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辙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黄庭坚:“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 复书》之二)
8
▪ 三、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城市经济繁荣: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 封)、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以及建 康、成都都是人口达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宋代 还逐渐取消了都市中坊(居住区)和市(商业 区)的界限,不禁夜市。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5
3、理学思想的盛行与重道轻文的倾向:
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一般认为是从周敦颐 开始,其后主要人物有北宋的张载、程颐、程颢、 邵雍,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
宋代理学是将儒、道、释三教和而为一,提倡格 物致知,诚心正意,处理好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理学家们的哲学派别各有不同,但在文学上都一 致重道轻文,如:“不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 艺焉而已。”(周敦颐《通书·文辞》)“道者,文 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 之于文皆道也。”(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欧阳修也说:“大抵到圣哲文不难自致也。” (《答吴充秀才书》)过于强调道的表达,可能会 影响作者情感的表达,由于理学盛行,宋代文学说 6
……
代我 们 一 路 走 来 , 由 唐 朝 进 入 宋
1
宋代文学: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高峰
2
▪ 一、政治、文化与文学之关系 ▪ 二、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 三、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 四、宋代文学概说
3
绪论
▪ 一、政治、文化与文学之关系
1、崇文抑武的政策:
宋太祖立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和人生态度:宋太祖曾鼓 励石守信等“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 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

《宋代文学史》全套课件 PPT

《宋代文学史》全套课件 PPT

二、“九僧” 、林逋和晚唐体
1、惠崇等“九僧”专学贾岛、姚合的反复
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 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 上重五律。间有警句而无佳篇。
九僧:希昼、保暹[xiān]、文兆、行肇、简长、
惟凤、宇昭、怀古、惠崇
2、林逋等隐逸诗人,一方面模仿贾岛
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 易流畅的倾向,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
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1234年征服金
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 直到1276年行在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 战宋军战败,七岁的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 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历史起讫
北宋
(960)
南宋
(1127)
南宋亡
(1279)
319年
汉: 426年 ; 明: 276年; 唐: 289年; 清: 295年;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绪 论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
古期第二段。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 发展阶段。
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全忠逼唐哀帝
李柷(chù)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 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 289年。随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乱 世。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进入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宋初文学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苏 轼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宋朝历史ppt课件

宋朝历史ppt课件
普及。
针灸疗法
宋朝针灸疗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针灸在 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形成 了系统的针灸理论。
公共卫生
宋朝政府重视公共卫生建设,加强了对水 源的保护和城市卫生管理,提高了人民的 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天文与数学的成就
天文观测
宋朝时期,天文观测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如浑仪、简仪等天文仪器的制作和 使用逐渐精确。同时,对日月食、行星运动等天文现象的观测和研究也取得了不 少成果。
金融业的出现
宋朝时期,金融业也开始出现, 如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出现 ,为商业贸易提供了更加便捷的
支付和融资方式。
海外贸易的拓展
海外贸易政策的开放
01
宋朝实行了开放的海外贸易政策,鼓励商人出海贸易,推动了
海外贸易的发展。
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
02
宋朝与东南亚国家开展了广泛的贸易往来,如与越南、泰国等
、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绘画与书法艺术
山水画的成熟
宋朝山水画在五代的基础上,形成了更为成熟和完善的绘画风格。以米芾、郭熙为代表的 山水画家,注重表现自然美和意境美,使山水画成为了中国画的重要流派。
工笔画的兴盛
宋朝工笔画以细腻、逼真为特点,题材广泛。如《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作品 ,充分展现了工笔画在宋朝的兴盛和高度成就。
宋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监察制度
宋朝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皇帝 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削弱了地方割据 势力。
宋朝建立了完善的监察制度,设立了 御史台、都察院等机构,对官员进行 监督和弹劾,维护了政治清明。
科举制度
宋朝沿袭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 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 流动。
宋朝的经济与文化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议
D
4. 宋金对峙期间,岳家军战功卓著,岳飞威望大增。宋高宗忧内之心甚于忧
外,士大夫也难以容忍武人力量的崛起,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据
此可知,岳飞被害主要是由于( )
A.南宋统治者重文抑武政策 B.士大夫对武将打压诋毁 C.岳飞抗金不利于民族交融
科举 取士
冗官 俸禄
恩荫 授官
募兵 政策
冗兵 开支
一职 多官
养兵 政策
岁 币












积富 贫国
“三 冗 两 积”
三、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1.“三冗二积”的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但由于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 益,引发抵制,归于失败。
时间
主要内容
澶渊之盟 1004年 与辽兄弟相称、岁币
明人临摹南宋人画反映康王赵构受命为大元帅并梦
庆历和议 10见44钦年宗授予龙袍西的夏图卷称臣、岁赐
绍兴和议 1141年 向金称臣、缴纳“岁贡”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四、南宋偏安
绍兴和议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则天下平 。
——岳飞
20
思考:宋、辽、西夏、金之间的地位如何?
项 目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南宋与金

战 争
宋两次惨败
宋屡战屡败
有败有胜
议 和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6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6张PPT)

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文官制度成功地将大量人才收罗进了政府,同时通过诱人的仕途消除了才俊之士图谋不轨的威胁。1148年至1256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未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事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宋太祖的疑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治动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话说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忽一日把老战友们召进宫来,把酒言欢。半酣之际,太祖从容坦言,担心诸位可能在下属的邪恶引导之下被迫篡权。功臣宿将慌忙请示该怎么办。太祖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功臣如蒙大赦,双方成交,皆大欢喜。——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重文轻武文昌盛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了文臣统兵格局
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宋太祖为什么要让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强化集权固中央
(宋)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戈不自,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为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纪闻》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之宋朝复习课件 (共16张PPT)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之宋朝复习课件 (共16张PPT)
• 经济政策: 商人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改变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252021/8/25Wednesday, August 2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252021/8/252021/8/258/25/2021 1:38:25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252021/8/252021/8/25Aug-2125-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252021/8/252021/8/25Wednesday, August 25,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52021/8/252021/8/252021/8/258/25/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5日星期三2021/8/252021/8/252021/8/25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52021/8/252021/8/258/25/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52021/8/25August 25,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52021/8/252021/8/252021/8/25

宋史苏轼传课件ppt

宋史苏轼传课件ppt

奉献社会
苏轼认为人应该积极奉献 社会,用自己的才智为社 会做出贡献。
苏轼的价值观
人格独立
苏轼重视人格的独立和尊 严,不屈从于权势和世俗 的束缚。
真诚善良
苏轼认为人应该真诚善良 ,关爱他人,以善待人。
追求卓越
苏轼追求卓越,对自己的 才华和成就有着极高的要 求。
03
苏轼的文学创作与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创作特点
最终,他被贬至黄 州、惠州、儋州等 地。
苏轼的政治生涯充 满了曲折和艰辛。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 ,他因反对新法而 遭到排挤和打击。
在这些地方,他深 入了解民情,关注 民生疾苦,为百姓 做了不少好事。
02
苏轼的思想与哲学
苏轼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
苏轼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崇尚自 然、超脱世俗,追求自由和独立

才情横溢,作品丰富多样
苏轼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诗歌、散文、词曲等多种形式,且才情横 溢,作品丰富多样。
自然清新的文风
苏轼的文学风格自然清新,不拘一格,善于从自然景物、日常生活 和历史故事中汲取灵感。
富有哲理的思考
苏轼的作品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 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苏轼的诗歌创作
政治才能卓越
苏轼在政治上主张改革,虽多 次遭贬谪,但始终关注民生, 致力于兴利除弊。
人生经历坎坷
苏轼历经仕途起伏,晚年更因 新旧党争而流放海南,生活艰 难。
人格独立、思想开放
苏轼反对程颐的独断言论,主 张兼容并包,被视为儒家思想
革新者。
对苏轼的思考题
01
02
03
04
苏轼的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当时 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
苏轼在政治上主张改革,但为 何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优秀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优秀课件

(2)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二府三司制
皇帝
领宋唐削

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域分权设:行政、 参:决策流 弱相权的知政事增 强 皇为副相宋的中。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经 程统方兵,后权者统兵央但
无权调兵。
济分式

、权:


削有
六部

弱何
三 大 专 业
相不 权同
◎宋辽交战形势图
②北宋与西夏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 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 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 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 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 不可取:北宋作为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签订和议, 每【年讨付论出】一你大觉得笔北钱宋财这,种是“一以种钱屈财辱的行为。
积极方面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 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消极方面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 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 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 祸根。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北宋后期,内忧 外患,国力日衰。
北宋康王赵构南渡,在 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 安,史称南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 史称“靖康之变”。
二、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
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史学价值
• 一、卷帙浩繁 ,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 叙事详尽, 言详胜于略 。 • 二、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 三、体例完备,融会贯通了以往纪传体史书所有 体例完备, 体例, 志俱全,而且有所创新 体例,纪、传、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创新 。 • 四、列传比前代史书都丰富,共收入两千多人。 列传比前代史书都丰富,共收入两千多人。 贯通北宋与南宋 研究辽、 北宋与南宋, • 五、贯通北宋与南宋,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 基本史籍之一
“志”项超越
《宋史》的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 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 食货、兵、刑和艺文十五志,记录了有宋 一代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社会经济、行 政沿革、图书目录等等,虽间失芜杂,为 后代治史者所訾议,然其叙述之详,为二 十四史中所仅见。
1《文苑传》里,北宋文人达八十一名,而南 宋仅有十一名;《循吏传》里,南宋竟无 一人。 2 南宋后期抵抗蒙古军守合州有功的王坚, 其英勇程度,不减唐朝的张巡守睢阳,但 在《宋史》中却无专传,其事迹只散见于 《宋史》、《元史》的本纪和列传中。又 如生祭文天祥的王炎午,终身面不向北的 郑思肖,爱国诗人刘克庄等,也都没有列 传。 3《宋史》列传一百一十六有《李熙靖传》, 二百十二又有《李熙靖传》。
官修《宋史》
• 官修的当代史有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 记载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时政 记,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编的日 历,详细记载典章制度的会要,还有编年 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
体例优越
• 外国和蛮夷分别列传,这就分清了国内的 民族和国外的邻邦的界限。《宋史》的列 传比前代史书都丰富,共收入两千多人。 “五代史”中未列传的重要人物,如韩通, 《宋史》把他和为拥周反宋的李筠、李重 进一同列入《周三臣传》里,既弥补了 “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韩通等三人 的历史作用,这种处理是十分恰当的。
• 公元 公元1346年(元至正六年)杭州路刻印的至正本; 年 元至正六年)杭州路刻印的至正本; • 公元 公元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的成化本(朱英在广州按 年 明成化十六年)的成化本( 元刻本的抄本刻印,后来的版本大都以此为底本): 元刻本的抄本刻印,后来的版本大都以此为底本): • 明嘉靖南京国子监本(南监本): 明嘉靖南京国子监本(南监本): •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本(北监本);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本(北监本); •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殿本); 乾隆四年武英殿本(殿本); • 清光绪元年浙江书局本(局本); 清光绪元年浙江书局本(局本); • 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百衲本(1958年缩印本个别卷帙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百衲本(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百衲本 年缩印本个别卷帙 有抽换)。 )。由于百衲本是用至正本和明成化本配补影印而 有抽换)。由于百衲本是用至正本和明成化本配补影印而 成,又同殿本作了对校,修补和改正了某些错字,是一个 又同殿本作了对校,修补和改正了某些错字, 较好的版本。 较好的版本。 • 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宋史》标点校勘本,是以百衲本 年中华书局出版《 年中华书局出版 宋史》标点校勘本, 叶渭清《 为工作本,同时吸收叶渭清 元椠宋史校记》 为工作本,同时吸收叶渭清《元椠宋史校记》和张元济 宋史校勘记》稿本的成果,参校了殿本和局本, 《宋史校勘记》稿本的成果,参校了殿本和局本,是目前 较好的版本。但中华书局校点本中亦有不少错误, 较好的版本。但中华书局校点本中亦有不少错误,故百衲 本仍不可废。 本仍不可废。

谢 !
私修《宋史》
• 南宋初年史学家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 长编》,专记北宋一代史实;南宋孝宗时 的史学家徐梦莘修撰的《三朝北盟会编》, 专记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和战的关 系。
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 蔑里乞 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 脱脱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 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当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权倾朝野, 向为元顺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与顺帝密谋逼退伯颜。至正一年 (1341年)脱脱为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即 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至正四年(即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 复出为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 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上赐号答剌罕(意谓:自在),被赞誉 为“贤相”。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脱脱亲率大军镇压镇压徐 州芝麻李红巾军起义,执意屠城,军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师。至正十 四年(1354年),脱脱被派往讨伐高邮(今属江苏)张士诚起义军, 正酣战即将攻陷士诚之际,为朝中弹劾,功亏一篑。事因皇太子不满 “未授册宝之礼”,而支持康里人哈麻弹劾脱脱,致使脱脱于至正十 五年(1355年),革职流放云南,后被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假传元顺帝 诏令自尽。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脱脱的死使得他殚 精竭虑修补元王朝统治的堤坝付诸东流,也成为元王朝走向崩溃灭亡 的转折点。
历史背景
• 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 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 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 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加之统 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 发达。
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官修史书
宋史
一、卷帙体例
1.本纪47卷 2.志162卷 3.表32卷 4.列传255卷
二、成书及编者
元末至正三年 (1343年)由丞相脱 脱和 阿鲁图先后主持 修撰,《宋史》与 《辽史》、《金史》 同时修撰。
三、史料来源
• 1.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担; 北宋前期: 北宋前期 由崇文院承担; • 2.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书省负 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 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 责; • 3.私家撰述多。 私家撰述多。 私家撰述多
四、主要内容
《宋史》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宋史》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宋史 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 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 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 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例如, 食货志》 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例如,从《食货志》中, 不仅可以看到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和我国各 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联击的加强, 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联击的加强,还可以看到 劳动人民创造的超越往代的巨大物质财富和他们 所遭受的残酷剥削。 天文志》 律历志》 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天文志》、《律历志》、 五行志》 保存了许多天文气象资料、 《五行志》等,保存了许多天文气象资料、科学 数据以及关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丰富史料。 数据以及关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丰富考订,资料没有精心裁 对史料缺乏认真鉴别考订, 剪 • 二、结构比较混乱,编排失当,从整体来看,北 结构比较混乱,编排失当,从整体来看, 宋详而南宋略 • 三、列传入传的人物有两千八百多人,但:1.仍有 列传入传的人物有两千八百多人, 仍有 缺漏人物;2.有一人两传现象 编排不以时间为 缺漏人物 有一人两传现象 ;3.编排不以时间为 序,前后顺序混乱 • 四、尊奉道学(理学)的思想倾向很明显 尊奉道学(理学) • 五、否定王安石变法,将变法派吕惠卿、曾布、 否定王安石变法,将变法派吕惠卿、曾布、 章敦等人列入奸臣传,南宋权奸史弥远祸国殃民, 章敦等人列入奸臣传,南宋权奸史弥远祸国殃民, 却未被列入奸臣传。 却未被列入奸臣传。
史料详瞻
• 在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贯通北 宋与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间的大量历史记录, 很多史实都是其他书中所不载的。 • 特别是《宋史》的天文、五行、律历、地理、 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 兵、刑和艺文十五志,记录了一代天文历法、典 章制度、社会经济、行政沿革、图书目录等等, 虽间失芜杂,为后代治史者所訾议,然其叙述之 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宋史》列传有忠义 传,在儒林传外,又有道学传,也反映了宋代的 一些历史特点。
七、重修与版本
• 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王洙完成《宋史质》100卷 明代嘉靖二十五年( 嘉靖二十五年 完成《 年 王洙完成 宋史质》 卷 • 嘉靖三十四年柯维祺编有《宋史新编》200卷,王惟俭有 嘉靖三十四年柯维祺编有《宋史新编》 卷 王惟俭有 宋史记》 《宋史记》250卷。 卷 • 清代陈黄中编《宋史稿》219卷、陆心源编《宋史翼》40 清代陈黄中 陈黄中编 宋史稿》 卷 陆心源编《宋史翼》 卷, • 朝鲜的李算也编了一部 朝鲜的李算也编了一部 也编了一部148卷的《宋史筌》。这些改订之 卷的《 卷的 宋史筌》 虽然改进了《宋史》的某些缺点, 作,虽然改进了《宋史》的某些缺点,但没有一部能够取 宋史》 代《宋史》。 • 乾隆末年,邵晋涵发愤重修《宋史》,钱大昕、章学诚曾 乾隆末年 邵晋涵发愤重修 宋史》 钱大昕、章学诚曾 末年, 发愤重修《 参与制定体例,邵先撰《南都事略》 然後再修《宋史》 参与制定体例,邵先撰《南都事略》,然後再修《宋史》, 惜书未竟而卒。 惜书未竟而卒。
《宋史》身份证
• • • • • 书名:宋史 编者:脱脱,阿鲁图等 类别:史书 体裁:纪传体 卷数:496卷 字数:约500万字 成书时间:元至正五年(1345年) 出版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
成书过程
•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然因 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元惠宗至正三年 (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 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巖、欧阳玄等 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 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 等23人,脱脱於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 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 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至正五年 (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 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 刊刻。
阿尔拉·阿鲁图:(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儿剌部人。著名元朝 末期重臣。 元顺帝(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执政时期,中书右丞相蔑里 乞·脱脱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农历5月因病辞职,由阿尔拉·阿鲁 图继任中书右丞相。 阿尔拉·阿鲁图继脱脱之后,主持了纂修辽、金、宋三史,颁《至 正条格》等工作,特别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尔拉·阿鲁图 主持的。 虽然在参与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尔拉·阿鲁图名为都总裁, 但他素不识汉字,因而并没有参与实际编修,但他在财政、管理、史 料提供上给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农历10月, 三史皆修成,中书右丞相阿鲁图奏进。《宋史》在三史中虽然是最后 完成,但只历时两年半。 阿尔拉·阿鲁图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时间上是相当仓促的,因 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尽管如此,《宋史》仍为极其重 要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至今仍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这一 方面,阿尔拉·阿鲁图功不可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