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之文化篇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知识点,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本文将介绍文化生活第十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艺术风格等非物质层面的创造性成果。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它通过传承和交流,不断发展演变。
二、文化的分类1. 材料文化和非材料文化:材料文化指物质领域的文化成果,如建筑、工艺品等;非材料文化指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无形文化。
2.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产生并逐渐形成的文化。
三、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1.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中庸、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
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文物。
2. 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以宗教为核心,尊重生命,崇尚和平与宽容,有着多元化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3. 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强调人权和机会平等,对科技和时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强调纪律、秩序和团队合作,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
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1. 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互补和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五、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修复古建筑、传习古艺等。
2. 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吸收新鲜事物,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文化与个人发展1. 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引导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精编版

《社会学概论》一、填空题、选择题●"依附理论"代表人物是(弗兰克)和(普雷毕什)。
●(严复)提出的“群学”,介绍西方社会学,为中国社会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产权)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家庭制度)是最初的、本原的社会制度。
●(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劳动就业)是解决劳动者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
●(劳动资料)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维持农村社会运行的主要纽带。
●(社会变迁)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
●(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社会制度)是进行社会分析的焦点。
●(生产力)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的总和。
●(生存、享受和发展)是人类需要发展的三阶段。
●(剩余产品)的出现,是社会人口分裂为不同阶级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需要)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自我发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次飞跃。
●“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归属与爱的)●“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安全的)●“后工业社会会”论是由谁提出的(贝尔)。
●“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库利)。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享受主义)。
●“社会”一词源于(中国)●“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
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
(社会进化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
(历史循环论)●《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他又被西方誉为"社会学之父"。
●1948年,(英国)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范围内已进入成熟阶段。
文化第一讲

三 文化与文明
• 日常生活往往通用 • 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 汉语中“文明”一词出于《易经》, 《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 明。”孔颖达说:“天下文明者,阳气在 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文明也。” 《书·舜典》:“睿哲文明”。从这两个 地方看,“文明”在汉语中的含意是指民 族的精神气象。“文化”是一个人为的过 程,而“文明”则是一个历史现象和范畴。 文化表现为一种社会的运动,体现民族的 内在的精神气质,而文明则表现为一种置 于某种文化成果之上的风貌。
文化定义的几种方式
• 1 把文化看作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 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 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 如美国学者克拉克洪和凯利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含器物, 信仰,习惯以及被这引起习惯所决定的活动之一切产品。加拿大学者。 德.保罗.斯查尔夫指出:文化是我们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精神上、心灵 上和物质上的一切事物……文化是一个整体,不仅包含思想观念,发明 创造,人工制品,价值观念信仰和艺术作品,还包括经济制度,社会结 构和风俗习惯,政治体系,宗教信仰,法典法规等等。实际上它包括我 们能想象的一切事物。 我国最早搞文化研究的人著名学者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 依靠之一切。他在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对文化的内容作了 十分详尽的阐述:据我们看来,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 种种方面,总括起来,不外三个方面:1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 科学,艺术等是。宗教文艺是偏重与感情的,哲学和科学是偏重于理智 的。2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周围的人——家族,朋友,生活,国家, 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的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 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3务实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 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是。
社会学概论考研笔记整理

社会学概论考研笔记整理一、社会学的定义与性质1.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
它探讨社会成员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形成和影响社会结构。
2.社会学的性质: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跨学科的学科。
它综合了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全面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
二、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对维持整个社会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2.冲突理论:关注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利益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对社会的影响。
3.互动理论: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互动方式和过程,以及这些方式和过程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1.定量研究:使用数字和统计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普遍规律。
2.定性研究:通过深入观察和访谈来理解特定情境下的社会现象,以揭示其背后的意义和过程。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观察和比较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反应,以确定因果关系。
四、社会结构与分层1.社会结构: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方式,包括家庭、组织、社区等。
2.分层:指社会成员因财富、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社会等级。
3.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包括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
五、社会互动与人际关系1.社会互动: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包括合作、竞争、冲突等。
2.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包括亲密关系、友谊、同事关系等。
3.社会网络: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和相互联系,包括家庭、社交圈等。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社会学概论我要考形考任务单选题网考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社会学概论》我要考形考任务单选题网考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学生考试不及格,职工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等现象属于()。
【正确答案】角色失败2.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
【正确答案】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3.较少带有政治色彩,几乎不直接触及社会结构的社会运动是()。
【正确答案】表意运动4.由一组意义相连、功能协调并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化元素组成的更大的功能单位叫()。
【正确答案】文化丛5.以下属于后发内生型的国家是()。
【正确答案】德国6.医生、教师、警察和法官,这属于()。
【正确答案】规定性角色7.科层制是社会学家()提出的?【正确答案】韦伯8.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这体现了社会保障的()特征。
【正确答案】福利性9.布鲁默所说的“带着愤怒和敌意采取暴力”的人群行为,指的是()。
【正确答案】行动人群行为10.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区,那里的农村社区大都由()而来。
【正确答案】社会组合11.集合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
【正确答案】无组织性12.在互动过程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利用空间距离来传达某种意义,从45~122厘米左右之间的距离,属于()。
【正确答案】个人距离13.西欧现代化的“内生”性,决定了其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来自()。
【正确答案】民间14.组织策略强调“竞争的类型、方式、竞争战略的差异以及针对环境的选择性”的理论是()。
【正确答案】种群生态理论15.“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
【正确答案】社会交换论16.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发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将中国社会划分为10个阶层,其中产业工人阶层属于()。
【正确答案】第八阶层17.()是社会制度的首要要素。
【正确答案】规范系统18.强调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的理论是()。
【正确答案】权变理论19.茅盾小说《子夜》中,吴老太爷从农村到上海见到一种新的文化模式时,心中惊恐不已,一个劲儿地念《太上感应篇》,不久便一命呜呼了,这也是一种()。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社区、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社区、社会组织一、名词解释1.社区(山东大学2018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研;安徽师范大学2017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研)相关试题:社区(费迪南多·滕尼斯的定义)(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研)答: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虚拟社区(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研;河北大学2018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
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
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和归属感。
二、简答题1.社区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相关试题:什么是社区?其构成要素有哪些?(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答: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实体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社区具有社会性,其实质是相互关联的一群人,即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
由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群从事共同的社会生活,这就是社区的基础。
没有一定规模的人群,他们之间缺乏基本的联系,就不可能形成社区,因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存在的首要条件。
[2023春期]国开河南电大专科《社会学概论》终考任务(我要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3春期]国开河南电大专科《社会学概论》终考任务(我要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739b5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2.png)
[2023春期]国开河南电大专科《社会学概论》终考任务我要考试试题及答案1.当社会关系的发展已达到高度模式化、制度化的程度,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和均衡状态时,就可以称之为社会结构。
A.错误B.正确[答案]B2.只有正式的群体规范具有约束和指导作用,对群体的发展和运行有重要的意义。
A.正确B.错误[答案]A3.初级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特殊取向的关系类型,而次级关系是一种明显的普遍主义取向的关系类型。
A.错误B.正确[答案]B4.分层是一个政治概念,而等级则是一个社会概念。
A.正确B.错误[答案]B5.人群行为不是情绪传播的结果,而是认知传播的结果。
A.正确B.错误[答案]A6.在社会现代化的复杂进程中,人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离开了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将很难全面实现。
A.错误B.正确[答案]B7.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变迁受益群体的结构和规模、社会变迁是否与社会发展总方向符合等方面判断这一社会变迁的性质是进步还是倒退。
A.正确B.错误[答案]A8.在近代史上,西方社会变化的核心是理性化过程,因此,西方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理性取代传统和感情的过程。
A.正确9.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文化只有通过人的学习、传递,才能得以保存。
A.正确B.错误[答案]A10.全球化在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A.错误B.正确[答案]B1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项目结构、覆盖范围、待遇水平等方面是刚性增长的。
A.正确B.错误[答案]A12.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学与以前一般的社会思想、社会常识基本相同。
A.错误B.正确[答案]A13.从一定意义上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是一种自然演进的过程,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则是一种人为计划的过程。
A.错误B.正确[答案]B14.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
A.正确B.错误[答案]A15.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现实原则,本我遵循完美原则。
社会学概论二

第一章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sociology 一词最早在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
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他想建立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在中国,社会学最早以“群学”命名,取意于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家荀况的《王制》篇。
该书阐述了三个层次的区别:一是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区别;二是动物与植物的区别;三是人与禽兽的区别。
从而分析了人类之所以能结成一定的群体,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的原因。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重视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研究。
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译为《群学肆言》。
涂尔干是最早提出建立道德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等分支社会学的社会学家。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它把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它是和人、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它的形成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关系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为不同的学科所研究。
之所以要有社会学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性研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因为社会关系是一综合体,不能孤立地为某一个学科研究某一个部分,必须进行综合性研究;第二是因为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研究容易产生片面性,造成失误,整体研究可以避免片面。
第三是因为社会学研究具有开放性,它可以兼怍各学科之成果来得出结论。
以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为指导的社会学家是不能解释社会关系的实质和社会关系不断更替的真正原因的。
社会学的性质: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其研究范式是从生活出发,形成理论,再回到生活中去。
社会学的主要特征:一是整体性,即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角度考察、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二是综合性;三是广泛性;四是应用性。
(简记:整综广应)关于社会学在社会学科中的地位有三种观点:一是中心论,即把社会学的地位置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其创始人是孔德、斯宾塞;二是平列论,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处于平等位置;三是特殊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民族亚文化: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 所特有的文化。民族亚文化与主文化并 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的。 2、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 的文化。 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 特有的文化。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 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两者关系:
档案与文化的关系: 1、档案是文化的产物; 2、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档案的文化功能
(一)文化传承功能(档案不仅贮存了 文化也传播了文化); (二)文化发展功能; (三)文化借鉴功能; (四)文化教化功能; (五)文化心理塑造功能。
拓2:试论现代大学的文化功能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大学从最初处在社 会边缘,日益走向社会中心,从传统的 崇尚自我放逐,到对积极入世的现代理 念。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大学存在的理 由和价值归依的追问从未停止。但是, 大学的本真样态是文化性的,大学的基 本使命应该是文化的,传统大学是如此, 现代大学也不应该遮蔽其文化本质。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一)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 思想的东西。
(二)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 指制度、规范、观念等。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想、态度、艺术等意识形态;二是社会行 为规范。
在文化模式的评价上存在着“文化中心 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
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
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 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 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
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 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 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二)西方的文化特质特点
注重理性,科学思维。 在其教育理念当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从而增强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二、文化丛
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 互连结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 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相关,而且往往 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文化特质和文化丛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 容,但它们还不等于社会文化的全貌。 要了解社会化的全貌就必须研究第三个 层次的文化,即文化模式。
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个德国人用图阐释中西放文化的差异 ..\09社会学概论\中西文化差异.doc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文化对个人、群体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不 同。就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 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就群体而言, 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 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一方面是 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另一方面又起 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
@文化塑造了社会人
这一点也被称做文化的整合功能,即使 社会成为一个整体。它包括: (1)价值整合;这是整合功能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一致,才 有结构与行为的协调。 (2)规范整合; (3)结构整合。
拓1:档案文化功能浅述
档案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真实地记录了 人类的思想和活动成果,揭示了社会发 展特别是文化演进的轨迹,与文化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文化模式
所谓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 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 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 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 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
@特殊的文化模式
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 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文 化结构与文化内容。
拓3:影视文化带给我们的思考
文化与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联系 影视文化的正面影响 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
喜 洋 洋 和 灰 太 狼
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 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 年人的世界里流传开来.这 只“羊”的市场价值已超过 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 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
动漫文化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一、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 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 化特质的总和。 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形式(如: 象形文字、纸、墨、笔、砚、编钟、笙、 琴、瑟、琵琶等),也可以表现为非物 质的形式(如:儒家的四书五经教条, 作揖、下跪、磕头等各种礼仪)。
象形文字、笔、墨、纸、砚、编钟等
美国
注重事缘、业缘等非 血缘关系;
强调个体主义; 强调妇女的独立;
要求子女要服从家长; 要求子女独立,较开 放 有较多的寒暄、客套;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异性在公开场合不宜 异性在公开场合可以 过多接触;同性可以; 亲吻、挽手;同性不 可; 含蓄、不外露; 重视纪念死者。 直接表达、外露; 重视庆贺生日。
@现代大学文化的特征
第一,现代大学文化的高深性; 第二,现代大学文化的普遍性; 第三,现代大学文化的批判性(批判性 是现代大学最重要 、最可贵的一个文化 品质 ,也 是 现代大学最需要的一种精 神)。
@现代大学的文化功能
(一)文化传承功能; (二)文化启蒙功能; (三)文化创新功能;
否定有发展前途的优秀文化的反文化, 当然是有害于社会的。反之,如果反文 化所反对的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文化,那 么它就是有益于社会的文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文化是指有明显优劣、高下 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 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非评比性文化即中性文化,是指没有明 显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一 般与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习俗 相关联。
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 境的民德。
我们认为,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 义分别从两种极端的立场看待文化模式, 它们都未免失之偏颇,两者都具有明显 的形而上学倾向,而缺少辩证法。
(二)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1、文化震惊
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 接受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 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没有明显的优劣 之分,因而我们的改革与吸收外来文化 的重点绝不是中性文化。 另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与人们的行为 方式、习俗等联系密切、且无明显的高 低之分,因此,我们对于它的演变与发 展不应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而应听任 其自然发展。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 体系,而不是一盘散沙。文化所结成的 这种系统、体系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 就是文化的结构。 社会学主要从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 模式三个层次上分析文化的结构。
文化的特性:创造性、象征性、共享性、 渗透性、变迁性、复合性及多样性
社会文化:是与基层广大群众生产和生 活实际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 域,民族或群体特征,并对社会群体施加广 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 称.
其特征:差异性 、借鉴性 、民族性 、稳 定性 、发展性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探讨: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文化内容
社会关系
价值观 妇女形象 对子女要求 谈话方式 异性交往 感情表达 对待生日、逝世
中国
注重家庭、家族血缘 等关系
强调集体主义; 以贤妻良母为模范;
注: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
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 生。
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 之分,但是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 生两种不同的效果: 1、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现象或者 发生盲目崇拜,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 2、处理得当则可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2.文化边际
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曾进一步将精神文化区分 为理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念状态 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 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 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 具有约束力。
注意点: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在使用上 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 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 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普遍文化模式
普遍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 就其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
美国社会学家C.威斯勒曾在《人与文化》一书 中提出普遍文化模式的九个方面: 第一、语言,包括语言,文字、符号等; 第二、物质特质,如饮食卫生、住所、运输用 具、衣着、器皿、工具、武器等; 第三、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等;
注意点:
一般来说,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 别其价值的文化。 承认非评比性文化的存在,意味着承认 各民族的平等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非评比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 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 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 正确对待非评比性文化是我国改革与对 外开放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文化使社会有了行为规范
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有: (1)风俗;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 发形成的、历代相传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它是调整人之间相互行为的一种 较为长期、稳定的规范体系; (3)法律;它是由国家制定、强制实施的规 范体系; (4)价值观念;它是人们评价、判断事物的 思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