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创新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创新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创新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摘要: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应该利用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其心理特点,课堂上巧设悬念,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帮助学生增加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热情。

关键词:情境;感官;调动;悬念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由前苏联教学专家M.A.达尼洛夫等人研究提出的悬念法得到广泛运用,悬念法就是教学中的一种启导式,通过课堂上巧妙的设置悬念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到问题里。爱恩斯坦是这样描述的:“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学生能充分讨论,这就比灌输的注入式方法具有更高境界。当我们让学生从被动、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后,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能力。一堂有效的语文课,需要的不是满堂灌输,恰恰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都知道,让学生爱不释手的不是生硬的课文,而是有趣的故事情节。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看,学生更容易被感官上的东西吸引,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本中巧设悬念,通过调动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从看客变成演员,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调动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设悬念是在教授的过程中采用简洁的语言、

生动传神的表情,将课本中的问题适时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产生猜测、期待的感觉,通过吸引学生注意,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我在课堂中是通过以下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的。

一、巧设悬念调动学习激情

学生成长的快乐来源于我愿意接受知识,想学会变得积极思考,努力探求知识。然而愿学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课文的内容只是一小部分,教师授课的方式和讲解才至关重要。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会让学生在阅读前就知道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就不会再被动地看完课文在去找答案,而是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当用一个悬念导入新课,就会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巧设悬念刺激学生求学感知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问、好奇,巧设悬念,会让学生的心理期望值增加,教师只需要稍微改变一下教学手段就会让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想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学生想学与老师要教之间通常会有一种“不协调”。课堂上的多数时间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才能扫除课文障碍。当学生在课堂中的循环有了目标后,就会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时刻保证投入和好奇。我在课堂中,会设计一些激起

悬念的提问,让学生有“欲知后事如何”的欲望。当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有一种“追下去”的动力时,就会带着聪明去学习。

三、巧设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是有时段的,也就是每隔10分钟就会有懈怠,一旦注意力产生涣散,接受能力就变弱。作为教师在40分钟内就要适度地做好调解。通过观察,我发现最能激发兴趣的就是学生好奇的天性。我在上课时,注意观察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通过一些悬念,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我在备课过程中,就会充分考虑课堂上这种情况,有针对地设置一些问题,通过间断性地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来预防注意力的分散,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四、巧设悬念调动学生思维模式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是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那么我在教语文的过程中,就会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悬念的故事引出文章,这样让学生在解读课文内容的时候变得更容易。我还将身边的事情搬到课堂上,充实了课文内容,调动了学生思维。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我抛出问题时,随之对学生投去一个充满期待的目光,让他们认为自己能行。通过师生感情上的沟通,这样就能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会达到最佳。针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

在设置悬疑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放缓学习坡度,分散课文中的难点,让学生找到突破点。这种渐变式训练,会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及时得到反馈。我在课堂上采取的方式就是让语言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每堂语文课结束时,学生会为学到东西而感到喜悦,当学生形成惯性思维能带着值得探讨的悬念下课,会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无穷魅力。特别是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读懂课文,查资料,解决悬念,提出新问题,这不但增加了学生的信心,而且让他们体会到自我探索知识的情趣,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偶尔遇到经过努力也没解答出来的问题,学生会迫不及待地等待下一堂语文课的到来。这样的锻炼形式一旦确定下来,就会充分提高学生自己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扭转被动灌输的局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设置悬疑,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语文课堂中教师巧设悬念,通过这种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巧设悬疑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激发天性,调动思维,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探索的历程。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由强制教学变为主动索取,当我们做到了灌输变想学,就会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而创新教育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反思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上述目标。我觉得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创新教育,体现新的教学方法主要应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基本素质,更新教学观念与角色转变相结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

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的优秀的语文教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第一,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资源,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如,进行课文《四个太阳》教学时,光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学生讲述四种季节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好处,是远远不够的,何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丽的景色呢?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二,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逐篇教会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呢?我认为: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

语文课堂要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课堂要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的探研活动中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做到“动脑、动口、动手”。 一、动脑。 动脑主要包括两方面:“质疑和创新”。 1、质疑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李政道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一流的工作。”由此可见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质疑”到解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此,教师应创设质疑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开启思维之门。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要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培养质疑的能力,如紧扣课文质疑,抓住重点词质疑,抓住课题与内容的联系质缎,从文中看似有矛盾之处质疑等等。2、创新就是创造性思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小学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地在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体验。对于学生的出乎意料的回答或别出心裁的思考方法,教师要细心体察,耐心诱导。对于一些正确的独见之处更要及时加以表扬。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条件。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 二、动口。 动口主要指“读和说。” 1、读。读主要指朗读。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的训练。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书更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活动,课文应当主要放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没有朗朗的读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教师备课时要备读,为学生安排好各种方式的读书时间。要引导学生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营造气氛,指导朗读,可以教师范读、带读,学生指名读,小组读,轮读,分角色读等;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用心去读,一般采取默读。读书要理解地读,动脑子去读,

创新性十种教学方法

创新性十种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创新性教学方法,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有人称作现代教学方法或创造教学方法。虽然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千百年教学发展的历史中,流传至今的教学方法是不计其数的。它不仅随时代而发展和更替,而且还因人而异。有的已总结为定法,但更多的还是装在各人的脑子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又不断产生新的教学方法,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在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以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便创造出更多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 1.情感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是一种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 方法,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精神品格。 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建设,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人情淡化,导致高技术与高情感的不平衡。这一现象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有反映,思想教育常为人们所忽视。情感教学的实施可以独立的进行,但大量的还是要贯穿到各门课程中去。从功能上来说,情感教学方法虽有传授知识的作用,但主要的还是培养创造性人才

的品格和个性心理品质。具体地说,情感教学的作用有: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二是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的心理素质;四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五是发挥爱的伟大力量。 2.发现式教学法——这是由美国“结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布鲁纳倡导的,至今已在全世界推行。发现教学法是一个总的概念,把它用于教师的教,称为发现式教法,把它用于学生的学,就叫做发现式的学习。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模拟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效的。科学家并不是为了认识才去发现,而是为了发现才去认识。可是,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却被倒臵了。教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这个看来已为大家都明白 的问题。在教学中却作出了错误的理解。长期以来,教师是为传授知识而教,学生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学。我们进一步再问,学习认识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认识还是为了发现呢?传统的教学方法回 答不了这个问题,而发现教学法不仅可以回答而且还从实践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浅谈如何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浅谈如何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3-02-25T15:44:19.17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2年10月供稿作者:汤俊莲 [导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方式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汤俊莲河北省宁晋县第九中学 摘要: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现代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学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素质化教育和创新教学,我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愿与大家探讨。 一、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的弊端 1、以书本知识为本位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方式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实际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一对矛盾统一体。遗憾的是,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地位,直接经验被看做间接经验的仆从而备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使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2、以教师为本位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语文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这样教师就心安理得地压制、强迫、役使学生,紧紧地把学生管到行为限制范围之内,并以是否听话作为判断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这种单向的、不平等的、缺乏人性的师生关系,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3、以教案为本位 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对学生“培养”、“引导”、“发展”,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重要。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改进意见 1、从教师做起,创新教学 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然先从教师自身开始,做好一个创造型的老师。创造型体现在教育观、性格特征、教育艺术和知识结构等各个方面。对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这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当前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长期束缚,教学模式仍较单一,照书念书,不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都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因此,在更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创新方面有着亟需改进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修养,同时加强教师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精诚合作,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才能培养和开发好学生的创新思维。 2、打破定势,培养多向思维 教师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和解疑,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定势,从独特的角度出发,进行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许多新的发明和发现都是从批判性思考开始:质疑旧的,才能发现新的。对于学生否定质疑课本或老师讲解的情况,不要进行责备,要与学生共同商榷解决。真正打破常规敢于实践质疑的,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都是创新型学生必须具备的要求和素质。 3、树立新型学生观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学生观,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思考、探索,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树立语文教学的整体观念。语文教学就是要从整体着眼、由局部入手;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不断推进,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合力,高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要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行目标教学,变无序为有序。实行目标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4、加强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讲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现代教育思想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囿于传统教学模式,要灵活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教材,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创新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创新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摘要: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应该利用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其心理特点,课堂上巧设悬念,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帮助学生增加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热情。 关键词:情境;感官;调动;悬念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由前苏联教学专家M.A.达尼洛夫等人研究提出的悬念法得到广泛运用,悬念法就是教学中的一种启导式,通过课堂上巧妙的设置悬念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到问题里。爱恩斯坦是这样描述的:“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学生能充分讨论,这就比灌输的注入式方法具有更高境界。当我们让学生从被动、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后,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能力。一堂有效的语文课,需要的不是满堂灌输,恰恰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都知道,让学生爱不释手的不是生硬的课文,而是有趣的故事情节。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看,学生更容易被感官上的东西吸引,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本中巧设悬念,通过调动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从看客变成演员,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调动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设悬念是在教授的过程中采用简洁的语言、

生动传神的表情,将课本中的问题适时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产生猜测、期待的感觉,通过吸引学生注意,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我在课堂中是通过以下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的。 一、巧设悬念调动学习激情 学生成长的快乐来源于我愿意接受知识,想学会变得积极思考,努力探求知识。然而愿学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课文的内容只是一小部分,教师授课的方式和讲解才至关重要。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会让学生在阅读前就知道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就不会再被动地看完课文在去找答案,而是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当用一个悬念导入新课,就会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巧设悬念刺激学生求学感知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问、好奇,巧设悬念,会让学生的心理期望值增加,教师只需要稍微改变一下教学手段就会让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想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学生想学与老师要教之间通常会有一种“不协调”。课堂上的多数时间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才能扫除课文障碍。当学生在课堂中的循环有了目标后,就会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时刻保证投入和好奇。我在课堂中,会设计一些激起

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吸引力讲座

高效课堂的四个要素 怎样才算高效?课后自我四问便知。此四问也可用来评价他课。此四问乃指:明确目标;提高效率;注重方法;课堂效果! 问题一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这,获得多少?这是明确目标明的问题。备课首先要准确把握课标。但依据课标确定目标并非照搬,而应根据学情灵活变通,依据内容和学情确定目标。课标是最低标准、基本门槛,可适当提高。不仅要清楚让学生获得什么,还要明确获得多少,学到什么程度,这样教学才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英语单词就不能笼统地说要学会本课10个单词。何为“学会”?须知,课标对单词还有“四会”、“三会”之分,必须明确告知,另外,课中还要达标检测。 问题二: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这是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向课堂要效率,每节课的目标都应当堂完成。这节课的任务还需课后几小时作业才能完成,就不是当堂达标,而是加重了课外负担。目前,在课效课效课效课效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课前无预习课,课后无作业课这是课教水平、效率最高的方式。有的老师从不布置课外作业,所有问题都是在课内解决。也许有人说特师水平高,一般难做到。现在,部分农村初中在尝试“课前零预习,课后零作业”:课前没预习任务、课后没书面作业、学生没有传统意义的作业本,做到了把时间、能力、健康“三还给学生”。我校明确要求:(1)推行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制度。做到“定目标、讲练结合、当堂达标”。突出体现“学一点、记一点、会一点、知识当堂消化”原则;(2)自习课提倡“自助餐”式学习。学生选择要补学科目,或预习新课,或复习旧知,或练习提高,都

由学生自定,不受教师干涉。这样,教师提高了课效,课业负担明显减轻,而教学质量却大幅攀升。必须以课堂高效做保证。如自习课,学生可自由选择预习或复习内容,老师不能给学生硬性规定书面作业。这样,学校就可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时政播报、影视教育、书法绘画、自由阅读等。2.课前有预习课前,课后无作业,课前要求必须完成书面预习作业,上课先检查预习情况,只点拨不会的。课堂完成必要练习题,课后不再布置巩固性作业,但要布置下节课预习作业。3. 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 目前,大都课前有预习学案,课后有巩固作业,可以说一堂课前后夹击,学生没有轻松时间。甚至有学校搞循环式教学,不分课上课下,课堂无边界,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学生负担就会大大加重,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基本没有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 问题三:让学生怎样获得?这是教学方法问题。目前教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先学后教”和“先教后练”。“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自学能解决就要让学生自学,教师不急于讲;不会的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在不会的教师再加以点拨,教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教。先让学生说,学生回答错了不要紧,教师可以纠正,但一定要给学生学与说的机一定要给学生学与说的机一定要给学生学与说的机一定要给学生学与说的机会。“先教后练”是一开始就由教师讲,讲概念、讲例题,讲完之后让学生练习巩固。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师有一个基本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要从最基本概念开始讲起。难道学生真的是一无所知吗?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吗,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怎么就知道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想象的动因。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新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也是全社会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是实施这一活动的主导者。本文将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教师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习惯被动接受而缺乏主动性,因此,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师也需依此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 1.用新眼光看待学生 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多为学生着想,为学生学法指引方向,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的习惯转变过来。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2.把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得真知须躬行。”叶圣陶先生也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3.让学生找到学习动力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联想,学生的学习动力才会源源不断。 二、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3160479.html,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作者:陈英杰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8期 摘要: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多数小学语文老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乏味无趣,导致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低下。为了改变不良现状,我们将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做探究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应用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教育教学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好文化知识,掌握各种学习技能并培养综合素质,本文主要是分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情况,长久以来,老师单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作文学习没有兴趣,作文教学质量低下,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综合素质,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我们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质量,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实情况 1.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 要想写好一篇文章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只有学生将自己的感情都融进写作中,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就会言之有物、活灵活现。但是就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来讲,学生普遍的现象就是写作不带情感,写出来的作文就像流水账一样,呆板无趣,丝毫体现不出自己的感情。 2.作文教学与实际不相符 老师作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年龄较小,在理解、认知等方面还没有达到中学生的程度。在老师眼里,学生都是能够写出优秀作文的,甚至有很多老师觉得自己的学生能够写出非凡的文章,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要求也很高,但是老师要清醒地看到,学生的年龄很小,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孩子的思想还不能达到那种高度和境界。因此,老师过度要求学生文章具有极强的深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 1.创新选题,拓宽学生的思维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内容提要: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创新教育必须以教师的思想转变为前提,以趣为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创小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创新教学创新理念探究性学习以人为本教育资源课程改革合作精神角色转变。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已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且以它诸多的优势与长处,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各种个样的教学流派,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并且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无论是这流派还是那思想,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关键。笔者认为要实施创新教育应努力做好以下五点。 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基本素质,更新教学观念与角色转变相结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第一,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资源,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如,进行课文《四个太阳》教学时,光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学生讲述四种季节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好处,是远远不够的,何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丽的景色呢?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二,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逐篇教会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呢?笔者认为: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广泛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为了 实现这一目标,高师院校学科专业根据本学科的专业特点 和地域特色分别在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 方面进行了改革。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进行 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才能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保 证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学方法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目前高师院校教学方式仍以接受式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制约了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教育思想和观念落后。传统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并将其主导作用绝对化、扩大化。事实上,任何教师都不可能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只能通过 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 其自觉地学习。 3、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不明显。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

只是改变了将内容表现出来的媒介方式,即由以黑板作媒介转为以屏幕为媒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有的教师在上多媒体课时,过分依赖多媒体,完全围绕课件讲课,导致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蜕变为“主导”作用。 4、教师教学研究精力不足。有些教师只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学术性,忽视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更新。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由于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内涵不理解致使效果不佳。 二、改革教学方法的主要途径 1、建立凸显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自学、分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年级可以推行研究性学习,缩短必修时间,增加选修内容;提高野外实习、实验教学、教育实习的数量和质量。 2、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中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除具有高尚的师德、师爱外,还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广博的学识,自主创新精神和较强

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发表时间:2011-05-11T11:46:22.470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贺翠红[导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抓好课堂教学的创新,才能把以培养创新性人材为目的的创新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贺翠红(固安英才中学河北固安065500)【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活跃的创新思维、高度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挑战和时代大需 求。【关键词】创新;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抓好课堂教学的创新,才能把以培养创新性人材为目的的创新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学目标创新语文教学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状况尚未能得到根本改变,不少学生学了几年的语文,却不会读,不会说,不会写,既不能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也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实用文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师重“双基”,重认知方面的教育目标,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积极的情感与意志的培养等突出问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肢解分析,轻语言感悟;重课内机械重复,轻课外语言积累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教师问题设置简单,又不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对学生态度冷淡、不尊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仍是“满堂灌”的老一套。这样势必扼杀学生的创造灵性,导致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当前,语文教学必须在新课表“交际工具”的指导下,更新、强化以能力体系培养为中心的目标意识,使学生真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教材的整合处理要创新传统的语文教材虽几经修订,但基本上是以“知识立意”的,着眼的是语文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对课文的条分楼析,细嚼慢咽,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忽视对学生语感、感悟与审美情趣的培养。而新教材就不大相同了,它是以“素质立意”的,在阅读教学中强调“整体感知课文”,“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并且明确规定了课外自读的字数(篇目)要求。这就是说,在阅读方面要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阅读各种文章和文言文的能力。在写作方面虽然规定了具体的写作次数、字数,但强调的是发展学生个性,不作过死的要求,而且设置了“自由写作实践”单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余地。新教材还专门编写了“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以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因此,运用这套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指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主动接受和积累语文知识,注意文化熏陶,以提高其整体素质;二是要面向全体,听说读写与思情意行实现和谐统一,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着力培养学生语言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的手段与方法要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方法是讲授式、灌输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课堂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CAI软件,可引导学生经历从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一般,由近到远,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高级认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究发现的精神,以及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使学生在实物与图形的立体交互中进行学习和接受,CAI软件的运用实践,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方法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使我尝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甜头。教师合理调控教学程序,配合软件内容适时、精心地设问,根据软件的动画变化,光标的转移,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观察点和思维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质疑问难的探索欲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分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4.教育的理念与策略要创新陈至立部长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教师如果没有超前意识,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自我更新,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运用好新教材,最关键的是要摒充陈旧的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一是要树立整体观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搞应试教育那样,只盯着少数几个突出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教学“听、说、读、写宜并重”(叶老语),遵循其相辅相成的规律,注重四种能力的全面训练,使之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应自觉营造整体参与的教学氛围,使教学环境融洽,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二是要更新课本观念,叶老早就精辟地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但绝不能再持有“以本为本”的老观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科勒斯涅克语)我们要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使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训练、甚至测试评估都“活”起来,借鉴成功经验,贴近生活实际,强化亲受历练,适应时代要求,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出一代新人。 课堂教学策略的创新,工作中我做了如下尝试:a、坚持“互动”原则,强化“主体”地位。教学中使教与学成为一个双向的互动的有机系统,重点是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B、营进宽松环境,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质疑,谈出见解,坚持不泼冷水,注重个性发展的策咯。C、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分门类有层次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等。D、注重读说训练实践,提高学生言语运用水平的策略,坚持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在吟诵中感悟,在说写的直接实践中提高运用水平。 新的教学策略变革了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及思维习惯,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了知识的灵活运用与思维能力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温州三中林俐 内容提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创新的时机。培养创新人才应具有的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也应努力致力于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探,归纳出“问题法”、“体验法”“画图法““迁延法”等几种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 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创造力 随着二十一世纪脚步声的日益临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初见端倪,人们的“跨世纪思考”也越来越具象、越来越现实了。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集思广益的结果,使得一个词汇在世纪之交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 科技进步促发“学习的革命”,知识经济催化“教

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也应努力致力于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也在于使学生树立创造志向,训练创造性思维,增长创造才干,开发创造力,成为各种层次的、未来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探。 一、问题法——从质疑角度培养创造力 所谓问题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因为“问题法”本身注重的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使用“问题法”教学,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式方法不能创新,有如“复制、粘贴”,永不能有所超越。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成了21世纪国民最重要的能力。下面,我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我的感悟和体会。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兴趣 引言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而2016年,“十三五”时期,要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创新的教育。它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而是把语文课堂作为一个丰富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主动去学习。 一、教育创新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素质技能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不断创新的知识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推动力量。在这个时代里,教育的职能主要就是对知识的创新和探索。 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二、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取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实践创新教学的: 1.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创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中,把语文知识紧紧的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因为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 例如:讲解生字“节”,我会用向往、寻问的语气道:“回族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把你了解的向其他同学说说,半数之多的回族学生自豪地、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是开斋节,吃油香儿和san mian?za,去清真寺做礼拜、冲头、戴漂亮

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现在科技发达和多媒体的进步,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前进,如果改善并且创新教学方法,是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旧的教学方法“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这种主观主义的特征是教学过程被演化成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教师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复地一味灌输和强化作业。人们也习惯于把教师所干的事称为“教书”,把教师教书的法子称为“教授法”,似乎教员是专门教书本知识,此外无别的可教。 教学脱离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在校内也似乎除受教外,无别的功课可学,于是乎出现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来却又像教校”。他尖锐地指出这是教与学的分离,并呼吁“教学二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两者分离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其弊端最终表现为“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陶行知指出教学方法必须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取代旧的教学方法。他说“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同时他指出中国应同欧美国家一样,要废除注入式、填鸭式的教授法,取而代之的应是“教学做合一”法。 陶行知明确阐明“教学做合一”法的含义,在撰写《教学做合一》一文时,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定。后来又进一步阐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陶行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做”的环节,认为“做”是首位的,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否则,“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动精神,反对灌输的教学方法。明确的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他明确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教师要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上更进一步,使学生“不得不愤,不得不悱”。 陶先生要求,要特别注意把自动力的培养贯彻于全部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传统教育用会考来确定学生是否毕业,会考成为衡量学生学业的惟一标准,这种教育制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生机,束缚了青年的思想,而且使学校成了会考筹备处,学校必须教的课都是要会考的,不会考的课则“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学校中的音乐课、图画课、体操课、家事课等等课内外的活动都被取消了。 陶行知尖锐地揭示出这种制度是“变相的科举”,“大规模地消灭民族的生存力”。因为,学校“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赶掉了,这真是杀人的会考,用会考在杀人”。为此,他大声疾呼要停止这种毁灭人生活力的单纯性文字之会考,对学生应采用新的评价方式。陶行知主张以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建立和发动能培养生活力的创造的“考成”,并阐明“考成”要以生活的实质为内容,不能象会考那样“纸上空谈”,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强健状况,手脑并用的程度以及改造物质和社会环境的程度。陶行知深信这种着眼于实际生活,重视培养人的实践力、创造力的“考成”,较之会考制度引发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背景下,总结并借鉴他成功的教育理论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主义和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