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保守派思想变化
对晚清时期对外思想的总结

对晚清时期对外思想的总结晚清时期,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了严重的内外威胁和挑战,对外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和转变。
对外思想主要包括中国应对外来侵略的策略、对外关系的定位以及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和评价。
这些思想的变化,反映了晚清时期知识分子对中国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呈现出对现代化与国家强盛的追求。
首先,晚清时期的对外思想在应对外来侵略的策略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前的清朝对待外敌比较保守,尤其是在面对列强侵略时常常采取妥协和让步的策略。
然而,经过多次的失败和屈辱,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这种妥协政策的可行性,并寻求新的路径。
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质之变”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消化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的精华,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强盛。
这些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有效地应对外来威胁,并且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其次,晚清时期的对外思想中,对外关系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
在面对列强的威胁下,晚清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并重新审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一些思想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良的品格,应该在与西方文明接触中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能盲目模仿西方。
同时,他们也强调中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外交政策,保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争取国际的平等地位。
这些思想反映了晚清知识分子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家利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寻求在与西方的交往中保持坚定的立场。
最后,晚清时期的对外思想中,关于西方文明的认识和评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晚清中国,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冲击引起了知识分子们对自身文明传统的挑战,也引发了对西方文明的思考和反思。
一些思想者开始肯定并融入西方文明,认为以其实际效果来看,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确实比较先进,值得借鉴和学习。
另一些思想者则更为悲观,认为西方文明带来的只是物质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而忽视了人的精神和道德的追求。
新文化时期的保守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保守思想”——从传统到现代的另一种思考汪立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复杂的,有激烈批判的一面,但也同样存在着注重传统的倾向,本文罗列了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个派别显示出来的不同程度的保守思想,有些保守思想甚至出现在比较激进的人物身上,这些保守思想的出现,在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来看,影响比较深刻。
关键词:保守思想传统新文化运动一.清末民初的保守思想进程及其演进(一)从清末的论战看保皇派的保守思想清末,从1903年到190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三次论战。
三场论战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君主还是共和;第二,是改良还是革命;第三,是维护还是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20世纪初中国革命奔涌向前的时代里,这样的论战,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将中国建设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上的分歧,无论是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方式,还是孙中山所主张的民主共和方式,二者在理论上各有自身的价值。
相对于中国的封建制度而言,君主立宪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
而君主立宪相对于革命派而言,则是一种洋务派在思想上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质。
两派各自的理论上表现出来的一定合理性也为以后康梁二人后来坚决的反对新文化运动埋下伏笔。
(二)西化派中的保守主义:共和派中的西化派也有类似的思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诌议》发表后3个月的4月9日给陈独秀的信中说道:“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吾辈主张革命……绝不敢以吾辈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胡适虽然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但也不排斥别人的反对,认为可以用辩论的方式是反对者接受自身的观点。
而陈独秀回信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故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之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清朝的文化保守主义与现代化改革

清朝的文化保守主义与现代化改革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期间历经了近300年。
然而,清朝的文化却一直保持着相对的保守主义,让人们难以忘怀。
然而,正是在这种保守的文化背景下,清朝也不断进行着现代化改革的尝试。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及在这场改革中所取得的成就。
首先,清朝对于儒家思想的推崇可谓深入人心。
在整个社会层面上,儒家思想成为了维系清朝统治的基石。
儒家文化强调尊卑有序、忠诚孝顺和道德品质等传统价值观,被视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这种传统观念对于清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社会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然而,这种文化保守主义也限制了清朝对于现代化的思考和尝试。
在清朝的早期,受到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兴起。
一方面,外商的来访和贸易活动带来了一些西方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引入;另一方面,内外变革的要求也逐渐引发了一些清朝统治者的警觉。
然而,由于清朝的文化保守主义,这些新思潮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推广。
直到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爆发成为了清朝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在这场战争中,清朝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制度都受到了严重的考验,促使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洋务运动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清朝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
同时,清朝还大胆地开设洋务学堂,培养西方科学、工程和军事等方面的专才。
然而,这场现代化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尽管有些成果取得了成功,但在全面推行这些改革措施时,常常遇到了各种阻力和挫折。
一方面,受到保守派的压力,清朝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派系之争。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在这段时间内还面临着各种问题,如民族压迫、农民起义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对于清朝的现代化改革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不过,尽管面临种种困难,清朝的现代化改革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功。
例如,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自卫能力。
此外,洋务学堂的开设培养了一大批西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浅析晚清统治者对外心态的演变

浅析晚清统治者对外心态的演变晚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统治者对外心态的演变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外部势力的侵略和欺凌,而统治者对外的态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晚清统治者对外心态的演变进行浅析。
晚清初期的统治者对外心态是相对保守的。
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对外的认识相对滞后,以至于对外态度相对封闭保守。
统治者更多地关注内政的发展,对外交往并不怎么重视。
这种态度使得中国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长期以来未能有效地应对外来势力的挑战。
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国力也相对落后,使得统治者对外心态更加谨慎,没有明确的对外政策。
随着外国势力不断的侵入和侵略,晚清统治者对外心态开始发生变化。
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领土和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这使得统治者开始认识到外交和对外政策的重要性。
他们开始意识到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外来势力的挑战,并开始积极地探讨对外政策的问题。
在这一时期,晚清统治者的对外心态逐渐由保守转变为积极应对,开始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和开放,以改善对外的关系。
尽管晚清统治者的对外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由于内外交困,晚清统治者在对外政策上并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地位,同时也未能获得外国势力的认可和尊重。
这使得晚清统治者的对外心态逐渐开始变得消极,并最终导致了晚清统治者对外政策的失败。
晚清统治者对外心态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从最初的保守到后来的积极开放再到最终的消极,晚清统治者对外心态经历了许多变化。
这一过程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和外交环境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统治者在面对外来挑战时的无奈和尝试。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深入了解晚清统治者对外心态的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清末思潮维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

清末思潮维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清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各种思潮,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于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激情和期望。
其中,维新派和保守派的斗争是该时期一个重要的方面。
他们代表了对中国未来走向的两种不同看法和理念。
本文将就清末思潮维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进行探讨。
一、维新派与保守派的背景在清朝末年,国家面临着外患和内忧的双重压力。
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的不断加强,使得中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
同时,中国社会也存在着严重的自身矛盾和问题,如腐败的官僚体制、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和封建思想的束缚等。
在这个背景下,维新派和保守派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和对策。
二、维新派的观点和行动维新派主张通过思想启蒙和改革来振兴中国。
他们认为需要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此来提升中国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
维新派积极倡导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并力图在中国实施类似的变革。
他们强调政治体制的改革,主张废除贪污腐败的官僚体制,推行宪政,建立现代法治国家。
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认为只有通过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推广,才能够让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的发展。
三、保守派的观点和行动保守派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独特性。
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和灵魂,应该坚持并加以发扬。
保守派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传承和弘扬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伦理。
他们对于西方思想和文化持有怀疑和排斥的态度,认为这些思想和文化会破坏中国社会的稳定和传统的道德观念。
因此,保守派主张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反对西方式的改革和变革。
四、维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维新派和保守派在清末社会中形成了明显的对立。
他们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关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改革的途径。
维新派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来振兴中国,而保守派则担心改革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秩序的破坏。
因此,他们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分歧和冲突。
维新派和保守派在清末思潮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斗争。
晚清文化中的保守思潮探析

晚清文化中的保守思潮探析作者:王建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4期摘要:晚清文化中保守思潮的出现与当时儒学危机的出现紧密相关。
这一保守思潮先后经历了“中体西用”“尊崇孔教”“弘扬国粹”三个历史发展脉络。
晚清文化中的保守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积极的内容,有些积极的影响。
深入探析这一思潮,对于全面深刻认识当前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探析众所周知,晚清是中国封建历史的最后阶段,有着独特的时代印记,晚清文化就是其中一例。
在晚清阶段,中西方文化开始全面接触、碰撞、冲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处于劣势,促使晚清保守思潮的萌芽发展,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中体西用理论、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等等。
客观地说,晚清文化中的保守思潮影响着当时社会政治的方方面面,进而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其中蕴含了千丝万缕的逻辑关联。
当前,中国正在全速走向现代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探析晚清文化中的保守思潮,有着较为独特的意义。
一、晚清文化中保守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在中华民族整个封建历史长河中,儒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正因为如此,阐述晚清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儒学文化。
阐述晚清文化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即是指儒学危机,正是由于儒学危机的出现,才导致了当时保守思潮的萌芽。
(一)清代儒学简述谈及清代儒学,不得不提及理学。
深入考究可以发现,清代儒学与理学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相通的。
追溯历史,理学最早萌发于宋朝,后来兴盛于明朝。
然而,由于明朝理学宣扬空疏学风,使得理学在全社会的受欢迎程度大大下降,逐渐没落。
也正因此,到了清朝,理学便一蹶不振。
当时,虽然理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但是清政府倾向于轻视理学,扶持汉学,这一状态更是加剧了清代理学的没落。
(二)清代儒学危机的出现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清代儒学同样如此。
在19世纪上半叶,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当时的社会思潮同样出现了很多新变化,这其中就蕴含了儒学的危机。
浅析晚清统治者对外心态的演变

浅析晚清统治者对外心态的演变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前的自负
相对于外来的技术和文化,清朝统治者更重视传统的儒家礼仪和文化,并排斥任何外来的文化和启示。
这样的保守主义再加上傲慢和自大的态度,最终阻碍了中国进一步向外开放。
鸦片战争是一场惨痛的失败,成为清朝统治者思想上的重大挫折。
在这之后,中国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一系列割据和入侵,并开始了一段暴力与耻辱的历程。
这使得在清朝内部,出现了对外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寻求新思想与解决方案的苗头。
虽然从理论上来讲,这样的转变并不是仅仅发生在清朝内部。
在19世纪末的欧洲,自由主义、社会主义、进步主义和民族主义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然而,清朝的对外观念依然是痛苦、屈服和灰心的,并因之而低效和失败。
第三阶段:义和团运动后的崇洋崇外
义和团运动使青年学生、工人和农民都感到了深切的失望和不满。
尽管清朝在自竣后但在历史上,崇洋派在中国并不是不存在的。
然而,义和团运动的崛起使清朝的“崇外”意识变得更加普遍,并在思想上更加明显。
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情绪反应,社会上体现了一种对外割据的无奈和不满。
此外,清朝统治者也通过崇洋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对外开放的思想内涵更强。
总之,晚清时期的对外心态演变符合了整个国家处于动荡和转型阶段的现实状态。
清政府在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据时,采取了缺乏鲜明方向和目标的夹缝政策。
这种中国古老而狭隘的固执,导致了西方列强对中国国土的侵略,看不出明显的改观。
浅析晚清统治者对外心态的演变

浅析晚清统治者对外心态的演变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从1840年开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割让,这些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的衰落。
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前,中国的统治者一直在处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关系,其中统治者的心态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抵御西方入侵(1840-1860)在此阶段,由于中国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等一系列的挫折,因此中国的统治者开始对外采取非常强硬的立场。
在此期间,各种反侵略的措施被提出,例如修建海防,学习西方技术,加强军备等。
统治者还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领域都鼓励国家自力更生。
在此阶段,中国的统治者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外交困。
在外部,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纷纷入侵中国,让中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在内部,太平天国、捻军等一系列叛乱不断出现,给清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在此期间,清政府开始转变对外政策的态度,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例如,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并且主动与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第三阶段:求取技术进步(1880-1895)在此阶段,西方列强的技术和文化开始进入中国,这让中国的统治者认识到西方世界所具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因此,在此期间,清政府开始借鉴西方的技术和文化,尝试引进列强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制度,以进步中国的技术和文化水平。
第四阶段:探索民族复兴(1895-1911)到了此时,中国已经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弱点,而且已经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寻求内外治理之道,但是外国列强的压迫和侵略依然存在。
因此,在此期间,中国的统治者开始探寻中国民族复兴之路,探索本国的发展模式和方式,寻求通过自身的发展来达到国家的强大。
总的来说,在晚清时期,中国的统治者经历了很多的波折和变革,在处理与外国的关系时也经历了不同的态度和心态,这为以后的中国历史和现实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保守派思想变化—以刘锡鸿为例指导老师:周山仁学生姓名:王辰内容摘要:本文以刘锡鸿使英时的日志《英轺私记》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刘锡鸿出使英国前后的思想特点来体现晚清保守派在面对鸦片战争之后前所未有的变局思想上所发生的变化。
本文首先分析刘锡鸿使英之前的的思想特点,然后记叙刘锡鸿置身西方世界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然后分析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对其原有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刘锡鸿思想变化的研究来折射当时大多数中国人面对突然到来的西方文明的心态,及其由不变到变,一点点的认识、接受西方的心路历程。
关键字:晚清保守派刘锡鸿思想变化使英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隆隆的炮声惊醒了封建帝国沉迷了千年的天朝上国的美梦,清王朝被迫进入到了近代世界的历史潮流中。
中国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变局,传统但已腐朽的儒家文化全面遭遇了现代进步的西方文明。
面对着西方文明全方位的入侵,中国的统治阶级与普通民众在思想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管是统治阶级的盲目排外还是普通民众的极度恐惧,实际上充满的都是对西方文明不解甚至是误解。
随着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或者说是在西方列强的进一步入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来了解西方社会,并将西方社会的种种向统治者及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介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落后的国家。
这些人以翻译和撰写与西方相关的书籍为手段,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在晚清一些有识的官僚的支持下,最终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从而开展了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然而迂腐的思想是不可能一下子一扫而空的,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依然是落后的传统思想,这点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直对于西方世界以蛮夷相称,以蛮夷相看,认为西方只是仗着船坚炮利,奇巧淫器,毫无文明可言,提出了“以夏变夷”的主张,依然死守落后的封建文化不放,如同把头埋在沙中的鸵鸟一般。
可以说即使和西方世界有了实质性长久性的接触之后,东方世界依然对于西方文明是陌生的,这种陌生一方面是文化使然,另一方面也确实是缺少着对西方世界亲身的接触与了解。
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外交作为新鲜事物之一也被引入到了中国的政治活动之中。
中国在一段时间内不断的向国外派去了自己的使团,做贸易或者学习之用。
这对西方文明被中国所接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走出去亲身体验西方文明对于受中国传统封建教育长大的官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化机会,为中国了解西方文明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渠道。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官员的思想都产生的或大或小的变化,刘锡鸿也正是其中之一。
刘锡鸿字云生,原名刘锡仁,生于现广东省番禺县,是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反对洋务运动论者,是保守主义代表人物。
他从小就开始接受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秉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人士大夫理想。
刘锡鸿在考取举人后通过做幕僚了进入了官场,因为成功镇压了农民起义而被郭嵩焘所看重,进入了郭嵩焘的幕府,并进一步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与心腹。
1876年云南“马嘉理”教案①后,在《烟台条约》规定下清廷被迫派遣高官担任钦差大臣出使英国道歉并担任驻英副使。
在当时的世界各国间互派使节早已是平常之事,然而这对于中国来说尚属第一次,原因在于传统封建王朝天朝上国的思想在作怪,对于出使国外认为是屈辱之事。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刘锡鸿作为副使同郭嵩焘一起出使英国,他不同于郭嵩焘对于出使有极大的兴趣,希望亲身去体验先进的西方文化。
作为一直持有浓厚保守思想的刘锡鸿,这次出使更多的是被迫以及妄图身体力行去证明西方毫无文明,验证东方文化是远远胜于西方的,想要“以夏变夷”,克尽大清臣子之责。
虽然刘锡鸿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踏上出使之路的,然而他一路的所见所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的思想,通过亲身的体会西方各种现代化的文明以及先进的科学,政治制度,即使是充满守旧思想的刘锡鸿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思想是有偏执的是有误的。
刘锡鸿在外担任公使时间分别在英国及德国常住过一段时间,对于当地的风土民情,现代文明可以说有着丰富的接触,这些经历都被记入到他的私人日记《英轺私记》之中,在记述之中也往往包含了刘锡鸿对于种种事件的看法,从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刘锡鸿的思想变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刘锡鸿矛盾的内心世界。
刘锡鸿是一个代表,通过他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当时的社会中面对强势的西方现代文明,持有传统儒家思想的文人士大夫是怎样的一个心态,是怎样开始自身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思考的。
一.刘锡鸿使英之前思想特点刘锡鸿的第一个思想特点是不变,这个特点表现在对西方世界的整体认识上,刘锡鸿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整体上还是模糊不清的,在鸦片战争以前他对西方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之前历朝历代的记载上,如,旧唐书的西戎传里就曾记载着西方有一种羊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刚出生的羊羔的脐带还和大地相连,这样的记述还出现在康熙朝的渊鉴类函边塞部九中,西方世界在他们的眼中是离奇和遥远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西方过去的历史没有清楚的认识,更不要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蒸日上的西方世界了。
在鸦片战争之后,虽然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有了拓宽,但也仅仅还是停留在西方人用来打开中国门的洋枪洋炮上,对西方世界还是没有什么深入的认识,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对西方依然持一种不愿意也不屑去了解的态度,表现出一种不变的思想特点。
刘锡鸿的第二个思想特点是守旧,这个特点表现在同治十三年到同治十四年清廷内部发生的一场大论辩中。
同治十三年(1875)日本侵略台湾,清王朝上下再一次看到了国家前途的危机,急需自强求存,在1875-1876这一年清王朝内部发生的大论辩中,洋务派与保守派进行了激烈交锋,刘锡鸿也参加了这场论辩并对洋务派提出的“练兵、造船、减器、筹饷、用人、持久”六项办法进行了驳斥,他坚决反对把夷狄之道施之中华,反对开局制器,反对机器满天下,反对商参与国是,对西方多持否定抵制态度。
因为这些思想在作祟,所以刘锡鸿在出使英国之前思想上就做好了对所有“以夷变夏”的尝试迎头痛击的准备,而且还尽力去为“以夏变夷”做着准备。
二.刘锡鸿使英见闻及感受首先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参考依据《英轺私记》。
《英轺私记》是刘锡鸿在任驻英副使时所写的一本私人日记, 日记记载了他到英国九个月来的见闻, 日记内容十分丰富、详细, 从①1875年,在云南发生的英国驻华翻译官马嘉理被杀事件。
与正使共同呈递国书到被英国君主接见, 到参观伦敦各处包括戴晤士报馆、蜡人馆、大英博物馆、枪炮局、伦敦监狱、御花园等各个地方都做了详细的文字记载。
另外日记中还记录了他同马格理①、博郎②、井上馨③等外国人士议论时事的主要内容。
与此同时, 日记对他与正使的日常生活琐事,例如参加舞会、观看科技表演、参加茶会酒会、观看烟火等等也有记载。
我们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他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一种与原来思想大不相同的东西, 这就刘锡鸿的保守思想在他不到一年的使英经历后所发生的变化。
下文主要论及刘锡鸿在英国的所见所闻。
(一)参观格致书院刘锡鸿在刚参观了格致书院后就大发议论,反问洋务派“一器一技,于正心修身奚与?”刘锡鸿出于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以农为本,商贾工艺技艺为末,认为百工技艺均无益于治国,甚至认为他们属于社会的危险成分和不稳定因素,不仅没有参与国事的资格,而且还应当由官府统辖,而西学也不过就是百工技艺之类的事而已。
到达伦敦之后刘锡鸿参观了泰晤士报馆,这才真正看到了机器的巨大力量:风驰电掣,耗时仅及瞬息,新闻纸就堆满案上。
用时一点钟七万份皆成。
虽然报馆总计用来装订、分拣、运输的人数量庞大,但仅从刷印新闻纸而说,仅需排版字模者二人,看管机器者六人,就足矣。
在心中产生惊讶的同时,刘锡鸿还没忘记或者是顺其自然的进行比较、计算,最终得出的结果是:我中国也不错,全用人工操作,可以让多少人养家糊口啊。
刘锡鸿认为,印刷报纸若专用人力,可以让每个工人自备活字板一组,每当新闻撰写完成,限每人一时刷印一百张,也是力所能及的。
印刷二十八万新闻纸,可让二千八百人共同分工刷印。
用每日所收入的四千三百七十五元洋银分给印报的二千八百人,每人至少可得一元半洋银。
虽然英国物价较高,但也足已养活一个八口之家。
二万数千人的生命托付与此,为何必用机器,以此夺这数万人之活计哉?到此刘锡鸿不但没有因此感觉到学习西方技术的必要性,反而认为机器夺人口食和工作,不学也罢。
在《机器耕作》一篇中,他又提到:“夫农田之以机器,可为人节劳,亦可使人习逸者也;可为富民省雇耕之费,亦可使贫民失衣食之资者也。
人逸则多欲而易为恶,失衣食亦易为恶。
”④简单说,就是因为机器的出现节约了人力,导致富人们越来越安逸,人一旦安逸就会多欲,一旦多欲就更容易做坏事;而穷人们则因为失业,失去了原有的衣食来源,所以也就不像以前一样安守本分了。
而这些正是刘锡鸿一直所在担心的社会动荡的前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此之间刘锡鸿也曾经有过引用机器效仿英国的想法。
刘锡鸿在参观伦敦铸钱局后所写的观后感中明确指出中国币制的最大弊病,就在于官员的中饱私囊,同时感叹改革之艰难,其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今使中国开金银矿,置办机器,效为英伦,钱币私销私铸之患,诚可免矣。
”看到英国币制之先进,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本国官场的腐败,因此头痛但又无奈,在无意之中流露出了对使用机器的向往。
但是因为早已习惯了自给自足、劳动得食的小农经济思维模式,所以在他面对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时不能也不可能很快接受。
尽管刘锡鸿认识到并且也承认了机器的优越性,但是机器在他眼中的弊端也让他产生了种种忧虑、种种不屑甚至恐惧。
因此说,在其面对完全陌生的西方文明时,刘锡鸿所持的是一种既赞叹、羡慕又批评、不屑的态度。
深究其根源,他的种种忧虑、种种不屑和恐惧,是出于政治体制方面的考虑,因为在他看来,中国和西方的政治体制是完全对立的,这种完全对立、根本不同的政治体制也是他不愿意向西方学习的最根本原因。
具体来说,在中国,中国人坚持以仁义治天下,①马格里(1833-1906),美国人,咸丰八年随英国侵略军来华,后加入中国国籍。
②博朗英国人,自幼在德国读书,来华后长期效力于清廷,流利掌握汉语。
③井上馨(1836-1915)十四岁入伦敦学习西洋事物,十年后返回日本,是日本明治维新元勋。
④刘锡鸿《英轺私记》1986版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第160页而西方人政治上则是舍本逐末的。
治国之本,在于施行仁义,这是祖宗之法的最根本所在,同时也是儒家文化下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一直所固守和据以为傲的东西。
这一根本是不能也不需要改变的,所有器物上的东西都绝不会被容许对其构成威胁和冲击。
(二)关于火车最初论及火车是刘锡鸿在京师与英国公使威妥玛初次见面时,威妥玛谈到统治者为政最关键之处在于养民,而中国的当务之急就在开煤铁矿、修建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