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大学生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关系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成人依恋和情绪智力作为影响个体心理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关于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界的热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和情绪智力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系统梳理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理论,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大学生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为引言、成人依恋理论概述、情绪智力理论概述、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情绪智力现状分析、大学生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促进大学生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策略和结论。
2 成人依恋理论概述2.1 成人依恋的定义与分类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在成年期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的情感倾向和行为模式。
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John Bowlby提出,并在他的依恋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
成人依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这类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高度的信任和依赖,能够有效应对压力和冲突。
2.焦虑型依恋:这类个体对伴侣的依赖程度较高,但常常担心伴侣对自己的关爱程度,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焦虑和紧张。
3.回避型依恋:这类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较低程度的信任和依赖,对伴侣的亲密需求较低,有时甚至抗拒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2.2 成人依恋的形成与发展成人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早期亲子关系、个体经历和性格特点等。
以下是这些因素对成人依恋发展的影响:1.早期亲子关系:个体的依恋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早期亲子关系的影响。
大学生抑郁与成人依恋的关系_自尊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抑郁与成人依恋的关系_自尊的中介作用大学生抑郁与成人依恋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引言:近年来,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问题。
与此同时,成人依恋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被认为在大学生抑郁和成人依恋之间扮演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因此,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抑郁与成人依恋之间的关系,并以自尊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抑郁与成人依恋的关系1. 大学生抑郁的表现大学生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自卑、消极思维、失眠、食欲改变等。
这种症状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交能力,甚至导致自杀。
2. 成人依恋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成人依恋是指成年个体在情感上对他人的依赖和需要,包括安全依恋、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与其抑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比如,焦虑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往往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而安全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则相对较少出现抑郁。
二、自尊在大学生抑郁与成人依恋之间的中介作用1. 自尊的定义及重要性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主观感受。
自尊水平的高低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的自尊波动较为频繁,对他们的抑郁和成人依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 自尊在大学生抑郁与成人依恋之间的中介作用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与大学生抑郁和成人依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自尊在大学生抑郁与成人依恋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具体表现为自尊水平的低下会增加大学生抑郁的可能性,并影响其成人依恋模式。
而自尊水平的提高则有助于减少抑郁症状的出现,并促进成人依恋的健康发展。
三、自尊的提升对大学生抑郁和成人依恋的影响1. 自尊提升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通过参加自尊增强的心理干预活动,大学生可以增强个体对自我的认同感、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减少消极思维和情绪低落,有效预防和缓解抑郁。
2. 自尊提升对成人依恋的影响提高自尊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与能动性,减少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依恋,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成人依恋模式。
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早期儿童发展中与关爱者形成的情感连接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依恋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父母关系、亲子互动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健康的依恋模式。
一、依恋模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 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安全依恋是指儿童与父母(或主要照料者)之间建立的稳定、亲密的关系。
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对父母的信任、情感稳定和对外界的积极探索性行为。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展现出较强的自尊和自信。
2. 不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常常试图避免与他人产生亲密关系,独立性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情感冷漠的特点。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亲密关系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全感,常常出现过度依赖和焦虑的情绪。
混合型依恋则是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结合。
研究发现,这些不安全依恋类型与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
二、培养健康的依恋模式1. 父母行为的培养父母的行为对于儿童依恋模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注重与孩子的互动和沟通,适度体贴和关心孩子的需求,建立起安全的情感连接。
父母的稳定性和情感支持也能够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依恋模式。
2. 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感也是依恋模式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个稳定、支持和爱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更容易形成安全依恋,而在不稳定或有暴力等不安全因素存在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则更可能形成不安全依恋。
3. 心理治疗的帮助对于成年人来说,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过去依恋模式所带来的困扰。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互动,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并通过建立安全的人际关系来改善心理健康。
总结起来,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安全依恋有助于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不安全依恋则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近年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了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的问题,抑郁症也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生成人依恋和社会支持则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首先,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抑郁症存在一定的关联。
研究发现,早期依赖型依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学校情感,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生活不安。
同时,转化型依恋的学生通常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在大学生阶段,成人依恋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大学生现在的成长环境是城市生活环境下,都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人际网络脱离了原本的大家庭、集体等支持体系,随之而来的互助互助甚至疏远甚至孤立,这可能会阻碍个体顺利形成健康成人依恋。
大学生们常常需要遵从校规校纪,背负诸多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就业压力等等。
因此,大学期间,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形成,特别是转化型依恋的形成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其次,社会支持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对大学生而言,需要外在的支持体系不仅在于心理支持,也必须包括物质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如资金、技术、生态、文化等方面。
同时,社会支持包括家庭、伙伴、师生之间的支持,更需要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正面的影响。
当大学生感受到孤独、失落时,及时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其负面情绪、降低其抑郁情绪。
最后,大学生成人依赖和社会支持是相互作用的。
虽然两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都具有独立的作用,但它们也能上升到更高级别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一个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更加转化型的成人依恋,进而实现更好的心理健康。
正如前文所述,在弱社会支持时,个体容易形成依赖型依恋,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更多成分,甚至会降低其自尊、自信及自我价值观等。
然而,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可以减轻大学生内心的困惑和不安,帮助其形成更加自我独立的转化型依恋。
恋爱中大学生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恋爱关系质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恋爱中大学生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恋爱关系质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恋爱中大学生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恋爱关系质量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依恋焦虑是个体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的不安、担忧和害怕被遗弃的情绪状态,而心理健康则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完好状态。
对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大学生而言,恋爱关系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依恋焦虑和心理健康状况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恋爱体验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大学生在恋爱关系中的依恋焦虑程度、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恋爱关系质量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将揭示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恋爱关系质量如何在这一关系中发挥中介和调节作用。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恋爱中大学生的依恋焦虑和心理健康问题,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揭示恋爱关系质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我们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恋爱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恋爱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后续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果以及结论。
我们将首先描述研究对象的选取、问卷的设计和施测过程,然后展示数据分析的方法和结果,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等。
我们将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依恋理论是探讨个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理论框架,由Bowlby (1969, 1973, 1980) 提出并经过Hazan和Shaver (1987) 等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将依恋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等多种类型。
在大学生恋爱关系中,依恋焦虑通常指的是个体对恋爱关系的不安全感,担心被恋人拒绝或遗弃,这种焦虑情绪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恋爱关系质量是指恋爱双方相互关系的满意度、信任度、沟通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高质量的恋爱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安全感和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引言:大学生时代被认为是一个人从青少年走向成年的重要过渡阶段。
这一时期面临着来自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发展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抑郁情绪因此而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成人依恋和社会支持两个因素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许多研究尝试探索它们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一、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抑郁的关系1.1 成人依恋的概念与特点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在成年期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和依赖,成人依恋的发展主要受到童年早期依恋经历和亲密关系发展的影响。
依恋类型主要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研究发现,相较于安全型依恋者,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者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1.2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抑郁的关系大学生时期是个体从青少年期过渡到成年期的阶段,此时的依恋模式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研究表明,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例如,焦虑型依恋者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和孤独,从而增加抑郁的风险。
而回避型依恋者则更倾向于避免情感的接触和亲密关系,导致缺乏社会支持和情感交流,也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2.1 社会支持的概念与类型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可以从社会关系中获得的实质性和情感性的支持,可以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师生支持等。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具有缓解压力、提供情感支持等积极作用。
2.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大学生时期是人际关系最为丰富和多变的时期,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研究发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师生支持都与抑郁情绪有显著相关。
缺乏社会支持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而有良好社会支持网络的大学生则更能够应对压力和挫折,保持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综合关系3.1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大学生成人依恋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点的关系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点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成人依恋和人格特点是心理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们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和适应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点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成人依恋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在成人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成人依恋是指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依恋行为和情感反应,它是从儿童期依恋模式延续和发展而来的重要心理特征。
成人依恋的类型和质量直接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情感调节和心理健康状态。
本文将介绍人格特点的相关理论,包括人格特质的分类、测量及其在个体差异中的表现。
人格特点是个体行为、情感和思维模式的稳定组合,它在个体的心理功能和适应环境中起着核心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人格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心理需求。
接着,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讨成人依恋与人格特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
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手段,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以揭示不同依恋类型和人格特质之间的关联性。
本文还将讨论成人依恋与人格特点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基于研究发现,提出针对大学生成人依恋和人格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人格培养建议。
通过加强依恋安全教育、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等措施,旨在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二、文献综述成人依恋理论起源于 Bowlby (1969, 1973, 1980) 的工作,他提出依恋是个体与重要他人之间强烈而持久的情感纽带。
随后的研究者们,如 Ainsworth (1978) 和 Main (1990),进一步发展了依恋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成人关系中。
这些研究表明,依恋风格在成年后仍然稳定存在,并影响个体的情感、认知和社交行为。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
成人依恋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他人的情感依赖模式,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成人依恋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成人依恋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和评估标准。
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究其与相关人格特质(如自尊、自我控制、情绪稳定性等)之间的关系。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大学生成人依恋健康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发展状况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也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成人依恋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依恋理论自Bowlby(1969)提出以来,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
依恋是指个体与特定对象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纽带,它是个体早期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逐渐被应用于成人阶段,特别是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还与其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成人依恋的测量,目前较为常用的工具是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 AAS)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EC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依恋理论的发展,对于依恋的研究已经逐渐地由婴幼儿的研究焦点发展到成人依恋的研究,与他人的依恋关系影响到个体成长中心理的发展。
文章通过综述我国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发现,在我国,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有着较强的相关,而在心理健康的某些具体症状上,如抑郁、孤独感等更是与成人依恋的不安全依恋类型关系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成人依恋;心理健康;抑郁;孤独感;社交焦虑国外许多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结果认为,依恋类型的不同会带来不同性质的行为和社会认知,它也将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状况。
Bowlby就曾指出,儿时的经历和亲密关系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水平。
文章通过综述我国以大学生为被试的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结果,对大学生成人依恋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其焦虑、抑郁以及其它的负性情绪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 成人依恋概念关于依恋的研究最初是对婴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如母亲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最早提出依恋的概念。
他在依恋的定义中的描述是“导致一个人对其他人产生一定程度亲密感的任何行为模式都有个体差异, 这可能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保留、去除及更新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
”[1]1987年,Hazan和Shaver将Bowlby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拓展到成人阶段, 认为即使在成人阶段, 也会表现出如儿童依恋一样的个体差异。
自此后,成人依恋逐步地成为依恋研究的焦点。
他们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当前同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系[2]。
Berman与Sperling认为成人依恋是指寻求和保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能提供稳定安全感的依恋对象的一种个体倾向[3]。
我国吴薇莉定义为“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4]。
2 成人依恋的类型Hazan与Sperling提出,成人依恋的类型与在婴儿中发现的依恋类型相一致,即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Bartholomew和Horowitz (1991)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恐惧—回避类型,提出一个两维的依恋模型,分别是自我--他人和积极--消极,概括了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由此区分和定义了个体的四种依恋风格(Bartholomew, 1990, 1991) ,分别是安全型(secure)、迷恋型(preoccupied)(也有译为先占型、卷入型、专注型、矛盾型的)、冷漠型(dismissing)(也有译为拒绝型、忽视型、排斥型、回避型的)、恐惧型(fearful)(也有译为害怕型、混乱型的),后三者属于不安全型依恋。
[5]安全型表现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感到舒适,对早期关系的看法恰当,能较好的评价依恋关系。
认为关系有价值,既有亲近感,又有自主性(对自我和他人都是积极的观点);而不安全依恋类型中的成人不能整合评估过去的经历及其意义。
迷恋类型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表现出对过去经历理解的混乱,对人际关系过渡沉溺和依赖(人际关系对自我是消极的,对他人是积极的);拒绝类型的特征是崇尚独立(对自我是积极的),他们回顾特殊事件有困难,否认渴望亲近(对他人是消极的);恐惧的个体是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对自我和他人都是消极的)。
[6]3 成人依恋的测量国外成人依恋的测量开始于1985年由George ,Kaplan和Main 创建AAI测量工具,而关于成人依恋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量工具的开发和研究,在对成人依恋的描述上,各测量工具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会谈、问卷分类评估和量表。
会谈类测量工具主要有成人依恋访谈(AAI) 、当前关系访谈(CRI)以及依恋访谈(AI)。
问卷分类评估包括成人依恋Q - 分类(Adult Attachment Q - s ort )和婚姻Q - 分类(Marital Q - s ort )。
成人依恋测量量表包括成人依恋问卷(AAQ)、成人依恋类型(AAS)、交互依恋问卷(RAQ) 、关系问卷(RQ) 、亲密关系体验—修订版(ECR - R)、10条目依恋量表(10AS)和成人依恋量(AAS)。
在我国,成人依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大部分的理论构建都是基于国外成人依恋的研究成果。
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成人依恋还未进行过具体的实验研究,多采用由国外修订过来的关于成人依恋的测量工具进行实证研究。
目前国内修订的成人依恋量表有成人依恋问卷(AAQ)、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的两个版本等。
而在大学生成人依恋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有:①Mary Main等人的成人依恋访谈(AAI),[7]它是一种儿童期依恋关系和意义的半结构访谈。
这个访谈要求被试描述他们的父母,用一些具体事例来解释和支持这些描述,描述父母对痛苦的典型的反应,讨论目前他们与父母的关系。
该访谈在国内使用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②Bartholomew 和Horowitz编制的《关系问卷(RQ)》, [8]该量表包括四段对成人依恋原型的描述,要求受测者在7点量表上,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亲密人际关系,最后从四种类型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
该问卷在国内使用时也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③Brennan,Clark和Shaver编制的《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9]原量表于1998 年编制,共有36 个项目,采用7 点计分。
包括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分量表,分别由18 个项目组成。
该量表在中国修订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4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研究通过中国知网共搜索到20多篇关于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研究,而关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研究主要有《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研究》等。
这些研究都表明不安全依恋与各种不健康心理状态如抑郁、焦虑等有着较强的相关。
同时,在部分研究中还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等进行探讨,如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在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一定的中介效应。
而关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更多地是集中于心理健康的某些具体症状上的研究,现列举出我国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抑郁、社交焦虑以及孤独感的相关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抑郁的相关研究抑郁是一种复合的情绪体验, 它的典型症状特征是不适感、沮丧感或反应性降低、悲观、抑郁, 以及有关的症状。
成人依恋与心理病理的关系研究表明成人依恋类型与抑郁情绪有关系。
在我国,关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抑郁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10]在抑郁水平上,安全型个体显著低于三种不安全依恋类型,卷入型和恐惧型的抑郁水平最高,回避型处于中间水平,这与国外的研究比较一致,如Copper ,Shaver 和Collins[11]等的研究得出结论:卷入型抑郁水平最高,安全型最低,回避型处于这两者之间。
Burge,Hammen 等人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通过这些研究显示,非安全依恋者,特别是卷入型和矛盾型更易出现抑郁症状。
另外,一些研究者还探讨了我国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抑郁之间存有中介效应,如社会支持。
研究结果显示出,不仅成人依恋直接影响个体的抑郁水平,而且还通过社会支持间接的对抑郁产生影响。
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也相一致。
4.2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社交焦虑是指在与他人交往时体会到的不自在、恐惧、紧张、担忧、回避等情绪和行为反应。
我国关于社交焦虑与成人依恋的研究发现成人依恋不安全类型对社交焦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恐惧型、迷恋型与社交焦虑关系密切。
安全型被试社交焦虑的认知、苦恼情绪最低, 自尊和人际信任最高, 恐惧型被试社交焦虑的认知、苦恼情绪最高, 而自尊和人际信任最低, 而迷恋型和淡漠型居于这两者之间。
这与依恋理论的预期是相符的。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 淡漠型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淡漠型被试的依恋特点有关。
淡漠型被试具有积极的自我模型和消极的他人模型, 其特征是崇尚独立, 对人际关系持排斥态度, 较少关注和预期他人的负性评价,发现淡漠型的个体更多使用升华、回避、否认等防御机制。
因此, 淡漠型被试社交焦虑的发生相对较少, 情绪和认知的表现也并不突出。
4.3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距离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
国外已将孤独感作为评定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国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孤独感的研究显示安全型的大学生,其孤独感较低,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就越不感到孤独;而回避型或者是矛盾型的大学生,其孤独感较高,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就越容易感到孤独。
其中矛盾型的大学生其孤独感要略高于回避型的大学生。
因此可以得知回避型和矛盾型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倾向于隐藏自己,锁闭自己,这是不利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特别是矛盾型的大学生,他们渴望接近他人,但是又很担心被拒绝,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他们更敏感地体验到渴望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使他们感到十分的孤独。
“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
5 评价通过综述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发现,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
尤其是在不安全依恋类型上,与抑郁、焦虑、社交焦虑以及孤独感等方面相关显著。
不安全依恋会导致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教育。
然而,在我国,关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表现在研究方法上。
综观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此类的研究大多数采用的还是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较少,这使得研究缺乏代表性。
另外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自行尝试编制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大部分都是修订国外的量表,修订后的量表虽然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但由于各国文化差异,总不免使测验不够全面,权威。
其次,表现在研究内容上。
国外在成人依恋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而在我国,搜索了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的50多篇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许多的研究内容集中于综述国外研究的一些理论成果及实证研究成果,对于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并不很多见。
而对于我国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研究就更有限,更多地是集中于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并且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单一,没有出现重复测量、产生不同结果的研究。
因此,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研究还没有扩展开来,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去探索。
再次,关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描述性的研究,许多研究是重在描述成人依恋的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但具体的深入的探讨成人依恋内在的作用机制、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研究还没有过多的涉及,这也需要在我们的后续研究中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