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合集下载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在翻开这本《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之前,我对于中国近百年的经济发展只有一个模糊而笼统的概念。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其中,那些文字仿佛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岁月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这波澜壮阔的百年经济历程。

书里详细地讲述了从晚清时期的经济困境,到民国时期的艰难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腾飞。

这一路的风风雨雨,让我感慨万千。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段艰难岁月。

那时候,国家一穷二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

老百姓们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吃穿用度都要精打细算。

我记得书里提到,当时为了发展工业,全国各地纷纷建起了小工厂,大家鼓足了劲儿,想要为国家的工业化出一份力。

我的爷爷曾经跟我讲过他年轻时候的经历,这与书中所描述的情景相互印证,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爷爷说,那时候他们村里也响应国家号召,办起了一个小小的加工厂。

厂里的设备简陋得让人难以想象,几台破旧的机器,全靠大家手工操作。

每天天不亮,爷爷他们就起床去厂里干活儿,一直到天黑才收工。

爷爷说,那时候虽然辛苦,但是心里有盼头。

大家都知道,这是在为国家做贡献,是在为子孙后代谋幸福。

他们不怕累,不怕苦,就怕国家落后,就怕日子过不好。

记得有一次,厂里的一台机器坏了,为了不耽误生产,爷爷和几个工友愣是熬了几个通宵,自己琢磨着把机器修好了。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能上网查资料,能打电话请教专家。

全凭他们的经验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修好机器的那一刻,爷爷他们高兴得像孩子一样,又蹦又跳。

还有一件让爷爷印象深刻的事儿。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厂里的原料供应不上。

为了不影响生产进度,爷爷他们主动请缨,去几十里外的地方拉原料。

那一路上,寒风刺骨,路面还结着冰。

爷爷他们拉着板车,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

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

等到把原料拉回厂里的时候,爷爷他们的手脚都冻僵了,脸上也被风吹得裂开了口子。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读完这本《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这可不是我在夸张,而是真真切切的感受。

书中所展现的百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大电影。

从晚清时期的经济困境,到民国时期的曲折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起步与改革开放后的腾飞,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有泪水也有欢笑,有挫折更有希望。

让我感触特别深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段时期。

那时候,国家真的是一穷二白,啥都缺。

但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要把经济搞上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我想起了爷爷给我讲过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事。

爷爷说,那时候村里搞集体生产,大家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

说是干活,可工具简陋得很,犁地就靠老牛拉着木犁,一天下来也犁不了多少地。

收割庄稼的时候,全靠人手一把镰刀,弯着腰从早割到晚,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即便条件如此艰苦,大家的热情却特别高。

爷爷说,每天上工的钟声一响,人们就像是听到了冲锋号,纷纷朝着地里奔去。

那场面,用爷爷的话说,“那叫一个热闹,人人都想着多干点,为集体多出份力。

”到了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下子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

每家每户都把自己的那几亩地当成宝贝,精心侍弄。

春天播种的时候,一家人全体出动,大人在前面拉犁,小孩在后面撒种,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心里充满了希望。

夏天除草施肥,顶着大太阳,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可谁也不叫苦。

秋天丰收的时候,看着满仓的粮食,那喜悦的心情简直没法形容。

这一路走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真的太不容易了。

从当初的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的追求高质量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就拿现在来说吧,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高科技,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出门不用带钱包,一部手机走天下;坐在家里就能买遍全球的东西;想出门旅游,动动手指就能订好机票酒店。

这在几十年前,谁敢想啊?回顾这百年中国经济史,我深深地感受到,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人们生活的改善,是梦想的实现。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读罢《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亲眼目睹了中国经济在这百年间的跌宕起伏和沧桑巨变。

书中所展现的那段漫长岁月,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作。

从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经济衰败,到民国初年的动荡不安、列强掠夺,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探索、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泪水与欢笑。

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段艰苦岁月。

那时,国家一穷二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

老百姓们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吃穿用度都要精打细算。

就拿穿衣来说吧,家里孩子多的,一件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接着穿,补丁打了一层又一层。

吃的方面更是简单,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白米饭、白面馒头那都是稀罕物,粗粮野菜能管饱就谢天谢地了。

住的房子也大多是破旧的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盆盆罐罐都得拿出来接水。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打倒。

大家齐心协力,勒紧裤腰带搞建设。

工人们在工厂里日夜奋战,农民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

记得书中提到,为了修建一条铁路,无数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奔赴偏远地区。

那里条件恶劣,物资匮乏,可他们没有丝毫退缩。

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冬天冷得直哆嗦,夏天又热得像蒸笼。

吃的是粗茶淡饭,有时候甚至连水都供应不上。

但就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们硬是让铁路在崇山峻岭中延伸开来。

当时间的车轮转到改革开放时期,那又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小岗村的农民们勇敢地按下了红手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告别了大锅饭,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沿海地区设立了经济特区,一时间,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那些曾经寂静的小渔村,转眼间变成了繁华的大都市。

我有个亲戚,当年就是随着打工潮去了深圳。

他跟我说,刚去的时候,那里到处是工地,尘土飞扬。

他在一家工厂里打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虽然辛苦,但心里充满了希望。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1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1

租佃制度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制度,从而在全 国范围内展开了土地革命
沿袭成王败寇的专制理念,一党独大,甚至
是毛一人独大,从而在最高决策层缺乏有效 的制衡来制约一些过火的批斗行为


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模式曾经被众多国家所采纳,却也无一例外的被抛 弃。在计划经济实施的前期,通过模仿由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工业模 式 来大推迚工业化获得了成功。不管是经济学家对此有何种解释,不 可否认的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产权不明晰,作为经理的管理者没有 攸关利益地强烈激励。同时社 会内部阶层林立,特权阶级控制大部分 的社会资源,在没有有效约束的情况下,往往命令是为自身谋取利益, 而不是社会国家。然而在缺乏资本主义基础制度时,苏 式计划经济长 期必将破产 在中国,苏式计划经济体现出了类似的特征。即以放弃工业资本主义 国家的政治和法律体制为前提,模仿资本主义工业成果(例如在市场 需 求没有充分时强制性创立生产分工体系),包括其管理模式,同时 “使用一套物资平衡表和一个试错调节的程式来使商品的供需平衡。” 例如农村城市价格剪刀差, 以农业补贴工业发展长达30年之久。而所 谓的反哺,只是一张开好的空头支票和时不时拿出来增迚统治合法性 的政治口号罢了
所谓“社会主义探索”(人民公社和大跃迚)
的失败,在1958年至1962年间造成了全国 3000万人口的非正常死亡。幵且这场 人祸 的制造者依旧把持着全国的最高权力,幵且 毫不理会罪己诏 毛适当放开一定的政治管制,允许民间成立 造反派,与党政机关组成的保守派对抗,甚 至武斗,致 使国内一片混乱
①产供销活动主要靠市场调节 ②职工大都实行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和灵活多
样的分配制度 ③与周围农村联系密切,便于利用本地各种资 源 ④分布点多、面广,便于直接为各类消费者服 务 ⑤经营范围广泛,几乎涉及各行各业 ⑥觃模较小,能比较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不 断变化 ⑦在现阶段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经济组织,技术 设备比较简陋,能容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1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1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 迚行的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 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 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 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 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 体企业五级。乡镇企业行业门类很多,包括农业、工业、 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企 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 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 深度和广度迚军,对促迚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 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 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寈的必由乊路,也是国 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关于晚清、民国以及毛泽东时期的这段历史,作者给出的史料在 部分程度上和以前教科书上历史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读许多部分的时 候,有一种看到新的理论的新鲜感。当然作者生在编写这些历史的时 候,也毫不避讳这些史料的选择都是基于自己特定的理论框架;就改 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状况,作者的观察也相当寈有洞见力。关于国有经 济、集体经济、政府权力、宪政、产权保护等问题的思考对于当下面 临诸多两难选择的中国来说也显得格外意味深长。杨小凯先生在梳理 众多史料时,也反复印证自己的观点:"成功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市场, 还需要宪政秩序和法治来保持个人权利幵提供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衡。 总而言乊,在看完本篇《笔记》以后,收获颇丰。许多的观点是我乊 前从未触及的,阅读过后确实对中国的近代经济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写到此,我也不由感叹。百年、百年,便如一个轮回一样,经过了过 去百年中国人在经济上的探索,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又开启了新 百年的征程。但“中国该走向何处”的问题依然存在,或许值得我们 这些新百年的人们再迚行新的探索。

读《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有感

读《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有感

读《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有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作者杨小凯,在中国没有出版,我看的是繁体电子版。

作者梳理了晚清、民国、49-79毛泽东时期、79-2002改革开放四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并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笔记体,不像一部历史。

更多是借历史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

据我匆匆阅读的理解,作者依然是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早年思考的延伸。

就读后感略提一二。

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我们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机械决定论的教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这无法解释中国何以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潮流。

上下五千年,作为大一统的中华民族人口、GDP 总量、科技文化一直居世界前列,是天朝大国。

为何近代就没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对象"呢?作者给出了一种解释:中国的文化、继而政治制度是封闭式的中央集权,且到后来越来越走向封闭,越来越集中,扼杀了经济活力。

而欧洲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欧洲,各个小国存在竞争关系,形成多元化的政治制度,有比较有竞争,从而使最优最有效率的宪政民主脱颖而出,并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或者说是市场经济吧)提供了有力保障。

什么保障呢?没有政府的霍布斯丛林里大家互相充分竞争,相互厮杀,最后谁也占不到便宜;因此市场经济正常运转需要政府暴力的维护,保证竞争的公平与效率,但是政府权力倾向于扩张,攫取利益。

这就陷入了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权力维护同时权力又会挫伤经济发展这一两难的困境。

宪政民主的解决办法是对政府权力进行制衡,限制权力扩张。

当然,宪政民主能够在欧洲发展起来,又得益于基督教关于公平、正义的理念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契约论也已深入人心。

而中国的政治结构是中央集权专制,意识形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从来没有保护私人产权的意识,这从根本上抑制了自由竞争市场的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在模仿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资源配置,但是一直排斥最根本的宪政民主。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改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 革
政治体制改 革
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
内地 沿海经济开放区
大连、天津、上海 广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4个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
深圳、珠海、厦门、 汕头、海南、喀什
经济特区
读后感想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贰 叁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晚清 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1978) 中国的经济改革 (1978~2002)
晚清
晚清
中国原始资本主义 → 只限于城镇消费品交易
政府垄断一 切经济活动 → 官商勾结, 追求私利,损 害社会利益 无结 社、自 由企业 无专利制度 → 技术发明为主导 的工业资本主义 无法发展
大跃进(1958~1960)
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 →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三年大饥荒 (1959~1961)
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政治运动和政治斗争 → 反右倾
1961-1962:刘少奇、邓 小平领导下,经济全面 恢复到大跃进前水平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政府官员、各界名人、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 经济发展倒退十年 “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
不公正 的税收 制度
晚清落后经济政治制度
障碍
后果
无效率、不公的收入分配 → 政府、特权获利 市场狭小,无法细化分工 → 生产力无法提高 闭关锁国
中 国
重农抑商 无公正司法、税 收制度 → 政府腐 败 厘金制 → 阻碍 国内商品流通
英 国
单方面自由贸易 → 无产业政策
司法系统完善
税法公正 → 民 意代表机关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在翻开这本《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之前,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我知道中国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逐渐崛起的过程,但对于其中的细节和曲折,我了解得并不深入。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中时,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那些波澜壮阔的变革,仿佛一部生动的纪录片,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书中所呈现的百年中国经济史,就像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冒险之旅。

从晚清时期的经济困境,到民国时期的艰难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腾飞崛起,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段时期。

那时,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老百姓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吃穿用度都要精打细算。

我记得小时候听爷爷讲过,他们那时候一家人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每逢下雨,屋子里就到处漏雨。

家里孩子多,衣服都是大的穿完小的穿,补丁打了一层又一层。

粮食也不够吃,经常是野菜、粗粮混着吃,就为了能填饱肚子。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工业。

工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是让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

那时候的设备可没现在这么先进,很多工作都得靠人力完成。

我爷爷就曾参与过一个钢铁厂的建设,他说他们那时候肩挑背扛,没日没夜地干活,心里就想着能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出一份力。

再后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我们老家的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分到了土地,大家干劲十足。

春天播种的时候,天不亮就下地,精心呵护着每一颗种子。

到了秋天,看着金黄的麦浪,心里那个美啊!粮食丰收了,不仅能吃饱肚子,还能有剩余的拿去卖,生活慢慢好了起来。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更是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沿海地区率先设立了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

我有个远房亲戚,在深圳打工,他跟我们讲起那里的变化,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一开始他去的时候,到处还是工地,没几年的功夫,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提高,界定土 地转 让权的交易效率 也有提高
中国的乡镇企业
苏南 模式
浙江 模式
伪装成乡 镇企业的 真正私人 企业
读后感
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政府权力介入市场 经济创造的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与有效激励和经 营绩效的关系,可能是因为它同现实联系的比较 紧密吧,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感觉有一个更加可以 把握的参照。在看完本篇《笔记》以后,收获颇 丰。许多的观点是我之前从未触及的,阅读过后 确实对中国的近代经济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写到 此,我也不由感叹。百年、百年,便如一个轮回 一样,经过了过去百年中国人在经济上的探索,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又开启了新百年的征程。
农村
城市
1.土地买卖和租赁很普遍;
1. ,中国的城市中已有相当发达 的原始资本主义 ;
2.保护土地产权的法, 法律制度不健全;
3.富人与官方勾结,形成特权 阶层,向穷人吸取政治垄断租金
2.受外国影响严重,封建自然经济 瓦解。
二、民国经济史(1912-1949)
2.1 新政治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和宪政经济学,及国家制度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2 军阀混战时期; 2.3 民国经济发展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厘金制对国内流通的货物在每个地方关卡收2-10%的厘 金。由於对跨省跨区贸易重复收税,这种税收制使贸易的 交易费用极高,对分工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欧洲 重商主义虽然用各种产业政策和保护关税阻碍国际贸易, 但它却以统一国内度量衡,废除国内贸易关卡,减少了国 内交易费用,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和分工的发展。中国的 厘金制虽然受到外国条约制的限制,但是一直要等到民国 时代才被完全废止。
本书框架
一、晚清的经济历史;
二、民国经济史(1912-194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0-1978); 四、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2002);
一、晚清的经济历史;
• 1.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或商业资本主义) (1)定义:指城镇中生产最终消费品的 活动和商业活动中分工的发展,但是这种分工没有在迂回 生产性的制造机器和工具的行业加深,也不可能在发明创 造新机器的活动中加深,因此原始资本主义不能发展到近 代工业资本主义。 (2)特点:政府利用其政治垄断特权追求其私 利,不惜损害社会利益。
清政府
低下
1.在法律制度方面,法律制度落后; 2.地方政府没有制度化的税收和政府财政,贪污严 重; 3.在太平天国战争前後发展起来的厘金制; 。厘金制类似欧洲重商主义之前的各地贸易 关卡,对国内流通的货物在每个地方关卡收2-10% 的厘 金。由於对跨省跨区贸易重复收税,这种税收制使 贸易的 交易费用极高,对分工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苏式社会主义体制的特征
(1) 通过保持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低价并控制所有企业,这种体制 利用全部企业的国家所有权和中央计画来获得国有工业部门的高润; (2) 企业的国家所有权和中央计画体制被用来组织综合性的工业投资 规划,这些规划在对多种工业品的市场还不存在时,同时创立了许多 非常专业化的工业企业,这种综合性的国家投资规划引发了劳动分工 网路规模的大跳跃,这使高度专业化的工业行业种类发生跳跃。 (3) 中央计画当局相当系统地模仿工业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生产线, 资本主义公司里经理人、司库和会计之间的制衡机制,泰勒科学管理 (在中国被称为定额管理) (4) 中央计画当局在缺乏中间要素市场的情况下,使用一套物资平衡 表和一个试错调节的程式来使商品的供需平衡。 (5) 然而,模仿资本主义成功的工业化模式和资 本主义企业内部模式,是通过破坏产生工业化和组织的成 功模式的资本主义制度基础设施来实现的。这是第一次中 央集权化的经济制度的社会试验;
洋务运动
• 1.特点:不但是官方对大工业的垄断,也表现为 亦官亦商,官商勾结; • 2.简介: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 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 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 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 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 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 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 定基础。
2.4 民国的农村经济
2.5 民国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01978)
重要事件: 1.1950年在中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2.镇压反革命运动; 3..三反五反; 4.1954 年政务院通过推动私人企业国有化的条例,社会主义 工业国有化和农业合作化; 5.苏联式大推进工业化; 6.人民公社,大跃进
10国贸二班 王文亮 27
作者简介
• 小凯(1948年10月6日-2004 年7月7日),男,原名杨曦光,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华人,原籍 湖南省湘潭县,出生于吉林省敦 化县。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 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 和理论。他已出版的中英文专著 包括:《专业化与经济组织》、 《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 架》、《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 边际分析》,使他获得了世界级 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 杨小凯 曾经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2年和2003年)。2004年 在澳大利亚去世,享年56岁。
四、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2002)
制度变化分为三个阶 段 第一阶段
界定产品的使用
权,收益权和界 定劳力和土地的 使用权的交 易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阶段
界定产品和劳力 的转让权,以及 界定劳力的收益
第三阶段 ,界定金融 财产权的 交易效率大 大提高,界 定土地转让 权的交易效 率更提高。
权的交易效率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