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技能型人才绿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是为了评估人才在技术技能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而设计的一套评价体系。
它可以评估人才在各种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成就。
评价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评估,包括在该领域的学历、培训和认证等方面的评估,以及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的评估。
2. 项目经验和成就方面的评估,包括参与或主导的项目,以及项目的规模、复杂度和质量等方面的评估。
3. 创新能力和贡献方面的评估,包括在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专利和论文等方面的评估,以及在行业和社会方面的贡献等方面的评估。
4.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方面的评估,包括人才在团队合作和沟通方面的表现和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可以为企业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提供科学的依据,为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以为人才的薪酬和福利等方面的管理提供帮助。
- 1 -。
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包括

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包括
1.专业技能:评估个人在所属领域的专业技能水平,包括技术熟练度、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2.团队合作:评估个人在团队中的协作能力,包括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等方面。
3.自我管理:评估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目标设定、自我激励等方面。
4.全球意识:评估个人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
5.创新能力:评估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包括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管理等方面。
6.职业道德:评估个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包括诚信、尊重、责任等方面。
7.领导能力:评估个人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包括目标设定、激励、决策、沟通等方面。
8.学习能力:评估个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包括知识获取、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
9.行业经验:评估个人在所属领域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包括市场洞察、行业动态、产品知识等方面。
10.社交技能:评估个人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包括情商、人际沟通、网络社交等方面。
- 1 -。
技能评价设计方案

技能评价设计方案引言:技能评价是对个人在特定领域中所展现的技能和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估和衡量。
在现代社会中,技能评价不仅是用于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也是衡量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因此,设计一个科学、全面、客观的技能评价方案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确定评价目标首先,需要明确技能评价的目标,包括评价的领域、维度和对象。
例如,评价对象可以是其中一特定职业岗位的求职者,评价维度可以包括知识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评价领域可以是其中一特定行业或职业领域。
二、设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评价方案的核心。
通过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帮助评价者或考官客观地对被评价者的技能进行评估。
评价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可以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技能维度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三、建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评价方案的结构化框架,用于指导和组织评价过程。
评价体系可以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流程、评价工具等。
评价指标应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行确定,评价流程应具有明确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评价工具可以包括面试、测试、项目演示等形式,可根据不同技能维度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工具。
四、确定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评价方案的具体操作方式。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书面测试、口头面试、技能演示等。
不同的评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技能维度。
例如,书面测试适用于对知识技能的评估,口头面试适用于对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估,技能演示适用于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估。
五、制定评价计划评价计划是评价方案的具体实施安排。
评价计划应明确评价的时间、地点、人员和资源安排等。
对于大规模的评价活动,可以考虑采用分批次、分组织单位的方式进行评价,以保证评价工作的高效和准确。
六、实施评价活动在评价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评价方案和评价计划进行操作。
评价者或考官应具备专业的背景知识和评价技能,并遵守评价过程的道德、公正原则。
评价活动应包括评价过程记录、评价结果统计和评价报告等环节,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技能型社会建设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学“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技能型社会建设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学“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引言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正逐渐走向一个技能型社会。
在这个技能型社会中,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我们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视域下,如何构建一个适合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五度”评价指标体系。
二、“五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概述“五度”评价指标体系是指评价职业教育教学的五个主要维度,包括以下内容:1. 知识维度:评价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
这包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2. 能力维度: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挑战时所表现出的能力。
这包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判断、创新思维、沟通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3. 品德维度: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这包括守纪律、遵守法律、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方面的评价。
4. 职业素养维度:评价学生在职业规范、职业背景、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
这包括职业自觉、职业操守、职业规范等方面的评价。
5. 实践能力维度:评价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操作和应对能力。
这包括实际操作技能、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三、构建“五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构建“五度”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 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该覆盖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道德品质等。
2. 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该客观公正,避免主观性和个人偏见的干扰。
3. 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实际操作性,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4. 动态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该随着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和更新。
四、构建“五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在构建“五度”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教育实践,形成适合自身的评价指标体系。
2. 进行综合评估,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技能人才评价实施方案

技能人才评价实施方案技能人才评价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技能人才进行评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选聘和培养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促进技能人才的个人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效能。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公正、全面的技能人才评价实施方案,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建立完善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为企业挑选合适的人才提供依据,促进技能人才的个人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原则:(1)公正、公平:评价标准要符合科学、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偏颇。
(2)全面、综合:评价内容要全面涵盖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对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3)灵活、动态:评价方案应该不断修订和改进,根据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4)鼓励创新:评价方案要鼓励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提供创新激励机制,推动技能人才的持续成长。
(5)注重实践:评价方案要注重技能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通过实际表现来评价技能人才的能力水平。
三、评价指标与方法1. 评价指标:(1)技术能力:评价技能人才在岗位上的专业技能水平,包括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
(2)创新能力:评价技能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包括在岗位上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改进工作流程等。
(3)职业素养:评价技能人才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包括工作纪律遵守情况、职业操守等。
2. 评价方法:(1)考核:定期进行技能人才的能力考核,通过面试、实操、实际任务完成情况等方式对技能人才进行综合评价。
(2)工作经验:评价技能人才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提升情况,通过工作履历和项目经验等来判断技能人才的能力水平。
(3)360度评价:邀请技能人才的领导、同事、下属等多方人员对其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形成评价结果。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一、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是员工核心素质的基础,对企业和员工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指标包括:1.学历与专业能力:评估员工的学历背景和专业能力,以及是否具备与职位要求相匹配的学历和专业知识。
2.技术与职业能力:评估员工在工作中所需要的技术和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等。
3.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评估员工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4.沟通与协作能力:评估员工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包括与同事和上下级的沟通能力,以及参与团队工作和处理冲突的能力。
二、道德与品德道德与品德是员工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对企业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在道德与品德方面的指标包括:1.诚信与正直:评估员工的诚信和正直程度,包括遵守诚信道德原则、遵守合同、言行一致等。
2.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评估员工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包括对工作任务的主动承担和积极贡献,以及对企业和社会的责任感。
3.团队合作:评估员工在团队中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包括与同事和上下级的良好合作关系,以及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态度与行为态度与行为是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和行为表现的体现,对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有深远影响。
在态度与行为方面的指标包括:1.积极主动:评估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包括主动参与工作、积极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等。
2.服务意识:评估员工对客户和同事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包括友好、耐心、热情等。
3.管理能力:评估员工在日常工作和项目中的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资源管理、决策能力等。
4.自我管理:评估员工对个人行为和情绪的管理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和自我反省等。
四、适应与发展适应与发展是员工对企业变化和个人发展的应对能力,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在适应与发展方面的指标包括:1.变革适应能力:评估员工面对组织变革和工作变化的适应能力,包括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对新工作任务的适应等。
简述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

简述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对于组织内部的人员选拔、培训和晋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简述设计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步骤。
1. 确定人员素质测评的指标。
在设计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时,需要先明确需要测评的人员素质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是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
2. 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在确定人员素质测评的指标后,需要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权重表示每个指标在整体测评中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权重应该根据测评指标在整体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设置。
3. 收集数据。
在设计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时,需要收集有关员工能力和表现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员工绩效评估、员工反馈、领导力评估等方式获得。
4. 构建测评问卷。
在设计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时,需要构建一份测评问卷。
这份问卷应该包括上述指标的相关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应该能够测量员工在该指标上的表现。
5. 进行测评。
在设计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后,需要对员工进行测评。
可以将测评问卷发放给员工,并要求他们按照自己在该指标上的表现进行回答。
6. 分析结果。
在设计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后,需要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
可以根据测评结果对员工进行排序,选出最优秀的员工,并对其他员工进行培训或激励。
7. 优化完善。
在设计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完善。
可以根据员工的反馈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测评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设计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需要认真考虑指标的选择、权重的分配、测评问卷的构建和分析结果的优化完善等问题,以确保测评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高技能人才技能评价体系方案

高技能人才技能评价体系方案——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与技能评价一、指导思想评价是一个过程,通过评价过程得到的不仅是一个技能等级或学生评语,而是大量经过价值判断后,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工作或学习的质量和水平的定量和定性的数据和资料,通过评价的反馈和导向作用,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由此可见,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促进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才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去学习。
在教学改革的计划中,学校明确给予了指导意见,要建立“多种形式,全面考核,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因此,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构建评价体系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各个专业技能课程也要以传授学生技能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多样的,完善的评价体系。
1.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逐项加强,考查学生的技能综合应用能力。
每项考核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与考核,定期安排阶段性测试,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学习策略,学习效果进行记录,并以不同形式进行考查。
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每项技能强化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评价体系执行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执行者是广大的教师群体,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评价的组织者和主体之一应该积极地提高对混合型评价的认识,把握好评价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使学生参与其中。
教研室要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并定期将研究结果与大家讨论分享,这样教师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教师,面对课程考核改革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要通过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技能型人才绿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作者:张晶晶于晓东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20期摘要在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绿色素养。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绿色素养主要包括: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对环境问题的社会态度,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等。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绿色素养可从绿色知识、绿色价值、绿色态度、绿色行为和绿色技能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关键词技术技能型人才;绿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0-0058-03为解决新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989年英国学者Pearce等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绿色工作:在可持续、低碳的世界中获得体面工作》报告中首次阐述了绿色经济对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此绿色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
2015年,我国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将“绿色化”与“新四化”放在并列的地位,绿色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的重要国策。
绿色经济发展是以实现人与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旨在污染控制、资源消耗、废物管理等环境保护方面达到一定的目标或标准。
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产业的绿色升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产业绿色升级的人力资源保障,其本身具备的绿色素养则是产业绿色升级过程中各类环境友好举措能否成功落实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绿色素养。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绿色素养概念的界定国内外有关绿色素养的研究较多,但在研究角度、研究领域及应用方向与效果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异。
国外有关绿色素养的研究多以实证方法研究为主,如在资源回收、能源消耗等环境保护领域探讨了环境政策的制定[1]、劳动者的环境教育[2]、绿色意识的形成和改变[3]、环境素养模型[4]等。
国内则主要以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环境教育研究以及环境素养的测评等[5][6]。
综合国内外研究,由于不同学者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的差异,有关绿色素养的命名和内涵界定不清楚,缺乏准确有效的绿色素养评价指标及测评手段,构建模型的学科角度和研究结论差异较大。
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绿色素养的命名和界定有所差异,相关的称谓主要有环境意识[7]、环境素养[8]、环境素质[9]、环境行为[10][11]、生态文明素养[12]等,概念的界定主要在环境与生态知识的认知、环境文明行为的价值判断、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的自身与社会行为和环保有力措施与相关技能等方面的侧重有所差异,但其内涵基本一致,都是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参与环境问题的主动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动性等。
在众多研究中,Hines等提出的“负责人的环境行为”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定义为基于个人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有意识的环境行为,旨在避免或者解决环境问题。
王耀先等从不同方面对绿色素养进行了分类,如从个人心理态度角度,绿色素养可分为环境知识、环境问题认知过程和情感意识;从环境利益关注的范围,绿色素养可分为个人利益、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等。
陈德权等归纳总结认为绿色素养主要包含对待环境及其问题的感知、环境价值评价、环境知识了解与环保技能掌握等。
本文认为,高技能人才的绿色素养是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通过修习而逐渐形成的关于环境、生产者与环境、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产者友好对待环境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综合素质,具体包括:环保知识、环保价值观、环保态度、环保行为和环保技能等内容。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绿色素养主要包括: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对环境问题的社会态度,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等五个方面。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绿色素养的评价指标通过对环境基础知识、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方面的深入剖析,笔者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绿色素养划分为以下五个评价指标:(一)绿色知识绿色知识是帮助技术技能型人才明辨是非,采取合理、有效绿色保护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由于环境学科的综合性,绿色知识涉及面广泛。
根据国内外环境知识测评的研究成果,将绿色知识分为四个方面:生态学基础知识,环境问题基础知识,能源与资源的利用和环境政策与法规。
通过这四个方面可测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方面信息的了解程度和正确率。
(二)绿色价值绿色价值是指技术技能型人才尊重自然的价值观、人与资源环境的平等观、绿色消费观、爱护环境的道德观等。
Stem等[13]指出,价值观是影响环境行为的前因,并将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生态的价值观(承认自然环境具有内在价值和权力)、利他的价值观(从利于人类整体利益的角度关注和保护环境)、利己的价值观(从个体自身利益的角度关注和保护环境)。
本文在测量指标中主要分为:环境自身价值、环境对人类的价值、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环境价值判断等。
通过绿色价值测量可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生态环境、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绿色态度绿色态度是指技术技能人才在实践中产生的关于环境、资源、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以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各种感知、认识和思维而表现出来的对环境问题的社会态度。
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态度中,既肯定了人类自身价值,又包含了环境绿色友好发展的价值观。
绿色态度可视为绿色行为的最重要心理变量,积极的绿色态度对绿色行为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14]。
绿色态度可分为一般绿色态度和特定绿色态度。
一般绿色态度是指地球负荷有限,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经济发展要兼顾生态保护,而特定绿色态度是对某种特定绿色行为的态度[15]。
结合文献,本文将绿色态度分解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度、对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自觉保护环境的态度、影响他人保护环境的态度等。
(四)绿色行为绿色行为是指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反应行动情况,以一定的绿色价值为判断基础,以一定的绿色态度为驱动力的社会实践。
主要包含日常性环保行为和参与性环保行为,其中日常性环保行为又分为环保消费、节能消费、回收或再利用;参与性环保行为又分为个体参与和组织参与。
总之,绿色行为可分为说法与劝阻行为、教育行为、日常生活行为和绿色消费行为等。
通过绿色行为的测量,可判断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日常行动与公众参与程度。
(五)绿色技能绿色技能是指技术技能型人才运用一定的环境知识、环保措施提出的解决相关环境问题的能力,属于绿色素养的最高层次,又称为“可持续发展技能”。
绿色技能主要包含:科学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辨别和确定环境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环境问题方案的能力和利用专业技能解决特定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技术技能型人才绿色素养评价体系设计基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绿色素养的评价指标分析,本文采用三层结构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绿色素养进行分析。
最高层即为绿色素养,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决策目标,在评价体系中具有统领性作用。
中间层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绿色素养的5个二级评价指标:绿色知识、绿色价值、绿色态度、绿色行为、绿色技能。
第三层将二级指标进一步分解,共20个三级评价指标。
作为评价体系的最低层,三级指标要满足可测性的要求,同时还能对二级指标进行全面剖析,准确、全面地反映各二级指标的基本内容,详见表1。
评价体系为一个各个评价指标之间互相关联的三层递阶层次结构,建议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绿色素养评价模型进行构建,一方面,可以降低评价难度、提高模型的精确度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层次分析法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绿色素养各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信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1]Poortinga W, Steg L, Vlek C. Values,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Study into Household Energy Use[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4(36):70-93.[2]Hawthorne M, Alabaster T. Citizen 2000: Development of A Model of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9(9):25-43.[3]Bang H K, Ellinger A E, Hadjimarcou J, Traichal P A. Consumer Concern,Knowledge, Belief, and Attitude Toward Renewable Energy: An Application of the Reasoned Action Theory[J].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2000(6):449-468.[4]Sia A P, Hungerford H R, Tomera A N. Selecte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 Analysi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5(2):31-40.[5]陈德权,娄成武. 环境素养评价体系与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70-174.[6]曾昭鹏. 环境素养的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59-83.[7]Katalin M, Balazs H. Environment awareness. Attitude or action? [J].Szociologiai Szemle, 2008(2):57-86.[8]王敏达,张新宁,刘超.国内外环境素养测评发展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408-411.[9][15]王耀先,李炜,杨明明,等. 建立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环境素质[J].环境保护,2011(6):53-55[10]彭远春. 我国环境行为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研究,2011(1):104-109.[11][14]孙岩,武春友. 环境行为理论研究评述[J].科研管理,2007(3):108-113,77.[12]罗晓娜. 生态文明素养测评体系的构建与检验[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5-12.[13]Stem P C, Dietz T, Abel T, et al. A Value-Belief-Norm Theory of Support for Social Movements: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J].Human Ecology Review, 1999(2):81-97.On the Desig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Green Literacy of Technology Skilled TalentsZhang Jingjing, Yu Xiaodong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obligatory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focus on how to cultivate green literacy of technology skilled talents. Green literacy mainly includes the mastery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valu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ocial attitude towards environmental issues,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killsfor solv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etc. Green literacy can be evaluated from green knowledge,green values, green attitude, green behavior and green skills.Key words technology skilled talents; green litera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design;vocational educationAuthor Zhang Jingjing, lecturer of Tang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Tangshan 063299); Yu Xiaodong(corresponding author), lecturer of Tang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