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于民族劣根性的看法

合集下载

从孔乙己看民族劣根

从孔乙己看民族劣根

从《孔乙己》看鲁迅对国民劣根性批判《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

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可怜而又可悲的艺术形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独特身份实际已奠定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孔乙几的死,既是孔乙几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整个社会的悲剧。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加大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力度,包括孔乙己在内,这篇小说出现的人物基本都成为他的批判对象。

这也符合鲁迅先生当初弃医从文的初衷。

他曾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孔乙己所在的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病态社会,孔乙己身边的人哪一个不是充满了病态,哪一个不需要疗救和批判?孔乙己的每次出现,都是别人拿来逗乐取笑的对象,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享酒店,两腿已是盘坐在一个用绳子挂在肩上的蒲包上“走”来。

外形的改变,正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情况下,属于剥削阶段的掌柜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同情,他唯一记得的,便是孔乙己欠他的十九个钱,至于孔乙己的死活,那恐怕不在他的考虑之列,鲁迅先生在笔触中对这种心性不全的人表现了无情的批判。

令人可悲的是,短衣帮和孔乙己同是被剥削被凌辱的对象,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惨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短衣帮恶意嘲弄孔乙己的行为,不正是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直接表现么?更令人可悲的是孔乙己和丁举人同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一个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穷困撩倒,被人踩在脚下,直到折磨至死。

一个中了举,爬到了社会的上层,横行霸道,作威作福,对他人的命运没有丝毫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

鲁迅先生通过表现这种人的自私和冷酷让所有人对他们进行批判。

鲁迅论“国民劣根性”

鲁迅论“国民劣根性”
通 威 吓 , 得 大 官们 满 口答 应 , 临 走 时 , 吓 但
却 被 从 边 门 送 出 去 。不 给 他 走 正 门 , 是 他 就
中 国 国 民性 的 堕落 , 觉 得 并不 是 因为 我 顾 家 。 们 也 未 尝 为 “ ” 想 。 大 的 病 他 家 设 最 根 . 眼 光 不 远 , 以 “ 怯 ” “ 婪 ” 但 是 加 卑 与 贪 , 这 是 历 来养 成 的 。 时 不 容 易去 掉 。 对 于 一 我 攻 打 这 些 病 根 的工 作 , 有 可 为 , 在 还 不 倘 现
日本人 太 认 真 , 中 国人 太 不 认 真 。中 而 国的事情 往往 是招牌 一挂就 算是成功 了 日本则 不 然 , 们 不 像 中 国这 样只 是 作 戏似 他
人 们 都 以能 够 和他 扳 谈 为 荣 。 一 个 专 爱夸 有
耀 的 小 瘪 三 . 天 高 兴 的 告 诉 别 人 道 : 四 大 一 “ 人 和 我 讲 过 话 了 !, 问 他 : 说 什 么 呢 ? 答 , 人 “ ”
是卑怯 的国 民。 样下去 , 定要完结 的。 这 一
( 华 盖 集 ・ 然 想到 ( ) ) 《 忽 七 》 少有 失 败 的英 雄
“ 要脸 ” 但 在他 本人 。 以为“ 面 子” 不 , 是 有 的 . 此 的人 一多 。 就 真成 为“ 面子 ” 如 也 有 了 。别 的许 多人 。 是 四 大人 连 “ 开 去 ” 不 滚 也
则 纷 纷逃 亡 。( 华盖 集 ・ 个 与 那 个》 《 这 )
守 旧 厌新
不 对他 说 么 ? ( 且 介 亭 杂文 ・ 《 说面 子》 )
个 方面 摘 录 如下 。
要 面子
, ,

south ruislip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民族的劣根性完整的

south ruislip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民族的劣根性完整的

south ruislip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民族的劣根性完整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曾经提到国民的劣根性。

劣根性的定义:劣根性是指人类固有的不良品质和不健康的心理需要,这些劣根性就是人类之所以犯罪的根源所在。

所谓一个民族的劣根性就是指: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有共同的、严重的缺点。

这种缺点可能是由于人种关系天生的,也可能是这个民族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一、缺少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缺少对事物真实性和精确性的基本尊重。

三、缺少对他人优点的发现,喜欢发现别人的缺点,好为人师。

四、喜欢通过侮辱他人,嘲笑他人的缺点来得到满足感。

五、劣根性爱将个体或一部分的特点扩大为集体的特点众所周知,个体有集体的某些特点,也有集体没有的某些特点,或没有集体的某些特点。

所谓一个民族的劣根性就是指: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有共同的、严重的缺点。

这种缺点可能是由于人种关系天生的,也可能是这个民族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自私其实是人类都具备的劣根,但是由自私衍生出来的种种其他劣根性,相对而言,我国中华传统美德也极其丰富,有勤劳,朴实,大度,英勇,真诚,清廉等等。

所以,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大家应该去糟存精,看清我们自身内心所存在的劣根,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

劣根性不能完完全全的被驱除,因
为某些劣根性是人下意识的判断。

但是通过人自身素养、素质的提升,从某些角度来说也相对减少了劣根的存在。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

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

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卑怯的群氓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浅论鲁迅对国民劣根性与鬼神文化关系的探讨

浅论鲁迅对国民劣根性与鬼神文化关系的探讨

浅论鲁迅对国民劣根性与鬼神文化关系的探讨【关键词】鲁迅鬼神文化国民劣根性。

【论文摘要】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总结是在鬼神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鬼神文化是因,国民劣根性是果。

经由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从而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鬼神信仰的彻底否定和批判。

鲁迅一生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在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方面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卓越贡献。

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充分肯定这方面成就的同时,却相对忽视了他对鬼神文化与国民劣根性之间内在关系的探讨。

事实上,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总结是在鬼神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鬼神文化是国民劣根性的内在根源和滋生的土壤。

与其说鲁迅揭露与批判了国民劣根性,毋宁说他藉着国民劣根性而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漫长的鬼神文化,从而进行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清理。

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对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贡献作出相应的评价。

一、“鬼蜮世界”:对国民劣根性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的揭露与批判对国民劣根性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的揭露与批判鲁迅是同时代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之一。

南京是他接触西方文化的起点,在那里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数学、地理、机械等专门学科的现代科学知识。

二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有关进化论的学说。

这两方面文化之所以给鲁迅以极大震动,是因为它们都与以鬼神信仰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

前者代表科学与无神,后者代表迷信与偶像崇拜。

正是这一鲜明对照使鲁迅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毅然选择了舍弃自身的传统文化,并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

因此,鬼神文化一直是鲁迅心目中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

他一登上文坛,就以揭露批判鬼神文化作为反封建的核心内容。

早在1903年,鲁迅就在《中国地质略论》一文中提出了“因迷信以弱国”的看法,指出当时“风水宅相之说,犹深刻人心”,号召人们从此迷信中苏醒过来,“斩绝妄念。

文明乃兴”。

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国民劣根性

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国民劣根性

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国民劣根性摘要: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作品深邃而富内涵,大气而亲切。

他的作品中包含着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然而有的人不理解,说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现出一种对国民的人格的揭露。

说这是在“卖孬”。

真的是这样吗?本文就这一论题谈一谈本人的见解。

关键词:论鲁迅作品国民劣根性正文:鲁迅,一位文坛巨匠,有着独属自己的个性与真挚,又饱含了亿万中国人的热情。

在文学创造中,他是耀眼的,但同时又有着自己的寂寞。

面对着当时的旧中国,黑暗、腐朽、到处是人吃人的社会。

作为一名爱国的文学家,他的心在流血。

他呐喊,他要唤醒“铁房子”中的人们。

他是一位学者,他的工具是有手中的笔,于是在他的笔下,他的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诞生了。

下面我们结合鲁迅的作品分析一下:一、鲁迅为什么在文学作品中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民族劣根性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鲁迅对这一劣根性的社会基础作了深刻的分析:在中国的小农经济土壤中萌生的宗法社会形成了等级森严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儒家道德观念的熏陶,不断得加固这种社会秩序,在这种文化氛围的侵染下,奴性和专制性等性格体系相互交织,自然而然得形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劣根性。

点出国民的软弱麻木等种种劣根性,这样可以唤醒一些人的良知和心。

让更多的国民可以觉醒。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昏昏噩噩地活着,国家会败亡。

如果觉醒,国家就有救。

鲁迅先生先前是想通过用医术救人,后来他意识到我们的国家病了,需要所有的人的觉醒,他充当了国家的医生,文章的批判就是治病。

我们应理解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苦心和特色。

特别要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

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

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

鲁迅先生评价中国人的名言

鲁迅先生评价中国人的名言

鲁迅先生评价中国人的名言1.鲁迅如何评价中国人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憎恶中国人的奴性性格,更憎恶他们以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

他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论睁了眼看》)鲁迅将国民的卑怯视为国民性的主要病根之一,他以决绝的姿态予以抨击。

鲁迅极力反对卑怯者半死半生的苟活,他深切地期望人们能挣脱文化传统的禁锢,有真正的人的生活,他说:“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忽然想到•五》)2.别人评价鲁迅的名言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郑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蔡元培: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鲁迅病逝后)李敖在接受访谈时曾说:我觉得鲁迅在大陆过份被政治化了,高估了。

鲁迅像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

可是,鲁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

大家觉得鲁迅杂文犀利,其实不好。

……我觉得鲁迅被过分高估了。

连他弟弟周作人也这样讲,他说鲁迅可能本人不愿意这样被高估。

高估不在鲁迅,而是证明你高估他的人,你的水平出了问题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中对鲁迅的文学及思想进行评价: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

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三、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历史意义 和价值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首先,该思想深刻揭示了 国民劣根性的危害和影响,为当时的社会改革和民族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鲁迅的作品广泛传播于海内外,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对提 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为中国近现代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内容二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地扎根于中 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社会批判意味,而且他对国民性的探讨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本次演 示将探讨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以期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内涵。
背景: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所见证的不仅是社会的黑暗面,还有 人们在这种黑暗面下的国民性。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 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和崇尚权力等不良国民性。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国民 的觉醒和反思。
参考内容三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入的国民性分析而闻 名于世。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也对国民性格进行了深入的 剖析和批判。在当代,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他的作品,如《阿Q 正传》、《药》、《狂人日记》等,描绘了中国国民性格的多样性,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种种弊病。他深刻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如自轻自贱、守旧排外、逆来 顺受、看客心态等。这些批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揭 了人性的弱点。
二、鲁迅早期论文中的改造国民 性思想
鲁迅早期论文的核心思想是改造国民性。他认为,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根源 在于国民性的缺陷,这种国民性需要加以改造。具体来说,鲁迅认为国民性表现 为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从权威、保守封闭、虚荣浮夸等。这些特点导致了中国 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保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对于民族劣根性的看法
鲁迅曾在《灯下漫笔》中这样评价汉族历史: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
隶的时代。

话语如利剑般直达本质,听得让人椎
胸顿足,气结一时。

尽管我明白那是事实,我很
想为此狡辩,那不过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罢了。

只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一部份。

但是
暗暗一想,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似乎真在于鲁迅所
述那样,因为西方的封建与中国一比倒是有着明
显的反抗性与短暂性了。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提到的寂寞二字也大有
此意。

一个在铁屋子中较先醒来的人,他试着叫
醒那些沉浸在各自梦中的人们,但应者寥寥无几。

仿佛心甘情愿地被囚禁在铁屋子中,只求能够享
受短暂的美梦,安逸地闷死在这铁屋子中。

而鲁
迅正是深感到这点才弃医从文,希望唤起人们内
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

远不如西方提倡的民主和自由,中华民族的思
想传承是由董促舒改革作文的专制之儒。

而后来
又融入了道家清心寡欲的思想和佛家的脱尘入世
的思想,也算是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吧。


是三纲五常,天下太平的思想也成了百姓心中的标量幸福指度的尺度。

在鲁迅眼中,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让百姓迫不及待想找一个给予他们的方向,一个奴隶的游戏规则。

从而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再者中国人重视正统,嫡系与非嫡系,男子与女子,农民与商人。

这些态度的差异看似与民族性格相差甚远,其实也间接地操控着百姓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

正如日本人,大和民族,政府的所作所为使得这群人骨子里有一种疯狂,切腹自尽认为是犯下再恶劣的罪行,只要切腹自尽就能得到对的原谅,崇尚强者,欺凌弱者,日本人的民族劣根性就体现而出。

而鲁迅所期待的中华,乃大毅力之中华,强者不必拜,弱者无用欺,人人得以沐浴皓阳之光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