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性白点综合症概述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临床特点及症 状
临床特点及症状
白点病变:MEWDS的典型表现是突 然出现的多发性白点病变,这些白 点通常分布在视网膜周边。 视力下降:患者通常出现视力下降 的症状,且常伴有眼睛疼痛、眼球 活动疼痛等不适感觉。
临床特点及症状
自限性:MEWDS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的疾 病,即症状会自行缓解,白点病变也会 逐渐消退。
诊断与治疗
诊断与治疗
临床表现与检查:诊断MEWDS需 要基于病史、眼底检查、荧光 血管造影等临床表现与检查结 果。
治疗方法:由于MEWDS通常是自 限性的,因此治疗主要采用对 症支持治疗,如休息、润眼治 疗、避光等。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预后与复的预后良 好,症状会自行缓解,白点病变也会消 退。
复发情况:某些病例可能会出现病情复 发,但复发率较低,具体情况需要根据 个体来定。
结语
结语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是一种罕 见的视网膜疾病,其特点是突然出 现的白点病变和视力下降。目前尚 没有明确的病因,但与免疫系统异 常可能有关。临床上,诊断主要基 于病史、眼底检查等,治疗多采用 对症支持治疗。大多数患者的预后 良好,症状会自行缓解。
多发性一过性 白点综合征的 科普知识PPT
课件
目录 引言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及症状 诊断与治疗 预后与复发 结语
引言
引言
白点综合征介绍:多发性一过性白 点综合征(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简称MEWDS )是一种罕见的视网膜疾病,其特 点是突然出现的白点病变和视力下 降。
2白斑综合征

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disease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disease,WSD)俗称白斑病,是由白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对虾严重传染性疫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对虾的养殖安全。
该病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
病虾停止摄食,部分濒死虾甲壳出现白色斑点,白斑综合征因此而得名,但亦可不出现白斑而虾体变红。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强制通报疫病。
一、病原学对虾白斑综合征病原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属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
该病毒曾被误认为杆状病毒,曾被称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白斑杆状病毒等。
白斑综合征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呈球杆状,外观如一个线团,一端露出线头,线头病毒科因此而得名。
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和独特的尾状物,直径120nm~150nm,长279nm~290nm,基因组为环状双股DNA,大小约300kb,至少有5种主要结构蛋白包括VP28、VP19、VP26、VP15、VP24和VP281、VP35、VP466等13种次要结构蛋白。
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和组装,核衣壳为15圈螺旋对称的圆柱体结构。
50℃ 120分钟或60℃ 1分钟即可失去活性,实验条件下在30℃海水中至少可存活30天,在养殖池中可存活3天~4天,对去垢剂敏感,可在类淋巴原代细胞中培养,25℃条件下,20小时可完成复制过程。
病毒侵染的主要组织为鳃、类淋巴组织、表皮、中肠及肝胰腺结缔组织。
二、流行病学流行范围。
该病毒90年代初在我国台湾、广东、福建等地及日本发现,随后扩散并遍及亚洲主要对虾养殖国家和地区,并在随后几年蔓延到南北美洲,造成全球性的对虾养殖业流行病。
一般虾池发病后2天~3天,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死亡。
在WSSV的自然感染过程中,经口感染途径是WSSV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各种甲壳类动物个体间的感染传播或携带,WSSV可能在自然界下长期存在。
白癜风 病情说明指导书

白癜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白癜风概述白癜风(vitiligo)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临床表现为白斑或(和)白发,可发生于人体的各个部位,严重时可影响容貌美观。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肤色深人群比肤色浅人群发病率高。
本病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采用药物治疗、光疗、移植治疗、脱色治疗等方法医治。
英文名称:vitiligo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发病部位:皮肤常见症状:白斑、白发主要病因:黑素细胞被破坏引起色素脱失所致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自身抗体检测、病理学检查、Wood 灯检查、皮肤镜检查、皮肤共聚焦显微镜检查重要提醒:部分白癜风患者,病情顽固,治疗存在困难,部分患者治疗后还可出现病情反复或疾病复发等情况。
临床分类:根据皮损范围和分布将本病分为节段型、非节段型、混合型及未定类型4型。
1、节段型具有儿童易发、早期毛囊受累及白发形成、病情在进展后期相对稳定的特点。
白斑多沿某一皮神经节段单侧分布,完全或部分匹配皮肤节段,少数呈双侧或同侧多节段分布。
2、非节段型是最常见的白癜风类型,白斑通常对称出现在身体两侧,常见部位包括手背、手臂、膝盖、肘部、足部及眼周和口周皮肤等。
包括散发型、泛发型、面肢端型和黏膜型。
(1)散发型:白斑≥2片,面积为1~3级。
(2)泛发型:白斑面积4级(>体表面积的50%)。
(3)面肢端型:白斑主要局限于头面、手足,尤其好发于指(趾)远端及面部腔口周围,可发展为散发型、泛发型。
(4)黏膜型:白斑分布于2个或以上黏膜部位。
3、混合型1~2年内出现节段型与非节段型并存。
4、未定类型单片皮损,白斑面积小于体表面积的1%,就诊时不能确定为节段型或非节段型。
二、白癜风的发病特点三、白癜风的病因病因总述:黑素细胞可产生黑色素,而黑色素可赋予皮肤、头发和眼睛颜色。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症的影像学特征

清 晰 度 显 著 高 于 甲组 ,差 异 具 有统 计 学 意 义 (P<0.05)。乙组 患 者 合 并 症 和 不 良反 应 ,略 高 于 甲组 患 者 ,但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O.05)。结 论 多发 性 一 过 性 白点 综 合 症 在 常规 跟底 镜 检 的基 础 上 应 用 荧 光 素 眼 底 血 管造 影 检 查 ,可 有 效 的 提 高 疾病 的诊
的 降低。随机 将患者分为两组 ,将两组 患者 的一 般资 料如性别 、
年 龄 、病 程 等 进 行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两 组 患 者 均 排 除 患 有 严 重 心 脑 血 管疾 病 、肝 肾功 能 障 碍 、严 重 药 物 过 敏 、 3讨 论
糖 尿 病 眼 底 病 变 等 。
一 过 性 白点综 合 症 患者 62例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甲组 患 者 3O例 ,采 用 单 纯 眼 底 镜 检 ;乙 组 患 者 32例 ,在 常 规 眼 底 镜 检 基 础 上 采
用 荧 光 素 眼 底 血 管 造 影 (FFA)检 查 ,对 比 两 组 患 者 检 查 结 果 进 行 统 计 和 分 析。结 果 乙组 患 者 的 明确 诊 断率 、病 变 病灶 成像
E口工巴A LLA 目口 A T口 Y B 工ENcEB 医学检验 i
H 工 N A H E A LT t-I工 N口 U 吕 T 口 Y
多发性 一过性 白点综合症 的影像学特征
徐 更田 濮 阳市 油 田总 医院 ,河 南 濮 阳 457001
【摘 要】目的 对 多发性一 过性 白点综合症 的影像学 特征进行分 析。方 法 选取2007年l2月一2012年 12月该院收 治的多发性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干预护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Part Three
Part Four
Part Five
Part Six
01
汇报人员:XX医院-XX
多发性一过02性白点综合
征的概述
定义和症状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眼部疾病,表现为视网膜上出现多发性、一过性的 白点。
征的康复护理
康复评估
评估患者情况: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和生活习惯,为制定康复计划提 供依据。
评估康复目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康复目标,包括恢复 功能、减轻症状等。
评估康复效果:通过定期评估,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康 复计划。
评估生活质量: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生活质 量变化情况。
心。
康复训练:根 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进行适 当的康复训练, 如肢体功能锻 炼、语言训练
等。
多发性一过06性白点综合
征的预防措施
提高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
注意眼部卫生
定期清洁眼部,保持眼部卫生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康复训练指导
视觉训练: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保持良好的阅读距离和光线,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运动康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散步、太极拳等。 饮食调理: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多发性一过03性白点综合
医学培训资料—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辅助检查
FFA 早期可见细针尖样排列成花环状大小不等的强荧光பைடு நூலகம்灶,边界
模糊,位于视网膜深层,与眼底彩色像中的点状病灶所在部位 相对应。
辅助检查
静脉期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内层小血管扩张及周边部视网膜小血 管壁荧光渗漏;
文献报道,大部分患者于秋冬及初春季节发病。
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普遍认为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急性起病,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曾有感冒和发热病史,感染因子
进入到视乳头和锯齿缘附近的光感受器细胞,触发自身免疫疾 病
发病机制
由于ICGA 所显示的低荧光病灶位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因 此,在过去的三十年,临床工作者们将这种造影表现解读为脉 络膜毛细血管的灌注异常。
近年来,对 MEWDS 患者的 OCTA 检查结果显示,病灶部位的 OCTA 检查并未发现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结构及循环异常。
因此部分学者认为 MEWDS 的发病机制不应为脉络膜毛细血管 炎性改变导致的灌注不良,而是原发于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 色素上皮细胞复合体 的病变。
发病机制
结合 MEWDS 患者的ICGA检查表现为晚期病灶 处较为重度的 低荧光, 认为 MEWDS 并非 RPE 细胞的病变和遮蔽效应,而 依然是由于病变造成脉络膜毛细血管循环的异常,吲哚青绿不 能充分进入相应组织所致的相对重度的低荧光。
合
体征
视网膜血管未见明显改变,未见视网膜静脉血管鞘。 黄斑区均呈橘红色颗粒样改变,比其他部位的白点更小、且均
匀一致,伴中心凹反光消失。 病变多于4-14周后自行消失,大多数患者愈合后在黄斑遗留橘
2白斑综合征

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disease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disease,WSD)俗称白斑病,是由白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对虾严重传染性疫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对虾的养殖安全。
该病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
病虾停止摄食,部分濒死虾甲壳出现白色斑点,白斑综合征因此而得名,但亦可不出现白斑而虾体变红。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强制通报疫病。
一、病原学对虾白斑综合征病原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属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
该病毒曾被误认为杆状病毒,曾被称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白斑杆状病毒等。
白斑综合征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呈球杆状,外观如一个线团,一端露出线头,线头病毒科因此而得名。
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和独特的尾状物,直径120nm~150nm,长279nm~290nm,基因组为环状双股DNA,大小约300kb,至少有5种主要结构蛋白包括VP28、VP19、VP26、VP15、VP24和VP281、VP35、VP466等13种次要结构蛋白。
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和组装,核衣壳为15圈螺旋对称的圆柱体结构。
50℃ 120分钟或60℃ 1分钟即可失去活性,实验条件下在30℃海水中至少可存活30天,在养殖池中可存活3天~4天,对去垢剂敏感,可在类淋巴原代细胞中培养,25℃条件下,20小时可完成复制过程。
病毒侵染的主要组织为鳃、类淋巴组织、表皮、中肠及肝胰腺结缔组织。
二、流行病学流行范围。
该病毒90年代初在我国台湾、广东、福建等地及日本发现,随后扩散并遍及亚洲主要对虾养殖国家和地区,并在随后几年蔓延到南北美洲,造成全球性的对虾养殖业流行病。
一般虾池发病后2天~3天,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死亡。
在WSSV的自然感染过程中,经口感染途径是WSSV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各种甲壳类动物个体间的感染传播或携带,WSSV可能在自然界下长期存在。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科普知识PPT

结论与展望
未来研究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和寻找 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希望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治疗选择。
结论与展望
公众意识
提高公众对该综合征的认知,有助于早期识别和 管理。
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
谢谢观看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科普知 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就医? 4. 如何预防和管理? 5. 结论与展望
什么是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 征?
什么是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定义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是一种皮肤病,特征为 皮肤上出现多个白色斑点,通常是暂时性的。
谁会受到影响? 地域差异
该综合征的发生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可能有所 不同,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较高。
环境和生活方式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就医指引
如果白点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随其他症状,建议 及时就医。
专业医生可以帮助排除其他潜在皮肤疾病。
何时就医?
自我观察
患者应注意观察白点的变化,如颜色、大小和数 量的变化。
记录相关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诊断。
何时就医?
咨询途径
可以通过皮肤科医生、家庭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 进行咨询和检查。
网络医疗服务也逐渐普及,方便进行初步咨询。
如何预防和管理?
如何预防和管理? 日常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注 意饮食均衡。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皮肤健康。
如何预防和管理? 避免过敏源
这是一种良性的疾病,通常会自行消退。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人群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AMN临床表现特征
红外眼底图像(IR) 一个或多个边界不清的旁中心楔形弱反射病灶
LOGO
AMN临床表现
急性期(1周内):外核层和外丛状层的强反射灶 进展期:IS/OS带(椭圆体带)OS/RPE带(嵌合体带)断裂 后期:外核层变薄 OS/RPE带(嵌合体带)仍存在断裂 发病2天
初诊后2周
初诊后5月
LOGO
AF
LOGO
ICGA
LOGO
LOGO
LOGO
L膜多发白点 LOGO
FP:深层视网膜多发白点 白点是否显露—与病灶严重程度有关
LOGO
LOGO
AF:多发散在或融合成片的强荧光点
LOGO
LOGO
FFA:花冠样强荧光或晚期 边界不清的稍强荧光
• 与视乳头相关的颞侧暗点
• 发病2周内眼底及FFAC除视盘充血或轻染色外,余无明显 异常 • ERG检查
LOGO
急性特发性生理盲点扩大综合征 (AIBSES)
LOGO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MEWDS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临床上并不少见 短波长自发荧光是MEWDS较可靠的诊断和随访工具 ICGA是MEWDS确诊工具 应注意与视神经炎、PIC、AMN、AIBSES、ARZOOR等 鉴别 • 严重病例可考虑口服皮质类固醇治疗 • 并发CNV者:抗VEGF治疗(雷珠单抗、康柏西普) • • • •
LOGO
LOGO
LOGO
OCT:椭圆体带和绞合带模糊、受损或不 连续、光感受器层不规则点线状强反射
LOGO
转归及其次序: 光感受器、RPE-Bruch-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 眼底-FFA-ICGA-AF-OCT
LOGO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眼底影像
• FP:黄斑颗粒样改变,深层视网膜多发白点,可伴有视盘 充血水肿 • FAF:多发散在或融合成片的强荧光点 • FFA:成簇针尖状强荧光或晚期边界不清的脉络膜背景荧 光增强,可伴有视盘染色伴表面毛细血管渗漏、节段性视 网膜静脉管壁染色、周边部血管渗漏 • ICGA:中晚期多发散在1/4-1/2PD大小的弱荧光斑点 • OCT:椭圆体带和绞合带模糊、受损或不连续、光感受器 层不规则点线状强反射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MEWDS
LOGO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MEWDS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 • • • • • • •
炎症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病因不明,发病前可有感冒前驱症状 易患人群:年轻伴有近视的女性 单眼发病多见(80%) 症状:视物变暗,眼前黑影,闪光感等 视野:以生理盲点扩大最多见 可与其他白点综合征同时出现 病程6-10周,预后好
FFA :花冠样强荧光或晚期边界不清的稍强荧光 LOGO
LOGO
FFA:可有视盘染色或伴有视盘表面 毛细血管渗漏、节段性视网膜静脉管 壁染色、和(或)周边部视网膜血管 渗漏
ICGA:中晚期1/4-1/2PD大小的弱荧光斑点
LOGO
ICGA:中晚期1/4-1/2PD大小的弱荧光斑点
LOGO
ICGA:中晚期1/4-1/2PD大小的弱荧光斑点
LOGO
鉴别诊断
• • • • •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 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 急性区域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RZOOR) 急性特发性生理盲点扩大综合征(AIBSES) 视神经炎
LOGO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
• 无眼前节及玻璃体的炎症 • 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奶油状小病灶及陈旧性色素性萎缩 灶 活动性病灶<300um • FFA显示活动性病灶早期呈强荧光,后期染色或轻渗漏 • 易并发CNV:76%
LOGO
总结
• 诊断单眼视神经炎前需要排除MEWDS可能,特别是伴有 近视的年轻女性 • 黄斑颗粒样改变对MEWDS有提示作用 • 短波长自发荧光是MEWDS较可靠的诊断和随访工具 • ICGA
LOGO
治疗
• 自限性疾病,病程常3-7周 • 口服皮质类固醇:40mg/日,减量2-3周停药 视盘轻水肿 节段性视网膜静脉炎 OCT示病灶累及中心凹 • 改善脉络膜循环及营养视网膜药物 络合碘卵磷脂 甲钴胺 • 并发CNV者:抗VEGF治疗(雷珠单抗、康柏西普)
LOGO
急性区域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ARZOOR)
该症侯群的特征为单眼或双眼的急性视网膜外层功能障碍,产生畏光症状。 眼底检查:外观多数正常;ERG异常. AZOOR属于少见眼部疾病,青年女性多见,具有眼前闪光感、视野缺损、视 网膜电图改变。该病发病机理不清楚,缺乏有效治疗。
LOGO
急性特发性生理盲点扩大综合征 (AIBSES)
LOGO
FFA晚期活动病灶染色,可有轻微染料渗漏
LOGO
进行性萎缩及色素化
LOGO
PIC并发CNV
LOGO
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诊断
主诉:视力下降伴旁中心暗点 眼底:黄斑区暗红色或棕色楔形病灶 视野:一个或多个旁中心暗点 红外线眼底图像(IR) 一个或多个旁中心 楔形弱反射灶 • 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 一阶反应振幅密度降低 • 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OCT) 急性期:外核层和外丛状层的强反射灶 进展期: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断裂 后期:外核层变薄及嵌合体带仍在断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