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四人谈
《雪》四人谈1

品味语言
读下面的句子,分析这个句子的特点,说说 读下面的句子,分析这个句子的特点, 它的主要意思,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 它的主要意思,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 但是妙就妙在哪怕是在这种严格的局 限于对具体对象的描写中, 限于对具体对象的描写中,由于描写是这 样深刻地抓住了具体对象的特征, 样深刻地抓住了具体对象的特征,这种特 征是这样浓重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征是这样浓重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而作者的内心又是这样深刻地体现了时代 和社会的矛盾…… 和社会的矛盾……
独特之处: 独特之处: 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 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 而且运用想像,扩大了艺术的视野, 而且运用想像,扩大了艺术的视野, 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 ’‘江南的雪 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 了对比描写” 了对比描写”。
作用: 作用: 这样写,“巧妙地抒发作者那种 这样写, 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 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 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恨黑暗的思想感情”,“使作者的感 情沿着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 ’‘江南的雪 情沿着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的艺术描写, 和‘朔方的雪’的艺术描写,由低潮 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 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
读《雪》需要联想
王蒙
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是采用什么方法说明 的特点的? 《雪》的特点的?
2、文中谈到的“赋、比、兴”, 是从《诗 文中谈到的“ 是从《 就开始运用的古代诗歌创作手法。 经》就开始运用的古代诗歌创作手法。王蒙 认为《 不是赋,也不是比, 认为《雪》不是赋,也不是比,“它只有 的前一半” ‘兴’的前一半”,你能讲讲作者所说的意 思吗? 思吗?
2、这段文字主要评论《雪》的语言 这段文字主要评论《 特点,为什么要先写《 特点,为什么要先写《雪》描写层次 的丰富? 的丰富? ——篇幅短小而描绘层次丰富, ——篇幅短小而描绘层次丰富, 篇幅短小而描绘层次丰富 说明其内容丰富, 说明其内容丰富,从而更能表现其文 字简洁精纯的特点。 字简洁精纯的特点。
《雪》四人谈ppt

语言特点 表现手法
对两种雪都赞美
对南方的雪是赞 美的,对北方的
雪是憎恶的
一切景语皆情 语
结论
这四位作家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有许多共同
三、总结归纳、探究方法 学习了鲁迅的散文诗《雪》和四篇评论文章,请大家思考这样
的 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文学评论?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及时总结和归纳如下基本
灵魂的柔 软和坚硬
鲁迅的内心世界 深刻体现了时代 和社会的矛盾
这种内心世界是 鲁迅灵魂的“柔 软和坚硬”的体
现
文章读法 如何读人
时代特征 人性特征
文如其人
简洁精纯 的雪
江南的雪表现了 鲁迅的欢快情绪; 朔方的雪表达了 鲁迅悲壮 憎恶严冬、憎恨 黑暗的思想感情
板书: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角度不同,评论不同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要点: 1、研读作品。 2、有真知灼见。 3、恰当的角度。 4、重视写作技巧。 5、语言简洁准确。 6、要有文学评论味。
……
四、学以致用、我写评论 利用前面学习的文学评论创作的一般方法,
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评论。 1.写作过程 2.成果展示 先把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内交流汇报。小组讨
论选出优秀作品班级展示。
作者:鲁迅 作者:鲁迅
教学目标
1.能找出四篇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说出作 者提出观点的角度,体会其间的异同。
2.能从四篇文学评论中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创 作手法。
3.模仿四篇评论的写法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重点难点
能找出相关观点并能区分其认识角度的异同,
掌握文学评论的写法并试写短评。
教学过程:
我们读过鲁迅的散文诗《雪》,了解到他把 江南的雪说成“滋润美艳之至”,他又把朔方的 雪说成“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同学们对雪 有什么样的评价?
《雪》四人谈

鲁迅只是具体地描写了雪,而雪后面的, “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尽管 “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但并没有把所 引发的思想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而是让读者自 己去领悟。所以说“它只有兴的前一半”。而要 能理解兴的后一半,那么你必须去展开联想。
2.以《<雪>四人谈》为例,说说你对“横看成岭 侧成峰”的体会。 3.在这四篇谈《雪》的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 (最好能说出一、二点真知灼见) 4.你对鲁迅的《雪》有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说出来给同学听听。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作者认为 《雪》中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 雪分别展现了鲁迅灵魂的哪两个方 面?
探究
1、本文是如何体现洗练简洁精 纯的特点的?
文字少,而内容多,描绘的层次丰富。
拓展
读了这篇评论,你能不能说说什 么是描写的“洗练”“简洁”?你能 从课外读过的鲁迅其他的作品举出一 两个“简洁精纯”的例子吗?
举例:“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这是兴的前一 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兴的后一半。 前一半和后一半在意义上有某种联系,因为水鸟 和鸣,也是可以喻男女相悦。再如:“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吾德馨。”这也是先起兴,后引出诗的中心。 《雪》的写法与“兴”的写法既有相同点,也有 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描写了景物,以引起人们的联想。 联想什么?兴是把它写出来了,但《雪》并没有 把它直接写出来。
李允经
整体感知
请试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评论的是《雪》的表 现手法。
探究
1、作者认为,《雪》主要运用 了何种表现手法?
对比和衬托。
2、通读全文,你能说出《雪》 的独特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 这样写有的雪’, 而且运用想像,扩大了艺术的视野, 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 了对比描写”。
《雪》四人谈

《雪》四人谈
学习文学评论《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思考讨论:1.作者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结合课文思考具体语句的内涵 a.为什么说“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 缩的碎片”? b. “五脏六腑都被滋润得舒服”是什么 意思? c.为什么在“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 而去”之后,“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 硬”?
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呼之欲出 活泼敏捷 朔方(shuò ) 隧道(suì ) 恬静(tián) 须臾(yú) 冗杂(róng) 咄咄逼人(duō) 寥寥(liáo) 胭脂(zhī)
Hale Waihona Puke 雪》四人谈学习第一篇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 (节选)——王蒙。 思考讨论:1.这篇文学评论的主要观点是什 么? 2.本文中认为《雪》主要运用了 什么的表现手法?
《雪》四人谈
学习文学评论:简洁精纯的《雪》 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评论《雪》的语言特点 1.鲁迅文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3.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 哪些典型的例子?
《雪》四人谈
学习文学评论:《雪》的独特之处 这篇文章评论的是《雪》的表现手法。 思考讨论:1.作者认为,《雪》主要运用了 何种表现手法? 2.你能说出《雪》的独特之处表 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雪》四人谈
总结:
今后大家要知道,我们对同一篇文章 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可以有自己 独到的见解,但是要合情合理。文学评论 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
《雪》四人谈
1.在这四篇谈《雪》的文章中,你最喜欢哪 一篇?(最好能说出一、二点真知灼见) 2.你对鲁迅的《雪》有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 验?说出来给同学听听。
《雪》四人谈
《雪》四人谈
学习目标: 1.了解四位作者评论《雪》的不同角 度,把握四位作者评价《雪》的主要观点 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加深 对文章的理解 3.了解四篇评论文字展开思路、论证 观点的不同方法 4.了解评论的一般写作方法,认识评 论的语言特点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二十四 雪 《雪》四人谈 教案(2)

《雪》四人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理解文学评论的写法。
2、引导学生理解四位作家、学者谈鲁迅先生的《雪》,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大一致的地方,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好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归纳,老师作若干订正、补充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的内涵,从而知道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每个人个性不同所致。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难点文学评论的写法教学突破文学评论的教学,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出写作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原则与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写一些简单的文学评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作家的简介。
学生准备课前充分阅读这四篇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学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1、教师导入: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
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学生听老师导入。
2、教师范读第一篇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王蒙。
学生听老师范读。
3、请学生花10分钟思考讨论:这篇文学评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思考后交流:本文强调指出,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当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
4、教师启:本文说《雪》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中认为《雪》主要是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联想。
5、小结:不错,联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那么联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教师点拨: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
好文章离不开联想。
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
《雪》四人谈

写作特色
1.见解独到。 作者独辟蹊径,从联想的角度切入,对《雪》
中的形象和思想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2.运用比较。
在与“赋”“比”手法的比较中突出鲁迅先 生的《雪》这篇散文诗写法的特别。《雪》尽管 也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但它并不直观、真实,所 以不是“赋”;《雪》尽管也运用比喻手法,但 不是像“比”那样自觉地用一种对象作手段去表 达另一种对象或另一种抽象的思想,因而又不是 “比”。课文连用五个“不是”,突出强调了 《雪》的写法与传统的“赋”“比”写法的不同 之处。
走进课文
1.作者认为《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运用的写法是什么? 通过和“风物画”“赋”“寓言”“比”的比较,说
明《雪》一文运用了一种类似于“兴”的写法。
2.“它只有“兴”的前一半,某种具体的事物——雪,却没 有后一半:从这个具体事物联想起来的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 象和思想。”这里的“前一半”“后一半”分别指什么?
“前一半”指某种具体的事物,“后一半”指从这个事 物联想起来的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把 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了解文学评论的一般写作方法及本文的论证思路 和论证方法。
3.学习作者从独特角度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尝试 写一篇文学评论。
作者简介
王蒙,1934年生,河北南皮人,当代作家。其 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主 要作品有小说《青春万岁》《蝴蝶》《组织部来了 个年轻人》《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专著 《红楼启示录》等。
D.含畜(xù) 赋(fù)
呼之欲出
答案:A【点拨】B.供—ɡōnɡ。C.切—qiè。D.畜—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登上雄伟壮丽的长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B.桂林的奇山胜景,巧夺天工,吸引着无数游客去
《雪》四人谈(课件)

自学提纲: (自学10分钟)
(一)朗读《灵魂的柔软和坚硬》思考:
1、为什么说“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 2、“五脏六腑都被滋润得舒服”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在“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而去”之后,
“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硬” (二)朗读《简洁精纯的《雪》》思考: 1.本文是如何体现洗练简洁精纯的特点的? 2.这段文字主要评论《雪》的语言特点,为什么要先写
须臾 五脏六腑 率性 笑靥
qiǎn quǎn qì
rǒng liáo
缱绻
契合 冗杂 寥寥
duō
tián duó chóu chàng
咄咄逼人 恬静 踱过来 惆 怅
lán
yú méng
斑斓 斯妤
朦胧
自学提纲:(自学10分钟) 朗读 王蒙:《读〈雪〉需要联想》思考: (1)了解王蒙及文学成就 (2)这篇文学评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本文说《雪》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 表现手法? (4)联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那么 联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 (5)王蒙认为《雪》只有“兴”的前一 半,却没有后一半,怎样理解?
《雪》四人谈
教学目标
(1)了解四位作者评论《雪》的不同角度;
(2)把握四位作者评论《雪》的不同观点;
(3)了解四篇评论文字展开思路、论证观 点的不同方法;
(4)学习运用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加深对 文章的理解;
(5)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认识评论的语 言特点.
学习词语(注音、写法)
yú zàng
shuài yè
学创作的一些基本理论结合原文,列举事 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 4、分析论证观点要有层次性。
课堂检测
请你另选一角度谈谈对 《雪》的评价,如含蓄优美的 意境……
苏教版《〈雪〉四人谈》

苏教版《〈雪〉四人谈》《〈雪〉四人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理解文学评论的写法。
2、引导学生理解四位作家、学者谈鲁迅先生的《雪》,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大一致的地方,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好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归纳,老师作若干订正、补充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的内涵,从而知道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每个人个性不同所致。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难点文学评论的写法教学突破文学评论的教学,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出.写作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原则与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写一些简单的文学评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作家的简介。
学生准备课前充分阅读这四篇课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学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1、教师导入: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
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学生听老师导入。
2、教师范读第一篇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王蒙。
学生听老师范读。
3、请学生花10分钟思考讨论:这篇文学评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思考后交流:本文强调指出,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当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
4、教师启:本文说《雪》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中认为《雪》主要是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联想。
5、小结:不错,联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那么联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教师点拨: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
好文章离不开联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四人谈教案 教学目标 ①能分别找出四篇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说出作者提出观点的角度。 ②能从四篇文学评论中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 ③模仿四篇评论的写法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教学重点 概括提炼创作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课前准备 课前读《雪》这篇文章,把自己的发现以片段的形式写在随笔本上。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交流作业、取长补短 教师指导语:上节课老师跟同学们一起学习了鲁迅散文诗《雪》,我们主要是从探究主旨的角度学习的这篇文章。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把再读文章的新的发现写在随笔本上了。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写在随笔上的内容拿出来,四人一个小组在一起分别读自己的作品,读完后每一小组推荐一篇来作为全班交流。(老师巡视,选择3-5位同学读他们的作品,组织同学评价) 2、引入新课、初读课文 有四位大家也对《雪》这篇文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每一篇文章看跟自己所写的角度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看看谁的评论更深刻。(学生阅读并与自己写的内容进行比较对照) ↘精读课文、提炼观点 教师指导语:相信同学们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一定能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下面请同学们再一次深入阅读每一篇评论,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如下问题: 1、每一篇评论作者要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对《雪》发表评论的。 学生读文章,完成两个问题。老师提问同学回答,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补充。 明确:《读需要联想》作者的基本观点是: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把握原作。作者认为《雪》主要运用了“兴”的手法,因此作者主要是从文章所运用的创作手法的角度来评论的;《灵魂的柔软和坚硬》这篇文章作者认为《雪》主要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既有温柔与温情的一面,也有顽强和坚硬的一面。他的温柔与温情主要表现在他对童年世界的回味,对少年润土的思念,对少年学习场所的留恋。但另一方面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和地方以及作者的性格决定了作者必然对北方雪的斗争精神的赞颂。本文主要是从作者所描绘的景与作者的性格特点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评论的,即一切景语皆情语。《简洁而清纯的》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作者主要从《雪》一文语言特点的角度来评价的;《的独特之处》作者明确指出《雪》有三个特点: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本文主要从《雪》的艺术魅力或者说艺术成就的角度来评论的。 ↘教师总结、给学生一个写作的支点 教师指导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同一篇文章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可以有独到的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从而克服单一的、片面僵化的思维模式。 课前老师通过查找资料概括出要想写好文学评论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希望大家在尝试写作文学评论时能注意这些方面。 基本要点: 一、 认真研读作品,占有丰富的材料。(前提、基础) 二、 要有真知灼见。(避免人云亦云,肤浅平淡) 三、 确定恰当的角度。(防止大而空) 四、 重视写作技巧,讲究语言。(不能抽象干瘪的说教) 五、 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忌语言拖沓) 六、 结构要明快。(不可勉强、画蛇添足) 七、 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 „„ ↘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总结归纳
《雪》四人谈
评论文章 基本观点 评论角度 读需要联想 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把握原作。 从文章所运用的创作手法的角度评论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文章主要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既有温柔与温情的一面,也有顽强和坚硬的一面。 从作者所描绘的景与作者的性格特点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评论
简洁而清纯的 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
作者主要从《雪》一文语
言特点的角度来评论
的独特之处 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 主要从《雪》的艺术魅力或者说艺术成就的角度来评论
结论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选择的角度不同,评论的内容不一样。
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研读作品、真知灼见、适宜角度、写作技巧、笔墨集中、语言简洁、结构明快、有评论味„„
第二课时 ●〇教学内容 利用前面一节课学习的关于文学评论创作的一般方法,再一次读原文《雪》重新选择某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雪》的文学评论。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文学评论家对鲁迅的散文诗《雪》的评论文章,我们还了解到了写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今天,我们就想让大家来展示一下我们自己的写作才华,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小文学评论家吧! ↘再读课文,选择角度 教师指导语:大家知道我们要想写好文学评论的前提条件是认真研读作品,占有丰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宜的角度来写。所以在写之前请同学们再读文章选准角度。 学生读作品,选择角度。如:“简洁传神的景物描写”,“雪”形象的背后,“雪”的形象与鲁迅的人格„„(对于写作角度的选择,同学如果觉得没有把握可以向老师征求意见) ↘写作过程及成果展示 1、写作过程 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醒同学注意上一次课学习的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同时又不能受这些方法的束缚。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这个过程放在图书馆、阅览室或网络教室。学生可以上网查找一些相关的能左证自己观点的材料。当然《四人谈》中的一些内容也可适当引用。 2、成果展示 先把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内交流汇报,每一个人都要汇报。汇报完后小组讨论决定那些更贴近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的同学作为本小组的参赛作品。老师选择3-5篇文章在大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3、组织评选 把本次活动中的所有作品整理成作品集,让同学科老师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例文、 三种命运 钱小明 重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很快再一次被它诗质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所征服。可不同的是,这一次众多的疑惑竟也一并攫住我的心灵: “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作者把这三个形象放在一起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 作者偏爱“朔方的雪”是毋庸置疑的,可他对“江南的雪”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呢? 用了很多时间上网读《野草》,读关于《野草》的评论,读关于鲁迅的评论,当然最关心的是有关《雪》的主旨的意见。 我看到的意见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一种意见我称之为“追求美好说” (从“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情赞美”和对“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的课文旁注,以及他对《〈雪〉四人谈》的选文倾向看,教材编者也接近这种观点),即“江南的雪”象征美好的世界,“朔方的雪”象征为着追求美好而须的不屈的抗争(也可补上“精神”、“战士”之类的词)。然而,我觉得,仅“滋润美艳之至”六个字,其讽刺意味就更胜赞美意味,何况《雪》的第三节也似乎对“江南的雪”有种讽喻的意味呀。 另一种意见可以叫做“灵肉说”,认为:“江南的雪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美艳至极,是炫耀的肉体,这种只适于塑罗汉的柔和的雪永远只能在冷风的吹刮中消失掉它的胭脂。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地飘洒,和飘飞着的灵魂一样,徜徉在空中,飞舞,蓬勃,奋发,闪烁永久的光,鲁迅期待着这种灵魂的诞生。”读了好几天的“网文”,这段文字是最让我忘却眼酸腰痛的。然而“暖国的雨”呢?难道它仅仅是为了给全文的结束语创造一个呼应?难道“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样的语句竟可以没有一点意思? 2004年12月28日,已经多年难得见雪,见点小雪也至少要到春节前后的苏州,竟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当我把眼睛从荧屏移向校园时,虽没有看见雪野中有各色花草、蜂蝶,但欢呼雀跃的学生却随处都是,更有一群青年教师,女的打着花伞,男的举着相机,在已被白雪半遮半掩的绿树碧草间照相,那种兴奋直逼进三楼阳台上的我的心里面来。 忽然间,我有了一种感觉,这是一幅热闹的画面呀!而这热闹,全是因为“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之至”的缘故了。不过,这种热闹要不了一两天就会随着“晴天”“消释”的。而“朔方的雪”不同,它“永远如粉,如沙”,“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只因太过冷峻,人们是宁愿居屋烤火也不愿意亲近的,它只能面对“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 有一种想法在心中升起:“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似乎象征着三种命运:“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让“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自己应该感到“不幸”而又不一定感到不幸的命运;“滋润美艳之至”,盛极一时,热闹一时,却终究只不过是匆匆“过客”的命运;永远独立独行,宁愿忍受“孤独”,也要用“蓬勃地奋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的命运。 这样,作者对三个形象的基本态度似乎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更与作者的人生态度相吻合了。 如果一定要对号入座(这在文学欣赏中本不值得提倡),那么,“暖国的雨”会不会是指懦弱无为、倍受欺辱,作者毕生希望其“凤凰涅槃”、死而重生的芸芸众生或泱泱中国呢?那“江南的雪”是不是该指时运正盛却让作者感到先天不足的国民党,或者是喻指当时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前夕所呈现的短暂的、热闹的、同时又是危机四伏的时运呢?而“朔方的雪”就该是先生自况或内心渴望的境界了:头脑清醒,精神独立,满腔热情却孤独地奋飞在天地之间,不懈地求索“新的生活”。 读书偶得,存此一说,以备斧正。
↘板书设计 《雪》四人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 原因: 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 ↘课后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本单元学习的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去评论我们喜欢的另外一篇文章。500字左右,写在随笔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