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轨道主题项目课程设计案例

轨道主题项目课程设计案例

轨道主题项目课程设计案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轨道的基础知识,包括轨道的结构、功能及分类。

2. 学生能了解轨道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理解轨道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学生能掌握轨道线路的设计原则和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轨道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针对给定情境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展示一个简单的轨道线路项目。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轨道交通运输中的问题进行初步的预测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轨道交通运输事业的兴趣,激发探究轨道知识的热情。

2.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遵守轨道交通安全规定的重要性。

3. 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善于沟通交流。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列举并解释三种不同类型的轨道结构及其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轨道线路,并进行展示和介绍。

3. 学生能够针对轨道交通运输中的问题,提出至少两种解决措施,并分析其优缺点。

4.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分享学习心得,尊重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内容:1. 轨道基础知识:包括轨道的结构、功能、分类及轨道线路设计原则。

- 教材章节:第一章 轨道交通概述;第二章 轨道结构及功能2. 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 教材章节:第三章 轨道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3. 轨道线路设计方法及案例分析。

- 教材章节:第四章 轨道线路设计原则;第五章 轨道线路设计方法4. 轨道交通运输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教材章节:第六章 轨道交通运输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教学安排和进度:1. 第一周:轨道基础知识学习,理解轨道结构、功能及分类。

2. 第二周:探讨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分析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常州轨道交通课程设计

常州轨道交通课程设计

常州轨道交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州轨道交通的基本知识,包括线路布局、车站设施、运营情况等。

2. 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的分类、特点及其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作用。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等工具分析常州轨道交通线路布局的能力。

2. 提高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分析轨道交通运营数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设计合理的出行路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家乡城市轨道交通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地理、交通、科技等多学科知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要求: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常州轨道交通概述- 了解常州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规划- 学习轨道交通的分类、特点及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2. 线路布局与车站设施- 学习常州轨道交通的线路布局、车站分布及主要设施- 分析线路布局与城市发展的关系3. 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 了解轨道交通的运营模式、运营时间、票价体系等- 探究轨道交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4. 轨道交通的技术与发展- 学习轨道交通的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及在我国的应用- 探讨轨道交通对城市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5. 实践活动- 实地考察常州轨道交通线路、车站,收集相关资料- 设计合理的出行路线,提高出行效率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常州轨道交通概述第二周:线路布局与车站设施第三周: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第四周:轨道交通的技术与发展第五周:实践活动及总结教材章节与内容关联:《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第二章“家乡的交通”,涉及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发展;第三章“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

轨道交通选线课程设计

轨道交通选线课程设计

轨道交通选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轨道交通选线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2. 使学生了解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与设计流程;3. 引导学生认识轨道交通选线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数据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分析轨道交通选线的合理性;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轨道交通选线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关注和热爱;2.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轨道交通选线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公共利益,为城市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数学和科学知识,对城市轨道交通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选线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设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内容1. 轨道交通选线基本原理:讲解轨道交通选线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和设计标准,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掌握轨道交通选线的理论基础。

教材章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章第三节“轨道交通选线原则与影响因素”2. 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介绍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的流程、方法和要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轨道交通选线的实际操作。

教材章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章“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3. 轨道交通选线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具体城市或区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轨道交通选线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章“轨道交通选线案例分析”4. 轨道交通选线评估:讲解轨道交通选线评估的方法和指标,让学生学会评估轨道交通选线的合理性,为实际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城轨交通场站课程设计

城轨交通场站课程设计

城轨交通场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分类。

2. 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设计原则和布局方法。

3. 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技术参数及其对线路运营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实际案例,提出优化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布局。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清晰表达场站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规划与设计的兴趣,增强对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责任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规划观念,注重绿色出行,提高环保意识。

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为实现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概述- 场站定义、功能及分类- 场站布局与城市规划的关系2.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原则- 场站设计的基本原则- 场站布局方法与技巧3.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技术参数- 场站主要技术参数及其影响- 技术参数在运营管理中的应用4.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场站案例分析- 案例启示与优化建议5.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实践- 设计方法与步骤- 设计软件应用与技巧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具体如下:1.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概述(1课时)2.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原则(2课时)3.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技术参数(1课时)4.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案例分析(2课时)5.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实践(3课时)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为学生讲解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技术参数。

轨道交通课程设计心得

轨道交通课程设计心得

轨道交通课程设计心得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

2. 使学生了解轨道交通的关键技术,如高铁、地铁等,并理解其工作原理。

3. 引导学生认识轨道交通发展的历程,了解我国轨道交通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轨道交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加深对轨道交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自豪感,增强国家认同感。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程以我国轨道交通为背景,突出实用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轨道交通基础知识:- 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

- 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趋势。

对应教材章节:第一章 轨道交通概述2. 轨道交通关键技术:- 高铁技术:高速列车、线路、供电、通信信号等关键技术。

- 地铁技术:线路设计、车辆、信号系统、运营管理等方面内容。

对应教材章节:第二章 轨道交通关键技术3. 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我国轨道交通重点工程案例分析,如京张高铁、上海地铁等。

- 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对应教材章节:第三章 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轨道交通基础知识第二课时:高铁技术第三课时:地铁技术第四课时: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在讲解轨道交通基础知识和关键技术时,采用讲授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

城市轨道轨道课程设计

城市轨道轨道课程设计

城市轨道轨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特点和功能。

2. 学生能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 学生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技术参数,如线路、车辆、信号系统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走向、站点布局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并进行初步的评估。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数据,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城市轨道交通知识,增强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交通事业发展的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绿色出行等方面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及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作用2.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参数- 线路走向、站点布局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车辆类型、性能及其运行原理- 信号系统及其作用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线路走向和站点布局的设计要点- 简单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实例分析4.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影响-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经济、环境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与优化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和安排。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成部分;2. 学生能够理解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运行中的重要性;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轨道交通线路、车辆及信号系统等方面的技术问题;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轨道交通线路和信号系统方案;3.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轨道交通运行模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4. 增进学生对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自豪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轨道专业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为轨道专业初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轨道交通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轨道交通概述- 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概况2. 轨道交通基本组成- 线路、车辆、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3.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 信号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功能- 我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信号系统在轨道交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4.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参数- 线路类型及适用场景- 线路设计案例分析5. 轨道交通车辆- 车辆类型、结构及性能参数- 车辆的运行原理及关键技术- 车辆检修与维护6. 轨道交通运行模拟- 运行模拟软件的使用方法- 模拟轨道交通线路运行过程- 分析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应对措施7. 轨道交通发展前景- 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及政策- 轨道交通新技术、新趋势- 学生职业规划与轨道交通行业需求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共计16课时。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掌握轨道交通系统的分类及其工作原理。

2. 学习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了解轨道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组成和功能。

3. 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在保证安全、提高运行效率方面的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图,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轨道结构。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轨道交通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诊断和解决。

3. 能够通过模拟操作,展示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轨道交通事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探索轨道交通科学奥秘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小组讨论和实践中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理解轨道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轨道专业核心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轨道交通有一定了解,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考察、模拟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轨道交通基本概念:介绍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轨道交通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与趋势2.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学习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轨道结构组成,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线路设计原则与要求- 轨道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组成和功能3.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系统: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在运行安全与效率方面的作用,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信号与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信号设备及其功能- 信号系统在运行中的作用4. 实践教学环节: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以下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线网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评价专业:交通运输系铁道运输专业
年级:***
姓名:***
指导教师
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签章)
年月日
1.线网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交通现存和未来将产生的问题,而轨道网得以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是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制约因素是轨道交通系统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考虑轨道网的结构应尽量与城市未来发展战略和市区延伸方向相一致,因此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可以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准则,即建设实施性,运营效果,以及城市发展协调性。

1)准则层的建立
①城市发展协调性工程的可实施性
由定性指标组成,包括与城市自然景观风貌的协调,与对外交通设施的协调,与城市布局的协调。

②运营效果
由衡量线网建设及运营成本和运营收入的指标组成,包括线路客运强度、线网覆盖率、换乘系数、公交出行比例。

③建设实施性
该准则应包括衡量工程建设难易程度的动态指标,主要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来确定各方案的得分,具体包括投资预算、工程实施可行性、分期建设性。

2)指标含义
①与城市自然景观风貌的协调
主要考虑轨道交通路基和站点的布局、形态、造型、色彩,轨道与两侧人造、自然、历史景观的协调性,以及轨道布置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保护。

③与城市布局的协调
定牲指标,通过考察规划线网与城镇体系发展的配合、联接城市中心组团与各外围功能组团的个数、线网形态与城市规模形态的吻合、及线网是否对城市远景规划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等因素来确定。

④线路客运强度
效益型指标,指规划年度轨道交通线网各线路客运量总和,主要反映轨道交通线网的客运效果和经济效益。

⑤线网覆盖率
效益型指标,为城市规划中心区轨道交通线网直接吸引面积内出行量与中心区总出行
量之比,该指标直观反映了轨道交通线网在中心区的服务水平,从总体上表征线网的结构性能。

⑥换乘系数
成本型指标,其值为轨道交通线网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轨道交通线网出行人次,该指标用来衡量乘客直达程度、及线网布线布站的合理性。

⑦公交出行比例
效益型指标,其值为规划年度公交出行量与全方式出行量之比,该指标从城市交通结构改变的角度来衡量轨道交通线网的影响。

⑧工程实施可行性
定性指标,从工程实施角度考察各方案近、远期具体施工条件的难易程度(如是否跨越各类工程难点),利用现有设施(如既有铁路)的可能性,动迁居民及单位的数量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工程建设投资规模,该指标主要由技术人员根据经验确定。

⑨分期建设性
定性指标,主要考察各方案分期建设的线路、线网与城市分期发展重点的吻合程度,可以参考各建设分期所能达到的轨道交通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来评价连续建设的合理性,该指标主要由技术人员根据经验确定。

由此建立的层次模型如图所示:
2.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表1 重要性标度含义表
3. 计算权向量与检验
1) 建立关于A 的矩阵A= 1 1/3 1/3
3 1 1 3 1 1
将矩阵A 每一行正规化得到矩阵 0.6 0.2 0.2 0.6 0.2 0.2 0.6 0.2 0.2
将矩阵A 每一行相加得[ 1.8 0.6 0.6] 再次正规化得到权向量w=[0.6 0.2 0.2 ]
检验:
A*W= 1 1/3 1/3
3 1 1 [0.6 0.2 0.2]= [1.8 0.6 0.6]
3 1 1
λmax=(1.8/0.6+0.6/0.2+0.6/0.2)/3=3
CΙ=λmax-n/n-1=3-3/3-1=0
查质料得3阶矩阵一致性指标RΙ=0.52
所以CR= CΙ/CR=0/0.52=0
层次计算权向量及检验结果表
因为CR<0.1
所以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同理,得到其他矩阵层次计算权向量及检验结果表
可以看出,所有单排序的C R﹤0.1,认为每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都是可以接受的。

4.层次总排序
C1,C2,C3关于A的权重
C1﹦0.1061×0.6000﹦0.0637
C2﹦0.2605×0.6000﹦0.1563
C3﹦0.6334×0.6000﹦0.3800
C4 ,C5, C6 , C7关于A的权重
C4﹦0.5549×0.2000﹦0.1110
C5﹦0.2517×0.2000﹦0.0504
C6﹦0.0967×0.2000﹦0.0193
C7﹦0.0967×0.2000﹦0.0193C8,C9,C10关于A的权重C8﹦0.6334×0.2000﹦0.1267
C9﹦0.2605×0.2000﹦0.0521
C10﹦0.1061×0.2000﹦0.0212
所以,该线网规划的总权重为:
5.分工情况
1)资料收集以及确定线网规划综合指标体系——***
2)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权重——***
3)进行一致性检验——***
4)确定最终各指标权重——***
5)制作word——***
6)制作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