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公文的常用术语

公文的常用术语

公文的常用术语在长期的公文写作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模式性语言,这就是公文的常用术语。

了解与使用这些常用术语,对于掌握公文的基本语言形式,增强语言运用的通用性和准确性,有一定的必要。

现将公文的常用术语分为14类,分别解释如下:(一)标题用语关于:“关于”常与“事由”组成一个介词结构,该介词结构后面加文种名称,构成公文标题。

例如:《关于防汛器材管理工作的通知》。

(二)称谓用语本:自己方面的意思。

用于第一人称。

如:本处、本市、本人等。

贵:敬辞,在公文中称呼对方,如“贵局”、“贵处”,以示尊敬。

该:用于第三人称。

通常用于指出前面说过的单位或人员。

如:该县、该学校、该同志等。

(三)开头用语兹有:兹,现在的意思。

兹有,即现在有。

多用于介绍信的起笔处。

例:兹有我局XX同志前赴贵县参加XX技术观摩表演,请予接洽。

兹因:现在因。

多用于事务性通知、信函的起笔处。

例:兹因天气炎热,原定于X月X日举行的汇报表演暂停,何时举行另告。

兹派:现在派。

多用于介绍信函的起笔处。

兹将:现在将。

例:兹将《二○○三年计划生育工作计划》送上,请审批。

遵照:遵命办理。

多用于上行文工作报告及工作总结、计划的开头,用来表明开展工作的依据,属敬语。

例:遵照市委的要求,我们圆满完成了全年的税务软件更新工作任务。

按照:按此办理。

多用于上行文的开端。

用来表明开展某一工作的依据。

例:按照局党委的要求,今年第一季度我们要开展..为:为,表示目的、原因的介词,多用于公文的开头,放在某一句子前面以构成目的句。

例:为全面落实上级指示,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特作如下决定..为了:与“为”的使用相同。

例: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我局决定举行一次休闲运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四)过渡用语为此:“为了这个”的意思。

多用于承接上文。

例:..为此,提出以下六点要求:..据此:按照这个、这些。

多用于从叙述到议论或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时的连接语。

公文写作17类专业术语全汇总

公文写作17类专业术语全汇总

公文写作17类专业术语全汇总(值得收藏)1称谓词是在公文中表示称谓关系的词。

一种是指代表性称谓词,第一人称的有"我"、"本",第二人称的有"贵"、"你",第三人称的有"该"。

还有一种是带敬意的涉外称谓词,如"夫人"等。

2领叙词是在公文中领叙来文时的用语,作为行文的依据。

主要有"近接"、"前接"、"悉"、"近悉"、"惊悉"、"欣悉"、"谨悉"、"均悉"、"查"、"奉"等。

3追叙词是公文中表示追加叙述的用词。

如"前面"、"前一段"、"如前所述"等。

4补叙词是公文中承接上文进行补充叙述的词语。

主要有"另外"、"还有"等。

5承转词是在公文中承上文、转下文的过渡用语。

主要有"为此"、"据此"、"故此"、"有鉴于此"、"综合上述"等。

祈请词是在公文中向受文者表示期望或请求的敬辞。

主要有"请"、"敬请"、"谨请"、"恳请"、"务请"、"烦"、"希"、"敬希"、"望"等。

7商洽词是公文中用于征询对方意见的用词。

主要有"商"、"商请"、"当否"、"可否"、"妥否"、"是否可行"、"是否恰当"等。

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2017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在备考《公文选读》科目时,考生们需要掌握各章节的知识考点,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七章上行文种呈——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

指令——民国时期上级对下级呈请所作答复的下行文种。

签呈——国民党政府时期行用于本机关、本系统内部,由属官呈于长官的非正规上行公文文种。

韵目代日——按照声调分别排定的韵目序号,在电报中用韵目代表日期的方法。

第八章平行文种质问书——从“书”这一文种分化出来的非规范性文种。

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见明确规定,尚未凝定为文种名称。

公函——始设于民国时期用于无隶属关系官署相互行文的平行公文文种。

反类尊题——先从与本文基本目的相反的趋势、方面落笔并加以排除,以进一步突出关键所在的写作手法。

第九章下行文种1、饬——袁世凯时期上级对下级有所训示、指挥、差委而用的下行公文。

2、草案——公文稿本的专门术语。

为草拟、修改基本定型,供审议、通过的公文稿本。

交3、片——民国初所设置的中央政府内部使用的特殊下行文种。

4、大总统令——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设置的限于由大总统使用的.下行文种。

包括:大总统策令、申令、告令、批令四个分支文种。

5、封寄——袁世凯政府中期仿照清代“寄信”而设置的由大总统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承发其政谕、军令的特殊下行文种。

6、训令——民国时期设置的由上级官署或长官主动对下级发文时使用的具有指挥性质的下行文种。

批——民国时期仿照古代公文而设置的用于准驳呈请的答复性下行文种。

第十章其他文种1、任命状——民国时期授与被任命官员的证书。

2、通电——面向全国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

近、现代随着电报这一迅捷的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就重大政事,采用向全国公开发布的特殊形式,即称通电。

公文的常用术语

公文的常用术语

公文的常用术语在长期的公文写作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模式性语言,这就是公文的常用术语.了解与使用这些常用术语,对于掌握公文的基本语言形式增强语言运用的通用性和准确性,有一定的必要.政治机关公文的常用术语可分为14大类,分别解释如下:(一)标题用语关于:“关于”常与“事由”组成一个介词结构,该介词结构后面加文种名称,构成公文标题。

如:《关于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的通知》。

(二)称谓用词本:自己方面的意思。

用于第一人称。

如:本部、本族、本人等。

贵:敬辞,在公文中称呼对方,如:“贵部”、“贵处”,以示尊敬。

该:用于第三人称。

通常用于指出前面说过的单位或人员。

如:该团、该部队、该同志等。

(三)开头用语兹有:兹,现在的意思。

兹有,即现在有。

多用于介绍信的起笔处。

例:兹有我部**同志前赴贵县参加**技术观摩表演,请予接洽。

兹因:现在因。

多用于事务性通知、信函的起笑处。

例:兹因天气炎热原定于7月18日举行的田径表演暂停,何时举行另告。

兹派:现在派。

多用于介绍集函的起笔处。

兹将:现在将。

例:兹将《二00六年工作计划》送上,请审批。

遵照:遵命办理。

多用于上行文工作报告及工作总结、计划的开头,用来表明开展工作的依据属敬语。

例:遵照军党委的要求,我们圆满完成了全年的教育训练任务。

按照:按此办理。

多用于上行文的开端。

用来表明开展某一工作的依据,例:按照团党委的要求,今年第一季度我们要开展……为:为,表示目的、原因的介词,多用于公文的开头,放在某一句子前面以构成目的句。

例:为全面落实江主席五句话总要求,加强部队基层建设,特作如下决定……为了:与“为”的使用相同。

例:为了充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推动科技大练兵的深入发展,我团决定举行一次军事大比武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四)过渡用语为此:“为了这个”的意思。

多用于承接上文。

例:……为此,提出以下六点要求:据此:按照这个、这些。

多用于从叙述到议论或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时的连接语。

公文写作与处理名词解释

公文写作与处理名词解释

公文写作与处理名词解释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1、命令是体现国家领导机关意志的下行公文。

它具有权威性、指挥性?、强制性和特点。

2、议案是有议案提出权的机构或人民代表,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的建议性公文。

主要特点是⑴行文关系及办理程序的法定性。

⑵行文内容的单一性和可行性。

写作应注意什么问题:⑴提出的问题重要且已具备解决的条件。

⑵要注意提出的权限和时限。

⑶要注意行文格式和办理程序。

3、决定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决策和安排的指导性公文。

主要特点是:⑴内容重要。

决定一般都不是由个人作出的,而是由领导集团或权力机构,针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集体研究讨论后作出的安排和部署,因而其内容重要。

⑵政策性强。

决定涉及的问题重大,它公布后,对下级机关和人民群众的活动有指导、导向作用,因而政策性极强。

⑶有约束力。

决定对有关人员具有约束力,它的执行是带强制性的。

决定的类型有:⑴指挥型?⑵个案型?⑶知照型指挥型的决定的写作一般由决定理由、决定事项、执行要求三部分组成。

写作时要注意做到决定理由充分,决定事项清楚,执行要求明确。

个案型的决定的写作一般由个案事实分析(决定理由)、决定事项,期望要求三部分组成。

针对个案做决定,主要目的是扩大影响,让群众学习榜样,警惕错误,所以事实分析要清楚,期望要求要具体。

4、决议是经领导机构主持召开的会议通过的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部署的指导性公文。

特点有:⑴表达群体意志?⑵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类型有决策部署型?和结果公布型。

5、决定和决议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答:决定和决议都是下行的指挥性公文,在内容方面接近,侧重于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在文字表述方面,风格也一致,都要求准确、简洁。

决定和决议的不同在于:⑴形成的程序不完全一样。

⑵内容的范围不尽相同。

⑶发布形式略有不同。

6、指示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指导工作的公文。

公文写作专业术语汇总(17类)

公文写作专业术语汇总(17类)

公文写作专业术语汇总(17类)公文写作专业术语汇总(17类)一、称谓词是在公文中表示称谓关系的词。

一种是指代表性称谓词,第一人称的有"我"、"本",第二人称的有"贵"、"你",第三人称的有"该"。

还有一种是带敬意的涉外称谓词,如"夫人"等。

二、领叙词是在公文中领叙来文时的用语,作为行文的依据。

主要有"近接"、"前接"、"悉"、"近悉"、"惊悉"、"欣悉"、"谨悉"、"均悉"、"查"、"奉"等。

三、追叙词是公文中表示追加叙述的用词。

如"前面"、"前一段"、"如前所述"等。

四、补叙词是公文中承接上文进行补充叙述的词语。

主要有"另外"、"还有"等。

五、承转词是在公文中承上文、转下文的过渡用语。

主要有"为此"、"据此"、"故此"、"有鉴于此"、"综合上述"等。

六、祈请词是在公文中向受文者表示期望或请求的敬辞。

主要有"请"、"敬请"、"谨请"、"恳请"、"务请"、"烦"、"希"、"敬希"、"望"等。

七、商洽词是公文中用于征询对方意见的用词。

主要有"商"、"商请"、"当否"、"可否"、"妥否"、"是否可行"、"是否恰当"等。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编先秦至秦第一章上奏文种1、上书——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2、奏——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

3、疏——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文种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4、奏状(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5、奏本——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6、题本——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7、奏折——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

8、议——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

9、表——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

10、章——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

“章”字义同“彰”、“显明”的意思。

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

11、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

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

第二章君命文种1、策——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2、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3、制——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

4、诏——封建社会初期所设置的公文文种。

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

5、密诏——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

往往不采用正常的传递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

6、亲诏——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

手诏——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

6、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

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

7、批答——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做出的答复性君命文种。

圣旨——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

8、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

公文写作专业术语

公文写作专业术语

公文写作专业术语一、专用词语公文专用词语,是在公文写作实践中形成一些有约定俗成的特殊含义、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

这些词语,词形确定,词义明确,用途固定,并为从事公文写作人员所熟悉。

1.称谓词。

是在公文中表示称谓关系的词。

一种是指代表性称谓词,第一人称的有"我"、"本",第二人称的有"贵"、"你",第三人称的有"该"。

还有一种是带敬意的涉外称谓词,如"陛下"、"殿下"、"夫人"等。

2.领叙词。

是在公文中领叙来文时的用语,作为行文的依据。

主要有"近接"、"前接"、"悉"、"近悉"、"惊悉"、"欣悉"、"谨悉"、"均悉"、"查"、"奉"等。

3.追叙词。

是公文中表示追加叙述的用词。

如"前面"、"前一段"、"如前所述"等。

4.补叙词。

是公文中承接上文进行补充叙述的词语。

主要有"另外"、"还有"等。

5.承转词。

是在公文中承上文、转下文的过渡用语。

主要有"为此"、"据此"、"故此"、"有鉴于此"、"综合上述"等。

6.祈请词。

是在公文中向受文者表示期望或请求的敬辞。

主要有"请"、"敬请"、"谨请"、"恳请"、"务请"、"烦"、"希"、"敬希"、"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编先秦至秦第一章上奏文种1、上书——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2、奏——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

3、疏——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文种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4、奏状(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5、奏本——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6、题本——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7、奏折——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

8、议——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

9、表——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

10、章——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

“章”字义同“彰”、“显明”的意思。

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

11、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

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

第二章君命文种1、策——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2、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3、制——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

4、诏——封建社会初期所设置的公文文种。

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

密诏——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

往往不采用正常的传递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

亲诏——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

手诏——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

5、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

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

6、批答——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做出的答复性君命文种。

7、圣旨——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

8、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

9、敕——南北朝以后,形成限由皇帝对臣下训诫、授任、封赠等用途的君命文种。

到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文种。

作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

10、上谕——清代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中以发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种。

“上”为皇帝之称,以区别于文武官员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种“谕”。

第三章官署上行文种1、奏记——封建社会前期,由朝官对三公、州郡僚属对长官、士人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种。

2、牒——汉、唐期间由下级向上级、民众对官府陈事所用的上行文种。

3、状——汉代始设,由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

4、状上——唐代为区别于其他状体文,而对官署上行文种“状”所称的别名。

5、过所——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之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

6、呈状、呈——在封建社会是由下级官署、属官对长官汇报工作、陈述事宜或报送文件、物件等使用的上行公文文种。

7、详——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明清时期,是由下级就重要事项向直接上级详细申报、请示政务的上行公文文种。

详册——为方便上级衙署存案备查,详的制发者须呈报二份,合为一套,其中用册式纸者,称为“详册”,由上级留存。

详文——制发者呈报给上级衙署的详,如果用的是状式纸,就称“详文”。

详文在成文日期之前应留有空白,供上级批示后退回原报衙署。

长详——凡详文文字与详册文字完全一致者,称“长详”。

由详——凡详文内容较详册为简者,称“由详”。

8、禀——清代由书札发展为公文,用于下级对上级、属员对长官、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宜的非经规范的上行文种。

9、核定——清代地方衙门,由书吏起草的公文文稿,例须由师爷核稿。

核稿时,通常要作文字修改。

10、清稿——经核定后的公文草稿,须发交书吏誊正,这一程序叫“发誊”,誊正后的文稿,称为“清稿”。

11、判行——经誊正的清稿,须经长官再次审阅文稿中有无误失,然后批示能否行文。

这一程序称为“判行”,类似于今之“签发”制度。

经长官判行的文稿,才能定稿。

12、红、白禀制度——下级上呈上级的禀文,用白纸书写。

同时附呈衔名手本,即用红纸书写呈送者的官衔、姓名,以示对上官尊敬。

上司在衔名手本上批示,退交下级据以执行后与禀稿一起存档,称“红禀”;上级衙门在禀文上照录批语后归档备查,因称“白禀”。

此后遂成定制,上报时,例须上红、白禀一套。

第四章官署平行文种1、移——封建社会由无隶属关系的官署或官员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文种。

2、关——我国古代由同级或不相隶属官署、官员之间联系公务的平行公文。

3、刺——作为南北朝至唐代,中央各官衙间相互质询的平行文种。

4、咨——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

5、议复——指对皇帝批示“交某部议”的事件,由部议妥后,用题本奏复。

6、案呈——清代呈堂稿的首称用语。

部文例由各司司员起草,当面向部长官(称堂官)宣读并解释,供审定,称为说堂;此稿称“呈堂稿”。

“案呈”一词,渊源于宋朝,为部文装套呈堂稿的领述词。

7、揭帖——清代随本章附送相关部、院、科、馆,以方便相关部院预先商议对本章处理意见的平行公文文种。

8、塘报——明清,各省督抚选派武职官员驻京,掌本省与京师间的公文传递,称提塘官。

提塘官公所设有“报房”,将有关上谕、本章折件印发本省,称“塘报”。

9、照会——明清两朝设置,由不相隶属官署间使用的,时或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行文种。

朱笔照会——清代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高低悬殊的不相隶属官署间,带有准下行属性。

墨笔照会——全文用墨笔书写,是清朝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平行或高低差别不大的官署。

10、案——清代,一事之始末的全部公文归档,称为一案。

既往已确定之案,称之“成案”。

第五章官署下行文种1、教——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训诲僚属的下行文种。

2、符——我国古代由唐朝至明朝相沿设置的一种下行公文。

3、诺——画诺。

是长官批准公文生效的制度。

画,为写字动作;诺,为所写文字,意为赞同、应允。

4、指挥——唐、宋特定公文用语。

用于概括指称高层上级的下行公文。

既可以指称皇帝的“诏”、“敕”,也可以指上级官署的公文。

“指挥”虽称上级公文,但并不局限于指某一文种的公文。

5、本寺——该寺。

宋代公文中的称谓“本”,有时不是自称,属于特殊用法。

6、者——古代表示公文正文结束的语气词,起截止符号的作用,无实意。

7、词语的词汇义——根据词语通常适用范围以词典规范了的词义。

语境义——根据由行文对象、指称事物、讲话场合或前后文意等所构成的语言环境,经补足或选择后所确定的词义。

修辞义——作者在该文中特别赋予该词的临时义。

亦指该词语原本不具备的含义。

8、牌——清朝沿袭明代而正式设置的法定下行公文文种,由各文、武衙门向所辖下级发布命令、指示性内容的公文。

9、标朱——发文衙署长官用红笔在下行公文上点圈、勾勒或加书文字,以提示要点并显示威严的一种文书处理制度。

10、札子——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子”而创设的下行文种。

其名称经历了“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的演化,并进而演变为“札付”文种。

札——清代从札付文种分化,融汇上级长官行于属下的书札而形成的下行公文文种。

谕——清代由长官告晓属员的下行公文文种。

11、画行——我国古代,由下行公文的责任人批准公文生效发出的法定行为。

其中,“画”也称“判”,是长官加书批语的动作;“行”,是批语的文字内容。

12、票——清代作为派遣官、役执行任务凭证,或向属下发布命令、指示的下行文种。

票银——亦称“红票”,为完纳税金的凭证。

后演变为向钱庄、票号兑取银、钱的凭证“银票”、“钱票”。

火票——动用各驿站马匹递送紧急公文的兵部凭证性文书。

多预印空白,交司员收存,“遇有急需,方可填写。

”差票——官府差遣衙役勘察案情、传唤人证、拘押人犯的凭证性公文。

第六章其他文种1、告身——古代授官的公文。

通常由中央主管衙署行文,向被授任者本人告知经皇帝批准的授官旨意。

供被授任者收执,以为凭信。

2、中书省——对皇帝负责的最高决策政令机构,负责诏、敕的起草工作。

门下省——对皇帝负责的最高政令审议机构,负责对中书省起草的诏、敕进行审议、封驳,并将审定的诏、敕提请皇帝批准。

尚书省——对皇帝负责的最高政令执行机构,负责诏、敕的贯彻执行工作。

3、宣头——唐、宋、金时期皇帝行遣小事的君命文种。

4、盟书——我国古代用于对神明宣誓定盟、以维系与盟者相互关系的杂体文种。

5、誓——古代告诫将士或互相约束之辞。

6、檄——我国古代军事文告。

两汉时期曾兼作下行公文。

南北朝时期,与露布相合,后又与之分工,逐渐规范为讨敌、威敌、晓谕的军事专用文种。

羽檄——插着羽毛的紧急檄文。

7、榜——我国古代官府公开张贴、晓谕军民的公文文种。

8、押署——亲笔签署。

押,签字;署,署名。

9、示——古代官府对属吏、民众有所告诫、劝谕、禁约时明白昭示的下行文种。

10、路引——明代作为通过关津的身份证明所颁发的路证公文,即通行证。

11、勘合——明初控制中央衙门政令、辨识真伪的“行移动勘合”制度所派生,至清朝,沿用为证实所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驿站马匹的凭证性公文文种。

12、禀状——明清时期主要由民众诉讼时上于官府的专用文种。

13、判——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称行为,是对公文批示、签押。

二是指称公文,是用于裁决狱讼的文种。

判花——指主管官员在判词上所签花押。

后亦移指判词本身。

第二编民国时期第七章上行文种1、呈——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

2、指令——民国时期上级对下级呈请所作答复的下行文种。

3、签呈——国民党政府时期行用于本机关、本系统内部,由属官呈于长官的非正规上行公文文种。

4、韵目代日——按照声调分别排定的韵目序号,在电报中用韵目代表日期的方法。

第八章平行文种1、质问书——从“书”这一文种分化出来的非规范性文种。

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见明确规定,尚未凝定为文种名称。

2、公函——始设于民国时期用于无隶属关系官署相互行文的平行公文文种。

3、反类尊题——先从与本文基本目的相反的趋势、方面落笔并加以排除,以进一步突出关键所在的写作手法。

第九章下行文种1、饬——袁世凯时期上级对下级有所训示、指挥、差委而用的下行公文。

2、草案——公文稿本的专门术语。

为草拟、修改基本定型,供审议、通过的公文稿本。

3、交片——民国初所设置的中央政府内部使用的特殊下行文种。

4、大总统令——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设置的限于由大总统使用的下行文种。

包括:大总统策令、申令、告令、批令四个分支文种。

5、封寄——袁世凯政府中期仿照清代“寄信”而设置的由大总统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承发其政谕、军令的特殊下行文种。

6、训令——民国时期设置的由上级官署或长官主动对下级发文时使用的具有指挥性质的下行文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