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考评方式与标准
中药学 考评方式与标准

中药学考评方式与标准
一、考评方式
中药学考评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占30%,考试方式包括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课堂测验、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期末成绩占70%,考评方式为闭卷考试,题型可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包括主观题类和客观题类。
由学校考试中心利用中药学题库系统调题组卷并提供标准答案,严格考教分离。
组卷题型,原则上包括A 型选择题、B 型选择题、X 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使试卷内容科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结构比例合理,难易度适中,知识点覆盖均匀,突出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评价标准
评阅试卷由课程组教师流水阅卷,专人复核,认真进行试卷分析。
结课考试试卷满分为100分,例如:
题型及分值结构比例为:
A型题 30 题,每题 1分;(或含B型选择题)
X 型题 5~10 题,每题 1~2分
填空题 10~20个空,每题0.5~ 1分;
判断题 10题,每题 1分;
简答题 4~5 道题,每题 4~5分;
论述题 2 道题,每题10分。
《生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生药学是我国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生药学是一门研究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具有医疗或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科学。
结合我国实际,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品质评价、细胞组织培养、医疗用途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学。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研究生药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生药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设计思路:根据高等学校药学本科专业规范对《生药学实验》的基本要求编写。
以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为主,并做了必要的补充与扩展,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灵活掌握生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前沿进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良好素质,为学生从事中药、特别是海洋中药和其他天然药物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和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1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研究生药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生药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事中药、特别是海洋中药和其他天然药物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和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基本教学内容:生药的真实性,有效性,安全性;生药的成分;植物学的基础知识;生药的质量标准;常用生药的鉴定。
(1)掌握生药及其相关概念;了解我国本草的沿革及重要的本草著作;我国生药学的发展与现状,了解中药现代化的内涵。
(2)掌握有效成分、辅成分以及效应成分的概念。
理解生药效应成分的确定方法。
理解生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与鉴别方法。
(3)了解原植物品种及其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环境条件因素对生药品质的影响及其对药材生长的密切关系。
掌握生药采收、加工、干燥、贮藏的基本原则及其对生药品质的影响。
(4)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与基本原理,了解主要方法。
《生药学》考核方案

《生药学》考核方案一、考核对象2011级药物制剂1、2、3班二、考核目的《生药学》是药物制剂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根据药学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在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应用近代科学知识和方法,介绍生药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生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对生药真伪优劣的独力分析、鉴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掌握情况,以检验教学效果,进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三、考核时间与地点第十八周地点为各班相应教室四、考核方式总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40%五、考核内容:1.平时成绩(1)出勤情况;(2)作业完成情况;(3)平时课堂表现。
2.实践部分成绩(1)每个项目都以百分制打分,最后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2)实验报告撰写情况;(3)实践考试部分,从实验项目中抽取综合性的实践项目。
3.期中成绩3.期末成绩六、评分标准1.平时成绩(1)出勤情况。
具体标准:总分100分,学生旷课一次扣6分;请假缺课一次扣3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2分;旷课超过总课次1/3以上者此项为零分,且不能获得期末考试资格。
(2)平时作业完成情况。
具体标准:总分100分,学生必须按时完成并按规定时间上交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态度认真,字迹工整,每次作业都以百分制打分,最后计算所有作业的平均分。
具体评分标准为:完成全部作业内容,得分80 -100分;未完成全部作业内容,但完成全部作业内容的60%以上,得分60-79分;未完成全部作业内容,但完成全部作业内容的60%以下内容,得分0-59分;抄袭作业按0分计算。
(3)平时课堂表现。
基本分50分,表现好累计加分至100分,表现不好累计减至0分。
扣分项目:上课睡觉一次扣5分;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如说话干扰老师上课等一次扣5分。
2.实践课成绩。
(1)平时操作成绩。
每个项目平时操作情况都以百分制打分,最后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
《实用方剂与中成药》课程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

《实用方剂与中成药》课程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
课程考核成绩参考国家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高级工考核方式,以综合成绩评定为主,注重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知识应用能力。
1、考核形式
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占50%,终结性考核占50%。
具体考核内容分配如下:
过程性考核:①平时成绩(10%):学习态度及考勤(5%)、课堂提问(5%),培养职业道德和素养。
②实践成绩(30%):态度认真、小组分工明确、有创意、报告内容完整、可行性强,培养学生中医药综合运用与实践能力。
③作业成绩(10%):每学期至少完成3次作业。
终结性考核:综合理论知识考试(50%),考察学生中医药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
2、考核评价表。
药学专业中的药物品质评价与标准制定

药学专业中的药物品质评价与标准制定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药物的发现、制备、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方面内容。
药物品质评价与标准制定是药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药物品质评价的意义、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标准制定的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物品质评价的意义药物品质评价是指对药物的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性。
药物的品质评价包括药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药理学性质、药效学性质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药物品质的评价,可以为制药企业提供质量控制的依据,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同时也能够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在药物品质评价中,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是至关重要的。
评价指标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具有代表性,能够真实反映药物的质量;二是具有可操作性,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进行测定;三是具有重要性,能够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
在药物品质评价中常用的指标包括:外观性状、含量测定、溶出度、纯度测定、稳定性等。
其中,外观性状是对药物外观进行观察和描述,如颜色、形状、气味等,可以初步判断药物是否符合标准。
含量测定是对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溶出度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溶出速度,可以反映药物的释放性能。
纯度测定是对药物中杂质的含量进行测定,以确保药物的纯度。
稳定性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性能,可以评估药物的保存期限。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药物品质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标准制定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包括药物的研究成果、国内外相关标准以及相关法规等。
二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制定初步的标准草案。
草案应当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用途,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并确定相应的限度。
三是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方法对药物进行检测和评估,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经过专家评审和讨论,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标准,确保标准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生药学-第三章生药的有效性评价

O
O
黄酮类 (flavones)
OH
O
O
OH O
OH O
黄酮醇类 (flavonol)
二氢黄酮类 二氢黄酮醇类 花色素类
双苯吡酮类
(flavanones) (flavanonols) (anthocyanidins) (xanthones)
O
O
OH O
O
OH
OH
O
O
O
O CH
O
黄烷-3-醇类 异黄酮类 二氢异黄酮 查耳酮类
• 专属性(specificity)系指在其他成分可能 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成 分的特性。
• 通常以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作为空白样 品,进行空白实验来说明方法的专属性。
• 四、检测限
• 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是指供试品 中被测成分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 一般以S/N = 2或S/N = 3时的相应浓度或注 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 五、定量限
• 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 LOQ)是 指供试品中被测成分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 量,其测定结果应具有一定准确度和精密 度。
• 常用信噪比法测定定量限。一般以S/N = 10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进行确定。
• 七、范围
• 范围(range)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 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 或量的区间。
• 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 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及要求确定。对于有 毒的、具特殊功效或药理作用的成分,其 范围应大于被限定含量的区间。
• 八、耐用性
• 耐用性(robustness)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 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使方法用于常规检验提供依 据。
生药学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中药品质评价及质量控制

生药学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中药品质评价及质量控制摘要:生药学是一门充满生机的传统学科[1],中药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是其三大研究方向之一[1]。
本文结合现代中药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研究介绍了生药学该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为现代生药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2]。
关键词:生药学思路:品质评价;质量控制生药学是研究具有医疗或保健功能的天然、未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动植物和矿物的质量变化,探索其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3-4]。
它是应用本草学、动植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与现代科技对生药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学科[5-6]。
当代生药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与可持续利用”、“中药物质基础与机理”、“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2]。
本文主要从第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中药质量的认识、评价和质量控制是保证其安全有效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在中药研究、生产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7]。
中药品质评价是指建立一定的方法和指标来评价中药的质量优劣[8]。
中药质量控制是在中药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质量标准和规范,是对中药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控、评价和控制的标准依据[9],包括:一是提供评价方法,二是提供控制指标,其目的是在确保中药的安全、有效前提下,保证其质量均匀、疗效稳定[10]。
中药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的研究内容包括真伪与品种鉴别、有害物检测和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等[11]。
1 中药真伪与品种鉴定研究中药真伪鉴别是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的最基本内容,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和安全[11]。
早期的中药质控的鉴别特征,依托于药材的表面特征、质地、断面、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12]。
显微镜的发明为中药鉴别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目前已有四种鉴定方法:基原鉴定法、显微鉴定法、性状鉴定法和初步理化鉴定法[9, 13]。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和相应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普及[12],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他色谱技术均被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9,12-13]。
生药学

简答一、生药鉴定的依据有哪些?并解释每一条。
法定药品质量标准 1、国家药典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出版,经国务院同意卫生部颁布执行。
2、局(部)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 3、地方标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厅审批的药品标准临床研究药品质量标准根据我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正在研制的中药新药在进行临床试验或试用前应先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
该标准仅在临床试验期间有效并仅供研制单位与试验单位使用。
暂行或试行药品标准某些新药经临床试验或试用后报试生产时制定的药品标准叫‘暂行药品标准’该标准执行2年后如药品稳定该药转为正式生产此时标准为‘试行药品标准’又执行2年后如仍稳定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转为局颁标准二、举例说明2种唇形科生药,并写入药部位和主要性状特征。
(1)薄荷干燥地上的部分入药茎呈方柱形,有时对生分枝,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具茸毛,断面白色,髓部中空,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
两面均被柔毛腺鳞,叶揉搓有特异清凉香气,味辛凉。
(2)黄芩干燥根入药根圆锥形,扭曲,跟头粗大,有茎痕或残存茎基,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网纹。
折断面刺片状,老根中心暗棕色或黑棕色,常呈枯朽状或中空。
味苦。
三、举例说明2种百合科生药,并写入药部位和主要性状特征?(1)麦冬干燥块根入药块根呈纺锤形,两端尖,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微苦,嚼之有粘性。
(2)天冬干燥块根入药块根常纺锤形,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有深浅不等的皱纹,折断面平坦,中央有黄白色中柱,易吸潮变软,有伸缩性,有黏性。
四、简述金银花药材的来源?为忍冬科植物人懂,红腺忍冬,山银花,毛花柱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五、小檗碱存在于哪些药材,至少举2个例子,如何检识,并说明药材来源?小檗碱存在于黄连和六、生药的鉴定方法,并解释每种方法?生药的真实性鉴定方法,包括基于药用部位形态学的形状,显微鉴定法,基于生药化学成分的理化鉴定方法,以及基于遗传物质的DNA分子标记鉴定法等,旨在正确鉴定生药基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药学》考评方式与标准
一、理论课程的考评与标准
生药学是研究天然来源的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即生药)的质量和资源的学科,属于应用基础学科。
生药学的教学目的,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具备生药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能胜任从事与生药(或中药)的生产、供应、临床使用、研究开发等相关工作;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具备应用生药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研究、寻找、开发利用生药资源的能力。
我们从知识和能力方面,评价学生再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成效,考核学生学习和掌握生药学基础知识的水平,评价学生查阅国内外文献典籍,运用知识解决生药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考评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40%和60%。
平时成绩包括:每个章节的课堂检测(回答问题、随堂小测验)、课外自主学习(对老师指定的专题进行资料检索后撰写综述、专题报告),以及上课的出勤情况等。
期末考试采取笔试,在规定的时间和场地,完成试题。
内容有填空题、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问答题等。
二、实验课程的考评与标准
生药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
本实验课程采用课程团队教师编写的《生药学实验与指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教学。
通过考评,评价学生在生药学实验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掌握生药学基本实验方法的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评的内容包括生药识别、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综合实验设计与考察3个方面。
1、生药识别主要考察学生对常见生药的来源、性状鉴别特征、药用部位及基本功效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通过随机抽取100种常见生药中的12种生药,在指定的时间内写出其名称、来源、药用部位、基本功效来进行考察。
2、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主要考察学生实验课上操作规范程度、仪器使用情况、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撰写情况(包括实验结果图表描绘及结果分析、回答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思路等)。
3、综合实验设计与考察主要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生药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学生可能用到的各种试剂、仪器等实验条件,针对某种由多种生药混合而成的未知粉末,考察学生在指定时间内,通过开放性地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鉴定粉末的生药组成。
考核内容所占比重:
生药识别20%
40%
40%
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设计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