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养殖

合集下载

水库养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水库养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水库养殖安全生产管理,保障水库养殖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水库生态环境,提高养殖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水库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水库所有养殖区域、养殖设施及养殖活动。

第三条水库养殖安全生产管理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确保水库养殖安全生产。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成立水库养殖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水库养殖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

第五条领导小组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水库养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二)组织编制水库养殖安全生产年度计划和专项预案。

(三)组织开展水库养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养殖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

(四)组织开展水库养殖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五)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理。

第六条养殖场(户)负责人为本水库养殖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养殖场(户)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第七条养殖场(户)负责人职责:(一)贯彻执行水库养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二)组织制定本养殖场(户)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三)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养殖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

(四)组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五)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理。

三、安全生产管理措施第八条水库养殖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一)养殖设施安全:确保养殖设施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养殖人员安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禁止酒后作业、疲劳作业等违法行为。

(三)渔业船舶安全:渔业船舶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严禁超载、超速、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

(四)电力设施安全:确保电力设施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严禁私拉乱接、违规操作等违法行为。

(五)消防安全:确保消防设施完好,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水库承包养殖经营方案

水库承包养殖经营方案

水库承包养殖经营方案水库承包养殖是指在水库内进行养殖活动的经营模式。

下面是一个水库承包养殖的经营方案:1. 环境评估和规划在进行水库承包养殖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环境评估,确定水质、水温、氧气含量等环境条件是否适合养殖。

同时,根据水库的布局和深度等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养殖区域以及养殖品种的种植密度。

2. 种植品种选择根据水库的水质和养殖区域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合的养殖品种。

可以考虑鱼类、虾类、蟹类等。

同时还需考虑市场需求和养殖技术条件。

3. 养殖设施建设根据养殖品种的需求,建设相应的养殖设施。

包括养殖池塘、排水系统、通气系统、过滤系统等。

确保设施能够提供良好的养殖条件,保证养殖物种的生长和发育。

4. 饲料供应和管理确保养殖品种的饲料供应充足和质量稳定。

可以选择自行生产饲料或与饲料生产商合作,根据需要制定合理的饲喂计划。

同时,要做好养殖管理工作,包括控制养殖区域的水质,定期检查和清理设施,防止疾病传播等。

5. 疾病防控养殖过程中,要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和防控。

可以采取灭菌处理、定期消毒、定期体检等措施,预防和控制各种常见疾病的发生。

6. 市场销售在养殖过程中,要关注市场需求,并制定销售计划。

可以与农贸市场、超市、酒店等机构合作,建立销售渠道。

同时,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7. 持续改进和创新养殖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可以参考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和管理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养殖水平。

以上是水库承包养殖的一个简要经营方案。

当然,具体的养殖方式和管理措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科学管理,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护水库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库渔业养殖工作计划

水库渔业养殖工作计划

水库渔业养殖工作计划水库渔业养殖工作计划是指对水库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以提高水库养殖产业的发展。

以下是一个关于水库渔业养殖工作计划的示例,详细介绍了计划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措施。

一、工作目标1. 提高水库渔业养殖的水平和效益。

2. 保护和修复水库生态环境。

3.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水库渔业养殖模式。

二、工作内容1. 水库资源调查和评估通过对水库周边环境、水体质量以及鱼类种群等方面的调查和评估,了解水库养殖的可行性和潜力,为养殖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2. 养殖品种选择和配置根据水库水质、水温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养殖品种,并合理配置养殖面积,以提高养殖效益。

3. 养殖水质管理加强对水库水质的监测和管理,避免过度投放饲料和养殖废水排放,控制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保护水库生态环境。

4. 饲料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投喂量,确保养殖鱼类的健康生长,并采用优质、环保的饲料,减少养殖鱼类和养殖环境对水库的负荷。

5. 疾病防控开展水库养殖鱼类的常规疫病监测和防控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减少损失,确保养殖鱼类的健康和产量。

6. 养殖管理技术培训组织养殖户和相关从业人员参加养殖管理技术培训,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提高养殖水平和经验。

7. 探索循环经济模式通过水产养殖和农田生态间的有机结合,推动农田养殖物质循环利用,提高生态效益,并减少对外部投入的依赖。

8. 推广示范选择一部分水库,开展养殖技术示范,并推广养殖经验和技术,扩大水库渔业养殖的影响力。

三、实施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水库渔业养殖工作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水库渔业养殖工作计划和政策,并推动其实施。

2. 加强科学研究组织相关科研机构和专家,对水库渔业养殖技术和管理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技术指导。

3. 引进优质品种通过水产品种苗引种和技术引进,选择适应水库特殊环境的优质品种,提高养殖品质和产量。

4.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水库渔业养殖管理制度,明确养殖户的权益和责任,规范养殖行为,提高养殖效益。

水库养殖标准

水库养殖标准

水库养殖标准
一、水质管理
1.水质应保持清洁、透明,无悬浮物、浮游生物及其他污染物。

2.水质应符合国家相关水质标准,定期进行水质检测。

3.保持水质的稳定,防止水质的突然变化对养殖生物造成影响。

4.根据养殖种类和养殖密度的需要,合理配置增氧设备,保持水中的溶氧量。

二、养殖种类
1.应选择适应水库环境、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养殖种类。

2.应避免引入外来物种,防止生态失衡。

3.确保养殖种类的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亲繁殖。

三、养殖密度
1.应根据水库的容量、水质、光照、水温等条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

2.养殖密度不宜过大,防止生物因缺氧、食物短缺而死亡。

3.养殖密度也不宜过小,以提高经济效益。

四、饲料管理
1.应选择优质、营养全面的饲料,确保养殖生物的正常生长。

2.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防止过量投喂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物病害。

3.定期清理残饵,保持水质的清洁。

五、疫病防治
1.应定期对养殖生物进行检查,发现疫病及时处理。

2.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防止疫病的扩散。

3.提高养殖生物的免疫力,采取预防为主的疫病防治策略。

六、捕捞与销售
1.捕捞时间应在养殖周期内,捕捞时应尽量减少对水库生态的破坏。

2.捕捞后的养殖生物应进行质量检查,确保产品质量。

3.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特点,合理定价,提高经济效益。

水库养殖技术

水库养殖技术

水库养殖技术水库养殖是指在水库中进行鱼类、虾蟹等水产品的养殖活动。

水库作为一种人工水源,具有较大的水量和较好的水质条件,为水产品的养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水库养殖技术的发展既能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同时也能有效利用水库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产业。

一、选址与规划水库养殖的选址与规划是确保养殖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选择水质优良、水深适宜的水库,确保水库中的水质达到养殖要求。

其次要根据养殖品种和规模,确定养殖区域的大小和位置,确保养殖活动的空间充足。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养殖设施的建设,例如鱼网、养殖箱等设备的放置和固定。

二、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水库养殖中的关键环节。

水质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水产品的生长和养殖效果。

首先要定期监测水库中的水质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PH值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水质,例如增氧、投放水质调节剂等。

此外,要定期清理水库中的杂物和底泥,保持水质清洁。

三、种苗选育种苗选育是水库养殖的关键步骤。

根据养殖品种的选择,选取适合的种苗进行养殖。

对于鱼类来说,可以选择优良的鱼苗进行放养。

对于虾蟹等水产品,可以选择健康的幼虾或幼蟹进行养殖。

在选育过程中,要注意饲料的选择和投喂,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促进种苗的健康生长。

四、饲料管理饲料管理是水库养殖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养殖品种的需求,选择适当的饲料进行投喂。

对于鱼类来说,可以选择鱼粉、鱼饲等饲料进行投喂。

对于虾蟹等水产品,可以选择虾饲、蟹饲等饲料进行投喂。

在投喂过程中,要控制好饲料的用量,避免浪费和水质污染。

五、疾病防控疾病防控是水库养殖中的重要工作。

水质的良好和种苗的健康是预防疾病的基础。

定期检查和监测养殖水体和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对于常见的疾病,可以采取预防性的措施,例如加强水质管理、增加养殖密度等。

对于出现疾病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疾病扩散和传播。

六、养殖管理养殖管理是水库养殖的关键环节。

要根据养殖品种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养殖计划。

水库实行生态养殖每亩应下多少鱼苗?

水库实行生态养殖每亩应下多少鱼苗?

水库实行生态养殖每亩应下多少鱼苗?水库水体资源丰富,水域辽阔,阳光充足,水质良好,极适宜水产养殖,但要想产量高,效益好,必须坚持科学养殖,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合理放养鱼种。

在水库养殖中,要求投入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大而整齐的优质苗种。

一般鱼苗规格在15厘米以上,这种鱼苗生长速度快,回捕率高,经济效益好。

如果投放体弱规格小的苗种,不但成活率低,摄食能力差,生长速度慢,回捕率低,而且会被库中凶猛鱼类所吞食。

投放密度要合理,应根据水库条件及养殖管理水平灵活掌握,一般每667平方米投入大规格鱼苗150尾~200尾,小规格鱼苗350尾~500尾。

投放时间应实行隔冬放养,一般在每年1月份前后,这时运输成活率高,且鱼类可早入库早生长,增加生长时间。

放养苗种应选择天气晴好时,在水库上游向阳避风的浅水处。

二是科学投喂施肥。

水库养鱼一般以滤食性鲢、鳙鱼为主,应根据其主食浮游生物的特点,依气候变化,温度差别和水体营养状况等不同条件确定施肥方法和施肥量,确保合理平衡科学施肥,使水库水色呈油绿色或淡绿色。

一般大型水库水体透明度应在80厘米~100厘米,中型水库在60厘米~80厘米,小型水库在40厘米~60厘米,山平塘在30厘米~40厘米。

施肥一般采用有机肥或无机肥,也可根据条件施用生物肥。

施肥要掌握“施足基肥,追肥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在鱼类生长旺季应多施追肥。

如果水库中投放了吃食性鱼类,则应按照其投喂要求科学投喂饲料。

三是加强鱼病防治。

水库一旦发生鱼病,极有可能祸及全库,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水库养鱼应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在鱼种放养前要对水库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消毒。

高温季节或水体水质变坏时,应采用措施调节水质,发现鱼病及时对症治疗。

水库较常见的鱼病主要有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两大类,而以暴发性流行病、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打印病和水霉病最多。

发生鱼病后应立即请专业技术人员正确诊断,对症治疗。

水库实行生态养殖每亩应下多少鱼苗

水库实行生态养殖每亩应下多少鱼苗
质量
选择健康无病的鱼苗,避免使用带有 病毒或细菌的鱼苗。
规格
根据水库面积和水深情况,选择适合 的鱼苗规格,一般要求鱼苗体格健壮 ,鳞片完整,游动活泼。
鱼苗的投放数量和时间安排
数量
根据水库面积和水质情况,确定每亩投放的鱼苗数量,一般每亩投放8001200尾。
时间
选择适宜的季节进行投放,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投放,以利于鱼苗适应和生 长。
04
养殖管理技术
水质监控和管理
定期检测水质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水质检测, 包括水温、溶解氧、氨氮、亚硝 酸盐、总硬度等指标,以确保水
体质量符合养殖要求。
水质调节
根据水质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调节水质,如换水、增氧等,以保 持水体的适宜状态。
水体消毒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以 减少病原体和有害生物的数量,保 持水体的健康状态。
01
底质类型
02
底质污染情况
了解水库底部是泥沙、岩石还是硬底,以确定鱼类的生存条件。
评估底质中的污染物含量,如重金属、石油等有害物质,以确定对鱼 类生长的影响。
水库的生物群落评估
浮游生物群落
了解水库中的浮游生物种类和数 量,如藻类、浮游动物等,以判 断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底栖生物群落
了解水库底部生物种类和数量, 如螺类、蚌类等,以判断对鱼类 生长的影响。
疾病防治技术
疾病预防
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如 定期消毒、合理投喂、保 持水质等,以减少疾病的 发生。
疾病诊断与治疗
对发现的疾病及时诊断和 治疗,防止疾病的扩散和 蔓延,确保养殖鱼类的健 康和生长。
药物使用
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 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 量,避免药物过量和滥用 导致的不良影响。

规范水库养殖行为实施方案

规范水库养殖行为实施方案

规范水库养殖行为实施方案水库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对于提高水产品产量、改善水体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水库养殖行为,提高养殖效益,保护水体环境,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加强管理和监督。

1.建立健全水库养殖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水库养殖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2.加强水库养殖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养殖技术水平和环境意识,确保养殖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要求。

二、科学规划和布局。

1.根据水库的水质、水量、水深等特点,科学规划和布局养殖区域,合理利用水域资源,避免过度密集养殖导致水质恶化和养殖效益降低。

2.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养殖规模过大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影响水生态系统平衡。

三、加强环境保护。

1.严格控制养殖废水排放,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养殖废水对水体的污染,保护水库生态环境。

2.加强水质监测和评估,定期对水库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异常问题,保障水库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科技创新。

1.加强水库养殖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养殖方式向科学、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2.鼓励水库养殖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开展养殖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引导养殖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五、加强宣传和教育。

1.加强水库养殖行为宣传和教育,提高养殖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对水库养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2.组织开展水库养殖行为的示范和宣传活动,推动养殖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氛围。

六、加强监督检查。

1.建立健全水库养殖行为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养殖行为的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2.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维护水库养殖秩序和环境安全。

综上所述,规范水库养殖行为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对于提高水库养殖效益、保护水体环境、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6-1-4 湖泊放养和产量参考指标水体营放养养种类和比例小型(万亩以下)中型(1~10万亩)大型(10万亩以上)富营养型中营养型贫营养型富营养型中营养型贫营养型富营养型中营养型贫营养型鳙(%)40 35 35 50 45 40 40 45 40 鲢(%)40 35 30 30 25 20 30 25 20 草鱼、团头鲂、青鱼、鲤(%)20 30 35 20 30 40 30 30 40 放养密度(尾/亩)200~100 120~60 50~30预期产量(kg/亩)75~25 40~15 15~5注:鱼种规格13.3cm。

表6-1-5 水库放养与渔产量参考指标水体营放养养种类和比例中型(0.1万亩~1万亩)大型(1万亩~10万亩)巨型(10万亩以上)富营养型中营养型贫营养型富营养型中营养型贫营养型富营养型中营养型贫营养型鳙(%)45 50 40 50 55 40 55 55 10 鲢(%)40 30 20 35 25 20 20 15 20 草鱼、鲂、鲤(%)15 20 40 15 20 40 25 30 70 放养密度(尾/亩)200~100 100~50 50~30预期产量(kg/亩)50~30 30~15 15~5 注:鱼种规格13.3cm。

百亩以下水库属山塘水库,另叙。

存等,1975)。

因此,拦截溯水上逃鱼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出拦鱼设施的合理规格:栅距= 鲢鱼颅宽的95%可信限下限/l.2网目周长= 鲢鱼最大体周长的95%可信限下限/l.5(3)团头鲂标准团头鲂的体形特点是体高而侧扁,在与鲢、鳙等混养时,如以鲢鱼为标准来设计拦鱼设施,则可能有逃鱼之虞。

,团头鲂的头宽始终小于长度相同的白鲢,故应以团头鲂的头宽来设定拦栅的栅距,团头鲂全长超过5.76cm时,拦鱼网的网目可以按鲢鱼标准设计。

2、拦鱼断面的流速根据实验的结果,对全长约为l3.3cm的仔口鱼种,拦鱼断面的最大流速不应超过0.5m/s~0.6m/s。

若拦鱼设备建在流速大于以上速度的断面上,则鱼类就会失去控制能力,被水流裹挟贴压在拦鱼设施上,将会造成鱼种损伤和影响过水。

若拦鱼设施选址在水流太慢的地方,往往水面较宽,增加了拦鱼设备的费用。

因此,拦鱼设备的位置应选在满足流速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断面小一些,这样既能有效拦鱼,又能节省费用。

拦鱼断面上的最大流速,一般是指10年一遇或20年一遇洪水时的汛期流速,可以根据水文资料估算或在汛期实测。

估算时可按如下公式计算:V = Q/SV max=V × l.2 ~ l.3式中 V——断面上平均流速(m/s)Q——汛期断面上的流量(m3/s)S——汛期过水断面的面积(m2)V max——断面上的最大流速(m/s)(二)拦鱼设备的种类与结构拦鱼设备的种类较多,有古老的竹箔及其改进型——网箔。

金属拦鱼栅、拦鱼电栅等,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适应不同类型水体的拦鱼要求。

1、竹箔与网箔竹箔是湖泊和河道养鱼中常见的拦鱼设备,它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管理方便、拦鱼效果好等优点。

(1)竹箔结构竹箔由箔帘和支架构成。

箔帘是将毛竹劈成的竹丝,用棕绳编织而成,它是过滤水流、阻拦鱼类的主要部分。

支架由桩及拦杆等相互连结而成,用以支持箔帘,是竹箔的骨架。

拦鱼网受力均衡而不致扭转。

据水力学原理,断面离溢洪道(闸门)的距离为溢洪道高度的l5倍~30倍以上时,断面上的流速比较均匀。

(3)拦鱼网主要数据的确定①长度与高度若上纲及网衣的长度与拦网断面的跨距相等,则在水流冲击下,上纲及网衣上的张力最大;如适当增加长度,网在水流作用下呈弧形,则可减小张力,拦网就比较安全而不易破断,但过分增加长度又浪费材料。

一般上纲及相应网衣的长度应为所设网基两岸跨距的1.05倍~l.10倍。

下纲的长度应该是断面河床底部长度的l.05倍~l.10倍。

同样的道理,网的高度应该是相应水深的1.05倍~l.l0倍。

以便适当减少张力,并减轻使下纲上提、上纲下压的作用力。

②网目尺寸主要根据拦阻对象及其规格决定。

但是,网目尺寸不仅直接影响拦鱼效果,也决定了网线用量及拦网在水中的阻力,从而也影响选用纲索的规格、受力装置的大小和数量,这些都与拦鱼网的安全、成本等问题有关,因此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网目大小。

③缩结系数当缩结系数为0.707时网目张开的面积最大,网片利用率最高,滤水性能最好,材料最省,但网线上张力最大,易破断。

为安全起见,缩结系数应稍小一些。

一般取水平缩结系数为0.64~0.66,相应的垂直缩结系数为0.77~0.75。

下纲缩结系数可比上纲稍大,一则底部受力较小,二则下纲稍长些易于贴底。

④对网衣的阻力和纲索阻力进行试算后,选定相应规格的纲索对上、下纲受力情况进行计算以后,选定浮(沉)子的规格和数量;计算拦网总阻力以后,确定岸墩、铁锚等受力装置的技术数据。

四、粗放养殖的生产管理(一)凶猛鱼类的控制1、凶猛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凶猛鱼类在生态系统中作为顶级消费者,是保证系统平衡的一项控制因素。

在各类水域中,总有一定数量的无经济价值的小杂鱼类,如果没有凶猛鱼类的存在,这类小杂鱼类必然大量发展,这就加剧了与经济鱼类的种间竞争。

同时,凶猛鱼类淘汰经济鱼类种群中的病弱个体,对经济鱼类种群也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凶猛鱼类自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们能将低值鱼或无经济价值的鱼转化为名贵的高价值的鱼产品。

国外的研究还表明,利用湖泊顶级消费者——凶猛鱼类,来调控滤食性鱼类种群数量,使之通过营养级的联动效应,可以达到调控湖泊生态系统的目的。

八十年代以来的试验和实例,已经证明这种手段是有效的。

在自然种群为主的大型水域,凶猛鱼类确实起着维持平衡的作用,而且对其积极作用不容低估。

但在人工放养种群为主的水体,放养鱼类的死亡率应力求减低到最小程度,而凶猛鱼类对放养鱼种的危害常是鱼种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鉴于凶猛鱼类具有如上的积极作用,而在实践上,在大型水域要完全灭绝凶猛鱼类也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在湖泊水库养鱼中,对待凶猛鱼类应取趋利避害的态度,对它们采取控制和利用的方针。

问题的关键是控制到何种程度为合理?正确的方法是:在提高鱼种规格、增强逃避敌害能力的同时,控制凶猛鱼类种群的总体规模和清除凶猛鱼类中的高龄(大个体)群体,将其对放养鱼种的危害减少到最小的程度;同时使凶猛鱼的捕食压力转向小杂鱼类,利用其抑制同样无法完全灭绝的小杂鱼类的作用,获得相应的高值的凶猛鱼类的产量。

2、凶猛鱼类的生态类型凶猛鱼类按其生态习性可分为掠食型和寄生型二大类:(1)掠食型又可分为表层型和底层型:①表层掠食型主要在水体的表层活动,行动迅猛,以追逐方式掠食其它鱼类。

如鱤鱼、鮊类及马口鱼等。

鱤鱼广泛分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许多流域里。

其体型修长,游泳能力强,性凶猛,是一种典型的肉食性鱼类。

鱤鱼生活的水层与鲢、鳙鱼相同,掠食性强烈,可掠食为自身体长26.5%~31.4%的鱼,当年生的鱤鱼即可吞食当年放养的鲢、鳙鱼种,放养的鱼种很少能逃过它的掠食。

鱤鱼生长极快,在长江流域当年可达1.0~1.5kg,次年可达3.5~4.0kg,第3年可达10kg以上,最大个体达50kg以上。

产漂流性卵,繁殖期为5月~6月,对产卵条件的要求比鲢、鳙等低。

在某些大中型水库的上游若具备鱤鱼产卵的条件,又具备孵出仔鱼所需的漂流条件,则能完成自然繁殖,其种群迅猛增长,则必然导致水库渔产量的显著下降。

如湖北省浮桥河水库(3万亩),在1960年~1962年投放鱼种时也曾投入4500万尾长江鱼苗,其中就夹杂有鱤鱼苗,随后几年也陆续投放一定数量的鱼种,随着放养鱼类种群的发展,渔产量逐年上升,至1966年的全库年鱼产量达到84.5万kg(单产28.17kg/亩)。

因该水库具备鱤鱼自然繁殖的条件,鱤鱼的种群也随之发展起来,至1967年(约经8年时间)鱤鱼终于在水库中发展成为优势种群,导致1967年水库渔获量猛烈下跌为上一年度的49%,1968年再跌为1967年的24%,1969年进一步下跌为总产量仅5万kg(单产只有1.5kg/亩)。

尽管每年投放大量鱼种,但效果很差,大多成了鱤鱼的饵料。

1975年放养鱼类产量仅占总产量的5%,且多为老年的大个体,鱤鱼占总渔获量的63%。

可见鱤鱼种群不除,合理放养无法实行。

国内关于鱼危害的例子不在少数,只有在清除或控制了鱤鱼之后,水库渔业才有复苏之可能。

鱤鱼在湖泊静水条件下不能繁殖,大多通江湖泊均有闸坝阻隔,故鱤鱼在湖泊中甚少出现。

鮊类中的的红鮊属的翘嘴红鮊和蒙古红鮊二种危害较大。

青梢红鮊和红鳍鮊等虽亦为肉食性鱼类,但因其自身个体较小,捕食对象均为小杂鱼类及虾类、昆虫等。

翘嘴红鮊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湖泊、水库中,一般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喜集群,行动迅速;生长速度快,最大个体可达10kg~15kg,2kg~3kg个体较常见。

据报道,翘嘴红鮊的成鱼主要以上层小型鱼类为食,太湖翘嘴红鮊所掠食鱼类以湖鲚为主,其出现率达34.51%,其次是鱵、似鱎、红鳍鮊等(许品诚,1984);在丹江口水库的翘嘴红鮊成鱼主要以白鲦、飘鱼、逆鱼等经济价值低的上层小型鱼类为食(熊国胜,1990)。

在武汉东湖,翘嘴红鮊的食物鱼中,鳙鱼占了首位;全长为29.5cm,体重为125克的翘嘴红鮊可掠食长为6.6cm的鳙鱼种;全长达50cm以上则可掠食13.3cm的鳙鱼种(朱志荣等,1976)。

蒙古红鮊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最大个体约4kg,常见个体在0.25kg~0.5kg。

它的食性与翘嘴红鮊类似,但其活动空间与翘嘴红鮊稍有不同。

蒙古红鮊平时栖息在湖泊的中、下水层,也经常到岸边觅食,因此在其食物中在底层和沿岸活动的小杂鱼和虾类等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蒙古红鮊在大型水库主要在库湾集群活动。

蒙古红鮊对放养鱼种的危害亦随其自身体长而有差异:当蒙古红鮊的长度超过31cm时,即能对6.6cm左右的鳙鱼种产生危害;但未发现全长在50cm以内的蒙古红鮊吞食13.3cm以上的鳙鱼种。

故蒙古红鮊和翘嘴红鮊相似,对小规格鱼种的危害是比较大的(朱志荣等,1976)。

研究表明,这二种鮊鱼的摄食频度高,几乎周年都持续摄食,在冬季和生殖季节也摄食。

这二种红鮊在湖泊水库中均可自然繁殖,且有相当数量的小型鱼类可作它们的食物,因此各地湖泊水库总有相当规模的翘嘴红鮊和蒙古红鮊的种群。

马口鱼是小型凶猛鱼类,口裂很大,可吞食为自身体长25%~44%的鱼。

但因本身体型较小,一般以其它鱼类的幼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喜集群活动,常栖于底质为砂石的溪流中。

在小型水库中多见,在华北、东北某些小型水库中也能成为优势种群危害放养鱼类。

如河北省赤城县汤泉水库和龙关水库,因放养的鱼种规格偏小(5.0cm~8.3cm),马口鱼在该二水库1976年的渔获物中竟分别占28.8%和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