道。
是故道德之修,莫重于读书。
2. 夫读书者,非为前人说而说之,非为前人言而言之,乃为思己之心,借他人之言以自觉也。
故读书者,不在多,而在精。
读书之人,不可不吾慎焉。
读书之人,若欲为圣贤之道,当将所读之书,日与所知之心相照察。
所读之书,若与所知之心相合,当以之行。
若与所知之心不合,当以之弃。
弃则勿读,勿读则勿言,勿言则勿传。
3. 学者之读书做圣贤者,莫重于明心见性。
心者,人之主宰也,而性者,心之所趋也。
若心明性见,则一切迷途皆可悟也。
故读书之人,当以明心见性为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用。
若心不明性不见,则读书无益也。
以上就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关于读书做圣贤的原文内容。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离不开对心性的认识和理解,读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但读书的关键在于精读并结合自身
心性来思考和实践。
只有心性明悟,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辗转刊行·钱德洪·跋钱德洪这篇“跋”,乃专为下卷所作,不包含上、中二卷。
【原文】嘉靖戊子冬,德洪与王汝中奔师丧至广信,讣告同门,约三年收录遗言。
继后同门各以所记见遗。
洪择其切于问正者,合所私录,得若干条。
居吴时,将与《文寻》并刻矣。
适以忧去,未遂。
当是时也,四方讲学日众,师门宗旨既明,若无事于赘刻者。
故不复萦念。
去年,同门曾子才汉得洪手抄,复傍为采辑,名曰《遗言》,以刻行于荆。
洪读之,觉当时采录未精,乃为删其重复,削去芜蔓,存其三分之一,名曰《传习续录》,复刻于宁国之水西精舍。
今年夏,洪来游蕲,沈君思畏曰:“师门之教久行于四力,而独未及于蕲。
蕲之士得读《遗言》,若亲炙去夫子之教。
指见良知,若重睹日月之光。
惟恐传习之个博,而未以重复之为繁也。
请裒其所逸者增刻之。
若何?”洪曰:“然。
”师门致知格物之旨,开示来学,学者躬修默悟,不敢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
故吾师终日言是而不惮其烦,学者终日听是而不厌其数。
盖指示专一,则体悟日精,几迎于言前,神发于言外,感遇之诚也。
今吾师之没未及三纪,而格言微旨渐觉沦晦,岂非吾党身践之不力,多言有以病之耶?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
乃复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
其余影响不真,与《文录》既载者,皆削之。
并易中卷为问答语,以付黄梅尹张君增刻之。
庶几读者不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则无疑于是录矣。
嘉靖丙辰夏四月,门人钱德洪拜书于蕲之崇正书院。
【译文】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冬,我(钱德洪)和王汝中因为先生的丧事到达广信(今江西省上绕市),在给同门师友的讣告中,我们商定三年内收录先生的遗言。
这之后,学友们陆续寄来了各自所作的记录。
我挑选了其中比较优秀的,加上我自己的记录,共若干条。
在吴(今江苏省苏州市)时,我打算把这些记录和《文录》共同刻印,其时又正逢我因守丧离职,未能遂愿。
当时,天下讲学的与日俱增,先生的学问宗旨天下既然已共晓,好象无必要再作刻印,因此,我对这件事也就不再牵挂了。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黄省曾·录黄省曾,字勉之,号五岳,苏州人、著有《会稽问道录》十卷,此篇可能录自《问录》。
王陽明在浙江讲学时(1522——1527年),黄曾求学于门下。
见《明儒学案》卷二十五。
【原文】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事事要如此否?”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
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著。
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
你若执著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著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
如何唤得做义?”【译文】黄省曾(字勉之)问:“《论语》上说:‘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此。
’世间的每件事都要这样吗?”先生说:“当然,只是要有一个主宰才可。
义,也就是良知,明白了良知是主宰,才不会拘泥固执。
例如,接受别人的馈赠,有今天应该接受,而改天不该接受的情况,也有今天不该接受而改天应该接受的情况。
你若固执地认为今天该接受的就统统接受,或者今天不该接受的就统统拒之门外,如此就是‘适’、‘莫’了,也就不是良知的本体,又岂能称作义呢?”〔评析〕古人道:“天道因则大,化则细。
”意思是说,任其自然、顺乎人情去做,就能成其‘大’;任人所为、违反自然规律去做,所得者就微薄(细)。
这就是天道。
【原文】问:“‘思无邪’一言,如何便盖得三百篇之义?”先生曰:“岂特三百篇,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该贯,以至穷古今天下圣贤的话,‘思无邪’一言也可该贯。
此外更有何说?此是一了百当的功夫。
”问“道心人心。
”先生曰:“‘率性之谓道’,便是道心。
但着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
道心本是无声无臭,故曰‘微’;依著人心行去,便有许多不安稳处,故曰‘惟危’。
”问:“‘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愚的人与之语上尚且不进,况不与之语可乎?”先生曰:“不是圣人终不与语。
圣人的心忧不得人人都做圣人,只是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王阳明学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传习录》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译文:《传习录》记载:“我的心灵即宇宙,宇宙即我的心灵。
心灵之外无物,心灵之外无理。
天地万物,都在我的心灵之中。
”原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者行之不悖,行之者知之不止。
”译文:“认识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认识的完成。
认识的人行动不会违背,行动的人认识不会停止。
”原文:“致良知,诚意正心。
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是良知。
致良知,即是致天理。
”译文:“实现良知,真诚诚意,端正心灵。
良知就是天理,天理就是良知。
实现良知,就是实现天理。
”原文:“学者有四事,立志、求仁、求智、求勇。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仁不至,天下无可爱之人;智不达,天下无可行之道;勇不坚,天下无可守之业。
”译文:“学者有四件事,立志、求仁、求智、求勇。
志向不坚定,天下就没有能成的事情;仁爱不至,天下就没有值得爱的人;智慧不达到,天下就没有能行的道路;勇气不坚定,天下就没有能坚守的事业。
”原文:“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只是不行。
”译文:“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知道而不行动,只是不知道;行动而不知道,只是没有行动。
”原文:“心即理也,天理即在人心。
人心即天理,天理即在人心。
”译文:“心灵就是理,天理就在人心。
人心就是天理,天理就在人心。
”通过以上文言文翻译,我们得以领略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王阳明认为,心灵即宇宙,宇宙即心灵,天地万物皆在心灵之中。
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认识与行动密不可分。
只有实现良知,端正心灵,才能达到天理。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万物皆备于我心·答欧陽崇一欧陽崇一(公元1496——1554年),名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
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历任安徽六安知州、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
王陽明在赣州首倡“致良知”时,欧陽崇一独曰:“此正学也”,其识见异于世儒。
常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讲论,学者甚众,“称南野门人者半天下”。
曾在北京灵济宫讲论“致良知”,赴者五千。
其学以“吾惟求诸心,心知其为是,即毅然行之”为宗旨,信守师说,其新见在于以陽明“致良知”重新解释《大学》“格物致知”的义旨。
著有《欧陽南野先生文集》。
【原文】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
’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
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
今曰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
如何?”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良知之外,别无知矣。
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
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工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
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
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
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
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
故只是一事。
若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
此与专求之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既云“择”,又云“识”,其良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
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
崇一于此等语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及译文赏析
训蒙大意示教读注刘伯颂等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
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
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
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
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诱:引诱
B.乐嬉游而惮拘检惮:害怕
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
D.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肆:放纵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①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①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
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
他并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学业难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3分)
(2)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
(5分)
(3)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4分)
参考答案:
10.A(诱:引导)
11.C均为连词,相当于“那么”“就”;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这些;B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②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递进。
12.B错在“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13.(1)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使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枝繁叶茂,如果摧残它阻止它(生长)就会枯萎。
(“舒畅”1分,“摧挠”1分,句意1分)
(2)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引导他们的思想志向,调教他们的性格,暗中消除他们的鄙俗,不知不觉改变他们的粗鲁愚顽。
(“凡此”1分,“所以”1分,“调理”1分,“潜消”1分,句意1分) (3)不要总是因为世俗的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希望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
(“辄”1分,“因”1分,“绳墨”1分,“庶”1分)
【参考译文】
古代的教育,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学生。
后来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
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
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读书,以开启他们的智慧。
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到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使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枝繁叶茂,如果摧残它阻止它(生长)就会枯萎。
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
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
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
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
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
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
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
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引导他们的思想志向,调教他们的性格,暗中消除他们的鄙俗,不知不觉改变他们的粗鲁愚顽。
这样使他们日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
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严格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用好的方法培养他们,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
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
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
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
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嘱咐。
你们这些教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总是因为世俗的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希望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