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导学案
第16课猫(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感受三只猫的形象特点。
3.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1.继续练习默读。
2.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跬步至千里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逗.()消耗.()污涩.()忧郁.()红绫.()懒惰.()安详.()乞丐.()预警.()怅.然()诅.骂()蜷.伏()一缕.()虐.待()屋脊.()叮嘱.()辩.护()怂恿..()惩.戒()倚.着()冤.枉()妄.下断语()悲楚.()畏罪潜.逃()芙.蓉鸟()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肮脏且不光滑。
()②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③从容不迫,稳重。
()④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⑤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⑥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⑦弯着身体卧着。
()⑧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⑨悲伤凄楚,悲苦。
()⑩通过处罚来警戒。
()○11胡乱、随意地下结论。
()○12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1.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他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
著有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专著《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译著《新月集》《飞鸟集》等。
2.默读全文。
二、探究案★任务一:整体感知,勾画圈点厘思路1.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概括提取信息,利用下面的表格厘清课文内容。
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
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第16课《猫》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华师大东门100米处有着这样的两只猫,它们是流浪猫。
它们因为原来的主人毕业、不想喂养,而只能在校园中流浪。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那他是怎样来描述三只小猫的呢?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和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目标展示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4.他们的结局如何?(三)预习检查、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 1 —(1)基本信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
福建长乐人(2)主要经历: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3)文学地位: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4)代表作品:《取火者的逮捕》《欧行日记》《海燕》等。
2.背景介绍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3.字音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四)整体感知、自主学习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并填写思考探究的第一题的表格。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点?(3)在家中的有什么样的地位?(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2 —来历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对我的影响第一次:花白猫(1—2)从隔壁要来的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猫》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6课《猫》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猫》2课时《动物笑谈》1课时《狼》2课时第五单元的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
边读边思考,并学做摘录。
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 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猫》既有对猫的细致描绘,也有对猫的亡失的悲哀。
学习本课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同时要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和技巧。
《动物笑谈》属于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本课的学习,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即幽默诙谐风趣,并且通过精彩语句的赏析领会人物形象及作者作为科学工作者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狼》是蒲松龄的一篇文言文小说,学习时应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6 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品味重点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快速默读,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反复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教学重点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品味重点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一(文本导入):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被许多人喜爱的动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猫》的基本概念。这是一篇描写作者与猫相处的文章,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示了猫的性格特点。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我们对动物的关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描述的具体事例。这些事例展示了猫的习性、情感以及与人类的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写作方法的应用:学生在学习观察细致、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时,可能难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需要教师通过举例、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举例解释:
-在课文结构分析方面,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明确文章的起承转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
-在思想感情体会方面,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作者对猫的关爱,并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生字词:让学生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如:幽雅、懒惰、叮嘱、惩戒等。
2.课文内容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猫的喜爱以及猫的性格特点。
3.课文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猫的性格特点。
-课文内容理解:理解作者对猫的喜爱及猫的性格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篇1教学重点: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对话法情境法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二、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生字词)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3、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4、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5、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文章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前两只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朗读并感悟。
提问: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两只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2、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四、精读赏析:15一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案发现场: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反思《猫》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重点】1. 圈点勾画,通过破解芙蓉鸟被害案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死亡的悔恨之情。
2. 小组探究,明晰人类法则对动物的残酷性。
【教学难点】书写忏悔信,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尊重善待生命,勇于自我反思的品质。
【教学过程】一、回顾文章,激趣导入1、导语老师给这节课起了一个题目叫“猫的世界,人的法则"。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可以对这个题目有自己的理解。
2、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些句子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1)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明确:第一只猫的死亡虽让我们难过,但不至于太伤心。
(2)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明确:对于第二只猫丢失的伤心程度加深(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明确:“永”的意思是再也,体现出作者对第三只猫死亡的难过程度是最为深刻的。
作者对三只猫死亡的反应不同,是与这三只猫亡失的原因有关的。
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被人捉走,这些都与作者没有关系,但第三只猫的死却与作者有关。
二、圈点勾画,破芙蓉鸟案接下来,我们就化身为作者,来回顾第三只猫死亡的前因后果。
根据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只猫咪的死亡是因为它被卷入了一起案件当中,大家能不能快速阅读课文,用几个字概括一下这桩案件?明确:芙蓉鸟被害案3、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任务一,圈点勾画,破解芙蓉鸟案。
认真阅读文章第17到第28自然段,完成第一题,填写“芙蓉鸟被害案卷宗"。
4、当我们填写完这份卷宗时,会发现一切都合情合理。
这只流浪猫做了错事,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但案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请阅读文章第29至34自然段,完成第二题,提交新的调查结果,为第三只猫翻案。
5、探究案件之因所以,当我们细致地探究清楚芙蓉鸟被吃案的前因后果时,我们可以定义这一桩案件为冤案!大家认为这桩冤案的发生主要责任在谁?明确:作者6、那作者在判案过程中犯了什么错误而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呢?明确:作者在断案的过程中用了大量不确定性的语句或者主观的推断作为证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对“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主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通过讨论,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过,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我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猫》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猫这种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课堂互动和讨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地分享了自己与猫相处的经历,这样的开场白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理论介绍环节,学生对散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得还算顺利,但对于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比喻、拟人等,学生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受和理解。
- 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表达对猫的喜爱,以及这种写作手法对文章情感表达的影响。
- 人与自然关系:探讨文章中人与猫和谐共生的主题,强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重要性。
- 文学鉴赏:指导学生从语言、结构、情感等方面欣赏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猫》一文中,“猫的性格柔顺,动作敏捷”,通过这样的描述,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形容词来描绘动物的特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猫》是一篇描写动物情感的散文,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猫的特点和与人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七年级语文(下)学案《猫》
1、读准下面汉字的读音。
相称郁闷一缕娱乐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
一尘不染眼花缭乱秩序井然妄下断语
2、作者简介:,(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1.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2.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交流点拨】第三只猫。
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3.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交流点拨】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4.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
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交流点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交流点拨】首尾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
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3.鲜明的对比。
【交流点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交流点拨】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
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假如你就是那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
【交流点拨】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
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
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