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学之道 .ppt
合集下载
《大学》大学之道PPT课件

历史地位
《大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 于后世学者和统治者都有深远影响。
大学之道的意义
建立社会秩序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实践,大学之道旨在建立和谐 稳定的社会秩序。
提供人生指导
大学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关于人生 目标、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方面 的指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具有指导意义。
2
修身的方法包括学习、思考、实践和反思,通过 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实 现自我完善和提升。
3
修身的目标是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具 备诚实、守信、正直、勤奋等优秀品质,为社会 做出积极贡献。
齐家
齐家是大学之道的重要组成部 分,指在家庭中遵循一定的道 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维护家庭
对未来的展望与启示
展望未来
大学之道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和更美好的社会。
启示
大学之道启示我们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实践,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同 时,要关注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大学》大学之道
目录
• 引言 • 大学之道的核心思想 • 大学之道的实践与应用 • 《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结语
01
引言
《大学》简介
儒家经典之一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与《中庸》、《 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内容概述
《大学》主要论述了儒家思想中“大学之道 ”的内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重要性。
03
大学之道的实践与应用
个人层面的实践
修身养性
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提升个人 素质。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堂活动一
激情诵读,品《大学》之韵
例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 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 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 ★★ ★ ★ ★ ★
课堂活动三
经典联读,知立身之本
课堂活动四
以古观今,悟家国一体
“修齐治平”的实践方针,指引了古时士人君子的奋斗方向,铸造 了知识分子“家国一体” 、“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格。两千多年来, 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生命历程铺设在这一进修阶梯上。 “三纲” “八目”,早已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
诵读感悟:
1.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 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2.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 力量。
课堂活动二 条分缕析,理“三纲八目”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 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 “明明德”,就 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 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总之, “明明德”是 自身的修养。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 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 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 大学之道》ppt课件61张

的虚礼。
“三礼”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之 一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 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4)止:至,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 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 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6)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 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 结局。 (7)道:规律
• 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
思考:“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三纲”中: • 明明德是实践过程,“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 亲民是核心,“亲民”侧重于“外王”; • 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是最终追求。 •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 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 主张。
“四书”之一。
二、了解《大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 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 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 展的宏观图式。
《大学之道》ppt课件

初读文本 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经世治国之学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任务二:诵读经典与自读感知 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 《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 《大 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 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 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 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 大学之道》ppt课件24张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第二单元
大 学 之 道《礼记》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壹
贰
学 习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叁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提 升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年轻一代的我们一定要让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频共振,当将中国精神一以贯之,立鸿鹄志,求真学问,练大本领,当实干家,谱写青春华章, 奏响时代最强音。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探究思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使心意诚实端正内心修养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归于太平
归纳总结
大 学 之 道《礼记》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壹
贰
学 习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叁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提 升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年轻一代的我们一定要让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频共振,当将中国精神一以贯之,立鸿鹄志,求真学问,练大本领,当实干家,谱写青春华章, 奏响时代最强音。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探究思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使心意诚实端正内心修养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归于太平
归纳总结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三纲
亲民
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 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 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要将自己的道善 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
诚意正心: 诚实、求真、 良好的初心
修身、齐家: 自我完善 家庭责任
回顾并明确本文的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 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 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总分式论证结构, 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
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
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
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姓曾,名参 ,字子舆, 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 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 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格物、致知
知
诚意、正心、修身 修 内修 修己 独善其身 修身立德
齐 家 、 治 国 、 平 天 用 外治 安人 兼善天下 致用亲民 下
《大学之道》pptx课件(17页)

关于“大学〞
周代的大人的学校,相对小学而言。小学为奴隶主子弟中幼童至少年接受教育的 场所,大学为15岁以上奴隶主青年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 序以化於邑。〞 古代指研究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学问,相关于小学。小学是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大学》的作者
《大学》一书,为春秋时孔子的门徒曾参所著。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 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 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 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 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 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有用价值。曾子参加 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导入:四书是指哪四本书?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 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 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 《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 和“八条目〞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 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之道》PPT课件37张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
文本探究
二、何为“八目”?
第
取独
形作使动,使…安定
二 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分
状后—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形作使动,使…整齐有序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形作使动,使…端正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 提高全体人民的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 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 升到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 完善的过程。
大学之道的“三纲”很容易记,但其内在联系并不是特别容易理解。请 尝试说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形作使动,使…真诚
动作使动,使…到来 获得知识 推究事物的原理
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修心炼己、实践道德的目的,是为了以 德治国,使天下太平安定,使民族复归于 道德社会的状态。朱子认为大学之道的三 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 《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 教”的目标所在。
王阳明则认为三者构成大学之道的整个 体系,上下一贯,不能并列为三纲。此三 者虽不能并列为三个纲领,至少亦可说是 构成大学之道的三个要则。所谓八目,是 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11) 壹是:都是。本:根本。
(12)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 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 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 的境界。《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 “八条目”,强调道德修养、修心炼己是 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下》)的人生境界。所以, 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 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 求阶梯了。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铸 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 总是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3)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 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 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 得:收获。
(6)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 发达。
(7)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 庶人:指平民百姓。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 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 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1)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 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 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 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 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 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 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 曾子所作。
但是篇中却见不少《老子·道德 经》德篇中的论述,因此,此文是 出自于秦汉时期儒家修订的作品。
《大学》之篇,经过北宋程颢、程颐 的鼎力尊崇,后南宋朱熹作《大学章句》 编辑,朱熹把收在礼记中的《大学》重新 进行了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 分。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 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 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 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 的意思。
(2)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 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 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 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 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 梯。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 而展开的。
这个进修过程包括“内修”和“外治” 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 国、平天下”是“外治”。
中间的“修身”一环,是连结“内修” 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 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 “兼善天下”。
修心炼己、实践道德的目的,是为了以 德治国,使天下太平安定,使民族复归于 道德社会的状态。朱子认为大学之道的三 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 《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 教”的目标所在。
王阳明则认为三者构成大学之道的整个 体系,上下一贯,不能并列为三纲。此三 者虽不能并列为三个纲领,至少亦可说是 构成大学之道的三个要则。所谓八目,是 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11) 壹是:都是。本:根本。
(12)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 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 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 的境界。《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 “八条目”,强调道德修养、修心炼己是 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下》)的人生境界。所以, 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 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 求阶梯了。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铸 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 总是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3)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 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 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 得:收获。
(6)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 发达。
(7)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 庶人:指平民百姓。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 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 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1)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 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 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 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 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 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 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 曾子所作。
但是篇中却见不少《老子·道德 经》德篇中的论述,因此,此文是 出自于秦汉时期儒家修订的作品。
《大学》之篇,经过北宋程颢、程颐 的鼎力尊崇,后南宋朱熹作《大学章句》 编辑,朱熹把收在礼记中的《大学》重新 进行了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 分。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 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 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 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 的意思。
(2)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 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 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 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 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 梯。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 而展开的。
这个进修过程包括“内修”和“外治” 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 国、平天下”是“外治”。
中间的“修身”一环,是连结“内修” 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 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 “兼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