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8章
老子八章精美课件ppt

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
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
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
第
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
五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
老子试图 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 有事物的 理论,一 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 的规律 (道)。
太极阴阳
老子认为 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 转化,即是 阴阳转化。 转化的方法 (德)来源 于事物的规 律(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
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
他也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种光想 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功而争功、有功而居功的行 为。
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着人的 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 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素的气质,才能导引出浓厚了 创造能量。这对于现代之喧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
“不盈”“不争”——老子的哲学观
老子弃世出关
大约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 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 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 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 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 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 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国学经典导论01-11 和为贵:和而不同

01-11和为贵: 和而不同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第十一节和为贵: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和而不同孔子在如何处理社会关系时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的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这就是君子和小人在处事为人方面的根本区别。
“和而不同”的辨析,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同时,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可见,孔子把“和而不同”已发展为一种普遍原则,其实质便是追求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孔子在社会政治思想中也贯彻“和而不同”的原则。
在政治上,孔子的主导思想是“为政以德”,但又主张恩威并施,德刑兼备,宽猛相济,认为这样才能实现政治上的“和”。
在经济上,孔子从“保民”出发,抱着实现社会良好秩序的愿望,反对各国君主对百姓增加赋敛,过分压榨,提倡发展生产,节俭财用。
在文化上,孔子以“和而不同”的观念整理西周礼乐文化遗产,又广泛吸收、改造春秋时代各种学问、思想观念,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
二、礼之用,和为贵孔子对“和”的标准问题十分关注,强调以“中”来建“和”。
他是通过“和”与礼的关系来展开讨论的。
在《学而》中,他的学生有子云:“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国学经典导论01-05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克己复礼为仁 ——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 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 “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 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 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 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 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 一书的始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 又要注重精神实质
孔子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所不可 少的,但只是限于形式上是不够的, 要注重礼的精神。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 “恭”、“敬”、“让”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援 仁入礼,以仁充礼,为孔子构建学说 体系的最关键环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 之吝,谓之有司。”
这些是对君子从政的一种带有理想 色彩的要求,是以“中和”为原则, 融道德与政治为一体,混修己与治人 为一团,是其后儒家修齐治平的先导, 对中国士人政治思维影响深远而巨大。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 和而不同
“和同之辨”是当时思想家们思考和 争论的一个话题。孔子主要是就如何在 处理社会关系来展开这一论题的,“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把“和而不同”已发展为一种普遍原则, 其实质便是追求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在社会政治思想中也贯彻“和 而不同”的原则。在政治上,孔子的 主导思想是“为政以德”,但又主张 恩威并施,德刑兼备,宽猛相济,认 为这样才能实现政治上的“和”。
国学经典导论01-05 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01-05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的第五节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
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
孔子的仁不仅涉及伦理道德,而且也涉及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的学说。
1.政者,正也——执政者要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
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以身作则”。
当季康子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
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自身正了,能够以身作则,即使不发布政令,老百姓也会自觉地去执行;如果执政者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未必会服从。
孔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执政者必须从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
这样,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
这就是古代的所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只不过在春秋后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复杂局面下,也只能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了。
2.克己复礼为仁——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同时涉及到了礼和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孔子认为,人们必须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一切言行都照着周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
因此,不合于礼的就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国学导论

什么是国学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到“国粹”一词。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
几个月后,梁启超又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多次提及“国学”。
章太炎则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國學導論國學的基本認識小學目录概說經學概說史學概說子學概說文學概說国学是什么? 为何要学国学? 如何学国学?20世纪末,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一个是人类肉体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类心灵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
“国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乃至人类的精神家园。
国学概念的意义“汉学”、“中学”所指仅仅代表中国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
“国学”,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
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國學的意義國學,就是一國所有的學術。
對我們而言,就是保存和研究中國固有的學術或傳統的學問。
因此,凡是以中國文字寫成的書或用現代中文寫成討論保存和研究成果中國固有學術的書,都屬國學的範圍。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 A 。
A.孟母三迁B.断织劝学C.杀猪取信D.孟子去妻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__ D ___。
A.宋国B.魏国C.滕国D.齐国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__ B_ 。
A.《论语》B.《孟子》C.《荀子》D.《庄子》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C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 B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__D__。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__C__。
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1.以下篇目出自《孟子》的有BCD 。
A.《公冶长》B.《公孙丑》C.《告子》D.《尽心》E.《为政》2.下列名句出自《孟子》的有__ABDE___。
A.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E.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2006年,全球130多万华人通过网上投票选出了“十大国学大师”。
下列属于“十大国学大师”的是_ ABCE__。
A.梁启超B.陈寅恪C.鲁迅D.季羡林E.冯友兰4.下列成语典故出自《孟子》的有__ABCDE___。
A.五十步笑百步B.始作俑者C.出类拔萃D.率兽食人E.尽信书不如无书三、默写(名句填充):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国学经典导论4-08庄子的齐物方法论

八庄子的齐物方法论齐物论将磅礴万物以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知上的大视野大胸襟大智慧?看破生死理解顺应人生的智慧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八、庄子的齐物方法论
物论
“将磅礴万物以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认知上的大视野、大胸襟、大智慧
• 看破生死——理解、顺应人生的智慧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
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 也。”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 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 打破成见——宽容不同观点的胸襟
万物不一,我一视同仁 万物不齐,我等量齐观
• 突破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视野和境界
国学经典导论02-08 孟子思想:民贵君轻

02-08 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国学经典导论第二章孟子与《孟子》的第八节孟子的民贵君轻说。
翻开《孟子》一书,扑面而来的是强烈、鲜明的民主意识,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孟子》全书。
孟子思想中最可贵的价值就是他振聋发聩的民主呐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先秦诸子中绝无仅有,它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最响亮的民主呼声。
孟子是我国古代最富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他认为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关系重大,人民是组成国家的重要因素,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他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意思是说,在人民、国家和君主三者的关系中,人民是第一位的,国家其次,君主最后。
如果君主危害了国家政权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君主可以更换。
《尚书·五子之歌》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和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得到天下,首先要得到人民的拥护;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关键要争取民心。
统治者要保持其统治地位,就应该以爱护人民为先,保障人民的权利。
只有爱民、保民,才不会丢掉统治地位。
如果君主无道,只图自己享受,不顾人民死活,就无异于“率兽而食人”,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后来又被儒家学派的另一大师荀子发挥说:“天之立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又把君与民的关系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从“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出发,孟子猛烈抨击残暴的统治者鱼肉百姓所造成的贫富悬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的言论迸发出一种愤怒的犀利!明朱元璋对孟子本来颇有好感,但当他读到“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一章时,便勃然大怒,认为这些话“非人臣所宜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新儒学的历史由来
儒学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成不变 的。 考察现代新儒学的历史由来,可以从儒家 思想自身的发生、转进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中展开。
儒学的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时期
先秦为儒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两汉为儒学经学化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为儒学的玄学化和儒释 道三教融合的时期; 宋明为儒学理学化的时期; 清代为儒学的综汇期。 五四以后为儒学的重构时期,亦即现代转 型时期
第八章 现代新儒学要义
任课教师: 杜 霞 任课教师:
一、何谓“现代新儒学”? 何谓“现代新儒学”
儒学
“儒学”是以孔子为宗师,以《诗》、《书》、 儒学” 儒学 《易》、《礼》、《乐》、《春秋》为经典,以 仁、义、礼、智为基本思想的学术体系。 它在战国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显学,是绵延时 间最长,对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影响最为深远的 一个学派。
1980——2004 当代新儒家
在80年代港台和海外的一批中青年学者 继续发扬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其中香港 的刘述先、台湾的蔡仁厚、侨居美国的 杜维明、成中英、余英时较为著名,又 刘述先 被称为当代新儒家。
杜维明
余英时 成中英
现代新儒学前三个阶段的基本理论
前三代新儒家多具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以熊十力、 牟宗三及其弟子一系为主,力倡儒家心性之学的 复兴,其基本理论包括如下四个基本论题: 第一 中国文化传统如何进行现代转化。 第二 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价值 第三 中体西用的理论思维模式 第四 中国文化的宗教性内涵
魏晋玄学的兴起和儒学的玄学化
名教与自然之争
隋唐佛教的流行和儒释道三教合流
印度文化的精华—— 佛教,先是由魏晋玄 学以无为本的思维方 式被中国文化吸收, 产生了中国化的隋唐 佛教,接着又被宋明 理学所消化。
清代——儒学的综汇期 宋明——儒学理学化的时期
宋明理学,阐发义 考据之学盛行 理和天理,而不拘 泥于训诂考释;以 儒学为本位,又援 佛、道入儒,从而 发展了传统儒学, 使新儒学在内涵上 更加丰富。
现代新儒学
现代新儒学,是指五四 五四以来,在强烈的民 五四 五四至今不过区区九十年的历史,对于现 族危机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续中国文化之慧命 代新儒学思潮如何界定,在学界还存在众 自任的知识分子,力图恢复儒家传统 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位和 恢复儒家传统 多的争论。 主导地位,在现时代新的生活方式之下对传统 儒学进行重新诠释,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 合、会通西学,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 “中体西用”式的思想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 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 它主要是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同时也包 含着社会政治的内容。
在儒学遭到空前“厄运”,“儒门淡薄,收拾不 住”的情况下力图“重建”和“复兴”儒学,使 之在现代生活和世界文化对话中仍保持一定的地 位。 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马一浮、 冯友兰、贺麟等被认为是现代新儒家的第一代, 特别是梁漱溟、熊十力,则被看作是狭义现代新 儒家的开山宗师。
第二代新儒家 1950—1979
盛洪、陈明等人为代表的大陆新生代新儒 家唱主角的阶段,或者说进入了整个现代 新儒学运动的第四个阶段。”
大陆新儒学
蒋庆
阳明精舍
大陆新生代新儒家的理论特点
现代新儒家第四阶段的发展则在更广泛的意义 复兴儒学传统,他们普遍反对熊牟一系新儒家 仅将儒学局限于心性之学,由“内圣”开出 “外王”来接纳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做法。 他们提出了一整套“儒化中国”的理论、方针、 原则和策略,认为儒学应在政治制度、社会生 活、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全面复兴。比起港台 新儒学大陆新儒家显得更有创造性,也具有更 强的意识形态性和现实针对性,实已成为当今 中国保守主义的中心话语,成为一面政治和文 化旗帜。
2004——至今 至今 思考当前儒学的发展
自二十世纪末,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中心已逐渐由 2005年方克立先生曾指出:“中国的现代 港台转向大陆。经过1980年代文化热之后,在上 新儒学运动,从‘五四’至今已有三代人 个世纪90年代以来极其宽松的思想环境下,经港 薪火相传,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台新儒学“反哺”和十多年酝酿准备,大陆新儒 学已渐成气候,一些中青年学人自觉或不自觉地 我认为以甲申(2004)年7月贵阳阳明精舍 认同现代新儒学的价值,进入现代新儒学的阵营。 儒学会讲(或谓‘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峰 自觉标举新儒学旗帜的代表人物蒋庆、康晓光、 会’)为标志,它已进入以蒋庆、康晓光、 盛洪、陈明等。
先秦是儒学的草创时期
夏商周三代的诸侯邦国的地域性文化在历 史发展中逐渐演变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争鸣中儒、墨、道、名、法、阴阳都曾处 于显学的地位,儒家仅是诸子百家其中之 一。
两汉——儒学经学化的时期 先秦是儒学的草创时期
由孔子所创立,而 历史上的汉唐传注之学遵循“注不违经, 秦统一六国用的是法家 成为中国文化主干。孔 思想,然而到了汉武帝时 疏不破注”的原则,沿袭以往的章句注疏 子作为中国古代卓越的 为了完成思想统一,采纳 之学,学者拘于训诂,墨守“正义”,如 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家和文献整理家, 此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使儒 的建议。董仲舒以孔孟之 在创立、传播他的思想 学发展停滞为依据,对搜集来 人感应的儒家思想满足了 的大量古代文献作了整 当时大一统的需要 ,也使 理修订,编订“六经”, 得儒家成了整个封建社会 以“六经”为教 。 的统治思想。
结
语
当然,民族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与时代 儒学内通心性,外透天道,旁彻物情,合内外 性相统一的。在当今时代,我们培育和弘扬伟大 ,一天人,是天人性命一贯之学,是内圣外王之道, 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需要从传统儒学中吸收精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培 神营养,还特别要有现代新儒家与时俱进的创造 养基,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中曾经起了非常重 转化传统的能力。 要的作用。 我们研究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发展,正是为了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 捕捉他们提出的具有普适性的问题意识,并且针 ,也不一个西化的过程,我们必须特别突出现代性中 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理解自己的生存状 的传统,从民族自身资源中开发出自己的现代性的问 态,形成超越现代新儒家的新结论。 题。近年呈现的儒学复兴势头,绝非眼下的偶然性事 件,而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事情。这是当今中国的“ 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
在港台和海外掀起了一个大规模的儒学复兴运动。 现代新儒学第二阶段的发展,中心已经转移到港 台,起骨干作用的是从大陆去的一批新儒家学者, 如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人。 以新亚书院为基地,“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 并旁采西欧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宗旨, 沟通世界东西文化”。 牟宗三 唐君毅
现代新儒学的 三种类型
一种是狭义新儒家,以接续孔孟道统,复兴儒学 为已任,以服膺宋明理学,特别是儒家心性之学 为主要特征。其中包括梁漱溟、熊十力、徐复观、 唐君毅、牟宗三等人; 另一种是广义新儒家,以冯友兰、贺麟、钱穆为 代表;甚至一些不公然承认自己是新儒家,但其 思想信仰已大部分认同儒家学说,力图以儒家思 想为主体,吸收、融合西方哲学,谋求中国社会 和哲学文化现代化的,也可宽泛地归入其中。 再一种则是儒家解释学者,他们已放弃道统观念, 从不同的视角诠释儒学的现代学术价值。
马克思主义
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
三、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及其基本思想
1920—1949: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 1950—1979: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 1980—2004: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 2004—至今: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 至今: 至今
1920—1949 现代儒学三圣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命运
李大钊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命运
鲁迅先生对二程 思想作了激烈批判。 由于他运用小说的形 式,其社会影响很大。 发表在1924年的小说 《祝福》,描写了在 “饿死事极小,失节 事极大”说教的压抑 下折磨而死的寡妇祥 林嫂的悲惨形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命运
有一批热爱中国文化、执着 地认为儒家思想包含着普遍的、 永恒的价值、在现代必能有新开 展并能有大贡献于世界未来文化 的学者,和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传 统的西化论者进行了激烈的持久 的论战,他们被称为‘现代新儒 家’和‘当代新儒家’,形成为 ‘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化思想史 上足以和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 义的西化派鼎足而三 鼎足而三的一个重要 鼎足而三 的学术思想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