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代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文言文代词及翻译

一、人称代词1. 我、吾:表示说话人自己。
例:吾闻孔丘善礼,故往见之。
(《论语·述而》)翻译:我听说孔子懂得礼仪,所以去拜访他。
2. 你、尔、汝:表示对话中的对方。
例:尔何不归?(《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翻译:你为什么不回去?3. 他、彼:表示第三人称。
例: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他们兵力枯竭,我们兵力充足,所以打败了他们。
4. 吾、我:古代汉语中,吾与我在古代可以互换使用。
例:吾闻之,有善为师者,五日可成。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听说,有善于当师傅的人,五天就能成功。
二、指示代词1. 此、兹:表示近处。
例:此五霸者,天下之雄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翻译:这五位霸主,是天下的雄豪。
2. 那里、彼处:表示远处。
例:彼处有奇花异草,吾欲往观之。
(《庄子·逍遥游》)翻译:那里有奇花异草,我想去观赏。
3. 那个、彼:表示特指。
例:彼童子之才,何足以论!(《史记·孔子世家》)翻译:那个小孩的才华,怎么足以评论!4. 此、斯:表示近处。
例:此吾所以异于彼也。
(《庄子·逍遥游》)翻译:这就是我和他们不同的地方。
三、疑问代词1.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例:何谓仁义?(《孟子·梁惠王上》)翻译:什么是仁义?2. 哪里、何处: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例:吾问曰:“何处得此奇遇?”(《庄子·逍遥游》)翻译:我问:“在哪里得到这个奇遇?”3. 哪个、何:表示特指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
例:何者为之?(《庄子·逍遥游》)翻译:哪个是它?四、物主代词1. 我的、吾之:表示所属关系。
例:吾之马,何能胜彼?(《庄子·逍遥游》)翻译:我的马,怎么能胜过它?2. 你的、尔之:表示所属关系。
例:尔之马,何能胜吾?(《庄子·逍遥游》)翻译:你的马,怎么能胜过我?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精炼、表达深刻,给人一种独特而庄重的感觉。
在文言文中,代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替代名词并引导整个篇章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文言代词以及其用法。
一、人称代词1. 吾:我吾欲言之者,乃众生也。
2. 余:我余所欲为者,则以仁义为基础。
3. 兄弟:我们兄弟同舟共济,方可克服困难。
4. 邦家:我们邦家之恩,念念不忘。
二、指示代词1. 是:这个是乃吾师之言也。
2. 此:这个此言甚是,可参详思虑。
3. 彼:那个彼乃圣贤之行也。
三、疑问代词1. 何人:谁何人敢当此重任?2. 何事:什么事何事如此重要,值得我们付出所有努力?3. 何故:为什么何故不思进取,却束手待毙?四、指代代词1. 其:他/它/她其人才高八斗,不可小视。
2. 其中:其中其技艺之高超,举世瞩目。
3. 若:如果若有变故,务必密切注意。
五、反身代词1. 己: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吾体:我的身体吾体尚且不适,焉能效力他人?六、指向代词1. 是故:因此是故,我们必须努力向前。
2. 非此:不是这个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
3. 云云:等等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宽容、理解,云云。
七、连接代词1. 而:而且学习不仅要刻苦,而且要坚持不懈。
2. 又:再加上山高水长,又有何妨?3. 乃:于是事情发展至此,乃不可逆转。
八、相对代词1. 非之:不是吾之过失均应自省,非之他人。
2. 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九、数量代词1. 众:许多众人皆醒,方能无往而不胜。
2. 无几:几乎没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无几。
十、疑问代词1. 客曰:请问客曰:“贵姓大名可否告诉在下?”2. 居乎:在哪里我前日曾见一人,不知其居乎何处。
以上是常用文言代词的介绍,这些代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熟悉它们的用法有助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文章。
希望读者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代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文言代词

文言代词【概念点】文言代词【定义】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代词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故现代语法书划入实词类。
但是,它和开放性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相比,是一个封闭性词类,数量很少,可以枚举,而且词义较虚灵。
所以,讲文言虚词的著作,都把它列入虚词中讲述。
【类型】1.人称代词2.指示代词3.疑问代词【概念点】人称代词【类型】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另外还有“朕、卬(áng)、台(yí)”、。
它们都是相当于“我”或“我的”,有时也可表示“我们”或“我们的”。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类型】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六个。
“汝”、“女”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它们的意思相当于“你”、“你们”。
【类型】3.第三人称:又叫做他称代词。
常用的有“之、其、彼、厥”,它们相当于现在的“他(她)”、“他们”。
【概念点】指示代词【定义】是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类型】1.近指代词:常用的有“此”、“是”、“斯”、“之”、“兹”、“然”、“时”等。
译成“这”、“这个”、“这里”、“这样”。
【实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然:这样)【类型】2.远指代词:最常用的有“夫”、“彼”、“其”,另外还有“匪”、“厥”。
译成“那”、“那个”。
【实例】彼童子之师。
(彼:那些)【类型】3.旁指代词:就是指代其他的人或事物的代词。
常用的有“他”、“它”、“异”等,相当于“别的”、“另外的”、“其他的”。
【实例】王顾左右而言他。
(他:其他的)【类型】4.虚指代词:是指不必说出、不愿说出或不能说出的人或事物的代词。
多用“某”、“或”、“有”等字。
【实例】或师焉,或不焉。
现代汉语、文言文代词汇总

现代汉语各类代词汇总: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
第二人称代词:你、您、你们
第三人称代词:她、他、他们、她们
2、疑问代词:谁、什么、哪、怎么、怎么样、多少、、、
3、指示代词:这、这里、这样、这么、这些
那、那么、那里、此、如此。
文言文各类代词汇总: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吾、我、余、予、朕、孤、寡人、仆、妾、愚、臣、自、己、其等;
第二人称: 女(汝)、尔(而)、若、乃、子、君、卿、公、足下等;
第三人称: 之、其、彼、伊、焉等;
复数形式: (人称后加)侪、属、曹、辈、伦等。
(二)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 此、斯、是、兹、之、然等;
远指代词: 彼、夫、其等;
无定代词: 虚指(肯定性): 某、或
实指(否定性): 莫、无、靡
(三)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奚、焉、安、恶等。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中的代词⽤法分类详解1.⼈称代词第⼀⼈称:吾、我、余、予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我”;表⽰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的⽂意来判断。
第⼆⼈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rú)、尔(ěr)、若、乃、⽽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你”,表⽰复数时译为“你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诲汝知之乎?(《论语⼗则》)汝⼼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盍各⾔尔志?(《⼦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尔其勿忘乃⽗之志。
(《伶官传序》)家祭⽆忘告乃翁。
(《⽰⼉》)⽽翁归,⾃与汝复算⽿。
(《促织》)妪每谓余⽈:“某所,⽽母⽴于兹。
”(《项脊轩志》)第三⼈称:之、其、彼、渠、厥说明:第三⼈称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他(她、它)”;表⽰复数时,译为“他们(她们、它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有复⾔令长安君为质者,⽼妇必唾其⾯。
(《触龙说赵太后》)虽与府吏要,渠会永⽆缘。
(《孔雀东南飞》)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六国论》)注意:古汉语⼈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
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称代词后边表⽰⼀(同)类⼈,但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等等、⼀批”的意思。
倘复请之,吾辈⽆⽣理矣。
(《狱中杂记》)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单于视左右⽽惊,谢汉使⽈:“武等实在。
”(《苏武传》)尔曹⾝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指⽰代词①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尔、若、然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这个、这样、这种”。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文言文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文言文常见代词

文言文常见代词——人称代词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一、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
另外一种就是个人在对话中用的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
例: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 《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我忘记了拿尺码。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3、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是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7、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我就受恩感动激励不尽了。
8、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乐羊子妻》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9、鄙人才疏学浅,难当此任。
我才智空虚学问浅陋,难于承担这一重任。
二、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另外,有“尔曹、若属”等词,译为“你们”。
“子、君、公、、卿、先生、阁下、陛下、足下”等是对对方的尊称,可译为“您”例:1、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4、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6、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类
古汉语代词
相当于现代数
我、吾、舍、予、朕
我、自己
复数
同单数,或后加属、曹、辈、等、侪
我们、我们这些人
第二人称
单数
尔、而、若、乃、女、汝
你
复数
同单数,或后加属、曹、辈等
你们、你们这些人
敬称
陛下、大王、公、卿、子、先生、足下
您
第三人称
单数
之、彼、伊、厥、渠、其
他、它、她、他(它、她)的
表让步
虽、即
虽然、虽然如此
助词
种类
古汉语常用助词
结构助词
之、是、所
缀加助词
词头
有、其
词尾
然、焉、如
语气助词
句首
夫、唯、盖、岂、其
句中
也、者
句末
也、矣、焉、耳、乎、诸、欤(与)、耶(邪)、
哉、夫
哪里
问情况
原因
安、焉、何、曷、胡、乌、恶、奚、盍
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不
问数目
几、几何、几许
几、多少
种类
古汉语常用连词
相当于现代的意思
表并列
与、及、且、而、暨
和、跟、又、以及、并且、一面……一面……
表承接
而、则、遂、以、因、乃、即、然后、然则
便、就、方、来、然后、如此、那么
表递进
而、且、而况、何况、又况、以
而且、况且、何况
表选择
且、抑、如、若、其、或
还是、或者
表转折
然、而、然而、则、顾、但
可是、但是、不过、反而、然而、却
表条件
而、则、无
那么、就、无论
表假设
其如、若、苟、向、使、倘、即、纵、今、而、
则、籍、第令、否则、
不然、脱
如果、倘若、假如、即使
表因果
以、为、由、因、故、
而、以故、是故,是以
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
复数
同单数
他(它、她)们、他(它、她)们的
指
示
代
词
近指
此、是、斯、兹、之、夫
这、这种、这个、这里
然、尔、偌、恁
如此、这样
远指
彼、夫、其
那、那个、那里、那些
旁指
他、人
别的、旁的
虚指
或、某
有的、有人、有些、有时、某某
无指
莫、无、罔、靡
没有谁、没有什么
疑
问
代
词
问人
谁、孰
谁、哪一个
问事物
何、曷
什么
问处所
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