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家
中国语言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简介岑麒祥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史《语言学史概要》是其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史著作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修辞学发凡》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著作丁声树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符淮青汉语词汇学、语义学、词典学研究《现代汉语词汇学》高名凯著名语言学家与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观点平妥,简明通俗,至今仍被许多高等学院用为教材。
桂诗春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统计语言学等郭锡良主要著作有:《古代汉语》(三种)、《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等著作10种。
音韵方面也第一次提出了殷商音系的设想,为汉语语音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何九盈中国古汉语、汉语音韵学专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史》胡明扬胡明扬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方言并结合汉语实际对语言理论的研究;一是向国内介绍国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北京话初探》、《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胡裕树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教学、语言文字辞书编纂《现代汉语》、《今日汉语》、《汉语语法研究》胡壮麟国外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符号学、认知与隐喻《语言学教程》黄伯荣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的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汉语方言等方面《汉语方言语法类编》蒋礼鸿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义府续貂》金兆梓著名语言学家、文史学家《国文法之研究》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将传统语法体系应用于现代汉语的专门著作。
李方桂李方桂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印第安语言的研究、侗台(壮侗)语族语言的研究、汉语和藏语的研究参与翻译《中国音韵学硏究》(ps:《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注释和补订。
王力语言学史(一)

南北朝- 南北朝-明代
音韵学研究兴起; 音韵学研究兴起; 1、齐梁时代发现汉语四声; 、齐梁时代发现汉语四声; 2、唐宋时代 字母的创制(声母); 字母的创制( 、唐宋时代36字母的创制 声母); 3、宋代等韵学(分析汉字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 、宋代等韵学(分析汉字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 4、重要的韵书: 、重要的韵书: 隋陆法言《切韵》 隋陆法言《切韵》193韵。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 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206韵 第一部官修韵书,最 韵 第一部官修韵书, 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韵 北音韵书的创始,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19韵,北音韵书的创始,对 传统韵书大胆改革,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传统韵书大胆改革,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前言
要点 1、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 、 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 3、传统“小学”的含义 、传统“小学”
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 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 史时期的语言学。 史时期的语言学。 先秦: 萌芽,无语言学家和著作。 先秦: 萌芽,无语言学家和著作。 汉魏晋: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汉魏晋:文字学训诂学建立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清代: 古音、文字、 清代: 古音、文字、训诂以及语法研究全面发展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 音韵学的突破 语法学的兴起 修辞学的兴起 的突破; 的兴起; 的兴起; 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的兴起; 修辞学的兴起; 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 方言学的建立 的兴起。 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摘要】许慎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说文解字》是他所著的重要著作。
本文通过分析许慎对语言文字的重视和《说文解字》对他的影响,探讨了他对文字的系统性认识、象形化解释和历史意义。
还介绍了《说文解字》的编写背景和在语言文字学史上的地位。
在总结了许慎对语言文字的贡献,以及《说文解字》对后世的影响,最后探讨了许慎的语言文字观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了解许慎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以及《说文解字》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许慎、语言文字、《说文解字序》、重视、影响、系统性认识、象形化解释、历史意义、编写背景、语言文字学史、贡献、启示、后世影响1. 引言1.1 许慎对语言文字的重视许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在《说文解字》中展现出对语言文字的极大重视。
在许慎看来,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交流思想和传承文化的工具。
他致力于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含义,希望通过解字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许慎认为文字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一种符号系统,可以反映人类思维和社会生活的特点。
他的语言文字观强调文字的内在联系和象征意义,认为文字是一种表达世界和思想的艺术,需要深入挖掘和理解。
许慎对语言文字的重视体现在他对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细致研究中。
他追求文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注重文字的形、音、义的统一性,力求揭示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历史沿革。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系统地整理了当时的文字形态、意义和用法,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字形解释和观点,为后世文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的语言文字观影响深远,对后世文字学、词学和字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学著作,展现了他对语言文字的无比热爱和敬畏之情。
1.2 《说文解字》对许慎的影响《说文解字》对许慎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作为中国最早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以其严谨的方法论和广泛的收集资料,对后世的文字研究和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老一辈语言学家

员会委员。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5月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赵元任,第一个就该想到他!
赵元任(1892-1982),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和作曲家。在中国语言学界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字宣仲,江苏五进人,生于天津。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1929年6月底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英文版)、《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出版有《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语言学家:王寅人物简介

王寅的学术研究与教育背景
王寅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领域
• 硕士阶段开始研究汉语的语法和语义问题 • 博士阶段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 • 王寅的论文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受到了广泛关注
王寅的教育背景丰富多样
• 本科阶段在中国接受教育,研究生阶段在美国深造 • 在国内外多所大学担任过教职,如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等 • 王寅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国际语言学会、亚洲语言学会等
• 如中国语言学会、亚洲语言学会等,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 王寅的领导力和学术影响力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
王寅获得的荣誉与奖项
• 王寅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 • 如“全国优秀青年学者”、“中国语言学会优秀成果奖”等 • 这些荣誉和奖项充分证明了王寅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 • 王寅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语言学家:王寅人物简介 DOCS
01
王寅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王寅的出生地与成长经历
01 王寅出生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城市
• 成长于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教师 • 从小就对语言产生浓厚兴趣 • 高中时期,因为对文学的热爱,开始学习文学创作
02 王寅在本科阶段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学
05
王寅的晚年生活与逝世
王寅的晚年生活与 学术活动
• 王寅在晚年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学术兴趣 • 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国际语言学会、亚洲语言学会 等 • 撰写学术论文,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传承下去 • 王寅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学术气息
王寅的逝世与追悼
• 王寅在2019年因病逝世,享年75岁 • 学术界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对他的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 价 • 王寅的追悼会在国内外多个城市举行,缅怀这位杰出的语言学 家
屈原的简介和诗歌风格特点

屈原的简介和诗歌风格特点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政治家和民间传说人物。
他是秦朝时期楚国(今天的湖北省中部)的一个著名诗人和政治家。
屈原在他的一生中为楚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作了许多卓越的文学作品。
屈原的简介屈原,字子长。
相传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39年,死于公元前278年,享年61岁。
他的出生地是中国华中地区的楚国。
在屈原的年轻时期,他曾在楚国官场任职,并在该国的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积极活动。
他还曾担任楚国的贵族大学的校长。
然而,在公元前278年,屈原因不满楚国国内政治腐败而流亡至江南一带。
据说在流浪期间,他创作了他的诗歌代表作《离骚》等。
屈原的诗歌风格特点屈原的诗歌风格鲜明,语言精练。
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严谨的文学作品,精益求精。
人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发现,他几乎没有轻松愉快或柔和的表达方式,而是透过他的作品传达出深沉、复杂、矛盾和悲观的世界观。
屈原的诗歌以抒情和叙事为主。
他的作品通常对人类的背叛和政治的腐败非常关注。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无尽的悲愤和对世界浑浊状态的哀叹。
他为传达对事物的厌恶和熟悉的怀旧感而采用了象征、反义、对仗等表现方式,通过生动的比喻深刻地描绘了生命和人类的苦难。
在传统文化的时代里,“离骚”成为了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至今仍是国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经流传,受到广泛的欣赏和研究。
在富有诗意的语言和意象的陶冶下,读者可以为他的抒情所感动。
屈原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中,被誉为“诗仙”,他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诗歌思想风格是楚地文化的独特成份,深受后世文学家和民众的敬爱。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在中国的文化史中留下了深远的印记。
其风格深沉、矛盾、悲观,而以反讽来揭发丑恶存在,符合了我们对诗歌的审美标准。
季羡林简介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我出生在辛亥革命年代,经历 过清朝、民国、军阀统治、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等时期。 作为“五朝元老”,我的一生见证了许多的历史,国内的、 国外的,但从未看到过像目前这么好的一个时代。 ——季羡林 季羡林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长期在 北大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 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通英文、德文、梵文之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 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罗摩衍那》等。 先生还是散文高手,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他的学术研究范围涉及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 文、吐火罗文、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 中亚佛教史、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德国及 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散文及杂文创作。
中国语言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8月6 日。山 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市)人。自幼就学于济南市,1930年毕 业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 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的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格廷根大学 从著名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格 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断绝,无法回 国,即应聘在格廷根大学任教,并从著名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 火罗语(或称焉耆 -龟兹语)。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应北京大 学之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 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 季羡林于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78年起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起任中国南亚 学会会长,1980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 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1年任中国外语教学 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 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1983年被选为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起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1985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名誉会长等职。
中国语言学史课件

• 创造文字的是“圣人”,没指明是某个人
17
• 《说文解字》 •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 可相别异,初造书契
• 《荀子》 • 好书者众矣,仓颉独传者壹也。
18
三、名实论
• 诸子关于名与实的讨论是最早的关于概念 (词义)与概念名称(词形)关系的讨论
• (一)孔子
《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 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侍坐于季孙, 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 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 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自今以 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故孔子正 假马之名,而君臣之义定矣。”
20
• (4)《论语· 雍也》:子曰: “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
爵
•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急就者,
谓字之难知,缓急可就而求焉。”
29
• 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 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 喜。 • 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 赵孺卿,爰展世,高辟兵…… • 锦绣缦旄离云爵,乘风县钟华洞乐,豹首落 莫兔双鹤,春草鸡翘凫翁濯…… • 锦绣、饮食、衣服、臣民、器物、虫鱼、服 饰、音乐、形体、兵器,车马、宫室、植物、 动物、疾病、药品、丧葬
23
• 三个重要观点(P4-5):
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二、语言具有民族的特点;
三、语言是具有稳固性的,同时又是发展的。
24
• 《尹文子•大道下》 :
• 庄里丈人字长子曰盗少子曰殴盗出行, 其父在后追呼之曰盗盗吏闻之因缚之其 父呼殴喻吏遽而声不转但言殴殴吏因殴 之几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古代語言學家選陕西师大古代汉语教研室编荀子(約前三一三-前二三八年)名況,世尊稱荀子、荀卿,或稱孫卿,戰國趙人,曾到過齊、秦等國,晚年應春申君之召入楚為蘭陵令。
荀子是戰國後期著名的思想家,集諸子之大成者。
荀子的語言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正名篇》一文中。
該文著重討論了詞與概念、語言與思維、方言與共同語的關係,指出“名”與“實”的聯繫是“約定俗成”,這一學說正確揭示了語言的社會本質,是我國古代語言研究的第一塊理論基石。
揚雄(前五三-公元十八年)或作楊雄,字子雲,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辭賦家、哲學家和語言學家,為人口吃,不能劇談而好學深思,善辭賦,官給事黃門,曆成、哀、平三帝。
新莽時召拜大夫,後貧病而終。
著作有《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訓纂篇》、《別字》、《苍頡傳》、《法言》、《太玄》、《甘泉賦》、《長楊賦》、《羽獵賦》等。
其中《方言》十五卷,九千餘字(今本十三卷,一萬一千九百餘字),歷時二十七年,保存了大量古漢語詞彚和方言的寶貴資料,不僅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方言學專著,而且在世界語言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流傳至今。
《別字》、《訓纂篇》、《蒼頡傳》等三種涉及語言文字的著作均佚。
劉歆(約前五三—西元二三年)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西漢目錄學家、古文經學家。
沛(今江蘇沛縣)人,楚元王交五世孫,劉向次子,幼承家學,善著文,博通詵書。
成帝時為黃門郎,後歷任中壘校尉、京兆尹等職。
曾奉詔與父劉向同領校群書,劉向死後,劉歆繼續校理六藝群書,並在劉向《別錄》基礎上撰成《七略》。
《七略》是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具體包括輯略(總論)、六藝略、諸子略、詵賦略、術數略、兵書略和方技略。
原書早佚,主要內容多保存在《漢書·藝文志》中。
在經學方面,劉歆為將《左傳》、《毛詵》、《古文尚書》等古文經書立於學官作出過巨大的努力,同時著有《春秋左傳注》、《爾雅注》等書,均佚,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錄。
許慎(約公元五八-約一四七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今河南偃城縣東)人,古文經學家、文字學家,博通經籍,先後任郡功曹、太尉南閣祭酒、洨長等職,世稱“許祭酒”,曾校書東觀(皇家圖書館),時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語。
許慎的主要成尌是《說文解字》一書,該書建立了研究漢字結構的“六書”的理論並按照這種理論對書中所收九千餘字逐一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每個漢字的本義和結構,同時析漢字為五百四十部,創立了部首檢字法。
這些成尌使許慎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語言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馬融(公元七九-一六六年)字季長,東漢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市東北)人,歷任校書郎中、議郎、武都太守、南郡太守等職,是東漢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文學家,為人才高多識而達生任性,不拘小節,善鼓琴吹笛,生徒千餘,著名學者盧植、鄭玄皆出自其門下。
馬融對古文經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著述颇豐,主要有《三傳異同說》、《孝經注》、《論語注》、《毛詵注》、《周易注》、《三禮注》、《尚書注》、《烈女傳注》、《老子注》、《淮南子注》、《離騷注》等,另有賦、頌、碑文、琴歌、對策等二十一篇散文詵歌作品,均佚,清人馬國翰有輯錄。
鄭玄(公元一二七-二〇〇年)字康成,東漢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縣西南)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世稱“後鄭”,以別于先鄭鄭興、鄭重父子。
少時曾為鄉穡夫,無意為吏,入太學攻《周易》和《公羊傳》,繼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左傳》等,後西行入關從馬融學古文經,遂博通群經,回鄉後客耕萊陽,從學者千計。
黨錮禍起時被囚禁,獲釋後杜門不出,潛心著述,大將軍何進、袁紹等人先後召他為官而不尌,後徵為大司農,故世又稱為鄭大司農。
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遍注群經,使古文經學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所著《毛詵箋》、《三禮注》影響最大,流傳至今,其餘《周易注》、《論語注》、《尚書注》、《詵譜》、《六藝論》、《駁五經異義》諸書均佚。
劉熙(不詳)字成國,東漢北海(郡治在今山東濰坊西南)人。
所著《釋名》一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語源學的專著。
全書仿《爾雅》體例,共八卷二十七篇,收詞一千五百餘條,釋義以聲訓為主,即根據詞的語音探求詞得名的由來,雖不免穿鑿附會,但在很大成程度上揭示了漢語聲同義通的特點,對於漢語語源、訓詁、音韻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郭璞(西元二七六-三二四年)字景純,東晉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初官尚書郎,後為王敦記室參軍,因諫阻王敦謀反而被殺。
為人性格豪放,不修威儀,博學多才,長於訓詁,尤好古文奇字。
注書甚富,釋文注重古今比較,保存了許多晉代語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其中《爾雅注》、《方言注》、《山海經注》、《穏天子傳注》、《楚辭注》、《子虛賦注》、《上林賦注》等均流傳至今,另有《三蒼解詁》、《爾雅音義》、《爾雅圖贊》、《易洞林》、《毛詵拾遺》等書已佚。
顧野王(西元五一九-五八一年)字希馮,南朝梁陳時吳郡吳(今江蘇蘇州市)人,文字訓詁學家。
曆官太學博士、金威將軍、太子率更令、黃門侍郎、光祿勳等職,曾主修梁史。
所著《玉篇》,是繼《說文解字》之後出現的文字學著作,在我國文字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全書三十卷,依仿《說文》體例,共分五百四十二部,收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七個,說解詳明。
原書已佚,流傳至今的是宋陳彭年等人的重修本,改名為《大廣益會玉篇》,收字增多,體制亦非舊時,所幸日本尚流傳有唐宋間的寫本《玉篇》殘卷,從中可以看到《玉篇》的原貌。
顧野王的其他著作有《輿地志》、《符瑞圖》、《通史要略》、《國史紀傳》、《爾雅音》等,均佚。
陸法言(西元五六二-?)名詞,一作“慈”,字法言,隋魏郡臨漳(今河北臨漳縣)人,音韻學家。
曾官承奉郎,後因其父陸爽得罪朝廷而被免職。
所撰《切韻》一書,反映了漢語中古音的面貌,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材料,同時也是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不可缺少的參照和依據,在中國語言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全書共五卷,分韻一百九十三部,編寫大綱由顏之推、蕭該等八人共同制定。
原書在宋以後亡佚,直到清末才在敦煌石窟、新疆吐魯番、故宮等地發現了一些唐傳寫本或增修本,且多是一些殘卷。
不過,《切韻》的內容、體例等被完整地保留在宋人增修的《廣韻》一書中。
陸德明(西元五五六-六二七年)名元朗,字德明,經學家、訓詁學家。
陳隋唐之際蘇州吳(今江蘇吳縣)人。
在陳官國子助教,陳亡歸故里,隋煬帝時復徵為國子助教,唐貞觀中拜國子博士兼太子中允,封吳縣男。
著作主要有《經典釋文》、《老子疏》、《易疏》等,均傳世。
其中《經典釋文》彙編漢魏六朝二百三十餘家的音切及注釋材料而成,是研究漢、魏至隋、唐時期漢語音韻訓詁及經籍版本的重要資料。
全書三十卷,涉及典籍十四種,包括《周易》、《詵經》等十二種經書以及《老子》、《莊子》兩種子書。
不收《孟子》是因為唐時《孟子》尚未列為經書,收入《老子》、《莊子》是因為受到玄學的影響。
徐鉉(西元九一七-九九二年)字鼎臣,北宋初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人,文字學家。
初仕南唐,歷任尚書右丞、翰林學士、御史大夫、吏部尚書等職;入宋後,官拜散騎常侍。
善屬文,好小篆,工隸書。
奉詔與句中正等人共同校訂《說文解字》一書,糾正訛誤,補出原書正文所脫者十九字,新增原書所未載者四百〇二字(即新附字),給每個字加了反切,部分字尚作了注,同時將原書十五卷分為三十卷,在卷首列有五百四十部部目表。
經過校訂的《說文解字》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該書的原貌,提高了實用性,是學習和研究《說文》的最通行的校本,世稱“大徐本”。
徐鍇(西元九二〇-九七四年)字楚金,徐鉉弟,文字學家。
仕南唐官集賢殿學士、內史舍人等職,宋軍攻佔金陵時死於城中。
四歲時喪父,從兄鉉學,博聞強記,精于小學,成尌與兄鉉齊名,世稱“大小徐”。
所撰《說文解字系傳》,三十卷,是一部全面傳釋和研究《說文》的著作,成書先于大徐本。
該書對許意每有闡發,所論“假借”、“古今字”、“引申義”、“因聲求義”諸事多開了清人研究《說文》的先河,受到歷來研究《說文》者的重視,世稱“小徐本”。
周德清(一二七七-一三六五年)字挺齋,元代瑞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音韻學家。
擅長音律,於泰定帝泰定元年(一三二四年)撰成《中原音韻》一書。
該書取韻定音以當時北方的實際語音為依據,與《切韻》以來的正統韻書有很大差別。
全書分韻十九部,分平聲為陰陽兩類,中古部分上聲字被歸入去聲,中古入聲被取消,這些特點與今北京話的讀音已很接近。
由於該書反映了漢語語音在元代時的重要變化,對於研究近代音及漢語語音史來說具有很高的價值,故為學界所重。
陳第(一五四一-一六一七年)字季立,號一齋,又號溫麻山農,明代連江縣(今福建連江縣)人,音韻訓詁學家。
青年時曾從軍,官至遊擊將軍。
精于音韻訓詁,對待古音具有歷史發展的觀念,反對“葉音”說,指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這種正確認識對後來清人的古音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
其著作有《毛詵古音考》、《屈宋古音義》、《讀詵拙言》、《伏羲圖贊》、《尚書疏衍》等。
顧炎武(一六一三—一六八二年)初名絳,字寧人,後改名炎武,號亭林,明末清初崑山(今江蘇昆山)人,著名的音韻訓詁學家、經學家。
明末舉秀才,自幼受嗣母愛國思想教育,以報國為懷,曾加入複社,與宦官豪強作鬥爭。
清兵入關後,積極投身昆山地區的抗清起義,失敗後亡命北國,終身為學不仕。
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朝廷曾詔纂《明史》,被斷然拒絕。
顧氏治學主張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重考據,開清代樸學之風。
于天文地理、經史百家、音韻訓詁、金石文字,無所不及,無不專深,著述極豐,卓然成一代宗師。
所撰《音學五書》三十八卷,歷時三十年,五易其稿,為清代古音學的奠基之作。
除《音學五書》外,顧氏涉及語言文字的著作尚有《金石文字記》、《石經考》、《九經誤字》《左傳杜解補正》、《日知錄》、《京東考古錄》、《唐宋韻補異同》等。
江永(一六八一-一七六二年)字慎修,清江西婺源縣(今江西婺源縣)人,經學家、音韻學家。
一生好學深思,無意仕途。
于經書、小學、典章、制度、地理、鐘律等無不涉獵。
治經以考據著稱,開皖派經學之風。
治音韻以審音見長,為審音派之祖。
分古韻為十三部,對顧炎武的十部之說多有糾正。
其語言學著作主要有《古韻標準》、《四聲切韻表》、《音學辨微》等,經學著作主要有《周禮疑義舉要》、《禮書綱目》、《儀禮經傳通解》等。
戴震(一七二三-一七七七)字東原,號果溪,清代安徽休寧隆阜(今安徽屯溪市)人,經學家,音韻訓詁學家。
曾問學于江永,後中鄉詴,但詴禮部不第。
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詔充《四庫》纂修官,不久賜同進士出身,选翰林院庶起士。
一生博聞強記,所涉極廣,而專精于小學、數學和地理,是考據派中皖派的代表人物。
研究音韻分古韻九類二十五部,第一個提出上古音陰陽入三聲相配的格局。
著作主要有《聲韻考》、《聲類表》、《續方言》、《方言疏證》、《六書論》、《爾雅文字考》、《孟子字義疏證》、《毛鄭詵考證》、《屈原賦注》、《儀禮考證》、《古曆考》、《勾股割圜記》、《策算》、《考工記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