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测试: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同步测试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的变化农民的负担:赋税和力役农业经济土地兼并水利建设一、农业的地位——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1、“神农”的传说(1)内容: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民众耕作。
(2)意义:“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的成功实践,说明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
2、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的实践。
【注释】耒耜:古代用来翻整土地,播种庄稼的农业工具,后来发展成犁,最早由木或骨制成。
【注释】新石器时代:距今五六千年到四千年左右,以磨制石器、陶器制造以及农牧业产生为主要标志。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原始农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地域性,北方各地农作物主要是粟和高梁,南方则以栽培水稻为主。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
——马骕《绎史》材料二:据考古资料信息,在距今80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约80多个藏粟的窑穴,内中残存的以粟类为主的粮食约有5万多千克;在距今约7000—5000年的陕西西安半玻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多处粟的遗存。
请回答:上述两则材料提供的主要历史信息史什么?两则材料哪一则耕有说服力?二、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1、“”的原始阶段。
(1)代表:原始山林中;西汉时期的中国南方(2)含义:在耕种前、耕种后的耕作方式(3)影响:△思考:为什么司马迁说南方自然条件好,但仍旧贫穷?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
(1)代表:《战国策》记载,秦国“以牛田”,就是。
(2)意义: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了的实力。
3、汉代农耕生产逐渐进步(1)表现:①逐渐普及全国,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②便于中耕的和便于收获的的出现,说明农具已经有所改进。
③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被便于牛耕的所取代。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一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测试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1.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
1085年),南方各路按户均田亩数从多到少依次是江东、江西、两浙、福建,中举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福建、两浙、江西和江东。
据此推论准确的是A.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B.人地关系影响社会文化倾向C.科举制为平民提供上升通道D.经济重心南移彬动文化转移2.《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
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
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
学者如此判断的理由是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D.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3.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C.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地D.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显著4.2017年是中国传统的鸡年。
早在先秦时期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与我国传统生肖文化形成相关的是A.西方海洋文明的影响B.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C.古代文学艺术的推动D.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5.康熙四十五年(1705年)直隶一些地区,有地10~40亩者占户数的51.5%,而100亩以上者占17%。
雍正二年(1724年),官庄、旗地与屯田合计约0.54亿亩,仅占全部拼地面积的4%。
乾隆时代,中国一些地区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
这说明,这一时期A.农民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B.土地过度集中现象较为严重C.政府对土地管理失去控制D.农民无地可耕问题得到解决6.王家范在谈到中国古代农业时指出,“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一切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就像独生子,必得挑起“大家庭”的全部重负。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训练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基础达标]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特点2.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千耦其耘3.右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4.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此田亩最有可能是()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因军功而受赏的土地5.观察下图所反映出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是对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精彩描写B.表明封建统治者无情地剥夺农民的劳动果实C.说明地主对农民无情的盘剥D.体现当时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提升]6.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7.下图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这种经济形式()①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8.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指出:“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同步检测

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 项错误;“水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水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故D项错误。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 B解析题干材料叙述了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因此A项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的表述错误;也不能由此断定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项表述错误。
河南辉县出土了一些铁农具,但不能因此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该地,排除D项。
铁农具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答案为B项。
3.《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答案 B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帘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时A.田园生活自然祥和B.商品经济发达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3.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A.封闭性B.分散性C.脆弱性D.连续性4.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
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以下各项对材料和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开荒执照A.农具的革新推动了荒地开垦B.垦荒活动需要得到政府许可C.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D.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5.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统治者“不抑兼并”6.中国秦朝因长城和兵马俑而名满世界,这些举世闻名的工程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A.繁多的赋税B.沉重的徭役C.苛刻的兵役D.土地兼并7.“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
”这里的“它,,是指A.都江堰B.坎儿井C.郑国渠D.隋唐大运河二、材料分析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专题一: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材料反映了(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答案:A。
题干材料“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故选A项。
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的内容不符,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D项错误。
2.《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 )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其时民心所向答案:A。
据题干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这段记载说明秦国已经使用牛耕技术,故A项正确3.《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
该文献印证( )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答案:C。
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业工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此时农业发展的标志,题干中未提及,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耕者必有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可以看出齐国农业生产工具相对齐全,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4.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答案:D。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 专题1 第1课 训练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基础巩固1.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可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A.犁具B.灌溉工具C.播种工具D.除草工具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具。
由材料信息“两足中虚”“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可知,此乃耧车,属播种工具。
2.在古代中国以及今天农村的许多地方,每当久旱不雨时,人们就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A.宗教习俗B.农业生产C.祭祀祖先D.纪念庆典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社会的风俗——祭拜龙王形成的原因。
从材料可以看出,人们祭拜龙王是希望风调雨顺,农作物获得丰收。
这说明这一风俗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生产。
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答案 B解析以土地和农作物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点。
4.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答案 B解析《荀子·王制》突出农业生产对气候的重视,《农书·粪田之宜》突出农业生产对用肥的重视,《吕氏春秋·上农》《齐民要术》强调要按照自然规律来搞好农业生产,而A、C两项仅仅强调了某一个方面,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高中历史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试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试人民版必修2————————————————————————————————作者:————————————————————————————————日期: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解析:题干材料“土地之神”“五谷之神”,体现了农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在国家中所占的地位,故选B。
答案:B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解析: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简陋,劳动效率低下,采用集体耕作,方框A内容应是集体劳作;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演变,方框B内容是铁犁牛耕,故D 正确。
答案:D3.“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A.施肥工具B.灌溉工具C.播种工具D.除草工具解析:从题干材料“两足中虚”“中置耧斗”“所盛种粒”“下通足窍”可知是耧车。
汉代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故选C。
A、B、D与题干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
答案:C4.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
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B.分散性C.连续性D.脆弱性解析:材料“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反映了小农破产的原因,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单选题1.自从秦国商鞅变法后,“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则父在而子分居,财产独立”就成为习俗,汉代以后一直通行“兄弟均分遗产”,由此内生为千百年来中国家庭的一种制度文化。
该制度文化存在的主要意义是A.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逐步形成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解决了传统家庭内部复杂的矛盾D.促进了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2.据学者研究,直到唐朝,穷民一直被称作“贱民”或“奴婢”,是一种“私”现象。
可是到了宋代,基本上全部作为佃户良民登记。
这表明A.宋朝彻底废除了奴婢制度B.自耕农家庭得到政府保护C.经济繁荣促进人口增长D.赋税减轻,隐匿人口现象消除3.剪纸是在中国农村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
它所表现的内容多与农村生活相关。
如图剪纸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是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4.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
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这组数据反映出战国时期A.东北地区农业水平高于华北地区B.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形成C.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中国全面进入铁器时代5.战国时期,一个五口百亩之家,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什一税和口粮,所剩无多,远不足以应付家庭的正常开支,生活过得非常艰苦。
五十岁以上的可以穿丝,七十岁以上的可以吃肉,全家可以吃饱饭,这是孟子所期望的他那个时代小农之家所能过上的最幸福的生活。
上述情形的出现A.促使小农普遍使用铁制农具B.推动小农生产耕织结构的形成C.加剧当时人地关系紧张局面D.引发农业生产技术根本性变革6.“1956年在天津市东郊(今东丽区)张贵庄附近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陶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
”(《历史地理学的视野》)侯仁之根据出土的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7.下图是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种类及比例。
据此可知,秦汉时期A.小农经济日益壮大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铁制农具古据主导D.精耕细作技术成熟8.北魏至唐朝中期,为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中央政府实行A.井田制B.屯田制C.均田制D.方田均税法9.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
这一现象导致A.农产品日趋商品化B.农业发展停滞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D.人地矛盾突出10.在中国古代,每逢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材料反映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落后性D.脆弱性11.在学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时,某同学搜集到这样一段资料:“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司马耕,字子牛。
冉耕是鲁人,司马耕是宋人。
”从这段资料中历史人物的名字来看,你所获得的历史信息最正确的是A.我国自古就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土地私有制已普遍建立C.春秋时期已出现牛耕D.孔子的学生都是农民出身12.据如表可知东汉时期A.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D.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13.交纳实物地租的方式中有定额租和分成租两种形式。
定额租制下。
“其农具、籽种皆佃户自备”,而分成租制下,“耕牛、籽种多取于业主”。
有学者对乾隆年间实物地租案例进行考查,发现交纳实物地租的方式中,84.6%的是定额租,剩下的主要才是分成租。
这反映出清代A.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C.定额租制成为新型生产关系D.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受阻14.关于如图《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18世纪中后期人口的增加是地价、粮价上升的直接因素B.清代地价和米价波动受政治影响大,与商品价值规律无关C.地价的最大幅度下跌与当时的战乱有关D.太平天国运动是粮价升高地价下降的重要因素15.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一家一户D.精耕细作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
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
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等材料二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突攻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
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
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
”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摘编自穆向丽、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并说明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大生态环境”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17.宋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邦之人,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
……冬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挣护。
……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宋)程珌《洺水集》材料二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
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商品粮,而且为商业提供了大多数商品,还为手工业商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这些都清楚的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就全局而论,宋代农业的最主要任务仍然是生产粮食和衣料,它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解决其生产者及社会成员的吃饭穿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1)材料一中“此邦”的农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简析商业性农业发展对宋代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使列国的生产力发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春秋中后期,牛耕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牛哥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个体经济方式成为可能。
商周时期,农业的集体经济逐渐被个体经济代替,这就为土地私有制出现了提供了条件。
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春秋战国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材料二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便纷纷种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
生产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式方向发展,导致了粮食作物生产相应减少。
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许多农村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出现了一定的解体征兆。
商品性农业大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如押租制和永佃制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农业与商业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王言峰《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叶后小农经济的变化,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单选题1.D 2.B 3.A 4.C 5.B 6.B 7.B 8.C 9.C 10.D11.C 12.A 13.A 14.B 15.D二、材料分析题16.【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较高;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鼓励等因素使得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小农经济就能运作,故其运作成本低。
因素:天灾等自然灾害;战争和社会动乱;国家经济政策和赋税政策。
(2)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
积极作用:宋代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多样化营生方式的选择,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同时对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解析】(1)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较高;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鼓励如重农等因素回答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结合所学可从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小农经济就能运作的角度回答其运作成本低。
因素:本问可从天灾等自然灾害;战争和社会动乱;国家经济政策和赋税政策等方面回答。
(2)新趋向:据材料“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可知,宋代个体小农除从事种植业外,还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即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明显。
积极作用:本问可从宋代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多样化营生方式的选择,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同时对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角度回答。
17.【答案】(1)现象: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需求依赖市场。
原因:地狭人稠;土地贫瘠;经济作物收益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2)变化:农业成为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自然经济受到一定冲击;推动封建经济发展;但未能引发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解析】(1)现象:根据材料“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冬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争护……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可知,“此邦”中农业经济以经济作物为主,且粮食需求依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