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二下册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二下册
(摘选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材料三: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常常越俎代庖,“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摘编自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只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B.人类中心主义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强调利益至上,却从不关怀自然。
C.弊端重重的人类中心主义亟须克服自身认识的偏见,而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②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生态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什么是“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兰州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兰州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兰州一中2014-2015-2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50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教育家缺什么最有价值的知识,到底是什么?一位学者,谈了他的观点:“1884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写过一篇标题为《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文章,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其余的知识,如宗教的、习俗的、文学的都在其次。

因为科学可以为人类解决遇到的所有难题。

他忘了更重要的一点:光有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在科学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伦理观、价值观。

”我觉得,他这番话很有道理。

伦理观、价值观回答事物的价值问题,科学却只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由此看来,伦理观、价值观,比科学要重要得多。

我发现,许多研究教育的人,如斯宾塞,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深刻缺陷,他们不相信神明,不关注灵魂,不重视人性,不敬畏良知,不理解美德、审美、情感这些精神事物的价值。

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存在深刻缺陷,其思维的方式,必然是机械的,其判断是非的标准,必然是肤浅的,其得出的结论,不能不离题万里。

他们所拟定的教育方面文章、著作,不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帮助,反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引入歧途。

在互联网上,一位博友说:“我看见过几次魏先生讲到GDP的世界排位那种幸福。

”这位魏先生,在中国,算是一位十分有名的教育家。

像这个时代的许多政客一样,这位姓魏的教育家,心中也是只有物质财富的价值,十分看重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如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我们社会在其它方面存在的深刻问题,是他所没有看到,或者是他所不愿正视的:如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得满目疮痍,两极分化严重、基尼系数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贪污腐败泛滥成灾,道德风气下滑、人们变得鲜廉寡耻、缺乏爱心。

养尊处优的位置,使他对这个社会中下层民众生活的艰苦,缺乏感受。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只交回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共 54分)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高华平 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佛经文本的文体形式及传播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体的存在形态并促成新文体的产生。

汉传的佛经文献主要由梵文写成,因此中土的佛教徒接受佛经,首先就要面对梵文。

梵文为拼音文字,古印度人创立了一种关于梵文拼写规则的理论叫“声明论”。

这种“声明论”传入中国以后,即被汉地文人摹拟于佛经的转读,并因此发明了“四声”。

陈寅恪指出,正由于佛经传译使印度“声明论”在中土传播,文人们“于是创四声之说,并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而这种注重汉字声律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诗歌创作,便使中国诗歌固有的通过节奏、韵步求和谐的路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以追求文字平仄交替、低昂互节效果的新诗体——“近体诗”或“格律诗”——史书一般称此为“永明体”。

“永明体”的出现,是中国诗歌体裁发生的一次根本的变化,它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文体原有的发展方向。

此外,在佛教经典文本形式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也由先秦两汉记“街谈巷语”的“谈丛”,变成为一种以故事情节取胜的叙事文学体裁。

赞颂、传记体裁,前者转变成了韵散兼行的形式,后者则变成了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游记”或“旅行记”。

当然,最能反映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发生影响的,是从中古时代起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具有模拟佛经文体性质的、宣传经义或世俗故事以吸引信众的新文体、俗文体,重要的如变文、俗赞、偈颂、戏曲等。

例如“变文”是“讲唱”的。

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

甘肃兰州一中11-12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

甘肃兰州一中11-12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

甘肃兰州一中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 56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人类应建立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

人类应将洪水与洪灾加以区别: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江河洪灾则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分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当由人类自己加以解决。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修建适当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的冲积平原,但要避免过度和不合理的开发,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和谐共处。

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控制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完全控制特大洪水。

因此,在建成具有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以备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出足够的蓄泄空间。

②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而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适当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以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因此,必须研究如何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的问题,人与水土资源应和谐共处。

③就水资源来说,过去我们以为,水利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兼顾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需要,合理配置水资源。

由此而发生的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

要通过高效、节水、防污的社会经济模式,通过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④土地资源也有合理配置和利用的问题。

人类占有、改造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土地资源,但是,这种占有和改造必须适度;否则,将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从而威胁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下载】2013-2014兰州一中高二语文期末试题

【推荐下载】2013-2014兰州一中高二语文期末试题

[键入文字]
2013-2014兰州一中高二语文期末试题
考试很重要,需要认真对待,为此我们编辑了2013-2014兰州一中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方便同学们复习。

 第Ι卷阅读题(60分)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由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

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1。

2014—2015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2015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2015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裨.将(pí) 拓.本(tà)和.稀泥(hâ)蒙.头转向(mēnɡ) B.诡谲.(juã)瘐.死(yǔ)露.马脚(lòu)呶.呶不休(náo)C.垓.心(ɡāi)潜.伏(qiǎn)涮.羊肉(shuàn)疏不间.亲(jiàn)D.鞭笞.(chī)央浼.(miǎn)执著.狂(zhuó)济.济一堂(j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提挈舶来品猝不及防卷佚浩繁B.翔实名信片各行其事人世沧桑C.遴选冷不防管窥蠡测明火执仗D.勾通副食品安分守纪鸿篇巨制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B.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C.张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D.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

B.明年高考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我们需要怎样积极应对?都是新进入高三的师生们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C.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陆宗达告诉我们:“氏族社会中,处置战败敌人的男女有所不同:男子被杀死,妇女则作为妻子被收养入族,其实也就是奴隶”(《训诂简论》)。

D.春天一到,我们的校园就成了美丽的花园,开满了各种鲜花,有红的、有粉的、有黄的、有白的,真是五彩缤纷。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甘肃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Ι卷 阅读题(60分)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由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

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

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

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

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

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

《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

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2014-2015年第2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有答案)

2014-2015年第2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有答案)

2014-2015年第2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有答案)兰州一中2014-2015-2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I卷(阅读题共54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地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一中2014-2015-2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I卷(阅读题共54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地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

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

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

“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

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

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

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

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1. 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 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C. 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D. 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2. 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2分 )A. 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 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 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D. 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

B.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C. 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

D. 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集,字伯生。

父汲,娶杨氏。

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

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

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

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

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

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

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

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

”祖常犹未以为然。

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元史•虞集虞刚简虞汲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比.还长沙比:等到。

B.不少暇佚.佚:丢失。

C.文虽善,不与.也与:赞许。

D.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速:招致。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B.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C.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

三岁时他随家人避难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了解经书内容,通晓其大义。

B. 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

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 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

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 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

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无才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山雨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8. 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9. 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指出“,”,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千叶瓶刘心武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

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

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

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

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

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

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

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

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

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

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

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

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