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及对策浅析
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措施

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措施摘要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是世界各国刑事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未成年人的犯罪具有可改造性和可塑性。
因此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要采用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从而区别成年人犯罪。
为了更好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本文首先分析了未成年人的范围;其次,在分析了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和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以期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从而从根本上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我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许多不足,并从立法上提出了修改建议,且强调了加强未成年人犯罪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全世界共防的目的。
关键词: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犯罪心理预防措施AbstractThe minor crime has become now a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social question in the social crime, the minor crime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various countries criminal activity research .The minor body and mi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has decided that the minor crime has the burs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lasticity. Therefore it should use the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the retrieval policy and the insistence education to the crime minor primarily and punish for the auxiliary principle, thus distinguishes the adult crime. In order to better reduce and prevent the minor crime,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minor crime characteristic and caused the minor crime the reason, and unified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foundation to propose preventing the countermeasure in the minor crime, provided the beneficial help by the time to minor's health growth, thus reached higher authorities from the basis to prevent the minor crime the goal. Simultaneously this article has also pointed out our country protected the aspect in the minor many insufficiencies, and proposed from the legislation the revision suggestion, also emphasized that strengthens the minor crim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importance, thus achieved the world altogether guards against goal.Key words:Minor minor crime crime psychology preventive measure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目前困扰世界各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全世界已将未成年人犯罪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
未成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建议和意见

未成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建议和意见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违法犯罪是社会的毒瘤。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我对未成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建议和意见:
一、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管教和关爱,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
同时,家长也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言行的影响,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二、学校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三、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管理和整治,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社会风气。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工作中来,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安全、有益的成长环境。
四、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预防机制。
公安、检察、法院、教育、民政等部门应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工作。
同时,还应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等的合作,拓宽预防渠道和手段。
总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才能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及其预防对策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及其预防对策研究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而且伤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针对这一现象,应该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矫治,下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未成年人犯罪,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并不罕见,无论是小偷小摸,还是打架斗殴,都有其犯罪的影子。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未成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同时,一些犯罪的未成年人,除了造成社会的恶劣影响之外,也会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这一问题着实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复杂,不同的未成年犯罪行为可能有不同的背景和动机。
总体来说,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
1. 家庭原因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于未成年犯罪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些未成年犯罪者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和关注,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想要通过犯罪来吸引家人的注意力。
此外,一些家庭缺乏有效的管教和规范,导致未成年人不懂规矩,从而有可能犯罪。
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热点问题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也很大。
例如,有些未成年人在环境中接触到大量的犯罪行为和不良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认为犯罪是一种“酷”的表现方式,逐渐变得冷漠和自私。
3.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但是学校环境也可能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一些学校中存在暴力和恐吓行为,甚至包括一些老师的高压教育方式,也会让一些未成年人产生逆反情绪和犯罪想法。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矫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对策:1. 家庭教育对策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家庭教育首先应发挥重要作用。
家长应该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儿童行为规范标准,签订家庭规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不良行为。
2. 学校教育对策学校是未成年人的主要学习场所,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教育。
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措施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以保护他们的未来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首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令人担忧。
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影响,例如家庭问题、学校环境、同伴压力或媒体暴力等。
与此同时,他们通常缺乏正确的道德和法律意识,对于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
这些因素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方面,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预防措施。
父母应该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建立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并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教育。
学校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教育场所之一,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的行为和对待他人。
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师资和警察队伍合作的机制,增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和学生的安全意识。
第三,社区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社区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监护。
社区可以建立各种活动和服务项目,吸引未成年人参与其中,提供他们正能量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社区居民也应该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监督未成年人的行为,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四,政府应该加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可以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制定更严厉的法律措施。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政府还应该改善社会环境,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为未成年人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总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加强教育、加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社会支持和公共服务等措施,我们可以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更好的保护,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建设一个更安全和和谐的社会。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措施和方法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措施和方法
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
1. 教育和宣传: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通过
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种途径,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和宣传,告诫未成年人犯罪的后果
和危害,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2. 社会支持: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支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降低他们犯罪的风险。
提供必要的教育、医疗、娱乐和职业培训等服务,增加其参与
社会活动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和自尊心。
3. 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培养父母的正确教育方法和育儿意识。
建立和
谐的家庭氛围,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提高家庭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管教
能力。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给予他们关爱和正确引导,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的价
值观和行为准则。
4. 社区参与:加强社区对未成年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社区防控体制。
组织社
区活动、培训和咨询,提供帮助和支持,积极介入解决问题少年的困境。
加强社区与
学校、警察、社会工作者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格局。
5. 制度建设: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的未成年刑事司法体系。
加
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和帮助措施的落实,加强对问题少年的教育和改造,
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受害者的保护力度,确保其权益受到
有效的保障。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防范与矫治

长葛政法委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性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
犯罪是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面特殊镜子,能从反面反映某一社会人们的文化、道德素养以及精神面貌,暴露社会某些方面的弊病与问题。
完全可以说,青少年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青少年的状况,对于某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初始年龄与七十年代相比已提前了两至三岁,14岁以下少年违法犯罪比例上升,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20xx年的1.9%.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这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
如何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职能部门一项光荣职责和重要任务。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律形式规定禁止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
这部法律,对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品行,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一、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努力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积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必须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
事实证明,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受到的教育和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成长以后影响很大。
缺乏法制观念和是非观念,是青少年发生违法行为最重要的自身原因,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正面引导,在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习惯,这是减少青少年发生违法行为的一项治标治本的措施。
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措施【范本模板】

1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摘要:众所周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自身前途,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发展,祖国的明天。
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违法犯罪的特点、成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自身因素和客观因素,提出了防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因;浅析及对策;近年来,我国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给以足够的宽容,从情感上和法律上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给社会治安构成了极大的隐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而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探析,以找出症结所在。
从而加强防范,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
一、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一)低龄化违法犯罪增多。
通过调查发现,有的未成年人从11、12岁就开始干违法犯罪的事情,14-16岁达到违法犯罪高峰年龄,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明显增多.(二)作案手段老练,已达到成年人水平。
根据我县办理的未成年违法犯罪的案件,如:盗窃案,均是白天趁大人下地干农活家中无人之机,采取溜门入室或翻墙入院进行盗窃,作案工具多为就地取材,行动迅速,目标准确,成功率很高,现场被抓获的很少,作案手段、作案心理甚至超过成年人。
(三)重新违法犯罪率较高、违法犯罪“成人化”。
很多未成年人处于三不管状态,即没有监护力量家庭不管,不够处理年龄社会不管,缀学以后学校不管,违法犯罪后被公安机关抓住无法处理,又没有监护人,只能通过教育后放回去,下次又继续违法犯罪,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一)未成年人自身因素1、法律意识淡薄由于文化素质低下,有些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法律常识。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在一个国度里,未成年人素质的高低,维系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影响到千万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要想有效地减少、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充分认识和研究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成因,揭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犯罪年龄低龄化。
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16岁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2、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偏低。
未成年涉罪人员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以下文化,初中毕业后未继续入学且无固定工作,混迹于的社会的闲散未成年人,由于还处于青春期的冲动阶段,其普遍特点是厌学、经常出入网吧、无经济来源、易受诱惑,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人群。
3、犯罪类型多元化。
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盗窃活动为主。
而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越来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
如抢劫、强奸、杀人等严重刑事暴力性犯罪迅速增加,贩卖毒品、介绍容留他人卖淫、绑架勒索等罪名,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其中,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犯罪比例为最高。
4、犯罪手段成人化。
过去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具有突发性、偶发性的特点,而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谋,作案前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
这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征。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自身心理尚有缺陷。
未成年人的思想不够成熟,心理存在缺陷,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明显不足,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对城乡差别、贫富悬殊等社会不平衡因素的存在与扩大,极易使一些未成年人心态不健康甚至心理失衡,从而诱发其犯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浅析根据我国国情和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为了减少、遏止未成年人犯罪,应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综合治理,完善未成年人立法,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教育青少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必须紧密配合,注重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
一、完善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体法规1、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立法现状及缺陷(1目前,我国没有独立的少年刑法与刑事诉讼法,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量刑以及程序规定与成年人犯罪一起置于统一的刑事法律下,仅是在个别法条中对未成年人做了些特殊规定。
而我国现行《刑法》中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条款较少,只有第17条和第49条,内容也过于单薄,不成体系。
致使现实生活中缺少适应法律的依据。
(2刑法的具体条文上,存在缺陷,生涩难以理解,并容易产生歧义。
如《刑法》总则中的第17条,第二款规定的14至16周岁的未成年人承担的8种罪,是指8种具体的犯罪还是抽象的犯罪行为,表述的不明确,导致实践中适应起来出现问题.(3关于未成年人能否被判处无期徒刑的问题。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不适用死刑。
但对无期徒刑却没有明确规定,也就等于对未成年人判处无期徒刑是默认的态度。
(4非刑罚处罚方式过于单一。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罚处罚措施主要有以下5种: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建议予以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2、刑事立法完善(1根据对未成年人罪犯保护和区别对待的精神,我国应在适时出台未成年人刑法,和与之相应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系统规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罪名以及审判方式和规则等。
或者在现行刑法中,专门设立一章未成年人犯罪,系统的规定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量刑以及相关的处罚方式。
(2具体法律条文的完善。
《刑法》第17条第2款的完善。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该条款规定的8种犯罪,到底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还是指具体罪名,这个条文没有说清楚,理论界也一直存在争议。
(3在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未成年罪犯不得适用无期徒刑,以切实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无期徒刑作为严厉程度仅次于死刑的刑种,笔者认为不适应于未成年罪犯。
这既是正确贯彻我国刑法对待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和法律原则的需要,也是基于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贯彻有关国际公约的需要.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采取以教育和挽救为主、以惩罚为辅的方针,尽量对其做出宽大处理,这是我国一贯的刑事政策,我们应坚持并发扬下去。
(4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方法的完善。
非刑罚的处罚方法是针对犯罪情节轻微可以免于刑事处罚的人,以及根据其犯罪的罪行虽可处以刑罚,但因其人身危险性较小,从教育、感化、挽救出发,对其放弃刑罚处罚而采取的宽松的处分方式。
对未成年罪犯,其目的主要是教育改造而非单纯的惩罚报应。
因此,现代国家大多淡化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刑罚的观念,而代之以保安处分和教育处分等非刑罚处理措施。
二、家庭预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化过程的起点。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可以说是“第一道防线”。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能否成材和家长有很大关系,孩子身上能依稀看到家长的影子。
大多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都与家庭环境有关。
家长的言谈举止、文化素养以及家庭文化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行为和习惯。
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预防犯罪义不容辞。
为了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庭预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家长的综合衰质和教育子女的能力(1增强家长的法律素质要使孩子不犯罪,家长必须要先值法,家长都不懂法,又谈何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呢?未成年子女的家长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重点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法律,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
要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规定的社会各部门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职责,尤其是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家庭教育和家庭预防职责,以及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还应勤读多看有关为成年人法律的报刊杂志,积极参加社会上开展的家庭法律知识竞赛或“法律进万家”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法律素质和观念。
(2提高家长的的思想文化素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并逐渐置入未成年人正在形成的个性之中,所以,家长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文化层次。
很难想象,一个满口脏话,衣冠不整,成天坐在麻将桌上的家长能培养出一个“四有”新人、一个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优秀人才。
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个性、理想、信念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优良品行,可以使未成年人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素质低劣的父母,则很有可能会使未成年人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3家长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一个成功的家长,应该在生活上做孩子的朋友,学习上做孩子的老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司法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告诉我们,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与未成年人犯罪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家长,对孩子应该做到“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和放心。
既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关心爱护孩子,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问题,耐心帮助,尤其是对已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要反复耐心做工作,不要急于求成。
与此同时,还要放心让他们自己独立处理一些事情,如果限制太多,会使孩子养成依赖性,或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最终从父母身边逃离,被坏人拉下水。
总而言之,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不是生来就会的。
2、优化家盛结构,提高家庭婚姻的质量,营造良好家庭氛圈(1夫妻双方要加强感情交流,互敬互爱.孤独感是导致外遇或离婚的主要原因。
为了提高婚姻质量,夫妻双方应加强交流,工作之余应多关心配偶。
有事不要埋在心里,而应及时与对方沟通。
这样,才能保证家庭的稳定和婚姻的幸福,减小家庭破裂的危险性。
(2正确处理夫妻矛盾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夫妻吵架可以说在所难免。
而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要尽量避免和防止发生矛盾。
实践证明,凡是有矛盾的家庭都会给未成年人子女心灵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
矛盾越深,创伤越大。
尤其是那些因为矛盾激化而导致离婚的家庭,给未成年人造成的创伤更大。
三、学校预防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担负着教育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是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的环节。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严峻挑战,广大中小学校作为教育保护未成年人的重要阵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因此要不断完善和改进学校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学校最大限度的发挥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作用。
1、端正教育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发展的鲜明主题,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亦是时代赋于教育战线的历史重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提高教师素质,创建优良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性作用教师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一系统工程中非常重要。
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除学习、情感上的困惑和烦恼;纠正错误认识,将不良苗头扼杀在摇篮中。
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上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中国现实社会环境也是密切相关的,教师靠一己之力虽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大环境,但却可以通过教育疏导,纠正未成年学生对社会现状片面错误的认识,端正其生活态度,增强其对社会不良现象的鉴别力和对不良诱惑的抵抗力。
因此教师队伍的素质越高,就越能有效的发挥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作用。
(1)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严把教师资格关,从源头上纯洁教师队伍。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
他们是社会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思想倾向引导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
我们要把那些热爱教育事业,并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人吸纳到教师队伍来;建立优胜劣汰用人机制,淘汰那些师德不高、业务不精人员。
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成才的重任。
但是,教师的积极作用和自身素质挂钩的,教师自身素质的缺陷,往往会改变其对学生引导的方向,而教师的片面教育则会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
教师的自身素质及敬业精神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素质;加强教师岗位培训。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教师的身上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的期望。
一名教师除了具备从事教学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加强个人的修养、提升个人的素质。
(2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作用教师应当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关系。
教师应以肯定、支持、鼓励的教育模式,用温暖、宽容、真诚的情感来教导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加强对差生的教育和转化,使他们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教师应特别对那些曾经有过痛苦经历的或家庭不幸的未成年人给予更多更好的关心和爱护;注意疏导和矫正学生心理障碍,要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和矫正,尽量消除对学生形成心理障碍的外部条件,提供一个能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3加强道德与法体教育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开始的。
学校应抓住未成年人品德、个性、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自觉地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学校的法制教育需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在确定法制教育内容时,应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决定教育和教学的顺序性,小学法制教育应多侧重感性认识,如通过交通事故等让学生理解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在初、高中阶段可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校应当设置法制教育必修课,并纳入教学计划。
未成年人易于接受生动形象的事物,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应避免程式化,法制教育活动应多种形式,联系实际,以案释法,以法论事,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区别罪与非罪的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重视青春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一个重要犯罪类型,在所有未成年犯罪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不正当的性观念,也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