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钓鱼协会钓鱼比赛规则》略考

《中国钓鱼协会钓鱼比赛规则》略考
《中国钓鱼协会钓鱼比赛规则》略考

《中国钓鱼协会钓鱼比赛规则》略考,——————

燮_

国钓鱼鱼l赛规

l

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

如电,应做如是观.”

话是没错,但同样”问渠哪得清如

许,因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钓鱼比赛

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个态势,若是细往

上数,《中国钓鱼协会钓鱼比赛规则》

是一个值得我们了解的文献,可以说,

它脱胎于钓鱼比赛,又反过来影响了钓

鱼比赛.《垂钓》特地刊发了该规则的

全文,以俟夫有心人从中得窥钓赛门径

——

一0

《中国钓鱼协会钓鱼比赛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则适用于淡水放养水域

的钓鱼比赛.

第二条比赛水域的鱼种,一般以鲫鱼,鲤鱼,草鱼,鳊(鲂)鱼为主,其

次为青鱼,

罗非鱼,鲇鱼,鲢鱼,鳙鱼等.

第二章比赛场地

第三条钓鱼比赛场地要求

(一)比赛场地以长方形或正方形水域为宜.钓位周围(包括水下)不得有影响垂钓的障碍物.

(二)比赛场地的水域应不受污染.

(三)比赛水域补充鱼量的投放时间距比赛时间不得少于l5天. (四)比赛水域应在比赛前l0天停文/本刊编辑部?刘博

止垂钓,比赛前5天停止喂食.

第四条手竿比赛场地

(一)运动员钓位间距不少于3米, 相向距离40米左右.

(二)水深以2米左右为宜.

(三)鱼的密度每亩不少于500千克.

(四)水面距岸高以1米左右为宜. 第五条抛竿比赛场地

(一)运动员钓位间距不少于5米;

相向距离150米以上,若钓位单边排列, 正前方不少于50米.

(二)水深不少于2米.

(三)鱼的密度每亩不少于300千

克.

(四)如无取鱼辅助措施,水面距岸

高以1米左右为宜.

第六条陆地抛准场地

陆地抛准比赛的场地长100米以上,

宽50米以上.

第二章比赛项目

第七条手竿比赛可从下列项目中选

定:

(一)”总尾数”;

(二)”总重量”:

(三)”单尾重量”;

(四)”单品种总尾数”;

(五)”单品种总重量”;

第八条抛竿比赛可从下列项目中选

定:

(一)”总尾数”;

(二)”总重量”;

(三)”单尾重量”;

(四)”陆地抛准”.

第九条第八条比赛项目由三名运动

员组队参赛,分个赛区进行,每赛区

比赛一般不少于2小时.每赛区比赛结束后轮流交换场地.

第四章比赛程序与要求

第十条运动员报名后如需更换,应

经组织委员会同意,不得冒名顶替.运动员资格由组委会审查.

第十一条运动员到达赛场后,不得

擅自进人赛区,应及时向检录处报到, 准备抽签;抽签后由巡检裁判员带人赛区,进人钓位.

第十二条运动员进人钓位做赛前准

备时,由巡检裁判员核对比赛证,登记钓位,埘钓具,钓饵进行检查.

第十三条比赛开始信号,由总裁判

长发H{.比赛开始信号发出前,运动员使用的竿,饵等钓具一律不准人水. 第十四条运动员的钓位,不得擅自

更换.如需更换,经裁判长批准,方可

调换钓位.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如需离开钓位,须经裁判员同意.

第十五条运动员的钓具,钓饵一律

自备.不准使用锚钩,连体钩和有毒鱼饵.

第十六条运动员的垂钓点是钓位号

的正前方.如钓上大鱼,鱼可越位,运

动员不许越位.

第十七条运动员一律自钓自取,独

立操作.

第十八条比赛结束信号发出后,运

动员应立即收竿,鱼护一律不得移动或

提出水面,在原地等候裁判员记录成绩. 在比赛结束信号发出的同时,如钩上有鱼,允许在1O分钟内抄取入护,过时不

计成绩.

第五章手竿比赛

第十九条竿长在2.76.3米之间,

线长不得超过竿长0.5米,线的一端必须固定牢结在竿尖上,鱼钩不超过2只, 线,钩规格不限,拴法不限,但严禁使

用连体钩或锚钩.钓鱼比赛提倡使用无

倒刺钩.

第二十条鱼饵必须挂在鱼钩上,其

大小不得超过2厘米.

第二十一条比赛规定一竿,一线入

水.

第二十二条比赛不准抛投诱饵.

第二十三条比赛不得用钓竿击水,

妨碍他人.

第六章抛竿比赛

第二十四条竿长不得超过3.9米,

视水域大小和鱼的密度,可以使用1,2 支钓竿,鱼钩每竿不得超过8只.

第二十五条钩坠抛投落点与岸边距

离不得少于20米;若落点偏离本钓位时,应主动收回重抛.

第二十六条比赛中原则上不得挂

漂,挂铃.

第七章陆地抛准比赛

第二十七条竿长不得超过3.9米.

铅坠重量不限.

第二十八条设一投掷线为起点,与

投掷线垂直距离6O米处为圆心,5米为半径划圆,圆心插一面小红旗作为明显标志,每次抛投以离圆心的距离测定成绩,采用正积分法计分,铅坠落点在圆

心为100分,落点在圆以外为零分.

第二十九条比赛以三次抛投的得分

相加计算成绩.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计成绩:

(一)抛投时脚踩起投线;

(二)抛投时断线飞坠;

(三)裁判员未发出抛投信号即行抛

投.

第八章成绩计算

第三十条钓鱼比赛的成绩以运动员

在三个赛区的名次分相加得出.名次分

计算,第一名得1分,第二名得2分,

依次类推.未上鱼者,以实际参赛人数

为其得分.名次分相同,按每次比赛规

程确定的副本分决定名次.

第三十一条比赛可设个人手竿赛成

绩,个人抛竿赛成绩,个人陆地抛准赛

成绩,个人总成绩,团体成绩.个人总

成绩以手竿赛,抛竿赛两项名次分相加

得出.团体成绩以每队三名运动员手竿赛,抛竿赛名次分相加得出.陆地抛准

比赛不计入个人总成绩和团体成绩.

第九章裁判工作

第三十二条比赛现场的裁判工作,

由总裁判长和副总裁判长负责领导实施. 下设分区裁判长,副裁判长及裁判员.

裁判员分巡检裁判员,司磅裁判员,记

录裁判员.

第三十三条裁判工作必须严肃,认

真,公正,准确.

第三十四条裁判员与参赛运动员人

数的比例不少于2O%.

第三十五条裁判工作按《钓鱼比赛

裁判法》执行.

第十章犯规与处罚

第三十六条对违反规则的行为,分

别采取下列处罚:

(一)警告:运动员无意犯规或对本

人和他人比赛成绩未造成影响者. (二)扣分:运动员通过犯规对本人

或他人比赛成绩造成轻微影响者,第一次扣该场比赛成绩的20%,第二次扣40%,第三次取消该场比赛成绩. (三)取消该项比赛成绩:运动员有

意犯规并对本人或他人比赛成绩造成严重影响者.

(四)取消比赛资格:运动员作弊,

冒名顶替,弄虚作假,故意投放有毒有害刺激性鱼饵,故意干扰他人比赛,不服从裁判,无理取闹者.

第十一章申诉

第三十七条在比赛中,运动员对裁

判员的判决有异议时,应在宣布成绩前由该队领队写出书面申诉,交仲裁委员会复审.

第三十八条仲裁委员会对申诉所作

的决定为最终裁决.仲裁委员会判定裁判员判决正确,运动员必须坚决服从; 判定裁判员判决错误,应视情况对裁判员进行教育或处分.

第十二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规则从公布之日起施

行,解释权属中国钓鱼协会.

既然是规则,就一定要遵守.但在

读过该规则之后,笔者发现实际情况与规则的实际出入甚大,这集中体现在第三条,第四条和第五条上,这确实也是

客观现实决定的.:在许多比赛的新闻报道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话:这是某

某地区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钓鱼比赛,共有来自多少个县市多少个人参加了本次比赛……但我们从未考证过那个钓场是否真的能承办一场”某某地区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钓鱼比赛”.客观地说,对钓场的客观条件做出明文规定不仅有利于保证钓手的顺利操作,而且

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比赛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让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比赛的主办方在策划比赛时似乎并没有重视这一点.规则中也对运动员和裁判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果大家都能严格遵循规则办事,想来许多比赛中不该出现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中国钓鱼协会钓鱼比赛规则》的存在说明至少在理论上,中国的钓鱼比赛应该是完美的.

_明史_标点勘误_陈洁

《明史》标点勘误 陈洁 ---------------------------------------------------------------------------------------摘要: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对殿本《明史》考疑正谬,标点句读,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其中也出现某些标点的错误,不尽合文意,造成误导。本文就标点问题略作辨正,使之更准确的表达原文意思。 关键词:《明史》;标点;讹误;考证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13)02-0051-05 --------------------------------------------------------------------------------------- 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对武英殿刊本(简称殿本)《明史》考疑正谬,标点句读,为人们学习和研究明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智者千虑,亦有所失。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点校本在标点方面出现某些错误,不尽合文意。在此略作辨正,以期更准确的表达原文意思。 1、卷126《沐英》(3757页):“获其长阿昌失纳” “阿昌失纳”,四字前有专名号,盖视其为一人。《明太祖实录》①卷一二二第六页上洪武十二年二月丙寅条、《昭代典则》卷八洪武十二年二月条②、雷礼《皇明大政纪》卷三洪武十二年二月条③记载:“获碛石州叛逃土官阿昌、七站土官失纳等。”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卷七洪武十二年正月作:“斩碛石州叛逃土官阿昌、七站土官失纳等。”④可见,此为两人,阿昌后应加顿号。 2、卷131《薛显》(3843页):“略平定西,取太原” 此处视为略取定西。《明太祖实录》卷三六上第六页下洪武元年十一月乙卯条作:“大将军徐达……遣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将铁骑三千略平定州”,第七页上十一月戊午条作:“大将军徐达等师度固关,至平定州,……获太原侦骑十五人,乃分兵扼榆次。”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十《薛显》作:“遂与傅友德将铁骑三千,略平定州。十 ①《明太祖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勘本。 ②《昭代典则》,《续修四库全书》,第351册第207页。 ③《皇明大政纪》,《续修四库全书》,第353册第396页。 ④《皇明通纪法传全录》,《续修四库全书》,第357册第 127页。 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陈洁(1984-),女,山东东营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二月从取太原。”⑤此多种记载均作略取平定州。按,平定州属太原府,见本书卷四一《地理志》。定西属陕西巩昌府,见本书卷四二《地理志》。此处当为平定州,“平定”前应加专名号,“西”字下之逗号当移于“西”字上。 3、卷132《曹震》(3867页):“给以重庆、綦江市马之引” 本书“重庆”之下,“綦江”之上有顿号,视作并列关系。按,本书卷四三《地理志》记载,綦江属重庆府。《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二第四页上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丙戌云:“今商人于云南 建昌、乌撒诸处输粟给以川盐,数支不敷。乞令以重庆府綦江县买马官盐八千一百余引给之。”綦江乃重庆府之属县,顿号宜删。 4、卷133《胡大海》(3878页):“太祖以宁、越重地,召大海使守之” 本书“宁”与“越”字之间有顿号,盖视为两地。《明太祖实录》卷六第七页上戊戌年(至正十八年)十二月丙戌记载:“改婺州路为宁越府”。卷七第四页下己亥年(至正十九年)五月辛亥记载:“召胡大海于绍兴,大海既至,上谕之曰:‘宁越为浙东重地,必得其人守之,吾将归建康,以尔为才,故特命尔守其衢、处、绍兴,进取之宜,悉以付尔。’”卷八第一页下庚子年(至正二十年)正月乙卯记载“以宁越府为金华府”。可见,宁越为一地名,中间顿号应删。 5、卷134《宁正》(3905页):“傅友德自真定略平定州” “定州”前有专名号,视定州为一地名。《明太祖实录》卷三五第五页下洪武元年十月癸巳条作: ⑤《皇明开国功臣录》,《明代传记丛刊》第23册,第643 页,明文书局印行。 2013年3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Mar. 2013第2期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 2 ·51·

德礼政刑并建与以礼节和_论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

第27卷第3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7No.32007年5月 Journal of 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 ay 2007 a “德礼政刑并建”与“以礼节和” 论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 邓红蕾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有丰富且典型的和谐理论,本文以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礼法关系为线索,通过揭示“和谐”的内涵,试图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德礼政刑“并建”的和谐理论与“以礼节和”的中庸方法扒梳、整理出来,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在建设当代中国和谐社会与现代法治国家中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法律思想史;德礼政刑并建;以礼节和;和谐理论 中图分类号:G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7)03-0078-06 “和谐”是当今世界文化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其中,发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同 时兼顾其它社会规范的“并建”,意义非同寻常。 当代中外法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主要表现为:(1)法律方法论问题探讨,如国内学者俞荣根先生的《儒家法思想通论》。(2)调解文化研究,如国内学者梁治平先生的《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等。(3)法律与道德互渗关系的研究,如国内著名学者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4)法律文化研究,如国内学者刘作翔先生的《法律文化理论》等。上述理论研究从不同视角对法律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展开了探究,尤其注重从中国古代法律的层面进行总结,试图揭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稳定、有序发展的奥秘,对本文有极深的启发。但是,明确以“和谐”作为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至多是散见在其研究成果中,未能获得较好的整理、扒梳与系统化、理论化。这便是本文写作的主要动因。 一 “和”字是由一个口和一个禾苗的禾组成的,最初是指一种成熟的庄稼,后引申为庄稼丰收了,人们一边载歌载舞,一边吃着美味佳肴,以庆贺丰收之年。无论是美好的音乐还是美味佳肴,都以两种或多元要素的共存为其前提,且需要进行调剂而后才能完成。通过调剂达到一种和谐均衡,这就是和谐的基本含义。 史伯以“和实生物”的命题进一步诠释了和谐的内 涵。所谓“和实生物”就是指把不同的东西或不同的元 素放在一起,通过相互渗透、配合,达到平衡协调,并转 化产生出新的事物。可见,和谐的构成在于差异和矛盾 的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此谓“以他平他谓之和”。兼容而 后达到均衡,共生而后孕育出新的事物,便是和谐的最 佳效果。 晏子以“可否相济”的命题进一步丰富了和谐的意 旨。“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 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就是说君臣之间,当君王提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后,臣子提出否定(或 肯定)的意见以揭示事物的另一面,这样就能更好地完 善君王的意见,此谓“可否相济”。可见,和谐的内涵就 是强调在多元之中甚至在极端的对立之中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与均衡发展的态势。 伯阳父以地震为例提出了“阴阳之序”的思想,使 和谐的意蕴更加深刻。在伯阳父看来,“阳伏而不能出, 阴迫而不能蒸”[1] 乃生地震,以此说明,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冲突一旦超过一定限度,且阴阳各失其序,就会 使和谐的态势失去平衡,导致地震之类的灾害。这就将 “秩序”的理念融入了和谐观之中,使多元要素的均衡发展与两端对峙并存互渗的“和谐”理念因为增添了“序”的成分而更具神韵。 总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谐应是一种 常态,风和日丽是自然界的常态,电闪雷鸣只是一种反 78 a 收稿日期:2007-01-18 作者简介:邓红蕾(1954-),女,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法律思想史。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试题答案及 翻译译文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 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 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 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1)。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 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2),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3),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 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

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1)祥刑:谓善用刑罚。(2)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鲧(gǔn):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3)方命:违命;抗命。圮pǐ族:毁害族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从而哀矜惩创之矜:同情。 B.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胜:尽。 C.夫君子之已乱已:已经 D.因其褒贬之义因:根据

天一阁藏明史稿略考

天一阁藏《明史稿》略考 2011-08-18 16:07:21 万明解扬 [英文标题]A Textual Research of Mingshi Gao Perserved at Tianyi Ge [中文摘要]将天一阁藏《明史稿》与著录为万斯同撰清钞本以及《明史》修撰中产生的其他卷本比对后,初步认定,天一阁藏《明史稿》中墨、朱笔所改内容,符合万斯同信赖《明实录》并倾心焦竑《献征录》的史学思想,该稿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反映出万斯同编纂《明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成果:一是他亲笔誊改的手稿;二是经他编纂的初稿。前者由万斯同本人誊录与删改,属于手稿的性质;后者是《明史》形成过程中分撰稿的综合编纂稿,部分卷首标明“明史卷”若干,“列传”若干,以改定初稿的面貌出现。重要的是,两者具有共同的一点,即万斯同的史料选择、取舍、分合、排列状况,均清晰可见。因此,天一阁藏《明史稿》便具有清修《明史》重要底本的性质,拥有其他卷本《明史》所不具备的独特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天一阁/万斯同/《明史稿》/史学思想/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解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后。 宁波天一阁庋藏的明史稿(以下简称“阁藏本《明史稿》”),共12册,

兼含稿本与钞本,有墨、朱笔删改及名家的钤章、题跋。该稿早年曾引得著名学者登阁观览,留下了多种推论与识断意见,但始终以善本深藏,未广为人知,更未能为学人所研用。 本文旨在略述该稿存在形态,在与著录为万斯同撰《明史稿》以及《明史》修撰中产生的其他版本略做比对后,撮述所见《明史稿》的修撰思想,并分析该稿作者及其在清廷开馆修史过程中的地位。鉴于更多的识见,有待今后整理与研讨时进一步展开,本文的粗浅不成熟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一、天一阁藏《明史稿》的来历与已有研究 长期以来,这12册阁藏本《明史稿》,以其珍藏罕见和被推测为万斯同手稿,引得多位前贤从其钤章、字体、墨色及部分传文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和识断。1931年,河南周氏携其称为万斯同所著《明史稿》至南京,由沙孟海居间,售与宁波人朱鼎煦。①这是对后来收入天一阁的12册《明史稿》首次出现情形的记录。同年,柳诒徵撰《明史稿校录》,认为此稿“信为康熙中明史馆纂修诸公手笔,不敢遽断为万先生书”。其判断是基于该稿签题和小印均可伪作,稿中被视为季野长子的题文,也因未署名而不可坐实;其中1册徐潮的具名(第7册),更令柳诒徵坚信:“纵使朱批出万手,其墨笔原稿,必系史馆他人之作,非万氏所为也。”②也在当年,冯梦颛引述陈训慈见告之语,认为“中州某所献《明史稿》,……绝非万氏原本也。”③。 1934年,吴泽为阁藏本《明史稿》撰写题记,从字体的角度,肯定该稿是万斯同手迹:“泽复以先生当年与人手札再三细校,字字结撰又不爽,累黍审为真迹无疑。”李晋华作于1936年的题记提到所见阁藏本《明史稿》8册,“墨

关于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略谈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产生至今不过三百多年的时间.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社会进步,特别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我们对“法治”的深刻认识,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方略之后。但就“法治”一词而言,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并不是今天的首创。其明确提出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它的产生,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旧势力斗争所取得的胜利成果。同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中国古代的“法治”与今天我们所倡导和实践的法治并不能相提并论。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经济体制基础不同;二是政治体制不同。现代法治的产生有两个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即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这两个条件是中国古代“法治”所没有,也是无法具备的。除此之外,从法治的对立面来讲,当今的法治,主要是相对于“人治”而言,并强.调“德法兼治”。而中国古代“法治”除强调与“人治”对立外(不对抗君主权威),主要是针对古代的“礼治”和“德治”.正是通过这样的对立而使中国古代“法治”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彰显。首先是“法治”与“礼治”。礼是西周以来维护奴隶主贵族宗法等级制、分封制的法律和制度(包括伦理道德、宗教祭祀等行为规范、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荀子给“礼”下了一个定义:“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富贵轻重,皆有称者也。”它内容体系庞大,涉及到政治、宗教、军事、饮宴、嫁娶等。其对我国以宗法、血缘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而漫长的影响。并对清除奴隶主阶级内部分歧,维护统治秩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礼治”则成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并一直承传。自孔子起,儒家建立了一套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礼治”思想体系。它要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统治者都安于名位。位既定不得逾越。对此,孟子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说,“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札则不宁。”主张牺牲“法”而保全“礼”,即“为国以礼”。如果说“礼治”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思想,那么“法治”在春秋战国时代则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主张。“法治”与“礼治”的对立在当时实际上就是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的对立。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把他们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各种特权的宗法等级制和分封制而提出必须以功劳为标准来授官予爵,让非贵族出身的新兴地主们也能和贵族平等地享受特权等主张,说成是公正的、客观的。并要求各诸侯国制定统一的法令,予以公布,强制推行。因此,所谓“以法治国”,实质上就是要求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保证其贯彻执行,从而实现他们在政治上的权利。由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相国李埋编纂的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法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台的。《法经》的诞生标志着传统奴隶主贵族政治的终结,催生和强化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代表了新的历史发展方向,从根本上动摇了奴隶社会“礼治”的根基。当然,也开始孕育着封建的“德治”。[!--empirenews.page--] 其二是“法治”与“德治”。这其实是在统治方法上的不同政治主张。在中国古代,坚持“德治”的儒家主张用统治阶级的道德感化来统治人民,反对过重地增加劳动人民负担,提出“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薄税敛”;反对赤裸裸地一味镇压,而主张“导之以德”,特别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他们认为残酷的暴力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加剧被压迫者反抗。《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政(刑政)只能起镇压的作用,德礼则可以笼络人心。当然,儒家并不是绝对排斥暴力,而是要在教化不起作用时才诉诸刑罚。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反对“不教而杀”。上述思想被儒家后人归纳为“德主刑辅”,并发扬光大。由于“德治”思想要求统治者要受惜民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故多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纳,实际上成为了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君主专制王朝的治国基本原则。与儒家“德治”强调“以德服人”所不同,坚持“法治”的法家认为治国光靠说教不行,强调“以力服人”。只不过法家所讲的力不单纯指暴力,而是指以刑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国家强制力,包括财力、物力、人力和兵力等,法家认为法制手段是最有效的,甚至是唯一的治国手段,提倡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 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

七年级中国历史期末测试题

第二学期 七年级《中国历史》期末测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历史展室!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丰富的中国古代史,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从历史这面镜子中得到启示,找到答案,振兴中华,再现昔日的辉煌,延续华夏不败的文明。在过去几个月的学习中,相信你一定有了不少的收获和体会,现在请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向你的大朋友们展现出来吧!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题共50分,各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的要求,把答案填入答案卡内) 1、唐朝有一位皇帝的统治被郭沬若先生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女皇武则天 D、唐玄宗 2、“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3、科举制度创立和废除分别是在哪个朝代 A、隋朝、明朝 B、隋朝、清朝 C、唐朝、明朝 D、唐朝、清朝 4、假如你是唐初的一位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臣,会经常处理下列哪些少数民族的事务? ①吐蕃②回鹘③突厥④靺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不是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事件有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游 C、南诏首领被封为云南王 D、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 6、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辽②西夏③金④海东盛国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7、穿越时光隧道,假如你是宋代的一名市民,下面哪些社会风貌是可以看到的 ①在当时商业都市里你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其中就有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②夏天,在夜市上、瓦子里你可以喝到冷饮 ③四川地区的人们可使用“交子” ④城市平民都住在四合院里,客商住宿可到邸店去 ⑤士大夫出行一般都骑马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8、南宋有位诗人曾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 A、赞美杭州的繁华 B、讽刺金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C、咏写了西湖秀色与人的关系 D、讽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9、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你可在此书中了解到哪些时期的历史: ①春秋②战国③汉朝④唐朝⑤宋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一首题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作者是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11、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夏、商、周得资料不多,从零星记载瞧,夏、商主要就是宣扬“受命于天”得神权法思想。周实行宗法制度,宣扬“尊尊”、“亲亲”为核心得宗法思想。西周初年政治家周公旦总结商纣王残酷镇压人民导致灭亡得教训,提出“明德慎罚”,对后世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分化、大变革时期。史称:礼坏乐崩,权力下移,诸侯、大夫异政。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得政治家、学者纷纷发表政见,形成了“百家争鸣”得局面。由于留下得史料较前代为多,不少著述表述得主张较为系统,成为思想史、也就是法律思想史得重要源头。史称“百家”,主要就是儒、墨、道、法四家。 第一,儒家得法律思想。儒家创始人就是孔丘,代表人物有孟轲与荀况。孔丘得代表作就是《论语》,贯穿其中得就是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得得思想体系。她主张“礼制”、“德治”与“人治”,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伦理等级秩序。她说:“道(导)之以政,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她还说:“为政在人”。孟轲就是仅次于孔子得儒家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主要有《孟子》。其发展了孔子“仁”为核心得“德治”理论,明确提出“仁政”。她说“仁者无敌”,“以德行仁者王”。统治者只能“以德服人”,不能“以力服人”。她得重民思想很突出,在孔丘爱人思想得基础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过,她也主张“人治”,在先秦思想家中首先提出“贤人政治”。她说:“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不贤者在高位,就是播其恶于众也”。荀况被列为儒家,留有《荀子》一书,但其内容与孔丘与孟轲得主张不完全相同。她主张“隆礼重法”,礼法结合。她说:“礼者,法之大分(本),类之纲纪也。”意思就是以礼作为立法与类推得根本原则。她以“性恶论”为出发点,论证应以刑罚惩治犯罪。她得两个学生,韩非与李斯就是战国末期著名得法家代表人物。荀况得学说开创了汉代礼刑(法)合一,儒法合流得先河。 第二,墨家得法律思想。墨家创始人为墨翟,著有《墨子》。她就是先秦最早对儒家学说提出不同见解得人。这个学派认为,当时之所以“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原因就是“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因此,提出人与人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有法,法如“百工为方以距,为圆以规”,“法若(顺)而然也”。至于以什么为法,她主张“以天为法”,因为“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德”,《群书治要》作“息”)。墨家主张得“天”,部分学者理解为“自然”。为实现其主张,她提出“壹同天下之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统一思想,选天下之贤者为天子、正长。人们要服从她们,凡“受利天下者”,“上得赏之”;“恶贼天下者”,“上得罚之”,并要公正执法,“不党父兄,不偏富贵”,“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第三,道家得法律思想。道家得代表人物就是老聃与庄周,现存有《老子》与《庄子》。老聃生于春秋战国之交,庄子生于战国后期。老子得法律思想就是“道法自然”,她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治理国家以自然为法,主张无为而治。道家既反对儒家得“礼”,也反对法家得“法”,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一书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她还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就是说治理大国要像烹调小鱼那样小心,不要折腾百姓。越折腾百姓,国家越难安宁。她得这种思想对汉初统治者有相当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题已排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皇权专制 )的统治。 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 B 君主专制)的统治。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C王 )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5.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 C一条鞭法)。 6.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 A 70 )岁。. 7.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 D 绝对君主制)。 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 A世官世禄制)。、 9.三国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 A.制度荐举)。 10.晚清时期的国体是(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11.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典客)。、 12.隋炀帝改革国家组织,增设谒者台和( A 司隶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 13.在中国历史上六部职权最大的时期是( D、明朝) 14.清代掌管礼仪、学校、科举等事务的是( C礼部)。 15.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 C郡国并存制) 16.明代首创的国家组织是( B通政司) 17.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 B春秋)时期。 18.初创于南朝,后发展为南北朝时对州一级行政长官刺史行使监查的主要官员是( B典签)。 19.北魏宋宇文政权以( D 《周礼》 )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20.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 D东汉)时期。 *21.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的衰落时期是( B明清)。 22.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A门下省)。 23.宋代的三师是( B 太师、太保、太)。 24.元代掌管驿站的机构是( C 通政院)。 25.“秀才”是指通过( A童试)的称谓。 26.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 A设五口通商大臣)。 27.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 D 、秦朝)时期 28.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中由各省主持,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称( B乡试)。 29.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是( A春秋战国)。 30.清末居各部之首的是( A外务部)。 31.明代的“戚家军”属于( C招募兵役制)。 3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开印行的法典是( A 《刑统》 )。 33、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34、根据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国家最高一级考试是( C高等文官考试)。 35、在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中,职权最广泛、组织最庞大的是( C司法院)。 36、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的政府是( A南京临时政府)。 37.广州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是( 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 38.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的是( A国防最高委员会)。 39.“行宪”时期(1948--1949)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 A国民大会)。 *40.在近代国家结构中,市制兴起于( B北洋政府)时期。 *41.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参战督办的是( B段祺瑞)。 42.南京政府建立了以( C六法 )为主的法律体系。 *43.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公务员任用的第一资格是( D考试及格)。P687-688 44.我国第一次文官考试在(北洋政府A )时期。 45.南京政府考试院,行使公务员的考选和( D铨叙 )权。 46、广州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构是( C 监察院)。 47.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C 资产阶级专政)。 *48.南京国民政府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中间层级最普遍的是( D行政督察专员制)。P653 二、多选题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2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2 人类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我国古代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方式不同②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③使用工具不同④社会生产方式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约至前3500年)。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请回答3-6题: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5.下列关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和西周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 C.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时古蜀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D.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6.商代历法的最大成就是() A.日食、月食的记录 B.干支纪日法 C.关于闰年的规定 D.发现五大行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结合有关史实回答7-9题: 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C.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天一阁考察报告

宁波天一阁考察报告 说起天一阁,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家乡宁波的宣传口号便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其中第一句便把天一阁推上宁波文化之代表。由此可见,天一阁在宁波这一文化古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学术上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阁址位于宁波城区月湖西,今天一街22号。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阁主人范钦(1505-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嘉靖进士,曾任兵部右侍郎。生平好学,性喜藏书,为搜集图书,遍访藏书名家和各地坊肆。范钦收藏日富,又因见著名的一代藏书之所-藏书楼毁于火灾,而决心修此天一阁藏尽天下名书。范钦临终前,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天一阁"及其藏书;一份是一万两银子,让两个儿子挑选。长子范大冲挑选了"天一阁"及藏书,并遵照父“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立有许多规矩。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通风、防潮、防火方面也独具特色。藏书阁明为二层,实为三层,其中的暗层为藏书库,光线幽暗,阳光不能直射入室内,这点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藏书构想。楼下共分六间,以应"地六分成"之义。此外,西偏间,东偏一进,直迈墙壁,不储藏书籍,以免外面的潮气侵袭,二来透风。后列的中橱之中,又有二小柜,再西一间排列这十二个中橱,橱柜之下各放置有英石一块,以达到吸湿的作用。“天一阁”之名,出自汉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制火”的意思。他又在阁前开凿一座水池,池下有暗沟与月湖相通,使池水终年不竭,万一失火,可就近汲水抢救,。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光文,又在藏书楼前后,砌造假山,架桥构亭,栽花植竹,引水入池养鱼,使藏书楼颇具江南园林的特色。天一阁将藏书的功能与读书的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受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赏识。后乾隆为珍藏其在朝时编撰的《四库全书》,令人在北京的紫禁城、颐和园,沈阳的热河避暑山庄,扬州,镇江与杭州各地兴建了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从其整体上讲,均参照了宁波天一阁的模式而统一建造的。从此天一阁享誉全国。1933年至1935年,当地一些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把原在尊经阁等地的历代石碑,一起移建到天一阁后院,命名为"明州碑林"。共有宋、元、明、清石碑八十余块,其中以三块"南宋旅日华侨碑"最为珍贵。它们是迄今已发现的南宋时明州港最早的文物,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华侨文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除了学术方面,天一阁也是我市AAAA级旅游名胜。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天一阁藏书楼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近年来,天一阁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中国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中国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

中国古代刑法

一、刑事政策 中国古代刑事政策主要表现为“刑罚世轻世重”。“刑罚世轻世重”起源于西周。周灭商之后,如何统治广大的“殷顽民”及原来臣服于殷商的众多诸侯方国成为棘手问题。据说,周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不惜汙尊降贵,向殷朝元老箕子请教作为治国安邦的大法。 周朝最高统治层内部的观点也不一致,据说当时有三种代表性的意见,一是姜太公主张应“咸刘厥敌,靡使有余”,即将敌人全部杀光,不留残余;二是召公奭主张“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即只杀掉有罪之人,留下无辜的人;三是周公旦主张“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之亲”,即保持原来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变,利用殷商贵族,以仁为本,进行统治,但如果有谁胆敢作乱,不论商人还是周人,都应镇压。 最后,周公的主张得到了多数的支持,强调应根据具体情形,由朝廷编订“建国之三典”:“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相传到周穆王时制订《吕刑》,将上述原则概括为“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即强调适用刑罚必须懂得轻重权变,根据社会情势确定刑罚的轻与重,既要注意刑罚适用的统一性,又要注重适用刑罚的灵活性,这样做有助于正确处理案件,也有利于制定完备的刑律。 周代之后,“刑罚世轻世重”成为历代奉行的一项基本原则。春秋时代,子产有“宽猛相济”的主张,认为“惟有德者能以宽服其民,其次莫如猛” ,表现在刑事政策上,也就是轻重相济,以重为主。战国时法家大都强调“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当时之世既“争于气力”,故必须“重刑轻罪”。儒家的荀子则强调“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曹操治魏,也强调“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而明太祖朱元璋更明申此旨,对建文帝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 可谓深得此中真谛。 附带需要说明的是溯及力问题。在汉代,采从旧主义,依据犯罪时的法律定罪科刑。至唐代改采从轻主义,凡犯罪未发、已发未断而逢格改者,若改重则依旧条,减轻则从新法。到明代又改为从新主义,无论轻重,并依新律拟断。清同明制。这也是“刑罚世轻世重”政策的一个方面。 二、犯罪主体 1、“化外人” “化外人”类似我们现在说的外国人,但当时的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外国人以外,还包括在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之人。按照《唐律疏议》的解释,是指“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这一定义适用于以后历代。

中国古代耻辱刑浅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法学 中国古代耻辱刑浅析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在我们今天看来,耻辱刑这一制度设计似乎不免过于迂腐,但在当时却能反映出古人特定的刑罚逻辑。以髡刑为例。头发对今人来说其意义主要在于保护及美观,然而于古人远非如此简单。古人认为须发乃是人身精气之所在,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而除非出家当和尚,头发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三国时曹操率军经过麦地,曾下军令凡踩踏麦地者,一律处死,但是他自己却因坐骑受惊踩踏了麦地,他不得不“割发代首”以示惩戒。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存在即为合理。那么“耻辱刑”作为一种横亘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制度设计,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那其中的合理内核也不能为我们所借鉴。 首先,耻辱刑兼有肉刑的性质,是一种可归人身体刑的跨界刑,只不过这类刑罚的主要矫正方法是给罪犯以精神罚罢了。我们现在应该提倡合理的、合法的、人道的刑罚。“耻辱刑是以对罪犯施加耻辱为刑罚方法的,是以摧残精神为主,包括辱没人格的直到贬为牲畜同类的‘奴’。”如前所述,耻辱刑的刑罚方法与现代刑法对罪犯的人格和理性的尊重的精神是相抵悟的。各国的刑法修正,莫不趋向于刑罚之人道而进行。刑罚之人道与人格保障有其密切之关系。 其次,耻辱刑的理论预设是,人皆有“羞恶之心”和“是非之心”,但在现实生活中,耻辱刑对无廉耻心的罪犯来说,是刑轻于罪,甚至完全失效。毫无疑问,社会上存在一类寡廉鲜耻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甚至基于扭曲的价值观念,他们往往不但不把受刑罚处罚视为一种耻辱,反而将其作为一种值得夸耀、崇拜的事,在这种亚文化圈中,罪犯所受的刑罚越重,便越被这些人认为是“英雄”;受到的刑罚次数越多,便越被视为“好汉”。对于这样的人,想要通过对他施以耻辱刑,让他感到有罪和耻辱,并因此体验到痛苦或不愉快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我们也应当看到耻辱感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古代不食嗟来之食,现代有丐帮凭借要饭发家致富,不以耻反以为荣;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人视贞节为生命,现在靠卖淫为生在一些国家已经合法化。在大力倡导法治、强调社会的规范体系建构和控制的今天,我们似乎没有注意到,西方发达国家正在从“法治国向文化国”迈进,我们要以中国传统的合理内涵去构建现代社会。不得不说的一点:耻辱刑给罪犯烙以不名誉的印记,有时并不能收到防止罪犯再次犯罪的效果,恰恰相反,现代标签理论发现,被施以耻辱刑的罪犯一旦被社会贴上“无耻者”的标签,就有可能在社会互动的作用下产生“自我表现欲”,在这种逆反心理的支配下,罪犯很可能变成真正的“无耻之徒”,从而再次走上

大学中国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中国古代史试题 考生注意: 一、本试卷共五道题:单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二、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必须遵守考试纪律,否则按相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试卷答完后,须将问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四、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号:﹎﹎﹎﹎﹎﹎﹎ 祝你考试愉快!

中国古代史试题 (命题范围:隋~清)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卷客观题部分 一、单选。(1′×15=15′) 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581 B、587 C、589 D、618 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留守的是() A、李纲 B、岳飞 C、韩世忠 D、宗泽 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是() A、李辅国 B、高力士 C、程元振 D、鱼朝恩 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土木之变 B、夺门之变 C、庚戌之变 D、大礼仪之争 6、清雍正帝推行全国的经济政策是() A、两税法 B、诸色户计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7、金扶持谁建立了伪齐政权() A、刘豫 B、张邦昌 C、石敬瑭 D、蔡京 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是() 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 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 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 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 A、西夏庆历和议 B、辽澶渊之盟 C、金绍兴和议 D、金隆兴和议 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 A、永乐 B、宣德 C、正统 D成化 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3、158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 A、沙勿略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马戛尔尼 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 B、固山 C、甲喇 D、谋克 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 A、永乐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